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缘2017。01。27。星期五,耿家强1舞文弄墨更新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ost-culture-958503-1.shtml 27.黄帝和音乐
上古的人们可能比今人更重视音乐,从普通人的生活到帝王的祭天大礼,都离不开音乐。轩辕黄帝自幼爱好音乐,虽无记载,但史书皆说他“会鬼神于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大合鬼神,作为《清角》。”--这《清角》就是一种乐曲,曲声悲凉而激越,配上钟磬笙簧,八音齐作,能动天地,感鬼神。
传说此前,黄帝早便叫大臣伶伦造乐律了。于是伶伦从皇宫的西边,一直走到昆仑山的北面,在「山解」溪的山谷间选取竹子。他把那正直中空、厚薄均匀的竹子,从两段竹节当中截取一段下来,长度是三寸九分,吹出它的声音,定为黄钟的律调。然后再按照比例制作十二只竹管,带到昆仑山山脚下去听凤凰鸣叫的声音,用来区别其它十二种不同的律调。凤凰果然鸣叫起来了,雄的叫了六声,雌的也叫了六声,鸣声的差次比照起所定黄钟的律调,恰恰谐和。于是就按照黄钟的律调,参考凤凰的鸣声,使十二只竹管长短有差,定下了十二种不同的律调。这就是伶伦造乐律的经过。
黄帝又叫伶伦和荣将,铸了十二口钟,用来配合宫、商、角、徵、羽五种声音,施于《六英》、《九韶》大乐的演奏。更特别在二月乙卯那天,太阳出现在奎星方位的时候,正式开始以所铸造的这十二口钟为主,演奏了一支盛大恢宏的乐曲,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咸池》。“咸池”本来是一座星座的名称,是天池的意思,现在又用来作为黄帝乐曲的名称。它大约不仅是音乐的演奏,还兼有舞蹈的动作--中央还有一个穿着纤纤毛羽衣服的人,站在乐队当中作指挥,这已经具有了戏剧的雏型了。
后来,黄帝又叫他的一个叫“夔”的乐官,仿效山川溪谷的声音,作了一支乐曲,叫做《大章》--据说,人们听了这个乐曲,都会自然地心平气和,减少了许多无谓的争端。黄帝又命人将一些石块和石片取来敲打得“拍拍”地响(也许这就是快板、快书和大鼓的雏形吧),以至于各种各样的飞禽走兽都应和着这音乐的节拍很有劲地起舞开来。
黄帝还派人造了一种叫“笙簧”的乐器--簧是笙里的薄叶,使笙能够吹一次就发出声音来--这乐器的形状像风鸟的尾巴,有十三只管子,插在半截葫芦里边。他把这乐器取名“芦笙”,并当做礼品送给了南方的苗民--涿鹿大战之后,被打败的蚩尤九夷部落集团和虎族的一部分逐惭和夏民族同化融合了,另一部分则退向了西南,和三苗结合了--史载虎族直到商周时代还是一大族,其足迹不仅分布在江淮地区,而且在湖南、四川均有发现。
南方的各民族都非常喜欢黄帝送来的这种芦笙,他们经常吹它,以表达对中原的思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南方民族的后裔们又将这种“芦笙”加以改造--改用一种挖空的木头,管子也少了几支,但大体上还保留着古制的遗迹。若干年来,这吹笙活动,一直是南方民族欢乐的盛会。人们把它和少年男女们纯真的爱情密切地连系起来了。
直到如今--每年春天的二三月,桃李花开的时候,每当天朗无云,月光明媚的夜晚,人们都喜欢预先在田间地畔,选择了一块平坦的空地,做为“月场”,穿着节日盛装的少年男女们,都到月场上来,吹着悠扬悦耳的芦笙,绕着圈子,踏歌跳舞,这叫做“跳月”。或者是两人对舞,男的吹着芦笙在前面做引导,女的摇着响铃在后面跟随着,盘旋舞蹈,终宵都不疲倦。若是双方都跳得情意相投了,就可以手牵着手,离开人群,到秘密的地方去--这种风俗习惯,和上古年代实在是太相象了。
当然,黄帝爱好音乐最典型是表现在皇孙颛顼身上,颛顼,坚持不懈地抓住祖皇爱好音乐的特点,经常令一个叫飞龙的属臣,效八风之音,在黄帝经过的地方,演奏一组《承云之歌》。黄帝听了这“熙熙、凄凄、锵锵”的乐音,认为是“唯天之合,正风乃行”,总是很高兴。
见祖皇还一直没有重用他的意思呢。于是,颛顼再接再厉,请人作了一面铜鼓,敲奏给黄帝听,并解释:“这是学您的夔皮战鼓制造的。祖皇鸣鼓,是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其实,这鼓,在和平时期,也不失一种高尚的娱乐呢。”提到战斗,久经沙场的黄帝果然来了兴趣了:“好,你做得对,好好干下去。”
颛顼受宠若惊,他制作歌曲制作乐器等更起劲了,便又叫一只猪婆龙来做音乐的倡导者。这猪婆龙,形状像短嘴巴鳄鱼,喜欢翻转笨大的身躯,仰叉叉地躺卧,用它的尾巴来敲打它那凸出来的白而发光的肚皮:鼓鼓--东东!东东!--鼓鼓!声音真是美妙极了。
黄帝听了这种新的鼓声,连夸颛顼会办事。
颛顼乘黄帝高兴之机,亲自为黄帝演奏《承云之歌》。过去黄帝游行宫,观歌舞,除了觉得悠扬悦耳、婉转动听之外,并无其他感觉,今天听了颛顼的演奏,总觉着其中有一种气势。从颛顼演奏时的神态看,也似乎有着一番抱负。于是让颛顼接了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