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不曾看懂《道德经》,直至有了《道德图》(已更新至第21章)

  第二十二章 修


  「本义」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诚全而归之。


  「通述」

  树枝不会让自己强行长直,只有这样,更多的树叶才能接受阳光的照耀和雨水的滋养,这是周全之策。
很多树,是因为人的矫正才看上去有了直的形状;
水洼因为自身的凹陷,才经常被水充满;
正是因为草木会有凋敝,所以才会在来年生出新叶。

  这些道理,并不是知道得越多越好,明白的道理虽不多,却能够用来修正自己的言行,这便是真正的收获,否则,知
  道得越多,则越是迷惑。
因此,你问圣人知道什么,往往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懂什么,但他知道守中之道,懂得按规律去办事,仅这一条,就可以应对天下事物的万千变化。

  圣人在观察事物时,不事先加入自己的偏私之意,所以看得清事物的本质;不以一己之念替代他人想法,所以他人
  的思想能得以彰显;不自尊自大,所以得别人的推崇。

因此,只有不与万物相争,才能够使得天下万物都不站在你的对立面。
因此,古时候所说的“树不强直,因此,枝和叶才得以各得其所,才都能被太阳和雨水照应到,得到成全。”
这个道理怎么会是空话呢?万物共生而不相害,这才是回归大道的根本。


  「释义」

  ○○ 曲: 不强直。
  ○○ 全: 周全,指树的枝叶都能各得其所的情景。
  ○○ 枉: 矫正。
  ○○ 盈: 充满。
  ○○ 敝: 通“蔽”, 即草木凋敝。
  ○○ 抱一: 即守中。指保持按规律办事的状态。


  「图引」

  从这一章起的后三章,都是在讲三个字:“修言行”。
  这一章的核心,便是“不争”,这里的不争,不是常义上所说的不与他物相争,而是指“容纳”,即与万物共生而
  不相害。

  这一章一开头,便拿树枝举例子,说,树枝不会让自己强行长直,故树叶才能得到阳光和雨水,这是周全之策,又
  说,草木懂得旧叶凋敝,才有新叶的长出,然后强调说,并不是一个人懂得的道理越多越好,而是要在生活中懂得应用,
  进而引出了本文所要讲的一个根本性的道理,即“不争”。

  作者最后再拿树的枝叶做例子,告诉大家这里的“不争”到底是什么意思,
那就是,树枝长得弯曲,是给了树叶接收阳光雨露的空间,大家都得以周全,
因此,万物共生而不相害,这才是回归大道的根本。
  
  第二十三章 (修)言


  「本义」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
  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通述」

  大道总是自然运行的,而不需多言的。
  所以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谁使它这样的呢?
  是天地。
  连天地的狂暴尚且不能长久,更何况是人为设定的那些违背大道的规则呢?
  所以,那些愿意遵循大道并且能够认知大道,那些想在行为上按大道去办事,并在行为上加以体现的人,也将被大道所亲近,最终掌握大道。
  而那些违背大道去做事的人,大道也将远离他。
  人因言行而得崇奉,如果一个人的言行偏离了大道,那么,大道也将远离他,人们也将对他的崇奉不足。
  原因是他身上出现了违背自然和人性规律的言行。


  「释义」

  ○○ 希言:这里指少说话或不说话。
  ○○ 飘风:大风、强风。
  ○○ 骤雨:大雨、暴雨。
  ○○ 道:大道,这里指自然之道与人性规律。
  ○○ 信:崇奉。


  「图引」

  这一章在修言行中,重点讲修言,从不同的几个方面加以警醒。

  首先,作者由大自然中的狂风暴雨引出,连天地都不能让狂风暴雨长久,是因为,天地有生化万物之功,狂风暴雨是违背这一规律的,因此,它们每次来都不会长久。

  连天地间的狂风暴雨都是这样,更何况那些违背自然之道和人性规律的社会规则呢?

  紧跟着,作者有针对性地说,那些愿意遵循大道并且能够认知大道存在的人(指君王及身边多智的幕僚们),你们制定的社会规则如果是符合自然之道和人性规律的,你们也
  将被大道所亲近,最终掌握大道。

  但那些违背大道去做事的人,大道也将远离你。

  这样会出现什么问题?
  一个人是因为他的言行而得崇奉,如果一个人的言行偏离了大道,那么,人们将对他的崇奉不足。
  其中的原因是他身上出现了违背自然和人性规律的言行。
  因此,无论是君王还是君王的幕僚们,都要修正自己的言行,不要偏离了大道。
  第二十四章 (修)行


  「本义」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

  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 曰余食赘形。

  物或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


  「通述」

  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
  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
  圣人在观察事物时,如果事先加入自己的偏私之意,无法看清事物的本质;
  以一己之念替代他人想法,他人的思想无法得到彰显;
  自夸而不懂得欣赏别人的人,无法建立功勋;
  自我尊大的人,无法得到别人的推崇。

  从道的角度看,这些都像每天多余的剩饭一样,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按规律办事的人,不会把自己放在这个位置上。


  「释义」

  ○○ 企:一本作“支”,意为踮起脚跟,脚尖着地。
  ○○ 跨:跃、越过,阔步而行。
  ○○ 赘形:多余的形体,因饱食而使身上长出多余的肉。


  「图引」

  这一章,补充说明了修言行的重要性和影响。在三章中,起到强调作用。

  作者在这章中有意回答了几个重要问题,即怎么样能在言行上不偏离大道,又从哪些方面修行?
  分别是:
  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
  只要做到了这四点,你将在言行上不会远离于道。
  第二十五章 源


  「本义」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通述」

  有一物,一体混沌,浑然天成,故先天地而生,它寂静无声,也空虚无形,以它自己的方式运行,并不为人们所说的善恶而改变,它生生不息,循环不止。它便可作为万物的
  根本。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作“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作“大道”。
  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循环不止。

  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

  人道要效法于地脉,地脉要效法于天道,天道则效法于“道”,而“道”效法于大自然,大自然生生不息。

  「释义」


  ○○ 物: 指“道”。
  ○○ 混成: 一体混沌,浑然天成。
  ○○ 寂兮寥兮: 没有声音,没有形体。
  ○○ 独立而不改: 以它自己的方式运行,并不为人们所说的善恶而改变。
  ○○ 周行: 循环运行。
  ○○ 不殆: 不息之意。
  ○○ 天地母: 一本作“天下母”。母,指“道”,天地万物由“道”而产生,故称“母”。
  ○○ 强字之曰道: 勉强命名它叫“道”。
  ○○ 大: 形容“道”是无边无际的、力量无穷的。
  ○○ 逝: 指“道”的运行周流不息、永不停止的状态。
  ○○ 反: 另一本作“返”。意为返回到原点,返回到原状。
  ○○ 人亦大: 一本作“王亦大”,意为人乃万物之灵,与天地并立而为三才,即天大、地大、人亦大。
  ○○ 域中: 即空间之中,宇宙之间。


  「图引」


  这一章,讲大道源起,并引出四样东西:天道、地脉、人伦、自然。

  作者认为,人伦(主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准则)应当效法于地脉(指社会发展规律,总指不同的自然历史经济等条件下社会发展的规律。
  人们主动参与社会规则的制定与形成,又客观地被社会规律所影响和改造。(这里的地脉,与《道德经》
  中所言的社会道德相对应。)。

  而地脉,应当效法于天道(指自然规律和人性规律之间的总和),而天道,应当效法于大自然,效法于生长收藏、生生不息的自然之道。

  作者在这儿,从源头讲起,帮世人理顺了几样东西的效法之道。

  这篇文章中所说的人伦和地脉,加起来,都应当被归于社会道德的范畴。
  作者之意,人伦应当效法于地脉,这是针对当时及后世盛行的对周公儒家学说及周礼有意曲解的情况而言。

  作者在讲,你们所说的人伦之道,应当效法于地脉,而地脉应当效法于天道。
  也就是说,不管是周公还是谁定的学说,不管是约定俗成还是人为设定的规则,都应当效法于天道,也就是遵从于自然规律和人性规律。

  这是对周公“敬德保民”思想的根本性捍卫,同时又指出,天道则效法于大自然,也就是“生长收藏,生生不息”的原则。

  作者在这一篇中,正本清源,认为任何学说思想,以及社会规则,都是对道的不同程度的偏解。

  不是大自然按这些学说、思想或社会规则运行的,而是这些人伦及地脉(指社
  会道德)都应当效法于天道,天道应当效法于大自然。
  ?
  第二十六章 一


  「本义」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通述」

  土的厚重,是万物轻狂生长的基础,水底的清静,是水流疾浪的主宰。

  因此君子终日行走,不离开载装行李的车辆,虽然有美食胜景吸引着他,却能安然处之。

  而作为本应如土厚重、如水底清静的大国之君,为什么还要以轻狂之念、巨浪之形来治天下呢?

  轻狂就会远离根本;不清静治国则会丧失尊位。


  「释义」

  ○○ 重: 重者,厚也。与轻(薄)相对应。
  ○○ 躁: 疾,本文中与静相对应,也指不清静。
  ○○ 君: 主宰。后文也指尊位。
  ○○ 辎 [zī] 重: 军中载运器械、粮食的车辆。
  ○○ 荣观: 贵族游玩的地方。指华丽的生活。
  ○○ 燕处: 安居之地;安然处之。
  ○○ 万乘之主: 乘指车子的数量。“万乘”指拥有兵车万辆的大国。
  ○○ 以身轻天下: 治天下而轻视自己的生命。
  ○○ 轻则失根: 轻狂就会远离根本。


  「图引」

  上一章讲源起,本章讲“一”,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八个字:清静为本,知本而为。
  俗意为:遵从规律,按规律办事,不乱折腾。

  《道德经》认为,清静为天下之本,这里的清静是指人的心性纯正恬静,不生偏私之妄,按规律办事,不乱折腾。

  所以,在本文一开始,作者就举例说,你看到地上的草木能够轻狂恣意的生长,那是因为有土的厚重作为基础;水面上有巨浪之形,那是因为下面有静水流深作为支撑。

  而一个社会中,最有权势的群体,就是要像厚土静水一般,以清静为本,知本而为,遵从规律,不乱折腾。不拿自己的偏私轻狂之念来蛊惑世人,不凭借威权来做那些违背大道的事,那样,只会让自己更早更快地失去尊位。
  ?
  第二十七章 二


  「本义」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
  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通述」

  经过校正完善的车辙,不会在轨道之外留下辙迹(意为顺应规律办事);至善之语,顺应人的自然本性,无虚假私妄,因此不会留下什么把柄瑕疵;真正善于谋略的人,是不会用竹码子去计算得失的;善于管理家院,就算不用关楗,盗贼也不会开门进来。真正能牵住人心的人,不用绳子,别人也不会想着要摆脱他(近意为,违背人的意愿,就是拿绳子捆人,也无法捆住对方;但要是顺应人的意愿,没有绳子捆对方,对方也不会想要摆脱他)。

  因此,圣人一贯善于救人,才会没有被遗弃的人;圣人一贯善于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品。但圣人救人的方式,是让每个人懂得自救,这样,天下才没有被遗弃的人;

  圣人让天下没有废弃物品的方法,是让每个物品发现自身的特性和价值,只有这样,才会物尽其用,我们管这种方法叫作袭明。

  所以善人可以作为恶人们的老师,不善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爱惜他的借鉴作用,虽然自以为聪明,却失却了真正的智慧。

  这就是其中精深微妙的道理。

  「释义」


  ○○ 辙迹: 轨迹,行车时车轮留下的痕迹。
  ○○ 善言: 指善于采用不言之教。
  ○○ 瑕谪 [zhé]: 过失、缺点、疵病。
  ○○ 数: 计算。
  ○○ 筹策: 古时人们用作计算的器具。
  ○○ 关楗: 栓梢。古代家户里的门有关,即栓;有楗,即梢,是木制的。
  ○○ 绳约: 绳索。约,指用绳捆物。
  ○○ 袭: 覆盖之意。意为从正反两面去看问题。
  ○○ 资: 取资、借鉴的意思。
  ○○ 要妙: 精要玄妙,深远奥秘。


  「图引」

  这一章,章名为“二”,是为阴阳,为正反,为袭明。

  简言之,站在事物的不同方面,去发现规律,并按规律去办事。

  作者为了让大家明白这点,列举了很多十分有境界的事例。

  世上最会说话的人,不是要懂得如何用更好的字句来修饰自己的语言,使得没有瑕疵,而是他说话的时候完全是自然真实的表达,这才是没有瑕疵和把柄可以被抓的语言,也
  不用担心被别人发现瑕疵。

  能用竹码子算得清的,永远都只是眼前的小得失,真正大的得失,是要去看清事物发展的方向,算好自己的策略,这些,是竹码子无法做到的。

  真正的盗贼,用栓梢是挡不住的,无论你将栓梢做得多结实与巧妙。所以,你要做的是管理好家,让盗贼根本不敢进来。

  用绳子,无法永远地捆住一个人,更无法让一个人永远都不能离开,真正能捆住人的方法,不是绳子。

  作者层层铺垫,意在告诉大家:所有的事情,要站在另一个角度去看,才能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欲得而思舍,欲进而知退。

  在这些铺垫之后,作者抛出了要点。

  圣人一贯是善于救世人的,但世人那么多,圣人一个个都去救,能救得过来吗?所以,反过来想,圣人救世人的方法是什么?

  方法就是:圣人不直接救世人,而是把自然之道、人性之理告诉世人,让世人自救,只有这样,才能使天下无弃人。

  圣人让天下没有废弃物品的方法,是让每个物品发现自身的特性和价值,只有这样,才会物尽其用。我们将这种站在另外一个角度,甚至相反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智慧,称为
  袭明。

  在讲完袭明之后,作者继续补充举例,来讲解阴阳之道、二分之法。
  第二十八章 三


  「本义」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生而不有 , 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通述」

  知道自己可以雄强,却安守于雌育的一面,甘愿做溪流,为天下万物汇集水流。

  只要你把自己当作溪流,就会保持着容纳万物而不与其相害的行为,像婴儿一样,一举一动简单自然;

  知天有阳白,地有阴黑,亦知黑白相生,守黑而得白,这是天下的基本法则,它循环交替,不会出现差错,却不断生出阴阳黑白。

  深知身份地位高能带来荣耀尊贵,却自愿处于低微的地位,就如同天下的山谷。甘愿做天下的川谷,使得自身的行为不断地得到完善,会回归本心,认知到自己做事应当效法
  于什么规则,也就是所说的朴。

  这些基本的规则,在遇到人和事,使用的时候,便成了解决各种问题的工具器物。周公将阴阳之道和变化之理制定成周礼,主宰和指导百官的行为。

  但人们在使用时,不要只看到其皮毛,将其任意分割,断章取义,而是要看到周公思
  想的本质,生养万物而不占有万物,滋养万物而不主宰他们,让他们自身可以生生不息、循环往复。这才是变化之德行。


  「释义」

  ○○ 雄: 雄强,自我强健。
  ○○ 雌: 雌育,生他利他。
  ○○ 溪: 溪流,山谷中的水流。
  ○○ 式: 规则。
  ○○ 忒 [tè]: 过失、差错。
  ○○ 无极: 指可以不断生化阴阳的混沌状态。
  ○○ 荣: 身份地位高。
  ○○ 辱: 身份地位低。
  ○○ 谷: 深谷、峡谷。
  ○○ 朴: 这里指基本的规则。
  ○○ 器: 工具器物,这里指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等。
  ○○ 大制: 指周公制定的周礼。
  ○○ 割: 割,割裂。


  「图引」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本章讲三生万物而不离本源。

  文章先是层层铺垫,讲溪流与山谷皆有生养容纳万物之能,但它们却不会与万物争高低,甘居低位。

  紧跟着点出,天有阳白,地有阴黑,阴阳互生,是为常道。即基本的规则。

  然后,作者以基本的规则(朴)引出,在遇到人和事,使用的时候,这些基本的规则会变化成不同的方式或途径,成了解决各种问题的工具器物,但是,无论怎么变化,都不
  会偏离这些基本规则。

  依此,周公制定了周礼,来规范引导百官的行为。但现实中,很多人断章取义,没有看到周公的思想的本质,即生养万物而不占有万物,滋养万物而不主宰它们 , 让它们自身可以生生不息、循环往复。这才是变化之德行。

  这四章,由本源讲到变化之基,是整部《道德经》的核心内容。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