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迁渭南:细品渭南律动的韵脚{转}
新世纪到来之后,“陕西东大门”日新月异的发展变迁,使越来越多的人们在惊讶中关注着这座渭河汇入黄河最后一段岸边上的中心城市。2005年元旦刚过,我们就踏上这块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的热土,在寒冬时节感受着扑面而来东府人空前高涨的建设现代都市的热潮,探视着变迁的足迹……Hd
谁能说清这座城市的历史,谁最拥有这座城市的文化?在渭南,有人告诉我渭南老城区至今还存留的古城北门遗迹,是渭南历史、渭南文化的见证。史料记载,渭南市自周秦以来就是关中东部重镇,为东西交流、南北往来必经之地,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现有铁路干线一条,公路干线3条,西潼高速和正在建的西禹高速都从渭南经过,是关中东部最大的交通枢纽。史料记载的老渭南县现为市区东区,沿东区街道由西向东,在隋大业九年的钟楼遗址上还完整地保留着1957年重建的钟鼓楼,从钟鼓楼沿北门巷向北走数百米,有一段古城遗址,被周围的民房围裹着,据讲这是渭南市现在最古老的建筑物。走近古城遗址,抚摸着城墙裸露的老砖,这就是“抵御外危,防患安民”的渭南古城?显而易见,岁月沧桑淹没了它往日的风光,但却真实地记录了一段历史。当我弯腰拾起掉下来的一块老城墙砖,凡是有感知的人都能掂量出它的厚重,就像我们今天生活的这座城市,它带着历史的风尘从远古走来,凡是生活在渭南和到过渭南的人都能深深感受到它的厚重和深远。x1
渭南市沿解放路向北有一处砖瓦水泥构筑的平房,是1937年建的老火车站,现在车站已搬到城的南边,这里还作为货运站发挥着它的功能。陪同记者采访的李小姐说,她听父辈讲,这里以前非常红火,许许多多渭南人就是从这里乘火车走出去,早年远在国外异乡的游子都记得老火车站。有一年一个返乡的老华侨还专程让小孙子陪他来看老火车站,许许多多从外地回渭南的老人都要到这里看一看,老火车站不仅记录了这座城市发展的一段历史,也是矗立在远行游子情感里的丰碑!
在渭南市城市建设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仅有一处三层楼的“高层”建筑,人们习惯称之为“航运楼”。航运楼是上世纪50年代中期兴建的航运办公大楼,按照当时三门峡库区规划和开发库区航运事业的设想,这里是航运的指挥中心,是这座库区岸边城市的最高建筑物。据讲当时有规定,作为库区边的渭南市不准建三层以上楼房,所以在渭南市城市建设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像一个少年正长个子的时候却先天性营养不良停止了发育,好在今天渭南市摆脱了困境恢复了成长机能,然而,先天性营养不良的后遗症深深地烙在“少年”身上。现在航运楼已经改为居民用房,现仍居住在航运楼里的80岁老人刘保定告诉记者,他是1956年到渭南的,是西北路局公路总段的汽车司机,当时全城只有一辆公共汽车,绕着城跑。他到渭南时就有这栋楼了,是全城最高最气派的建筑。今天这栋青砖水泥构筑的三层楼早已结束当初规划的使命,也失去昔日的壮严雄伟与辉煌。据史料记载,陕西省三门峡库区在原朝邑(现归大荔)、华阴、大荔、潼关境内335米高程以下,淹没涉及朝邑、潼关2个县城和21个乡镇、253个自然村,土地100多万亩(耕地75万亩),居民19万人。从1956年至1960年,因泥沙堆积,黄、渭、洛河河床抬高,塌岸严重威胁两岸居民的安全,共迁移民287292人。移民安置在一个时期内成为渭南市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航运楼在这个时期成为渭南内市标志性建筑。它今天的存在记录的是一段特殊的历史。
上世纪80年代开始,渭南市中心医院门诊楼、凤凰宾馆、光华宾馆、前进路邮电大楼相继落成,被库区淹没的渭南市城市建设终于掀开新的一页,当你现在驾车巡游东府渭南,撞破你视野的是具有现代都市标志性建筑——渭南市电讯大楼和广播电视大楼、国贸中心、智能大厦、恒昌大厦、恒生大厦、中行大楼、工行大楼,还有中医学校图书馆。除此之外,像渭南市体育馆,一批绿树成阴的街心广场,无不显示出现代化都市的无穷魅力。igMo,c
渭南市市长曹莉莉女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渭南在过去的日子里,为三门峡库区建设付出了重沉的代价,也可以说是可贵的奉献和牺牲。这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奉献和牺牲,对今天渭南市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都带来深远的影响,共和国初期重点建设项目因为渭南是库区而无缘,作为一座“移民城市”,多少年来许多发展机遇与渭南擦肩而过,造成今天渭南市工业基础薄弱,是有历史客观原因的。现在再不能错过机遇了,渭南人要负重而上,抓住一切机遇赶上去。v`#!H~
“离西安60公里的渭南,一直给我缺少城市的感觉,20年前,我第一次来这里的时候,咋看都像一个被放大的村子。”这是一个记者在一篇散文《狗蛋的街道》中描述渭南最初给他的印象,后来这个记者被派到渭南做驻站记者,从他的新闻报道中,人们知道渭南这几年有了许多变化
上世纪50年代形容渭南有一顺口溜:一座石桥、一条马路、三盏灯、一辆汽车跑全城。熟悉老渭南的人都说,这是那时的真实写照,就是时间进入到上世纪80年代,城市有了发展,人们生活有了变化,然而,这座城市的街道还都是称呼:一马路、二马路……西一路、西二路……城市街道的名字,从一个侧面反映这座城市的历史,也最能体现一座城市文化。渭南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就是直呼“马路”,人走在“马路”上总给人一种蹩脚的感觉。就像那位记者写的《狗蛋的街道》,文章中的感受:缺少城市文化,犹如没有气质的女人。 当我们来到这座城市,“狗蛋的街道”已是陈年往事,“马路”已为人走的街道所代替,一马路已改为“东风街”,二马路叫“人民街”……不久前渭南人把所有的街道都重新命名,市政部门又与一家广告公司合作,在城区设置了124块街(路)牌和60块新巷牌。记者昨日在市区东风大街与朝阳大街看到,东西走向的街牌为蓝底白字,南北走向为绿底白字。采用全新操作模式的新街路标牌均为长余辉发光材料,统一了标牌规格,标牌基板以铝合金作为质材,标牌外框采用不锈钢板包边。白天,白色的街路名在蓝、绿的衬底下显得十分醒目。傍晚,华灯初上路牌字体发出荧荧光亮,非常美丽。在朝阳大街祥龙宾馆门前,记者问一位妇女,去渭南市政府怎么走,她爽快地告诉记者:“沿朝阳大街向东,然后上前进路,向北就到东风街了,渭南市政府在东风街与南塘路十字附近。”这位妇女还告诉记者,渭南的地名东西叫“街”,南北称路,记住这就走不错方向。.oq>
是呀,当你今天徜徉在渭南“一青里”、“依市巷”、“南塘路”,这些名字雅致,韵味悠长的街道上,怎能不有所思想,有所感悟,这就是现代都市的文化。e
新世纪到来之后,“陕西东大门”日新月异的发展变迁,使越来越多的人们在惊讶中关注着这座渭河汇入黄河最后一段岸边上的中心城市。2005年元旦刚过,我们就踏上这块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的热土,在寒冬时节感受着扑面而来东府人空前高涨的建设现代都市的热潮,探视着变迁的足迹……Hd
谁能说清这座城市的历史,谁最拥有这座城市的文化?在渭南,有人告诉我渭南老城区至今还存留的古城北门遗迹,是渭南历史、渭南文化的见证。史料记载,渭南市自周秦以来就是关中东部重镇,为东西交流、南北往来必经之地,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现有铁路干线一条,公路干线3条,西潼高速和正在建的西禹高速都从渭南经过,是关中东部最大的交通枢纽。史料记载的老渭南县现为市区东区,沿东区街道由西向东,在隋大业九年的钟楼遗址上还完整地保留着1957年重建的钟鼓楼,从钟鼓楼沿北门巷向北走数百米,有一段古城遗址,被周围的民房围裹着,据讲这是渭南市现在最古老的建筑物。走近古城遗址,抚摸着城墙裸露的老砖,这就是“抵御外危,防患安民”的渭南古城?显而易见,岁月沧桑淹没了它往日的风光,但却真实地记录了一段历史。当我弯腰拾起掉下来的一块老城墙砖,凡是有感知的人都能掂量出它的厚重,就像我们今天生活的这座城市,它带着历史的风尘从远古走来,凡是生活在渭南和到过渭南的人都能深深感受到它的厚重和深远。x1
渭南市沿解放路向北有一处砖瓦水泥构筑的平房,是1937年建的老火车站,现在车站已搬到城的南边,这里还作为货运站发挥着它的功能。陪同记者采访的李小姐说,她听父辈讲,这里以前非常红火,许许多多渭南人就是从这里乘火车走出去,早年远在国外异乡的游子都记得老火车站。有一年一个返乡的老华侨还专程让小孙子陪他来看老火车站,许许多多从外地回渭南的老人都要到这里看一看,老火车站不仅记录了这座城市发展的一段历史,也是矗立在远行游子情感里的丰碑!
在渭南市城市建设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仅有一处三层楼的“高层”建筑,人们习惯称之为“航运楼”。航运楼是上世纪50年代中期兴建的航运办公大楼,按照当时三门峡库区规划和开发库区航运事业的设想,这里是航运的指挥中心,是这座库区岸边城市的最高建筑物。据讲当时有规定,作为库区边的渭南市不准建三层以上楼房,所以在渭南市城市建设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像一个少年正长个子的时候却先天性营养不良停止了发育,好在今天渭南市摆脱了困境恢复了成长机能,然而,先天性营养不良的后遗症深深地烙在“少年”身上。现在航运楼已经改为居民用房,现仍居住在航运楼里的80岁老人刘保定告诉记者,他是1956年到渭南的,是西北路局公路总段的汽车司机,当时全城只有一辆公共汽车,绕着城跑。他到渭南时就有这栋楼了,是全城最高最气派的建筑。今天这栋青砖水泥构筑的三层楼早已结束当初规划的使命,也失去昔日的壮严雄伟与辉煌。据史料记载,陕西省三门峡库区在原朝邑(现归大荔)、华阴、大荔、潼关境内335米高程以下,淹没涉及朝邑、潼关2个县城和21个乡镇、253个自然村,土地100多万亩(耕地75万亩),居民19万人。从1956年至1960年,因泥沙堆积,黄、渭、洛河河床抬高,塌岸严重威胁两岸居民的安全,共迁移民287292人。移民安置在一个时期内成为渭南市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航运楼在这个时期成为渭南内市标志性建筑。它今天的存在记录的是一段特殊的历史。
上世纪80年代开始,渭南市中心医院门诊楼、凤凰宾馆、光华宾馆、前进路邮电大楼相继落成,被库区淹没的渭南市城市建设终于掀开新的一页,当你现在驾车巡游东府渭南,撞破你视野的是具有现代都市标志性建筑——渭南市电讯大楼和广播电视大楼、国贸中心、智能大厦、恒昌大厦、恒生大厦、中行大楼、工行大楼,还有中医学校图书馆。除此之外,像渭南市体育馆,一批绿树成阴的街心广场,无不显示出现代化都市的无穷魅力。igMo,c
渭南市市长曹莉莉女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渭南在过去的日子里,为三门峡库区建设付出了重沉的代价,也可以说是可贵的奉献和牺牲。这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奉献和牺牲,对今天渭南市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都带来深远的影响,共和国初期重点建设项目因为渭南是库区而无缘,作为一座“移民城市”,多少年来许多发展机遇与渭南擦肩而过,造成今天渭南市工业基础薄弱,是有历史客观原因的。现在再不能错过机遇了,渭南人要负重而上,抓住一切机遇赶上去。v`#!H~
“离西安60公里的渭南,一直给我缺少城市的感觉,20年前,我第一次来这里的时候,咋看都像一个被放大的村子。”这是一个记者在一篇散文《狗蛋的街道》中描述渭南最初给他的印象,后来这个记者被派到渭南做驻站记者,从他的新闻报道中,人们知道渭南这几年有了许多变化
上世纪50年代形容渭南有一顺口溜:一座石桥、一条马路、三盏灯、一辆汽车跑全城。熟悉老渭南的人都说,这是那时的真实写照,就是时间进入到上世纪80年代,城市有了发展,人们生活有了变化,然而,这座城市的街道还都是称呼:一马路、二马路……西一路、西二路……城市街道的名字,从一个侧面反映这座城市的历史,也最能体现一座城市文化。渭南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就是直呼“马路”,人走在“马路”上总给人一种蹩脚的感觉。就像那位记者写的《狗蛋的街道》,文章中的感受:缺少城市文化,犹如没有气质的女人。 当我们来到这座城市,“狗蛋的街道”已是陈年往事,“马路”已为人走的街道所代替,一马路已改为“东风街”,二马路叫“人民街”……不久前渭南人把所有的街道都重新命名,市政部门又与一家广告公司合作,在城区设置了124块街(路)牌和60块新巷牌。记者昨日在市区东风大街与朝阳大街看到,东西走向的街牌为蓝底白字,南北走向为绿底白字。采用全新操作模式的新街路标牌均为长余辉发光材料,统一了标牌规格,标牌基板以铝合金作为质材,标牌外框采用不锈钢板包边。白天,白色的街路名在蓝、绿的衬底下显得十分醒目。傍晚,华灯初上路牌字体发出荧荧光亮,非常美丽。在朝阳大街祥龙宾馆门前,记者问一位妇女,去渭南市政府怎么走,她爽快地告诉记者:“沿朝阳大街向东,然后上前进路,向北就到东风街了,渭南市政府在东风街与南塘路十字附近。”这位妇女还告诉记者,渭南的地名东西叫“街”,南北称路,记住这就走不错方向。.oq>
是呀,当你今天徜徉在渭南“一青里”、“依市巷”、“南塘路”,这些名字雅致,韵味悠长的街道上,怎能不有所思想,有所感悟,这就是现代都市的文化。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