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头条]一个中国人的华尔街故事

  秋风萧瑟,身处前线的渔阳感受到了什么? 次贷烽烟再起,哪些华尔街军团将遭受重创? 金融危机将以何种方式演进? 虚拟剧本中的超盛证券能否渡过难关? 牛总和猪哥能否力挽狂澜? 请看《乱世华尔街》第10节:十面埋伏。
@greenwisher

盛唐已逝,游侠不在。大侠被各大门派取代了,单打独斗被群殴取代了,绝世武功也被各种阵法暗器取代了,费时费力的内功外功都不流行了,大家都憋着闭门造车想要研究出孔雀翎或者含沙射影之类随便谁无需苦练只要按按钮就能无敌天下的暗器。这样的江湖,还有什么看头?
——————————————————————————————————

飞将吕布的时代已逝,后世就没有英雄了吗? 现代战争是整体战,拼的是训练、后勤、装备和指挥。 海空大战中途岛也挺刺激的。

  @30erweili
  
  俺也有个问题想请教,小弟现在一家IT公司做系统维护,我们的客户是一家做变额年金保险的公司。可否指点一下您对变额年金保险的前景有何看法?
  —————————————————————————————————
  
  保险业我是真的不懂,只能说variable annuity在美国挺流行的,是寿险公司挣钱的主要手段之一。 这好像和美国的税法有关,annuity可以省税。 中国怎么样就不清楚了。
  @雍云
  
  楼主能否再分析分析楼市崩盘后对国内大银行(如工行等)的影响,不是是伤筋动骨的影响吗?会不会出现国内银行的破产?毕竟现在银行股市盈率已经较低了?如果出现楼市崩盘后,银行股(如工行等)股价还会出现的下跌幅度应该有多大呢?50%?
  ——————————————————————————————
  
  大型国有银行不会破产,大不了央行印票子,注入流动性,实在不行再来个汇金公司把不良资产一收,最终的救市成本以通胀和赤字的形式转移给老百姓。 但不破产并不意味着股票不会大跌,贝尔斯登、两房、AIG、花旗等都是没有破产但股票几乎跌到了零,《乱世华尔街》中有细致的描述。 如果银行被迫增资,股价恐怕会跌得很厉害。
  
  经济的事情很难说会怎么发展,最好不要太迷信基本面分析。 事情真发生时反应快更重要。
  @梓蓝萱
  
  楼主贴子不错!拜读!等更新……顺便请教一下,就目前的基金而言,未来几日形势如何?还会继续下跌吗?
  ————————————————————————————————
  
  感谢信任。 对中国股市的短期走势,我只能做最负责任的回答:不知道。 前面说过了,不像是牛市。
  @车间副主任
  
  给楼猪捧个场,在当当买了一本。
  但是当当上反映书的印刷质量不是太好,楼猪知道个中缘由吗?
  ————————————————————————————————
  
  谢谢捧场。 印刷质量应该没问题。 出版社在版式上有个特殊设计:章节题目都用“虚”的字体,所以可能有人误认为是印刷质量问题。 正文是绝对清楚的。
  @有话很想好好说
  
  关于阴谋论,我前面讲过了,通常是在较低的层面上,美国的国家大事基本都是阳谋,这点和中国的决策程序不一样,所以国人可能不容易理解。 美国总统为什么没事总到小镇上去转悠,宣传他近期的重要政策? 就是因为他需要民意,多数选民支持,议员们才会支持,他的法案才能通过。 没有谁能100%说了算,必需考虑民意,大阴谋怎么搞? 布什的阴谋,奥巴马会接盘吗?
  
  星球大战就是摆明了要拖死苏联,这跟京东商城和当当网打价格战是一个意思,就是烧钱,拖死对手。 广场协定欧美国家有共识,日本也是不得已,它不能太得罪日本货的买主,当然恐怕也是没想到日元剧烈升值的严重后果。 其他不一一解释了。
  
  美国的“统治阶级”也不是铁板一块,大选时不照样有人支持麦凯恩,有人支持奥巴马? 总之,搞阴谋需要权力集中。 一个总统 + 50个参议员 + 400多众议员 + 50名州长 + 7个大法官 + 工会 + ..., 各说各话,吵吵嚷嚷,你搞不了阴谋。
  
  回到金融,打个比喻,业余1段和职业九段下棋,你可能觉得对方招招是“阴谋”,步步是陷阱。 等你也到了九段,你就能理解对手的逻辑了。 《乱世华尔街》中尝试着给金融危机“复盘”,你看看里面有没有阴谋? 中国的当务之急不是整天高呼“阴谋”,而是尽快自己成为“九段”。
  @songjiang_312
  
  楼主,对这次清理地方融资平台做个分析,结果是通涨还是通缩?
  —————————————————————————————
  
  我的理解,地方融资平台就是:商业银行把钱借给了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把钱给花了。 其中有多少“黑洞”?不得而知。 建成的楼堂馆所、面子工程长期看能否收回投资? 不难想象。 低效率投资的结果自然是:GDP“虚胖”,经济过热,通胀压力。 
  
  清理地方融资平台,要看怎么个整法。 如果是限制地方政府融资,就等于降低了银行贷款量,延缓了造币速度,应该有助于抑制通胀。 如果是中央接盘烂账,让地方政府转战债券市场“重起炉灶”,那就不好说了。 我觉得中央的意思应该是限制,这不失为帮助解决经济过热,通胀压力,国进民退等一系列问题的一石多鸟的好棋。
  
  要我说,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大家自己管自己的钱,减税、藏富于民。 从文景之治到贞观之治,中国历史上经济大发展的时代都是与民休息的时代。
  @kristenzhu
  
  至今我只做过几次失败的基金投资,本想不再接触任何投资,但纸币贬值实在太快,想想还是不能这么对待自己辛苦工作得来的不多的积蓄。对于我这样的还没有入投资门的菜鸟,你有什么样的建议,我该从哪里开始学习知识、该怎么积累经验?
  ————————————————————————————————
  
  通胀时代如何保住自己的财富的确是难题,也许老百姓注定要“买单”。 作为个人,我们当然希望独善其身,长远看股市是不多的选择之一。 但我的看法是:等牛市来了再投资,牛市结束就出来。 省心,效果也比来回炒好的多(除非你是短线高手)。 现在的中国股市显然不是牛市,如果是我,3200点以下不会考虑,涨到3400再入市。 感谢信任,我随便说说,别当成投资建议。
  @fendox
  
  兄弟你够专业的,matlab都上来了。 凯利公式直接适用的范围比较窄,必需是输赢两种结果的简单赌戏。 股票交易的输赢是概率分布,可能得用simulation。 我想可不可以这样:
  
  第一步:对你交易策略的夏普比率作一个假定,比如2(关于夏普比率,刚写了一篇博客: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yuyang2020)。 超过2你就是对冲基金大拿了,所以别做那样的假设。
  
  第二步:现在你每次交易的结果符合正态分布,N(r, 0.5*r)。 可以写个程序simulate 连续1000次的投资结果。
  
  第三步:试验不同的压注比例,比如1%,2%,等等,按照第二步做simulation,看押多少能达到长期利润最优值。
  
  为达到合理的比较结果,估计得用同一套随机数,否则结果可能很不稳定。
  
  最后强调一点,实际操作中的压注应该在凯利值的一半左右。 防止假设过于乐观而造成压注比例过高。
  
  关于quant modeling的书,我确实外行,书里反复说了我只“精通算术”而已。:) Google一下吧,好像那个叫 Paul Wilmott的大忽悠写过一本很多人都看的书,我是没看过。
  @greenwisher
  
  顺便问一下,秉承超盛一鱼三吃的精神,您这铲子有没有三吃的?
    
  有没有铲子online?出个Kindle版啥的?
  有没有铲子pro或者铲子dulex?出个hardcover、限量、精装、签名售书之类的
  有没有考虑出个铲子2?当然前提是铲子1卖得还不错(我想应该如此吧,呵呵)
  —————————————————————————————————
  
  哈哈,泥介银还挺油墨。 铲子不好卖呀! 韩寒说了,一本书能卖2万册就是畅销书,我就不指着“铲子”发财了,全当吃饱了撑的写着玩儿。 好容易写完了,出版了,谁知“卖”是个大问题。 看来卖什么东西都一个道理:市场营销比货本身更重要。 所以我还得赤膊上阵,自吹自擂,要不然书卖不出去事小,面子往哪搁? 你说,我这不给自己找事吗?
  
  关于铲子2,呵呵,也许吧。
  %10.十面埋伏 (1)
  
  2007年10月下旬,股市冲高后回落,债市又开始下滑,萧瑟的秋风似乎给市场带来了阵阵寒意:“双顶”之后的熊市才是最可怕的。 
  
  我们的电话线依然忙碌,但市场气氛明显变了,街上的销售们不再打探谁有债券要卖——卖家有的是,买家倒像冬眠的熊一样全都躲了起来。求售单 (Bid List) 越来越多,越来越长,只是成交很少。市场仿佛被连绵秋雨的阴云笼罩,人的心情也跟着灰暗下去,我意识到购买田纳西住房债券是做了件蠢事,自以为拣到便宜,其实却当了贪饵咬钩的傻鱼。 唯一的办法是再找一条更傻的鱼接棒,于是我广撒大网,同时向多家券商报了卖价,大部分都如泥牛入海,只有贝尔斯登的胡优功力深厚,还真帮我网住了一条鱼。
  
  “4.70%收益率,不还价。”电话中的胡优依然是那副不容置疑的口气。
  
  竟然比我两星期前的买价差了20个基点!按这个价钱卖得赔10万美元。
  
  “太低了吧? 这支债券一个月前的发售价是4.30%,整整高了40个基点……”我无力地争辩。像《多收了三五斗》中的农人一样,“去年的米价”成了我无法逾越的心障。
  
  “我的客户很明确,4.70%,不还价。”胡优顿了顿,然后以前辈的口吻表达了他的真知灼见:“现在风头不对,要是我就赶快卖,趁着对方还没改主意。”
  
  可惜我不是老江湖胡优,像大部分刚出道的菜鸟交易员一样,我不能承受“割肉止损”,放走了那条已经咬钩的鱼。这之后再也没有鱼上钩了,阴沉沉的市场似乎预示着有什么事情即将发生。 没过几天,华尔街果然又出事了。
  
  *
  
  从10月底到11月初的短短一个星期内,花旗和美林相继发布了糟糕至极的季报,花旗次贷相关资产减记 (Write down) 约100亿美元,美林资产减记94亿美元,一度似乎得到控制的次贷之火又开始熊熊燃烧。从最初影响新世纪公司等华尔街外围机构,到夏季风暴中冲击影子银行体系的对冲基金等“军、师级单位”,进而发展到让华尔街最核心的“集团军级”大银行陷入合围,一浪高过一浪的次贷问题已经演变成一场全面的金融危机。
  
  花旗和美林首先出现问题,其实并非巧合。 先来看看花旗,这个全世界最大的银行集团业务涵盖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资产管理、保险业等领域,是典型的“金融超级市场”(Financial Supermarket) 银行。与高盛等纯粹投行相比,花旗的长处是业务范围广和资本量大,这两点决定了花旗在资产证券化和自营投资方面有很大优势。广泛的业务为花旗提供了房贷、信用卡债、银行信贷等生产结构化债券的“原料”,而庞大的资本又保证了流水线的资金周转。花旗利用优势大力发展资产证券化业务,本来也算招好棋,但它摊子铺得太大,又大量直接投资CDO等结构化债券,终于种下了祸根。次贷问题一出,花旗被打了个正着:其账面上430亿美元直接投资的次贷类CDO和120亿美元用于打包债券流水线的次贷原料全砸手里了,只能大幅减记。
  
  而美林又是怎么惹上麻烦的呢?照理它作为纯粹的投资银行,传统上不介入属于商业银行范畴的贷款业务,缺乏生产结构化产品的原料,正应该“因祸得福”躲过次贷之灾才对。 但美林管理层出了大昏招,他们垂涎资产证券化的巨额利润,想出了直接收购次贷借款公司的“妙计”:让这些子公司不要把次贷卖给别家,直接送到美林的流水线上,原料问题不就解决了吗?直到次贷问题已露出苗头的2006年9月,美林还以13亿美元的高价收购了主营次贷业务的第一富兰克林 (First Franklin),自以为迎来了财神,其实请来的是衰神。和花旗一样,美林帐面上也迅速出现了打包原料和直接投资两方面的大量次贷相关亏损。 如果说花旗的问题还有“客观原因”的话,美林则纯属自找,正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
  
  次贷之火越烧越旺,普通老百姓也开始关心华尔街到底出了什么事。次贷、ABS、CDO这些冷僻的专业词汇成了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新闻界干脆简洁而精辟的将它们统称为“有毒垃圾” (Toxic Waste)。
  
  被毒垃圾放倒的大银行越来越多,华盛顿互惠银行(Washington Mutual)、瑞士联合银行 (UBS)和皇家苏格兰银行 (RBS) 相继披露巨额次贷资产损失。市场上风声鹤唳,投资者草木皆兵,各大银行的信用违约保险合约价格大幅上扬,例如美林的五年期CDS达到了500基点,表示美林在今后五年内出现信用违约的可能性超过25%。投资者猛然发现:曾经不可一世的华尔街巨头们已经面临破产风险了!
  
  这场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将如何发展呢? 我们不妨再次借用《超盛证券》的虚拟剧本做一个预告。
  
  @pergessle
  
  关于对冲和杠杆,可以从夏普比率的角度理解。 好的对冲手段能使夏普比率变高,就是回报期望对波动性的比例变高,然后就可以更放心的加杠杆了。 刚写了一篇这方面的博客。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