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6)
山中无甲子,岁月不知年。
在这远离尘世修炼的清净时光里,青邈平生第一次回顾了自己的修炼历程:结识蟾光,是她此生修道的开始……
那时的她就像忽然被前世的记忆唤醒了一样,蓦然进入了道家那种青词碧萧燕处超然的心境,感到清净而美好,又有一种清幽的味道。她很喜欢那样的心境,可以远离尘嚣的纷争喧闹,那幽隐而又充满无限生机的修炼之路,让她充满向往。
在青邈的潜意识中,始终是自命不凡的,那应该是她前世修炼站位的高度所决定的。所以在她骨子里有着与生俱来的清高。那么在这一世她感到,修道之路可以完全契合了她的这种清高。而且在如法实践中,她发现那些经典所描述的功境效验都是真的,在修丹道功法时,她练出了香气,也练出了胎息,更发现了一个渺冥无际玄奥不测的空灵世界。
……但后来为什么不修丹道反而对丹道产生困惑了呢?是因为丹道的要求太高;功夫走到高处,要抛家弃子、隐遁清修,法财侣地都是必需的,她发现自己远远不具备那些条件。
丈夫可以舍,因为本来就是怨偶,舍之不难。但孩子和老人呢?……她发现自己舍不了!也没有能力平衡这件事。
而与此同时,内心里却升起另一种心念:大道应该是无所不在、圆融无碍的,不应有那么多的条件限制,应该在哪儿都能修。而且在潜意识中,她似乎觉得蟾光的道法境界还不够宽,于是她便想要进一步去寻找那不受种种外在条件制约就可以修的大道。
(417)
也是命中注定今生有这个法缘,让她得遇舒老师的法门。
这才是真正的大法,可以与现实生活完全的融合在一起,而没有条件上的种种限制。但刚开始接触的时候她对这一法门却是怀疑的。
确切的说,她是对一切现代的法门都怀疑;怀疑现代功师为了达到自己追名逐利的目的去做各种造假,或者说是白酒兑水。怀疑他们本没有那么高的功夫,却虚构种种神奇来博人眼目。而那些神奇的经历往往都是令人无法验证的。在气功大潮时,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所以她毫无例外的也去怀疑舒老师,怀疑他的品德、功力、功能,甚至于层次。尽管她学了他的功,也一直和老师有着类似朋友的来往,但在暗中却一直在观察他,从没有中止过那种种怀疑。
那时在青邈的心中,觉得古人的经典会更可靠,因为在研读经典的过程中,她能够感受到那严谨且言之有物的文字中,有着不容置疑的大道之理和真诚。更重要的是那些道理是可以契合本心的。生命可以轮回,但我们的本心从来没有改变过,灵知和觉照一直都在。会帮助我们更好的去寻觅真理。所以在心灵深处青邈更相信古人,因为古人的德行更纯朴,做学问也更踏实。
于是她便用经典去对照舒老师的法理。以她心里的想法是:只有与儒道佛三教的根本原理相融通的法理,才是值得凭信的。后来她发现,这个法内在的理是和传统经典相通的,是大道之理,于是这才放心。并且对于现代的功法,有了新一层的认识;历史不可能停滞不前,古人的功法不可能没有革新的继承。时代变了,修炼的方法也会不断的顺应时代的变化而革故鼎新,这才是符合客观规律的。
大道之理执古御今的内核不会变,而修炼的形式则一定会不断改变,这才是真正的不变随缘,所以不应该用形而上学的眼光,来厚古薄今。
于是她在内心深处逐渐的接受了这个功法,而且更发现了其中那深邃而广博的知识、法理,都是她在经典里前所未闻的,更有大大超越经典的趋势。毕竟经典里的道理是属于普传,不可能把很隐秘的东西揭示给世人。而舒老师的功法却是从古至今多少代人继承下来的实修经验与法理的阐扬光大。其中充满了历代高人智慧的结晶。而且以青邈的智力会察觉到,对于更深层次的参悟已经很困难了,这是她平生第一次对自己的智慧有力所不及之感。老师曾言:这个功法再过400年都是先进的……以致在后来的时日里,青邈都暗暗恨自己,为何在当初与舒老师有缘接触时,没有多学一点,而只是把精力消耗在孽缘和家庭的婚变上面……但后悔药是没有的,当初的她就是那个层次、那种觉悟,一切都是造化,非人为所定。
万水千山总是情,打赏一元行不行?
(418)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青邈遗憾地感到以往更多的岁月里,都是在为生计奔忙。当然在这其中也是修炼过程,不论是修心还是修身,青邈始终都没有放弃过,无论在怎样艰难的情况下,都一直在努力坚持,在痛苦中磨砺心性,在坎坷的命运里经受种种考验……她的修炼呈现了虽然缓慢但却是持续上升的趋势。
如今,她更是觉得“是到了决断的时候了”!
从此之后,便应该全然立主我为心,客我退位。不应再羁缓拖延,因为韶光已过,暮色将至,时不我待。已没有更多的时间可以消耗了……
李道玄则在这难得的隐修机会里,和青邈一起参修了许多平日里根本接触不到的高端法门。暗地里他很庆幸娶了青邈,才使得他在功修上有了平生第二次的进修机会。第一次是师父传授给他,这第二次则是青邈所修之法带给他的层次上的晋升。而且他还有一个新发现,那就是青邈具有深入的钻研精神,这是他所不具备的一种可贵品质。因为他以往的功修都是凭着良好的内心直觉和感应能力走下来的,而这一次,青邈也把他带进了深入参功的境界里,使他开发出来前所未有的智慧。同时他也依靠自己的照查功能以及超强的心灵感应能力,帮助青邈弄明白了很多问题……
直到有一天夫妻俩谈起功修的终极目的。李道玄问青邈:你确信修大道可以“了脱生死”吗?
青邈回答:我确信!但我知道难度很高,前路尚远……应该说我不确信此生我能够实现这一目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会一直朝着这个方向不懈努力。因为除了“了脱生死”之外,我毕生追求大道的目的实际上更在于全方位打破生命的牢笼枷锁,不断获得身心的解脱和更大的自由。
“嗯,你后面说这个我也赞同,对于我们修炼人来说也更切合实际。在此跟你表个决心,以后我在心性的修炼上会多向你学习,你可千万不要顾及面子不好意思说,那实际上是害了我,你要多给我提示和敦促……”
青邈说:我会的,尽管改变一个人的观念很难,但我会尽力,你别嫌我唠叨就行。
(419)
时光就在这世外桃源般的生活里悄然流逝,转眼间便迎来了秦岭的春天……
一元复始,大地回春。和煦的春风仿佛只一夜就吹绿了起伏的沟壑山峦,山野中的桃杏花、绚丽多彩的野花于不经意间已悄然竟放。
转眼四月来临,离下山的日子很近了。
星期六的一天青邈和李道玄照例来到信号好的向阳山坡打开手机接受短信。
两人几乎不约而同的都收到了与他们有着重大关系的信息。李道玄收到了刘兆麟发来的“禅修中心融资成功”的短信,而青邈则收到了大明星马跃的信息,在短信里马跃告诉她:他已经获得了一大笔投资,可以自主选剧本拍片,投资方说只要是他主演就行,因此他邀请青邈做编剧、导演,和他一起打造一部修炼题材的电视剧,他终于实现了从前他对青邈的承诺;“有一天我一定要帮你圆了影视之梦!”
青邈和李道玄心中都充满了欣喜,不约而同地相视一笑,李道玄说:看来我们该准备下山了。
下山的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离开终南山草堂的前一天,两人最后一次登上秦岭山顶,怀着依依惜别的感慨心情一览群山峰峦……
在这半年里他们几乎熟悉了这周围山中的一草一木,离开时总有些恋恋不舍,到处走一走,算是离开前的重温回顾。
眺望远山,李道玄忽然意味深长地问了青邈一句:如果你的生活道路上没有遇见我,你会怎样?
青邈认真地想了一会,然后坚定的说:可能一个人的生活会充满不可预知的艰难困苦,但我会坚持下去的,相信未来依然光明。
李道玄揽过她的肩说:嗯,我相信你会这样……只不过两个人互助产生的力量会更大。
第二天清晨,青邈和李道玄背着行囊沐浴着晨光下山了……
此时青邈已懂得,既然三界共存,实虚一体,阴阳混沦。那么此也即彼,彼也即此。此岸即是彼岸……若明此理,则可出世不离世间,无处不是道场,那么又何必执意于分别隐居与世尘呢?
正可谓:光明寂照遍河沙,原来凡圣共一家。如影随形本同在,乾坤无离太极成。
小说写完了,才想起应该赋予青邈一个姓。
青邈就姓龙吧,叫龙青邈。
《青邈修道记》全本完成
@sunmy164 @沧渺孤鹤
目前在与出版社的联系中……似乎大家对气功题材还是比较敏感
@一心110900 2016-09-02 11:24:00
青邈如此修为,未了生死,令人意料之外!!!
-----------------------------
如能真正了生死、出三界那就是佛了,哪有那么容易
下面摘录一段了《愣伽大义》里关于成佛的白话解释:
这时,大慧大士又问佛说:“如何才是佛的知觉境界?”
佛回答说:“证觉了人无我和法无我(二无我),断除了烦恼障和所知障(二障),远离了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二生死)。断灭了贪、嗔、痴的根本烦恼,和忿、恨、覆等的随烦恼(二烦恼),这就名为佛的知觉境界。如果那些修声闻、缘觉的人们,得到这种境界,他也就是佛了。
【原文】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佛之知觉。世尊。何等是佛之知觉。
佛告大慧。觉人法无我,了知二障,离二种死,断二烦恼,是名佛之知觉。声闻缘觉得此法者,亦名为佛。以是因缘故,我说一乘。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善知二无我 二障烦恼断
永离二种死 是名佛知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