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个人眼中的东府渭南

  变迁渭南:细品渭南律动的韵脚{转}   
  
  新世纪到来之后,“陕西东大门”日新月异的发展变迁,使越来越多的人们在惊讶中关注着这座渭河汇入黄河最后一段岸边上的中心城市。2005年元旦刚过,我们就踏上这块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的热土,在寒冬时节感受着扑面而来东府人空前高涨的建设现代都市的热潮,探视着变迁的足迹……Hd
    
  谁能说清这座城市的历史,谁最拥有这座城市的文化?在渭南,有人告诉我渭南老城区至今还存留的古城北门遗迹,是渭南历史、渭南文化的见证。史料记载,渭南市自周秦以来就是关中东部重镇,为东西交流、南北往来必经之地,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现有铁路干线一条,公路干线3条,西潼高速和正在建的西禹高速都从渭南经过,是关中东部最大的交通枢纽。史料记载的老渭南县现为市区东区,沿东区街道由西向东,在隋大业九年的钟楼遗址上还完整地保留着1957年重建的钟鼓楼,从钟鼓楼沿北门巷向北走数百米,有一段古城遗址,被周围的民房围裹着,据讲这是渭南市现在最古老的建筑物。走近古城遗址,抚摸着城墙裸露的老砖,这就是“抵御外危,防患安民”的渭南古城?显而易见,岁月沧桑淹没了它往日的风光,但却真实地记录了一段历史。当我弯腰拾起掉下来的一块老城墙砖,凡是有感知的人都能掂量出它的厚重,就像我们今天生活的这座城市,它带着历史的风尘从远古走来,凡是生活在渭南和到过渭南的人都能深深感受到它的厚重和深远。x1
  
  渭南市沿解放路向北有一处砖瓦水泥构筑的平房,是1937年建的老火车站,现在车站已搬到城的南边,这里还作为货运站发挥着它的功能。陪同记者采访的李小姐说,她听父辈讲,这里以前非常红火,许许多多渭南人就是从这里乘火车走出去,早年远在国外异乡的游子都记得老火车站。有一年一个返乡的老华侨还专程让小孙子陪他来看老火车站,许许多多从外地回渭南的老人都要到这里看一看,老火车站不仅记录了这座城市发展的一段历史,也是矗立在远行游子情感里的丰碑!
    
  在渭南市城市建设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仅有一处三层楼的“高层”建筑,人们习惯称之为“航运楼”。航运楼是上世纪50年代中期兴建的航运办公大楼,按照当时三门峡库区规划和开发库区航运事业的设想,这里是航运的指挥中心,是这座库区岸边城市的最高建筑物。据讲当时有规定,作为库区边的渭南市不准建三层以上楼房,所以在渭南市城市建设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像一个少年正长个子的时候却先天性营养不良停止了发育,好在今天渭南市摆脱了困境恢复了成长机能,然而,先天性营养不良的后遗症深深地烙在“少年”身上。现在航运楼已经改为居民用房,现仍居住在航运楼里的80岁老人刘保定告诉记者,他是1956年到渭南的,是西北路局公路总段的汽车司机,当时全城只有一辆公共汽车,绕着城跑。他到渭南时就有这栋楼了,是全城最高最气派的建筑。今天这栋青砖水泥构筑的三层楼早已结束当初规划的使命,也失去昔日的壮严雄伟与辉煌。据史料记载,陕西省三门峡库区在原朝邑(现归大荔)、华阴、大荔、潼关境内335米高程以下,淹没涉及朝邑、潼关2个县城和21个乡镇、253个自然村,土地100多万亩(耕地75万亩),居民19万人。从1956年至1960年,因泥沙堆积,黄、渭、洛河河床抬高,塌岸严重威胁两岸居民的安全,共迁移民287292人。移民安置在一个时期内成为渭南市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航运楼在这个时期成为渭南内市标志性建筑。它今天的存在记录的是一段特殊的历史。  
  
  上世纪80年代开始,渭南市中心医院门诊楼、凤凰宾馆、光华宾馆、前进路邮电大楼相继落成,被库区淹没的渭南市城市建设终于掀开新的一页,当你现在驾车巡游东府渭南,撞破你视野的是具有现代都市标志性建筑——渭南市电讯大楼和广播电视大楼、国贸中心、智能大厦、恒昌大厦、恒生大厦、中行大楼、工行大楼,还有中医学校图书馆。除此之外,像渭南市体育馆,一批绿树成阴的街心广场,无不显示出现代化都市的无穷魅力。igMo,c
    
  渭南市市长曹莉莉女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渭南在过去的日子里,为三门峡库区建设付出了重沉的代价,也可以说是可贵的奉献和牺牲。这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奉献和牺牲,对今天渭南市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都带来深远的影响,共和国初期重点建设项目因为渭南是库区而无缘,作为一座“移民城市”,多少年来许多发展机遇与渭南擦肩而过,造成今天渭南市工业基础薄弱,是有历史客观原因的。现在再不能错过机遇了,渭南人要负重而上,抓住一切机遇赶上去。v`#!H~
  
    “离西安60公里的渭南,一直给我缺少城市的感觉,20年前,我第一次来这里的时候,咋看都像一个被放大的村子。”这是一个记者在一篇散文《狗蛋的街道》中描述渭南最初给他的印象,后来这个记者被派到渭南做驻站记者,从他的新闻报道中,人们知道渭南这几年有了许多变化
    上世纪50年代形容渭南有一顺口溜:一座石桥、一条马路、三盏灯、一辆汽车跑全城。熟悉老渭南的人都说,这是那时的真实写照,就是时间进入到上世纪80年代,城市有了发展,人们生活有了变化,然而,这座城市的街道还都是称呼:一马路、二马路……西一路、西二路……城市街道的名字,从一个侧面反映这座城市的历史,也最能体现一座城市文化。渭南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就是直呼“马路”,人走在“马路”上总给人一种蹩脚的感觉。就像那位记者写的《狗蛋的街道》,文章中的感受:缺少城市文化,犹如没有气质的女人。  当我们来到这座城市,“狗蛋的街道”已是陈年往事,“马路”已为人走的街道所代替,一马路已改为“东风街”,二马路叫“人民街”……不久前渭南人把所有的街道都重新命名,市政部门又与一家广告公司合作,在城区设置了124块街(路)牌和60块新巷牌。记者昨日在市区东风大街与朝阳大街看到,东西走向的街牌为蓝底白字,南北走向为绿底白字。采用全新操作模式的新街路标牌均为长余辉发光材料,统一了标牌规格,标牌基板以铝合金作为质材,标牌外框采用不锈钢板包边。白天,白色的街路名在蓝、绿的衬底下显得十分醒目。傍晚,华灯初上路牌字体发出荧荧光亮,非常美丽。在朝阳大街祥龙宾馆门前,记者问一位妇女,去渭南市政府怎么走,她爽快地告诉记者:“沿朝阳大街向东,然后上前进路,向北就到东风街了,渭南市政府在东风街与南塘路十字附近。”这位妇女还告诉记者,渭南的地名东西叫“街”,南北称路,记住这就走不错方向。.oq>
  
    是呀,当你今天徜徉在渭南“一青里”、“依市巷”、“南塘路”,这些名字雅致,韵味悠长的街道上,怎能不有所思想,有所感悟,这就是现代都市的文化。e
  
  
  
  2006新财富“500富人榜”第269名:陕西渭南李保平
  
  
  
  
   公司总部:陕西渭南
  
    主要行业:煤矿及相关
  
    1980年李保平靠3万元贷款承包经营西沟煤矿,当年就实现产值20万元,上缴利税5万元。到目前已发展成为总资产数亿的陕西黄河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在二次创业中李保平提出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煤炭转化方面力求综合利用,使吨煤的价值由200元提高到1000元。
  
  
  李保平 陕西蒲城人,46岁
  
    
  
    这一年龄段的企业家"发家史"往往类似。李并不例外:自幼家贫,1976年初中毕业后便回到生产队劳动,他的第一份工作是挖煤工。
  
    1980年,20岁的李保平靠3万元贷款承包经营西沟煤矿,当年实现产值20万元,上缴利税5万元。20余年后,这个小煤窑发展成为总资产逾10亿的陕西黄河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资料显示,李保平经营的黄河矿业属民营企业,前身为韩城市矿业开发有限公司。迄今为止,李名下资产包括:3座煤矿,3个洗煤厂,2个发运站,1个机械厂,1座黄河大桥。
  
    李保平获得第一个"官方"荣誉是在2002年。当年五一,李被评为陕西省"劳动模范"。翌年,李当选陕西省政协委员。同年6月,李获得了另一个带有时代色彩的称号--"陕西省乡镇企业家"。
  
    这个称号似乎让李"心有不甘"。李随后在其治下的黄河矿业力推"二次创业":"建设4个煤炭基地,进军国家大型企业。"
  
    分析人士认为,李保平的上榜、吴一坚的落榜和郭家学的争议在两榜排名上均有暗示。这显示出经济结构和行业竞争的此消彼长:资源型企业的高成长性和传统制药企业的高风险与不稳定性。
  
  
  t
 

  呵呵!不是。
  ——云台轶事(一)
  
  
   踏上白水县云台乡的土地,向四周望去,大山连绵起伏。空气清新宜人,六月天气的燥热在这里找不见踪影,这或许就和云台淳朴的村民给人的感觉一样,是那么的真诚、淳朴、好客,没有一丝奸诈,让人心里清凉。
    云台人郭孝学先生告诉记者,那片连绵起伏的山脉属于乔山山系。其中最高的那座山叫中庙山。中庙山海拔1800米,由于它巍峨高耸入云端,被称为“渭北登山梯”。更有诗云:“白水云台中庙山,山清水秀迷人欢。群峰嵩岭把头低,古称渭北登山梯。头顶云雾戴银盔,身披松涛穿绿袍。足踩溪水绕碧波,四周群峰起峦涛。……”听着这优美的诗歌,记者被当地劳动人民的智慧深深折服。
  
    几经沧桑,中庙山附近的景物已残缺不全,现在可以观赏到的有:九眼泉、十二盘、石蛤蟆、振峰寺、香炉寨、斩断山、半山甘泉等16处景点,但最令人着迷的要数“龙虎帐”和“神岭朝云”。
  
    龙虎帐位于中庙山右侧,玄妙之处就在于,当你登上山腰“千金坪”这块地时,方圆一望无际、起伏的高山嵩岭,峰峦交错、沟壑纵横的复杂地形,转眼间消失得无影无踪,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由群山组成的天然屏障,三面围拢成形如一把精雕细刻的宫廷龙椅。站在这个地方,后靠西北障寒流,面向东南观日出,感到自己如一个威风凛凛的统帅。
  
    关于龙虎帐的来历,传说在云台蟠桃进天宫后,因美味四溢,惹得天宫众动物馋瘾大发,众天狗、天马等飞禽就暗中勾结,背着自家的天神下凡偷吃仙果。面对如此天灾,云台的父老乡亲束手无策,只好祈求天宫为民除患。玉帝得知后,连传两道圣旨,第一道赐封二郎神为云台山“山关元帅”,速带天兵天将奔赴云台看护;第二道圣旨命令太上老君身带炼宝炉,三天内在云台山炼成一座“天宫龙虎宝帐”,用于二郎神指挥兵将而坐。
  
    在民间,当人们对于一自然现象无法解释时,总是赋予了它神话色彩。在白水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据说明末清初,渭北大庄主刘甲瑞,金银堆成山,囤粮万石,庭院小桥流水,家仆近千人,但平时为人苛刻,欺压群众。为了能保佑刘家的子孙永享荣华富贵,他一直想寻块风水宝地作陵园,四处求贤访能,终于请来了一批高僧、喇嘛,花费了三年的时间,从几千里外的百草地(今外蒙古)步行到此。经多位高僧“会商”,认为千金坪乃是五千年前天然长成出帝王将相的一座龙虎穴地。刘甲瑞听后,不惜耗费人力、物力,大动干戈,把祖坟翻山越岭,移葬到此,可是据后来人讲,刘家的子孙并没有如刘甲瑞所希望的那样。村里的人说:“穴是好穴,只怪刘家平时做事太缺德,就算葬到风水宝地上,依然无效。报应啊!”
  
    “神岭朝云”,是白水古八景之一。据说,明清时期,庙山顶端有座高山娘娘庙,庙里有三间正殿,四角八乍风格,古木林立,松柏参天,每逢打钟,钟声如雷贯耳;山腰平台处建有供奉着中山娘娘的中型庙宇,庙里植满了青竹……庙山高入云霄,山顶常年被云雾笼罩着,在庙山背面石岩半空有个“朝云洞”,相传过去每当天旱时,庙里的和尚担上两担水,往洞里一浇,“朝云洞”上空立即会冒出一股乌云,不出三天就会下一场透雨,这正是“神岭朝云”的来历。当地群众中还流传着:“庙山戴帽,伙计睡觉”的顺口溜,是说每当庙山顶上朝云的时候,天就要下雨了,长工就可以休息了。
  
    听着关于“神岭朝云”的美丽传说,记者不禁幻想:如果每个地方都有一个“朝云洞”,在天旱的时节,往里面浇点水,不出三天旱情即解,天下风调雨顺,群众的日子就更舒畅了。
  
    云台人张志文先生说,庙山因奇山秀水,林木茂密,土壤肥沃,给养条件得天独厚,再加上山大沟深,易守难攻,自古以来就是兵家争夺的要地。传说,唐代大将罗通扫北时,与王伯超盘肠大战,就是在庙山的十二盘;宋朝的三关大帅杨六郎,在此多次打败番兵,至今还留有“马趵泉”、“马蹄印”、“走马砭”、“陆巷”等多处战争痕迹。在兵荒马乱的二十世纪初期,自封为师长的渭北土匪首领杨子猷,凭借着庙山的险要地形,招兵买马,大兴土木,如同座山雕在威虎山上一样,长期盘踞在庙山为寨主,到处打家劫舍,烧杀掠夺,惨无人道。至今渭北一带还流传着:“庙山怀里吹哨子,杨谋子(子猷的小名)点钱收票子”的民谣。
  
    走在下山的路上,看着奇险的地势,茂密的树林,真害怕有个人突然拿把大刀跳出来,所以,记者一路小心翼翼地跟紧队伍,而且尽量走在人群里。并且边走边嘲笑自己的行为:现在,打家劫舍的土匪已经消失了,人们依靠自己的双手早已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土匪只是动荡年代的产物罢了。
  
    记得郭恩孝老先生好多次提起,在槐花盛开的时节来云台那确实是一大享受啊!满山遍野的槐花,随风舞动,沁人心脾的花香令人陶醉,山间不时传来鸟儿清脆的叫声,微风拂面而过……终于明白,为什么现代人都喜欢去山林间放松自己,因为,在山林中没有任何约束,所有的一切都是平等的,万物皆是自由的!
  
    站在夕阳下,回首中庙山,所有的景物已变得模糊了,但是高耸入云的气势仍是可以感觉到的。落日的余晖给它镀上了一层金黄的颜色,青山变成了金山。忽然想起那句脍炙人口的俗语“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可见山在人们的视野中占有着一席之地。更有甚者按照这样那样的标准,将山分为了三六九等。诚然,每一座山的“性格”都是不同的,有的雄伟高大如泰山,有的奇险如华山,有的秀丽如衡山……但是,在我们给予了山“身份”的时候,不要忽视了,每一座山都是一座巨大的宝藏,它为我们无偿提供了屏障、资源、美景,只要我们多爱惜、保护它们,它们都会成为名副其实的“金山”、“名山”。
  
  
  云台轶事(二)
      来源: 渭南新闻网  
   美好的景物总是令人流连忘返。在没有时间、天气等因素的制约下,我约了友人,又一次走进云台的大山中,拜倒在大自然的脚下。
    在古代多数文人墨客的笔下,描写一处风景秀丽的地方时,常常说山、水相辅相成,当然如今满山绿意盎然的白水云台山也不例外,不仅有高耸
  入云的渭北天梯——中庙山、斩断山、秀美的元鹤山等山脉,而且,在山的周围,时不时就可听见潺潺的水声,看到一池池碧绿的潭水。
    上山前,云台人郭恩孝在电话中反复叮嘱:“你们路不熟,千万不要往山深处走,小心有野兽!”郭老的话不仅没有阻止我们,反而激发了我们去大山深处一探究竟的好奇心。
    中庙山不仅有“神岭朝云”这一奇景,还有被誉为白水奇景之一的“半山甘泉”。中庙山的左肩头有座龙王洞,传说里边奉着金龙四太子,在龙王洞的门口,有一汪深不见底的池水,由于它恰好位于龙王洞门口,当地群众把它称为“龙泉”;又因为深蓝色的泉水从中庙山的左肩头流出,似从天而降,当地人又把它称为“天池”;更是因为一些机遇和巧合,这眼泉水又被封为“赐雨泉”。
    传说“云台蟠桃进天宫”后,玉帝特下旨每年举办一次“蟠桃会”。为使蟠桃不因旱情减产而影响各位天兵天将的口福,玉帝命令东海龙君速在云台山择选置高奇地,筑造一眼牢保丰收的天宫龙泉,龙泉筑成后,不但满足了万亩仙桃园及大面积庄稼的灌溉,而且也从根本上解除了云台山的人畜饮水困难。为保证龙泉的水源正常供应,龙君更是带领所有虾兵虾将,修通了一条东海至庙山地下深层水利大通道。据当地老翁们讲,庙山地下水的正常流量为八斗八升,也就是说这股地下水喷涌而出的水流直径,足有八个斗和八个升子合起来那么粗,又说为防止地下海水流速过大,泛滥成灾,东海龙君特赐圣旨,将镇守黄河龙门的两条巨蟒调来,让其长期霸守在庙山地下深层水的通道旁,以防海眼泛滥,祸及下游百姓。当地老翁们还说,晚上夜深人静,若将耳轮紧贴在庙山山坡之处,便可听到深层发出海眼流水的吼声。
    为防山怪及鸟兽对泉水的破坏和污染,玉帝赐旨金龙四太子,放弃龙宫优越的生活,在此修筑龙王洞,然后让其独身卧守在龙泉头上的洞内严加看守。千百年来,云台山父老乡亲被金龙四太子“认真负责、守岗敬业”的无私精神所感动,“屁股压的东海眼,胸中怀的云台山,耳听八方观六路,下为百姓上忠天。”这正是民间百姓对守护他们的龙太子的敬语。
    数百年来,赐雨泉水清澈透明,水质醇美,水源丰厚,湍流不息。郭恩孝告诉记者,以前来朝山的善男信女们都少不了要喝几口泉水,甚至有些汉子还用泉水渗泡冷馍而食之。
    白水河源头的云台乡境内还有一座沙陀山,在山上沟壑纵横、起伏不平的一大山凹盆地中央有座沙陀寺遗址,传说是因《西游记》里的沙和尚曾任过本寺方丈而取名的。现在几经沧桑的古建筑已经荡然无存,唯有一些遗址在与大山做伴。看着这些遗址,脑海里似乎还回想着沙陀寺练阴兵的传奇故事……
    沙陀寺老方丈沙和尚见寺院香火旺盛,弟子成群,所处山势雄伟,再加上自己文韬武略,心想推翻腐败的朝廷,另立新主。从此,他背着众弟子,在暗地里偷剪纸兵、纸人马,经过数年的苦心经营,百万阴兵已剪成型,密锁柜房,亟待桐油刷漆后,就万事齐备,单等良辰吉时一到,即日起兵,讨伐京都。一天,老方丈忙赶集购买桐油,准备刷漆阴兵,以防风吹雨淋。此事尽管他一再小心谨慎,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他的两名心腹小和尚,早就偷偷看在眼里,只是捉摸不清师傅要干什么,今趁师傅不在,他们撬开柜盖,天哪!只见整个柜中的阴兵,成了排列有序的百万雄师,摇旗呐喊,跃马舞墙,浩浩荡荡地开往京城大道,去消灭腐败朝廷。大军前进的途中,突遇倾盆大雨,可惜百万雄师全军覆没,化为纸浆一滩……
    老方丈回寺后得知,一气之下昏厥倒地,众弟子慌忙救醒后,他有气无力地叹道:阴兵途中遭雨淋,天数未到怎怨人,寺院大劫临眼前,众僧速逃保命去吧。随后他也离开了沙陀寺,保唐僧去西天取经。不几天,沙陀寺果然毁于官兵的一把火中。
    据当地老人说,以前在沙陀山山前,有眼泉水,当地人把它称为凉泉龙湫。传说凉泉里住着龙湫湫主的二公子是个非常英俊的小伙子,他一心中意大庄主左三的千金小姐,经人说媒撮合,两人情投意和,婚后夫妻恩爱,感情甚笃,只是小姐每次回家,开口闭口丈夫这也好那也好,可是家人谁也没见过新女婿一面。在娘家众嫂嫂的再三邀请催促之下,这次她才将女婿放在木盒里(二公子一出水面就现龙蛇原形)带回娘家,众嫂子一看,新妹夫原来是一条白花小龙蛇,就顺手拿着绣花针以刺扎做嬉耍,谁知,一不小心竟失手,将白花小龙蛇的一只眼睛给扎坏了,小姐一看闯祸了,又深知龙湫宫廷内的严格家规,就立刻怀抱木盒,让娘家父亲速把她送到湫水岸边,回宫请罪。她刚步入湫内,庄主左三只见水面上就浮起几点血水,料定女儿已被处死,痛哭流涕不止。
    当天深夜,周围各村的百姓都梦见一位白马王子登门求借牲口,说是要往五里镇的余舍搬家。天明起床后,人们发现各家的牛、驴、骡、马全身汗水淋淋,疲劳不堪,大伙立即联想起晚上的梦,纷纷赶到龙湫旁边,结果往日墨绿色的清水龙湫及岸边的各种景物,一夜之间,踪迹全无,变成一大旱池。
    站在沙陀山前,看着绿意盎然的大山,感到世事无常,变化莫测,曾经的桑田瞬间发生巨变,在神奇的大自然面前人类是这样的渺小。为了营造平衡的生态环境,我们更要珍惜目前所拥有的,让往日的高塬湖泊再现,让涓涓泉水长流。
  
  
  
  也说大荔不讲“li”
  人说大荔不讲“li”,笔者也弄不清怎么个不讲“li”,不讲什么“li”。于是萌生了破解的念头——以由我国著名教育家、语言文字家叶圣陶题写书名,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辞源》为例,发“li”音字的一声1个,二声5个,三声20个,四声84个,合起来156个。笔者茫然了,难道大荔不讲156个“li”?
    为了弄个水落石出,笔者对这156个发“li”音的字从音、义、形逐一排检,筛出3个都是发三声的“lǐ”——“里”、“礼”和“理”。如此说来,大荔不讲“li”,就可直白地说大荔不讲“里”、“礼”和“理”了。
  
    先说大荔不讲“里”。
  
    这里写的这个“里”,是“裹”和“裡”的简化字。繁体字的“裹”和“裡”,是对内、外而言的,简化了的“里”都含了这两个意思。“里”泛指市民、商贾居住的地方,上海有“里弄”,大荔也有一条巷名为仁厚里。还有里姓。剪除这些涵义,“里”又是长度单位,一里等于150丈,二里等于一公里。如果说大荔不讲“li”,也许就是这个表示长度的“里”。确实,大荔有不讲“里”的现象:
  
    现象一:大荔东濒黄河,那里有广袤无垠、一眼看不到头的黄河滩涂地。这些滩涂地或人为、或自然态势又被分割成阡陌相连的许许多多的田块,当地人称这些田块的边长为“畛”。所以人们在这样的环境里,讲述道路的远近不讲“里”,而讲“畛”。假如你行走在黄河滩浩瀚的绿色棉田或花生地时,要问在地里干活的人从甲地到乙地有多远,回答你的是“有三畛地”,或“四畛地”,从不同你讲“里”。而这个“畛”又没有一个定数,只是以你所在的环境和语言氛围中,当地人采用目测,或从生产、生活中步测的一个约数。“畛”的变数很大,不同的地域环境中,“畛”的长短也不一。一般是地域开阔平坦的,“畛”长了许多,与此相反,“畛”又短了许多。黄河滩下的“畛”长,崖上的“畛”就短。尽管有“三畛二里”的说法,对“畛”来说,相对有了一个可以比照,可衡度的标准,但它仍然变数较大,并不精确。
  
    现象二:大荔同许多地方一样,还有数种衡量距离不讲“里”的说法。近了讲“一节”、“一锅烟的工夫”。远了,顺手一指“下这个坡,翻那个沟,过了那棵老槐树,不等太阳落山就到了。”讲了“里”吗?但都听得懂,都知道道路的远近。这种与天时、地理、比照物为对象的描述距离,从语言氛围,讲述姿态中多了一份关爱,多了一份形象表述,进而展示了不同地域的文化事相,展示了当地人的精神风貌和社会文明。
  
    再说大荔不讲“礼”。
  
    “礼”是一个多义词。约定成俗的规则、仪式称“礼数”——乡规民约就是一种“礼数”。表示尊重称“礼貌”,表示敬重称“礼意”、“礼遇”、“礼节”,郑重地送给人的东西称“礼品”、“礼金”、“彩礼”——概为“礼物”。举行隆重的活动称典礼,高雅的大厅堂称礼堂,为举办典礼燃放的炮称礼炮、礼花,负责礼仪工作的称礼宾、司礼……讲“礼”的地方太多了。儒家的经典著作《礼记》,就是专门讲“礼”的。它通论礼义,诠释礼仪,讲述礼节制度,古代讲礼格言及讲礼的人和事。大荔是黄河文化发祥地之一,古往今来,流传了许多有关礼义的故事:《沙苑白荠藜的传说》、《结草衔环,知恩当报》、《朱寿昌弃官寻母同册府》、《阎敬铭义教子侄》……都可佐证大荔百姓以崇尚礼义为荣,以礼貌待人为本,不愧是礼仪之邦的黄河儿女。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荔人弘扬“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传统理念,以礼待人,以礼育人,“五讲四美”、“八荣八耻”以“礼”、以“德”为核心的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不仅净化环境,而且也净化心灵,构建和谐的经济发展社会,营造宽松富裕的人居环境,一个个大型企业在大荔落户了,一个个项目建设在大荔正在进行,一个个“凤凰”落在了大荔的这棵梧桐树上。
  
    确实有一段时间,不仅仅单是大荔不讲“礼”了,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等许多传统的、蕴涵着丰富民族文化的节日、庆典、仪式,甚或物什都被冠以“封资修”被毁、被禁锢,“打砸抢”成为“时髦”,还讲什么“礼”?
  
    也有个例外。敢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周礼的“六礼”婚姻为纲的旧礼教就是一例。自由恋爱,瓜子水果糖,一个简单的仪式,走完了几千年的长路。如果人说大荔不讲“礼”是在这个层面,无疑是对大荔人敢于破除陈规陋习、繁文缛节、封建礼教叛逆精神“犟劲”的褒扬。
  
    最后再论一论大荔不讲“理”。
  
    记得儿时老人说过一句这样的话:“啥是理,皇上说的就是‘理’。你不看‘理’字旁边有一个‘王’字?”时代发展到今天,恐怕这个“理”也不能成立。也许人所说的大荔不讲“理”就是这个“理”。我以为,说大荔不讲“理”虽不含太大的恶意,多了些调侃;虽不算贬低,多少带了些批评。若如此认识大荔人,笔者认为似乎欠了些公允。“大荔人咋咧?”哪里都有不讲“理”的人和事,轻的违犯游戏规则,重的作奸犯科,都应受到道德的谴责和法律的惩罚,万不可以一盖全,“以点带面”,由此及彼,把遇到的个案同整体相比论,把看到的一斑同全豹相比论,把特殊同一般相比论。笔者曾拜读过合阳史耀增先生在贵栏目发表的“合阳鬼”的几个小故事,他从正面诠释,正面引导,从而看出了合阳人的睿智机灵。革命战争年代,不是把年龄小的红军战士亲昵地称为“红小鬼”吗?即是在如今的日常生活中把好玩的小娃娃也称“小鬼”吗?从这个层面上讲,大荔不讲“理”就不一定都是贬义了,也许是正话反说的一种幽默,也许是让你悉心体味它的内涵,加深彼此的认识。“器大者声必宏,心高者志必远”,为了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经济,理应多些宽容与理解。
  
    上陈赘述,自知牵强,难圆其说,一孔之见,一家之言,或许能道个明白。
  
  
  
  (转)
  
  
  乡党蛮多,好久没来了。回楼上上~我不是阿文的,西北的。
  呵呵!不会吧!我不是阿文的.是西北乡的.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