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集《笔墨缘》每日更新

  作者:燕山男儿马甲 时间:2017-05-15 09:30:14

  老朋友的文章写于1999年。那个年代,国有企业施行厂长负责制。结果,有些企业的书记和厂长经常闹矛盾。
  李维生书记和王超合作密切,关系融洽,没有隔阂,非常可贵。
  前一段时间,党中央开会,决定国有企业管理,还是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实际上,已经放弃了厂长负责制。
  ====================================
  现在,政府是书记管X长,但是,“党的领导”到下面就削弱了——
  业务局和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团体,是局长管书记。
  国有企业谁厉害谁老大,一般是厂长管书记,书记很难管厂长的,上面讲没有用。
  私有企业是厂长当家,书记是摆设。
  ——实际上问题已经很严重了,所以党中央开会,不得不强调。

  笔墨缘2017。05。16。星期二,耿家强1舞文弄墨更新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culture-958503-1.shtml
  86,老爸李诗美传记

  他,大字不识半边,却起了一个文雅如教授般的名字,叫做李诗美。
  他,最得意的是,本是一个无父无母的孤儿,从山东逃荒流浪到徐州,现在已发展成为了有六十多人口的“大家庭”——1:60,无论是落实邓小平的“发展是硬道理”,或者是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他都是有成绩的。
  他,是我妻子的义父,我们叫他“老爸”。

  老爸常常“忆苦思甜”——他,1921年11月9日出生(农历十月初十),从小是个无父无母的苦孩子。
  他是山东省滕县张汪公社李庄大队人。家在薛城西北,离薛城10里路的样子。
  老爸的父亲弟兄三人,老爸父亲是老二。他大爷在薛城做生意,他三叔在青岛做生意(后去上海,被日本人打死)
  老爸父亲在夏镇街药房当伙计。1921年夏,上楼梯,没站稳,摔死了,那时他母亲已怀上他六七个月。
  老爸母亲田氏,淌水过河,到薛城去找他大爷。处理了他父亲的后事之后,他母亲就回娘家,也就是他姥姥家庄上了。他姥姥家有三间屋,九亩地。两个月后,他母亲在姥姥家生下他,老爸算是遗腹子。生下老爸以后,老爸母亲也去世了,那年她才二十多岁。
  老爸就在姥姥家生活。老爸有五个舅舅,带着幼小的老爸,割草,拾麦,捞白芋,拣花生。由于生活困难,老爸姥爷到徐州东郊,大湖,铁富,给人家种地。姥爷想他。
  1927年,滕县干旱,荒年,老爸大爷家也没法生活了。老爸七八岁时,跟他大爷大娘逃荒到徐州,又找到他姥爷,跟他姥爷生活,长大,他姥爷70岁那年,得病去世了,老爸只好回到徐州来找他大爷大娘。
  不久,他奶奶也来徐州了,他大爷家生活很困难。老爸小小年纪,跟他大娘拾炭糊,拾柴禾,当然谈不到上学了。后来就跟他大爷和他堂哥哥打石头,推石头,在子房山、响山烧石灰窑。那时年纪太小,也不知东西南北,袜子、鞋子都没得穿,也没人问。
  由于年龄太小,身单力薄,不能干什么,还是个累赘。
  那年,生活更难,大娘给她儿,也就是老爸堂兄停了学,找一个饭馆伙计的工作,老爸堂兄干了一天一夜,嫌苦,不干了。大娘叫老爸去。
  那是1934年,老爸13岁。那饭馆老板叫王寿真(西安人,弟兄四个,他排行老二),叫“德义饭馆”。谁知,老爸一干就干了14年。
  那时老爸个子矮,站在板凳上,才够得着擦桌子。
  老板说,这孩子无父无母,怪可怜的,先试三天,试试看能不能干,再说。
  大娘说,好吧,试三天,能干,留下,不能干,我再掠回去。
  老爸天天4、5点就起来,生炉子,打扫卫生,卸下一块一块门板,开门迎客。由于老爸干活勤劳,老板留下了。
  当时,是光管吃饭,无工资。后来有了工钱,老爸也请老板给他存着。
  干到20岁,王老板给老爸找对象结了婚,封礼,一切费用,都是老板的。
  妻子姓杨,是东郊铁刹庵的,当时16岁。
  当时在东关“王大路街”结的婚,他们原住在下洪新村。

  1937日本人来,德义饭馆老板要回去,给了老爸5块大洋和两个咸鸭蛋:“日本人来了,你跟你大娘走,回山东老家吧。”
  老爸把5块大洋给了大娘,大娘一家回山东去了。
  老爸没有地方去,他不肯走。又跟了三老板(三老板在徐州有相好的,所以不想走)。
  日本人来了到处烧杀抢,他们只好跑。老爸又跟三老板,带着从店里拿的20个咸鸭蛋,出城往东跑。跑反的人太多,走到半路,鸭蛋就挤破了。一直跑到蟠桃村。
  后来看,徐州没出什么事,就又跑回徐州。一下子就看到鬼子杀人,第二天,就又跑走了。往东,一直跑到大吴。一家大地主开的大酒店——那家人有几十口,加上马牛羊几十口,吃饭都是敲锣。
  日本鬼子又追到大吴。叫老百姓到小学校开会,把人赶进小学校,锁上大门。翻译说:“老百姓不要怕,太君要开会。”外面搁两大桶汽油,不来开会的人家,就泼上汽油,烧,人乱逃,结果,烧掉不少房子,也烧死不少人。

  1941年,第一个孩子大女儿李福英出生。当时日本人在徐州。
  有一家日本人(实际是朝鲜人,夫妻女儿三口人)开个食堂,叫老爸去帮忙。管老爸吃,干一天还给他一个烙馍,另外给5毛钱,养活家小。
  日本人喜欢老爸做的烤饼。
  问:“李,你的,什么的干活?怎么迷西?”
  答:“中国饭,就是这么吃的。”——烤饼,过油,撒糖。
  日本人喝酒,拿这个当菜,并请老爸吃饭,还叫他用饭盒带点菜回家,给家属吃。
  女老板说:“你的,可以拿回家。”
  老爸不敢,怕那男老板。
  女老板笑了:“他说话的不要,我的当家。”
  于是,老爸就拿回家了。
  1945年,日本投降,走了,在火车厢里,被中国老百姓揍。

  后来,老爸自己在南关,老岳父那里开了个小吃铺。卖馄饨,面条,插稣烧饼,牛肉酱肚——夫妻女三人,老爸到开明市场菜,妻子做准备,大女儿放在菜柜子里睡觉。

  解放后,在东站17层大楼,给八路军开饭。
  后来,给人帮忙,到铁路帮忙——先说给老爸300斤小米,老爸不干,“好,给你长,到铁路,给你360斤。”老爸三个月没去,人家三个月照给,老爸感动了,决定在铁路干。
  先到公寓食堂。
  1950年代,到北车站,一个姓刘的大学生扳道工,叫老爸上学,业余上一年,跟不上,就不学了。
  后来到蚌埠,滕县,郑州,武汉,青岛

  孩子都大了,老师:“你家孩子上学怎么样?”
  “我孩子多,我没钱,你能救济我?”
  老师:“学校都包了。”

  1960年代。困难时期,在食堂干,能带饼回家。在17楼食堂,每天能吃半个符离集烧鸡。
  老爸有一个师兄弟,姓张,在餐车,管跑上海——西安,餐车上有小烧饼,5毛钱一包,10个——他出车回来,叫老爸到北车站去拿,车站车长,值班员都吃——老爸拿回家吃,不教老婆孩子挨饿。

  ——没有炭烧,拾炭糊,烧不开饭
  60年,杨树叶,一大盆,加糠,豆腐渣
  ——老爸吃一个鸡蛋,还得叨给这个孩子,那个孩子。还得留下一点,晚上吃。

  1970年代,文化大革命,住在南头,原铁路宿舍。

  1978年老三李福光出生,弱智,下河淹死了。
  1979年,老爸不到六十岁,退休,让二儿李福元接班,不到半个月,就不让顶替了,福元是赶上了最后一班车。(老二岳父卖报纸,有钱)
  别的地方还叫老爸去干,又干了几年。

  老爸到过黄山,和老四女婿一起去的。后来,老四他们先走,老爸一人,经过南京,玩两天
  老爸还和老四女婿一齐到过上海,老领导李处长,热情接待,写个条子,安排老爸到铁路公寓住。
  老爸得意地说:“嘿,我什么事都经过,什么福都享过。”
  “我扁担长的一字都不认识,耳朵也听不见,电话也不能接了。牙不行,不能吃瘦肉,只能吃肥肉了。”
  “我本来一个流浪的孤儿,现在混的一大家子人家,60多口子,就是我的本钱了。”老爸认为自己是“成功人士”。
  “我老婆住院,6个铺,全是我家人。有人羡慕,老李,你真有福,你家怎么这么多人?”
  是的,现在欢欢乐乐的,儿女都孝顺,不错。
  还有三朋四友几十个,都四散不在了,在济南的多。

  也有遗憾,老爸说:“老了,合亲老邻,都不理我了。”
  “还好,儿女都问我,我一天二两酒,也就满足了。二儿一到礼拜,带我上澡堂子去洗澡,不错。”

  1971年,老四在夹河矿洗煤厂,第一个月开支31元,给老爸买皮砍夹,给老母亲买灰布褂,给9岁的老八买麦乳精。
  三女买坐便器
  老四又买不锈钢的
  五妹买洗衣机,
  老八买足浴气血养生机


  附:李诗美家谱——妻杨氏
  1大姐福英
  外孙潘继民,外重孙女潘鑫
  外孙女潘继君
  2二姐福萍
  外孙女、婿权爱民
  3三姐福侠
  4四姐李玲、婿高秋珉
  外孙女高梅、婿吴辉——外重孙女吴优,外重孙吴东霖
  5老大李福金、媳马金芳
  ——孙女李兰,孙女婿杨忠滨
  6五姐福荣、婿周永刚
  7老二李福元、媳桂侠
  ——孙李响
  8八妹李菊、婿张孝远
  9义女胡梅英,婿耿家强


  笔墨缘2017。05。16。星期二,耿家强1舞文弄墨,已更新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culture-958503-1.shtml
  86,老爸李诗美传记
  笔墨缘2017。05。16。星期二,耿家强1舞文弄墨更新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culture-958503-1.shtml
  16你也许不相信那是因为我爱你太深。
  ----------------------------------------------------------------------------
  111
  作者:燕山男儿马甲 时间:2017-05-16 12:40:46
  老爸生于乱世,父母早亡,又赶上日本侵略中国,真是饱受磨难。
  高尔基写自传三部曲,描绘了自己的童年生活,该书遂成为名著。
  老爸吃的苦头远远超过高尔基啊!老人的生命力真顽强!
  相比之下,我们的生活太幸运了!
  =========================
  老爸今年已经98岁了,身体还行,天天出来转转,真是高寿,有希望活100岁。
  他80岁时,妻子便去世了。他又活了18年。留下5女2子1个干闺女。
  他一天两遍酒,每次二两。他是厨子,其实没有挨个什么饿。

  笔墨缘2017。05。17。星期三,耿家强1舞文弄墨更新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culture-958503-1.shtml
  87,050603“自由王国”的“强者”--董新启先生小记
  6.3.*凡人故事*“自由王国”的“强者”--董新启先生小记

  那天,董新启抱着一大摞厚厚的本子。我接过来一看,原来是装钉好的“文字工作量”,一月一本,一本十余万字,一年计12本,130万字。有各类报道、论文,还有一些研讨文章等等。他从1992年12月“内退”至今9年,已积累了这样的“文字工作量”近百本,达一千五百万字--数量之多,令人咋舌!
  我打开本本,啊,都是手工操作,没有一篇用电脑打印的!但书写得异常规范,连标点符号都没涂改--作风之严谨,功夫之深刻,实在令人惊讶!
  董新启是1958年秋天从新沂农村来到青山泉煤矿的,边抬大筐,边当建井工地广播员。不久,其处女作《井下见煤了》在《徐州矿工报》上发表。他在青山泉6年,有五百多篇新闻文艺作品在省市报刊电台发表或播放。于是,他被调到徐州日报社当记者,70年代又调到新华日报社当记者,1974年又回到徐州煤矿……但他从事新闻宣传的“爱好”一直坚持着。他除了会写新闻通讯、随笔、故事,还会写诗歌和快板、快书等曲艺作品,他的《张老虎》、《鲤鱼风波》、《浪子回头》等作品一直在矿山流传。
  “内退”之后,本来他该“自由自在”地“安度晚年”了,但他长期从事文字宣传工作的习惯,使他到“自由王国”也要做一个“强者”。于是,从1995年起,董新启受聘担任新华日报驻徐新闻信息传递工作。他每天早晨4点多钟就骑车赶到徐州日报印刷厂,从夜班印刷工人手中取回当天新出的报纸,顺带到云龙湖大堤晨练,早7点左右赶回家中阅报、挑选好新闻、摘编成专稿,9点左右用传真发送到新华日报新闻信息中心,每天少则1500字,多则5000字。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夏天炎热不间断,冬天下雪也坚持。由于他的工作认真,所传稿件被新华日报采用率较高,在全省除南京以外的12个省辖市当中,一直名列前茅,经常受到报社通报和嘉奖。同时,他还一度兼任徐州市工商局个体私营宣传报道和内部文件起草工作,活跃在市区和6县(市),交了一大批朋友,有十多篇报道被国家工商报和《光彩》杂志刊用。
  董新启在从事社会新闻采访写作方面,很大一部分涉及老年事业,他几年来向北京《老年天地》、辽宁《老同志之友》、黑龙江《退休生活》、江苏《当代老同志》等老年杂志撰写了十多篇反映老年人生活的专稿。铜山县纸箱厂退休女工、73岁的吕碧霞老人,自筹资金创办徐州市首家私人敬老院,董新启连续7次骑自行车赶到南郊敬老院对老人进行采访,将老人的事迹在《新华日报》和《老年天地》进行宣传。平时,董新启还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忙里偷闲撰写一些有针对性的“老年乐”、“养身之道”等小文章,在《徐州日报》、《徐州矿工报》刊登。
  人的退休生活确实“自由”,可以自己“安排”自己。但如何安排才使自己没有“失落感”而仍然是一个“强者”呢?董新启就是一个例子。他的退休生活充实而丰富,多彩而科学,朋友多而信息灵,舒适而很有节奏,心情一直很愉快,所以身体健康状况比过去在岗时好。当然,这是和他虽年过花甲,却雄心犹在,实事求是的既正确面对“老年”这个现实,又一心要让自己有限的生命放射最大的光彩有关系的--他认为,一个人总要有所追求,没有追求就失去了人生的意义,新闻写作是他大半生最执著的追求,他将一如既往,生命不息,笔耕不止。


  笔墨缘2017。05。17。星期三,耿家强1舞文弄墨,已更新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culture-958503-1.shtml
  87,050603“自由王国”的“强者”
  笔墨缘2017。05。17。星期三,耿家强1舞文弄墨更新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culture-958503-1.shtml
  17看着你的头像 却联络不到你 给你发短信 却得不到你的回答
  ----------------------------------------------------------------------------
  111

  笔墨缘2017。05。18。星期四,耿家强1舞文弄墨更新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culture-958503-1.shtml
  88,010215毕生献给母亲河,神牵魂绕环保梦
  --记联合国“全球500佳”单位组织者和首届“中国地球奖”获得者周美恩

  正严峻地直面生态安全的当今中国,有一位无怨无悔,如痴如迷从事“母亲河”生态环境保护达二十多年之久的杰出女性,她虽是一位普通的中学教师,却曾领着一群孩子登上联合国“全球500佳”的领奖台,自己也捧得了金光闪闪的首届“中国地球奖”,退休后又组织了江苏省首家民间环保组织“绿色之家”并取得显著成绩。她叫周美恩,现为徐州矿务集团退休教师。
  周美恩自幼便与江河湖泊有缘,她1937年出生在徐州市内奎河边一个叫“奎河巷”的小街上--奎河源于徐州市的云龙湖,是淮河的14大支流之一。周美恩把奎河当作自己的母亲。孩提时代的她,常常在清澈的河水边“淘米洗菜捞小鱼”。日后到北京上大学,被分到天津教书。但当18年后的1977年,她又回到奎河边的时候,却发现河里污水充斥、鱼虾绝迹、黑臭成灾,她揪心疼痛地说:“母亲在奎河边把我带大。那时奎河是一条清澈美丽的河。母亲去世后,望着依然流淌却变得浊臭不堪的奎河,我萌生了投身环保的欲望。”从此,她便开始了治理“母亲河”的生涯,到处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二十多年来,周美恩把环保当作她自己的生命,把环保组织当作她自己的家庭。眼下她年已64岁,仍孑然一身,一直没有组织自己的小家庭。
  然而,周美恩并不孤独,二十多年来,在她的周围总是簇拥着一批环保志愿者。因为,她知道,环保是国家大事世界大事,仅靠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仅靠一个地区也是不行的,必须树立“大环境保护教育观”,于是,她决定环保工作“立足本地区,胸怀全中国,面对全世界”。她要把对“母亲河”的保护从家乡徐州的奎河、淮河、大运河、云龙湖,保护到黄河、长江、太湖、海河,一直保护到海洋。
  为了搞好“大环境保护”工作,她把搞好环境教育视为神圣责任。1985年,周美恩48岁,作为中学教师的她,在徐州矿务局党委和团委的支持下,把环保教育纳入全局中学教改,作为第二课堂。她从全局20多所矿校中,先后选拔了1400多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于这年的6月27日,组成了徐州矿务局中学生环保小记者团,自己担任总辅导员。为巩固发展小记者团,她奉献出自己的一切:全部业余时间、精力、财力。她生活艰苦,家境寒酸,却用有限的工资经常资助学习或生活有困难的小记者。小记者团经费短缺,她就用自己的工资周转,一直坚持了13年,直到退休。
  13年来,周美恩组织举办了22期短训班、70多场专题讲座、100余场不同类型的环境知识竞赛、13期环保夏令营、100余次环境调查、培养1800多名“环保小天使”,一批批德智体全面发展、有良好环保素质及能力的优秀小记者,已成为社会环保宣教的骨干。周美恩带领小记者团利用每年的寒暑假,走过长城内外、大江南北70多个地区,累计行程4万多公里,进行环保活动,对祖国的矿区、森林、海洋、湖泊、河流、山川、草原、沙漠、城市、乡村乃至香港,进行了上百次环境考察,写出3000多篇调查报告、论文、文章、新闻稿件,在国家、省市报刊上发表了500多篇,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评价,国务委员宋健亲笔为该小记者团题词:“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
  1986年1月,周美恩带领小记者团对奎河进行水质考察。他们冒着风雪顺着奎河源头,徒步30多公里,寻找污染源,找到十几个排污单位的领导,面对面唇枪舌剑地采访调查,并绘出《奎河污染流域图》,写出《救救奎河》的万言调查报告,直呈市环保局,引起市政府重视,投资1500万元的市区河段清浊分流工程已经完工,沿岸十几家排污单位相继建成污水处理站。此后,她组建了奎河水质监测站,由专人负责,并每年两次组织人员考察。
  从1989年起,周美恩就走出徐州,把环保的目光拓展到祖国大江南北。当年7月去太湖考察,和当地政府负责人辩论《何日再现太湖美?》。为了向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发大会献礼,周美恩于1991年~1993年,又带领小记者团,发起了“绿色行动三部曲”。一是1991年高举“还我海水蔚蓝色”的旗帜,对大连、旅顺、烟台、蓬莱、威海五城市进行“渤海近海污染状况”考察;二是1992年,进行“张家界森林资源保护”考察,就地作“地球呼唤绿色,人类渴望森林”“拯救森林”的发言和建议,得到当地环保部门高度评价。三是1993年,关心“内蒙草原沙漠化治理”。他们写出一份份调查报告,呈交国家环保局,有关领导十分感动,称赞他们:“人小志气大,功荫后世。”
  1994年,周美恩环保的目光又放眼全球,围绕全球环境热点,先后五次发出《全球环保小天使齐行动》的倡议书,通过国家环保局传递给“环发大会”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捎去“环保小天使”炽热的爱心。
  1995年,周美恩带着5名小记者代表,应香港环保组织“地球之友”的邀请,作为第一个来自内地的中学生团体,参加香港“绿色青年营”活动,并对香港铜锣湾大气噪音、近海水质状况进行了考察。香港《大公报》《文汇报》对此进行了大量报道。同时,小记者团还响应国务院关于治理淮河水质的号召,考察江苏、安徽、河南境内淮河水质,写出了调查报告,举行了7次记者招待会,并向淮河流域人民发出《倡议书》。
  1996年6月,小记者团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1996年度我国唯一一家“全球500佳”单位。8月,在徐州矿务局团委的支持下,发动全矿务局20多所学校近万人参与“治淮献爱心捐款活动”,捐资8887元,送到国家环保局。9月9日,国家环保局局长解振华回信表彰勉励,要他们再作贡献。
  1997年,周美恩获首届“中国地球奖”。1997年,周美恩办理了退休,仍于1998年4月,带领20多名小记者,北上考察海河。7月,在第13期小记者学习班上,她终于挥泪告别小记者团。
  时至今日,1800名“环保小天使”已经离团长大,像1800颗种子撒向了祖国大地。而周美恩自己正穷其余生,继续用心、用血、用情、用爱、用自己的全部生命,神牵魂绕倾力撰写她的伟大“著作”--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壮歌。
  人退休,“保护母亲河行动”不能“退休”。1998年1月,在即将告别小记者团之前,周美恩便拿出自己3万多元积蓄,回到她的“母亲河”奎河边,从亲戚手里要回了父辈留下的三室一厅住房,筹备成立了江苏省第一家民间自费的环保组织“绿色之家”。
  从此,一批上至80多岁的老大娘,下至八九岁的小朋友,又围拢到了周美恩的身边,形成了一支新的不断扩大的环保队伍。尽管她每月为“绿色之家”的水、电、气及电话费等,要支付1000多元,但她仍为环保忙得不亦乐乎。三年来,她们走出小屋,走进大中小学校的校室,深入社区,工厂企业,到农贸市场,到餐饮大厅,和不同阶层形形式式的人打交道,还举办了11期培训班,周美恩的嗓子喊哑了,仍乐此不疲。在她们的影响下,“绿色之家”所在的徐州市建国小区由昔日的“十差小区”,一跃跨入全市“十佳小区”行列。对此,社会给予了高度评价,美国哈佛大学97高龄的教授胡秀英博士来徐,考察“绿色之家”后,赞佩不已。香港著名环保组织“地球之友”总干事吴方笑薇也为之题词。
  目前,在周美恩的影响下,徐州矿务集团团委正动员四万名团员青年,响应团中央“共青团员要站在环境保护的最前沿”的号召,为搞好环境保护,为保护母亲河,为把绿色带进21世纪,积极行动起来。周美恩本人又围绕“绿色申奥活动”大主题,动员部分大中学生和一些企业家,新春到怀柔植树,建设绿色长城,决心永远把风沙挡在北京城外,为我国2008年申奥成功,作出贡献。
  2001.2.15.

  笔墨缘2017。05。18。星期四,耿家强1舞文弄墨,已更新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culture-958503-1.shtml
  88,010215毕生献给母亲河,神牵魂绕环保梦
  笔墨缘2017。05。18。星期四,耿家强1舞文弄墨更新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culture-958503-1.shtml
  18就好像 隔着玻璃 看到你 喊你 叫你 却得不到回答 也摸不到你一样 万分痛苦
  --------------------------------------------------------------------------------
  111
  作者:燕山男儿马甲 时间:2017-05-18 11:56:06
  哇哇!董新启先生退休后,每天手写三千字,一个月十万字,足足写了九年,整整一千五百万字!真不得了!
  按照我的经验。我写长篇,每天可以手写三千字,感觉轻松自如。连续写上两个月,也没问题。
  但是,写到第三个月,我就感到手发紧了。
  写到第四个月,我就感觉费劲了。
  写到第五个月,我就感到劳累了。
  写到第六个月,我就没力气,写不动了。
  看看上个世纪作家们手写的长篇小说,也就在三十万字到四十万字之间。所以,我估计,作家们每天手写三千字,一口气写下来,也就能写三四个月。时间再长,作家们都写不动了。所以,上个世纪的长篇小说,长度都在三十万字到四十万字之间。
  对比之下,董新启先生堪称写作机器。
  当然,现在用电脑了。大家的写作速度都加快了。
  =============================
  董新启先生已于2011年去世。他非常重视锻炼身体,却早早地去世了。
  写作,必须当成一种快乐的活动,才能长久。

  笔墨缘2017。05。19。星期五,耿家强1舞文弄墨更新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culture-958503-1.shtml
  89,“是徐州矿务局改变了我的命运” --记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原副局长池鸿彩

  *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徐州矿务集团优秀人物特写集--《旗帜》一书之一章&“是徐州矿务局改变了我的命运” --记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原副局长池鸿彩

  年过花甲的池鸿彩仍然青春焕发,仍然红光满面,仍然嗓音洪亮,妙语如珠,一笑两个小酒窝。从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副局长位子上退下来的他,完全把徐州当作他的家乡了,因为他在徐州矿务局工作了36年!
  其实他的祖籍是扬州。池鸿彩17岁时,曾当过送牛奶工。那时,他每天早晨,都得3点钟起床,匆匆穿过黑沉沉的夜幕,迎着凛冽冽的寒风,到父亲所在的扬州农学院饲养场,去提取新鲜的牛奶。然后,再紧张地跑东家,走西家送牛奶--因为,他必须在早晨六点半之前,送完100多家--池鸿彩一直是一个有上进心的人,为了获得知识,也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他每天晚上还得参加农学院职高夜高中的学习......
  但是,只有党,能改变池鸿彩的生活和命运。1956年2月17日,他取得了离家到贾汪煤矿干工的机会。从此和矿山结了缘,和煤矿系统党的领导结了缘。池鸿彩清楚地记得,他刚刚进矿时,当时的贾汪矿务局局党委书记郑希孟深情地对他们说,你们这些刚进矿的青年人,要好好干,只要干得好,大姑娘都抢着找你们“对象”;只要干得好,将来你们都是干部--你们都能当干部,是的,全部当干部都不够用的。
  从此,池鸿彩和矿工结了缘。对池鸿彩印象最深的,是夏桥煤矿采煤一区吃苦耐劳、多次见到过毛 的劳模割煤机手冯景谦。那一年,矿上长工资,要给冯景崐定“8级工资制”中最高的等级--8级。冯景谦不要,说:“我的技术还不够8级,给我7级工就很好了。”后来,还是工区党支部书记找他谈话:“这是局、矿领导的安排--局领导说,如果夏桥矿的冯景谦不能定8级,其他人就没法定了--景谦,你得听党的话,考虑大局!”冯景谦这才勉强地接受了。
  池洪彩受劳模们的影响,也决心“听党的话,吃苦在前,享受在后”。1957年冬,局领导号召“三门干部”--即走出家门、校门,进入企业门的学生干部--要下放到生产第一线去锻炼。池鸿彩是共青团员,当然是抢先打报告递申请了。于是,他从矿工资科下放到了采煤五区,和一位姓闫的师傅一个现场组采煤。为了更好地大干,那天,他从食堂买了两个馒头带下井。闫师傅是从家里带的辣椒、鸡蛋裹单饼--闫师傅心疼这个新来的徒弟,用自己的单饼换下了池鸿彩又冷又硬的馒头--工人师傅朴素的感情,感动了池鸿彩,使他以后多年来,总是把工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因“大跃进”形势的需要,上级又把池鸿彩调到了矿团委,不久他入了党,接着便被提拔为矿团委副书记,并且被选为团市委委员。这使池鸿彩得以有机会认识在团市委青工部工作的方惠芝。很快,他两人便结了婚--在夏桥矿东门口“六道房”地区分到了两间平房,成了家。
  1965年,池鸿彩调局机关当了局团委副书记,成了领导干部。但不久,他就写申请、打报告,要求到“毛 他老人家愁得睡不着觉”的“贵州三线”去建设新矿井。池鸿彩一心考虑党的需要,他要排除一切干扰。所以,一直到批下来,开了欢送会,才通知自己的家里。当时,方惠芝在韩桥党委办公室。大女儿剑玲二岁,小女儿剑芬才8个月。知道丈夫要上贵州,方惠芝只好把孩子送到扬州老家。回矿后,她觉得自己只剩下一个人了,许多东西就没有用了,单纯的她竟把蒸饭的大锅送给了别人--更单纯的是,她竟把矿上分给她的两间房子退了一间,只留一间自己住--结果,池鸿彩回来探亲时,她家的房子却不够住了。
  池鸿彩在“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贵州水城15个年头,他带着“为徐州煤矿争光”的决心,以苦为荣,以苦为乐,在黔西高原上咤叱风云。他响应毛 的号召,办过农场,栽过果树,开过荒。在局汽车队受过冲击--被挂上铁牌子批斗,被弯腰“坐飞机”,被大刀片子打倒在地“嘴啃泥”--他当过水城矿务局的局工会 ,局中学校长,以及所属的大河、汪家寨、老鹰山等矿的党委书记或矿长。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的各项任务。
  池鸿彩1980年调回徐州。在局地勘处当了半年党委书记后,于1982年调到张集矿任党委书记。当时,张集矿是一个小矿,属于徐州矿务局的“四小名旦”。池鸿彩提出:“小矿要作大贡献。”那年,江南闹水灾,局领导提出“增产1万吨炭,作为救灾煤,支援江南”。当时,恰巧局里一些大矿的生产遇到了困难。池鸿彩说:“大矿欠产,小矿露脸,咱矿要保证天天红。”一天,中班整修,出炭少,到晚上8点,离完成任务还差100多吨--池鸿彩急了,号召矿属医院院长、行政科长等井上科室的领导,都到生产调度室开紧急会议--命令他们抓紧时间,立即带人下井,突击参加夺煤战斗。结果,不到夜里12点,便完成了当天的生产任务。几天后,就早早地上交了1万吨“救灾煤”。池鸿彩在张集矿的二年,张集矿连续二年被评为徐州市先进企业。
  1983年4月的一天,张集矿采煤四区工作面冒顶,一下子冒了十多米高。大家正在束手无策时,池鸿彩赶到了,他向一位1958年入矿的王师傅请教:“还有办法吗?”王师傅说:“现在只好装顶了--只要有人传料,我就敢装。”池鸿彩说:“王师傅,你放心地装顶。班长领着大家给你传料,我给你照亮--我干过几天矿长,井下的知识还知道一些,你大胆地干,你的安全我负责!”结果,装了8个小时,才装好。上井时,王师傅累得走不动了。池鸿彩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帮着王师傅脱下了工作服,扶王师傅到澡堂水池边,休息一会,池鸿彩说:“王师傅,你坐好,今天,你的贡献太大了。请让我施展一下我家乡扬州的手艺,给你搓搓背!”池鸿彩一边给王师傅搓背,还一边问:“怎么样,舒服吧?”--直到如今,王师傅还常常激动地向人们说:“俺矿的党委书记给我擦背了!”
  王师傅上井后,第三个月就退休了。池鸿彩临调离张集矿前,还慎重地向继任交代了一项特殊的工作,要张集矿一定要把王师傅的家庭安排好......
  1984年,池鸿彩被调到庞庄矿任党委书记,一干就是8年。8年中,他一直把为群众做细致的政治思想工作当作自己的“主业”。在他的领导下,一些后进青年转化了。1985年的一天,他专程到某劳动教养所看望一被人称之为“不可救药”的青年,劝其“好好接受改造”,从此该青年表现特别好。被解除“劳教”后,池鸿彩不但为该青年安排了工作,还给其找了对象。结婚那天,池鸿彩用自己坐的轿车为该青年迎亲,并亲自给其主持婚礼,终于成全了一个幸福的家庭。在池鸿彩等矿领导的努力下,庞庄矿获得了“省煤炭行业排头兵”、“全国环保优秀企业”、“国家二级质量标准化矿井”、“国家一级质量标准化矿井”等荣誉,他自己也于1990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全国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受到晋升两级工资的嘉奖。
  池鸿彩对煤炭事业的贡献,受到了煤炭部领导的赞赏。1992年,煤炭部任命他为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党委副书记,1994年又任命他为副局长。于是,池鸿彩又带着徐州煤矿给他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纵横驰骋,为中国煤田地质事业的发展,鞠躬尽瘁。直到1998年退休,才又回到了他朝思暮想的“老家”徐州。
  池鸿彩常常感慨,自己为什么能由一个送牛奶的小工,成长为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的领导呢?完全是由于党的培养和教育,是由于徐州煤矿的老领导和老劳模的教育和影响啊。他常说:“我从1956年参加工作从事煤炭事业,至今已经45年了,我在徐州矿务局工作了36年!是徐州矿务局的培养和教育,才有我的今天--是徐州矿务局改变了我的命运。我很幸运,我觉得我是生活在幸运的时代。确实,我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了--1956年我刚到夏桥矿时,工资只有18元。当时,我常常为了节省5分钱的大锅菜钱,津津有味地吃着上一顿留下的剩菜。1965年我当局团委副书记时,还穿着带补丁的衣服。当时,我们夫妻两人的工资加在一起,还不到100元--今天,即使我们有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也很难看到带补丁的衣服了。”
  在我们伟大的党建党80周年之际,池鸿彩激动地说,我们这些有4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看到我们党的领导威望这么高,看到我们徐州矿务局党的建设这么好,思想政治工作这么细,我感到十分欣慰。我衷心盼望徐州矿务局在前进的道路上更新更快的发展!

  笔墨缘2017。05。19。星期五,耿家强1舞文弄墨,已更新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culture-958503-1.shtml
  89,“是徐州矿务局改变了我的命运”
  笔墨缘2017。05。19。星期五,耿家强1舞文弄墨更新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culture-958503-1.shtml
  19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 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 我站在你的面前 我知道 你已经不再爱我
  --------------------------------------------------------------------------------
  111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