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集《笔墨缘》每日更新


  笔墨缘2015。11。04。星期三,耿家强1舞文弄墨更新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culture-958503-1.shtml

  16.想起从前那些“年”

  社会在进步,一年一个样,现在的新年确实和过去的旧年不一样。比如说“办年货”。在计划经济年代,所谓“办年货”,就是拿街道发的五花八门的“票证”,早早地去商店排长队购买--这些“票证”是按户口薄上的“人头”“照顾”的,比如,春节一次性“增加”每人二两食油、二两白糖、半斤白酒,一斤猪肉之类,而且都是“过期作废”。如果采购不到这些,春节就别想吃上肉、喝上酒,包上饺子了。
  比如说“忙年”。记得我小的时候,年前这几天,母亲又忙蒸馒头,忙蒸包子,还忙着炒花生、瓜子什么的;父亲忙着点香烛,给老天爷、灶王爷、财神爷等神灵上供,以保佑我们家来年“财源茂盛,人人平安”;我们是忙着放开肚皮“吃”,吃了花生吃瓜子,再吃馒头和包子--似乎要把平时“父母限制吃的那一份”补回来,一直把个小肚子吃得鼓鼓的--这还有个说法,叫做“年饱”,到真正过年的那天,反而什么也不想吃了。
  比如“守岁”。我小时候,为了节省点灯的油(那时住家户都不通电,不要说电视,连电灯也没有,只有豆油灯,煤油灯),我们天天晚上是七八点钟就上床睡觉了。但大年三十晚上,父母却总是很大方地把我家所有房间所有的灯都点得通亮,并命令我们都必须过了十二点才准睡觉--平时睡得早,猛地到半夜才让睡,真有点不习惯,但由于兴奋,我们还都是“硬撑”着守岁......(家祥)


  笔墨缘2015。11。04。星期三,耿家强1舞文弄墨,已更新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culture-958503-1.shtml

  蓬勃的生命力绽放,
  111

  笔墨缘2015。11。05。星期四,耿家强1舞文弄墨更新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culture-958503-1.shtml
  17.减去60

  虽然许多人很不喜欢别人问其“年龄”,例如当红的演员和服务小姐,例如待招聘的中青年,例如将退休的老干部,例如......但人生总不能回避这两个字,并且得以一个“数字”来回答。记得有一部小说好像叫做《年轻十岁》,讲某单位的人在“魔法”下,忽然都年轻了十岁--结果上上下下都兴高彩烈,很是干了一番事业。
  有人说,不要管自己的实际生理年龄,只要保持自己“年轻”的心理年龄就行了--专家说,心理年龄其实是一种心理状态,心理年龄的年轻和老化,很大程度是由自己的心理暗示决定的。比如,现代人的心理生理颠倒,老的说自己“小”了,小的说自己“老”了。如今对新事物感兴趣的,坚持体育锻练的,多半是一些老年人。而一些青壮年人反倒常常感觉不适、疲劳乏力、反应迟纯。据调查,目前我国许多老年人的心理年龄在不断下降,却有80%的年轻人说自己已经“老了”。
  一个人,只要心理上认为自己年轻,精神就愉快,不仅心理状态好,身体各方面都好。若心理上认为自己老了,那么身心就会衰老。由于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各种事情变化太多,对老年人影响相对说不大,因此他们心理平和。而对中青年则影响甚大--这是因为年轻人期望值和现实间有差距。而现在不少招聘单位对年龄的要求往往很严格,一般是35岁以下,还有30岁以下的。结果是年轻人很担心自己变老。越是这样,心理越紧张,心理年龄就不知不觉变老了。
  但笔者认为,时光的流逝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心理年龄”四个字不是“魔法”,并不能将人们的实际“生理年龄”变小一岁,我们还是“老老实实”地对待自己的命中注定的那个数字吧。
  当然,说“老老实实”,也并不是“坐等”自己的那一个数字一年一年变大,人们也可以对自己的年龄进行艺术加工嘛。记得非洲有一个民族,婴儿刚生下来就获得“60岁”的寿命,以后逐年递减,直到“零岁”。人生大事都得在“60年”这“一辈子”内完成,以后的岁月便颐养天年了。这就是一种艺术的计岁方法。
  但非洲毕竟落后,这“60岁以后的岁月便颐养天年”的说法不妥,何为“颐养天年”,是什么也不干,吃老本,等着末日的来临吗,那也太没有意思了。有人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不过是我们从上苍手中借来的一段岁月而已,过一年还一岁,直到生命终止--笔者想,我们可以“从上苍手中借来一辈子60年岁月”,不也可以“再借来第二辈子60年”吗。这倒是一种“实事求是”--因为你光从“心理上认为自己年轻,精神愉快”并没用,你那年龄还是一个劲地长着呢,不如按照“减去60”,从“零岁开始”计算,再过第二辈子。
  之所以说“实事求是”,笔者有许多“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理由,比如,许多人过了60岁之后,生理状况往往是“不行”了,走路也蹒蹒跚跚(许多人不过是自己“硬撑”着,“掩盖”着,不肯崐露出“老态龙钟”而已),由于生活环境也因退休而像婴儿一样处在“家庭的怀抱”之中,因而心理状况也往往很不适应,俗说“老”就是“小”,也许就是指这些。
  按照这个逻辑,60岁因为是“零岁”,太“幼小”了,对不利因素的抵抗力极弱,当然是一大“关卡”--这时,你得“实事求是”地把自己当作很小的“婴孩”,处处小心。过了这一“关卡”,随着年龄的继续成长,对不利因素的抵抗力也在继续增长--如61岁是“1岁”,62岁是“2岁”,65岁是“5岁”,70岁是“10岁”,你将逐渐走向成熟。
  当然必须学习,你得把自己当作是一个正在成长的小孩(注意,你这个“小孩”由于有对“前60年”的记忆,可是一个“神童”呢),你当然明白“活到老学到老”,时代越发展,知识老化的速度就越快,学习是一辈子都要做的事。你不迷信自己过去的经验,你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减去60”真好,过去的错误,过去的遗憾已是“前辈子”的事了,你现在正在从头开始呢,这可是一个极好的机会呀!


  笔墨缘2015。11。05。星期四,耿家强1舞文弄墨,已更新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culture-958503-1.shtml
  17.减去60

  淡烟和露湿秋光。
  11
  111

  笔墨缘2015。11。06。星期五,耿家强1舞文弄墨更新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culture-958503-1.shtml
  18.当一个“好老头”

  一些中青年人不喜欢老年人,即“小人见了小人亲,见了老人作恶心”是也。这主要是由于一些老年人喜欢“倚老卖老”,多插嘴,多管闲事,甚至固执己见,使中青年人“听也不是,不听也不是”很为难。所以又有“老不管少事”,“老要时样少要乖”之说。
  如果老年人改掉这些缺点,就是一个“好老头”了--因为老年人有许多长处--一位采矿高级工程师曾经对我打一个比方:“在咱们煤矿,井下采煤工作面越是快结束了,越能出炭--因为这个时候,运煤的运输战线短了,采煤的操作工序熟悉了,安全生产的范围小了,运转起来也就容易了--作为一个人也是这样,越是快退休了,越能干活,因为他经验丰富,干什么都熟悉利索呀。”


  笔墨缘2015。11。06。星期五,耿家强1舞文弄墨,已更新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culture-958503-1.shtml
  2015年11月06日徐州耿家强欢迎光临,《笔墨缘》天天更新恭候
  1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culture-958503-1.shtml
  6窗外的街道车水马龙,到处都是名车,美女的超短裙在粉红灯光映照下,显得格外迷人,论美女密度,北京上海略输妩媚,成都重庆稍逊风骚, 一代天娇,烟雨江南,只识秦淮修脚刀。
  111

  笔墨缘2015。11。07。星期六,耿家强1舞文弄墨更新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culture-958503-1.shtml
  19.木制织布机引出的故事

  因童年曾见过姐姐在木制织布机上织布,故趁春节假期去徐州民俗馆,参观木制织布机。登户部山,下东坡,进民俗馆,入曲径通幽之后院,方见到这架近2米长、1米多宽、1米多高、槐木制做的织布机。我一眼便发现,这织机下棱形的木衬内侧,有一个深深的凹窝。织工吴大娘说,这是被历代织工的足尖长期踏磨的结果,估计这架织布机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据介绍,这种木制织布机,便是旧时织造生产中的主要机器,它可将经纱和纬纱按一定规律,交织成织物。有“有梭织机”和“无梭织机”两种,又可分为“踏盘织机”、“多臂织机”和“提花织机”等--我眼前的是架“有梭织机”。
  吴大娘是沛县人,今年67岁,慈眉善目,早已发福,她说她离开这种织布机也已经整整三十年了,从十岁上机,她织了二十多年布。要说这织布真不容易,先需把棉花上纺车纺成纱,绕上拐子,浆好,再绕到络子上(这是一种绕线绕纱的器具,多用竹子木条交叉构成,中有小孔,安装在有轴的座子上,可用手摇动旋转)。再将纱绕上“经”线扭,弄平,然后才可上机。
  上机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吴大娘介绍道,比如这种机子,纱线必须按800根均匀地排成一排,一根一根穿过“线柱”、“线桢”、“绞棍”,有上有下,有规有律,5个来回,一定要按顺序,一根也不能穿错,这一台机往往要穿上半天,才能穿好呢。大型的织机,有1000根,也有1200根一排的,那花的功夫就更多了。
  介绍到这里,吴大娘笑道:“现在纺织厂的机子和这道理一样--”我接话道:“但效率高上千万倍了。”“那是,那是!”
  这都是科技的功劳。
  但科技也要人去理解操作呢。这人的理解又和社会诸因素连联着,我忽然想起十九世纪德国大诗人海涅的《西里西亚织工》一诗,诗中叙述西里西亚纺织工人,工作辛苦,生活痛苦,起初只知迁怒于机器,“织呀织,这可咀咒的机器”,到后来方才觉醒,自己的受苦,不能怨机器和科技的发展,应归罪于封建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于是织工们在1844年发动了起义。
  与此相反,我却感激这简陋的机器。因为,当我站在这古老的木制织布机旁时,我眼前就已出现童年的姐姐用纤细的小手织布的倩影。姐姐1935年出生,她是16岁那年在故乡淮安城内驸马巷内的一家个体织布厂当织布工的。那是刚解放的1951年,解放战争刚停,百废待兴,谁知美帝侵朝战争又起,再逢春荒,我家穷得“吃了上顿没下顿”,姐姐只好去做织工,挣钱贴补家用。时间虽然不长,但却解决了“燃眉之急”--所以,我要说声,谢谢你,你这可爱的木制织布机。


  笔墨缘2015。11。07。星期六,耿家强1舞文弄墨,已更新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culture-958503-1.shtml
  ==============================================================
  2015年11月07日徐州耿家强欢迎光临,《笔墨缘》天天更新恭候
  1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culture-958503-1.shtml
  7叫声一二三,翻身就买单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