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集《笔墨缘》每日更新

  作者:燕山男儿马甲 时间:2017-05-05 09:59:25
  昨天晚上,中央电视台的《国家记忆》栏目大力介绍了解放初期鞍钢的工人老孟泰,宣传了他的先进事迹。节目中还特别强调,工人阶级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以厂为家”。
  老孟泰确实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优秀代表。他的事迹激发了新中国初期工人的政治热情。
  我的看法是,老孟泰是在国有企业中产生的。老孟泰与国有企业紧密相连。老孟泰的思想核心就是“以厂为家”。
  那么,第一、现如今,在国有企业中,还能提倡老孟泰的“以厂为家”吗?
  第二、在外资企业中能够出现老孟泰吗?
  第三、在民营企业中,能够出现老孟泰吗?
  ====================
  “以厂为家”,这种精神,是大型企业的特色之一。以前的中国和日本等东方企业都是这样的。煤矿是“党是我的妈,矿是我的家,我听党的话,管好咱的家”。孟泰也是以厂为家的模范。日本“丰田”等大企业,也是很爱护“以厂为家”的老工人的。
  但现在的企业,都学西方,工人是“干一天算一天”,工厂主也是“怕你赖着厂”——大家都没有个长远打算。现在的“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是很难出现老孟泰的。

  笔墨缘2017。05。06。星期六,耿家强1舞文弄墨更新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culture-958503-1.shtml
  76,和善的笑容——记一位卖大饼的老太太
  07208,19961114,1996年11月14日《徐州矿工报》发特写《和善的笑容——记一位卖大饼的老太太》

  人生有时很怪,应当牢记的重大的事件,往往经时间的消磨,忘记了。一些枝微末节的小事,却往往在记忆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挥之不去——每当我下班走到局地勘队南的三岔道口,总会想起一位卖大饼的老太太。
  那是十年前的事了,在这三岔道口,总有一位圆脸庞,60多岁左右年纪的矮个子老太太,她卖的大饼与众不同,一层一层,咸乎乎的,很好吃,价钱也便宜,三角钱一个,我每天经过此,都要买两块。有一次,我拿了大饼,说什么也掏不出6角钱来,我红着脸,很尴尬,她和善地笑道:“没关系,你明天带来好了。”我抱歉地走了。
  第二天去还钱,我没见着老太太。经人指点,我又找到她家里,方知她突然犯病住院了,我一愣,忙还了钱,心里却惦惦的。
  吃那种大饼已成习惯的我,几天后又到她家去询问。她家人答:“已经去世了。”我吃了一惊,心里竟有点酸酸的。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吃到那种大饼,但这老太太和善的笑容,却时时跃出我的脑海,还有那句:
  “没关系的,你明天带来好了。”(1996。11。14)

  笔墨缘2017。05。06。星期六,耿家强1舞文弄墨,已更新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culture-958503-1.shtml
  76,和善的笑容
  笔墨缘2017。05。06。星期六,耿家强1舞文弄墨更新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culture-958503-1.shtml
  6当我背起行囊, 我多希望时间能够停止, 让我能一直拥有你, 拥有那幸福的瞬间!
  ------------------------------------------------------------------------------
  111
  作者:燕山男儿马甲 时间:2017-05-06 07:31:02
  这篇文章虽然短,却散发着人情的光辉,暖融融的,足以触动读者的心弦。
  卖大饼的老太太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她是个心地善良的好人!
  真心希望这样的老太太多一些。
  ==============================
  做一个卓越的伟人,很困难;但是,做一个善良的好人,很容易。仅以此文贡献给广大的好人。
  这一组文章有一百多篇,记载着一百多个人物,但我的总题目却是《和善的笑容》,虽然我不知道她的名字。

  笔墨缘2017。05。07。星期日,耿家强1舞文弄墨更新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culture-958503-1.shtml
  77.附:郭敬奉、袁玉林评耿家强文章:
  1989年11月19日《徐州矿工报一版》
  《从煤巷里走出来的作家》——访耿家强同志

  耿家强,原来是韩桥矿一名采煤工,老实巴脚不出名。然而,正是默默无闻的他,近几年来,以几十万字的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新闻作品,悄悄跻身文坛。去年,他的传记文学《魔窟奇人传》问世。
  是什么驱使他走出窄窄的煤巷,攀登于文学的崎岖山道,又获得成功的呢?日前,我们采访了他。他深情地对我们说:“不到矿山,不遇矿工,我就不可能与文学结缘,就不可能成为一名编辑,也不可能写成什么书。”他默默地在煤层磨练笔锋。20多年来,他在《工人日报》、《新华日报》、《中国煤炭报》等20多家报刊和出版社发表作品数百篇。1986年,他被中国作家协会江苏分会接纳为会员。1989年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家强认为:“苯人也有三分才”的成功之路。一是“扎根生活,虚心向群众学习”。他身上一直掖着一个小本本,随时收集富有特色的矿工语言,现已收录一万多条。二是“莫要吊死在一棵树上”。他是文艺副刊编辑,为了使自己能更适应工作需要,他博览群书,广泛进行散文、小说、传记文学、报告文学、杂文、影评、新闻理论等写作,且都有建树。小说《功臣》、《长龙》等先后获全国煤矿优秀文学作品奖和“太阳石奖”,《新闻记者》、《采与编》等杂志相继发表他的新闻理论文章。三是“勿虚度”。这三个字是他的座右铭。如果一天当中无所事事,晚上他会睡不着觉。写作《魔窟奇人传》期间,他每天下午赶到邓葆光先生家采访,第二天早晨返回,如此半个月风雨无阻。采访后,他就埋头写作,半个月时间,一气呵成16万字的长篇传记文学。他还先后就读于徐州师专、徐州教育学院,连续折腾6年,终于拿到了大专文凭。
  家强是矿山的一位业余作家。他在业余创作的道路上,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但他并不满足,仍积极探索,以煤矿工人“特别能战斗的精神”,鼓舞自己奋发前进。
  (本报记者郭敬奉 袁玉林)


  笔墨缘2017。05。07。星期日,耿家强1舞文弄墨,已更新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culture-958503-1.shtml
  77.《从煤巷里走出来的作家》
  笔墨缘2017。05。07。星期日,耿家强1舞文弄墨更新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culture-958503-1.shtml
  7 春节很快过去,我们又都投入了繁忙的工作,
  -------------------------------------------------------------------
  111
  作者:燕山男儿马甲 时间:2017-05-07 07:33:14
  哦,这篇文章介绍了老朋友走上文坛的经过。
  老朋友由采煤工人发展为作家,体现了一个社会规律——工人阶级必定会进入文化领域。
  ================================
  哈哈,那是过去时了,现在“工人作家”很少了。

  笔墨缘2017。05。08。星期一,耿家强1舞文弄墨更新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culture-958503-1.shtml
  78.附:高辉评耿家强文章:
  2008年《那片阳光93—95页》
  《师友》——记耿家强同志

  师友者,良师益友,而非“亦师亦友”也。余好文久矣,引文人为师亦久矣。三十载,如弹指倏过,余之师友众焉。然惟敬重者,首推家强先生也。贤者论及师友,一曰“燃灯引路”,二曰“携手登峰”,三曰“共度险滩”,四曰“同享荣耀”。家强先生乃二与三之相加也。
  家强者,耿老师也。初为煤工,刻苦自学,文凭与水平同进,编辑矿报,栽培新人,奖掖后进,甘作人梯,被文学才俊共仰共尊,咸呼为“老师”。耿老师,体魁梧,浓眉大眼,素戴眼镜,衣着朴素,行路有摇晃状。待人热情大方,笑容可掬,谦恭不掩诚善,豪直不失文雅。凡交结之朋友,多为矿井掘煤之血性汉子,亦有省市名人雅士。
  八零初,余从军旅转业地方,如入山重水复之地,新岗新业,不知从何下手。或劝余,勿再文创,应以官场文法章法为先为重哉。余偶有所思,撰为小稿,投寄矿报,实习惯使然也。耿老师每见余稿,辄予刊发,且多于勉励,遂使余业外文创不致中断焉。至八二年,余渐熟岗职,业内文字得心应手,诗歌散文也多有发表。耿老师及时提醒创作之要诀,并将专家妙手章法授余。当岁月风雨、浮沉坎坷之时,耿老师激余奋发精进,诫余万不可自甘堕落,且无长篇大论,然片言只语,一如重锤矣。回首往事,余辄叹曰,非良师不出此“醒心警魄之语”也。
  为人师表,率先垂范。耿老师之美德也。耿老师主职于编辑,可率先创作,勤奋不辍。每有大作问世,余捧读再三,感佩甚矣。《魔窟奇人传》乃耿老师传记作品也。甫一发行,好评如潮。余询其秘诀。耿老师笑曰:“采访耳,无他。”轻描淡写间,投射大学问与大智慧矣。此后,数部长篇小说,接踵付梓。旋即,耿老师入中国作协,兼市作协副 ,诚市级文坛巨擘矣。
  越数年,郑子弄文,邀耿老师执笔写作。不旬月,即成徐州一部“长篇旅美游记”,时人称为“企业开放开拓之奇观”矣。继之,白集跃升“全市村级经济前列”,耿老师亲执笔,为之撰写经验,市内媒体多予转载。再继之,贾汪一鲍“精神文明户”事迹感人,耿老师又撰《姑嫂情》。郑子据其拍为电视剧,引起不小轰动。此等创作,数十万字,耿老师几未取分文,为人旷达高尚,重文轻利,何止管窥乎?
  新世纪初,耿老师用电脑键盘创作即已精熟矣。尝对余曰:“此高效便捷倍矣,胡不试?”余曰:“未曾入门,操弄不得。”后每见余,皆鼓励余玩电脑,并示范技法。观耿老师玩电脑,轻松自如,状若神仙。或听音乐,或聘想象,手动目闭,文字章句,如泉喷涌。此种境界,惟熟惟巧,惟勤惟智矣。敬慕之余,暗中习学,初步掌握。余脑愚钝,不勤不精,至今犹半瓶醋矣。
  俗云,天有不测,人有旦夕。零五立秋,余突发心梗,几近弥留,人寰半撒。耿老师数莅病榻,执余手,坚余志,嘱余挺过劫难,重返阳光。耿老师夫妇复来,将一玉佩系之余,曰“其为佛家开光之物,灵异非凡,可保平安。”余系之颈胸,诚如贾公子。无论在徐进京,皆不敢疏忽,近敬若神,实珍自命矣。初见康复,即自表玉佩神功,感念耿老师恩义。生死之交,情比天高,惟耿老师与余矣。
  越三载,《组织志》将修,余邀耿老师同编,即慨允。同切同磋,共推共敲,经三番五次,不厌其烦,终将“志稿”报送主管。后数月,又将书稿完成。此中辛劳,一笔一画皆关情。余尝叹,耿老师者,大智慧、大手笔、大诚信、大仁义、大师长之“集大成”也。
  写于2008年秋

  笔墨缘2017。05。08。星期一,耿家强1舞文弄墨,已更新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culture-958503-1.shtml
  78.《师友》
  笔墨缘2017。05。08。星期一,耿家强1舞文弄墨更新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culture-958503-1.shtml
  8我无时无刻不在想念你,想念我那 远方的爱人!
  -----------------------------------------------------------------------
  111
  作者:燕山男儿马甲 时间:2017-05-08 15:52:59

  老朋友的文学之路走得很扎实,编辑之路走得很扎实,人生之路走得也很扎实!
  我已经体会到了,大凡工人出身的编辑,才愿意帮助提携工人出身的业余作者。
  =================================
  你讲得太对了!“工人出身的编辑,才愿意帮助提携工人出身的业余作者。”
  ——现在,基本上没有“工人出身的编辑”了,编辑都是“大学毕业生”,所以对工人的感情也就淡了些。

  笔墨缘2017。05。09。星期二,耿家强1舞文弄墨更新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culture-958503-1.shtml
  79.附:王辽生评耿家强文章:
  1992年7月28日《中国煤炭报4版》[文艺特写]
  矿山精神的写实与再造——耿家强透视

  耿家强是一块煤,他17岁到煤矿,至今32载,没有片刻停止过燃烧。我常常透过他那副劣质眼镜,审视他清澈的目,想探究一下这位淮安小子,何以有如此灼热的灵魂。
  我想,热就热在对生命之根的拥抱。生命之根,既非指煤海矿山,也不是雨露阳光;生命之根仅仅一个“情”字而已。以情采煤,以煤抒情,这就是家强的全部人生,天轮可以作证。
  燃体的价值,取决于为谁而燃烧。耿家强自知生命短暂,他于是倾其所有光热,投入井上井下的斑斓。他1966年4月发表作品以来,始终视矿山人物为他的上帝,无论小说散文,乃至传记文学,无不直接或间接地礼赞烈火,爱心颠簸不破。作品是作者的性格展示,也是作者的七情流露。作为一名矿山作家,耿家强的唯一苦闷,是创作视野的自我突破。他几乎没有满足的时候。而今,他的短篇小说《拧种》在第二届全国煤矿优秀文学作品评选中获奖,我认为比起他8年前,在首届全国煤矿文学评奖中获奖的那篇《功臣》,创作视角和采掘深度,都有了可喜的质变,他理当得意了,然而不,他向我连连摇头,发出了一声新的叹息。我理解这种“叹息”的非凡意义。他向我多次说过,表现矿工光照千秋的献身精神的作品,他应该写出而时今还不曾写出!
  32载,一半在井下,一半在井上,我每次去《徐州矿工报》社,总见他低头伏案,旁若无人。那次我去送一篇文章,刚一进门,就听得“叭”地一声,吓我一跳。原来他拍案而起,是由于跋涉稿山,终于发现了一个无名小卒的一篇出类拔萃的散文。那天他留我喝酒,酒过三巡,他满面红光地向我介绍一个又一个文学新人。我相信,近十年来,经他发现的培植的作者不下百人,他对这些人的起步和发展,无不给予极大的关怀。他心里保存着他们的“有关档案”并时时作“欣赏性查阅”,他渴望他们都超过自己。至于他的妻子胡梅英,我更是了若指掌。有这么一位真诚伴侣,是耿家强的旅途幸运,缠绵悱恻,不必细说,单讲1987年那次车祸,伊人芳心,可谓美矣。那年耿家强伤及颅骨,奄奄一息,报社同仁和文艺界朋友,都极其伤怀,只有一个人坚信耿家强的顽强的生命力,她便是爱侣胡梅英。她感激领导不惜一切代价的救助,她恳求参与会诊的医生“无论如何要保住丈夫的生命”,“就是他今后成为植物人,我也能继续疼他爱他照料他,我也才能活下去。”她说这话的时候,眼里没有眼泪,周围的人却一片湿润。
  耿家强起死回生,居然没有后遗症。医生说这是奇迹。对于医生的这种判断,耿家强不敢苟同。他说他宿愿未酬,他不会轻易离去。他的宿愿意便是“钟情于矿山的文学大业”。只见他比从前更加珍惜时间,他白天编排报纸副刊,晚上从事文学创作。继长篇《魔窟奇人传》之后,出版了一部又一部报告文学,文笔也更加清新秀美,充满灵气。
  茨威格曾说:“自从我们的世界,外表上变得越来越单调,而生活上变得越来越机械的时候起,作家就应当在灵魂深处发掘截然相反的东西,做一个勇敢而又正直的人。”这种发掘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造。我曾经同家强认真探讨过“茨威格的上述识见”并一致确认“小说人物的动人力量在于人性的高尚”。在我看来,耿家强的效命文学和待人接物,堪称勇敢和正直。但他目前尚未能使自己燃烧的生命升华到“摆脱时空制约”的艺术高度,这无疑是他未能写出惊世骇俗的作品的唯一原因。不过我对他寄于希望。他还年轻,他还葆有一腔晶洁和一股殷热,葆有不可遏制的矿山之恋,他就有可能最后成功。
  (1992.7.28.)

  笔墨缘2017。05。09。星期二,耿家强1舞文弄墨,已更新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culture-958503-1.shtml
  79.矿山精神的写实与再造
  笔墨缘2017。05。09。星期二,耿家强1舞文弄墨更新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culture-958503-1.shtml
  9今天早晨,上班路上经过一道红色的院墙,墙角边一大簇迎春花在绽放,
  --------------------------------------------------------------------------------
  111
  作者:燕山男儿马甲 时间:2017-05-09 08:35:32
  哦,老朋友1960年就到了煤矿,那时才17岁。1966年就开始发表作品,那时23岁,真是高才!
  老朋友1987年遭遇了车祸,甚至伤到了颅骨,太惊险了!
  所以,咱们上街时必须格外小心,应该不断地东瞧瞧、西看看。不但提防车辆,也要提防邪恶之人,及时回避有可能发生的暴力事件。
  ============================
  我这一生,平平淡淡,但也尽力了。我1963年20岁发表新闻作品,1966年23岁发表文艺作品。已经出版18本书,争取出版50本书。
  我正在编写《世界信仰百科》,共26本,一年编写四五本,写完也该80多岁了。写完,改好,上网,印成实体书出版。才算完成任务。现在我天天有进展,从不教一日虚度,过得很充实的。

  笔墨缘2017。05。10。星期三,耿家强1舞文弄墨更新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culture-958503-1.shtml
  80,1983年1月29日《徐州矿工报》一版发,
  《在演出中创新 在创新中前进——访著名京剧演员胡芝凤》

  帷幕拉开了,舞台上一片漆黑,观众正在惶惑之中,忽然,一道璀璨的火光冲破黑暗,一阵清风带着一道白影飞向舞台,骤然灯光一亮,一位满身缟素的女子在飞、在舞,你看她水袖轻挑,仿佛风生足下,飘然若仙;又如秋日流云,飘逸多姿——此刻,寂静的台下,蓦地爆发了一阵雷鸣似的掌声——这是苏州市京剧团团长胡芝凤同志在给徐州矿工演出京剧传统节目《李慧娘》。
  演出之前,我们就专程拜访了胡芝凤同志,她40多岁,中等身材,面目清秀。这次她和全团职工,风尘仆仆从常州坐了16个小时的汽车,方才来到煤城徐州,十分辛苦。现在,看到她在台上忽而疾如旋风,忽而翩若惊鸿,轻歌曼舞的精彩表演,和演出之前真判若两人了。她,哪来的那么充沛的精力,那么蓬勃的朝气?我们带着敬佩的心情,利用休息时间访问了她。她笑了笑说:“国家需要煤,煤矿工人贡献多大呀!我下过井,我知道他们每天工作加跑路要十三四个小时,过年过节都不放假,为的是多给我们出些煤。他们工作辛苦,又缺乏文化生活,我们早就该来了,更应该演好给他们看呀!”
  胡芝凤有《李慧娘》已登台演出600多场了。这是第一次到徐州煤城来,比哪一次都认真,为了使广大矿工都能欣赏,还作了大量的修改创新呢。
  创新,是胡芝凤和苏州市京剧团的一大特色。胡芝风原是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的学生,由于从来爱好京戏,拜梅兰芳为师。她是梅兰芳晚年收的最后两个徒弟之一,她对梅兰芳老师感受最深的就是“创新”二字。她博取众长,革新创造,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流派,丰富了我国的艺术宝库,成为京剧界的一颗闪光的明珠。她从实际出发,艺术地改造了《李慧娘》这出戏,考虑到我国观众喜欢有头有尾情节完整的特点,她啬了开头的《抢女》和结尾的《闹府》两场戏,使剧情跌宕起伏,更扣人心弦;在《见判》一场中,本来接扇的动作比较单调,她吸取了民间舞蹈、芭蕾舞蹈的精华,并结合梅派《贵妃醉酒》中的一些动作,生动地反映了李慧娘接扇后的喜悦的心情——《李慧娘》在演出中创新,在创新中前进,无论工农群众,还是知识分子,无论老年戏迷,还是一代青年,都能欣赏。在国际上声誉也很高,在意大利演出,场场满座,香港人称她为“奇女子”、“胡旋风”。月月
  胡芝凤和苏州市京剧团这次来徐州演出,无论是服装、道具、效果等各个方面都别开生面,他们决心让矿工个个都能看懂,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演出结束后,我们怀着感激的心情向她致谢,可是她腼腆地说:“别给我吹呼些什么,我比人家矿工,贡献少多了。”

  报社评语:作者以人物和场景的描写与背景材料的叙述相结合的手法,着力突出了人物的“创新”,“前进”的主题。语言准确,形象逼真,全文情景俱浓。
  笔墨缘2017。05。10。星期三,耿家强1舞文弄墨,已更新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culture-958503-1.shtml
  80,
  《在演出中创新 在创新中前进——访著名京剧演员胡芝凤》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