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习惯了,非常感谢指出。
我也来说说我对一些名人的看法
史铁生我似乎就只读过我与地坛,他给我的印象大多都是身残志坚的励志故事。
虽然我研究近代文学,但是我没有将绝大多数作家完全都读过,有些是出于重要性去读,有些是感兴趣去读,所以自然有些被过滤掉了,如果你喜欢史铁生你可以把你读到的东西写出来。很多人希望看到我怎么写谁谁谁,往往是想知道我的看法是不是吻合,你也可以让人知道是否大家想的一致。
问诗人的很多,诗这块我不是很熟,所以就放一起简单的说。
首先是朦胧诗的舒婷、北岛和顾城。这里面舒婷是女诗人,惯有的那种婉约柔肠式细腻写作,再加上朦胧诗的那种象征隐喻,所以我觉得可能很多文静的女孩会喜欢她的书,以前见过背致橡树的也不少。顾城的用的更多的不是象征隐喻,而是抽象变形,而且我觉得顾城的诗里面充满了幻想和固执。海子的死影响过顾城,但是大家都知道这不是主要原因,更多还是自身经历上的不可调和,与妻子的种种矛盾以及个人极端的诗人气质的综合结果。北岛是中国新时期诗歌无论如何也绕不过的岛屿,但是很遗憾我的认识不够。所以就不赘述了。
新月派里还有个想说的就是卞之琳,一直没弄明白一个爷们儿要弄个女人一样名字,他的诗我觉得最经典的还是那首断章。此外,他的诗结构很精巧,观察事物的角度也非常特别。戴望舒便是“雨巷诗人”,诗也很唯美。
闻一多更多的像是革命诗人,而臧克家是农民诗人,同时臧克家有些诗里的意象还有手法我觉得还是可读的。 戴望舒便是“雨巷诗人”,诗也很唯美。 余光中的思乡情怀是重头。
最后一个是艾青。这个一般近代文学研究里面会专章讲,他是新诗发展的第二个十年里的重要代表人物。艾青被称作“吹芦笛的诗人”,自身风格受凡尔哈伦和波特莱尔的影响很深,《大堰河》一出给诗界震动很大。其实我个人觉得艾青是跟中国土地以及中国民族结合的很紧密的一个诗人,用冯雪峰的话说就是“艾青的根是深深地植在土地上”。不过,现在他儿子也很牛,被天朝封杀的比较严重,估计以后大家才能很好的去了解他以及他表达的东西。
make you feel my love
王小波。
他书的封皮或者背面常常就只有他自己写的话或者他妻子写的话,这是我非常欣赏的一点,如果一个中国作家的书上有太多别人的推荐和评价以及浮夸的介绍我通常就会置而不读。而李银河对他的把握我认为是相当精准的,因为他们彼此熟悉彼此深刻了解。南方日报/2007 年/4 月/8 日/第009 版上面有李银河本人谈王小波火到今天的原因,我放在这里:
小波没想到身后的读者有这么多。
有人说过,如果王小波没有英年早逝,他不会像现在这么有名。我不回答是或不是,只是一向觉得小波有两个方面很有个人特色,一是他的个人写作风格,二是与众不同的思路,这并不容易。原来小波说过,说他的书有两万人读他就满足了,可是没想到竟然有这么多的读者,我感到很受鼓舞。在我记忆中,小波从来就不是浪漫的人,除了每一篇书信都写得像艺术品,他不会弄小资情调送一束花什么的,但是他很忠厚、很率性,非常朴实。我们经常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进行讨论,这个时候我会感觉非常愉快,觉得两情相悦、情投意合就是爱。有人问我,小波走了十年,我的生活有没有什么变化,答案是肯定的。我还在做自己的事情,但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小波都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他活在我心里。我不愿评价小波的作品,他是我偏爱的一个作家,我相信时间会证明他的价值。对于我来说,小波追求的纯文学之美跟自由理念是最珍贵的东西。《黄金时代》最早在国内出了以后,小波把作品拿给一位老同志看,这位老同志就问文学是不是应该提升人的灵魂。小波听了很不高兴,他追求的就是美本身,是一种想象力,与其它一切东西无关。他就是一个很纯粹的人。我希望的是,今天的读者都可以读懂王小波作品里创造出来的纯文学之美,能够享受其中之美,读懂里面的幽默和表达的自由。
我说一些我个人的见解。王二的作品很多都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杂文多数是事实或者半事实的,而小说则带有很多虚构成分。在文学理论里,使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有助于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更好的把握作者的心情以及主人公眼里展现出的世界。最好把握王小波思想的是一些杂文和散文集,在这些作品里,他清晰的传达出很多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立场,比如他从罗素那接受的一些思想,比如他崇尚理性,比如他反对迷信甚至经常讽刺迷信,他也对于社会各色人群的愚昧和落后进行了不不遗余力的讽刺和揭穿,尤其是十年动乱里自己亲身积累的经历引发的犀利的抨击。他所传达出的自由独立无疑是我们现在嘴需要的东西。
而在他的小说里,性又是另一个重头,丰富的象征隐喻以及夸张,同时又深刻的传达出人性的荒诞和历史的荒诞。他和李银河这对伉俪也是令人羡慕的,但是我觉得李银河这几年在一些社会现象上传达出的话语越来越离奇,让人不知道哪些是她自己说的,哪些是被请去喝茶之后说的。
我觉得在未来,王小波的东西会更加受到重视和多重解读,倘若不是早逝,那么留给我们的东西也会更多,而他的很多东西甚至比鲁迅的更具有价值,因为他更接近于我们当今的时代,同时又在作品里表现了未来的东西。
上面几位,我刚才已经写了,但是要审查,所以我很无奈。
不过我已经复制了,如果过不了,我就把关键字都换了重新发。
我写了龙应台,审查没通过。我改下再试一下。
我发了两遍你们说的那个人,都没过,现在我全部把敏感词改了。凑合着读吧。
我沒想到她的呼声这么大。总的来说,她的很多观点我都是非常赞同的,比如谈民主自由的外延,(选摘的两句话都删了)即便这些东西很多人都能领悟,甚至时常提起,但是她作为一个青年和女性读者居多的作家,我很欣慰她说出了这些话,至少,她为这部分受众多敲了一次警钟。
我原先一直觉得她很像中国的苏珊桑塔格,苏珊是美国的良心,但是我不知道龙是台湾的良心还是中国的良心,不过我欣赏她女性的口味和柔软的气质来表达政治观点和文化观点,同时我也非常希望当代的青年能够不仅知道去关心政治,更要懂得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要么充耳不闻要么只破不立。接触过龙的人都知道,她有时候会很感性,激动起来甚至很煽情,但是该理性的时候理性该感性的时候感性也是人之常理,她是公共知识分子,是母亲,是女儿,同时也是公民,所以她写的东西,她想的东西也是多元的。
还有就是,她的很多文章其实是被禁的,去百度里搜都找不到,有一些我也没能读到,这用让我们重新回到了一开始:关于自由的问题。
贾平凹,莫言,还有王安忆,这三个都是寻根作家而且还都得过矛盾文学奖。
这里面,莫言虽然题材几乎是取自于农村生活和农民,但是却接过魔幻现实主义的大棒为这种乡村题材的小说赋予了新的刻画,同时又熔炼了深刻的时代性。而且有时候我们读到的他的动向总是能感到那种残酷性和悲剧性却又无能为力。
贾平凹的东西是随着被解读的风潮刮起,逐渐越来越地位上升,说实话作品读的很少,听见的看法很多,原先读过一些散文觉得还可以,很接地气,小说不是很了解。
王安忆,我觉得她有一个值得赞许的地方就是,她在逐渐突破女性作家的局限,不再拘泥于女性的情感世界,不像张爱玲那样爱来爱去,而是把笔触转移到了人性和世界的塑造中,但同时女性的那种细腻的描写又使她的文字有另一种美感,每一个优秀的女作家,其文字首先就应该是美的,而且各有各的美,如果女作家愿意去写血腥和暴力,那么首先她就是不快乐的。
难为你也用了那么多含蓄的方式才能把话讲出来,其实我贴了两句她的话,都挺好的,没有什么敏感词但是就是没法通过,她是说了很多实话,更多的是关于台湾的,我欣赏的更多的是她的引导作用和警策作用,我觉得大陆的公知大多都是贴着某party屁股说话,而敢说话的人常常被挤兑的无处可逃又或者不愿意说。说实话,李 敖这种人基本上就是流氓,拿着笔杆子耍流氓。
白身上不仅有层政治血亲,自己也经历了很多。
不过我没怎么读过。
《红楼梦》我也是看了几遍,不过因为精力原因没能去多读一些研究红学的作品。刘心武老师的应该是不错的。曹雪芹这人说起来就有点苦逼的味道,时代和个人的双重悲剧性,写石头记的时候真的是一纸辛酸泪。关于他的身世问题学者们几乎研究透了,就差挖祖坟了,但是还是众说纷纭,还有脂砚斋其人,最广的说法是他的叔叔,但是也有说是他自己,否则不可能评的那么细致。
至于红楼梦,我觉得这部作品真的很好,像一本大百科全书,人物很多却还是能留下很多典型化的角色,以爱情为主线,以时代为舞台。我觉得这样的好作品没能走向世界是个遗憾,也是因为翻译和文化代沟的问题。红楼梦在其他国家仅受到学术研究者阅读较广,普及范围很弱,那种地位相当于尤利西斯的感觉,大家都知道是好作品,但是敢去读的人很少。
最近我看到一篇上个世纪的作家评晚晴小说的时候顺便贬低了下红楼梦,不过她贬的是红楼梦的初版,也就是没有经过大量人修改的那个版本,所以我觉得真的要是喜欢红楼梦,就不能只读通行本,至于红学,有些解读可取,有些则是断章取义的意思,不可尽信,谁能比作者更了解自己的作品呢。
至于黛玉的角色,我只喜欢陈晓旭那个版本。
陈寅恪,还有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这四个人是四大国学大师。
他们都基本上是全才,学贯中西,但是彼此都有最让人广知的,比如陈寅恪的史学和语言学,王国维的美学还有甲骨文研究以及诗作,梁启超的史学以及政治研究。赵元任的语言学。
陈寅恪我觉得他很牛,因为他总是把自己弄得很牛,比如任教要讲条件,讲课也要讲条件,什么四不讲:“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在今天看来都有点狂妄的感觉,但是我记得我前面说过,很多国学大师都是很低调的,,但是陈寅恪在这个领域有话语权,那么他自然也要要求切实保障自己学术严谨。我知道的很多像朱自清冯友兰这些人都是非常尊敬陈寅恪的,不仅尊敬其个人魅力,也尊敬其扎实的学术基础。
说到这突然想起辜鸿铭,也是很牛逼的一个人,语言上极有天分,也写了很多文章,还受到托尔斯泰、毛姆、甘地这些人的敬仰,可是我觉得他多少有点哗众取宠的意思,这是仅他这个人而言,学术上我持保留态度。
老舍。
要不是文 革的迫害,68年的诺贝尔就没川端康成什么事了,舒乙和文洁若都能证明当初诺贝尔投票小组投出的第一名是老舍,可是因为他66年的时候已故,所以这个奖才给了川端。老舍的文学跟北京是分不开的,有他独特的京味文学,同时,他自己也是个劳模,一生多产,但是也命运多舛。
现在老舍的作品几乎大多数人都读过,尤其是茶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这些,他一边写出了北京文化的小说馆和文化史观,也写出了其保守性和奴性。还有礼仪和北京人的气质。说到底,老舍自己也就是反省者和批判者,他不屈的人格也使他最后要不堪侮辱自沉太平湖。现在很多人都不怎么了解那个时期的批斗,前两天还看到一些珍贵的视频录像,转瞬就被和谐了,的确很惨,很揪心。
林语堂。
我看过李 敖对他的评价,很奇怪这次我其实有点同意他的部分说法。
在这里:http://www.douban.co
虽然里面写的有点失偏颇,但是有几句几乎与我不谋而合,就我而言我不否认林语堂的英文造诣,也不否认他的文笔,他写的苏东坡传我也认为是目前为止最利于我们去了解苏东坡的,而吾国与吾民一方面写出了真实的中国,另一方面也极好的将这副真实的样子展示给世界,还有将国粹也推广了出去。京华烟云也很不错,唯一的遗憾是他没有亲自把红楼梦给翻译了。
我要说的是,我也觉得他思想上有些缺陷,不过这是很自然的事,人不可能有完人,总会有一些缺点,不是一个人伟大我们就避免去正视他的弱处,只是刚好说到林语堂所以难免要讲到如此,林老先生写的东西我还是很敬佩的,毕竟我英语实在是不如他好。
木心。
去年去世之后突然被大家所熟知。我觉得他的文字最适合在这样的四月,外面是惺忪的小雨,微风阵阵,屋子里点着香,然后捧着细读。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认识上,木心一点也不输给林语堂,而且他用了一种更美的语言将这些东西点到即止,却又细致朦胧,让人回味。刚去世那会儿,我看了一些陈丹青为他做的悼念词,作为学生的他给老师写的东西很好,同时也让我们离木心的思想更近。
他的散文集我看过很多,一小段一小段,亦或是一小章一小章,包涵了很多东西,美学,文学,哲学,诗歌,读来不觉飘飘然,很舒畅。诗也是美的,淡淡的意境,却很有味道。有时候我甚至觉得他写的东西也有点像胡兰成,但是比胡兰成更好。
还有大家广为传颂的经典:
从前的日子很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三毛。
她算是中国现当代里我最喜欢的女作家,也因为实在是再找不出其他,张爱玲太小家子气,冰心太正统,萧红太多底层妇女情结,还有更多卒而不谈。而且我一直对自杀作家有种别样的情怀,亦如我对伍尔芙的感觉,又或是海明威,作家都是聪明的,他们选择自杀多半是因为用近似于哲学的思维看透了这个世界然后选择诗意的离去。
曾几何时,受她文字影响,我多想也去做一个拾荒者,过得像塞林格一样隐世,然后把捡回来的有趣东西陈列在家里,就像是拥有一座博物馆。
可以这样说,我对她这个人的感觉超越她的文字,因为她的美不是外在的具象可感的,而是内在丰富的精神世界在吸引着我,我永远都会钟情于那些癫狂状态的灵魂,因为他们都是我眼里的天才,所以我同样喜欢海子。
而且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我竟然认识一个类似于三毛那样的女孩,虽然我感觉到她是受其影响刻意效仿,但是这似乎不妨碍她的才智的流露,但同时我也是忧虑的,因为我很怕她会经常活在痛苦里,因为她看起来总是那么焦躁和敏感,倘若这样,我更愿意她像个普通女孩那样活得快乐一些。
张爱玲。
不管她当时在人们眼里有多么另类,多么叛逆,我都还是想把那些称作为享乐主义的小资作风,她不仅一生都活在自己的故事里,还把自己的故事全部照应到人生中去。
同样是写爱人写爱情,但是李清照还是能振臂一呼写出“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样的上升到男性意识的句子,可是张爱玲除了写爱还是写爱,要么是情人之间的,要么是亲人之间的,并且在这些作品个人悲剧大过时代悲剧,当年波伏娃写名士风流的时候还被文学理论界批为萨特的附庸,那么张爱玲就像是做了胡兰成一辈子的附庸。
至于那些关于爱情箴言,都可以浓缩为张爱玲本人一生的感情史,都是血与泪交织出来的产物,每一句话都是在写一个真实的人身上所经历的一切,而她最打动我的话不是那些红玫瑰白玫瑰之类的隐喻,而是那句“我一直觉得,我像是一座孤岛。”
Tori放后边吧,她是我喜欢的女歌手之一。
至于刘瑜,我看过她很多文章,最喜欢的就是她那种精辟的表达和准确的话语。她在清华开的课不仅学生挤破头去选,连外校的学生也会清早五点就出发去蹭她的课听,有时候甚至连座位都抢不到,由此可以看出她的受欢迎程度,后来她自己谈起这些的时候笑着说,每次进教室发现里面挤满了人,每个人脸上都充溢着求知的欲望,她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但随即她就整理好情绪一本正经的开始上课。
大多数时候,只要一些事件出来的时候我总是尽可能的先看看刘瑜的看法,不是说我同意她所有看法,而是她在面对事件的时候总是能尽量保持理性态度,能不偏不倚,而且她的专业水平在国内其实算是很好的,所以大多数人都会喜欢她而不喜欢贺卫方。当然跟她独有的女性细腻表达也有关系,既能用通俗的话语把一些内在的实质点出来,同时也能深入浅出的解构问题本身,这在她很多著作里都有体现。
至于她离开微博的原因,我觉得有几个,第一是她之前总是不停开博客换马甲就是因为她希望保持一块属于自己的净土,但是网友们总是能翻江倒海的找到,因为有时候仅仅只是想写一些东西表达一些观点,但是看的人多了就会通过不同人的解读导致一些问题出现。再有就是,大家一致认为的卷入方韩大战的牵连,其实我觉得不是,刘瑜对于方韩的态度是认为韩寒没有代笔但同时她也对韩寒的文笔水平持保留态度,总的来说是站在韩寒父子这边的,但是这种引起方粉攻击的后果应该只是一部分原因。最后就是徐开彬在观察者上面发表的针对刘瑜的文章,作为学者的徐开彬虽然找出了刘瑜的问题所在,但多少他的那种说话态度有点方舟子二世的味道,文章链接:http://www.guancha.c
前面有的,你找一下。
今天跟一朋友聊天正好说到赵薇,回头翻了一下觉得自己写的实在是太尖酸刻薄。主要是那几年总是听到一些她和某富商或者某二代的一些事情,总有点的瞧不起的意思,虽说很多女明星最后都或多或少的走上这条长期傍金主的路,但是仔细看还是能看到有少数女明星拒绝了这样的归宿,这里面就不乏那些洁身自好的人。
其实我更多还是厌恶她的粉丝,我觉得他们太闹腾。太闹腾的粉丝对于艺人来说都是硬伤,因为这些人直接让一个艺人的水准直线下降,这就是为什么真正优秀的演员的影迷其实总是默默欣赏,而偶像艺人却要卖力讨好粉丝并且时刻准备经受大起大落。
至于赵薇,我还是来好好谈下我通常聊一个人会遵循的思路吧。首先,她是学院派的演员,小燕子这个角色一局定江山后无来者,同时也束缚住了她,她自己后来经常说不会再接这种角色或者类似的角色,所以她就选了很多气质端庄苦大仇深或者硬派直爽贤惠淑静的角色,但是很多作品都非常不讨好甚至遭到批评,还有她当年和徐静蕾一块约着考研最后只有她一个人读了,我觉得深入学术能为她今后做导演增分,所以她自己将拍的电影我们且拭目以待,一部商业片请了很多偶像演员,所以我觉得至少大家同时也不能把期待值定高了。 再说她的品味,自从有了微博之后,她有一半的微博大概都是发自拍(只是偶尔看了一下或许不代表客观事实),微博里我个人最讨厌的是满篇转发,其次是癫狂秀自拍,这两类人或者这一类人通常代表着自身无独立思想且自恋庸俗。还有就是赵薇近些年的穿着,红毯或者是活动没少穿错过衣服,一度徘徊在城乡结合阶段,最影响深远的莫过于穿日本国旗拍照,据说是自称受陷害,不过我一直觉得作为一个成人至少自己总得有点判断力吧。
不过,话锋到这里一转,又回到我和朋友的谈话上,如果赵薇是个普通人,那么她可能只是个有点俗的好女人。事实上,赵薇性格很好,朋友很多且都是相交数十年以上的朋友,无所不谈,彼此互助。不仅有黄晓明和陈坤这两个学生时代就在一起的铁哥们,还有一堆女闺蜜,恐怕一个普通女孩人缘未必有那么好。而且关键是她不是出于利益去笼络关系,而是以自己的性格和真诚去打动的别人,在这点上我还是很欣赏她的。现在唯一能说的就是,希望她演电影能有所突破,拍电影能拍出水平,同时,少花点时间去发一条“早安”这样的微博。
很喜欢但是很少听,因为太安静,怕吵醒了音乐。
安妮宝贝。
在这栋楼里这个名字被无视了至少三次,今天只好讲讲。曾经,我只是把她当做饶雪漫一样的作家,后来感觉又不是这样,饶雪漫那种可能是纯青春的小孩的爱情或者友情,安妮宝贝似乎已经超脱于这个层次,而是上升到性与灵的层面。其实,我做过一个年轻人读书类型的采访,虽然大多数人回避这一点,但是还是不少人承认曾经读过安妮宝贝,而且一度受她的文字影响。所以我认为安妮宝贝可以作为每个青年去读杜拉斯之前的一个阶梯,因为人在年幼的时候可能很难想到去读杜拉斯,而安妮宝贝确实唾手可得,而且似乎大家一致认为安妮宝贝的散文文笔还是具有可读性的。
要让我说实话的话,我的看法是这样的,我觉得当代文学进入一个全面世俗化阶段,尤其是网络文学的兴起,以及小说故事改编电视剧的利益驱动,大家不再注重文学的内部发展,而一味追求世俗的品味,满足市民文学需要。即便,还是有人在注重恪守自己内心的那份坚持。安妮宝贝,我为了写这些有去读了点,她说自己散文像小说,小说像散文,我觉得不管她写的东西有没有价值,能否进入文学史,至少,她有自己的风格,人们可以清晰的读出是她,还可以模仿,我认为这就是一种成功,一个作家有了专属的风格,那么至少在文字上就取得了某种胜利,如果大家会去读或者有人愿意模仿,那么至少在表面上它是迷惑人的。当然,我同样也发觉到,很多人在成长之后就不愿意在提起自己读过安妮宝贝,并多少有点引以为耻,我倒觉得,这是个过程,我们应该感谢每个每个陪伴我们走过的作家,因为他代表了我们每个阶段的特征和兴趣,谁也不可能在童年的时候就去读变形记。
还有安妮宝贝的创作也是有分期和嬗变的,尤其是在信佛之后,感觉文字有了禅宗的味道,这点跟棉棉有点像,但是安妮又不如棉棉,因为棉棉的写作里还有一重现代主义的痕迹。
其实我感觉我说不好,本来也打算不说的,但是怎么写作家感觉还是会有人问,我只能以浅薄的见识班门弄斧,欢迎深研者补充,尤其是我没怎么读过的作家。
王朔。
他本人是个非常有趣的人。因为偶尔在饭局或者沙龙聚会什么的场合总会遇到,所以多少接触过,聊起天来觉得身心愉悦。大家不论圈内圈外都觉得王朔这人太痞了,浑身上下都是痞味儿,脏话信手拈来,骂人从来不留情,不过大家也都知道,他这人其实挺刀子嘴豆腐心的,特实诚特仗义。
其实我们的京味话已经不是老一辈的那种了,城墙根儿地下的那种纯正方言多少在开始消失,现在年轻人说的都是一直在变的,我觉得可能每个方言区都会有这个现象,最后大家都在逐渐趋同。一群人聚在一起侃一些有趣的事,晚辈和长辈之间,文人和诗人之间,当然最重要的是那份感觉。
其实致女儿书里面有很多关于他个人的事,但是他自己不太喜欢这本,因为叙事太局限了,甚至由于为了保护隐私又需要保留一部分,还有就是太过私人的东西难以引起共鸣。而我的千岁寒出来之后大获好评,不过王朔自己却说其实还没写完因为舆论才提前发表的。不过我感觉大多数人知道他还是因为他那张百无禁忌的嘴,欺软欺硬。还有就是,他在大银幕上的成功也很让人欣喜,把社会的融入心酸炼成一锅回味无穷的汤汁供给大家。当然,他这个人其实也难免有缺点,一是得罪过一些人,二是有时候也犯糊涂,再者急起来总是太没遮拦。
梁文道。
我记得原先有一朋友跟我说:梁文道写文章的感觉像个女人!
除了一些散的专栏和一些电视节目,我唯一一本真正看过的他的书就是颇受好评的那本《我执》,在这本书里还是可以零散的看到他这个人的文艺素养和兴趣爱好的。刚打开看排版的时候就觉得很像罗兰巴特的那种风格,类似于《恋人絮语》或者《罗兰巴特自述》那样一段一段的,但是他每一篇切割的很整齐,没有那么琐碎,而且有些文章还具有连贯性,像是一个点连接到另一点,然后又换成另一个点,后来看完了之后他自己也说想做一本像《恋人絮语》一样的书。
同样的,在这本书里面,梁文道也玩了很多文字游戏,对于一个词语的发散或者解构,都是相当精妙的,而且很多观点说的非常精巧灵性。还有一些就是他个人的音乐观,美学观,文艺观,哲学观以及在艺术范畴之类所略及的边边角角。我觉得他年龄再大一些的话思维又能再变一个模式,可能更加超脱,把握现象也就能更抽象概括,同时他文笔那么细腻自然受到女性读者和文艺青年的喜爱。
张小娴。
总觉得她就像个饱经沧桑的女人然后用一肚子柔肠写东西。
写小说是这样,写经验也是这样,就好比1+1=2,她会这样告诉你:一个心比天高的1和另一个肝肠寸断的1叠加在一起便是2个人的彼此抽离又彼此靠近。所以,女人们,尤其是年轻的女人们总是捧着她的话当爱情圣经读,总是觉得:很精辟,真的很精辟。
如果她到最后是个多产的作家,那么想必还是可以开创一个自己风格的。
无水的那个只有部分,只到导演。
已经退了那个组,希望谁在那帮忙搬运。
你说的这几个我都不是很了解,然后段奕宏我记得是从恋爱的犀牛开始知道的,之后演了很多都是硬汉的形象,好像华谊给定的路线也是这个,其他我不知道了,见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