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头条]一个中国人的华尔街故事

  @mtlu2 2011-10-01 12:21:57
    请问楼主,今天大摩MS 的CDS飙升有什么说法没有,已经超过了BAC的CDS,不知道有什么重大危机
  -----------------------------
  
  呵呵,半个多月过去了,大摩还是好好的。 其实CDS这东西挺没谱的,特别是单个公司的CDS,流动性很成问题。 你想推高它,连续买几手就行,哪个交易员敢挡呀,谁知道您知道什么“消息”。 2008年我就遇到过,某大银行10mm CDS protection的小单,credit desk的交易员愣不给报价,吓怕了呗。
  @清月色 2011-10-07 14:03:46
    楼主,我还是觉得,美国危机的根源是房子生产过剩。正是因为房子生产多了,但是老百姓买不起。所以华尔街变魔术似地用所谓的高杆杠金融产品让老百姓买上的房子,这样子看似老百姓有了房子,华尔街得到了利益。但是老百姓的房子依然是虚拟拥有的,华尔街只看到短期利益,终究是他们的贪欲才引发的危机。
  -----------------------------
  华尔街有责任,但不能全怪华尔街。 老百姓贪图享受,投资者贪图高回报,华尔街投其所好,美联储火上浇油,政府监管纵容,大家一起“犯罪”制造泡沫而已。
  @金樽还酹 2011-10-16 09:31:03
    拜读了楼主的大作,佩服之极啊,请教楼主一个问题,还望楼主不惜赐教!
    最近国际环境震荡,国内危机隐伏,有说美元一再强迫人民币升值是暗度陈仓之举。通过缓慢美元贬值,蒸发我国及世界各国的美国国债,然后通震荡高金价,回收美元。最后美元回流本过后,美国提高利率,届时美元将对其他各国升值,美元再回金融霸主地位。
    不知楼主对此观点有何看法,感激不尽!!!!
  -----------------------------
  前两句我有点赞成。美国债务问题严重,经济不振,长期看美元贬值难以避免,也是“赖账”的最隐蔽手段。 压人民币升值的强硬言论是大选前政客们展示自己“有卵”的招数。 至于后面几句,美国抬高金价,美元回流,升值,重回霸主地位等等,我觉得猜想成分太大了。 我一再说过,美国是分权体制,“金融阴谋”不那么容易策划,高盛CEO、美联储主席、美国总统各管一摊,各有难念的经。 你站在他们的角度想想,其实大家着急的都是眼前的事儿,谁能算那么长远啊。
  %12.乱世枭雄 (1)
  
  看着不断跳高的市政债券基差,我们都有一种死里逃生的感觉。在危机之前,市政组的债券头寸曾高达十几亿美元,基差每变化1点就输赢100万美元。如果还是那样大的仓位,到2008年2月我们就会损失1亿美元以上,肯定早已被“军法从事”。幸亏几个月来我们一直在收缩战线。当2007年年底次贷问题开始呈燎原之势的时候,天然气“战场”上九死一生过来的老兵油子文森做出了果断决定:保命要紧,立刻减仓。
  
  撤退的过程不可谓不狼狈。十万红军渡过了湘江只剩下四万,但革命的火种得以保存。
  
  不过,并非所有债券都能卖掉。在“盛世”末期购入的那些流通性较差的“猫盆狗碗”式债券成了甩不掉的包袱,我的田纳西住房债就不得不“留在包围圈里坚持战斗”:这支债券2007年9月底的发行价是4.30%收益率,半个月后被我用4.50%的“便宜”价格收购,之后我错过了开价4.70%的买家。到了2008年2月,我终于意识到错过的是一位天使:肯出价的买家踪影皆无,类似债券偶有成交,价格已经掉到了6.00%左右,1000万美元田纳西住房债按市值计价损失已达70万美元,而用来对冲的国债在投资者不惜代价寻求“安全”的压力下价格大涨,我遭遇两面赔钱的“冏”境。
  
  幸运的是鲁西银行信用风险较低,我们背靠大树好乘凉,虽然赔了钱但融资不是问题,还能撑着。 那些单打独斗的市政债券类对冲基金就惨了,它们的杠杆率本来就普遍超过10倍,出现亏损后更进一步升高,此时过渡依赖成本最低廉的短期融资的后果体现出来了,便宜资金是有代价的:借贷的条款不固定,债主们可以随时改变主意,他们为自保纷纷提高折减要求,对冲基金马上面临生存危机。
  
  华尔街的交易,包括回购等融资交易都必须每天结算,有钱付账就生存,没钱付账就破产,所有“玩家”一视同仁。 平时这些结算交割的琐事很少有人注意,危机中每日的结算却成了杠杆玩家的催命符,他们手里有再多资产也没用,结算需要现金,有一天借不到钱就立刻完蛋。
  
  2月底的某日上午,成交量稀薄的市政债券市场上出现了一个很长的求售单,气得罗杰破口大骂:在这种时候大单求售,肯定会把价格砸下去,把大家都拖下水!果不其然,只有几千万债券在低价成交,却把市政债指数拉下了一大块。这对市政债对冲基金们又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他们手中资产的市值计价降低,做抵押能借的钱更少了,必须用自己的资金往里填。
  
  接下来市场突然冒出几个短期优质债券的求售单,我向罗杰请教其中缘故,他叹了口气说:
  
  “可能有人要完蛋。他们在用最优质资产换取现金,换取救命钱呢。”
  
  市场传言证实了罗杰的猜测,好几个对冲基金正努力自救,有的基金可能“活不到明天”了。我暗想,按照LTCM和花朵基金的经验,有足够资金接盘的大鳄们该出手了。
  
  果然,下午就传出消息,美国债券领域最具盛名的金主,旗下管理资产超过7000亿美元的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 Pacific Investment Management Co.)以超低价购入了一个大型求售单上的全部债券。
  
  大资金的介入帮助市政债券市场暂时取得了稳定,但此刻整个金融体系正在次贷损失和流动性收紧的双重压力下苦苦挣扎。多家对冲基金频临崩溃的新闻唤起了华尔街的痛苦记忆:LTCM式的千钧一发又要上演吗?华尔街投行会不会面临危险? 1998年的LTCM危机中,雷曼曾经一度有过生存之忧,这次又会是谁呢?
  
  一时间,“交易对家风险”(Counterparty Risk)成为最受到重视的问题。鲁西银行风险控制部门开始对内发布“黑名单”,濒临破产的对家“禁止交易”,可能出现问题的对家“限制交易”。 这是一个恐怖的名单,据我估算,上榜者约有一半会迅速面临危及生存的流动性问题。道理很简单,上了我们公司黑名单的对家很可能也上了别处的名单,回购之类的短期融资交易无法落实,拿不出每日结算所需的现金,马上就有破产之虞!
  
  3月12日星期三,贝尔斯登股票突然大跌,市场传言这家位列华尔街五强的投资银行遭遇流动性危机。这天我收到一封加急电邮,标题是:
  
  “黑名单紧急更新:贝尔斯登,限制交易。”
  
  @aQiug 2011-10-23 01:47:06
    楼主在华尔街多年,能否谈谈对江恩的看法,或者华尔街人士对江恩的看法?
    
    
    有人认为江恩是靠卖书发财的骗子,但从我接触到的一些外国书籍来看,很多技术派对江恩的评价还是很高的,而价值派用以反对的一个观点是巴菲特的一句话“我从未见过靠看技术图表发达的人”。不知楼主有何看法,感激不尽!!!!
  -----------------------------
  
  江恩我还真没仔细研究过,他的理论比较早了,肯定有值得借鉴之处。 但我认为投资“圣杯”是不存在的。
  @子龙3 2011-10-23 09:21:06
  
  想问兄弟一个问题,就是前几天看到澳籍华人郭祥生说到中美基础金融资产的区别:中国现阶段是土地财政,基础金融围绕土地展开,美国是国债,基础金融资产围绕国债延伸”在你的书里我也看到这方面的影子。中国早晚要换成美国这种玩法,现在不是有4地方可以发行地方债了??这是不是可以看成置换金融资产的重要一步?
    请结合你经历的美国房产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
  
  我认为发债是更直接透明的方式,发债方必需披露各种信息,投资者是否买账则是“信任投票”,这种市场化的方式有助于投资项目合理化。 另外,美国地方债券一般都是用指定未来现金流还债,具有可持续性,这比土地财政的“一杆子买卖”强得多。
  @fans_c 2011-10-29 11:09:14
    @乱世华尔街
    请问楼主FRM这个证书怎么样,看见很多人头衔都是CFA,FRM. 我在国内念统计,想考比较有分量的金融证书. CFA花费时间,金钱太多,所以想考虑FRM
  -----------------------------
  
  FRM是风险控制方面的专项考试,找风控方面的工作肯定有用,找其它工作有多大用不好说。 CFA比较广些,buy side更重视。
  @zhiwei288 2011-11-01 19:39:54
  
    这次的欧债危机你有什么看法吗?
    我总感觉坏到极点就要变好了,欧洲搞不好要走向真正的统一了!说不定2012是真的!呵呵
  -----------------------------
  
  我对欧债危机的看法多着呢。:) 博客里陆续在写: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yuyang2020. 总的来说,我认为危机还没结束,好戏还在后面。
  @F_91 2011-11-02 15:41:38
    最近两个周末在VEGAS赌球输的太多了,已经超过过去两三年任何时间地点的总和了,但
    是,做人做事揭不可轻易放弃,SATURDAY NIGHT LSU MONEYLINE +175,ALL IN
  -----------------------------
  祝你好运! 慎重all in,风控永远是第一位的...
  %12.乱世枭雄 (2)
  
  贝尔斯登落到这步田地,自有其原因。
  
  这家投行的固定收益业务很强,尤其专精于住房贷款及相关债券市场。靠着这个强项,贝尔斯登成为资产证券化领域的先驱,在次贷和CDO市场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还率先将大量自有资金投入结构化产品自营交易,并通过旗下对冲基金帮助客户进行类似杠杆投资。 领先潮流的大胆举措曾令贝尔斯登在华尔街声名鹊起,2005年到2007年,它连续被 《财富》杂志评选为“全美最受尊敬的证券公司”之一。
  
  论规模贝尔斯登只能算华尔街五强中的小弟弟,但它的野心不小,作风十分激进。贝尔斯登的杠杆率超过30倍,以大量短期融资支撑房贷相关资产。该策略曾给它带来巨大利润,但在次贷危机中却把它拖入死亡陷阱。仅在回购市场,贝尔斯登的融资规模就达700亿美元,超过本身净值5倍以上。有一天回购融资不到位,它就得宣布破产。
  
  说到底,贝尔斯登的高杠杆经营模式最依赖投资者信心,而这种信心的流失早非一日之寒。 2007年夏天它旗下两支次贷相关对冲基金崩盘,给投资者和公司本身都带来巨大损失,严重影响了贝尔斯登的声誉。 2007年下半年曾数次出现过贝尔斯登面临流动性危机的市场传言,虽然最后都是虚惊一场,但已是警讯。 2007年11月,标普将贝尔斯登的信用评级从AA降为A,更预示着资本市场有可能对其关闭。
  
  面对市场的不断警告,管理层理应立即寻找战略投资者,强化公司资本结构,以恢复市场信心。可是贝尔斯登磨叽了半年也没有大的融资行动,只从中信集团得到区区10亿美元的注资承诺,而且还不是净投资,贝尔斯登也要向中信注资10亿美元“联姻”。也许管理层对这份多年攒下的家业感情过深,觉得怎么卖都是贱卖,舍不得出让大额股份。可到了2008年3月,再想“贱卖”也未必卖得出去了!
  
  3月14日星期五,贝尔斯登股票狂泻47%至每股30美元收盘,公司市值只剩下30多亿美元,而它账上的资产依然超过3000亿美元,杠杆率已飙升至100倍以上!面对急剧增加的信用风险,投资者纷纷企图撤资,贝尔斯登可用于支付的款项从星期一时的180亿美元骤降至2亿美元以下。 很明显,它已无法在星期一正常开门营业,面前只有两条路:宣布破产,或寻找买家。
  
  贝尔斯登遭遇当年LTCM的命运,令人不禁感叹世事无常,因果报应。1998年危机中,华尔街为求自保,十几家银行联手出钱援救LTCM,唯有贝尔斯登拒绝参加,闹得联手援救的事情几乎破局。为这事贝尔斯登落了个“不仗义”的名声。现在它自己遭遇大难,还能有人出手援救吗?
  
  此时,华尔街上一位枭雄正冷眼旁观。
  
  12.乱世枭雄 (3)
  
  说起这位枭雄的来历,还得先讲一段与华尔街几大银行兴衰关联甚大的故事。
  
  美国综合性银行有三巨头:花旗集团、摩根大通集团和美国银行集团。这鼎立的三强都是一系列并购的产物,其中又以花旗集团的创建史最具传奇色彩。
  
  花旗前任老总韦尔 (Sandy Weill) 是位开疆拓土的秦始皇式人物,最擅长靠并购扩大地盘。 从1986年到1998年,他曾以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为“基业”,先后并购了保险业龙头旅行家集团 (Traveler’s Group)、著名投行索罗门兄弟公司 (Salomon Brothers)和商业银行巨子花旗银行(Citicorp)。金融史上规模最大的花旗帝国遂横空出世。
  
  可惜韦尔却和历史上的很多领袖人物一样,在继承人问题上栽了大跟头。本来他有一位追随多年、屡立奇功的心腹爱将戴蒙 (Jamie Dimon)。当年韦尔慧眼识英雄,劝说刚从哈佛商学院毕业的戴蒙放弃高盛和大摩的邀请,投入自己麾下。韦尔告诉戴蒙,虽然他开不出投行的高薪,但戴蒙跟着他能成就一番大事。 “小野心家”和“老野心家”一拍即合,在之后的十几年间一直是黄金搭档,戴蒙颇得韦尔真传,也成了并购高手,为花旗帝国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可是1998年11月,戴蒙却忽然离开花旗,并且据说是被韦尔解雇的。关于韦、戴二人分道扬镳的原因有各种说法,在笔者看来,恐怕不过是中国历史上从汉武到康熙一再上演过的“太子夺权,皇帝废储”戏码的华尔街翻版而已。可惜二人名师高徒的一段佳话未能始终,令人想起《史记》中张耳、陈余本为忘年之好、刎颈之交,最后却成生死仇人的故事,不禁感慨万千。
  
  戴蒙离去后,另一位韦尔旧将普林斯 (Charles Prince) 于2002年继承了花旗老总大位。可惜普林斯虽然名为“王子”(Prince 是英文中“王子”之意),却不幸扮演了二世祖的角色。花旗帝国从“秦始皇” 手中传到“秦二世”手中,就开始走了下坡路。普林斯不遗余力发展次贷和CDO,以致花旗集团在次贷危机中损失惨重,普林斯本人也只得黯然挂冠而去。
  
  银行业三强中的老大身负重伤,老二老三似乎终于有了出头之日。美国银行老总路易斯按捺不住,斥巨资收购了房贷业市场份额最大的全国金融公司。按路易斯的如意算盘,美国银行在房贷相关产业的霸业将成。怎奈全国金融公司规模虽大,问题也是一箩筐,路易斯出手太早,花大钱买了个大包袱,美国银行也有在次贷泥潭中越陷越深的趋势。
  
  到了2008年年初,三强中只有摩根大通受次贷问题影响不大,而且一直隔岸观火,颇合兵法“不动如山”之精义。摩根大通未出一招已居主动地位,幕后自有高人执掌,此人正是当年被花旗扫地出门的戴蒙!
  
  戴蒙离开花旗后,出任第一银行 (BankOne Corp) 总裁,几年时间就把个烂摊子整顿得有声有色。2004年摩根大通兼并了第一银行,据说摩根大通做这单并购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把戴蒙挖过来,好让他将来继承总裁大位。这次没出意外,2006年戴蒙顺利接任。终于登顶成功的他看上去城府极深,眼神中隐然有几分戾气,与照片中年轻时代笑容灿烂阳光的戴蒙反差强烈——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后,也许他心中增添了几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狠劲!
  
  当贝尔斯登面临灭顶之灾的时候,一直冷眼旁观的“曹操”出手了!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