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孩子的高三——2015高考

  儿子上午参加完高数补考,微信上跟我说都做出来了,80多分应该有,不过补考不管多少分,只要通过期末分数都是记60分

  寒假期间挑拣着内容复习了一遍教材,刷了大约二十来张试卷,其中包括近十年学校的期末考卷,还有一本习题集的每章一份卷子.做这点功夫其实合并起来并不需要很多的时间,要是期末考试前能集中复习一个星期的话应该就足够保证不挂科了,可是不懂事的孩子竟然连这点努力都不去做.

  英语四级勉强过了,461分,英语只要勉强能过,我还是满足的,期末考试的英语也是一科64分,一科60分,这恐怕也只是连蒙带送的分数吧
  数学补考成绩:91分,虽然期末分数只能记60分,但是希望儿子能从这次挫败中吸取教训,希望新的学期里能把心思放到学习上


  
  @平淡女子 麻烦版主所我标题上的飘红去掉好吗?我以后还会不时的做一些简单的记录,,看着飘红挺别扭的
  按惯例周末了联系一下孩子。一个星期的课学下来,问儿子有什么感想。回答说,感觉比上学期课更多,更难,尤其是C++,电路原理这两科。

  电路原理这一科,据说学校的正常挂科率是20~30%,而上一届的同学们,在这科上的挂科率居然达到了百分之五十以上。
  晚上给儿子打电话,儿子说:爸,你每个星期都要打一次电话,太多了。。。

  真的太多了吗?我就问,你的同学们难道至少每周跟家里人联系一次的频率都没有吗?他说,没有,不可能每周都联系。

  我还是有点不相信。
  其实,跟儿子每周联系一次(微信或电话),我也是有点刻意为之。主要是为了避免儿子产生被冷落的感觉,毕竟我们现在要二胎,担心他内心多少会有点想法。

  第二个因素,是因为儿子的QQ和微信之类,从不发任何信息。第三个因素,是因为儿子的妈妈就象没有他这个儿子一样,从来不去挂念和联系他。第四个因素,生活费每学期都一次性给了,所以儿子也决不会主动联系我们。。。

  很想了解一下坛里的爸妈们,跟已经上了大学的孩子的联系频率。
  儿子小的时候,我很重视孩子的独立性。从小睡小床,摔倒了自己爬起来,自己吃饭。。。等等,稍大些,做作业,学习方面,我也从不给予任何帮助。

  而且,这孩子似乎天生就特别缺少依赖性。比如说,一岁前还在哺乳期内,就不会赖着他妈妈。妈妈在家就吃奶,妈妈不在家,就喝奶粉。晚上随便跟我或者跟他奶奶爷爷睡都无所谓。稍大一点会说话后,夜里尿尿自己能叫,而且从不会叫错人,跟妈妈睡就喊妈妈,跟奶奶睡就喊奶奶,跟我睡就喊爸爸,绝不会因为频繁变动而在睡梦之中叫错了人。白天更是只要有人带就OK,该吃吃,该睡睡,不吵闹不粘人。

  小时候这样,我们真是感觉太幸福了,加上孩子身体又好,偶尔感冒发烧之类,最多吃点药就解决问题。一直到五年级之前,孩子从来没有上医院打过吊针。到六年级因为一次意外伤害住了院,才打破这个惯例。跟身边的亲戚朋友们比起来,我们带孩子实在是太轻松了。我妹妹的孩子,那时候每天夜里要莫名其妙哭闹两三个小时,白天看到不熟悉的人就大哭。每次一感冒发烧必然高热惊厥。唉,想想都头痛。

  只是孩子大了后,我们也特别早地享受失落感。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孩子突然变得反常的依赖,晚上居然会吵着要跟妈妈睡,理由是:小时候不懂得寂寞,所以一个人睡无所谓,现在懂得寂寞了,要跟你们一起睡。。。那时候我们都没意识到,这个阶段一过,孩子就真正的从心理上“断奶”了,再也对我们没有依赖感了,所以往往都是拒绝得多。然后小学高年级开始,就轮到他妈妈经常念叨了,白生了这孩子,白生了这孩子,有时候还得求着孩子跟我们一起睡一晚,,,初中后才慢慢都习惯了。

  我却在孩子高三后,因为孩子的学习和高考,才又慢慢得增加了对孩子的关注。但是,显然,孩子已经不习惯我的“过分”关注。

  唉,二宝还有一个月左右就要降临。我却渐渐的开始有点焦虑和紧张了,毕竟我们自己都这么大年纪了,害怕啊。

  即便能象我大儿子这么轻松,可一天天的一点一滴的,带大一个孩子也得不少心血和精力啊。就比如说感冒发烧,虽然过后一说,不过是小事一桩,可是当每次身临其中的时候,做父母的都难免提心吊胆的啊。

  老婆问了我好几次,你希望这个是儿子还是女儿?我说:其实我内心希望是儿子。

  我们家族缺女儿啊。我爷爷下来,到我这代兄弟辈四人,他们三人各生了两个儿子,我这个二胎要还是儿子,那就清一色八条光棍了。

  大家都希望有个女儿,我也是。我儿子也希望是小妹妹。可是我内心,其实真的是希望还是儿子。并不是说因为封建思想,作为一个农村人,封建思想也不敢说自己没有,但是已经有儿子了,就不会再在乎这方面了,我说到底还是因为害怕,女孩子太麻烦了,难侍候啊。我们本来就没有计划在这么大年纪再要一个孩子,但是在即成现实后,如果真能让我选择的话,两害相权取其轻,我还是宁可再要一个儿子。就比如说,穿着方面,我儿子都上大学了,还从不在乎穿什么,从来不至于挑剔什么款式颜色品牌之类。可要是女儿呢?恐怕会说话开始就会挑了,这个不好看,那个不要穿,想想都头疼死我。
  @小牛版块

  我家孩子小时候也是这样,很活泼阳光,多动多嘴,交流很顺畅,而且说话很有条理。就是小学三、四年级阶段那个时期,我估且就说它是最后的心理断奶期吧,那个时期一过以后,就突然变了。

  所以那时候我们感觉很失落,甚至我还担心孩子心理和正常人际交往上出现了问题,但是从学校老师和同学方面了解的情况,又都是一切正常。初中和高中的班主任都不止一次的告过状,说他太多嘴了。也就是说,孩子只是跟我们变得没话说了。

  关于课堂上的多嘴,从老师们的描述看,可以看出他的思维还是围绕着课堂内容的。就是会说些比较发散的话,逗同学笑,让老师难堪之类的。比较讨人嫌的就如老师让举手发言,他可能偏不举手,等到其他同学答错了,他又来说些这么简单还错了之类的话。我除了告诉他要注意礼貌,注意不要伤害其他同学的自尊之外,对于说话本身并没有制止。

  对于人际交往方面,有一点我也是不满意的,就是觉得孩子比较自我,也许是这一代孩子们的通病吧。孩子性格随和,同学们一起相处都不错,但是也仅限于此。没有特别好的死党,一旦放了假回家,从不见他有主动联系要好朋友的,被动的约他出去玩,他也就去。就是这样的感觉:到了家,同学朋友就抛到脑后了;到了学校,就把我们父母亲人就抛到脑后了。不象我们小时候,有几个特别好的死党,会把他们看得比父母都重要。

  小时候,我就跟孩子妈妈说,你看孩子吃你的奶也不赖着你,有你没你都无所谓的,长大了肯定是个白眼狼,估计是要应验的了。
  早几天在电脑上看一个视频,台湾中央大学一个教授关于男女大脑结构差异的讲座。说到如果是女生,放学回到家,就会跟妈妈说到,今天老师怎么样了,哪个同学怎么样了,等等。如果是男生,同样是上高中的,放学回来,说话都不会超过三个字,妈妈问在学校怎么样,就会说"还好"。再问什么什么的,就会答“不知道”。

  51放假回来的儿子,刚好也坐在旁边的电脑前玩,当听到这里时,他也忍不住笑了。

  “还好”,“不知道”,真是太熟悉的五个字,听了太多遍了。听完这个讲座,我倒释然了。至少说明我儿子不是异类,很多男孩子都这样。
  不过,这次回来,我觉得儿子话稍微多了一点。在听到这个讲座之前的两天,就比较主动的跟我谈到了学校与学习有关的一些事。

  比如说,电路的期中考试,他说自己考了61分,最好的有90多的,差的呢,十几分,二十几分的也很多。这要是换作以前,问他几分就是几分,绝不会多说其他的,要是想问一下同学们的总体情况,回答就是“不知道”。

  还有一门课,“复变函数与积分兑换”,他要是不提起,我已经忘记了他还有这门课,儿子说,这门课几乎大家都不太懂。老师说,你们学院是全中国唯一的,把这门课开在大一的,因为有些基础在高数里,还没学到呢。结果基本概念也不懂,就这样教,学院领导不听建议,任课老师也不可能有时间先去帮你补基础。儿子说,题目也能做,反正就是照样画葫芦,就是半懂不懂。
  还主动说到了英语,经常要每人自己做PPT,上台演讲。英语六级,儿子说今年应该是绝对过不了的,我想想也是,应该没那么容易。就安慰他,努力考吧,就当模拟考好了,反正一年可以考两次,尽力争取在大二能过吧。

  学习习惯方面,去年开学前,我强烈建议儿子,要开始做课堂笔记,在不影响听课的前提下,做好笔记,如果影响听课,那就不做。去年的几门主课,儿子也执行了,后来我看到过,虽然具体内容我认不得,但可以判断做的了草,简单,并无大用场,不过我也没打击他。今年儿子说都不做了,做不好,感觉也没啥用,不如就在书上记一下重点之类的。而且做的人也不多,有些重要的PPT,可能大家就用手机拍下照。

  我也没反对,如果是板书年代,我还是会强烈要求继续做的。但现在是PPT时代,说真的,我也想不明白,怎么做笔记?

  我又特地看了一下儿子带回来的教材,发现划线的,做记号的,写字的都很少。但是比高中时好一点,高中的好多必修教材,我今年特地去翻了一下,发现大多是全新的,几乎是从来都没有翻开过的样子。
  课前预习,我之前是一直很反对的。

  课前预习了,上课还有什么意思呢?没意思没新鲜感,很可能就不听课开小差了,养成了习惯就开始恶性循环,那岂非得不偿失?

  且不说小学初中,即便是高中内容,应该也不难吧?如果说难的话,那为什么高中三年的内容可以两年学完,甚至一年半或者一年就全部学完?

  当然,难在考高分,难在熟练,难在又快又准。所以一生中最宝贵的,最合适学习新知识的美好年华,一到两年的时间,就都用来练手熟了。

  关键是,这一两年不学新知识,只练手熟,练成了习惯后,到了大学,一下子又很难改过来。大学是天天新知识,量又大,爱听不听,愿懂不懂,没人再给你抄冷饭。

  所以,上大学后,对于儿子喊难的课,我建议他学会自己先预习,应该有所执行,但主动性不强是儿子的最大弱点,恐怕一时也很难做好。
  因为谈到英语学习的问题,所以趁机又劝儿子带电脑,这次他不拒绝了。

  很多学校,会要求大一不带电脑,但认真执行的恐怕不多。尤其是儿子他们的信息学院,应该是早就人手一台了。

  依现在手机的强大功能来说,其实带不带电脑也根本不值得去规定的。
  落后。

  落后,应该也是天生的吧。我常常想,不主动,不求上进,到底是我的家庭教育上造成的,还是儿子的天性?

  幼儿园时期,就象所有的大人都问过所有的小孩一样,问儿子:你长大了想做什么?

  儿子认真的想了好长时间,说,我长大了做农民。NND,咱十七八代都是农民呢。又诱导儿子说,你看爷爷奶奶,看爸爸妈妈,做农民多辛苦啊,还老是被人欺负。你要努力学习,长大做科学家,做工程师,做医师,做老师。。。你想一想哪个最好。结果儿子说:还是农民最自由。我卄,那时候的失落心情,至今难忘。

  初中时,科学老师想给他一些课外书看,提高一下他。结果他说,老师,我已经很忙了。数学老师说:你只要稍微再努力一点,就是第一名了。结果儿子说,老师,如果考了第一名,那我下次怎么办呢?

  班干部,当一些课代表之类的,应该说还是经常有可能的,但是儿子从小就会拒绝,如果任命了就故意怠工。坦白的说, 我自己确实也是一个落后分子,但是教育儿子还是正能量为主的, 一直是引导他积极向上的,真不知道怎么会这样。

  上大学前的暑假,我又苦口婆心的劝说了多次,班团干部,尽力争取。各种社团,多去参加。儿子也没反对,不过最终还是让人无语,别说班干部了,那么多的社团,居然一个都不去参加。

  这次,我对儿子说,学校的各种志愿者之类,你尽量多去参加吧。年轻人作些奉献也是应该的,况且对自己也都是锻炼。儿子说,主要就是时间经常有冲突。我告诉他,周末,或者没课的时候,尽量去吧,暑假如果有可以参加的社会实践或者志愿者之类的,你就报名去,不要回家来。每年暑假两个月的时间,你在家白白浪费时间,天天上网,我看了都很烦。
  为了迎接二宝的到来,这几天整理了一下房间。随手拍下了儿子高中的一些教材,几乎都是全新,书中别说没有动笔的地方,连翻过的痕迹都很少。

  
  这是高三时唯一读“烂”了的一本书,可惜的是从书夹着当标签的答题卡,和动过笔的痕迹来看,也只是认真读了半本。


  

  理智与冷静。

  理智,冷静。应该是一件好事吧?可是随着孩子的成长,我常常觉得这并不是一件好事,这样的孩子真没办法对付。吹也吹不起,哄也哄不听,软硬都不吃,他就是按着自己的轨迹慢腾腾的走。我感觉这样的人任你怎么宣传鼓动,都很难热血沸腾,如果是上前线的话,估计打死都不会冲前面去,做传销的要是碰到的人都这样那可就头疼了。

  理智与冷静,应该是落后的一个主要根源。

  我年轻还没结婚的时候,有一位同事对我说,他的两个女儿,一个晚上起夜头脑清醒,另一个起来则迷迷糊糊,总是不分东南西北,弄不清厕所的方向。结果迷糊的这个入学后读书就是不行。我那时听了觉得挺神奇的,所以一直记着。

  后来我自己的儿子,我观察他头脑总是特别清醒。不管跟谁睡,半夜要起床从不会喊错人。只要一睁眼,就跟平时一样,从来没有半睡半醒的迷糊样子。出现一些比较意外的情况,孩子也会很冷静的对待。比如睡觉掉到床底下了,床高爬不回来,就跑到沙发上接着睡。

  还有一次比较危险的情况。那时候还在农村老家,我此前在门前院子里挖了一个小鱼塘,有了孩子后担心出意外,就特地砌了一道围栏,大约六七十公分高的样子。那时候孩子两周岁多一两个月,我们都出外没在家,孩子跟着他爷爷奶奶。晚饭后我打电话回去跟父母聊了一下,主要也是了解一下小孩的情况,我妈说,放心吧,你这孩子只要有吃的,跟谁还不一样。

  结果挂电话后,他们却到处找不到孩子了,喊也没人应,忙找了手电去水塘边找,才发现孩子在水里,叫他也不应,我父母当时真是吓半死了。好在我父亲伸手拉起孩子后,他马上就开始哭喊,第一句话就是“爷爷,还有一只鞋子在水里”。后来父母帮孩子换好衣服后才打电话告诉我,虽然事后说起来他们尽量轻描淡写了,可当时他们心里也真是吓得够呛的。孩子掉到水里后,不惊慌失措,知道闭着口不哭不叫,加上刚开春,还穿着羽绒服,以及我打电话没有聊太长时间,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才没出大事。

  再大些后,到了幼儿园时期,比如前面说的问他长大想做什么之类,就慢慢发现坏处了。
  掉水里这件事,还是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创伤。后来的一两年间,甚至洗头闭上眼都会害怕大哭。现在回想起来,我们后来回家后,也只是把这件事当成了笑谈。并没有给予孩子安抚和引导,实在是太不重视了,后来看到孩子对水的恐惧后,也多是简单粗暴的骂。孩子至今仍然很怕水,初中阶段,每个暑假都白白浪费我好多游泳票。勉强下了水,也只能哆哆嗦嗦的扶着池壁。再勉强几次,就干脆连去都不肯去了。
  小学时,费尽心思哄孩子进水球里玩,虽然知道安全,可还是紧紧的盯着水面,眼里满满都是恐惧,根本放不开来,与平时玩的怡然状态根本没法比:

  
  二宝已于昨晚顺利降生,果然是个小公举


  
  谢谢大家的祝福和赞美!

  这些天比较缺觉,就不一一回复了。好在宝宝还挺乖的,妈妈奶水也够,这样还不至于让我太累。
  自从四月份儿子嫌我每周打一次电话太频繁之后,我就再没有主动联系他。

  期间五一放假、在微信上看到小妹妹出生、以及早几天的专业分流,这三次都是他自己打电话回来,我看这样也好。其实我自己也是这样的性格,以前不跟父母在一起时,也是有事才打电话,没事很少问候的。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心中没有家人,不懂孝顺。五一在家时问他生活费,他说还有一千多了;我决定改一改,暂时不再提前主动给钱,告诉他等快没钱的时候自己跟我要。

  关于专业分流,当初我之所以偏好按大类招生的学校,是觉得大一期间有专业分流这样一道坎在,会对不够自觉的儿子形成一个约束力。现在看来,还是对比较自觉的孩子较适合。象我孩子这样的,倒是现在白白又增加了一次选择的烦恼。尤其是如果有些学校将较多的水平相差较大的专业打包在一起的话,更要慎重选择。

  我们还算比较简单,一共就三个专业: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儿子自己说首选电气,次选自动化,就由他自己了。只是由于他上个学期高数挂科,平均绩点不好,综合排名已在中线偏后,导致现在并没有很大的主动权,很可能是哪个专业剩下来人数不够就进哪个。

  好在我们自己其实也没很明确的目标,儿子也没有明显的兴趣偏好。不管进哪个,反正不知道以后是祸是福。
  早几天与一个高中同学聊天,才发现咱俩的儿子在同一年级同一大类,只是隔壁班。这位同学现在是某高校的电子方面的教授,他说他儿子选电子信息工程,浙工大这个专业相对差一点吧,不象自动化那样有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不过对于一个本科生来说,我觉得这些都是浮云。如果以后真要读研的话,我也不希望是本校。
  小女儿出生半个月了,长大了好多,也挺强健的。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