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只是股市入门的标准 续 第二部 交易策略

  思维意识 没有真正的顺应【天道】 偏离了,所以才会有这样的心境 这样的焦虑 才会看到这样的世界。 其实 发展经济到底为了啥? 人人都在做啥? 我们的生活轨迹是啥? 生活状态应该是啥?
  住房商品化 教育市场化 ====把人们都赶出了家门 街上都脚步匆匆 吃饭都狼吐虎咽 说话都生硬急速----貌似一天不匆忙 就不正常了。
  是啊 有压力才能加快节奏 才能提高社会效率 才能富国强兵。
  还是那句话 过了零界点 就无感了。就适得其反了 终将弊大于利了。
  内需一直以来的状况 就是时刻在明示。 如果不是住房商品化 和公款消费 那就更加的难看了吧。
  我觉的吧 JDP是6% 还是3% 一点都不重要的。
  真正的问题 不在于每年JDP增长了多少。如果还是那种 依靠高速增长的水流 来抹平和稀释掉污水 那么终将无以为继。
  早早晚晚 都要面对,拖是拖不到永恒的。
  社会的纵深决定了极限 不扩大纵深,就试图挑战这个极限 还不如就在八九分的位置 停下来的好。
  我觉得吧 既然这样 还不如就不要追求啥复兴了,停下脚步 慢慢的让时间来慢慢的自然地挖掘纵深吧。
  停下来 静下心 不会是坏事的。
  要么全盘西化---好吧 算我没说。那么要走出自己的路 很好有志气 应当这样。但是前方的路 谁也不知道是啥样子的 上帝也不知道 所以就算你是上帝 也别忽悠说你知道哦。
  那么所谓的顶层设计 不是忽悠了吗? 真的要探索 那就别扯淡啥设计了 就真正的有个探索的样子好吗?
  社会的创新和变革 其实就是新陈代谢 所以死守着既得利益 还咋代谢啊。 比如DD打车=== 如果法律坚决的打击 不符合现状的新生事物 还咋代谢呢。
  没有任何的高人 可以事先设计一个未来的路。能设计出来的路 那就是已经有的路了。 那干脆全盘西化算了 风险咋也比 设计的小吧。至少西化 那也是人类的经验啊。难道不比你设计的可靠?
  比如一支军队在位置的原野里行军 那么就可以发挥群体优势 向不同的方向派出侦察兵 总会有一个方向的侦查是可以找到出路的,那么大部队 就走那个方向--然后再---再走---再侦查-----。 难道要事先设计一条前方的路?
  其实改革就是个伪命题 社会的自我跟新机制 原本就应该动态的新陈代谢是畅通的 而不是固化的一潭死水----
  因为一个社会生病了 气血瘀滞了 才需要治病 谓之改革。
  中国的改革是经济改革 而不是社会改革。
  那么首先就要搞明白 发展经济到底是为了啥? 别以为这个问题太常识了 往往常识性的错误 才是真正的错误。
  我敢断定这个白痴级的常识问题 多半的专家的回答 我都能驳斥的一文不值。
  不需要高深的专业知识 只要是个落地的有心人 都有自己的见解的。
  中国当下的社会 已经具备了发展科技文明的这个基础了,可以重点利用科技的发展来自带动全局的突破。就是单点突破 带动全局。那么就要科技优先 给科技特权 ----
  就是任何既得利益者 都要给新科技让路 先不管对错 错了也特赦。
  总比纠结着强
  改革开放之初 很多新生事物 都是先不定性 等等看 --就是这么摸索过来的。 可是现在呢? 现在啊专家太多 暴发户太多 都一副指点江山 评判是非的牛逼模样----
  首先就给新生事物 来个定性,都以为自己是上帝了。
  解读

  双管齐下信号鲜明针对性解决突出问题

  中国人民银行27日宣布,从28日起降息并定向降准。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此举是为了促进稳增长、调结构并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总量性政策与结构性政策并举

  为应对复杂的经济形势,作为宏观调控两大政策之一的货币政策,自2014年以来频频出手,降息、全面降准+定向降准、定向降准轮番上阵,但这次调整与以往不同。

  “人民银行改变了以往交替运用数量型工具(存款准备金率)和价格型工具(基准利率)的操作方式,数量型工具与价格型工具同步运用,体现了对宏观经济运行和金融稳定的充分权衡。”央行研究局局长陆磊说。

  在中国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之时,稳增长是当务之急;而结构问题是中国经济心腹大患,调结构不能松懈。降息+定向降准,实际上是总量性政策与结构性政策并举。

  陆磊解释说,存贷款基准利率下调意味着总量性宏观调控,而定向降准则专门面向为“三农”和小微企业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针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致力于结构优化。

  “货币政策打破了过去的常规操作模式,双管齐下方式创新,力度较大,传递出鲜明的信号。”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认为,这次货币政策操作是对当前中国经济金融形势的积极应对,既有针对性地解决突出问题,又不采取强刺激和大放水的办法。
  这也叫解读?----狗屁不通 。是跪舔吧?----C
  这样的话 还说啥呢---坐等无感的那一天吧。
  【货币政策打破了过去的常规操作模式,双管齐下方式创新,力度较大,传递出鲜明的信号。】 呵呵 。这都能是创新了,中国还真是处处在创新 人人在创新啊 有前途----
  哎---不看了,还不如去看看搞笑电影呢。
  稳增长政策见效可期 三季度经济有望筑底企稳
  2015年06月26日 07:58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费杨生 倪铭娅

  0人参与 0评论
  2015年行将过半。多位宏观经济专家和券商研究人士认为,在一系列稳增长政策作用下,宏观经济增速有望在三季度或下半年企稳,未来宏观调控政策仍将保持偏宽松态势。

  在25日举行的“中国未来经济论坛暨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观察报告会”上,北京大学教授卢峰认为,下半年或明年,中国经济有望走出这一轮宏观调整的最低的下行压力,迎来一个相对较好的、内生的、制度的增长。未来中国经济体制会发生一个全面、深刻的转轨,有望初步建成一个开放型的现代市场经济架构。

  中国银行[-4.43% 资金 研报]行长陈四清在论坛上表示,中国仍处在城镇化、工业化持续推进的过程中,区域发展不平衡,这些因素为中高速增长提供了发展空间。对潜在增长率的研究表明,未来5年中国经济增速有望保持6%—7%的水平。未来,内生增长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重要方向。从产业结构来看,要由工业向工业和先进制造业并重转变;从消费结构来看,将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信息、网络、旅游和新型消费将不断做大;从区域结构来看,将由城乡二元性过渡到城乡一体化,由东快西慢到中西部群起的转变。


  交通银行[-5.99% 资金 研报]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下半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会比较快,地方政府通过债务置换、发债获得的融资将提升其拉动需求、支撑消费的能力。下半年国际市场也会保持平稳增长,我国出口状况可能比上半年好一些。此外,房地产市场开始活跃,其他一些刺激消费的政策也在继续推进。总体来看,经济增速在二季度筑底企稳的可能性比较大,三、四季度会相对保持平稳增长,全年可能实现GDP增长7%的目标。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梁红在下半年宏观经济展望报告中预计,未来2—3个月,经济活动增速有望进一步企稳,并于三季度末至四季度呈现温和复苏态势,维持对二、三、四季度GDP同比增长7.0%、7.0%、7.2%的预测。受益于今年四五月以来货币政策的持续放松,GDP环比增速的回升有望在三季度最为显著。

  平安证券研究报告估计,今年四个季度的GDP增速分别为7.0%、7.1%、7.2%、7.2%。5月的经济数据显示出一点点经济企稳的势头,这种势头将随着时间的延续而更加确定。

  多位专家认为,稳增长政策仍需保持一定力度,财政政策应更加积极,货币政策应维持偏宽松态势。
  【稳增长政策见效可期 】 从其量也只是个反弹罢了。当下的趋势靠这些 是无法改变的。
  盖茨:无人驾驶汽车相对Uber更具颠覆性
  2015年06月26日 10:26
  来源:TechWeb

  5人参与 4评论
  比尔·盖茨周三接受了英国《金融时报》记者Izabella Kaminska的专访,盖茨就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的影响、机器人[-10.00% 资金 研报]、打车应用Uber等话题发表了看法。

  当被问及对Uber的看法时,盖茨回答道,Uber这种打车应用只是整合劳动力而已,使其更高效,到无人驾驶汽车普及后,出租车和物流行业才会被真正颠覆。

  盖茨还补充道,Uber的无人驾驶汽车研发团队非常壮大。
  郭台铭考虑富士康在大陆上市 将在3至5年内完成
  2015年06月26日 02:25
  来源:新京报

  49人参与 5评论
  新京报讯 (记者李媛)制造业大户富士康可能要在大陆上市。昨日,鸿海精密董事长郭台铭在公司股东大会上表示,鸿海精密正考虑在未来3年至5年内让其中国大陆业务部门在当地交易所上市。

  郭台铭称,分拆很有可能提升庞大的大陆业务的价值。尽管鸿海精密制定了近期在印度的扩张计划,但是并不计划缩小在大陆的制造业务规模。目前,中国国内消费市场正在快速发展。

  鸿海精密集团在大陆的业务主要是代工制造商富士康,主要从事计算机、通讯、消费电子等3C产品的制造。资料显示,富士康1988年开始在中国大陆投资,目前拥有上百万员工,2014年进出口总额占中国大陆进出口总额的3.5%。

  关于分拆细节,郭台铭没有详细说明,富士康公司也没有给出具体回应。但是从鸿海精密集团以往的战略动作来看,分拆计划顺理成章。

  鸿海精密具有庞大业务体系,是全球电脑、通讯、消费性电子等代工领域规模最大的国际集团,集团旗下多家公司在台湾、香港、伦敦等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2014年,郭台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鸿海精密集团将执行分权分利的方法,集团未来会走向邦联式。

  郭台铭曾在2013年的股东大会上宣布过分拆业务、结构重整的决议,计划将集团的事业群升级为12个次集团,每个次集团独立扶持3~5家上市公司,希望以此实现收入的增长。

  从过去的分拆进展来看,鸿海精密旗下从事芯片封装业务的讯芯科技已经于今年1月在台湾证交所挂牌上市。

  除此之外,鸿海精密还分拆过几项业务,包括工业主板制造商Ennoconn、乙盛精密工业(Eson Precision)、LED配件部门Advanced Optoelectronic以及触摸面板显示部门英特飞科技。
  一边逃跑一边开炮 -----
  王健林近期信息量最大的一个演讲!未来十年战略又有新提法
  导读

  6月23日,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做客新华网思客讲堂,作了题为“万达的转型与挑战”的主旨演讲。在这个演讲中,王健林分享了万达第四次转型的实招与干货。这是一个信息量巨大的演讲,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你有一句不仔细看,可能会错失一个未来的投资机会。
  口述:王健林

  现在转型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词。大家都在思考,为什么要转型?既有的商业模式还在延续,为什么还要转?转型是为了未来,企业要追求长期稳定的现金流。如果一个企业在十年、二十年之后它还能生存,就是成功转型。

  万达今年提出了新的转型目标——“2211战略”。就是到2020年,做到企业资产2000亿美元、市值2000亿美元、收入1000亿美元、利润100亿美元。这是我们追求的长期目标,来自房地产类的收入降到30%以内。现在看来,我们的目标完全有可能实现,并且会实现更彻底的转型,我们希望万达不再是一个地产企业。

  说我是“商业地产教父”,实际教父不敢当,但是教授敢当,因为我是最早做这个行业的人。我希望三到五年之内把“地产”去掉,变成商业发展公司或者商业服务公司,我们正在为此努力。

  万达未来十年战略又有新提法,快看变化在哪

  现在,万达之所以能够真正实现转型,并开始向正确的方向走,最重要的原因是确定了正确的战略转型方向,至少未来十年左右将围绕四个支柱产业发展:

  一是万达商业。把原来起家的基础公司变成一个商业服务公司,没有地产。

  二是文化集团。万达文化集团是大的文化集团概念,包括文化、体育、旅游等等在内。这个集团大概有四个控股公司,一是影视控股,二是体育控股,三是旅游控股,四是儿童娱乐。

  三是金融板块。我们很快就要成立万达金融集团,在这之前,我们在金融上的布局已经基本确定,最近一两个月就会宣布。万达将形成一个金融集团,有银行、保险、证券、支付公司、资产管理等,我们的金融集团也会跟传统的金融集团完全不同。

  四是电子商务。我们要做的电子商务不是大家想象中的网上买卖物品。当初在拟定公司名字时,我和马化腾、李彦宏商量了半天,但是又不能用很长的名字。因为从营销上来讲,最容易被大家记住的公司名不超过三个字,太长了大家就不会说了。
  多样性。可是还不是真正的多样性。目标是多样的结果 但是过程不是。问题何在呢? 其实就是一种西施效颦罢了。
  以为这就是多样性了 你看我们追求的结果 就是要形成多样性啊。
  确实很多 五花八门 啥都有了----
  还有马云 也是这样的 到处收购 还高深莫测的来一句【以前你们没有看懂 阿里巴巴,现在就能看懂了?】-----
  我不到那看懂了你 我还看出来 你只学到了皮毛----
  所有的 所谓的设计 不过都是模仿罢了,和创新毛关系没有。
  现在已经搞成了 我山寨创新 所以我也就是创新了。
  创新已经是个名词了。
  巴里巴巴 已经不是一个创新型企业了。
  新人都已经成为了旧人,下一个新人 谁也不知道是谁 上帝也知道。所以信誓旦旦的自诩 我是新人的人 都是个笑话----
  思维意识,我只看思维意识 你就别想忽悠到我了。
  都自诩在创新 连降息和降准同时出现 不都能标榜是创新嘛 还有啥不能说是创新的呢。呵呵呵哈哈哈
  我明天把夏天的衣服和冬天的衣服 一起穿上 也来感受一下创新的感觉-----
  明明就是在搞那些传统的企业中后期的思维和做法了 还要标榜自己是在创新-----
  这样的高层一挥手说要创新 就全部要创新了的一个社会 能是真的创新? 难道要和历朝历代的传统 那样要么极左 要么极右? 这是有创新意识?
  明明就是古老的思维意识 创新?呵呵。
  这样的氛围里 我更愿意宣扬保守主义。因为需要更多的人 思考保守主义 来平衡一下他们。
  其实真正的保守主义 原本就包含了创新,这才是靠谱的创新。
  他们那所谓的创新 其实更多的还是传统 更像是所谓的保守。
  世事往往如此 真保守的高调的自诩创新 ,真正的创新却是那些保守主义者。
  很简单的道理 一个天天的唠叨 我要创新 我要创新-----的人 根本别指望能创啥新的。创新的土壤 其实早就别他给忘记了-----
  明明还是那样 非要自诩已经转型了 还转了N次都成功了 貌似不是个事 早就转习惯了一样---呵呵呵哈哈哈
  大型国企 进一步的整合 守住社会风险的底线,为过冬做好最坏的打算。然后进一步的放开的社会民间资本 让他们亿万鲤鱼争跳龙门-----。
  如果能出现改革开放之初的那样的意外效果 那么就成了。
  有个前提 不要保护那些旧的既得利益 去打击限制 当下还看不懂的新事物,这样的所谓的严格执法 那就玩完了,八辈子也别指望啥转型了。
  做好一个裁判的本分 管他张三干掉李四 还是王五呢? 谁能干掉淘宝天猫 谁就上台领奖。
  要说限制 应该多限制成功者 反之他们利用优势 扼杀那些可能的威胁。
  如果所谓的扶持 其实都被那些已经成功了的 成为了既得利益者的人 得到了,那些小微企业很创业者 并没有享受到 那就是【王安石变法】了----
  推出了扶持政策 还要落得个被民众骂的下场。
  民间创新 国企守成。玩好平衡。
  大型国企 只能将来被自然而然的取代后消失 而绝不能现在搞私有化。
  科技文明的发展 会在将来 自然而然的就把中国现在 看起来无解的社会壁垒 给化解掉,所以保守主义的守成 在中国社会平衡中不可或缺。 就怕传统的那种 要么全黑 要么全白的高极端。
  @无风有雪 2015-06-28 11:19:14
  那么首先就要搞明白 发展经济到底是为了啥? 别以为这个问题太常识了 往往常识性的错误 才是真正的错误。
  -----------------------------
  @diqiureni 2015-06-28 18:44:59
  那么国家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国家存在的意义在于不断的改善,老百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真正的为人民服务的国家,国家意志是为老百姓服务,而不是把剥削压迫。老百姓最需要,免费的 医疗 教育 住房,养老,低通货膨胀,安宁的社会环境。最不要的 黑社会 妓女 毒品,高犯罪率,高通货膨胀,。一句话 有意与老百姓的事情就是 好的。有害与老百姓的 就是错的。什么 竟然有对错吗,现在人的 思想混乱就是 被搞出来的混乱 这样可......
  -----------------------------
  你这样的回答 是我意料之中最典型的 非专家答案。
  希腊是高福利 你愿意去希腊不?
  如果回答的人多了 我就可以用A的答案 去反驳B 再用C的去反驳A-----
  @无风有雪 2015-06-28 11:13:52
  因为一个社会生病了 气血瘀滞了 才需要治病 谓之改革。
  -----------------------------
  @diqiureni 2015-06-28 18:59:38
  所谓的改革就是把1949-1976 的全民所有制 -公有制-改革 转化成 私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化,社会上 让人摒弃道德,崇尚丛林法则
  -----------------------------
  那么你理想中的国家 是啥样的? 世界上有吗?是哪个国家?
  @无风有雪 2015-06-28 11:13:52
  因为一个社会生病了 气血瘀滞了 才需要治病 谓之改革。
  -----------------------------
  @diqiureni 2015-06-28 18:59:38
  所谓的改革就是把1949-1976 的全民所有制 -公有制-改革 转化成 私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化,社会上 让人摒弃道德,崇尚丛林法则
  -----------------------------
  看来你很向往1949--1976啊,那你说说 你自己吧,你是农民还工人 你是具体的啥职业 和年龄 家庭背景?
  别告诉我你是70后 80后哦 我会一脚把你踢回老家去----
  如果你是一个经历了那个年代 而且还是当时的既得利益者 那么你还算是个正常的普通人,谁不自私呢,对吧。你要是个年轻人 那你就是个脑残了 走好不送。
  任何一个国家以及其的过去和现在和未来 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在任何一个时间内的当下 都有说不完的弊端和丑恶。人类的历史就是如此 没有任何一个时期是完美的。
  任何人都可以如你这般的 有无数的不满。但是只有脑残级的 才会认定某一个历史阶段或某个国家 是完美的, 而自己生活的当下 全是丑恶和黑暗 看不到一丝的阳光。
  这其实是有病了 别忘了去看心理医生,切记。
  别习惯性的就代表老百姓 你只能代表你自己,老百姓的感受 有无数种的 你说的是哪一种呢? 你自己其实都不知道 你能代表哪一种感受的----
  能大言不惭的就代表老百姓 代表中国人 --的这些人 其实都是狂妄加脑残的 一种病。只有公认的元首 和授权的外交官 才可以这麽说。 比如央视的那个愣头青 以前采访美国领导人时 说【我代表中国人---】 简直是丢人现眼 还自我感觉超级的好----
  年纪轻轻 就得了这种脑残妄想症 咋折磨的多呢---环境污染造成的?
  第78期:央行双降背后暗藏玄机
  2015-06-28 09:33:07195人参与 329条评论 分享到:
  刘杉
  刘杉
  刘杉,经济学博士、中华工商时报副总编辑、兼任南开大学国经所教授,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信托与基金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MBA导师,曾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分行,著有《中国再平衡》,《聚焦生活中的经济学》。
  编者按:央行赶在周六加班推出重磅政策,救市意图明显。尽管监管层用心良苦,央行双降政策对股市支撑作用有限。鉴于经济有企稳苗头,降准支持实体经济的边际效用在下降,央行此次定向降准,释放了新的政策信号。
  周六下午央行突然宣布降息和定向降准,此举立刻被市场解读为救市。笔者在上期小报告分析,证监会先去杠杆,央行再出手宽松政策,这样可以一箭双雕。排练好的一出二人转,由于证监会抢了风头,央行不得不加码出手。
  同时祭出价格和数量两种货币政策工具,不免让市场感到震惊,从市场反应看,政策达到预期心理效果。但如果仅仅将央行降息加定向降准的政策组合解读停留在救市层面,则忽略了宏观政策更有意义的变化。
  防止股市崩盘是央行双降的最直接目的。
  正常情况下,降息和降准会轮番上阵,而不是好东西一起端出,此次央行两面出手,应该属于应急之举。上周股市暴跌,周五逾2000只股票跌停,这样的结果显然不是市场自然调整,而是实实在在的股灾。当日证监会发言人的表现令人失望,其背后真实意图也值得玩味。以证监会的专业水平,应该知道强制推行去杠杆的后果,在融资盘平仓和融券做空双重冲击下,大盘必然会加速度下跌,但证监会对周五市场表现轻描淡写,亦或是漫不经心,亦或是推卸责任。后者可能性更大,毕竟此次股灾与证监会“逆周期调节”关系密切,将股灾责任推给市场,本意是给自己解套,但证监会前后表现矛盾,实际难以自圆其说。此次股灾背后更值得深思的是,为何市场空头与监管政策如此默契,到底是空头利用了政策,还是政策迎合了空头,这是另外一个谜。
  不管答案如何,如果政府没有动作,下周一的股市可能开启恐怖下跌模式,央行赶在周六加班推出重磅政策,救市意图明显。尽管监管层用心良苦,央行双降政策对股市支撑作用有限,若想稳定市场,监管层应该有更明确态度表达,特别需要证监会直接发出信号。
  稳定股市是一回事,稳定增长是另外一回事,虽然二者也有关系。央行降息和降准是必备工具,本意是引导长期利率下行,提供充足流动性,此次货币政策用于托市,应该是一鱼两吃,支持实体经济融资才是根本。不过央行此次降准采用了定向方式,而非普遍性降准,倒也透露出货币政策微妙变化。
  鉴于经济有企稳苗头,再加上降准释放的流动性都流入了股市,因此降准支持实体经济的边际效用在下降。央行此次定向降准,释放了新的政策信号,除非应对美元加息,央行此后或谨慎使用降准工具,不再大水漫灌,以避免刺激股市,而是重新采用定向调控手段。尽管定向调控效率低下,但央行或更看重信号意义而非实际效果。
  如果央行继续放松货币政策,降息使用频率一定高于降准。利用救市机会,央行同时降息降准,也是希望引导长期利率下降,为债券市场创造条件。这也验证了前述猜测,即宏观当局在稳增长过程中,转向使用财政政策。若要增加财政投入,地方政府需要扩展发债渠道,因而降低长期利率目的之一就在于此。
  在这样政策权衡下,定向降准实际释放了另一个更重要信号,即货币政策倾向价格工具。不过让人担心的是,中国经济有自己运行逻辑,财政宽松必然带来信贷宽松,如果没有银行信贷跟进,财政投入无法带来乘数效应。若银行增加配套信贷,则传统产业去产能过程也会止步不前。总的看,稳增长短期要替代调结构,增加投资就是最直接办法,这在股市上表现为大盘蓝筹股或出现更多机会。
  股市周一企稳可能性增大,而货币政策也似乎趋向稳定,而不是扩张。
  时间节点啊,降息 美国的加息预期 在那里高举着呢。现在看出来时间节点的重要了吧----时间错了位 再高明的谋略都是球球了-----。
  宁愿失一城 也不能失先机----。
  错失了时机 上策变下策 甚至适得其反
  如果当年能不破不立 何来现在纠结呢。那时候多少人沉浸在 欧美都要找我们乞讨了 我们财大气粗了 可以执世界经济的牛耳了----。
  网络里都出都是 我们必将第一个走出危机的自信满满。 我说了不可能的 就被人群殴 美狗----。
  就如都在喜悦的 普京玩弄奥巴马 -----我一直都认为普京是个二愣子 ;安培来中国 都在讽刺他不招人代见 貌似说成是低三下四 就能彰显 我们是胜利者一样----。我就认为安培无愧于他自己的职责。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