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好烦,说了那么多遍真的不知道还要怎么说,把我的楼都歪到探讨甄嬛传上面去了~
来818历史上真实的后妃宫斗,看完你就知道宫斗剧多扯淡了!!
关于朱棣和他的徐皇后、权贤妃,其实前面楼层有童鞋已经8得非常详细了,楼主看了都叹为观止~
正史关于权贤妃的记载如下——
〈明史〉列传一:恭献贤妃权氏,朝鲜人。永乐时,朝鲜贡女充掖庭,妃与焉。姿质秾粹,善吹玉箫。帝爱怜之。七年封贤妃,命其父永均为光禄卿。明年十月侍帝北征。凯还,薨于临城,葬峄县。
——综上,正史仅记载权贤妃病死。
说权贤妃被争宠者害死以及随后朱棣杀死两千七百多宫女的惨烈“杀宫女案”的,是权贤妃的母国朝鲜,这些故事是朝鲜记载的,是否真实需要存疑。
另外,如果这件事真实发生,是否更加证明了楼主的观点:杀人不是儿戏?
故事中权贤妃被谋害,以砒霜毒死,直接导致的后果是朱棣大怒,不但处死当事人及其家族,还直接引发了史上最为惨烈的杀宫女案,两千七百多宫女被连坐杀死。
正史关于权贤妃的记载如下——
〈明史〉列传一:恭献贤妃权氏,朝鲜人。永乐时,朝鲜贡女充掖庭,妃与焉。姿质秾粹,善吹玉箫。帝爱怜之。七年封贤妃,命其父永均为光禄卿。明年十月侍帝北征。凯还,薨于临城,葬峄县。
——综上,正史仅记载权贤妃病死。
说权贤妃被争宠者害死以及随后朱棣杀死两千七百多宫女的惨烈“杀宫女案”的,是权贤妃的母国朝鲜,这些故事是朝鲜记载的,是否真实需要存疑。
另外,如果这件事真实发生,是否更加证明了楼主的观点:杀人不是儿戏?
故事中权贤妃被谋害,以砒霜毒死,直接导致的后果是朱棣大怒,不但处死当事人及其家族,还直接引发了史上最为惨烈的杀宫女案,两千七百多宫女被连坐杀死。
@月光之林 2015-12-31 17:03:04
在永乐皇帝的后宫中有没有发生李朝实录中所记载的两次后宫之乱?个人浅见是,这两次宫乱发生过。但是某些细节方面却没有李朝实录中写得如此不堪。因为叙述这件事情的人是被殉葬成祖的韩氏之乳母金氏,她亲眼看到当时毫无人道的殉葬过程,感受到了凄惨无助的生离死别。在说这件事情的时候便会带着强烈的个人怨恨,让人毛骨悚然。
如果你说李朝实录去杜撰这两次宫乱,他有必要吗?这两次宫乱的主角都是朝鲜女子。这对到处......
-----------------------------
这分析得有道理,楼主挂粗来给更多小伙伴看看~
在永乐皇帝的后宫中有没有发生李朝实录中所记载的两次后宫之乱?个人浅见是,这两次宫乱发生过。但是某些细节方面却没有李朝实录中写得如此不堪。因为叙述这件事情的人是被殉葬成祖的韩氏之乳母金氏,她亲眼看到当时毫无人道的殉葬过程,感受到了凄惨无助的生离死别。在说这件事情的时候便会带着强烈的个人怨恨,让人毛骨悚然。
如果你说李朝实录去杜撰这两次宫乱,他有必要吗?这两次宫乱的主角都是朝鲜女子。这对到处......
-----------------------------
这分析得有道理,楼主挂粗来给更多小伙伴看看~
@小Q睡觉 2015-12-31 17:08:55
@琳琅Lily 2106楼 2015-12-31 16:47:00
关于朱棣和他的徐皇后、权贤妃,其实前面楼层有童鞋已经8得非常详细了,楼主看了都叹为观止~
正史关于权贤妃的记载如下——
〈明史〉列传一:恭献贤妃权氏,朝鲜人。永乐时,朝鲜贡女充掖庭,妃与焉。姿质秾粹,善吹玉箫。帝爱怜之。七年封贤妃,命其父永均为光禄卿。明年十月侍帝北征。凯还,薨于临城,葬峄县。
——综上,正史仅记载权贤妃病死。
说权贤......
-----------------------------
8得好心累╮(╯_╰)╭楼主先休息去了,大家自己愉快地玩耍。。心情好了再更~
@琳琅Lily 2106楼 2015-12-31 16:47:00
关于朱棣和他的徐皇后、权贤妃,其实前面楼层有童鞋已经8得非常详细了,楼主看了都叹为观止~
正史关于权贤妃的记载如下——
〈明史〉列传一:恭献贤妃权氏,朝鲜人。永乐时,朝鲜贡女充掖庭,妃与焉。姿质秾粹,善吹玉箫。帝爱怜之。七年封贤妃,命其父永均为光禄卿。明年十月侍帝北征。凯还,薨于临城,葬峄县。
——综上,正史仅记载权贤妃病死。
说权贤......
-----------------------------
8得好心累╮(╯_╰)╭楼主先休息去了,大家自己愉快地玩耍。。心情好了再更~
@njns5547592337 2015-12-31 23:10:35.993
明仁宗的郭贵妃 。。。被活埋殉葬 因为当年皇后嫉妒她受宠 皇上一死就下旨把这个贵妃活埋了啊。这简直跟电视剧里演的一毛一样
—————————————
这个纯属后人臆测,正史只记载了皇帝死后,有5个高位嫔妃殉葬,包括郭贵妃。
还有你说的张皇后也是个了不起的女人,先后以皇太后、太皇太后身份理政,领导了一个事实上的摄政集团,她在朝廷中不论在礼仪上和事实上都取得了最受人尊敬的地位,甚至超越了皇帝。正史对她的评价非常高
明仁宗的郭贵妃 。。。被活埋殉葬 因为当年皇后嫉妒她受宠 皇上一死就下旨把这个贵妃活埋了啊。这简直跟电视剧里演的一毛一样
—————————————
这个纯属后人臆测,正史只记载了皇帝死后,有5个高位嫔妃殉葬,包括郭贵妃。
还有你说的张皇后也是个了不起的女人,先后以皇太后、太皇太后身份理政,领导了一个事实上的摄政集团,她在朝廷中不论在礼仪上和事实上都取得了最受人尊敬的地位,甚至超越了皇帝。正史对她的评价非常高
关于明史和宫斗小说,前面楼有位童鞋分析得很好,楼主挂粗来——
宫斗什么的,历史上确实不是常态,而且,即使是史书记载有那么几个彪悍的妃子给后宫堕胎残害嫔妃的,也不见得是出于女人之间争夺交配和生育权的嫉妒心作祟,不是说完全没有嫉妒心,是说嫉妒心不是她们斗的最重要原因。
不信的话,我们把那些历史上有名的嫔妃挨个拎出来捋一捋好了。
吕后,开人彘之先;飞燕合德,“燕飞来,啄皇孙”;阿武,骨醉;万贵妃,后宫有子者皆杀之。
这些其实和现在宫斗小说电视剧都距离太远。
第一个,史书记载不见得靠谱。
这一个最典型的是万贵妃。万贵妃在后宫中大开杀戒的事迹,是见于《明史》,但是我们要知道《明史》是谁写的,那是一群“贰臣”写的,为了讨好新主子拼命抹黑前朝,甚至到了清朝皇帝乾隆都看不下去的地步,乾隆对明史里万贵妃这一段是有批示的——《乾隆御批通鉴》卷十一《自明仁宗起至明武宗止》,此卷共有两章,分别是《明英宗与明景帝皆有过失论》、《驳明宪宗怀孕诸妃皆遭万妃逼迫而坠胎》。全文很长,这儿就不放了,但中心意思很明确:尼玛这内容也太不靠谱了。
关于万贵妃这个谣诼呢,其实最初见于明朝某个书生的野史笔记一类的东西,那时候对出版业没啥限制,跟网文有点像,结果就造成大家胡写一通,怎么博眼球怎么来,然后编《明史》的人比网文作者还没节操,就造成了今天的局面。
万贵妃在历史上其实就是一个挺好的姐弟恋言情故事的女主角,心地也不坏的,皇帝喜欢她不怎么宠幸别的妃子是很正常的事情,当然孩子也就少了,毕竟万贵妃死了没多久皇帝跟着就没了,这才是真爱。纪妃死的也没有《明史》里说的那么快和那么不明不白,纪妃生的儿子还是万贵妃抚养长大的,视如己出,当时的大臣上奏的奏折里对这一点是说的很明白的,甚至纪妃因恶疾出宫养病,到最后快死了,大臣也明明白白上书要求太子去亲生母亲那里看一看尽尽孝道,这个过程都是阳光透明的,没人有异议。
赵飞燕和赵合德姐妹俩吃的亏也类似,《汉书》里也不是没有bug和疑点的。
皇帝孩子少这个真不能武断的说就是后宫有人下毒手,因为很有可能皇帝自己是有问题的。汉成帝的宫人确实不容易怀孕,怀孕也很容易流产,比如我们都知道的著名班婕妤曾流产两次,这更像是皇帝本身产生的精子有问题。宫女曹伟能生子,赵合德派人裹药二枚逼她自尽,这里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赵飞燕没插手,而且ms赵飞燕对于这种事儿都没插过手,可能因为是皇后,犯不上跟嫔妃争什么,地位在那儿摆着呢,真的争了,太掉价。第二,就算这个记载是真的,赵合德杀了曹伟能,可没敢害那个皇子,杀害皇嗣是大罪。第三,其他记载中,有提到赵合德对汉成帝哭闹,逼着汉成帝杀儿子,那也不是赵合德亲自下的手,是借助了皇权的默许。第四,就是曹伟能生的是不是汉成帝的儿子,这是有争议的。因为当时皇宫偷人的情况并不是完全禁绝,传说赵飞燕和赤凤私通,那曹伟能理论上也可能和人私通,如果是这样,赵合德有可能在汉成帝的授意下杀掉给皇帝带绿帽子的曹伟能。还有就是曹伟能因为不服,死前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我儿子是皇子,你看他长得多像他爷爷!”我一直不懂为什么曹伟能要这么说,你要说孩子是皇帝亲生的,说他长得像亲爹不比像亲爷爷更好么?后来联系了一下王政君,我想可能曹伟能是伺候过汉成帝老爹的,后来给了汉成帝?如果是这样,父母赐予的妻妾地位要高一些,曹伟能这么说是暗示自己身份高想免一死,那也可以理解。
武则天骨醉这个也类似,资治通鉴距离唐朝都多少年了,可信度不高,逻辑也有漏洞,这个已经有很多人发表观点了,就不多说了。
第二个,真正你死我活的斗争,大多不是宫斗,而是朝斗,涉及权利,真的你死我活。
这个典型是吕雉。
吕雉和戚夫人之间的斗争,归根到底是对于权力的斗争。最开始刘邦还活着的时候,吕雉和刘盈是明显处于下风的,刘邦宠爱戚夫人和刘如意,这时候吕雉一直忍着。直到刘邦真的产生了废掉刘盈太子之位,改立刘如意,吕雉才慌了,向张良求计,张良让她去找商山四皓。刘邦看到商山四皓都是支持太子的,回来流着泪对戚夫人说:“太子羽翼已丰,不成了。”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来,刘邦确实是想废了刘盈的,没那么做是觉得做不到了而已,而吕雉的所有举动,不是为了自己争宠,仅仅是为了儿子储君的地位而已。假如戚夫人只是得宠生子,不危及太子地位,吕雉不会把她怎么样的,薄夫人生了代王刘恒,也就是后来的汉景帝,聪明地自请去儿子封地过太平小日子,吕雉不是没有难为她么?甚至于刘邦死后,吕雉心里那么恨戚夫人,也并没有杀掉她,仅仅是让她去做工舂米,这只能算是下放劳动给她个教训,而且也完全没有要废掉赵王如意的打算,如意在自己的封国里还是过自己的尊贵日子,如果这母子两个就此放手认命,我觉得以吕雉那种政治家的气度和智慧,说不定过个一两年气消了还放了戚夫人,让她去赵王地盘上母子团聚,从此一家人和乐融融过小日子了。问题就在于戚夫人不甘心啊,一边舂米一边唱歌啊,说儿子你怎么还不来救娘啊,你知不知道娘过的什么日子啊。我靠这还得了,这听在吕雉耳朵里什么意思啊?救你?怎么救你?诸侯王没有王命能擅自离开封地么?离开那是要干嘛?造反啊?真要成功了还有吕雉和刘盈好日子过?于是吕雉不忍了,既然戚夫人一直不肯承认夺权失败,对儿子成为皇帝一事总不死心,那就没必要留后患了,吕雉先招如意进京,毒杀之,等威胁刘盈的最大因素确定不存在了,再把没眼力的戚夫人做成人彘,彻底解了恨。
从整个过程来看,能很清晰的看到吕雉整个行动的逻辑,她绝不是因为争宠杀人,只有戚夫人威胁到了太子皇帝地位,她才杀人,而且这个过程中,吕雉不断在给戚夫人改过反省的机会,是戚夫人自己给作没了。
那么,要说类似电视剧的宫斗真没发生过么?这个不好说,个人觉得一些大分裂时代,小国家里,还是有可能的。
宫斗小说电视剧的兴起,鼻祖应该是宅斗小说《妻妾成群》,也就是张艺谋后来改编成电影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故事里那是小地主的私宅,又是民国时,旧秩序混乱,新秩序未立,因此家宅并不安宁,女人们为了自己在家中的地位明争暗斗,受宠的姨太太可以点菜,可以颐指气使不受宠的姨太太服侍自己,甚至不屑正室太太的地位(颂莲第一次见正室夫人,出了院子对着管家就直说“她怎么那么老啊”,但正室夫人教训姨太太“这个家迟早败在你们手里”姨太太们也不敢回嘴的)婢女们也做着当姨太太一朝成为人上人的美梦,与人私通,堕胎,假孕,杀人,种种恶相层出不穷,把这个故事放大,就得到了现在的宫斗小说,这决定了现在宫斗小说的高度和格局,本质也就是披着皇宫皮的乡村地主宅斗小说了。
宫斗什么的,历史上确实不是常态,而且,即使是史书记载有那么几个彪悍的妃子给后宫堕胎残害嫔妃的,也不见得是出于女人之间争夺交配和生育权的嫉妒心作祟,不是说完全没有嫉妒心,是说嫉妒心不是她们斗的最重要原因。
不信的话,我们把那些历史上有名的嫔妃挨个拎出来捋一捋好了。
吕后,开人彘之先;飞燕合德,“燕飞来,啄皇孙”;阿武,骨醉;万贵妃,后宫有子者皆杀之。
这些其实和现在宫斗小说电视剧都距离太远。
第一个,史书记载不见得靠谱。
这一个最典型的是万贵妃。万贵妃在后宫中大开杀戒的事迹,是见于《明史》,但是我们要知道《明史》是谁写的,那是一群“贰臣”写的,为了讨好新主子拼命抹黑前朝,甚至到了清朝皇帝乾隆都看不下去的地步,乾隆对明史里万贵妃这一段是有批示的——《乾隆御批通鉴》卷十一《自明仁宗起至明武宗止》,此卷共有两章,分别是《明英宗与明景帝皆有过失论》、《驳明宪宗怀孕诸妃皆遭万妃逼迫而坠胎》。全文很长,这儿就不放了,但中心意思很明确:尼玛这内容也太不靠谱了。
关于万贵妃这个谣诼呢,其实最初见于明朝某个书生的野史笔记一类的东西,那时候对出版业没啥限制,跟网文有点像,结果就造成大家胡写一通,怎么博眼球怎么来,然后编《明史》的人比网文作者还没节操,就造成了今天的局面。
万贵妃在历史上其实就是一个挺好的姐弟恋言情故事的女主角,心地也不坏的,皇帝喜欢她不怎么宠幸别的妃子是很正常的事情,当然孩子也就少了,毕竟万贵妃死了没多久皇帝跟着就没了,这才是真爱。纪妃死的也没有《明史》里说的那么快和那么不明不白,纪妃生的儿子还是万贵妃抚养长大的,视如己出,当时的大臣上奏的奏折里对这一点是说的很明白的,甚至纪妃因恶疾出宫养病,到最后快死了,大臣也明明白白上书要求太子去亲生母亲那里看一看尽尽孝道,这个过程都是阳光透明的,没人有异议。
赵飞燕和赵合德姐妹俩吃的亏也类似,《汉书》里也不是没有bug和疑点的。
皇帝孩子少这个真不能武断的说就是后宫有人下毒手,因为很有可能皇帝自己是有问题的。汉成帝的宫人确实不容易怀孕,怀孕也很容易流产,比如我们都知道的著名班婕妤曾流产两次,这更像是皇帝本身产生的精子有问题。宫女曹伟能生子,赵合德派人裹药二枚逼她自尽,这里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赵飞燕没插手,而且ms赵飞燕对于这种事儿都没插过手,可能因为是皇后,犯不上跟嫔妃争什么,地位在那儿摆着呢,真的争了,太掉价。第二,就算这个记载是真的,赵合德杀了曹伟能,可没敢害那个皇子,杀害皇嗣是大罪。第三,其他记载中,有提到赵合德对汉成帝哭闹,逼着汉成帝杀儿子,那也不是赵合德亲自下的手,是借助了皇权的默许。第四,就是曹伟能生的是不是汉成帝的儿子,这是有争议的。因为当时皇宫偷人的情况并不是完全禁绝,传说赵飞燕和赤凤私通,那曹伟能理论上也可能和人私通,如果是这样,赵合德有可能在汉成帝的授意下杀掉给皇帝带绿帽子的曹伟能。还有就是曹伟能因为不服,死前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我儿子是皇子,你看他长得多像他爷爷!”我一直不懂为什么曹伟能要这么说,你要说孩子是皇帝亲生的,说他长得像亲爹不比像亲爷爷更好么?后来联系了一下王政君,我想可能曹伟能是伺候过汉成帝老爹的,后来给了汉成帝?如果是这样,父母赐予的妻妾地位要高一些,曹伟能这么说是暗示自己身份高想免一死,那也可以理解。
武则天骨醉这个也类似,资治通鉴距离唐朝都多少年了,可信度不高,逻辑也有漏洞,这个已经有很多人发表观点了,就不多说了。
第二个,真正你死我活的斗争,大多不是宫斗,而是朝斗,涉及权利,真的你死我活。
这个典型是吕雉。
吕雉和戚夫人之间的斗争,归根到底是对于权力的斗争。最开始刘邦还活着的时候,吕雉和刘盈是明显处于下风的,刘邦宠爱戚夫人和刘如意,这时候吕雉一直忍着。直到刘邦真的产生了废掉刘盈太子之位,改立刘如意,吕雉才慌了,向张良求计,张良让她去找商山四皓。刘邦看到商山四皓都是支持太子的,回来流着泪对戚夫人说:“太子羽翼已丰,不成了。”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来,刘邦确实是想废了刘盈的,没那么做是觉得做不到了而已,而吕雉的所有举动,不是为了自己争宠,仅仅是为了儿子储君的地位而已。假如戚夫人只是得宠生子,不危及太子地位,吕雉不会把她怎么样的,薄夫人生了代王刘恒,也就是后来的汉景帝,聪明地自请去儿子封地过太平小日子,吕雉不是没有难为她么?甚至于刘邦死后,吕雉心里那么恨戚夫人,也并没有杀掉她,仅仅是让她去做工舂米,这只能算是下放劳动给她个教训,而且也完全没有要废掉赵王如意的打算,如意在自己的封国里还是过自己的尊贵日子,如果这母子两个就此放手认命,我觉得以吕雉那种政治家的气度和智慧,说不定过个一两年气消了还放了戚夫人,让她去赵王地盘上母子团聚,从此一家人和乐融融过小日子了。问题就在于戚夫人不甘心啊,一边舂米一边唱歌啊,说儿子你怎么还不来救娘啊,你知不知道娘过的什么日子啊。我靠这还得了,这听在吕雉耳朵里什么意思啊?救你?怎么救你?诸侯王没有王命能擅自离开封地么?离开那是要干嘛?造反啊?真要成功了还有吕雉和刘盈好日子过?于是吕雉不忍了,既然戚夫人一直不肯承认夺权失败,对儿子成为皇帝一事总不死心,那就没必要留后患了,吕雉先招如意进京,毒杀之,等威胁刘盈的最大因素确定不存在了,再把没眼力的戚夫人做成人彘,彻底解了恨。
从整个过程来看,能很清晰的看到吕雉整个行动的逻辑,她绝不是因为争宠杀人,只有戚夫人威胁到了太子皇帝地位,她才杀人,而且这个过程中,吕雉不断在给戚夫人改过反省的机会,是戚夫人自己给作没了。
那么,要说类似电视剧的宫斗真没发生过么?这个不好说,个人觉得一些大分裂时代,小国家里,还是有可能的。
宫斗小说电视剧的兴起,鼻祖应该是宅斗小说《妻妾成群》,也就是张艺谋后来改编成电影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故事里那是小地主的私宅,又是民国时,旧秩序混乱,新秩序未立,因此家宅并不安宁,女人们为了自己在家中的地位明争暗斗,受宠的姨太太可以点菜,可以颐指气使不受宠的姨太太服侍自己,甚至不屑正室太太的地位(颂莲第一次见正室夫人,出了院子对着管家就直说“她怎么那么老啊”,但正室夫人教训姨太太“这个家迟早败在你们手里”姨太太们也不敢回嘴的)婢女们也做着当姨太太一朝成为人上人的美梦,与人私通,堕胎,假孕,杀人,种种恶相层出不穷,把这个故事放大,就得到了现在的宫斗小说,这决定了现在宫斗小说的高度和格局,本质也就是披着皇宫皮的乡村地主宅斗小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