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未交待清楚的细节:鲍有为手机里那三条短信是怎么来的。
短信的内容如下:
第一条是鲍有为发送出去的:“速度过来拿钱,楼下粉店。”第二条是鲍春发过来的:“五千少了点,您能不能给我一万?”第三条依旧是鲍有为发送出去的:“最多五千,不要就算。”
出现三条短信的原因,其实是某一次鲍春去医院检查,得到医生接下来医药费需要一万左右的告知之后,便给爷爷奶奶打电话,哭诉现在的状况,说只想要一万块去治病即可。
爷爷奶奶虽然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毕竟还是心痛这个带了十几年的大孙子,就让鲍有为给鲍春一万块,鲍有为表面答应,后来又借口妻子反对将这一万降低到五千。
当天鲍有为取了五千准备给鲍春,才有上面的三条短信。
他怕父母大发善心给鲍春更多钱物,才约到楼下粉店见面;
他舍不得给一万,但又怕惹怒了父母,最后只能给五千;
他对鲍春满怀恶意,所以无论鲍春如何哀求,他总是恶语相对。
而到了给钱的时候,鲍有为又临时后悔了,为了不让鲍春发现他隐藏的恶意,特意让后妈去给鲍春钱,自己借口出差离开了。
后妈自然不会给鲍春好脸色看,最后给了鲍春一千元钱就让他“滚”。
就算鲍春事后继续给爷爷奶奶打电话哭诉,后妈只需要说一句:“给这个强奸我的小兔崽子一千已经对得他起了,如果不是看在您二老面子上,这一千块我都不会给。”两位老人一定哑口无言。
区区一千块自然无法治好鲍春的病,所以他才会将算不上严重的胃病一直拖到死亡的那一天。
在案件爆发的当天,张警官第一次到小区对鲍有为进行调查的时候,鲍有为听闻鲍春已死便编了一通谎话,强调鲍春是个“头顶生疮脚底流脓的恶人”,强大的恶念让他想在鲍春死后继续将其抹黑,让奸夫淫妇所生的“野种”遗臭万年。
而这三条短信则成为了“鲍春是恶人”的“证据”之一。
案件的后续:
杀人案件主谋吴雨数罪并发已经被判处了极刑,行凶者吴云也受到了极重的处罚,协同者张冰也逃脱不了牢狱之灾。
杀妻虐子的鲍有为,自然也只能和这个美好的世界说再见。
而鲍春报恩的对象付仁,这个原本良善的富人为了重病的女儿成为了杀人案件事实上的策划者之一,令人无限唏嘘。
(付仁以为鲍春有严重的肾病,一直想着鲍春能死在付静之前,在付静病危之后,他暗示吴雨早点“动手”,并在案件发生之后隐瞒事实,无形中加大了警方破案的难度,单凭这点便逃脱不了法律的制裁。)
只有改邪归正的赌徒贾某所受惩罚略为轻微,毕竟他只是假扮鲍有为出面签了个字,在他签字之时鲍春已经脑死亡,和他并无关系。
但正是他和付仁演的双簧让警方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所以真正的破案过程并不像电视电影里面所演的那样每一步都是事先谋划好的铺垫,实际上也会走很多弯路才会步入正轨。
案件的起因是二十年前鲍有为前妻的出轨。
没有她的出轨,就不会有鲍春的降生,也就不会有鲍有为心态的转变,更不会有之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
现今社会出轨的情况越来越多,有很多朋友问我,如果另外一方出轨,用孩子的理由恳求自己,可以原谅吗?
我会告诉他(她)们:婚姻中最重要的有三点,信任、责任和感恩。只要有一方出轨,这三点都会不复存在,婚姻也就没有维持下去的意义,到了这个地步如果还以孩子为理由想求得对方原谅,那就连道德都没有。
一个不值得信任、没有责任感、不懂得感恩、甚至连道德观都没有的人,还有任何值得原谅的地方吗?
今天就更新到这里。
明天外勤结束,终于可以不用熬夜了,朋友们晚安!
@ty_YaN_GUU 2017-08-08 14:14:48
大宝好~~~大宝的文字组织能力很不错哦,跟帖看下来,每看完一个长篇居然会有一种荡气回肠的感觉。可以咨询一点心理问题吗?我是某在读病理研究生,本科是临床。病理专业和法医专业应该是相关专业吧。其实差不多,一天到晚和标本打交道。而且我们专业也有两个法医研究生,培养模式和病理一模一样。所以对大宝所描述的医学相关内容应该说是很了解。然而————我本身是很排斥现在的专业的。主要是很排斥和标本打交道,有取材的时候,会组织液溅到脸上事情。而且我本身有轻度洁癖(自己划分的等级)。之前在知乎上看过一个大概是“洁癖的日常生活”的话题,说明我是接触洁癖,不是视觉洁癖。so,并不会有打扫冲动,恰恰相反,我常常因为不愿接触某样认为脏的东西而懒得打扫。发现每个洁癖对“污染级”和“清洁级”的分类标准都略有不同,出门接触公共区域比如桌椅把手之类但是无所谓,除了卫生间之外,会不想碰触卫生间的把手,捂脸,出门最好不上卫生间。但是医院和实验室我是划分为“污染级”的,回来都会把接触过的私人物品清洁一边。手机拿拿酒精棉球擦拭三遍,强迫清洁。我回想了下,大学期间开始有这种,“污染级”和“清洁级”的意识分类。但其实对于这个时间点的界定,我是无法肯定的。因为在我的家庭中,我的父亲母亲对我的情感给予是比较冷漠,偏执,自私和功利的。我的哥哥也继承了这些关键词,从小他对物品划分特别明确(可能是这一点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和大宝说的一些故事的父母一样,我的父母总是想把最好的东西给我的哥哥。可能是原生家庭的成长经历在自己外出求学的这样一个独立生活环境中,加之所学医学专业强化了“污染级”和“清洁级”的分类造就了自己这种过度清洁的行为习惯。当我开始有原生家庭的概念后,就一直希望能够摆脱原生家庭的成长阴影,但是我还是无可奈何地发现,自己对于事件的反应都像极我的家人,性格养成,为人处事都哪是朝夕可以养成的习惯。自我修正永远都不及十几年成长过程的循循善诱。现在所处的学习环境让我更加的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我们系负责的老师在外面医院接私活,就是有些小医院没有病理科,无法做病理诊断,所以把标本送到学校给我们系的老师,让他们做诊断。我们就被迫要负责取送标本和取送报告。有些医院很远,往返就得一天。我们即使是有课要上也得去。他们自己是科研论文生产线上的机械工作者,我们却是真正被剥削被压迫的人。我们的大多数时间都是经常被强制征用来做他们的琐事,没技术含量,就是跑腿打杂,或者做系里本来分配给老师做的事。真的是自己选的专业哭着也要读完。要想毕业。上个月经常做梦梦见在梦里还在帮老师干活。??真的是。
-----------------------------
现在觉得没用以后并不一定真的没用,既然已经在学了,就先认真学完,等以后你就会知道知识多储备点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ty_128072074 2017-08-11 23:48:06
很有默契的同一时间发了消息,开心,晚安大宝。
-----------------------------
晚安!
今天和朋友们讲一个有关心理咨询的小事件。
前文提到过我们中心也接待心理咨询的客户,因为主业是亲子鉴定,一开始除了原本的亲子鉴定客户患有抑郁症寻求帮助之外,我们中心不现场接待单纯心理咨询的。
从前年开始心理咨询的越来越多,于是每月安排了数天时间作为开放日,只要到了开放日,就可以同时现场接待心理咨询的客户,其他大多数时间都是在线咨询。
某一天,我接到了一中年女子打来的电话,她给自己的儿子预约心理咨询,当时的我正在接待一位前来做亲子鉴定的,所以只是简单地约定好先做一个在线咨询了解情况,再决定接下来的具体方案。
电话里面我建议在线咨询的方式用微信或者QQ,这样有文字记录方便对情况进行分析。
中年女子却询问是否可以直接电话沟通,虽然第一次就直接电话沟通不是最好的办法,但既然客户有需求我们还是会同意。
第二天,预约的时间一到,中年女子先给我打了个电话,介绍了下大体的情况:
孩子名叫小新,今年八岁,父亲在两年前车祸去世,只有他们母子两人相依为命。
中年女子说小新平常性格比较开朗,最近几天却出现反常现象,总是拿锋利的东西划破左手手心,每次都是鲜血淋漓。
可怕的是孩子不但不觉得痛,相反还会觉得露出诡异的笑容,让她无比担心,怀疑孩子得了精神病,所以才找我们做心理咨询。
一开始我怀疑是不是孩子父亲离世造成的后遗症,但中年女子说丈夫离世已有两年,母子俩已经走出来了,不至于突然出现“自残”的反常现象。
我询问中年女子最近家里是否出现过什么异常情况,得到否定的答复之后,我提出要和孩子直接通话。
想要了解情况,最简单的肯定是直接和孩子进行沟通。
片刻之后,手机里面就传来了一个稚嫩的声音:“叔叔您好,我是小新。”
“小新你好,叔叔想问下你,这几天在学校过得开心吗?”
小孩子的心态最容易受周遭环境所左右,往往他们的异动都是受到接触过的人或者事所影响,既然在家里没有发生什么不寻常的情况,那么十有八九是在学校遭遇了什么。
如果直接问小新在学校发生了什么事情,他可能不会说,但如果问他“在学校过得开不开心”,至少他会给一个答复,退一万步讲就算他不给答复,那也可以证明极有可能是他在学校遇到问题不愿意去面对,就能对症下药了。
小新马上给了我一个肯定的答案道:“是的,在学校我很开心。”
“哦,那你遇到什么值得开心的事情了?”我装做不经意间问他,实话说小新这话让我觉得有点奇怪,在家里和学校没有遇到什么难过的事情,为什么会出现经常划破手掌这样明显“自残”的举动?
小新听到我的询问却明显兴奋起来,和我说起了这几天在学校发生的那几件值得“开心的事情”。
其中值得关注的有三件。
第一件:学校里面来了一个新老师,长得很像爸爸,而且对他特别好。
第二件:他在几天前的小测验上得到了第一名,老师给他奖励了一个蛋糕,蛋糕足足有一人多高,他吃了一块,特别香味道特别好,但这么多他吃不完,分给幼儿园其他的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吃了。
第三件:上个星期五学校组织同学们一起去游泳,结果在游泳的时候他看见游泳池里有一只海豚,这只海豚还在向他打招呼,他们后来还成为了好朋友。
听完小新的讲述之后,我内心有点隐隐约约的担忧,第一件事勉强可以用巧合来解释,如果小新对过于思念父亲的话,将一个长得和父亲有一点点相似的新老师说成“和爸爸长得一样”算得上正常,但后面的两件事情则完全称得上古怪。
“什么蛋糕会足足有一人多高?”“游泳池里怎么可能会出现海豚?”
于是我特意对后两个问题进行了询问。
“小新,蛋糕是不是和玩具小人一样大?”
“不是,蛋糕和李老师一样高,上面还放满了各种各种的水果,有香蕉、有西瓜、有桃子、有哈密瓜、有苹果、有梨子、有芒果、有葡萄,对了,还有小明最喜欢吃的荔枝!”
小新一边说着一边吞口水,我仿佛能看到小新脸上的满足之色,他无比兴奋的声音,却让我内心深处的担忧越来越浓。
幼儿园的老师显然不可能为了一个小活动订购一个成年人身高的蛋糕,而且小明所说的那些水果也显然格外怪异,这些水果明显有很多不是当季的,蛋糕店会特意购买如此多的水果一股脑全堆到蛋糕上吗?
为了核实情况,我继续提出了第二个问题:
“小新,那只和你交朋友的海豚是不是可以围在身上的那种?”
小孩子下水游泳一般都会围着游泳圈,形状五花八门,或许是有一只海豚模样的游泳圈正好分给了小新,所以他才自认为和海豚交上了朋友。
小新的回答却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小新说:“海豚在水里游来游去,好可爱啊!他们一起玩的有很多只,其中一只胖胖的朝我敬了个礼,所以我就和它成了最好的朋友!”
心惊胆战之下,我提出了最后一个问题:“小新,新来的老师真的和你爸爸很像吗?”
“是啊,长得一模一样,只是声音有点不像,他对我非常好,我很喜欢他。”
听到这里,我长叹了一口气。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基本可以确定小新小小年纪患上了精神方面的疾病,以上他说的那些,只能用幻觉来解释!
于是我让小新将电话交给妈妈,告诉中年女子这个不幸的消息。
没想到中年女子给了我一个意外的答案。
中年女子说:“W医生,不好意思,怪我没有给您解释清楚,小新现在在一个残障学校读书,两年前的那次车祸中,他双目失明了。”
我闻言恍然大悟!
难怪中年女子提出在线咨询一定要用电话沟通的形式,原来小新根本就不可能使用微信和QQ。
难怪小新会出现这样反常的回答,原来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原有事实基础上的想象!
老师奖励给他一个小蛋糕,他就想象成一人多高堆满水果的大蛋糕,这样就可以和小朋友们“一起分享”了。
下水游泳的时候他根据那些童话故事想象出身边有一群海豚跟着他,其中一只胖乎乎的还和他交上了朋友。
而新来的老师显然不可能和他的父亲长得像,只是根据小新内心的愿望,将他想象成自己过世的父亲,享受着那份消失了足足两年的“父爱”。
随着询问的深入,我逐渐掌握了这个两年前遭逢大难可怜小孩的心理,也终于得到了他自残的答案。
原来,在上周那次小测验开始之前,小新颇为慌乱,那段时间他偷了懒,没有认真学习说不定会考得不好,成绩一直不错的他很难接受。
就在小新心慌意乱的时候,不小心划伤了自己的手掌,从手心里传来的一阵阵刺痛感觉居然让他觉得极为温暖,因为爸爸在世的时候,只要他犯错误,免不了就会打他手心。
以前他只会揉着手心不停地哭泣,而现在却感到受了一股发自内心的强烈暖意,这种暖意让他那次小测验发挥很好,得了第一名。
这次的经历,居然让他爱上了这种手心刺痛的感觉,虽然将新老师想象成父亲,但只要一开口就会让他从想象中回到现实,而手心传来的刺痛感,却让他觉得父亲一直就在身旁守护他。
所以他才经常进行“自残”;
所以他才会在手心鲜血淋漓的时候脸上露出笑容,而这种笑容在不知情的母亲看来,自然极为诡异。
事实证明小新并无严重的心理问题,手心刺痛不过是一个心理暗示,他能从这个心理暗示中“感知”到“父亲就在身边”。
这种情况,只要母亲慢慢安抚他,就会回归正常。
遗憾的是小新的视力和他的父亲,再也回不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