青邈修道记

  很多人眼里的修道和修炼,就是练功、出功能,大小周天……
  @ly_apex
  事虽平凡,但理却深邃,微中见宏。如果你是真修炼人就不会这么说话了,因为你会看到很多宝贵的经验,而那些东西都是出自于真实与实践。是你从其他地方很难获得的东西,是道在寻常日用间的真实体悟。此心遍及三千,无所不在。又怎能说柴米油盐不是道呢?
  如果如你所说那样写就是故事,而我这样写更近于真实。金庸写成了郭靖,那是理想中的武侠人物。建党伟业大气,但和修炼一点边都不沾。

  真实的修炼人,在世间大多都是过着默默无闻、坎坷挫折的生活,少有闻达于诸侯之辈,因为如果能有苏秦张仪之能就不会安于修道了,政治和权谋这个巨大的诱惑就会葬送了他们一生,修道也就止于此,止于中品司政的层次。

  《中庸》里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佛经里也说:于一毛端现十方佛刹。

  都说明了大道之理,那就是“其大无外而其小无内”。
  像舒老师那样的高人,格局大,因为有经天纬地之才,参与宇宙造化。但能写么?没有人能真实的相信和理解,所以写给世俗中的人那些东西是没有意义的,就像以前有个气功师说炼到高处能摆弄星球,谁信呢?如果真写出来就会是费力不讨好,都会把神功当刘谦看了。
  不用说其他,就说佛道的那些神迹,又有几个人是真信?都是半信半疑的。
  为什么古代把这门学问叫做“玄学”?就是因为练到高处,就玄而又玄,不是地球人的智力能够理解的。
  (90)
  作为在尘世中的修炼人,当然能有这种善缘助道是再好没有了,这个通常会被称之为道侣。
  如果是善缘,显然两个人的力量更大也更符合太极之道。
  因为一阴一阳的家庭就是一个天然的太极稳定结构。
  会减少因孤独而造成的心性偏颇和狭隘。
  也对社会有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炼层次的上升也和大自然的万物规律是一样的,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由各种愤世嫉俗、刻意尚行而走向尽人合天的中道之路。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大化本无形迹可寻。
  无限的包容,而实虚无离,万物自在道中。
  究竟是否会有一个好的缘分,那么要看自己的修行、愿心和因缘了。
  青邈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一个家的因缘。
  她只知道自己已经改变了看法。
  这个看法就是不再执着于“独身”
  其他则要视因缘而定,顺道而为。
  (91)
  这是贝贝第一次来北京,青邈便尽量安排领她多玩几个地方。
  去了故宫、天坛、游乐园、颐和园……。
  孩子很高兴,青邈表面看起来也很高兴,因为她应该陪孩子一起高兴。
  她们见面的机会太少了,所以必须要抓住每一个机会补偿母女间的感情空缺。
  然而她发现自己的内心却不时会浮上来一种隐忧。

  觉知告诉她:这个隐忧来自于对经济的担心。
  因为孩子这一来,无疑也带来了很多花销,钱包马上就要告罄。
  此时青邈旋即产生了一个疑问:这个隐忧的出现对于修心之人来说是不是正常的?
  本心告诉她,提醒的“知”是正常的,而“忧”则是不该有的。
  这个“忧”属于境上生心。
  “忧”是一种没有智慧、没有方向感的无明状态。
  也就是说,你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就只剩下一个忧虑在潜意识中烦扰你了。

  生心之后,内在就会起变化。
  这个叫“心有所感,身有所动”。
  于是青邈立即就很鲜明的告诉自己:这是你的选择,你选择了担当,那么就该临危不惧。
  担当的是一个母亲的责任,你应该给孩子的爱。
  临危不惧,则是一个修道人在每一个危难的关口应该具有的淡定态度。
  哪怕你明天就要挨饿受冻,哪怕你明天就要露宿街头,哪怕你明天就会失去现有的一切利益……。
  那么你的今天,你的当下都应该是淡定如常的。
  如师之所言:冻死迎风站,饿死不弯腰。
  对于修炼人来说,这种淡定不是表面的故作镇定而实际上色厉内荏。
  而是从心底里就有一种光明普照的安详。
  那不是暗示,不是意识的营造,而是本心的心光发露。
  而斯时定力与智慧俱生。
  如果你的内心不偏执于断灭空,那么还有什么困境不能逆转呢?
  一会更一段……。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