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女命师——我的易学之路

  第四十章 易学鼻祖——伏羲氏,亦称道家始祖

  先有《易经》,后有《道德经》

  伏羲氏,传说三皇五帝之一,当时中央天帝为黄帝,还有四方上帝,东方上帝是伏羲氏,南方上帝为神农氏,西方上帝为少昊氏,北方上帝为颛顼氏。伏羲氏是易经的创始人,颛顼据说死而复生,到了西方,神农是农业之神,尝百草,开创了中药,留有《神农本草经》。黄帝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逐鹿大战发生在黄帝时期。伏羲创八卦,才有《易经》,后来才衍生出来天干地支,预测,命理,风水等等后世智慧。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没有易经,就没有中国文化。我们学易之人一定要记住,伏羲氏是易学鼻祖,是我们真正的祖师爷。至于后来的老子,是被汉朝道教尊奉为教主的,《道德经》通俗易懂,更容易为人接受。还有,在囚禁中重新演练出六十四卦的周文王也值得易学爱好者的尊崇。没有伏羲氏就没有易经,没有周文王就没有六十四卦。当然,后世一些人物也很了得,后话我会提到。

  伏羲(生卒年不详),又称宓羲、庖牺、包牺、牺皇、皇羲、太昊等,《史记》中称伏牺。华夏太古三皇之一,与女娲同被尊为人类始祖,中国神话中与女娲一样,龙身人首、蛇身人首。

  他为人民作了许多有意义的事情,如带领人们用兽皮缝制衣服,抵御寒冷,结网打鱼,投矛狩猎,而狩猎活动的展开又使得动物类食物日益增加,另外发明了瑟,创作了《驾辨》曲子,他的活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当时的人们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始,也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

  传说中的伏羲

  传说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做八卦。八卦衍生易经,开华夏文明。近代之求签或掷杯,实是易经之简化版。因其制造八卦,人奉之为神,尊其为八卦祖师。另有一说,伏羲即盘古。盘古,“盘”字古义为开端,“古”即葫芦,寓意生命繁衍。炎帝、蚩尤等部落的一部分从黄河流域迁徙到南方以后,其先祖伏羲在传说中演变为盘古,流传于南方少数民族当中,演变出盘古开天地的传说。

  伏羲其人
  在中国古代传说时代的帝王世系中,太昊伏羲氏被奉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地位十分显赫。然而,自古及今,关于伏羲氏的名号、时代、地望、族系等问题争讼不已;伏羲是人还是神?太昊和伏羲是一人还是两人?这些问题一直湮漫不清。但是如果我们沿波溯源,理清太昊伏羲在上古帝王世系中地位确立的历史过程,上述这些问题便会自然得到解决。

  伏羲(xī)又作宓羲、庖牺(亦称庖牺氏)、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包犠,史记中称伏牺。伏羲聪慧过人,相传其人首蛇身,与其妹女娲成婚,生儿育女,成为人类的始祖。

  其实伏羲并非人首蛇身,而是真正的道家的创始人,人首蛇身即是“道”字的原型,用其表示道,如右图。又相传他是古代华夏部落的杰出首领。伏羲根据天地间阴阳变化之理,创造了八卦,即以八种简单却寓义深刻的符号来概括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此外,他还模仿自然界中的蜘蛛结网而制成网罟,用于捕鱼打猎。关于太昊伏羲氏的记载在古籍中常见,但又说法不一。
  太昊伏羲生于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徙治陈仓,都于陈宛丘(今河南淮阳)。

  相传伏羲教民结网,渔猎畜牧,制造八卦等,亦传说伏羲创文字、古琴。
  古籍记载
  据部分古籍记载,伏羲出生于成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记载:“故渎东经成纪县,故帝太皞庖牺所生之处也。”司马贞:“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羲于成纪。”)
  据已故考古家 王献唐先生考证,他出生在阆中。(伏羲的母亲华胥生活在华胥水边,因好奇踩了雷神的大脚印而怀了伏羲。12年后,在仇夷生下伏羲。宋代罗泌的《路史》注释:“华胥之渊,盖因华胥居之而名,乃今阆中渝水也。”)

  太昊陵伏羲彩塑
  另据部分古籍记载,伏羲出生于仇夷。(宋代罗泌的《路史》记载:“太昊伏羲氏华胥,居于华胥之渚,尚暨叔姬翔于渚之汾。巨迹出焉,华胥决履以辁之,意有所动,虹且绕之,因孕十有二岁。生于仇夷,长于起城。”意思是说,伏羲的母亲华胥,生活在华胥水边,因为踩神的足迹而怀上伏羲。伏羲生于仇夷,长在起城(今甘肃秦安)。《路史》注释说:“华胥之渊,盖因华胥居之而名,乃阆中渝水地也。”《周地图》解释说:“阆中水为渝水。”《遁甲开山图注》亦云:“仇夷山,四面绝立。彭池、成起皆西士,是伏羲出生处。”仇夷一说为今甘肃陇南仇池山。)
  像中伏羲氏散发披肩,身披鹿皮,一派远古风范。远古时期,人们以石器加工兽皮,再以骨针等工具进行缝制,用以御寒。图中左下角画有八卦图形表明他创制八卦的功绩,而伏羲氏的目光显得深沉、睿智,无愧于古代智者的形象。
  由于伏羲是蛇身人首,故有“龙的传人”之说。有学者指出:“伏羲出生于蛇系氏族,并且以蛇为尊。他身上穿的树叶或鹿皮,形如蛇之鳞身或花纹,这正是蛇系氏的族徽或图腾标志。近年来,海 内外越来越多的“龙的传人”弘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午,大家都在休息。

  我最近刚刚调整完毕,以后有时间更新了。

  关于,易经等,我会继续写的。


  太昊陵,即“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的陵庙,位于河南省、淮阳县羲皇故都风景名胜区,毗邻风景秀丽的万亩龙湖。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十八大名陵之一,因太昊伏羲氏位居三皇之首,其陵墓被誉为天下第一陵。太昊伏羲陵占地875亩,规模宏大,肃穆庄严,始建于春秋,增制于盛唐,完善于明清,岁月3000年,历代帝王52次御祭,建国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亲笔题词留念。

  朱镕基题词
  太昊陵庙以伏羲先天八卦数理兴建,是中国帝王陵庙大规模宫殿式古建筑群之孤例,分外城、内城、紫禁城三道皇城,有三殿、两楼、两廊、两坊、一台、一坛、一亭、一祠、一堂、一园、七观、十六门。景区内主要景点包括中轴线上的一系列建筑——午朝门、道仪门、先天门、太极门、统天殿、显仁殿、太始门、八卦坛、太昊伏羲陵墓、蓍草园等构成的主景区,以及附属景点:独秀园(原剪枝公园)、碑林、西四观、岳忠武祠、同根园、博物馆等几部分组成。人文始祖祭祀活动绵延千年历久不衰,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世界各地几百万人涌向淮阳县太昊陵庙朝圣伏羲,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均有盛大祭祀活动,游客人数日达数十万。以“单日参拜人数最多的庙会”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太昊陵庙会成为中国规模最大最古老的民间庙会。太昊陵人祖祭典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太昊陵二月庙会
  据《陈州府志》记载:太昊陵在春秋时已有陵,汉以前有祠。唐太宗李世民于公元630年(贞观四年)颁诏“禁民刍牧”。公元954年(五代周世宗显德元年)禁民樵采耕犁。宋太祖赵匡胤于公元960年(建隆元年)置守陵户,诏示三年一祭,牲用太牢,造祭器。公元966年(乾德四年)诏立陵庙,置守陵户五,春秋祀以太牢,御书祝版;公元971年(开宝四年)又增守陵户二,以朱襄、昊英配祀。此后,陵与庙祀.日见崇隆并有御祭。元朝,祀事不修,庙貌渐毁,至元末已荡然无存.宋以前的建筑仅留下一块传为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巾书的墓碑。

  伏羲陵墓
  公元1370年(明洪武三年),朱元璋访求帝王陵寝,太昊陵首列第一,四年,驾幸陈(今淮阳),御制祝文致祭。八年,遣官行视陵寝。九年,复置守陵户。公元1448年(明英宗正统十三年),知州张志道奏立寝殿、廊庑、戟门、厨库、宰牲等房;公元1462年(天顺六年),复加修葺,立后殿、钟鼓楼、斋宿房,又作三清观;公元1470年(成化六年)增高钟鼓楼、彩绘殿宇;公元1576年(万历四年),输币三千金,又大修之;公元1745年(清乾隆十年),发帑银八千两,大为修葺。至此,内外城垣,规模宏大,殿宇巍峨,金碧辉煌,定成格局。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1949年成立了羲陵保管委员会,1962年、1963年先后被县、省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建太昊陵文物保管所,1984年建太昊陵派出所,1985年建淮阳县博物馆,馆址设在太昊陵。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伏羲女娲图,尾巴为交尾状态,一手拿尺子,一手拿典型的阴阳和合图,阴阳合,万物生,阐释了阴阳交合才能产生万物的道理,阴阳交合为通泰,有卦象比喻,地天泰,天地祥和,对应春分时节。春天生万物,有万物生机。
  此画表现了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类始祖的形象。图中男女二人,均微侧身,面容相向,各一手抱对方腰部,另一手扬起,男手之矩而女执规;男女下半身均为蛇形,互相交绕,男女头之间上部绘日形,日中有三足鸟,蛇尾之下绘月形,月中有玉兔,桂树,蟾蜍。男女日月形象四周,有大小不一的圆点,当系星宿,情态生动,线条粗犷,色泽单纯,幅面缀以日月星宿之像,不仅有空间辽阔之感,更加显示了伏羲女娲作为人类始祖的崇高意味。整体构图又似直入云霄的参天巨木,让人联想上古天梯--建木,《淮南子?墬形训》:“建木在 都广 ,众帝所自上下。” 《山海经?海内经》:“建木,百仞无枝,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 大暤 爰过, 黄帝 所为。” 大暤者,伏羲是也。
  也代表的含义
  伏羲手里拿的是尺子,称“矩”,是用来丈量的。说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说“丈”的含义。所谓“丈夫”注重这个“丈”字,“丈”说的不是长度,指的是拿着尺子的人在丈量,我们就叫他“丈夫”。为什么手里拿着尺子的人叫“丈夫”呢,丈夫指男人,那么我们就要说什么是“男人”。从字形可知,在田里干活的人叫“男人”,既然在田里干活,就要量量有几亩地,量地的人就是了,其实这是一种权力的象征,所谓权杖嘛。 女娲手里拿的是规,这是女人拿的。在古代有一种“巫”,巫就是女的,是古代沟通天地的。当然男的也有“巫”,那也是后来跟女巫学的。话说回来,拿“规”是用来研究天象的。中国最早的立法就叫“女娲历”,也就是用来立法的。女娲补天又有一种说法叫“女娲补天”,不是说天露了。我们都知道一年有365天,在古代大巫们也知道。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女性正常月经为二十八天,算下来一年十三个月,13乘28为364天,少一天,多的那一天补在了二月。


  养生多好啊,身体健康,省多少钱,可以旅游,可以做很多的事情。

  天钺,加油啊。
  @417933054 2012-7-16 22:47:00
  谢谢姐姐回复我的啦,,吼吼,今天晚上和浮雨姐姐聊了点鬼的事情,。我想问下紫夜姐姐我最近在学易经,有的没有融汇贯通。学易经前还要看点什么。总感觉少点什么东西。学习这个让我精神力量变强了好多。坐等回复。您的大作什么时候问世,想看看您近年来的心血,力挺您。感觉您不是一般女子,不一般的命决定了您会照顾众生。再次跪谢您一直以来的帖子教会我不少东西。
  本帖发自天涯社区手机客户端
  -----------------------------


  紫玄:问了浮羽,听说你能看到灵异的事情。写了很多,都删除了,刚知道你是位小男士,没好意思写太多。感谢你这样夸奖我,谢谢。我正在修改另一书,目前两本,还有后续没写完,书中很多生活的人物再现,我不久就会发上来,就这一两天吧。你要学习易经,我非常支持,我知道你的身份,以后可能会网络授课,你有不明白的,我会教你的。


  @白玉京长生子 2012-7-13 14:46:00
  楼上兄弟,名字起的好.
  周末来报道,帮老师顶帖子
  -----------------------------


  紫玄:感谢你顶贴,你的基础很好,继续努力学习吧。

  @慕紫尝易 2012-7-13 10:35:00
  多日没来,向老师问好!同学们好!
  老师说做大事必须要有强健的身体。实在感触。。自小体弱贫贱,唯有加强锻炼。光吃不长肉,总感觉睡不够,吃归脾丸调理中,准备下个月吃肾气丸。近来忙,学习不用功,自罚十大板。
  期待老师大作!!!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m.tianya.cn
  -----------------------------


  紫玄:继续努力学习,男士总是比女士学的好。

  感谢最近顶帖子的各位,感谢学习的各位,感谢到帖子发表一些感慨的朋友,国学是我们的国粹,现在外国人掌握的都比我们好,大家要抓紧学习,未来,中国文化会有一个高峰。
  第四十一章 神农尝百草,才有中医中药

  伏羲氏是东方上帝,创八卦,开辟易学文化,而南方上帝神农则是农业之神,同时发现中药,著《神农百草经》,是中国第一部药典。

  神农氏
  神农氏,即炎帝,远古传说中的太阳神。传说炎帝神农,人身牛首,三岁知稼穑,长成后,身高八尺七寸, 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的神农像
  龙颜大唇。 (参史志:赤帝 即“炎帝”。《淮南子·时则训》:“南方之极,自北户 孙之外,贯颛顼之国,南至委火炎风之野。赤帝、祝融之所司者万二千里。”此赤帝,即炎帝,少典之子,号为神农,南方之火德。)   神农氏本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领,后发明农具以木制耒,教民稼穑饲养、制陶纺织及使用火,以功绩显赫,以火得王,故为炎帝,世号神农,曾建都山东曲阜,并被后世尊为农业之神。   神农氏又曾跋山涉水,尝遍百草,找寻治病解毒良药,以救夭伤之命,后因误食“火焰子”肠断而死。《神农本草经》即是依托他的著作。炎帝神农在位120年,传七代世袭神农之号,共计380年。
  铲草兴锄
  神农氏是我国原始农业的发明者,他教人们开垦土地,播种五谷,带动了原始社会后期,由渔猎畜牧到农业经济的转变和发展,他,便是以“大德”闻名于世的三皇之一“炎帝”。“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是神农氏的大德的完美写照。   铲草兴锄传说,神农时种庄稼,用石片在地里敲着、走着、喊着;“草死,苗长。”后来,人们变懒了。天热时,用绳子把石片吊树上,人们坐在树下敲着,喊着。草也不死了。没办法,人们拿铲子铲草。地晒干了,铲草费力气。有的劲使猛了,铲子也弯了,翻过来扒,比铲着得劲。从此有了锄。
  药王
  为了怀念他,旧时的药铺里,常挂着一幅画像,那是一个浓眉大眼、笑容可掬、腰围树叶、手执草药的人,他就是“神农氏”。
  神农本草经
  [3]记曰:医不三世,不服其药。郑康成曰:慎物齐也。孔冲远引旧说云:三世者,一曰黄帝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脉诀。康成周礼注,亦曰:五药,草、木、虫、石、谷也。其治合之齐,则存乎神农子仪之术,是礼记注所谓慎物齐者,犹言治合之齐,指本草诸书而言也。冲远既引旧说,复疑其非郑义过矣。汉书引本草方术而艺文志阙载,贾公彦引中经簿,有子仪本草经一卷,不言出于神农。至隋经籍志,始载神农本草经三卷,与今分上中下三品者相合,当属汉以来旧本。隋志又载雷公本草集注四卷,蔡邕本草七卷,今俱不传。自别录以后,累有损益升降,随时条记,或传合本文,不相别白,据陆元朗经典释文所引,则经文与名医所附益者,合并为一,其来旧矣。
  神农涧的来历
  神农涧在河南省-温县。明陈仁锡《潜确类书》卷三一:“神农涧在卫辉府温县。神农采药至此,以杖画地,遂成涧。”唐代吴玉斗诗云:“坎水是从一画生,辟来古涧润温城。……久待两岸藏仙药,认识尚须眼有睛”。温县周围古属怀庆府,盛产的地黄、菊花、牛膝、山药素为上品,世称“四大怀药”。
  头顶一颗珠
  一次,神农氏在深山老林采药,被一群毒蛇围住。毒蛇一起向神农氏扑去,有的缠腰,有的缠腿,有的缠脖子,想致神农氏于死地。神农氏寡不敌众,终被咬伤倒地,血流不止,浑身发肿。他忍痛高喊:“西王母,快来救我。”王母娘娘闻听呼声后,立即派青鸟衔着她的一颗救命解毒仙丹在天空中盘旋窥瞰,终于在一片森林里找到了神农氏。毒蛇见到了王母的使者青鸟,都吓得纷纷逃散。   青鸟将仙丹喂到神农氏口里,神农氏逐渐从昏迷中清醒。青鸟完成使命后翩然腾云驾雾回归。神农氏感激涕零,高声向青鸟道谢,哪知,一张口,仙丹落地,立刻生根发芽长出一棵青草,草顶上长出一颗红珠。神农氏仔细一看,与仙丹完全一样,放入口中一尝,身上的余痛全消,便高兴地自言自语:“有治毒蛇咬伤的药方了!”于是,给这味草药取名“头顶一颗珠”。后来,药物学家给它命名为“延龄草”。
  茶叶
  茶叶   神农氏尝百草时,随身带着一只能看到五脏六腑、十二经络、帮助他识别药性的活“仪器”———獐鼠,又名“獐狮”。民间有“药不过獐鼠不灵”之说。 一天,獐鼠吃了巴豆,腹泻不止。神农氏把它放在一棵青叶树下休息,过了一夜,獐鼠奇迹般地康复了,原来是獐鼠吸吮了青树上滴落的露水解了毒。神农氏摘下青树的青叶放进嘴里品尝,顿感神志清爽、甘润止渴。神农氏教人们种了这种青树,它就是现在的茶树。这就有神农架民间传唱着“茶树本是神农栽,朵朵白花叶间开。栽时不畏云和雾,长时不怕风雨来。嫩叶做茶解百毒,每家每户都喜爱”的山歌。
  “一日而遇七十毒”的神农氏
  我们现在都把华夏族称为炎黄子孙。黄是黄帝;炎是谁呢?是指“炎帝”。炎帝在历史上的名称很多,大部分神话传说中称他为“神农氏”。他也是一位传说中对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有过不世功勋的人物。神话中讲得最多的是炎帝对我国农业耕作的发明。《白虎通》说:“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炎帝还有一件伟大的功劳,是发明了医药。在神话传说中,他颇有些舍己为人的大公无私的精神。据西汉初年的古书《淮南子》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四川至今还有一个感人的神话传说,说神农氏为了给人们寻找治病的草药,他尝尽了百草,有一天尝到一种剧毒的断肠草,终于他的肠子断烂,为人民牺牲了生命。神农氏还教给人们通商交换:“神农是以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这些传说都是后人对自己的祖先炎帝的神化,说明他和黄帝一样,是中华民族文明之祖。
  死因
  相传一日,他尝草时误食一毒草--穿肠草而死。

  学中医中药的人都应该知道神农氏,没有神农氏,就没有中药。现代学易养生,治疗寒病,很多药都来源于《神农本草经》。


  @丢丢2005 2012-7-18 10:51:00
  最近掉头发严重。。睡觉多梦精神不振
  昨天去买了何首乌和熟地,开始泡水喝。
  师傅,我可以再放点西洋参吗??
  -----------------------------

  紫玄:可以放西洋参。
  @地铁开往春夏秋冬 2012-7-18 15:12:00
  喜欢看老师的实例案
  -----------------------------


  紫玄:分身无术,没时间写实例。
  @白玉京长生子 2012-7-9 16:07:00
  最近忙着看书和工作,有几日没来顶帖子了,今天速度来顶紫夜师傅。
  看了南怀瑾讲述的打坐方法,周末的时候试了一下,感受记述如下:
  初坐时,心绪不宁,不过书上好打坐少的人不容易入境,所以也没在意,继续。想起书上记叙可以持咒打坐,于是现学现用,讲最近背下来的净心神咒轻声念了几遍,结果感受到左腿腹股沟处疼痛,原以为是姿势不正确,左腿收到压迫,于是金刚坐换成了如意坐(左右腿上下位置不同而已),疼痛.....
  -----------------------------
  紫玄:慢慢来,不能着急,先有个好身体,然后在打坐。
  @唯我魏大将军 2012-7-18 21:40:00
  我那小说后面又有新故事了,想写,就是没有头绪,不知怎么下笔!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m.tianya.cn
  -----------------------------

  紫玄:期待你写作,吧故事写下来,给大家一个借鉴。
  @光之灵 2012-7-18 21:07:00
  竟然见到了魏大将军,呵呵
  -----------------------------

  紫玄:同时碰到你们俩,真是有趣。
  二位
  光之灵和小巍将军,加男女易学群吧,我们经常在里面。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