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很多人都有过【不过如此嘛---】的自我感觉 ,或者是相反的【大神啊 高人啊---】。
预测只是股市入门的标准 续 第二部 交易策略
比如 结构 动力 节奏 时空=== 谁都自己看出来一二 或三四 甚至七八的。但是差之毫厘 就是不可 相提并论的距离了。一步一重天。
比如大盘4500区域的调整 不少在说预期的调整时间。有的是一二 有的是三四 ---。能说到七八的人 还没有看见过。 在哪个认知阶段 我一眼就看出来了。
比如有个群主 不断的说4500之后 要调整2个月,我啥也没说。我知道他的依据是啥的,也看出来了 他还不知道些啥----。
所谓的【一切在当下】 这样的认知 是偏面的。某一方面确实如此,某一认知阶段 可以这麽认定的。所以我从来不 以我自己最高的认知阶段来 贬低别人,我也有过相同的认知阶段。 没啥对与错。
很多高手 会犯这个错误,就是自以为是。比如标榜自己是大趋势 是趋势交易者 就满树开花的说自己的趋势认知。其他的就是低级的甚至是错误的了。 其实吧你连趋势都是皮毛。 趋势的具体内容 你都缺失的过多了。 就自以为的 你认知的那一点 就是趋势的全部了。 我几句话 就能打开你N倍的视界----
最基本的走势趋势 你都画不出来的。别看你天天的标榜自己的大趋势。
@xiaotian5309 2015-05-20 14:23:35
风兄,你这个帖子结束就可以带 哲学 研究生了。
-----------------------------
岂敢岂敢 谬赞谬赞 。 【不要捧杀我哦】
风兄,你这个帖子结束就可以带 哲学 研究生了。
-----------------------------
岂敢岂敢 谬赞谬赞 。 【不要捧杀我哦】
当年一个哲学本科的研究生 也说过 【你比我的导师强】 把我下了一跳,我是谁 我自己知道的。我就是个 只上到初中二年级的 除了语文好 其他的课都一塌糊涂的坏学生。不过是自小 好古罢了。
英语课 我就是空白。只会说噎死和喽。现在看美剧多了 会说 来死狗 可冒----。嘻嘻
我看不懂英文 还喜欢冒充高雅 不看中文的美剧 只看原文带字幕的。 呵呵呵 哈哈哈
@无风有雪 2015-05-20 13:14:26
有能力看清 控制 创造自己的时运的人 才是真正的高人。我明显算不上,我连入门都算不上的。
-----------------------------
@xiaotian5309 2015-05-20 14:17:14
这个能有人有吗?? 时运可以控制和创造??
有能力看清 控制 自己就算高人了 再看清世界 可以算在世上不枉此行。
-----------------------------
能自觉的看清自己当下的时运;能有办法影响和控制自己的时运;创造自己的时运。 老毛就是这样的高人啊。
有能力看清 控制 创造自己的时运的人 才是真正的高人。我明显算不上,我连入门都算不上的。
-----------------------------
@xiaotian5309 2015-05-20 14:17:14
这个能有人有吗?? 时运可以控制和创造??
有能力看清 控制 自己就算高人了 再看清世界 可以算在世上不枉此行。
-----------------------------
能自觉的看清自己当下的时运;能有办法影响和控制自己的时运;创造自己的时运。 老毛就是这样的高人啊。
邓伟人 也是这样的高人。
所谓的时运 就是没有一时间内的运道。就是自己的能力和世道 的综合判断评估。
所谓的时运 就是某一时间内的机会。就是自己的能力和世道 的综合判断评估。
环境趋势 和自我趋势的契合----
时机不对 得不偿失 事倍功半,甚至妄自牺牲【付出】
那些技术概念 只要有了那个意识 早早晚晚都会具备一定的基础入门的 那么再实战摸索出来适合自己的操作策略 这都不难 是个人都能做到的。 难就难在妄念会慢慢的滋长 把你带入一个恶性循环趋势。何为妄念,就是超出自己实际能力的心理预期。 要定期的检修身心 要不停的努力自知。 说的容易 做到难。
工作强度 心理预期 身心状况 把握走势的能力 和策略的设置 这些都要摸索出来 适合自己的。都要留有余地 不要满载。
欲速则不达 欲满则亏 财不入急门
大盘的召唤下 一个新手忍不住了 倾其所有加上亲朋的钱 满仓杀入了,连基本常识都不具备。----悲剧收场是正常的 赚了只是暂时的狂欢。
这些人 看到我的帖子 算他走运了。至少可以知道路在何方 至少多了一份清醒。而看那些满树开花的帖子 就悲剧了 只能放大风险 学费昂贵所得聊聊 甚至是毒品。
网上只有我的帖子是真正的 记录了一个新人白菜 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思维意识过程。其他最多的是 在装那个啥。他们不敢真实的展示自己的过程 不过分的满树开花 就算是有底线的好人了。
但凡有一个亮点 都是可贵的 这不假 应该如此心态的看待。但是满树开花的急切 极力的夸大自我 其他的都不顾忌了 也是事实。
这几天运动量有点大了 我要注意不要急躁。这个夏天过后 我再考虑做交易。
昨天楼下的娘们 恶声恶气的指责我 说我楼下扔垃圾----。我恼火了 一声狮子吼差点把她压趴下----。衣服袜子=被风吹掉下去了 竟然说是扔垃圾 儿子玩水枪 既然说是往下倒水----你妈 你是要闹哪样啊。 后来想一想 我去敲门了----。何必呢 低头不见抬头见的。 女人太漂亮招人嫉恨 男人太潇洒也招人嫉恨? 呵呵呵 哈哈哈
我自小就是雷霆火爆的脾气 一旦发作很少有人hou的住。年轻时有过发作就失控的时候,好在我控制住了趋势。现在嘛还算达到了 自如了吧。 但是我不压制 因为世俗就是如此 你好说人家就那个啥了。小事靠吼 大事无声-----
二十多岁时 有一次也是一楼 贴贴不休的谩骂 我们几个在喝酒不搭理,酒喝完了还在骂。我直接跳下去 一声狮子吼 她吓哭了----。 妈的 小样儿 不和你计较 你还来劲了。 你当自己老公是个三脚猫 你就是太后了?从此 孙子一样的躲着我们走路。
市井小民 恶算不上 就是有些烦人。我自小就不削与和他们计较的。
@u_100001075 2015-05-20 11:59:34
结构很重要,能把形态结构搞懂,像我这样只要求稳定赢利的人来说,足够了。结构形态搞懂级别就懂了,反过来大概也一样。
能否请楼主讲讲新手如何学缠进步快?
-----------------------------
@无风有雪 2015-05-20 12:56:17
是的,就是这样。
那么至于说学习缠论 是指以你第一段说的话为前提吗? 是的话不就很简单了嘛。缠论的结构概念 不复杂的吧,中枢和中续而已。 只要实战符合自己现有的结构认知 别搞成【眼高手低】就行了。
-----------------------------
@u_100001075 2015-05-20 21:09:13
谢谢回复和肯定。看来我理解的对路。缠论大部分都是讲形态学,但总感觉有很多东西没讲,感觉讲的东西很少。另外就是过级别这关,现在办法就是分段配合多看图感觉了。
-----------------------------
缠论 在网上能搜集到的那些,相对于我而言 是很单薄的。但是所有共开出来的理论体系 只有缠论的结构概念是最高最完整的了。【我的结构概念 没有真正的公开】
结构很重要,能把形态结构搞懂,像我这样只要求稳定赢利的人来说,足够了。结构形态搞懂级别就懂了,反过来大概也一样。
能否请楼主讲讲新手如何学缠进步快?
-----------------------------
@无风有雪 2015-05-20 12:56:17
是的,就是这样。
那么至于说学习缠论 是指以你第一段说的话为前提吗? 是的话不就很简单了嘛。缠论的结构概念 不复杂的吧,中枢和中续而已。 只要实战符合自己现有的结构认知 别搞成【眼高手低】就行了。
-----------------------------
@u_100001075 2015-05-20 21:09:13
谢谢回复和肯定。看来我理解的对路。缠论大部分都是讲形态学,但总感觉有很多东西没讲,感觉讲的东西很少。另外就是过级别这关,现在办法就是分段配合多看图感觉了。
-----------------------------
缠论 在网上能搜集到的那些,相对于我而言 是很单薄的。但是所有共开出来的理论体系 只有缠论的结构概念是最高最完整的了。【我的结构概念 没有真正的公开】
公开出来的所有理论 缠论的实战价值最高。
新浪上李缠 对大盘的把握 我一点一点的分析过。他的盘口功夫是超一流的 当时我看的有些吃力。现在我自信不比他差了。
股市最大的危险是“共识”
2015年05月20日 09:51
来源:财新传媒
30人参与 21评论
我常常想,我们这些投行的经济学家是干吗的?搞宏观经济研究,但又是市场的经济学家。有的时候别人说我们高大上,对政策有影响等等,但我们常常问自己,我们看家吃饭的本领究竟是什么?我觉得应该是运用经济学框架和理论对经济和市场未来的变动做出前瞻性预测,或推测的能力。因为如果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关注过往发生的事情,我们可以做历史学家,可以做研究学者,在对历史的研究中建立自己的学术口碑。但是在市场上我们需要不断提出前瞻性的观点才有价值,而且前瞻性的观点一定是可以被未来发生的市场活动检验对错的。
就我个人而言,首先就非常不喜欢用泡沫这两个字。因为我认为,如果用泡沫来解释市场等同于表示我其实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这两个字可以让我们逃避解释和理解的责任,因为我不能告诉大家泡沫是什么时候起来的,为什么会起来,也不能告诉大家泡沫到了哪个阶段,它会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破裂。
以前我曾说过,经济学家们因为定义不清的争论可以给自己找到很多的工作。比如2003年我刚加入这个行业的时候,一开始的讨论就是中国经济是否过热,但是没有一个经济学家给出一个清楚的定义到底什么叫经济过热。因此大家可以随意争论,最后似乎都可以说自己说对了。然后后面就讨论中国经济会不会硬着陆,但是又从来没有定义过什么叫硬的,什么叫软的着陆。现在很多人热衷讨论新常态,大家可以自说自话,然而到底什么叫新常态呢?又不是一个很清楚的概念。现在A股市场大幅上涨之后,有些评论者开始各种关于泡沫的评论,在我看来,很多人在用“泡沫”两个字来掩饰“其实我不懂”,或者“我不想搞懂”。
今天讲在我们的职业里,我们怎么挣饭吃。一个合格的宏观分析师需要一个好的理论框架,分析的框架,他还需要不断学习,不断修正自己的认知。但最难的是通过这个理论思维框架去提出一个清楚的、可检验的、可能对也可能错的、前瞻性的观点,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的时候比错的时候多。刚才讲了泡沫这个东西是无法清晰定义的,也就无法清楚地检验。
另外,我们也不能提一个不可能错的观点。我以前常讲最简单的正确观点叫人都是会死的,这个观点很对,但在市场上没有任何价值。市场需要的有价值的判断是这个人可能会什么时候死,因为什么死。我们需要产生这样的可被市场检验对错的前瞻性观点,这是我们做宏观研究,做市场经济学家最难的任务。
首先我们自己要相信事物是有逻辑的,有规律可循的,可以阐述的。第二,这个框架和逻辑是可以用过去发生的事情来检验的,即至少能用这个框架来解释过去,然后才可能用这个框架来推测未来。如果它不能有效解释过去,这个框架就是错的,而且是一票否决,即一个反例就能推翻结论。
所以市场的分析师需要一直从理论中、从市场中学习。最难的学习是两样东西,历史和中国的现状。首先历史的参考系够不够长,我看到我们这行的朋友犯的最多的错误是拉一条五年的时间序列,然后说可以得出结论了。那如果我们把时间序列拉回去十年、二十年,这些结论还成立吗?一百年,两百年呢?我们要对曾经发生的事情有非常深的了解和理解才行。
第二是对中国和对世界的了解。我常常发现在我的同行里,有的对中国很了解,但对外面的世界不了解。比如2008年和2009年的时候,国内的分析师当时犯了很大的一个失误,就是因为低估了美国发生的事情对中国的影响。同样,很多时候观察海外,我们有没有想过把中国的变量加进去会是什么样的结果?中国不小了,在过去十几年里,边际上一直是影响世界经济的第一变量,当然美国也不小。怎么把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得出对的时候比错的时候多的推测是经济学家们面临的挑战。
如果不用泡沫,又应当怎样解释A股发生了什么?我们在2013年底的时候,对2014年的中国股市提出了三个判断:第一,2014年A股和港股都会在四年之后第一次在指数上有两位数字的正回报。第二个判断,中国的A股和港股会在四年之后第一次跑赢其他主要的股票市场。第三个判断,相对跑赢的板块是传统经济中的大盘蓝筹国企股,即在此之前四年大家竭力规避的旧经济板块,也就是所谓的屌丝逆袭。事后看市场其实比我们推测的走得还远。如果没有最后一个关于板块的判断,可能有人还可以说我们是拍脑袋拍出来的,但是在这些推断背后其实是有很深的想法。
在我看来,在分析投资的风险和收益时,有一个很简单的视角:即大家都认为对的,共识时间很长的东西是非常危险的。为什么提这个问题?我今年4月份参加一个高层论坛,有一个美国教授讲经济学家如果从几十年的长度来看,在重大的问题上都出现了一些判断的失误。这个失误不是量上多少的问题,是方向性的错误。
跟刚才讲的短期国债的判断失误不同,他指的是更长期的方向
2015年05月20日 09:51
来源:财新传媒
30人参与 21评论
我常常想,我们这些投行的经济学家是干吗的?搞宏观经济研究,但又是市场的经济学家。有的时候别人说我们高大上,对政策有影响等等,但我们常常问自己,我们看家吃饭的本领究竟是什么?我觉得应该是运用经济学框架和理论对经济和市场未来的变动做出前瞻性预测,或推测的能力。因为如果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关注过往发生的事情,我们可以做历史学家,可以做研究学者,在对历史的研究中建立自己的学术口碑。但是在市场上我们需要不断提出前瞻性的观点才有价值,而且前瞻性的观点一定是可以被未来发生的市场活动检验对错的。
就我个人而言,首先就非常不喜欢用泡沫这两个字。因为我认为,如果用泡沫来解释市场等同于表示我其实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这两个字可以让我们逃避解释和理解的责任,因为我不能告诉大家泡沫是什么时候起来的,为什么会起来,也不能告诉大家泡沫到了哪个阶段,它会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破裂。
以前我曾说过,经济学家们因为定义不清的争论可以给自己找到很多的工作。比如2003年我刚加入这个行业的时候,一开始的讨论就是中国经济是否过热,但是没有一个经济学家给出一个清楚的定义到底什么叫经济过热。因此大家可以随意争论,最后似乎都可以说自己说对了。然后后面就讨论中国经济会不会硬着陆,但是又从来没有定义过什么叫硬的,什么叫软的着陆。现在很多人热衷讨论新常态,大家可以自说自话,然而到底什么叫新常态呢?又不是一个很清楚的概念。现在A股市场大幅上涨之后,有些评论者开始各种关于泡沫的评论,在我看来,很多人在用“泡沫”两个字来掩饰“其实我不懂”,或者“我不想搞懂”。
今天讲在我们的职业里,我们怎么挣饭吃。一个合格的宏观分析师需要一个好的理论框架,分析的框架,他还需要不断学习,不断修正自己的认知。但最难的是通过这个理论思维框架去提出一个清楚的、可检验的、可能对也可能错的、前瞻性的观点,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的时候比错的时候多。刚才讲了泡沫这个东西是无法清晰定义的,也就无法清楚地检验。
另外,我们也不能提一个不可能错的观点。我以前常讲最简单的正确观点叫人都是会死的,这个观点很对,但在市场上没有任何价值。市场需要的有价值的判断是这个人可能会什么时候死,因为什么死。我们需要产生这样的可被市场检验对错的前瞻性观点,这是我们做宏观研究,做市场经济学家最难的任务。
首先我们自己要相信事物是有逻辑的,有规律可循的,可以阐述的。第二,这个框架和逻辑是可以用过去发生的事情来检验的,即至少能用这个框架来解释过去,然后才可能用这个框架来推测未来。如果它不能有效解释过去,这个框架就是错的,而且是一票否决,即一个反例就能推翻结论。
所以市场的分析师需要一直从理论中、从市场中学习。最难的学习是两样东西,历史和中国的现状。首先历史的参考系够不够长,我看到我们这行的朋友犯的最多的错误是拉一条五年的时间序列,然后说可以得出结论了。那如果我们把时间序列拉回去十年、二十年,这些结论还成立吗?一百年,两百年呢?我们要对曾经发生的事情有非常深的了解和理解才行。
第二是对中国和对世界的了解。我常常发现在我的同行里,有的对中国很了解,但对外面的世界不了解。比如2008年和2009年的时候,国内的分析师当时犯了很大的一个失误,就是因为低估了美国发生的事情对中国的影响。同样,很多时候观察海外,我们有没有想过把中国的变量加进去会是什么样的结果?中国不小了,在过去十几年里,边际上一直是影响世界经济的第一变量,当然美国也不小。怎么把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得出对的时候比错的时候多的推测是经济学家们面临的挑战。
如果不用泡沫,又应当怎样解释A股发生了什么?我们在2013年底的时候,对2014年的中国股市提出了三个判断:第一,2014年A股和港股都会在四年之后第一次在指数上有两位数字的正回报。第二个判断,中国的A股和港股会在四年之后第一次跑赢其他主要的股票市场。第三个判断,相对跑赢的板块是传统经济中的大盘蓝筹国企股,即在此之前四年大家竭力规避的旧经济板块,也就是所谓的屌丝逆袭。事后看市场其实比我们推测的走得还远。如果没有最后一个关于板块的判断,可能有人还可以说我们是拍脑袋拍出来的,但是在这些推断背后其实是有很深的想法。
在我看来,在分析投资的风险和收益时,有一个很简单的视角:即大家都认为对的,共识时间很长的东西是非常危险的。为什么提这个问题?我今年4月份参加一个高层论坛,有一个美国教授讲经济学家如果从几十年的长度来看,在重大的问题上都出现了一些判断的失误。这个失误不是量上多少的问题,是方向性的错误。
跟刚才讲的短期国债的判断失误不同,他指的是更长期的方向
跟刚才讲的短期国债的判断失误不同,他指的是更长期的方向性的错误。他说现在的世界跟上世纪70年代末的时候很像,那时候很多经济学家都相信三个事情。第一,通胀是下不来的。第二,世界石油资源不够了,油快没了。第三,人太多了,出生是个问题,粮食是大问题,所以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在宣传计划生育。
但是到今天看现在的世界什么样的?我们刚才讨论的是通缩的问题,是石油产量过剩,油价下跌的问题,粮价太低的问题。那时候甚至还提出了以后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现在不是粮食太少,而是太多,国有粮库存粮问题成了中国特色。孩子不是太多,而是出生率太低,这是全球的现象。
那么判断错了有什么问题呢?判断错误的最大的代价是会让整个社会把精力集中到错的问题上,而没有去关注真正应该得到解决的问题。很多的担忧,比如像农产品[-0.04% 资金 研报]和油的供给,要相信科学技术,相信市场的力量,其实它们不是真正的问题。问题在更深的地方,包括我们现在谈论的全球为什么这么多年利率一直下降,背后的东西到底是什么结构性的因素。在这些问题的判断上,可能我们又在犯一些方向性的错误。
回到中国,这个讨论让我想到中国经济过去的30多年,在大的市场变化、经济变化的时候,应该说很多分析师也是犯了方向性的错误的。第一次应该说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第二次是在90年代末。90年代末我想举个例子,在2002年的时候全球有一本非常畅销的书,叫做“中国即将到来的崩溃”,这书在海外非常有名。作者是一位海外华人章先生,他认为中国经济很快就要崩溃,因为银行系统不好,因为银行有很多的坏账。
1998年发生了亚洲金融[0.48%]危机,当年增长那么强劲的亚洲四小龙,包括韩国这样的经济都能够因为银行系统的坏账崩盘。当时官方承认的银行系统的坏账率都是25%,怎么可能不崩盘呢?这个结论说实话,在西方的观察者内从来就没消失过。但是我觉得有意思的是这本书是2002-2003年的畅销书,那可是上一拨向上的大周期正在起来的时候。这就是方向性判断失误的问题。
那么回过头来想想当时看中国银行[-0.45% 资金 研报]有大量坏账,这个是对的。但是他忽视了什么?没看到什么?我认为他没看见因为亚洲金融危机以及1997年之后的经济困难,中国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重塑经济。这里包括对外开放,WTO的谈判,国企的改革,城市住房的改革,还有包括大量的基建,在经济增长困难的时候,建了很多的公路和港口。这位章先生忽视的也包括当年第一拨互联网的冲击,即这样的技术进步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可能带来什么样的跨越式进步。即便是银行本身,2002年的时候中国银行已经恢复了发放信贷的能力,信贷发放已经开始加速。这位章先生在这里没看到什么?他没看到其实中国政府从1998年就开始了银行的坏账处理和对银行的注资,即许多政策已经在处理过去积累的问题了,而改革红利已经逐步形成和显现。
今天我们讨论新常态,讨论经济增长的时候,增长率已经从以前的每年10%掉到7%了,很多学者预测增长率还会接着往下很快跌到6%、5%。这样的推断有没有可能犯2002年那位预言中国即将崩溃的章先生同样的错误呢?有意思的是,这位章先生在2012年又出了“中国即将崩溃的第二版”,以此书过往的预测记录,中国“熊”们要小心了(一笑)。
因为今天中国在全球的重要性,有大量的中外投资者都盯着这么大的一个资产,所以不会再有2002年到2005年那样长的一个时间,让大家慢慢解读中国,慢慢感知、分享中国的改革红利。
大家知道2002年的时候A股的股票构成还不代表中国经济,好的企业都送到香港上市了。2002年的时候H股是2000点,2008年金融危机跌得最低的时候也有6800点,我们现在是14000点,所以有人说股票市场跟中国经济没关系,那你要看是哪个市场了。2002年的时候海外投资者对H股关注不够,市场用几年的时间慢慢重估。但是以现在全球对中国的关注度应该不会再给投资者那么长一段时间来发现这里有个机会,这里有个错误的定价了。
但是到今天看现在的世界什么样的?我们刚才讨论的是通缩的问题,是石油产量过剩,油价下跌的问题,粮价太低的问题。那时候甚至还提出了以后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现在不是粮食太少,而是太多,国有粮库存粮问题成了中国特色。孩子不是太多,而是出生率太低,这是全球的现象。
那么判断错了有什么问题呢?判断错误的最大的代价是会让整个社会把精力集中到错的问题上,而没有去关注真正应该得到解决的问题。很多的担忧,比如像农产品[-0.04% 资金 研报]和油的供给,要相信科学技术,相信市场的力量,其实它们不是真正的问题。问题在更深的地方,包括我们现在谈论的全球为什么这么多年利率一直下降,背后的东西到底是什么结构性的因素。在这些问题的判断上,可能我们又在犯一些方向性的错误。
回到中国,这个讨论让我想到中国经济过去的30多年,在大的市场变化、经济变化的时候,应该说很多分析师也是犯了方向性的错误的。第一次应该说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第二次是在90年代末。90年代末我想举个例子,在2002年的时候全球有一本非常畅销的书,叫做“中国即将到来的崩溃”,这书在海外非常有名。作者是一位海外华人章先生,他认为中国经济很快就要崩溃,因为银行系统不好,因为银行有很多的坏账。
1998年发生了亚洲金融[0.48%]危机,当年增长那么强劲的亚洲四小龙,包括韩国这样的经济都能够因为银行系统的坏账崩盘。当时官方承认的银行系统的坏账率都是25%,怎么可能不崩盘呢?这个结论说实话,在西方的观察者内从来就没消失过。但是我觉得有意思的是这本书是2002-2003年的畅销书,那可是上一拨向上的大周期正在起来的时候。这就是方向性判断失误的问题。
那么回过头来想想当时看中国银行[-0.45% 资金 研报]有大量坏账,这个是对的。但是他忽视了什么?没看到什么?我认为他没看见因为亚洲金融危机以及1997年之后的经济困难,中国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重塑经济。这里包括对外开放,WTO的谈判,国企的改革,城市住房的改革,还有包括大量的基建,在经济增长困难的时候,建了很多的公路和港口。这位章先生忽视的也包括当年第一拨互联网的冲击,即这样的技术进步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可能带来什么样的跨越式进步。即便是银行本身,2002年的时候中国银行已经恢复了发放信贷的能力,信贷发放已经开始加速。这位章先生在这里没看到什么?他没看到其实中国政府从1998年就开始了银行的坏账处理和对银行的注资,即许多政策已经在处理过去积累的问题了,而改革红利已经逐步形成和显现。
今天我们讨论新常态,讨论经济增长的时候,增长率已经从以前的每年10%掉到7%了,很多学者预测增长率还会接着往下很快跌到6%、5%。这样的推断有没有可能犯2002年那位预言中国即将崩溃的章先生同样的错误呢?有意思的是,这位章先生在2012年又出了“中国即将崩溃的第二版”,以此书过往的预测记录,中国“熊”们要小心了(一笑)。
因为今天中国在全球的重要性,有大量的中外投资者都盯着这么大的一个资产,所以不会再有2002年到2005年那样长的一个时间,让大家慢慢解读中国,慢慢感知、分享中国的改革红利。
大家知道2002年的时候A股的股票构成还不代表中国经济,好的企业都送到香港上市了。2002年的时候H股是2000点,2008年金融危机跌得最低的时候也有6800点,我们现在是14000点,所以有人说股票市场跟中国经济没关系,那你要看是哪个市场了。2002年的时候海外投资者对H股关注不够,市场用几年的时间慢慢重估。但是以现在全球对中国的关注度应该不会再给投资者那么长一段时间来发现这里有个机会,这里有个错误的定价了。
有人讲泡沫,有人讲中国政府非常希望股市能起来,所以我们才有A股的上涨,我觉得这些都没办法解释为什么市场会在去年突破向上。政府希望这个市场活跃起来已经很多年了,一直没有效果,所以政府的期望应该不是一个能解释A股变化的因素。
在我们看来,这个市场最危险的策略是什么?我们知道的一种情形是市场下跌的时候大家都甩货出逃,那大家有没有想过相反的情况,包括完美的逼空。我觉得A股去年12月就演绎了一次完美的逼空,今年4月份在港股也是完美的逼空。就是当这个市场起来的时候大家的仓位都太低,然后被“逼”着一起加仓。我们去年一再提醒大家,中国的股市已经是四年的相对和绝对的跑输了,很多最悲观的预期已经在股价里了,投资者表达这种悲观预期的方式是想卖的、能卖的都卖了,剩下的持股人就剩“铁杆粉丝”了。那么当一部分人的预期边际发生变化,开始想要加仓,尤其是想买深度低估的大盘股时,就一定只能以“高价”从“铁杆粉丝”们手中购买了。
什么叫完美逼空?为什么去年是老经济、大蓝筹的屌丝逆袭?其实看看机构投资者谁还有银行,谁还有券商,谁还有保险公司就明白了。我们是做卖方研究的,我知道买方都很久不看这些板块了。基金公司还有多少人有钢铁、港口、有色板块的研究员呢?他们一般都有一个很大的团队在看TMT,看医药,但传统行业几乎没有什么研究员了。为什么共识是最危险的?共识时间长了,表述的方式是什么?有些股票大家都很少持有了,人员也不投入了。当共识发生转变的时候,就容易发生“踩踏”。
最后,从另一个角度看,去年一二季度宏观数据不好,但是股市都没有往下走多少,再次印证股价里已经隐含了非常多的悲观预期。这时候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上涨可能有50%以上收益,下跌相对有限的市场,也就是风险收益比很不错。
这么大的A股资产市场在一年里面涨了100%,那如果我是一个评论家我可以随便说,这是泡沫、不可持续,但是如果你要是一个投资人呢?你是继续买呢,还是卖呢,还是找点别的便宜的买呢?今天的市场下,找便宜可能是风险收益比更好的选择,最大的便宜在哪儿呢?很简单,是香港的国企股。港股的很多投资人还不断在后视镜里看中国,所以还有系统性的机会。在板块中,最便宜的是大家依旧有很大分歧,普遍悲观的银行和地产。
我以前的老板告诉我说,在一个盲人的世界里,有一个眼睛的人就是国王了。所以我们这些分析师和很多投资人,都希望自己是至少有一个眼睛的国王。有许多事情我们也看不懂,但是我们能看到这个市场估值重估的核心是什么。
这个核心是什么?从2013年底我们看多的时候,包括我们去年10月份推测今年股债双牛的时候,我们认为这个市场估值重估的核心是银行和房地产板块,尤其是银行。
大家看今天银行的估值,你们觉得贵吗?应该离贵还远吧。但为什么没有多少人看好银行呢?银行板块的利润是国内产生的,和原材料是不一样的。所以如果银行的利润下来,其他的板块是会受益的。银行在去年这个时候全部是破净的。国内是0.7倍,海外是0.8倍,0.7倍市净率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市场认为中国是会破产的,中国的银行系统有很深很重的坏账,要破产了。而且,因为银行还有大量利润,还有很高的分红,所以0.7倍的市净率意味着中国的银行体系很快就要出很大的问题了。去年此时中国股市上有大量的大国企基本上都在1倍市净率以下,在市场上可以找到很多股息高于PE的公司。
如果大家看三中全会的文件,那里提出的60条改革目标和措施,即使做到一半,中国也不会破产的。所以我们去年提出银行估值应该从整体上先回到1倍市净率,更别说现在连地方债置换都开始了。中长期看,三五年来看,投资者是不是应该比以前枪口抬高一寸?至少我们在股票的估值中要给改革可能取得相当大的进展放入一定的可能性,而把中国很快会出很大问题这种可能性大幅度降低。
地方债置换开始提出后,我们认为现在银行可以重估到1.5倍市净率了。现在A股是1.3倍,香港股大约是1.1倍。大家常说大盘搭台,成长唱戏,在我看来这里的角色关系也是随时可以转换的。为什么我们强调一定要在指数层面上有明显的回报?因为如果股票作为一个大类资产对投资者有吸引力,就一定需要有很多人赚了很多钱,而不是只是一小部分人赚钱但更多的人是亏钱的。比如2013年很多小盘、成长股是有正收益的,但是股指是负收益,也就是持有股票的人亏钱的比赚钱的多,所以股票作为一个大类资产仍然没有吸引力,大家继续远离毒品,远离股市。
如果讲大标的的资产有较大的正收益,此次股市估值重估讲的就是改革红利的故事。代表新经济的成长股中,那些优秀企业的优异表现反映的是中国经济在转型、在改善。但是这些新的企业不创造就业吗?不创造收入吗?如果它们有这么大的发展,那旧经济会那么无可救药吗?比如银行的资产质量会有那么坏吗?我觉得在投资中,可能最难的,或者我们在做分析的时候,最难的一件事情就是反向的逻辑思维。我们在2013年底的时候看到股票市场有系统性的机会,因为我们觉得市场系统性地低估了改革可能带来的、显著的边际改善,低估了改革红利的潜在能量。
今天市场起来以后大家又开始担心最终的市场调整会在什么时点,以什么方式调整。如果我们用逻辑推理,股票市场的趋势性调整基本上是由两个因素推动的:一个是央行收紧货币供应,提高无风险利率。央行这样的政策调整的前提一定是经济增长加速,收入上升,通货膨胀压力在边际上上升。这样的情形与今天大家对经济前景的预期还有很大差距。
第二个因素是因为股票市值过高,边际买家逐步消失,卖家增多,估值自己不堪重负掉下来了。这个在成熟市场上先例比较多,在中国历史上也发生过一次,即2001-2005时市场开始对股票全流通产生预期。 就是突然说这个游戏不再是股票供给是有限的筹码了。从这个角度看,股票发行注册制的真正推行,会对今天那些因为供应有限而交易在“天价”上的股票产生系统性的压力。
高估值对监管力度的加强也很敏感。香港最近有一个股价短期内上涨几十倍的股票,监管只是说去查查各家的交易记录,这个股票就几天跌了百分之几十,打回了原型。监管还没有说哪一方有任何错误,只是要求看看交易记录。在海外,任何股票在短时间内快速上涨就会自动落到监管要“看一看”的范围内,不需要什么大数据的帮助。我们这个市场上应该有不少股票是经不住监管“看一看”的。监管看不看,什么时候看,我们不知道,但我们知道他们经不住看,在“天价”的位置上,风险远远大于收益。
我们只能把我们能看懂的东西跟大家交流,我们看不懂的东西就不交流了。看得懂的东西就是去年的A股可以说是遍地黄金,长了100%后,肯定不是遍地黄金了。但我们知道这个市场中还有一部分比较便宜的、大标的的资产,因为在这些东西上大家的观点还有明显的分歧,所以还有机会。而在另外的一些部分,今天怎么看都是上行的风险很小,下行的风险很大,最终一定是一地鸡毛的结局。
来自作者财新专栏,作者为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在我们看来,这个市场最危险的策略是什么?我们知道的一种情形是市场下跌的时候大家都甩货出逃,那大家有没有想过相反的情况,包括完美的逼空。我觉得A股去年12月就演绎了一次完美的逼空,今年4月份在港股也是完美的逼空。就是当这个市场起来的时候大家的仓位都太低,然后被“逼”着一起加仓。我们去年一再提醒大家,中国的股市已经是四年的相对和绝对的跑输了,很多最悲观的预期已经在股价里了,投资者表达这种悲观预期的方式是想卖的、能卖的都卖了,剩下的持股人就剩“铁杆粉丝”了。那么当一部分人的预期边际发生变化,开始想要加仓,尤其是想买深度低估的大盘股时,就一定只能以“高价”从“铁杆粉丝”们手中购买了。
什么叫完美逼空?为什么去年是老经济、大蓝筹的屌丝逆袭?其实看看机构投资者谁还有银行,谁还有券商,谁还有保险公司就明白了。我们是做卖方研究的,我知道买方都很久不看这些板块了。基金公司还有多少人有钢铁、港口、有色板块的研究员呢?他们一般都有一个很大的团队在看TMT,看医药,但传统行业几乎没有什么研究员了。为什么共识是最危险的?共识时间长了,表述的方式是什么?有些股票大家都很少持有了,人员也不投入了。当共识发生转变的时候,就容易发生“踩踏”。
最后,从另一个角度看,去年一二季度宏观数据不好,但是股市都没有往下走多少,再次印证股价里已经隐含了非常多的悲观预期。这时候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上涨可能有50%以上收益,下跌相对有限的市场,也就是风险收益比很不错。
这么大的A股资产市场在一年里面涨了100%,那如果我是一个评论家我可以随便说,这是泡沫、不可持续,但是如果你要是一个投资人呢?你是继续买呢,还是卖呢,还是找点别的便宜的买呢?今天的市场下,找便宜可能是风险收益比更好的选择,最大的便宜在哪儿呢?很简单,是香港的国企股。港股的很多投资人还不断在后视镜里看中国,所以还有系统性的机会。在板块中,最便宜的是大家依旧有很大分歧,普遍悲观的银行和地产。
我以前的老板告诉我说,在一个盲人的世界里,有一个眼睛的人就是国王了。所以我们这些分析师和很多投资人,都希望自己是至少有一个眼睛的国王。有许多事情我们也看不懂,但是我们能看到这个市场估值重估的核心是什么。
这个核心是什么?从2013年底我们看多的时候,包括我们去年10月份推测今年股债双牛的时候,我们认为这个市场估值重估的核心是银行和房地产板块,尤其是银行。
大家看今天银行的估值,你们觉得贵吗?应该离贵还远吧。但为什么没有多少人看好银行呢?银行板块的利润是国内产生的,和原材料是不一样的。所以如果银行的利润下来,其他的板块是会受益的。银行在去年这个时候全部是破净的。国内是0.7倍,海外是0.8倍,0.7倍市净率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市场认为中国是会破产的,中国的银行系统有很深很重的坏账,要破产了。而且,因为银行还有大量利润,还有很高的分红,所以0.7倍的市净率意味着中国的银行体系很快就要出很大的问题了。去年此时中国股市上有大量的大国企基本上都在1倍市净率以下,在市场上可以找到很多股息高于PE的公司。
如果大家看三中全会的文件,那里提出的60条改革目标和措施,即使做到一半,中国也不会破产的。所以我们去年提出银行估值应该从整体上先回到1倍市净率,更别说现在连地方债置换都开始了。中长期看,三五年来看,投资者是不是应该比以前枪口抬高一寸?至少我们在股票的估值中要给改革可能取得相当大的进展放入一定的可能性,而把中国很快会出很大问题这种可能性大幅度降低。
地方债置换开始提出后,我们认为现在银行可以重估到1.5倍市净率了。现在A股是1.3倍,香港股大约是1.1倍。大家常说大盘搭台,成长唱戏,在我看来这里的角色关系也是随时可以转换的。为什么我们强调一定要在指数层面上有明显的回报?因为如果股票作为一个大类资产对投资者有吸引力,就一定需要有很多人赚了很多钱,而不是只是一小部分人赚钱但更多的人是亏钱的。比如2013年很多小盘、成长股是有正收益的,但是股指是负收益,也就是持有股票的人亏钱的比赚钱的多,所以股票作为一个大类资产仍然没有吸引力,大家继续远离毒品,远离股市。
如果讲大标的的资产有较大的正收益,此次股市估值重估讲的就是改革红利的故事。代表新经济的成长股中,那些优秀企业的优异表现反映的是中国经济在转型、在改善。但是这些新的企业不创造就业吗?不创造收入吗?如果它们有这么大的发展,那旧经济会那么无可救药吗?比如银行的资产质量会有那么坏吗?我觉得在投资中,可能最难的,或者我们在做分析的时候,最难的一件事情就是反向的逻辑思维。我们在2013年底的时候看到股票市场有系统性的机会,因为我们觉得市场系统性地低估了改革可能带来的、显著的边际改善,低估了改革红利的潜在能量。
今天市场起来以后大家又开始担心最终的市场调整会在什么时点,以什么方式调整。如果我们用逻辑推理,股票市场的趋势性调整基本上是由两个因素推动的:一个是央行收紧货币供应,提高无风险利率。央行这样的政策调整的前提一定是经济增长加速,收入上升,通货膨胀压力在边际上上升。这样的情形与今天大家对经济前景的预期还有很大差距。
第二个因素是因为股票市值过高,边际买家逐步消失,卖家增多,估值自己不堪重负掉下来了。这个在成熟市场上先例比较多,在中国历史上也发生过一次,即2001-2005时市场开始对股票全流通产生预期。 就是突然说这个游戏不再是股票供给是有限的筹码了。从这个角度看,股票发行注册制的真正推行,会对今天那些因为供应有限而交易在“天价”上的股票产生系统性的压力。
高估值对监管力度的加强也很敏感。香港最近有一个股价短期内上涨几十倍的股票,监管只是说去查查各家的交易记录,这个股票就几天跌了百分之几十,打回了原型。监管还没有说哪一方有任何错误,只是要求看看交易记录。在海外,任何股票在短时间内快速上涨就会自动落到监管要“看一看”的范围内,不需要什么大数据的帮助。我们这个市场上应该有不少股票是经不住监管“看一看”的。监管看不看,什么时候看,我们不知道,但我们知道他们经不住看,在“天价”的位置上,风险远远大于收益。
我们只能把我们能看懂的东西跟大家交流,我们看不懂的东西就不交流了。看得懂的东西就是去年的A股可以说是遍地黄金,长了100%后,肯定不是遍地黄金了。但我们知道这个市场中还有一部分比较便宜的、大标的的资产,因为在这些东西上大家的观点还有明显的分歧,所以还有机会。而在另外的一些部分,今天怎么看都是上行的风险很小,下行的风险很大,最终一定是一地鸡毛的结局。
来自作者财新专栏,作者为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作者为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唉---向你默哀三分钟。
我感觉 有些不忍心评论你了----。 如果我说 作为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的你 连股市的门都没有摸到的话 是不是很残忍?
我真的不明白经济学都是些啥玩意了,难道研究经济学越深 搞成书呆子的就越多。那也不可能全军覆灭吧,毒气室里杀犹太人 还有个别的不死的呢----
建议你好好看看易中天的【中华史】 你的瓶颈不在经济学范畴里。而是你的思维意识 太平庸了 你就是个庸才经济学家。
【我们可以做历史学家,可以做研究学者,在对历史的研究中建立自己的学术口碑。】你以为研究历史就是【在对历史的研究中建立自己的学术口碑】 真实的说明你只不过是个 混饭吃的。这样的人何以为【家】呢?所谓的【家】都是世俗化的贬值到了 一文不值的地步了,就是因为你这样的人 都可以挣个家的名头。 原本的【家】是对开创一个领域 有独到建树的人的专称 而不是教育系统考试 考出来的。
我前面说了 易中天离大师就一步之遥,因为他还没有真正明确的说出来【中国应该玩何处去】
过去 现在 未来 都回答了 才是大师的基本标志。
差一步都无资格 用大师这个崇高的称呼。
洋洋洒洒的文章 真实的展现了时下的【家】是如此的泛滥成灾。这个不说了吧 无聊。
说一下我这几年一直不断的强调的,别把职业给搞混淆了。作为一个交易者 要明确清澈的明白 那些伪家和真家 都不是我们这个职业内的。他们都是冒充混饭吃的。
他们自以为的 极力的想说一些业内思维 其实都毫无例外的在西施效颦。
自以为倒也没啥 可恶的是打着【家】的名头 不停的出来误导大众,捞外快剽窃名利
洋洋洒洒的 除了蹩脚的思维 我实在看不出来 一点【家】的影子。失望到有点愤怒。连做学问的基本素养 都看不出来。都是恶俗的呕吐物一般。 我这样的半文盲农民 说这样的 倒还罢了,一个经济学家 展现出来的就这个吊样 简直惊人呕吐不停。
就算你无意中 混淆了职业好了 不难为你。 那么就这一句【我们可以做历史学家,可以做研究学者,在对历史的研究中建立自己的学术口碑。】就让人呕吐。 你连最基本的做学术的素养 都不具备。我断定你今生 都不可能有真正的学术建树了
就是一个高学历的混饭吃的平庸之辈。
这是我至今为止看到的最烂俗无聊的一篇 说股市的文章了。
这是我至今为止看到的最烂俗无聊的一篇 说股市的文章了。不管是评论股市 还是分析股市的视角 亦或你的关于经济学范畴的表述 都是烂俗。其他你自以为是的 信手拈来的啥啥 更真实的展现了 你思维意识的烂俗不堪。
大盘2000点区域和3000点区域 傻子都看得出来 明明后知后觉追涨的人【包括机构大户】最多。多到2000点区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先知先觉的人凤毛麟角。你这是时候吹个啥呢 ,除了时不时的晃动一下手里拿着的【神算子 赵半仙】的幌子, 实在看不出来啥了。 江湖骗子还至少可以欣赏一下 口吐莲花的精彩呢。 你说这麽多 就无聊二字。
要是一个小散到了罢了 至少能拼凑出来这麽多的字数 也值得点歌赞了。 可是一看你的名头 -----这太扯淡了吧。
要是你的名头在 开头 我看几句就走了 不浪费时间了,可是看完了 才看到你的名头。 这----不带这么玩的。
你要是不提及 研究历史 这一句,我连骂你的兴趣都没有。
傻逼一个
研究历史的学者 是没有你这样的伪经济学家 好混饭吃的 这你没说错。 你哪里懂得 不是所有的【家】 都和你一样就知道吃。还是有人【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的 ----
这篇文章 我帮你总结一下 就是人格小人嘴脸 专业狗屁不通 素养烂俗不堪。
汉能在股价暴跌超过24小时终于发表了声明,不过遗憾的是,我们仅仅能看到其对外界猜测的一一否定,却没有看到汉能给出具体的解释,汉能到底在打什么算盘?汉能在经历着什么?我们仍然不得而知。
【无所不能 文|张程程】汉能薄膜发电(00566.HK)昨天早晨暴跌近47%的新闻赚足了各大媒体的头条。汉能薄膜曾经因为一天涨3000亿港币上了回头条,这次一天跌了1000亿又上了头条。这头条可真贵orz……
截止今天发稿,汉能薄膜发电仍然没有复牌。
而该股票变动在昨天也引发各界的多种猜测,有猜测认为有基金机构要做空汉能,也有猜测觉得股价大跌是由于有金融机构抛售汉能股票……
但在今天下午,汉能控股集团发表了一份声明,该声明否定了此前媒体的大部分猜测。
否定的主要内容:
1. 没有预期贷款;
2. 不存股票被斩仓的情况;
3. 股东没有减持套现;
4. 没有进行过对赌;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昨天路透社报道,有知情消息人士称,汉能薄膜因涉嫌市场操纵,正遭到香港证监会调查。而在今天的声明中,汉能并未否定调查传闻。
声明全文如下:
汉能控股集团针对近日部分媒体报道的声明
针对近日部分媒体涉及汉能控股集团的报道,我集团郑重声明如下:
一、我集团目前经营正常,各项业务运转良好,资金状况良好,没有任何一笔贷款逾期;不存在有关媒体报道的因我集团股票被斩仓,导致HANERGY THIN FILM POWER GROUP LIMITED (汉能薄膜发电集团有限公司,香港主板上市公司,股票代码00566)股价大跌的情况。
二、截止目前,我集团及关联人士持有HANERGY THIN FILM POWER GROUP LIMITED (汉能薄膜发电集团有限公司)股票约306亿股,没有任何减持套现行为。
三、截止目前,我集团没有利用持有的HANERGY THIN FILM POWER GROUP LIMITED (汉能薄膜发电集团有限公司)股票与任何机构或个人,进行过诸如对赌之类的任何金融衍生交易。
四、2015年5月20日,我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河君先生,在北京主持全球首座“以太阳为主线,以清洁能源为主题”的专业性展馆——汉能清洁能源展示中心的揭幕仪式。李河君先生在揭幕仪式上发表了主题为《用清洁能源改变世界》的演讲。
五、我集团对HANERGY THIN FILM POWER GROUP LIMITED (汉能薄膜发电集团有限公司)的发展充满信心。
汉能控股集团
2015年5月21日
实际上,在股票暴跌超过24小时后才出这份声明已经太迟,在这一段时间里,外界的猜疑早已飞满天。全球宏观对冲基金经理熊鹏认为,汉能之所以让没有根据的负面新闻满天飞,是汉能自身的透明化做的非常不够。与投资者的沟通,与资本市场的沟通严重不足,而资本市场,是最讲求透明性的。而市场最害怕不确定性。
首富有没有钱小编不知道,但是人家可是花了两亿元建的这个清洁能源技术展厅哦↓↓↓
熊鹏在《基金经理告诉你汉能发生的和可能发生的》文章中分析了汉能股票暴跌一事,他认为:
1、由于汉能股票一直是Not Shortable状态,也没有认沽产品。所以,通过公开渠道做空汉能获益,基本是不可能。而从昨天总的成交额 10亿港币来看,考虑到风险和操作难度,即便存在一个私下市场的空头,其获益也不会很大。所以空头恶意做空汉能的概率在 5%以内。
2、汉能暴跌是一个典型的资本市场闪电崩盘现象。是一个突然的市价卖单引发的恐慌性抛售。类似现象,在 1987年的美股、2011 年的美股、 2015年1 月9日的外汇市场都以不同的形式发生过。至于有人臆测汉能集团是质押股票导致的无法归还银行贷款,导致的崩盘,但是问题是,谁开了第一枪,在 10:13 分用区区 225万把汉能砸下了1000多亿的市值?
3、所有股价操纵,最后的问题都是如何出货的问题。而李河君和团队在持续不断的购入汉能股票,没有卖出一股。这至少说明,他们没有在汉能股票变现。至于银行抵押贷款变现,就算存在,只要贷款部分的收益率可以覆盖银行融资成本,现金流不断,就没有问题。
【无所不能 文|张程程】汉能薄膜发电(00566.HK)昨天早晨暴跌近47%的新闻赚足了各大媒体的头条。汉能薄膜曾经因为一天涨3000亿港币上了回头条,这次一天跌了1000亿又上了头条。这头条可真贵orz……
截止今天发稿,汉能薄膜发电仍然没有复牌。
而该股票变动在昨天也引发各界的多种猜测,有猜测认为有基金机构要做空汉能,也有猜测觉得股价大跌是由于有金融机构抛售汉能股票……
但在今天下午,汉能控股集团发表了一份声明,该声明否定了此前媒体的大部分猜测。
否定的主要内容:
1. 没有预期贷款;
2. 不存股票被斩仓的情况;
3. 股东没有减持套现;
4. 没有进行过对赌;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昨天路透社报道,有知情消息人士称,汉能薄膜因涉嫌市场操纵,正遭到香港证监会调查。而在今天的声明中,汉能并未否定调查传闻。
声明全文如下:
汉能控股集团针对近日部分媒体报道的声明
针对近日部分媒体涉及汉能控股集团的报道,我集团郑重声明如下:
一、我集团目前经营正常,各项业务运转良好,资金状况良好,没有任何一笔贷款逾期;不存在有关媒体报道的因我集团股票被斩仓,导致HANERGY THIN FILM POWER GROUP LIMITED (汉能薄膜发电集团有限公司,香港主板上市公司,股票代码00566)股价大跌的情况。
二、截止目前,我集团及关联人士持有HANERGY THIN FILM POWER GROUP LIMITED (汉能薄膜发电集团有限公司)股票约306亿股,没有任何减持套现行为。
三、截止目前,我集团没有利用持有的HANERGY THIN FILM POWER GROUP LIMITED (汉能薄膜发电集团有限公司)股票与任何机构或个人,进行过诸如对赌之类的任何金融衍生交易。
四、2015年5月20日,我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河君先生,在北京主持全球首座“以太阳为主线,以清洁能源为主题”的专业性展馆——汉能清洁能源展示中心的揭幕仪式。李河君先生在揭幕仪式上发表了主题为《用清洁能源改变世界》的演讲。
五、我集团对HANERGY THIN FILM POWER GROUP LIMITED (汉能薄膜发电集团有限公司)的发展充满信心。
汉能控股集团
2015年5月21日
实际上,在股票暴跌超过24小时后才出这份声明已经太迟,在这一段时间里,外界的猜疑早已飞满天。全球宏观对冲基金经理熊鹏认为,汉能之所以让没有根据的负面新闻满天飞,是汉能自身的透明化做的非常不够。与投资者的沟通,与资本市场的沟通严重不足,而资本市场,是最讲求透明性的。而市场最害怕不确定性。
首富有没有钱小编不知道,但是人家可是花了两亿元建的这个清洁能源技术展厅哦↓↓↓
熊鹏在《基金经理告诉你汉能发生的和可能发生的》文章中分析了汉能股票暴跌一事,他认为:
1、由于汉能股票一直是Not Shortable状态,也没有认沽产品。所以,通过公开渠道做空汉能获益,基本是不可能。而从昨天总的成交额 10亿港币来看,考虑到风险和操作难度,即便存在一个私下市场的空头,其获益也不会很大。所以空头恶意做空汉能的概率在 5%以内。
2、汉能暴跌是一个典型的资本市场闪电崩盘现象。是一个突然的市价卖单引发的恐慌性抛售。类似现象,在 1987年的美股、2011 年的美股、 2015年1 月9日的外汇市场都以不同的形式发生过。至于有人臆测汉能集团是质押股票导致的无法归还银行贷款,导致的崩盘,但是问题是,谁开了第一枪,在 10:13 分用区区 225万把汉能砸下了1000多亿的市值?
3、所有股价操纵,最后的问题都是如何出货的问题。而李河君和团队在持续不断的购入汉能股票,没有卖出一股。这至少说明,他们没有在汉能股票变现。至于银行抵押贷款变现,就算存在,只要贷款部分的收益率可以覆盖银行融资成本,现金流不断,就没有问题。
【不过遗憾的是,我们仅仅能看到其对外界猜测的一一否定,却没有看到汉能给出具体的解释,】 你想要啥样的解释呢? 基本常识都不懂的人 解释给你听也是扯淡。
美媒:美机飞越南海在建岛礁 中国海军8次警告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5月21日报道称,美国一架侦察机20日突然飞越中国正在开展建设活动的南海岛礁上空,遭到中国海军8次警告。一位中国专家认为,美军与CNN联手高调批露此事,并公开音频视频,明显是想将中国内部事务炒作成国际事件,联合相关国家对中国施压。
获得美国国防部批准参与此次飞越活动的CNN报道称,美军派出最为先进的P-8A“海神”反潜侦察机执行此次飞越侦察任务。身在机上的CNN记者在飞越过程中听到无线电广播传出中国海军用英语进行喊话警告的声音:“这是中国海军……这是中国海军……为避免误解请迅速离开!”
报道说,这架P-8A侦察机在飞越过程中的最低飞行高度为1.5万英尺(约4572米),但是美方还在考虑以更近的距离执行此类侦察任务,包括派遣军舰驶入中国南海岛礁12海里范围内。另外,美国国防部首次解密了机上获得的有关中国岛礁建设活动和中国海军警告美军飞机的视频和音频资料。
CNN称,美国国防部实施此次飞越行为的目的是向中国亮明“美国不承认中国的领土要求”。
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前副局长麦克·莫雷尔(Michael Morell)向CNN表示,此次南海对峙表明中美在南海“绝对”有走向战争的危险。
关于南海岛礁问题,中国外交部曾多次重申,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方坚持同直接当事国通过谈判协商解决争议,坚持与东盟国家一道共同维护南海和平稳定。一些国家在南海岛礁建设问题上大搞双重标准,对个别国家长期以来在非法侵占的中国南沙岛礁上大兴土木的行为不声不响,却对中方在自己领土上的正常活动说三道四,这完全是在搞双重标准,不公平,不具建设性。希望有关方面切实恪守在南海问题上不选边站队的承诺,多做有利于地区和平稳定的事。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5月21日报道称,美国一架侦察机20日突然飞越中国正在开展建设活动的南海岛礁上空,遭到中国海军8次警告。一位中国专家认为,美军与CNN联手高调批露此事,并公开音频视频,明显是想将中国内部事务炒作成国际事件,联合相关国家对中国施压。
获得美国国防部批准参与此次飞越活动的CNN报道称,美军派出最为先进的P-8A“海神”反潜侦察机执行此次飞越侦察任务。身在机上的CNN记者在飞越过程中听到无线电广播传出中国海军用英语进行喊话警告的声音:“这是中国海军……这是中国海军……为避免误解请迅速离开!”
报道说,这架P-8A侦察机在飞越过程中的最低飞行高度为1.5万英尺(约4572米),但是美方还在考虑以更近的距离执行此类侦察任务,包括派遣军舰驶入中国南海岛礁12海里范围内。另外,美国国防部首次解密了机上获得的有关中国岛礁建设活动和中国海军警告美军飞机的视频和音频资料。
CNN称,美国国防部实施此次飞越行为的目的是向中国亮明“美国不承认中国的领土要求”。
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前副局长麦克·莫雷尔(Michael Morell)向CNN表示,此次南海对峙表明中美在南海“绝对”有走向战争的危险。
关于南海岛礁问题,中国外交部曾多次重申,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方坚持同直接当事国通过谈判协商解决争议,坚持与东盟国家一道共同维护南海和平稳定。一些国家在南海岛礁建设问题上大搞双重标准,对个别国家长期以来在非法侵占的中国南沙岛礁上大兴土木的行为不声不响,却对中方在自己领土上的正常活动说三道四,这完全是在搞双重标准,不公平,不具建设性。希望有关方面切实恪守在南海问题上不选边站队的承诺,多做有利于地区和平稳定的事。
凤凰网浙江省嘉兴市网友:天子潇轩
8次还是警告吗?那是祥林嫂唠叨。
--------------------------------------------
呵呵呵哈哈哈
8次还是警告吗?那是祥林嫂唠叨。
--------------------------------------------
呵呵呵哈哈哈
索罗斯:中国经济衰退会致第三次世界大战
中金网5月20日讯, 据知名英文财经媒体Market Watch报道,投资大鳄索罗斯(George Soros)当地时间19日在世界银行布雷顿森林会议上表示担忧称,如果中国经济的健康状况不佳,可能会导致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为此,他呼吁美国“让步”,允许人民币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
索罗斯
他称,如果中国将出口驱动的经济转变为内需驱动的经济的努力失败,那么中国的统治者很可能会制造一个外部冲突,以使得国家团结,并握紧政权。然后,“如果中国与美国的军事盟友,比如日本,发生军事冲突,那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就处于第三次世界大战的临界点。”
他还表示,中国与俄罗斯的军费一直在增加。
为了避免爆发大战,索罗斯呼吁美国作出一个“重大让步”,允许人民币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当然,这将会加剧人民币与美元之间的竞争。
他还表示,作为回报,中国也应该作出类似的重大让步以改革中国经济,比如接受“法治”。
索罗斯表示,允许人民币在市场上自由兑换将会为这两大经济系统创建“一个有力的链接”,这样的协议很难达成,但其它选项又很糟糕。
“如果没有这样的协议,那么中国很可能会加强与俄罗斯在政治上与军事上的联系。这样一来,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威胁将变得真实。因此,值得尝试去达成协议。”
投资大鳄索罗斯是美国与巴菲特齐名的投资大师,也是很多人眼中的投机者、魔鬼和经济罪犯。他曾表示:“世界经济史是一部基于假象和谎言的连续剧。要获得财富,做法就是认清其假象,投入其中,然后在假象被公众认识之前退出游戏!”
他在1992年击溃英格兰央行而一战成名,大赚10亿美金,1997年狙击泰铢及港元,引发亚洲金融[-1.43%]风暴,2013年成功判断日元将大幅贬值也让他大赚10亿美金。其中,他闪袭香港曾遭遇惨败,因为中国总理朱镕基力挺香港,抵抗港元贬值。
中金网5月20日讯, 据知名英文财经媒体Market Watch报道,投资大鳄索罗斯(George Soros)当地时间19日在世界银行布雷顿森林会议上表示担忧称,如果中国经济的健康状况不佳,可能会导致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为此,他呼吁美国“让步”,允许人民币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
索罗斯
他称,如果中国将出口驱动的经济转变为内需驱动的经济的努力失败,那么中国的统治者很可能会制造一个外部冲突,以使得国家团结,并握紧政权。然后,“如果中国与美国的军事盟友,比如日本,发生军事冲突,那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就处于第三次世界大战的临界点。”
他还表示,中国与俄罗斯的军费一直在增加。
为了避免爆发大战,索罗斯呼吁美国作出一个“重大让步”,允许人民币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当然,这将会加剧人民币与美元之间的竞争。
他还表示,作为回报,中国也应该作出类似的重大让步以改革中国经济,比如接受“法治”。
索罗斯表示,允许人民币在市场上自由兑换将会为这两大经济系统创建“一个有力的链接”,这样的协议很难达成,但其它选项又很糟糕。
“如果没有这样的协议,那么中国很可能会加强与俄罗斯在政治上与军事上的联系。这样一来,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威胁将变得真实。因此,值得尝试去达成协议。”
投资大鳄索罗斯是美国与巴菲特齐名的投资大师,也是很多人眼中的投机者、魔鬼和经济罪犯。他曾表示:“世界经济史是一部基于假象和谎言的连续剧。要获得财富,做法就是认清其假象,投入其中,然后在假象被公众认识之前退出游戏!”
他在1992年击溃英格兰央行而一战成名,大赚10亿美金,1997年狙击泰铢及港元,引发亚洲金融[-1.43%]风暴,2013年成功判断日元将大幅贬值也让他大赚10亿美金。其中,他闪袭香港曾遭遇惨败,因为中国总理朱镕基力挺香港,抵抗港元贬值。
老所说话简单直接-----那个谁 你堆砌的那摩多无聊的文字 和老所相比就是 小娃娃的在摇头晃脑的被唐诗----。
绕来绕去的没啥用的 简单直接就可以了。 比如中国的军机到夏威夷岛 转一圈 让老美警告个8次 就可以了,比说百万字的理论来阐述 大国崛起,都简单直接----。
@无风有雪 2015-05-21 07:41:49
这几天运动量有点大了 我要注意不要急躁。这个夏天过后 我再考虑做交易。
-----------------------------
@哈哈哇A 2015-05-21 21:00:32
楼主,你现在还有静坐养气吗?
另外请教一下,你说的四维视角的内容包含在六大概念范畴里吗?谢谢!
-----------------------------
很久不打坐了。形式对我也啥太大的意义了。我也不是啥【得道】高手。我现在动静不协调,缺乏动。
这几天运动量有点大了 我要注意不要急躁。这个夏天过后 我再考虑做交易。
-----------------------------
@哈哈哇A 2015-05-21 21:00:32
楼主,你现在还有静坐养气吗?
另外请教一下,你说的四维视角的内容包含在六大概念范畴里吗?谢谢!
-----------------------------
很久不打坐了。形式对我也啥太大的意义了。我也不是啥【得道】高手。我现在动静不协调,缺乏动。
@无风有雪 2015-05-21 21:13:17
绕来绕去的没啥用的 简单直接就可以了。 比如中国的军机到夏威夷岛 转一圈 让老美警告个8次 就可以了,比说百万字的理论来阐述 大国崛起,都简单直接----。
-----------------------------
这也是中国政府的一个弱势的方面,和国力强弱无关的一个方面。
绕来绕去的没啥用的 简单直接就可以了。 比如中国的军机到夏威夷岛 转一圈 让老美警告个8次 就可以了,比说百万字的理论来阐述 大国崛起,都简单直接----。
-----------------------------
这也是中国政府的一个弱势的方面,和国力强弱无关的一个方面。
强势的方面 弱势的方面 都看清楚了 就直接的展现了一个人的真实面目。
因为一个人 他怕啥和不怕啥 是最直接的内心本质的体现
谁最怕土匪?地主老财呗。
谁最不怕老百姓 地主老财啊。
曾经【洋人怕老百姓 老百姓怕官 官怕洋人】呵呵。
时至今日 别以为那是旧社会----未必现在就真的不存在了。只不过形式改变了一点皮毛罢了。比如外国人丢了一辆单车 比国人丢了一条命都轰轰烈烈---- 多少人陶醉其中 基因里的那种需求 被释放出来后的那种陶醉感 展现的多真实啊。
中国人那种 被家暴的小媳妇的自卑 走到世界的任何犄角旮栏 都无法抹去。崇洋媚外 凡是国内的都是看不顺眼 其实就是一种意识里的自我救赎 扭曲的一种救赎。
自卑以一种极度的自尊形式表达出来罢了。
所以打鸡血一样的愤青 和崇洋媚外 都是同一种病根 两个极端的表现形式。
当年我和几个人 被打败了,一边逃跑 一边笑。回到家互相的嘲笑 笑到肚子痛。我被一个小女子单挑 十天才下床,天天被兄弟们嘲笑 我自己一笑 胸口就痛得忍不了。呵呵呵哈哈哈
【你是牛二? 你手上拿着的是啥? AK47啊 ---你牛! 驾!----】
玩得起就玩 玩不起就不玩呗 。其实吧 别老是为了一点啥质疑 和误解啥啥的 一句话就脸红脖子的,紧紧的护着自己的所谓的尊严 带谁和谁呲牙。
你看啊 狮子的步伐和体态 ,再看看兔子----
死前 也要认真的梳理一下自己心爱的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