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头条]一个中国人的华尔街故事

  @股票大作手
  
  机械交易系统我也不是太懂。 参数应该是不断在变的,否则也不用那么多quant了。 我认为投机就两个主要问题:1.找到一个赢面大的“游戏”。 2. 资金管理,控制好风险,充分利用机会。 第一点不太好学,经验积累很重要,大部分书籍恰恰都是讲的第一点,所以好多人看了也没什么用。 第二点倒是有套路的,看看大拿们的书如Market Wizard可能会有帮助。
  
  海龟法就是个很典型的机械交易系统。 它也是两块,趋势信号是上面的第一点,剩下的加仓、止损等法则是第二点。
  @我爱吃cherry
  
  好吧,我问个问题,现在就算全美top 5学校的MBA毕业生,本科不是数理,咨询业经历,是不是也没有什么机会进入华尔街工作?
  ——————————————————————————————
  
  没那么夸张吧? 投资银行要的就是能帮它赚钱,“有用”的人。 名校、经历好的肯定占点优势,但没那么绝对,关键是进入面试的程序。 这方面可以问你们学校的placement office. 再说“华尔街”也是个很广的概念,不是非得进高盛的某些部门才叫进“华尔街”。 我们中国学生一般习惯于重点中学 -〉名牌大学 -〉著名公司的思维方式。 问题是你进了著名公司了,然后呢? 这个然后很重要,中国学生平均而言后劲不强,因为缺乏“然后”的能力。 我觉得应该目光放远一点,为“然后”做准备,培养综合能力,尤其是社会能力。 有点扯远了,供参考。
  %9.危机似乎过去 (2)
  
  美联储一表态,我们那沉寂了好几个星期的电话线忽然又忙碌起来,街上的销售们大部分都问同一个问题:
  
  “Do you have any bond to offer?” (有什么债券要卖吗?)
  
  市政债券先是在低位出现成交量大幅增长,进而价格开始连续跳高,几天前还是有价无市的惨淡景象,瞬间竟又变成竞相争购的牛市。 联储出手仿佛给市场注射了一剂强心针,从股市到债市,各种金融产品价格快速反弹,贝尔斯登基金点燃的次贷之火似乎得到了控制。
  
  究其原因,凶猛的夏季风暴固然将很多杠杆投资者打了个措手不及,然而遍野哀鸿之中,却也有几家欢喜。 毕竟刚经过了几年资本市场大牛市,不少投资者还有相当大的风险胃口,有的风暴前已经清仓,正等着杀个回马枪,也有的错过了牛市,一直在找机会进场——其实那种手握大把现金天天看着市场涨的感觉可能比赔钱还难受。 夏季风暴中各种金融资产的价格忽然暴跌,手里有钱的投资者一看“发国难财”的机会来了,纷纷准备进场捡便宜。 美联储的减息动作,相当于吹响了反攻的号角! 例如,城堡对冲基金买下了崩盘的索伍德基金的大部分资产,美国银行则宣布向受次贷问题影响而股价下跌三分之二的全美第一大房贷公司“全国金融公司”(Countrywide Financial) 注资20亿美元,该行老总路易斯(Ken Lewis)表示:“市场低估了全国金融公司的价值”,自以为捡了便宜的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抄底的投资者一进场,原本处于流动性真空状态的次贷和市政债券等市场交易活跃了起来,本来还在观望的投资者见状也加入了捡便宜的行列,大量资产从资金链脆弱的“软手”(Weak hand) 中转到了资金充裕的“硬手”(Strong hand) 中,贝尔斯登基金引发的杠杆投资者大撤退暂时停止了。债券市场一稳定下来,刚被风暴推到离“正常值”很远的各种价格价差又开始像钟摆一样往回运动,次贷信用指数 (Subprime ABX) 快速反弹,市政债券基差也从140下降到110。 抄底的城堡基金等成了大赢家,历史似乎再一次证明:所有金融危机都是逢低吸纳的大好时机。
  
  美国投资界的决策者和操盘手普遍只有三、四十岁,这是在资本市场蜜罐里泡大的一代,对他们来说,三十年代大萧条中银行大批倒闭的惨淡景象已经过于遥远了,他们记忆中的所谓“危机”实际上都只是影响金融体系一部分的局部问题。 从1987年股市“黑色星期一”到九十年代初的储贷银行危机 (Savings and Loan Crisis),从1998年俄国债券危机到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其实都是逢低吸纳某些金融产品的大好时机。的确,在那些银行分业经营,“连环计”还处于萌芽状态的年代里,火势是容易被控制的。何况华尔街的背后还有“山姆大叔”(Uncle Sam,美国政府)撑腰,遇到危机美联储总会大幅减息,政府也会出台各种救市措施,在关键时刻拉华尔街一把。虽然很多人都声讨这种“华尔街输钱,纳税人埋单”的所谓“道德风险”(Moral hazard),但几乎没人相信关乎经济命脉的银行体系真出了大问题美联储和政府会袖手旁观。
  
  如此一来,华尔街精英们还怕什么呢? 既然所有危机都是机会,当然要趁机捡便宜,而且有山姆大叔的安全网,走高杠杆金融钢丝也坦然多了。 想在金融这一行出人头地就得冒险 (Take risk),想在年底拿到大笔奖金也得冒险,所以在夏季风暴终于平息后,大家纷纷冲进来抄底,金融市场刹那间又是一派“春回大地”的气象。
  
  2007年10月9日,美国股市最具代表性的标准普尔500指数 (S&P 500 Index) 冲到1565点,创下历史新高。很像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后的情形,那年春天曾有过一场纳斯达克指数从5000点掉到3000点的“春季风暴”,几个月后标准普尔指数也曾强劲反弹到1500点以上,几乎创下新高。但那只是一次回光返照式的上涨,互联网泡沫破裂引发的连锁反应很快将股市拖入三年之久的大熊市,标普一直跌到720点,用了7年时间才收复失地。 
  
  我们多次谈到,金融市场的涨跌与流动性和投资者风险胃口息息相关。由此可以解释为什么大牛市通常不会一下结束,而往往有“双顶”。长期牛市之后,投资者的风险胃口不可能马上完全消失,“盛世兴收藏”的惯性会持续一段时间,如果“瓷器”不流行了,投资者会转向“名画”、“邮票”之类的其他产品。例如在2000年春天网站类股票全面跳水后,投资者风险胃口和市场流动性曾一度转向蓝筹股、新兴科技股和能源类股,那些“新热点”拉高了标普指数,却没有带动其他股票走出新一轮涨势,更没有改变整体经济的颓势。 后来新热点股票逐渐有孤掌难鸣的趋势,最终被一浪又一浪的大盘跌势淹没。值得注意的是:科技股泡沫破裂的时机也与流动性变化密切关联。1999年,美联储为对付俄国债券危机余波和预防电脑千年虫影响,刻意增加银行体系中的流动性,客观上助长了互联网泡沫。 2000年年初,美联储从市场抽回流动性,并连续加息遏制通胀,终于捅破了泡沫,这与次贷危机何其相似!
  
  2007年秋天,历史重演。夏季风暴后美国股市在能源、原材料和新兴国家概念股引领下走出了一波牛市。当时的主流观点是:次贷问题固然对银行业有影响,但世界经济依然有很多亮点,以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这“金砖四国”(BRIC Countries) 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火车头,即使美国经济陷入衰退,新兴国家也能保持强劲势头。这就是所谓的“脱钩论”(Decoupling Theory)。确实,次贷是美国特有的问题,不应该对其他国家造成太大影响,于是房贷市场“逃难”出来的资金有相当一部分被转向热门的新兴国家。不知从何时起,我的同事们养成了早晨先看看中国股市和人民币汇率的习惯,上证指数忽然间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风向标。投资者普遍相信:“次贷问题,去杠杆化,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东方!”
  
  在世界的东方,神州大地正热闹非凡,股市和房市同涨,经济与通胀齐飞。2007年的中国资本市场流动性极为充沛,老百姓不满足于银行的低利息,纷纷把钱投入股市。先进场的人赚了钱,又吸引更多的人加入炒股大军,一时间大有全国人民都将成为股民和基民的势头。10月16日,上证指数盘中冲高到6092点,比年初翻了一倍有余,与2005年的熊市底部相比升幅超过500%!
  
  全球股市的抢眼表现似乎证明金融市场依然“身体健康”。事后看来,这当然只是昙花一现式的荣景。要理解其中的原因,还得从资本市场的结构谈起。做个形象的比喻:股票市场像是金融体系的皮肉,债权市场(包括银行贷款)相当于金融体系的筋骨,而控制资本流动的传统银行和影子银行则是金融体系的肺腑。
  
  融资方式包括股权、债权两大类。股票代表着企业的所有权,发出之后不必赎回,企业没有还本付息的压力,股票下跌不会直接导致企业破产。从投资者的角度看,买股票者多少有赔钱的心理准备,通常杠杆不高,股市下跌不会引发大规模投资者破产。从银行业角度看,现代银行的高杠杆经营模式决定了它们不会在波动性强的股市上直接下很大赌注。可以看出,股市大跌对企业、投资者和银行业三方面的直接冲击力有限,对于金融体系来说只相当于皮肉受损。例如美国1987年和2000年的熊市,以及中国近年来的历次熊市,都没有造成危及整个金融体系的影响。当然,长期熊市会通过“财富效应”等方式让经济患上慢性病,进而影响金融体系健康。
  
  债权融资包括银行贷款和各类债券,涉及范围比股权融资广的多,比如政府和个人不能发行股票,但可以通过国债、信用卡债、住房按揭等方式以债权融资。 绝大部分债权有严格的还本付息规定,借贷者一旦违约就构成破产。从投资者方面分析,债券市场的主力机构如保险公司和退休基金等普遍是“利差”投资模式,相当于使用杠杆,大规模信用问题会对这些机构造成强烈冲击,引发连锁反应。 而银行业与债权市场更是息息相关,传统银行的吸存放贷业务实际上就是杠杆债权投资,影子银行由于不受资本充足率的制约,杠杆往往更高。 以上分析表明,债权市场可称是金融体系的筋骨,一旦出现问题,对借贷者、投资者和银行业三方面都会造成巨大的直接伤害。
  
  至于控制资本流动的银行业,则是整个金融体系的心脏肺腑。 银行的借贷杠杆是撑起流动性大厦的“钢梁”,而稳定的债权市场又是确保银行体系健康的关键。如果某些银行因为债权信用问题遭受重大损失,就会降低杠杆以求自保,这在一开始可能只影响到银行体系的某个局部。但是被“抽掉钢梁”的楼层会压向其他楼层,当压力超过临界点后整个银行体系都将像“9•11”事件时的世贸大厦一样坍塌,造成大量银行破产,引发金融危机。
  
  现在回头分析2007年秋天的市场情况:尽管坚挺的股市表示金融体系的“皮肉”完好,但次贷引发的债权信用问题已经伤到了“筋骨”,夏季风暴更对“肺腑”地位的影子银行造成了很大伤害。 美国的金融体系就像是被“降龙十八掌”拍了一下,虽然外表看上去没事,甚至还“红光满面”,但实际上已经受了内伤,很快就要倒下去了。
  
  @iguoke2010
  
  呵呵,我也不是什么大牛,随便说说吧。
  
  国内资本市场的问题还是在体制上,这都秃子头上的虱子 -- 明摆着的,就不展开谈了。 美国100多年前的金融市场也挺乱的,但人家的基本框架一直在那。 我对国内市场的发展倒也不特别悲观,只要有关方面作为,潜力还是很大的,对年轻人也意味着机会。
  
  关于金融媒体,前面的帖子中也谈过,我推荐〈华尔街日报〉、〈经济学家〉和彭博资讯(Bloomberg)。 〈华尔街日报〉比较大众,可以学学“舆论基调”。 〈经济学家〉学院派一点,彭博的报道风格最“业内”。 其他〈金融时报〉什么的也不错。
  
  关于看盘,我建议少看日内波动(反正你现在也不做),多看长期。 围棋里有“抬头一尺,棋高一段”的说法,离“棋盘”远点,看大趋势(没法被操纵的),有利于培养感觉。
  @miller_zhong
  
  1、 工作中接触过很多事,深感现在中国的国有银行体系盈利模式之简单,效率之低下,这是否意味着机会?
  2、 有关注外资银行招聘,但主要是一些客户经理或私人理财顾问之类的职位,投行或其他高价值的工作太少,而且貌似也不考虑我这种背景的。
  3、 想过考CFA,但3年的时间和精力,代价不小,回报却不明朗,能否指点迷津?
  ——————————————————————————————————
  
  1. 中国目前主要还是靠政策性的存贷款高利差盈利,随着资本市场逐步开放(希望政策沿着这个方向走下去),融资方式增多,银行业也得改变商业模式,这应该意味着机会。融资融券、指数期货等都会带来“新游戏”机会吧。
  
  2. 外资行在国内如何招聘,我不太清楚。 应该是传统投行和交易部门对学历/学校等“硬指标”要求较高。 其实客户经理或私人理财顾问也可以有很好的前途。 在美国投资界,掌握资本或者客户才是王道,相信在中国也会如此(掌握ZF资源应是超级王道)。
  
  3. 关于CFA,最快1年半就可拿下(从考1级开始算)。说实话,现在考的人多了,这“游戏”也不“新”了。 但我个人觉得考CFA还是个补习基础金融知识、拓展视野的机会,尤其对半路改行的人。 在金融界找好工作不容易,CFA只是增加机会,不是灵丹妙药。 其实我觉得你放弃销售、市场方面的积累挺可惜的,也许可以考虑继续在本业中发展?
  
  最后,感谢miller兄的褒奖和信任。
  @股票大作手
  
  听说既使高盛的交易员年薪也不过百万美元左右,且都是二、三线交易员,一流交易员都自己做对冲基金去了。难道高盛就没有顶级交易员吗?
  不知道楼主什么看法。
  
  ————————————————————————————
  
  高盛当然有王牌交易员,收入绝不止百万美元级,在千万以上的应有一批。 很多成功的交易员确实会转向对冲基金行业,但也并非总是如此。 银行提供的交易条件往往比对冲基金好很多,特别是对资本要求高的交易方法,在银行“不愁钱”是很大的优势。而对冲基金总是面临投资者撤资的风险,压力也蛮大的。
  
  再有,机构“交易员”不同于普通意义的投资者,交易员和银行之间有相互依赖的关系,“武器和人”是结为一体的,就好比美军的海豹突击队战斗力很强,但队员们要依赖美军的情报系统、黑鹰直升机、夜视装备等才能发挥战力。 人和装备缺一不可,交易员和投行之间也往往存在这种关系。
  @梦里落花2010
  
  
  楼主写得太精彩了,昨天看你的帖子到半夜----谢谢你的付出。
    
  我有朋友即将从事黄金/白银实物和T+D交易业务,是否可以推荐这个行业的一些好书?
  ————————————————————————————————
  
  谢谢支持。 对大宗商品交易我也不是行家,自己有时做点小投机而已。 Marke Wizard系列中有不少商品交易大拿的采访录,好好研究会有帮助。 一点小建议。
  @梦里落花2010
  
  楼主写得太精彩了,昨天看你的帖子到半夜----谢谢你的付出。
    
  我有朋友即将从事黄金/白银实物和T+D交易业务,是否可以推荐这个行业的一些好书?
  ————————————————————————————————
  
  谢谢支持。 对大宗商品交易我也不是行家,自己有时做点小投机而已。 Marke Wizard系列中有不少商品交易大拿的采访录,好好研究会有帮助。 一点小建议。
  
  我回帖太快、太勤奋,天涯的系统有意见了。 :)
  
  

  @天堂孤儿_kw
  
  想请问楼主投行的销售需要具备很强的专业知识吗这里偏向于问外国投行在中国的分部,还有本科生应聘投行销售,需要着重提高些什么呢?还是干脆就没希望呢?
  ————————————————————————————————
  
  对于国内投行的招聘程序我确实不太清楚,回答起来也是勉为其难。 我想还是提高综合素质吧,对金融最好有一些“sense”,方法主要是多读、多想,重在理解,方法前面有讲。百度一下别人的“面经”吧。
  @max_null
  
  楼主,我还是不明白这个投资组合保险是怎么构成的? 可否举例说明?
  ——————————————————————————————————
  
  就是用连续交易指数期货来模拟空头期权,越跌卖的越多(delta增加)。 该策略涉及期权定价理论,有一定技术含量,前面有过一些讨论。 可以参考如下百度条目,及相关链接。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iew/998544.htm
  
  %9.危机似乎过去 (3)
  
  2007年10月,危机似乎已经过去, 我惦记着上级赋予的“开拓市政住房债券市场”的任务,总觉得应该买点什么。可住房债券在9月份一下子反弹了很多,让我有一脚踩空的感觉,一直到10月中旬,价格才开始回落。
  
  一天,雷曼销售“孟仁”打来电话,报告有人“求售” (Bid Wanted) 大批市政住房债券。 求售是债券市场卖家常用的方法,求售者公布一个债券单子,买家在规定时间内报价“竞标”,然后求售者可以和出价最高的买家成交,或选择不卖。市政住房债券投资者多为长期持有,求售很少见。忽然有大批债券求售,明显是一个警讯。但那时的我没有考虑到这一层,光想着买便宜货,思维方式还是和夏季风暴中“顶风作案”放空比例时一样。我看中了一支AAA评级的田纳西州住房债券,通过孟仁向卖家报了4.50%收益率的出价,比该债券半个月前的发售价高了20个基点(债券价格和收益率反向变化),如果能买到应该算捡了个大便宜。
  
  半小时后,孟仁沮丧的来电:“小渔,你和另外一个人出了相同的最高价,卖家通过扔硬币决定:把债券卖给了那个人。”
  
  上天对我何其眷顾!
  
  过了五分钟孟仁又来电话了,这次他十分兴奋:“好消息!那个卖家手里还有1000万田纳西住房债,同样的债券,同样的价格,你要吗?”
  
  这是一个更大的警讯:卖家到底有多少债券要出售,怎么不一次挂出来?他是不是怕吓跑了买家?他究竟知道什么消息,为什么如此便宜的价格还要抛售?有经验的交易员看到这种情况一定会本能的警觉,可2007年的我还在“交学费”的阶段,于是我天真地对孟仁说:
  
  “好吧,我买。”
  
  没料到,这支田纳西住房债将伴我走过整个金融危机。
  
  *
  
  2007年秋天,金融市场在经过一场惨烈战役后出现了短暂的平静。夏季风暴撕开的口子被捡便宜的投资者暂时堵住了,可这就好比打仗的时候用上了预备队,如果对方再来一次大规模进攻,整个战线就可能全面崩溃。情形有点像1942年深秋时节的苏德战场:南线德军投入了所有预备队猛攻斯大林格勒,进展越来越缓慢,在他们的背后,一个巨大的包围圈正悄然合拢。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