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回 成在德行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
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乾坤其易之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
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原文: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
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1. 参禅趣事
在正式参悟本部分之前,您先来听俺给您说段参禅的故事。
据《易》学家殷旵先生讲,中国禅宗文化研究所所长吴立民先生,曾经说过一则挺有趣的参禅的故事。道是有个弟子参禅,有天,他问师父:“什么是禅?”
当时,师父正巧端着杯子喝水,便随手指着杯子问:“这是什么?”
弟子脱口而出:“是个杯子。”
师父听过,当头就给了徒弟一棒:“错了,回去另参。”
于是,徒弟便回去参了几天后,回来又问:“什么是禅?”
师父又指着杯子道:“这是什么?”
因为,头一次说杯子,被师父憋了回来,所以,弟子就说:“那不是杯子。”
谁料想,师父听了,又给他当头一棒:“错了,再回去,重参。”
第三次参回来,弟子心里想,头一次说是杯子,师父讲不对,第二次说不是杯子,师父又讲错了。好啦,这第三次,便说“是杯子,又不是杯子”吧。
结果,您猜咋了?师父还是讲,他说得不对。
那弟子就琢磨开了,看看这事闹的吭,肯定的、否定的、肯定又否定的,都讲了,怎么能都不对呢?娘唻,没说的了,干脆什么也不说啵。
因此,到了第四次上,当师父指着杯子问“这是什么?”时,弟子木然不语,心里想,单等着挨揍吧,反正是没话可说咧。
可是,此刻,那师父把棒子举得高高的,却只大喝了一声,棒子倒并没落下来,而正在这一瞬之间,您道咋着?哇噻,弟子猛然一下子,竟便悟得了,竟便醒悟喽。
却道,他悟得了啥?哥喔,他到底悟得了什么,居然是一丁点也说不出来哩。
那是怎么了呢?啊呀,恰如殷先生所讲,一说出来就错,一说就落两边,不是落在这一边即是落在那一边,一说就落到两个极端,就落到两个错误的极端上。
您没见喝茶吗?喝口茶,是什么感觉?是凉还是热?是香还是臭?您说不出来。您若说它香,人家会问,是比香油香?还是比香菜香?香油和香菜又是咋个香法?您说不来。世上,本便没个精确的形容词来表达。人各有异,只是冷暖自知,香臭自明罢了。您若硬要说出来,也不过仅仅都是些大概的想象而已。
这个杯子,您讲它是杯子,它却又不是杯子。瓷杯子,实质上,是块陶瓷。玻璃杯子,其实,是块玻璃。杯子从前,也不叫杯子,古时的酒杯是叫爵,而今叫杯子的个东东,以后,恐怕也不一定光叫杯子。在中国叫杯子,在国外,它肯定也不叫杯子。您没听说,我们叫镜子的个玩器,在日本则叫“你像我”嘛。
如此讲来,您要说一个杯子,就不是杯子了?当然,也不对。方便的讲法,它也还是个杯子。一说杯子,谁都知道,那即是师父端在手里,好喝水用的个家什,它又的的确确是个杯子。对啵。
若要问,到底师父端在手里喝水用的这个家伙,那是个啥东东?告诉您吧,这玩器呀,它应该是杯子时,即是个杯子,该不是杯子时,咦,它则不是个杯子。究竟是杯子?还是非杯子?哈哈,那就全靠您自己去禅,自己去悟了。
细思量,说“杯子不是个杯子”,这是啥?这应该即是《易》经看世界之四大法宝中的“三易”法宝里所讲的个“易”,所讲的事物之变易的一面;说“杯子是个杯子”,那是什么?那应该即是“三易”法宝里所讲的个“不易”,所讲的事物之不变的一面;说“杯子该为杯子时便是杯子,不当为杯子时则不是杯子”,这是个啥子?这应该即是“三易”法宝里所讲的“简易”,所讲的事物之“简易”的一面。
您望望,“易”、“不易”、“简易”之“三易”,“变”、“不变”、“简变”之三“变”,那不就统统都有在此了吗?什么是辩证法?俺以为,这应该便是需要人们好好去禅,好好去悟的个辩证法。
看来,那弟子悟得的是一种境界。若能悟到这般境界,再去理解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兴许就会透辟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什么是“道可道,非常道”?那意思大半便是,这“道”喔,您可以道出来,而一旦道出来,哎,它就不是正常的“道”,就成个被您片面讲来的“道”了。您想想,那“道”,它是不是这么个“道”。悟得了吗?若还悟不懂,哎呦喂,那您便闷起个头来使劲去参,使劲去悟吧。想指望别人告诉您?咦,原本就没法说。
从以上参禅的例子,我们便能深入体会世界及其万般事事物物的极其复杂性。面对如此一个复而又杂的世界及其万般事物,断不是人用三言两语即可讲得清,道得明的。
据说,当初释迦牟尼佛讲《华严经》时,有天他与弟子从一片树林走过,就问弟子:“你们看这树林里的树叶多不多呀?”弟子道:“多呢。”释迦牟尼道:“我给你们讲的,只是一片树叶。可我没讲的,却有树林里的树叶那么多。”想想看,这比例,有多大?
所以说,对那些没法讲,讲不到的“树叶”,咋办?没办法,便只能靠自己去用心禅,便只能靠自己去用心悟喽。
2. 立象尽意
本部分开头的句“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咋理解?
“然则圣人之意”的“然”,相当于这样、如此;“则”,即那么。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的意思是,孔子说,谁都知道世界及其万般事物是非常复杂的,这书呀,它不可能将所有要讲的言语全都写出来,而写出来的些言语,又都如同前边那弟子所悟得杯子一样,不可能将所有意思统统都表达出来。也即是说,若把语言比成件破棉袄的话,将这件破棉袄往宇宙万物身上一穿喔,那直接就是衣不遮体,捉襟露肘;若把言语想成是件女人身上的超短连衣裙呢,哎,这简直就是扯扯上头,下面则露腿,挣挣下头,上面则露胸,根本没法把个元芳全裹起来。如此一说,莫不是古圣贤哲的意思,咱便见不到了吗?其实不然,圣人们的那些见解哟,还是可以见到,可以参悟到的啦。您放心,先哲们有的是办法。
您看,下面孔子接着就又道:“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圣人立象以尽意”的“象”,即是在早咱探讨的《易》经看世界四大法宝之一的“象思维”里的“象”。在这,它指爻象、卦象。“立象”,即确立出些爻象、卦象来。
“圣人立象以尽意”的意思是,不说“言不尽意”,不说言语不能将所有要表达的统统都表达出来吗?哎,古代的圣人呀,为此,他们便确立出了爻象、卦象这么些东东,好去尽可能全面地将自己的见解,充分表达出来。
或许有朋友要问,古人确立出的些爻象、卦象,果真就那么有用,果真就能“言尽意”,果真就能尽量全面地将自己的见解充分表达出来了吗?对此,您可别不信,吭。
举例讲,盛夏里,您若喝口热水,猛然被烫得不得了,一下子便会感觉好像有块邦邦硬的钢戳进了嘴里,又会感觉好似一团火烧了上膛,还能感觉如同被霍元甲一样的大汉在腮帮子上给揍了一铁拳似的,又还能有许许多多与此相似的感觉,简直是说不尽,道不穷。对这么种情况,却道该如何去表达呢?如果,您用古人确立出的爻象,用那根像囫囵棍似的阳爻“—”来一表示,哇噻,不管您有多少相似的感觉,立马就尽可被它全都表达出来咧。
咋说?因为,以“象思维”来看,阳爻“—”表示热、刚、火、光明、白日、阳(暖)气、阳卦、天、天道、男、囫囵棍等这些您想到的或想不到的所有具备阳性特征的整个一大类事事物物,对啵?所以,当理解了阳爻“—”的含义之后,一见到它,不论是像刚的感觉,还是如火的感觉等等,所有许许多多与此相似之具有阳性特征的感觉,您便全都晓得喽。
又如,酷暑天,您若喝杯冰镇啤酒,一下子就会感觉好像有团软绵绵的棉花糖放进了嘴里,又能感觉好似一绺冰水溜进肚里而渗人心脾,还会感觉如同被个年轻干净又漂亮的二嫂给撞了一下腰那样惬意无比,又还能有许许多多与此相似的感觉直接是说不尽讲不清。此刻,却道怎么去表达?这种情况,如果,您用古人确立出的爻象,用那根中间断开的棍似的阴爻“- -”来表示,啊呀,不管您有多少相似感觉,便都可被它统统表达出来了。
为啥?因为,以“象思维”来看,阴爻“- -”表示凉、柔、水、阴暗、黑夜、阴(寒)气、阴卦、地、地道、女、中间断开的棍等这些您想到的或想不到的所有具备阴性特征的整个一大类事事物物,是啵?所以,当理解了阴爻“- -”含义之后,一见到它,不论是像柔的感觉还是如冰的感觉,所有许许多多与此相似之具有阴性特征的感觉,您就都明白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