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不经意看到虾饺和@月灵狐 童鞋在讨论之前之前之前一篇文后注释里晴明母亲的事,这个不是重点,只是我看到月灵狐童鞋有提到游女即歌伎,这句好死不死地戳中了我的强迫症,想对此嚎一嗓子,亲爱的月灵狐童鞋你表打我,你就当一个话痨、强迫症同时发作的某球在卖萌好了。
好了今天请允许我不务正业一下。下面开启话痨模式:
是这个样子哒,
游女(遊女:ゆうじょ、あそびめ)呢,在日语中,就是指卖春女子(陪客人玩乐的女子)。这种是一定要卖身的,没有例外。你们所熟悉的花魁、太夫就都是游女(顺带一提,这两个称呼都是指最高阶的游女,只是使用时代不同。)。游女的见习阶段(这也要见习吼~)一开始被称为秃,年纪渐长后称为新造(新造也分等级,一级一级升上去,什么太鼓新造、振袖新造等奇奇怪怪的名字,称为正式的游女后依然有各种等级划分,嘛,日本就是个喜欢极细地划分等级然后喜滋滋地冠以各种名称的国度你们大概也发现了)。游女屋聚集的地方被称为遊郭、遊廓或花街,最有名的当然是吉原咯(吉原内心OS:我就是爱那冲天的火光,所以才一烧再烧~)。太夫一词就是在江户时代的吉原没落的,取而代之的就是花魁。(花魁游街就是吃瓜群众围观一个黑牙女人在很困难地走路。)
游女这个词一开始的含义并非如此单一,甚至还有宗教方面的意义,这里我们不展开阐述了,总之随着时间演变,就完全单指了哈。
关于游女中的太夫一词,我也想稍微细说一下。
太夫这个词啊,虽然是因为游女而广被人知的,但一开始真的不是游女的头衔。最初是用来指能乐和歌舞伎的表演者,特别是称京都的女歌舞伎表演者(舞太夫、能太夫)。可是1629年禁止女子从事歌舞伎之后,这个头衔就被冠于了最高位的游女(对这神一般的脑洞我也是不能理解~),从此也就流传开来。后来在宝暦年间逐渐被花魁所取代(求太夫心理阴影面积)。在我看来,在称呼上太夫让位于花魁,也体现了游女地位更低贱、廉价化。太夫毕竟还有残有一丝清高在里面,而花魁就有一种俗世艳丽之感了。
从月童鞋用了歌伎一词来看,我想她所表示的并非上述那一类女子,而更可能是我下面要说的一类,日本呢,其实不太用歌伎这个说法(因为有个更加大名鼎鼎的歌舞伎容易被混淆),用什么呢,说出来大家估计再熟悉不过了——艺妓(芸妓:げいぎ)。她们出入茶屋、料亭,为客人提供歌舞服务。这个妓虽然带女字边,但其实和中文那个意思还是有不同之处的。也许我这个说法不够严谨,但便于大家理解,你们可以这么想,日本的歌舞伎是由男子表演的,这个伎,是人字边,而歌舞伎刚刚也提到了,女子是被禁止表演的,那么女字旁可能是为了刻意要将两者分割开来而故意为之的。
艺妓是可以“卖艺不卖身”的。但在男权社会里,又从事着“服务”类型的工作,这种说法大部分情况下也只是嘴上说说而已,有一种颇为无奈的傲气在里面。在明治以前,艺妓被称为(女)芸者、芸子,明治之后变成了芸妓,其实从这里面也能看出某种意味了。
艺妓的见习阶段为舞妓(まいこ,又写作舞子),和艺妓的装扮上是有所区别的,这个网上似乎有详解,有兴趣的可以找来看哈。艺妓从功能上大概分为两类,立方(たちかた)和地方(じかた),立方是指跳舞的艺妓,而地方是指唱歌谣小调和弹奏乐器的艺妓。
和游女不同,非常有名的艺妓是真的可以做到“卖艺不卖身的”,但前提是超一流的艺妓。当你爬到最高的位置时,也许早已经是遍体鳞伤了。更别说爬不上去的大多数了。
刚刚也说了,现实是残酷的,在花街柳巷讨生活十分不易,特别是江户时代以来,艺妓和游女们一样,是要“年季奉公”的,这个可以简单粗暴地理解为强制契约雇佣制度下的强制劳动,她们的吃穿住行都由游女屋、艺妓屋供给,也就是“借钱过活”,那么她们就要将赚的钱交给游女屋、艺妓屋用来“还债”,在这种制度下很少有人能避免悲惨的命运。
讽刺的是,艺妓虽然和游女一样没有自由,但有一种所谓的“自由”是被认可的,那就是她们选择“旦那”的自由(你们脑补一下艺妓屋的老板一边抠鼻一边对游女屋的老板显摆:我们家姑娘可是有恋爱自由的哦~)。必须艺妓自己首肯,一个男人才能成为她的旦那(但其实很多都是被强迫着同意的,毕竟旦那都是有权有势的主,明着虽然不来硬的,背地给的压力可是很大的。)。
旦那这个词在日语里有非常多的含义,在这里,大家简单粗暴地看成包养者就可以了。和游女的客人常换常新不同,艺妓的旦那是相对固定的,而且仪式感更强,有一种夫妻的既视感,一旦结成,便受“行规”所保护。艺妓从旦那那里得到钱财衣物的援助(你们造养一个艺妓有多费钱嘛!光和服和饰品就是一笔庞大的开销,不是土豪根本玩不起啊~),旦那则能得到艺妓的“忠诚”,是一种被美化了的臭不要脸行为。
在现代,已经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游女了,不过观光所需,有些地方重现游郭景致,已经和我们搭个三国城水浒城什么的是一样的概念了。
艺妓虽然还存在着,但她们存在的意义已经大于了她们存在的本身,而且也渐渐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
下图就是重现的游郭,艺妓是不用像游女这样被展示给客人的。

好了今天请允许我不务正业一下。下面开启话痨模式:
是这个样子哒,
游女(遊女:ゆうじょ、あそびめ)呢,在日语中,就是指卖春女子(陪客人玩乐的女子)。这种是一定要卖身的,没有例外。你们所熟悉的花魁、太夫就都是游女(顺带一提,这两个称呼都是指最高阶的游女,只是使用时代不同。)。游女的见习阶段(这也要见习吼~)一开始被称为秃,年纪渐长后称为新造(新造也分等级,一级一级升上去,什么太鼓新造、振袖新造等奇奇怪怪的名字,称为正式的游女后依然有各种等级划分,嘛,日本就是个喜欢极细地划分等级然后喜滋滋地冠以各种名称的国度你们大概也发现了)。游女屋聚集的地方被称为遊郭、遊廓或花街,最有名的当然是吉原咯(吉原内心OS:我就是爱那冲天的火光,所以才一烧再烧~)。太夫一词就是在江户时代的吉原没落的,取而代之的就是花魁。(花魁游街就是吃瓜群众围观一个黑牙女人在很困难地走路。)
游女这个词一开始的含义并非如此单一,甚至还有宗教方面的意义,这里我们不展开阐述了,总之随着时间演变,就完全单指了哈。
关于游女中的太夫一词,我也想稍微细说一下。
太夫这个词啊,虽然是因为游女而广被人知的,但一开始真的不是游女的头衔。最初是用来指能乐和歌舞伎的表演者,特别是称京都的女歌舞伎表演者(舞太夫、能太夫)。可是1629年禁止女子从事歌舞伎之后,这个头衔就被冠于了最高位的游女(对这神一般的脑洞我也是不能理解~),从此也就流传开来。后来在宝暦年间逐渐被花魁所取代(求太夫心理阴影面积)。在我看来,在称呼上太夫让位于花魁,也体现了游女地位更低贱、廉价化。太夫毕竟还有残有一丝清高在里面,而花魁就有一种俗世艳丽之感了。
从月童鞋用了歌伎一词来看,我想她所表示的并非上述那一类女子,而更可能是我下面要说的一类,日本呢,其实不太用歌伎这个说法(因为有个更加大名鼎鼎的歌舞伎容易被混淆),用什么呢,说出来大家估计再熟悉不过了——艺妓(芸妓:げいぎ)。她们出入茶屋、料亭,为客人提供歌舞服务。这个妓虽然带女字边,但其实和中文那个意思还是有不同之处的。也许我这个说法不够严谨,但便于大家理解,你们可以这么想,日本的歌舞伎是由男子表演的,这个伎,是人字边,而歌舞伎刚刚也提到了,女子是被禁止表演的,那么女字旁可能是为了刻意要将两者分割开来而故意为之的。
艺妓是可以“卖艺不卖身”的。但在男权社会里,又从事着“服务”类型的工作,这种说法大部分情况下也只是嘴上说说而已,有一种颇为无奈的傲气在里面。在明治以前,艺妓被称为(女)芸者、芸子,明治之后变成了芸妓,其实从这里面也能看出某种意味了。
艺妓的见习阶段为舞妓(まいこ,又写作舞子),和艺妓的装扮上是有所区别的,这个网上似乎有详解,有兴趣的可以找来看哈。艺妓从功能上大概分为两类,立方(たちかた)和地方(じかた),立方是指跳舞的艺妓,而地方是指唱歌谣小调和弹奏乐器的艺妓。
和游女不同,非常有名的艺妓是真的可以做到“卖艺不卖身的”,但前提是超一流的艺妓。当你爬到最高的位置时,也许早已经是遍体鳞伤了。更别说爬不上去的大多数了。
刚刚也说了,现实是残酷的,在花街柳巷讨生活十分不易,特别是江户时代以来,艺妓和游女们一样,是要“年季奉公”的,这个可以简单粗暴地理解为强制契约雇佣制度下的强制劳动,她们的吃穿住行都由游女屋、艺妓屋供给,也就是“借钱过活”,那么她们就要将赚的钱交给游女屋、艺妓屋用来“还债”,在这种制度下很少有人能避免悲惨的命运。
讽刺的是,艺妓虽然和游女一样没有自由,但有一种所谓的“自由”是被认可的,那就是她们选择“旦那”的自由(你们脑补一下艺妓屋的老板一边抠鼻一边对游女屋的老板显摆:我们家姑娘可是有恋爱自由的哦~)。必须艺妓自己首肯,一个男人才能成为她的旦那(但其实很多都是被强迫着同意的,毕竟旦那都是有权有势的主,明着虽然不来硬的,背地给的压力可是很大的。)。
旦那这个词在日语里有非常多的含义,在这里,大家简单粗暴地看成包养者就可以了。和游女的客人常换常新不同,艺妓的旦那是相对固定的,而且仪式感更强,有一种夫妻的既视感,一旦结成,便受“行规”所保护。艺妓从旦那那里得到钱财衣物的援助(你们造养一个艺妓有多费钱嘛!光和服和饰品就是一笔庞大的开销,不是土豪根本玩不起啊~),旦那则能得到艺妓的“忠诚”,是一种被美化了的臭不要脸行为。
在现代,已经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游女了,不过观光所需,有些地方重现游郭景致,已经和我们搭个三国城水浒城什么的是一样的概念了。
艺妓虽然还存在着,但她们存在的意义已经大于了她们存在的本身,而且也渐渐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
下图就是重现的游郭,艺妓是不用像游女这样被展示给客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