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到芜湖去吃(连载)


  到芜湖去吃(连载)

  “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谈的谈,说的说,小城故事真不错,请你的朋友一起来,小城来做客。”

  你要是去过了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还没有玩过祖国的大好河山,你就一定要去安徽的黄山、九华山。

  黄山国际闻名,是徐霞客大叔举着火把,翻山越岭发现的。他不顾家里的老母,终身未婚,为的就是要把这顶级的大山介绍给世界。游黄山最省力,最划得来,因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看了一个黄山,就等于把五岳都看了,也就更不要看山了。省下了诸多的力气和金钱。

  九华山是中国五大佛教圣地之一,有大师的肉身,百年不腐,因而成为佛家弟子心中的小西天。朝了九华,了了心愿,精神洁净,心情舒畅,身心焕然一新,再回世俗,用另一种眼光看世界,顿觉美好。发誓一定要好好地投入世俗生活,细细地品味,尽享人间之福。

  游完了黄山,省下了力气和金钱;朝了九华,心灵得到净化,身体也变得轻盈,干什么呢?马上就到芜湖啊,专门去吃。同样都在皖南,路也不远。让空乏的身子,饿坏的体肤,劳累的筋骨,悲苦的心志,彻底颠覆,完全填满。孟子说过,非这样才能委以大任。你都已经这样了,大任在那里呀?到芜湖去吃呗。不先苦你,你怎么知道甜?

  把黄金周凑上十天,你就可以先游黄山,再朝九华,只需花上3天时间,然后留7天到芜湖去吃。如果想在一天就吃完芜湖,恐怕你要带一百张嘴。出差路过没办法,那也要先吃最有名的,留下其余的,以后再专门花七天时间来弥补。

  1,小笼包子

  (上)

  小笼包子就是小笼汤包。芜湖人就说小笼包子,不带“汤”字,有时就简称小包子。难道小笼包子可以没汤吗?没汤还叫什么小笼包子?难道小包子不是用小笼蒸出来的吗?芜湖平时蒸大馍(馒头)、肉包子,等等,都用很大的蒸笼,有澡盆大。

  外地还真有没汤的小笼包子。我第一次见牌子上写了小笼包,没“子”,以为是芜湖的小笼包子,结果一看,蒸笼倒是很小,比芜湖的还小,芜湖的也有小脸盆大。它只有碗大,里面也确实是小包子,鸡蛋大,但是是发面的。里面是甜的。我真是开了眼界。

  到澳门,蒸笼就更小了,就小碗大,里面放三个虾饺,或者三个叉烧包,三个烧卖。这就是广东的名吃,早茶,一盅三件。叉烧包和福建的小笼包是一个风格,里面是甜的。

  所以,对外地人说小笼包子,一定要说是小笼汤包,以此来区别一切有可能引起误解的,非芜湖的小笼包子。

  如果你出差路过,只能吃一顿,那就首选小笼包子。保证你吃了今生今世都难以忘怀,并发誓以后一定要带着全家老小,亲朋好友再来扫荡,自己也趁机再度猛吃一把。你想,我们芜湖人在外地,回去了都要首先猛吃它一把,吃了几十年都没过好瘾,你一个外地人,一次就能过瘾?那是上瘾,和吸毒一样,就一次,你就栽进去了,终身难以脱身。

  虽然全国到处都有小笼包子,我也吃了不下十个地方的,全都难以下咽。当然对于没见过最好的小笼包子的人来说,那些小笼包子还不错。但是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我是来自哪里?最好吃的小笼包子的产地,芜湖,我能吃得惯谁的?

  每次在外地看到小笼包子都欣喜异常,以为芜湖的小笼包子已经普及到全国了,但是一吃都极度失望。信心被一次次打击,最终毁灭。我后来发誓,坚决不吃外地的小笼包子。

  我表妹在深圳,也是和芜湖的以及非芜湖的,但吃过芜湖小笼包子的网友一致认为,芜湖的小笼包子最好吃。只可惜一般的外地人不知道。

  芜湖又不是个旅游城市,也没有重工业,又不是部级城市。那次我听到福州马上要成为部级城市吓了一跳。我只听说人有厅长、部长,还不知道城市也有厅级城市,部级城市。就在我少见多怪,大为惊讶的时候,人家说,很好理解嘛。县长都是处长,那县级市就是处级市。福州市长是厅长,福州就是厅级市。

  我懂了,但是马上又冒出傻问,那福州市长不是快活死了?本来是厅长,一下子升成了部长。人家笑话道,那是要派部长来当市长的。我又问,为什么非要搞上部级市呢?答,搞了部级市,就可以大规模建设,建成国际化大都市。

  芜湖看来永远都没有指望了,人口又不是最多,还没攀上省会,更谈不上部级市,也就只能永远被国际化大都市领导了,翻不了身。

  芜湖也没有伟人,只出了一个“傻子”,傻子瓜子;一个“疯子”,小燕子,赵薇;还有中国最小、最便宜的汽车,QQ车。三万元就能买一辆。

  但是人家怎么知道这三个东西是同一个地方的?就算知道都是芜湖产的,又怎么知道芜湖还有最好吃的小笼包子?总不会为了这三个产品就特地到芜湖旅游,而在无意中发现芜湖小笼包子吧?

  芜湖的小笼包子是藏在深闺无人识啊。所以说,酒好也怕巷子深,也还是需要人来站在巷子口吆喝的。就让我来吆喝吧。“芜湖的小笼包子最好吃啊——一笼十个才八块钱啊——全芜湖的风味绝对统一啦——已经成了著名品牌啦——”(待续)
  到芜湖去吃(连载)1,小笼包子(中)

  在芜湖只吃一顿,就去吃小笼包子。到凤凰美食街,打的去,人人都知道。芜湖打的便宜,你到哪里都打的,不然你会觉得亏死了。六块钱,你可以跑遍芜湖,车子又多,规矩又少。任何时间、地点都有。

  有的个别司机以为我是外地人,绕路,我就让他绕,装佯不作声,给他多赚点。绕半天,汽油花了许多,才多给两块钱。我都恨不得把十块钱都给他,叫他不要找了。外地一上车就是十块。他们也可怜,赚钱不容易。

  如果时间充裕,你又想看看街景,民俗,就坐三轮车,四块钱跑遍芜湖。心里真的很不过意。我北京的二姨,每次回芜湖都喜欢坐三轮车,下车还说,太便宜了,给你五块。把蹬三轮的欢喜坏了,连连作揖,大声道谢。

  有次坐三轮车要到步行街,那几天不知道在做什么,禁止三轮车进入。于是三轮车就停在老远的地方。我不懂,问他为什么不走了,他说,那边归国民党管,不给过去。我现在一想到这句话就要笑。

  到了凤凰美食街,你问四季春在哪里,会有人指给你。这里一色古色古香的建筑,是后来建的。不知道哪个领导,为什么要把原来分散在芜湖市中心各地的百年老店都拆了,要集中在这里重新建一个凤凰美食街。

  刚建的时候,这里很偏僻,没什么人来,离市区又远,大家都不习惯跑这么远来吃早点。本来都在市中心,虽然不在一块,每个店之间距离也不远。四季春原来在北门,小笼包子有名,迁到那里后还是有名。

  现在大家都熟悉凤凰美食街了,但也只有节假日,外地来人才带去吃。因为芜湖人喜欢吃小笼包子,小笼包子又有名,所以也有许多人专门做小笼包子卖,奇怪的是口味就像同一个人做出来的。

  四季春原来是国营的,小笼包子也都现做现卖。一楼专门做小笼包子,卖小笼包子,二楼炒菜,也承包宴席。我八叔叔结婚就是在那儿订的喜酒。那是我第一次吃酒席。一桌子孩子都客气,不肯动筷子,八叔叔后来来了一看,说你们赶紧吃,不吃马上全部倒掉。

  我们全都慌了,抢着吃,只可惜肚子不争气,一会就饱了,然后眼睁睁看着一桌子菜被一一撤走。我也是第一次吃炒鱼片,嫩得和豆腐一样,还配了点碧绿的毛豆在里面。我只记得这一样菜。后来我怎么复制,都做不出那个味道。

  一楼分客厅和工作间。工作间和客厅之间也没有门,我们在排队的时候,等小笼包子,喜欢在那儿看他们做。一群人围着桌子,包小笼包子,肉馅早已调好,用几个脸盆装着,有一个师傅专门调肉馅,一个师傅专门擀面皮。

  一个人专门蒸,许多蒸笼摞在一起蒸,有七、八层高,生的放在最上面,最下面的熟了就移走,就这样一层层地降下来,生的又加上去。等熟的积多了,就用布包着把子,一长摞端到到卖的地方。最上面会盖着蒸笼盖,保温。

  一般都是买一笼,十个。用大瓷缸子,或者钢筋锅装着,赶紧回家。然后碗里倒点醋,一家人吃。在现场吃更好。桌子上有白色的大扁茶壶,到现在都是这个样子。里面有醋,浇到小碟子里蘸着吃。芜湖吃小笼包子的地方都提供免费的醋。那种醋是稀释过的,不呛人,刚好。有甜味,是镇江陈醋。芜湖人只吃这一种,配小笼包子绝了。

  芜湖人把每天早上吃五个小笼包子,当做是天大的享受。是最高规格的早饭。常常形容某人享福,天天早上吃五个小笼包子。

  后来允许私人开店了,立刻就有许多私人的小笼包子店,只卖这一个东西,而且味道绝对正,我们都怀疑是国营店里不爱吃大锅饭的师傅,自己退下来闹独立的,要多赚钱。于是芜湖人就快活了,吃小笼包子再也不要排队了。家门口就是。现在也到处都是,如果你时间很紧,在路上遇到,就吃,味道都一样。

  儿子那时两岁,也喜欢吃小笼包子,于是就天天早上带他到对门,正儿八经地坐在人行道上的大桌子旁,蘸着醋,吃五个小笼包子,享受最高的市民早饭待遇。我都舍不得吃呢。看着他吃。

  妈最有孝心,也经常特地去买一笼小笼包子,用棉衣包着保温,带回来给外婆吃。她们都要互相推让,你留给我吃,我留给你吃。外地的姨妈,表弟们来,也都要吃小笼包子。合肥的三姨对他儿子说,你们要多吃。合肥的小笼包子皮太硬,又厚,又没汤。(待续)
  很遗憾,我明明拍了照片,但找不到了,只能以后回去拍了再补发。网上的小笼包子的照片我一看,不是那回事。不能引用。
  到芜湖去吃(连载)1,小笼包子(下)

  单位一到三八妇女节,就发一笼小笼包子票给女同志,让我们到四季春去排队领小笼包子。单位就在四季春附近,票都早上发,领了小笼包子就回家。下午放半天假,就不要再跑来了。男同志有意见了,她们凭什么得双份?已经下午放假半天了,得了便宜,还要再吃小笼包子!我们辛辛苦苦地下午上班,什么也没捞到。后来干脆男同志也发票。一视同仁地过妇女节。

  是啊,撇开男同志顶替女同志下午上班不说,男人就和女人无关吗?今年网上就有祝贺男同志三八节的贺词,“虽然您不是女性,但属于女性用品;虽然您不是母亲,却让很多女士做了母亲;虽然您不是妇女,却让太多女孩变成了妇女;您辛苦了。祝您三八节快乐!”

  吃小笼包子要排队等,是因为要现吃现做,和排队等油条,坐着等比萨饼一样。小笼包子只要不吃,一放在那里,就完了,就会变得面目全非,你再也不认得它了。你休想这顿没吃完,放冰箱里,留着下一餐再热热吃,那你还不如吃烫饭。

  低贱的东西坏了不心疼,高雅的东西坏了会让人痛心疾首。不然为什么美人迟暮,英雄末路让人唏嘘呢?从小就老百姓,变成老太太也很自然,自己认同,人家也认同。但是西施老了,大家就吃不消了,眼袋浮起,皱纹密布,色斑遍野。骨瘦如柴,佝偻着身躯。你还不如一头撞死算了。

  小笼包子有三种,普通的,蟹黄的,蟹黄加料的。当然价格一个比一个贵。蟹黄小笼包子在芜湖人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地位,招待贵客一定要买这种。你可以把三种都买了尝尝。小笼包子可以零卖,不一定每种都要买一笼。

  我们芜湖人虽然不稀奇,但外地人,北方人,还是很看重我们芜湖的螃蟹的;现在都跟着上海人学,叫它大闸蟹了。芜湖的水乡泽国,加上长江和青弋江的滋润,养育了最大的螃蟹。我小时候,螃蟹都一斤重一个。正因为有如此美妙的螃蟹,才有更加美妙的蟹黄包子;那是把螃蟹的黄剥出来,拌在肉馅里包出来的小笼包子。神奇美妙的巅峰之作!只有最最有福的芜湖人,才能随心所欲地吃这个世界上最名贵的包子!真正的平民的价格,帝王的享受。

  芜湖的蟹黄包子在九十年前就很有名;由此推测,普通的小笼包子的历史不会低于它。一个流传了百年的美味小吃,一直受到民众的热烈追捧,经久不衰,该是个多么美妙的东西?

  小笼包子一端来,你就要立刻行动,端起白色的矮胖茶壶,赶紧倒醋到小白碟子里,倒半碟,太满了等一下会漫出来。

  再一看包子,均匀地摆放小蒸笼里,热气腾腾,个个玲珑剔透,娇小秀气,折纹精美,似金雕玉琢一般,每个只有鸡蛋大,都是半透明的,看到里面的汤。小笼包子的皮虽然是死面的,但是都是经开水烫过的面,故而特别柔韧,还透明,不但不死,还非常活。

  然后夹起一个小笼包子,放到醋里凉快一下,不松筷子,再夹起来送到嘴边,在包子底部的侧面咬一个小口;注意,小口一定要朝上倾斜,然后再略微吸出一点汤汁。太多了烫。吸的目的是让包子里面腾出些空地,不要太满。

  然后再把包子杀回到醋里,也不松筷子,趁醋大量涌入包子缺口,并在涌满了之后,快要倒流之际,迅速夹起包子并让缺口朝上,然后对着缺口吸包子的汤汁。汤汁已经被醋冲得降温,不烫了,可以尽情地吸。带有酸味的醇浓的胶质肉汤,就吸到了嘴里。汤带甜味,鲜美无比。

  有人说,小笼包子里的汤全是油,不健康。外行了吧?绝对是外地人,没吃过,尽讲外行话。全是油,谁还吃?芜湖人就那么傻?即使是以前粮食紧张(六零年),也没有人愿意喝油。

  小笼包子的汤,可全是猪皮煮成的胶冻,拌在肉馅里的。一蒸,胶冻就全都化了,变成了汤。创举啊,发明的人不简单。不然你怎么把水弄到包子里?水还不好吃,又会被包子吸收,包子就成了面糊。胶冻是遇热才化,又浓厚得包子吸不进去,还特别地鲜浓。天才不天才?

  所以你尽管吸汤,全是精华,不仅是猪皮的胶冻,还有肉馅溶解在汤里的肉汁。那种享受,简直会让你醉了。身心满足到极点。然后,再次把包子放到醋里,用包子当勺子舀满醋,缺口还是朝上,一口包倒嘴里。连着醋吃。樱桃小嘴的就分两次吃。

  醋和包子在嘴里搅和,交融,混杂,奇妙的味道就出现了。包子里的肉微甜,有姜味,一团全是瘦肉,极嫩,极鲜,和柔软而有韧性的包子皮,醋,组成了一道交响曲。由舌头指挥,狂放地演奏。

  到一曲终了,你终于清醒过来时,会赶紧迫不及待地再来下一场。如此往复,直到你的胃已经容纳不下,拒绝你再听交响曲,可是你的嘴却还要顽强地留在音乐厅,继续享受交响曲。最后肠胃罢工,令内容漫到喉头,你再也无法享受时,你才恨恨地一甩筷子,啪地站起,脚却无法移动,眼睛还盯着蒸笼,想做最后的挣扎。

  到服务员来收碗筷了,跟你结账了,你终于泄气了,无奈了,垂头丧气,悻悻然地离开;然后回头看看,嘴里叽咕着,我会再来的,下次一定要带一批人马,杀他个片甲不留!然后满含热泪,依依不舍地走出;从此,你就得了相思病。“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待续)
  多谢关注。你必须吃过芜湖的,才知道上海的味道对不对。
  到芜湖去吃(连载)1,小笼包子

  
  到芜湖去吃(连载)1,小笼包子:价格
  那个夹包子的手,是我老爸的。
  到芜湖去吃(连载)2,重油烧卖

  重油烧卖是四季春的又一大法宝,只此独家,人人喜欢。芜湖一贯是有烧卖的,有的人家也会自己做,少。那是把面皮擀得很薄,包住调好味的糯米饭,再收口,和包子不同,不捏皱纹,而是把口收小,开口就那么敞着,糯米饭和开口齐平,状似石榴。然后蒸。比小笼包子大一点。

  糯米饭拌了细肉丁和红烧肉的汤,皮又特别有韧性,所以类似肉粽,比肉粽好吃。但是普通的烧卖放的细肉丁都极少,一个烧卖里顶多吃到两、三个,绿豆大。烧卖里糯米饭拌的红烧肉的汤也少,所以烧卖里面是浅咖啡色的,吃起来有点干。街上到处都有卖的。凡是卖包子的地方,就都有烧卖卖。

  但是四季春的重油烧就不一样了,首先大,一个抵两个;然后肉丁也大,有小指甲大,也多,有四、五个;特别是那糯米饭,拌足了红烧肉的汤,都成了深咖啡色,一吃油都会滴下来。好吃得不得了。糯米饭需要重油荤才得劲。

  这就是为什么泉州肉粽好吃的原因,也是料放得足。但是重油烧卖更好吃,因为还连着皮吃。皮也比普通烧卖厚一点,非常有韧性。糯米饭也有甜味,和小笼包子是一个风格。

  如果只有一次在芜湖吃饭的机会,到四季春吃小笼包子的同时,再留一点点胃,吃一个重油烧卖尝尝,你就会领略另一个完全不同的美食,让你再开一回眼界。外地没有这个,别指望在外地交到好运,能碰上吃到。

  现在的重油烧卖也没那么重油了,要清淡些。现在的人东西吃多了,怕油荤。所以,像以前那样的重油烧卖是没有了。

  到福建后,我居然发现这里的烧卖里面不是糯米饭,是甜的元宵,烧卖口里的部分,还染上了桃红色,很小,荸荠大。当甜点吃。吃的人也不多。外面包的也不是面皮,而是黄色的,很薄,像馄饨皮。

  安徽庐江的名产,小红头,也是一种小烧卖,就水果糖大,里面也是甜的元宵,口子上点了红色,不知道福建的是不是跟他们学的。

  到澳门就更奇怪了,澳门都是广东人,吃广东菜。广东菜里有名的早茶,一盅三件里,重要的就有烧卖。这里的烧卖也小,和福建的差不多,但是里面是虾仁和肉馅合成的整体,皮也像纸一样薄,白色的,基本都快破了。虾仁和肉馅在调的时候还要摔打,才会出胶质,才会脆。实际上类似鱼丸。但是鲜嫩得不得了。非常好吃。

  我也只有在芜湖,才吃到过面皮包的,糯米饭的,红烧肉汤拌的烧卖。现在街上小吃摊子也都有这种大烧卖卖了,但都比较清淡。以前那种小型的,普通的,已经绝种了。(待续)


  
  到芜湖去吃(连载)2,重油烧卖
  多谢关注
  到芜湖去吃(连载)3,油炸臭干子

  在四季春吃小笼包子,烧卖的同时,你还可以点一点油炸臭干子(臭豆腐干)吃。油炸臭干子在这么高级的店里卖,只此一家。

  油炸臭干子在芜湖可谓历史悠久。是人们最喜欢吃的路边三朵金花之一,另两个就是凉粉和桂花酒酿。油炸臭干子、凉粉、桂花酒酿的摊子到处都是,几步一个,和芜湖的最好吃的卤鸭摊子一样多。

  和桂花酒酿及卤鸭摊子的阳春白雪相比,油炸臭干子的摊子简直就是下里巴人。是最简陋,最低矮,最随意的摊子。只要你会做臭干子,或者有臭干子的来源,那么你就可以卖油炸臭干子。别小看了这不起眼的简易小摊子,在八十年代的时候,北门有两个卖油炸臭干子的小姑娘,就凭着一个小煤炉,就盖起了楼房。那可绝对是万元户啊。

  在小摊子上吃油炸臭干子最有亲切感,因为卖油炸臭干子的完全和吃的人平起平坐,都是坐着一色的小凳子,视点一样高,还都坐着不动。

  一个小煤炉,上面架着家里炒菜的锅,锅上面有个铁丝网子,半圆形的,有边,可以挡住臭干子,是放炸好的臭干子,并让臭干子上的油滴回到锅里的地方。锅里满是油。臭干子也是要现炸现吃。没人来买时,网子上也会放几块炸好的臭干子,以示“正在营业中”。这个臭干子是没人买的,人们一定要亲眼看着她炸。

  卖油炸臭干子的多是老太太,没有什么劳动力的。有劳动力的都卖卤鸭去了。那个要用力斩。还要整天站着。卖酒酿和凉粉的多是中年妇女。所以用三朵金花形容她们,再恰当不过,她们也展现了妇女辛劳美丽的一生。美丽的少女,丰满的妇女,慈祥的奶奶。

  只要你走到卖油炸臭干子的摊子前,说,买四块臭干子,并在小凳子上坐下,她也答应了,并立刻为做,那么买卖双方的口头合同就已达成。臭干子一毛钱四块。你只需坐在小凳子上等,并观赏老太太的操作,和她聊聊,就像看着外婆为自己做好吃的一样,心里有一份感动和依恋,好像又回到了小时候无忧无虑的年代。

  老太太会先打开炉门,让火烧旺,锅里油翻滚,再从旁边的盖着白纱布的,摆放着整齐臭干子的大篮子里,取出你所要的数目的臭干子,然后一块一块地顺着锅边往锅里放,放完,用一双炸油条的长筷子,翻动着臭干子。筷子的前端已经变得焦糊,随着焦糊的脱落,筷子会越来越短。

  到臭干子起了泡,表面干结,焦黄,就炸好了。老太太会把干子夹起来,放到铁丝网上沥油,然后把长筷子也插在铁丝网上,关上炉门,让火变小。如果吃的人很多,她就要很忙,你就会很心疼她,怕她累了。

  臭干子沥干了油,老太太就会用普通的筷子把臭干子夹到小碟子里,浇上醋和水大椒(红辣椒酱),放到你面前,你就可以开始吃了。配上小凳子的还有桌子。小桌子上放了筷筒、醋瓶和水大椒瓶。醋也是用水稀释的,和小笼包子一样,所以不会太酸。

  然后你就夹起一块臭干子反过来,把上面的水大椒也涂抹到别的臭干子上,再蘸蘸醋吃,那个香啊,臭味已经发生了化学变化,变成了香味。又烫又辣又酸,还外脆里嫩。一口咬完再蘸点醋吃。就这样一块接一块,四块一下子就吃完了,一毛钱就这样进了肚子。已经半饱。小吃的使命已经完成。

  现在的小摊子少了,没法几步一个,城管管着,就花点钱打的,或者坐三轮车到四季春去吃吧,贵肯定是贵一点,全当为芜湖做点贡献,留下买路钱。吃了那么好吃的东西,也值啊,何况在芜湖打的还便宜。

  在四季春吃油炸臭干子,看不到操作的全过程,都流水线了,分开执行,伺候你的人,由老太太变成了美女,倒不是化妆品的功劳,而是真的美女。

  有个笑话说,一个卖化妆品的人吹嘘,他的化妆品是如何地能让人返老还童。他见大家不信,就对旁边的小姑娘说,妈,你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用这个化妆品的。

  美女虽然不能让你有见了外婆般地产生情切情感,但是会令你眼前一亮,如果你是个男士的话,吃油炸臭干子时也充满了春意。这里的油炸臭干子还是保持了最传统的油炸臭干子的风味,色香味俱全,只不过水大椒和醋要自己来倒,调配,依着自己的口味。

  别的摊子也有油炸臭干子,但都是在城管允许的,比较集中的小吃地段,还要特地去找,路边的金花已经基本绝迹。外地人就算了。(待续)


  
  到芜湖去吃(连载)3,油炸臭干子:最前面那黑色的就是油炸臭干子
  多谢捧场
  到芜湖去吃(连载)4,腰子饼

  在四季春点油炸臭干子的同时,再点一个腰子饼。估计你也吃得差不多了,一笼小笼包子,一个大烧卖,几块油炸臭干子。那么就让你的肚子再撑一撑,一定要尝尝这个。或者吃不掉打包带走,都要尝一下。街上小摊子有,但你要去找,麻烦,还不如一次性解决算了。

  腰子饼和油炸臭干子都会同时出现,哪里有油炸臭干子,哪里就有腰子饼。因为在炸臭干子不需要太多的操作,手上还有空闲;同时锅里有那么多的油,就炸几块臭干子,简直是大材小用,浪费了光阴。所以,利用手和锅里的空挡,同时炸腰子饼,就变废为宝,田间套种,立体收获了。人们也多享受了一道美味。

  腰子饼又叫萝卜饼,他就是萝卜做成的。如果说油炸臭干子在家里可以复制,那腰子饼就要困难得多。你首先要买一个模子来。以前有这个模子卖,都在白铁匠的店里买。他们卖白铁皮敲出的畚箕,铁筒,有玻璃框子的油灯,从大铁桶里抽油的筒子,腰子饼的模子。都是纯手工,用木头敲出来的,不漏水。

  这个腰子饼的模子很奇特,一个腰子形的勺子,上大下小,侧面看是梯形的,把子很长,与模子之间形成很大的斜角,这样挂在锅上,刚好可以保持腰子饼平放着。把子末端弯曲成一个钩子,可以挂在锅沿上。

  油炸臭干子和腰子饼一般都下午卖,这时吃的人最多。因为早上有小笼包子、油条、糍粑、卷子、豆浆、豆腐脑等等五花八门的早点,无暇顾及到油炸臭干子和腰子饼,那么下午,早点的摊子早已收摊了,要吃点东西还真难。好东西全都挤到了早上。不过,芜湖人是不会让自己的嘴有一刻停歇的,什么时候卖什么东西,都安排得好好的,不会让嘴有空。

  我在烟酒店上班的时候,最希望赶快到下午,因为一到下午,那些大妈同志嘴就馋了,就会说,小杨,去买几块腰子饼。我就得命赶紧溜出去,舒展一下我那憋得厉害的身心,在外面逛逛,透透新鲜空气。

  虽然店里也卖好吃的东西,但都被我们吃遍了,还都是甜的,这时也需要吃点咸的,辣的。想吃店里的东西,一定要有第二个人在场,并把钱交给他,然后自己拿了东西吃。不能在没人的时候自己拿了吃。

  不远的地方有个国营的早点店,卖油条、卷子、糍粑、锅贴饺子,下午会卖腰子饼。他家不卖油炸臭干子,因为是国营的,巴不得有手的空闲,哪管锅里大材小用?不过他家生意也红火,在路口,手和锅也都没闲着。人多的时候也要排队。

  国营的店你不能要求他现卖现炸,他会对你翻白眼,并把你视作怪物,因为从来没人胆敢要求他服务。我小时候去买肉包子,服务员老也不理我,给别人忙。我生气地说,“你是怎么为人民服务的?”。他们的墙上都贴着这样的字,是毛主席的字体。

  她立刻也火了,声音比我还大,“我是为人民服务,不是为你服务!”我自然也灰溜溜地走了,别指望她还能卖包子给我。我不能代表人民,那电影上为什么在枪毙坏蛋的时候,说,我代表人民,然后“呯呯”枪响?只能由国家代表人民,人民就自己不能代表人民。

  所以那时候卖东西的作风后来被叫作官商作风。有副漫画我到今天都记得,一个古代的官老爷,手插在袖筒里,傲慢地脸朝着天,前面放着一筐梨,上面有杆秤。一个老实巴交的汉子,作着揖,低头哈腰地说,“老爷,请赐卖给我梨。”

  所以在国营的店里买东西,你只有等候他的份。炸完腰子饼,他也是沥好油,就立即往大竹扁子里(类似筛子)里哗啦一倒,就和早上炸完卷子、糍粑一样。你要碰上他正在炸,就能吃到脆的,不然就吃软的,不吃拉倒。

  后来在医院上班,下午医生也馋,想吃腰子饼,就玩点高级的,都有点文化嘛,就画兰草。把一张纸像折纸扇子那样折叠了,头一小页上写上医生护士的名字,最后一小页上写上“吃”和“跑腿”的字样。“跑腿”只有一个,剩下的都是“吃”,总数和人数相等。

  有名字的那一小页不让人看到,然后从下往上,每翻开一小页,就叫一个人来画连线,把看不见的上排的名字和下排的字连在一起;第二个人再打开一小页,接着画。直到到名字露出,再寻着连线,找到谁和“跑腿”连线到了一起,这个人就跑腿去买,但是不出钱,吃白食。也是到那个国营的店去买,近些。

  国营的店用大桶装萝卜丝,一个人炸,一个人卖,都站着。而小摊子是一个人操作,你坐在小凳子上参观全过程,就很有意思。

  萝卜丝要先用擦丝子的擦子(刨子)擦出来,然后加盐、切碎的大蒜,挤掉水,放在脸盆里;还要事先调好一桶稀的面糊。炸腰子饼时,先舀一勺子面糊倒到模子里,面糊只在底部形成一层面糊液,然后用筷子夹着萝卜丝放上面,放满,弄平,上面再浇面糊,直到与模子口平齐,然后放到油锅里炸,用模子上的钩子钩住锅沿。

  炸到腰子饼定型,变得浅黄了,再把腰子饼倒到油锅里继续炸;这个空出来的模子就再做下一个。一般都有两个模子,轮换刚好。模子里的余油也刚好能使腰子饼的面不沾在上面,容易倒出。接着就用长筷子翻动着腰子饼,直到腰子饼炸成了金黄色,表面硬邦邦的了,才夹出来,放在网子上沥油。

  后面的程序就和油炸臭干子一样了,沥好油,用普通的筷子把腰子饼夹到碗里,再浇上醋和水大椒递给你。你吃的程序也和吃臭干子一样,在筷筒里拿一双筷子,夹一个腰子饼,把它上面的水大椒涂涂到别的腰子饼上,然后再蘸点醋,开吃。

  腰子饼也一定要吃脆的,现炸的,趁热吃。软了就不好吃。腰子饼呈腰子状,也就是椭圆形,巴掌大,半寸厚,外表金黄,里面雪白,夹有绿色的大蒜。外面略微有点脆,里面是软的面糊夹着萝卜丝。萝卜丝非常脆,在软面糊的对比下尤其强烈,又很鲜,配上醋的酸和水大椒(红辣椒酱)的辣,尤其好吃。下午吃两个足够,起到了小吃应起的作用。

  腰子饼多是秋冬吃,萝卜上市,大蒜上市,又腌了水大椒。大夏天的下午热得要命,单位发绿豆汤,冰棒吃,人们不会再跑去买火热的油炸的腰子饼,还蘸辣椒酱吃。(待续)

  (在上一篇臭干子的图片里,旁边椭圆形的就是腰子饼,我就不在这里再重复发图了)
  到芜湖去吃(连载)5,春卷

  春卷也不能少,一定要吃。不吃春卷,芜湖的油炸三姐妹你就缺了一样。如果四季春的店里有,就在四季春吃;没有,以后在街上碰到了再补吃,那是非吃不可的。街上的油炸小摊子,有时你会碰到。陶塘边的金隆兴是肯定有。

  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凡是街上有油炸臭干子(臭豆腐干)的摊子,就必然有春卷卖。油炸臭干子,腰子饼,春卷,就像三胞胎,总是一道进,一道出,从不分离。只不过,春卷只能在冬天,春天卖。因为芜湖人最喜欢的芹芽(一种芹菜)只有冬天和春天有;而春卷的陷,又必须是芹芽炒肉丝。所以春卷受制于芹芽,而不得不在夏天,秋天与姐妹们分手。而一到冬天,芹芽一上市,三姐妹就又粘在了一起。

  老大当然是油炸臭干子,老二当然是腰子饼,春卷只能屈居老三。因为芜湖人在外地,一提就提油炸臭干子,然后才提腰子饼,春卷几乎都忘了。都是季节惹的祸。它一下子有,一下子没,就把人们脑子搞乱了。

  但芜湖的春卷特色就在于,它是用芜湖的芹芽炒肉丝做的馅。春卷不在外表,就看内涵。外表全都一样,靠内涵拉开距离。就像现在选美,美人都漂亮,选谁呢?犯难。然后就出考题,谁答得好,谁胜出。也就是,谁智商高,谁胜出。芜湖的春卷就是智商高啊。

  外地的春卷我吃过一些,绿豆芽的,海鲜的,超市里的。好吃都还好吃,但有些吃过就忘了,有些有特色,但又不是太好吃。吃也行,不吃也行。但芜湖的春卷,是既有特色,还又好吃。不就叫人难忘了嘛。

  芜湖春卷的另一大特色,就是亲民。油炸三姐妹中唯一的一个。油炸臭干子虽然也作作秀,有时走进寻常百姓家;但家里炸臭干子的不多。而腰子饼就干脆拒绝亲民,连做做样子都不做。它那个排场,哪个老百姓家消受得起?饼还没到,模子就出来了。相当于人还没到,架子就出来了。总不能为了吃腰子饼,去买模子吧?

  芜湖春卷是家里炸为主,过年后的几天,是全年吃春卷的高峰。平时根本不吃。而街上炸的,是解决走在街上,没有春卷吃的人的欲望的。人们不会特地不吃家里的,要买了吃。家里做的实惠,馅料多。

  以前街上卖的和家里炸的都是一个样,就是春卷的两头都折叠到了里面;现在街上卖的两头都没有折叠进去,春卷就显得特别长,特别大。吃春卷也一定要蘸醋和水大椒(红辣椒酱)的。油炸三姐妹连蘸料都是一样,可见她们就是一家人,步调绝对一致。

  芜湖春卷的特点就是芹芽奇香,又脆,又鲜。外面大脆,里面小脆,最软的是肉丝,流动的是酱油汤汁。加上芜湖独特的吃法,蘸了醋和水大椒,就混淆是非,颠倒黑白,把芜湖春卷推上了顶峰。(待续)

  (上上篇的臭干子图片里,就是标准的油炸三姐妹。前面黑的是臭干子,后面椭圆的是腰子饼,右边站立的是春卷)
  所以说,一定要到芜湖去吃。

  我儿子真正是个芜湖人,在芜湖出生,并长到三岁。我是三代老芜湖。
  到芜湖去吃(连载)6,虾子面

  如果你可以在芜湖吃两餐,那么吃完小笼包子,下一餐就吃虾子面。也还都在凤凰美食街上,店名叫耿福兴,百年老店。一问皆知。它是取第一代耿家老太爷耿长福,耿长兴之名而命名的。耿福兴的小笼包子也很有名,你都在这一家吃也行。

  最早耿福兴在二街的尾部,接近中山路。二街就是陶塘旁边的一条马路,与中山路呈“丁”字形接壤。可能第一条路是中山路,现在改成步行街了。它是第二条马路,所以叫二街,现在还叫二街;一头接着北门,一头接着步行街。所以原来的四季春和耿福兴是遥遥相望。“四”在二街头,“耿”在二街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在二街里。

  耿福兴以虾子面、酥烧饼闻名。吃都要排队。排队也是因为要现吃现做,而且芜湖就这一家卖虾子面和酥烧饼,吃的人多,又是国营的,效率肯定不高。尽管里面的大师傅忙得焦头烂额,一刻不停,我们也是自取食物,但还是人满为患。站在桌子旁边等座位。都要坐着吃虾子面。不像小笼包子可以买了带走。

  下面的师傅动作快得已经到了极限了。一口巨大的锅埋在灶台里,台面上放满了碗。师傅移开锅盖。锅盖是木头的,很重,分两半,里面是一小半,不动,永远盖在锅上,只移动外面这大半个。

  见锅里的水开了,在翻滚,冒大泡,就会抱起一大堆湿的面条往锅里一扔,然后用长筷子搅和几下,再盖上锅盖。这边端起个大茶壶,往每个碗里浇酱油。茶壶一路浇过去,不停歇。茶壶里是调好的酱油、味精及盐。浇好,再从一大碗葱花里,抓起一把葱花,一路朝每个碗撒去,不够再抓。然后用碗大的铁勺,在灶台上埋着的另一口深锅里舀骨头汤,再依次往每个碗里浇去。普通的面条,还要再加上一勺猪油;猪油的碗就放在锅里面的半个锅盖上;锅盖上有个洞,刚好放碗,保持猪油始终处于融化状态。

  这些做好,面条也熟了,然后拧开对着锅的水龙头,放水,让面条冷却,接着用长筷子捞面,左手还着个漏斗状的竹滤子,捞起的面都要用它托住,然后送到碗前,先倒下它里面的面条尾部,然后再把长筷子上的面条往回折叠一下,盖在上面,再抽出筷子。

  面条就像三十年代的油头粉面的小生的头发,抹着凡士林,苍蝇都打滑,那样整齐有序,一根根的。然后用勺子在一个碗里舀一勺子虾子倒在面条上,一碗虾子面就好了。

  排队的人就递过票,端走虾子面,他就一边收票,边把票泡在一个装水的碗里,一边捞面,直到面条捞完,他往锅里放自来水,然后移上锅盖,这边摆放空碗,然后拉开灶台下面的铁皮炉门,看看火。再用铲子加煤。和了水的湿煤就堆在旁边。

  铁皮炉门穿在铁丝上,铁丝固定在灶口上方。铁皮炉门可以来回滑动,遮住灶口,或者打开灶口。必要时用钩子桶桶炉膛,让灰掉落到下面很深的灶坑里,灶坑在墙外都有出口,煤灰就从那里铲到板车上,再拉走。

  等水开了,再下面,如此循环。一个人这样大的工作量,干八小时,身兼数职,“不是铁打的身体,干不下来。”

  卖票的很舒服,一般都是女同志,坐在一张办公桌前,在一进门的地方,桌子上有一排票,夹在一块木板上。交了钱,她就撕票给你。有的店里的票是标价钱的,和公共汽车上的一样;有的就直接标食品名称。比如虾子面,酥烧饼。

  耿福兴也是二层楼,一楼有三进,一进门是个大炉子,有师傅在那里烤烧饼,现烤现卖,也是先排队买票,再排队取烧饼。炉子的里侧就是卖票的地方,办公桌对着路口。

  二进摆满了桌子,是吃虾子面的地方。桌子都是原木的方桌,油乎乎的,凳子也是标准的办公凳子,紫红的。地上更是黑乎乎,油腻腻的。是水泥地。当时所有的馆子都这样。

  三进就是厨房,一个大灶台侧面对着二进,在灶台前排队,等着端面。端到了就坐到桌子前吃,早有同去的人在那里已经占好了位子。把包和伞之类的东西放在凳子上。

  厨房里面还有三个大水泥池子,上面会贴上规定的“一洗”、“二清”、“三消毒”的牌子。实际上只有前面两道程序在执行,都这样,消毒拿什么药水?漂白粉吗?自来水里才放这个,来苏尔?医院里才用这个拖地。呛鼻子。那时真正的消毒是用个大铁丝筐子,把碗筷放里面,一起放在大锅里蒸煮。科教片上演的,宣传画上画的。

  虾子面的汤不像普通阳春面那样酱油多,猪油多,而是淡淡的咖啡色,没什么猪油,清澈见底,大约是怕破坏了虾子面的味道。面条也和阳春面的不一样。阳春面的面条都放了碱,面条是黄的,一下就熟。

  虾子面的面条是白的,很细,很有韧性。吃的时候要拌一下,让虾子都混合到面条里,才够味。一吃面条,极鲜,有海鲜的味道。汤也是鲜得要命,不是一般肉汤的味道,或者味精的味道,那时一种特殊的鲜味。可能就是虾子的鲜味。所以虾子面才有名。

  很巧的是,澳门也有虾子面,叫虾子竹升面,也是百年老店卖。但是面条是干的,没有汤,把虾子撒在面条上,自己拌着吃。面条倒是很奇特。是用屁股压着竹杠子的一端,一点一点地往前移动,竹杠子很粗,另一端固定在案板对面。竹杠子的下面是揉得极干的面团。

  面团经过这样反复地碾压,就十分有咬劲。区别是屁股压出来的,还是机器做出来的,就看面条是不是有楞。屁股压出来的薄面皮,要用刀切,所以面条边缘不整齐,也是方的。机器做出来的都是圆形的。讲究的人非要吃屁股压出来的。

  但是,芜湖的面条也是这样压出来的,然后用刀切,所以叫小刀面。小刀面是芜湖的一大特色;本来我不知道,从小就吃这面条到大;但后来听网友说,到芜湖吃小刀面吃不够;一回想,真的,确实是个好东西。芜湖的面条侧面看,全是方的。

  味道和芜湖的虾子面很像,不知道当年是不是一个师傅教出来的,然后兵分两路,一路在澳门,不放汤了,改成干的拌面;一路到芜湖,仍然用清汤。那虾子面的清汤倒很像澳门的鲜虾云吞面的清汤。

  但过生日,远方来贵客,都一定要到耿福兴吃虾子面的。到楼上去吃,要事先预订桌子,同时要吃许多东西,不单单是虾子面。如果耿福兴只卖虾子面,那就会失色很多。(待续)
  不可以把安徽和芜湖等同,你到芜湖吃完了才会有确切的感受。
  芜湖的吃,是周围一片地区公认的。
  到芜湖去吃(连载)7,酥烧饼

  (上)

  耿福兴还卖酥烧饼。酥烧饼那时只有耿福兴一家卖,虽然没有什么专卖,专利的规定,但都各家卖各家的货,绝不互相抢。现在酥烧饼也到处都是了,哪怕只在路边放个烧饼炉,也卖酥烧饼。算是专利流失,或者美食普及和全民化,和小笼包子,虾子面一样,只要你想卖,人人都可以卖。而且都得了真传,味道差别不大。

  那时耿福兴一进门,就是炕酥烧饼的大炉子,两个师傅在那儿忙。一个专门在案板上做烧饼,以及其麻利的动作揉面,揪面,擀面,包馅,再擀面,到烧饼一个个成型。然后每做好一个烧饼,放到旁边让它们排队。队伍非常整齐,还不是一般的士兵,而是仪仗队,个个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长相一致。

  等案板上的仪仗队都站满了,等待着检阅,师傅再拿起刷子,也就是当年刷油漆的那种普通的刷子,在一个装满糖稀的碗里蘸点糖稀,往每一个仪仗队士兵的脸上刷去。动作固定,每个士兵的脸上都一上,一下,刷两下,一路刷过去,到糖稀干了,再蘸,再刷。第一排刷完,再刷第二排。

  等全部刷完,再端起一碗白芝麻,抓一把,抖动着手腕,一路撒过去,让士兵沾满糖稀的油光水滑的脸上,再沾满芝麻,成了名副其实的烧饼麻子脸,说到麻子,想起远房表舅的遭遇。

  远房表舅有次乘长途汽车,有点晕车,就问同车的人有没有带什么药。有个人就对他说,司机有仁丹,你去找他要。远房表舅就去找司机。没想到司机破口大骂,老子操你妈!远房表舅莫名其妙,回车对那人说。那人已经笑坏了,说,本地人把麻子叫仁丹盘;而那司机正好是麻子。

  师傅然后才用右手在一个碗沾点水,拍在左手掌上,再拖起一个士兵,让他的烧饼脸贴在左手掌上,左手伸到炉子里,往空处一贴,士兵就老老实实地巴在炉子里。烧饼麻子脸对着熊熊燃烧的炉火。师傅的左手背,也在快进快出炉子的过程中,被熏得通红。到仪仗队全都到炉子里去了,师傅就会盖上一个浅勺子状的铁盖。然后喘口气,接着再做下一轮的烧饼。也是个体力活,一刻不停。动作如飞。

  炉子很大,是个大木桶,半人高,三尺宽,里面有个坛子似的炉子,坛子底部烧着火,另有小圆形的门洞,里面塞着布团做的门。加火和出灰,都从那里进行。炉子旁边就有钵子装着湿煤,铲子,装灰的畚箕。炉子和木桶之间填满了煤灰之类的东西保温。炉子的坛子状的小口周围和木桶之间,也被石灰糊上,变成了台面,可以放烤好的烧饼。

  另一个师傅负责不停地打开盖子,看看烧饼有没有烤好。到烧饼表面都金黄了,再用一把特制的大火钳,伸进炉子,用火钳小铲子似的一侧对着烧饼一铲,同时夹住烧饼,拿出来放到炉台上。烤好的都取完后,再盖上盖子,这边收票,用纸托着烧饼给排队的顾客。纸是浅咖啡色的,当时最便宜的一种纸,只做包食品用。

  “两个姐妹一样长,日里烘火夜乘凉。”火钳。火钳在芜湖是个重要的东西。最早夹柴禾,后来有蜂窝煤了,就出现了尖头子的火钳,夹蜂窝煤。现在老百姓都烧煤气了,火钳就彻底淘汰了,但卖烧饼的一直用它夹烧饼。

  到整炉的烧饼都烤好,卖完,下一轮的烧饼就又贴上了。后来就先进了,煤炉改成了电炉,现代化了。做烧饼的师傅的左手,一下子就解放了出来,再也不用通红了。炉子也撤走了,在原来放炉子的地方,放了电烤炉。电烤炉有个传送带,带着仪仗队一拨一拨地进烤箱,烤。烤好自己出来,后一拨的再自己进去。可以不停地烤。效率一下子提高了好多。

  但是挑剔的芜湖人说,电烤的酥烧饼没有炉子烤的好吃,我吃都差不多,没有做过深入的研究,不知道是不是有差别。(待续)
  补发一下《到芜湖去吃(连载)5,春卷》里芹芽的照片,不然外地人不知道什么是芹芽
  
  到芜湖去吃(连载)5,春卷:春卷馅的原料,芹芽
  到芜湖去吃(连载)8,酥烧饼

  (下)

  芜湖还有另一种烧饼,也就是普通的烧饼。以前大街小巷都卖,也是这种酥烧饼的炉子,方法也一样,擀好面,刷糖稀,撒芝麻,再用手沾水,贴到炉子里面烤。盖上贴盖子,然后看烤黄了,再用大火钳夹出来,放在灶台上。

  只是内容和加工面的方法不同。普通的烧饼是发面的,全是咸的,有葱花在里面。都是圆的,比较大,有中等大的碗口大,吃两个就可以抵一餐,和吃两根油条类似。是芜湖人的早点,或者小吃。整天都卖。五分钱一个。

  我很喜欢吃这样的烧饼,表面一舔是甜的,芝麻又香,外壳又脆,里面又软,有点类似现在的比萨饼。中间也是凹陷的,四周隆起。芜湖人吃烧饼也是要吃热的,在那儿等现出炉的。放一会表面就软了,不脆,不好吃了。

  现在芜湖已经没有这种烧饼了,我找了好久都没找到这种老古式的烧饼,全都卖酥烧饼了。找到一家老古式的,也改良了,里面夹了肉,比原来大,但是表面不脆。也不知道是芜湖人改良的,还是外地来的人做的。

  有个故事,说一个人吃了两个烧饼,没饱,就又吃了一个,饱了。他说,我早晓得吃第三个能饱,就不吃前两个了,只吃第三个。还有一个人,吃完烧饼,发现桌子缝里掉了好多芝麻,非常心疼,但是怎么也弄不出来,于是很生气,就拍桌子说,我看你出来不出来。没想到桌子一震动,缝里的芝麻都跳了出来,他赶紧用手蘸了唾沫,把芝麻都沾了吃掉了。

  烧饼全国都有,只是味道可能有不同。不然也不会有武大郎卖烧饼了。那次在福建看到一个矮矮的男人,穿着鲜艳的古代丝绸服装,挑着工艺品似的担子,那是两个木柜,上面有雕花围栏,还插了旌旗,上书,武大郎炊饼。

  一看,木柜上都是正规厂家生产的,盒子包装的各式烧饼,每样都买了,还挺贵。回去一尝,也没有什么特别,不如芜湖的酥烧饼。烧饼是一定要现烤现吃的,装到盒子里,回生了,就不好吃了。

  普通的烧饼都改成酥烧饼了,并不是说普通的烧饼不好吃,而是酥烧饼对芜湖人的诱惑太大了。以前只能到耿福兴这家唯一的酥烧饼店,还要排队,才能买吃到酥烧饼,现在许多人都在卖了,于是就拼命地买了吃。吃的人多,生意就好,生意一好,就大家都卖,普通烧饼就没人卖了,也没人吃了。两个烧饼同时卖,芜湖人只买酥烧饼。残酷啊,好吃的酥烧饼的泛滥,灭掉了普通的烧饼。

  就好像聪明的现代人出现,就必然会灭掉了笨拙的原始人一样,当然物种也少了一样。

  烧饼酥如此受欢迎,必然是它好吃。它叫酥烧饼,就是因为酥。酥烧饼有两种,一种甜的,一种咸的。甜的是圆的,可能为了和咸的区别开。有茶杯盖那么大,里面包了很多的糖。糖里和了面粉,既不会流出来,也不会不化。咸的是长圆形的,有猪腰子那么大,比猪腰子瘦。也就类似鞋拔子,既然赵本山认为自己的脸不像鞋拔子而像猪腰子,我就也来类比一下。这样一想,酥烧饼还真有点像赵本山的脸。

  两种烧饼最大的特点就是酥。皮一层层的,像纸那么薄,全是酥脆的,最外面是焦黄的。直到里面才有干干的软。咸的里面有猪油葱花。不是馅,也还是面。还有一种咸的里面有萝卜丝。萝卜丝是腌好,拌了葱花,调了味,挤干了水的。

  现在知道酥烧饼为什么这么受欢迎了吧?趁热吃,又酥又香,可以甜也可以咸,还可以有蔬菜,这些混在一起的口感,没有哪个烧饼可以抗衡。虽说我也很喜欢吃山东的煎饼,那种用杂粮做的,像书本一样折叠的,纸一样薄,微甜的,但是和酥烧饼比,它还是没法赢,因为它没酥烧饼的酥和香。香不仅来自葱油、面本身烤出来的香,还有糖稀和烤酥了的芝麻的香。吃酥烧饼要用手接着,不然酥脆的碎屑会掉得满地。

  在纯面食里,这样好吃的烧饼是罕见的。难怪芜湖人对它穷追不舍,死缠烂打。就像单相思的恋人,苦苦追求,永不厌烦,愿意用一生一世来换取幸福。(待续)

  
  到芜湖去吃(连载)8,酥烧饼(下):保姆买来的街上普通的酥烧饼。圆的是甜的,长的是咸的。
  到芜湖去吃(连载)9,煮干丝

  在耿福兴吃了那些,其实还没吃完,如果你要说实在吃得太饱了,撑不下了,就应该上一顿不吃,或者少吃,而要再来一碗煮干丝,不然你就白来了耿福兴。虾子面,酥烧饼和煮干丝,是耿福兴的三大招牌。缺一不可,你怎么能漏掉呢?

  我和儿子要是下一餐吃自助餐,或者吃酒席,或者到朋友家聚餐,我都头一餐不吃,或者饿得不行少吃。让身体里面空空,这样美味就来得更加强烈,也吃得更多。常常也会忘掉,望着美食,吃不下预想的那么多,我就和儿子互相踢踢脚,悄悄地说,中午吃多了。在朋友家,我会大声地告诉朋友,我一天没吃饭,就等着来吃你的好手艺。朋友的嘴都笑歪了。

  你要是打算晚上吃耿福兴,就一定要事先做好准备,清理肠胃。不是叫你喝减肥茶,“让你的肠子洗洗澡”,不停地跑厕所,而是用物理的方法,无损伤地进行,还健身。那就是绕着陶塘跑一个下午,把吃得顶到嗓子眼的小笼包子全都消化掉。晚上迟点吃,迟到小笼包子已经全部进了肠子,腾出了胃来。陶塘离凤凰美食街也不远,走路,打的都可以。

  陶塘是标准的微缩西湖景观,两湖一桥,垂柳环绕。跑一圈绝对值得。你跑西湖一圈多费精气神?还要专门跑到杭州去。现在西湖就你眼前,游完了这个就不必去杭州了。当年大诗人张孝祥在芜湖,就是捐了百亩地,叫儿子仿西湖挖出的陶塘。现在官方名字叫镜湖,老百姓还都叫它陶塘,陶渊明的塘。喜欢晨跑的人,早上都要绕陶塘跑几圈。

  你要是懒得跑,就逛逛步行街,看看陶塘。白天晚上都行;白天景色诱人,晚上灯火辉煌,你绝对以为到了一个世外桃源。春水荡漾,微风熏人,垂柳拂面。你坐在岸边端详着湖水,会忽生感悟,灵魂再次净化,心中再生感激;这绿幽幽的湖水,会洗刷掉你内心的一切污浊!

  最主要的是,芜湖的景点集中,步行街挨着陶塘;芜湖的步行街是中国最大的步行街。风景区就在市中心;我们芜湖人全都生活在风景区里。而且这里的风景区还从来不收门票;在全国最猖狂地收刮老百姓钱财,大肆高价收门票时,芜湖都一直坚持全天二十四小时免费对全世界人民开放。

  芜湖两个最大的特点就是风景和美食,而且还价格便宜,这正是旅游者所最希望的。现在又由我这个三代老芜湖,顶级好吃佬,来给全世界人民义务指引航向,更是能让大家不费吹灰之力,只花九牛一毛,就能在绝对美景中,最大限度地,最集中突击地,吃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要问我为什么?我什么也不为,就因为有一颗善良的心,不忍心让大家吃不到芜湖的好东西。

  所以你有机会在芜湖吃两餐,作半日游,那么两餐之间逛步行街和陶塘是最好的选择。同时别忘了照相,以证明你确实来过芜湖,绝非虚幻和杜撰;那个传说中的陶渊明的塘,确实超过西湖。你在照片上,照片在风景里,就是强有力的证据。还要到步行街买傻子瓜子(下面就介绍),和芜湖标志性艺术品,铁画。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见最后)。

  为什么说一定要吃煮干丝?因为这是一个很奇特的小吃。平时烧菜用的干子(豆腐干),这时变成了小吃,而且还美妙无比,你就是再有想象力,也想象不出来这是怎么变的。

  煮干丝一定要是白干子,也就是没调过味的,调过味的就没法再调了。都说一张干净的白纸,才可以绘出最美的蓝图。这话说得,好像又回到了小学写作文的年代。

  干子丝也一定要细。切细干丝,讲究的是先横向地能切多少片,层数越多,丝子越细。丝子细到像千张(薄豆腐干)丝一样,而不断。工夫啊,人家讲究的就是这个。

  煮干丝是用鸡汤、虾米、冬笋丝、香菇丝、姜丝煮出来的,家里一般都不会做,有那么现成的,好吃的名牌煮干丝,谁还自己煮?韩剧里有个亿万富婆小姐说得好,你烧的菜比厨师烧的更好吃吗?她根本不吃丈夫烧的菜,一心想巴结她的丈夫一时无语。小姐说,所以劝你不要做傻事,白白浪费时间。是啊,我们为什么要做傻事?我们烧的能有耿福兴的好吃吗?

  因为耿福兴的煮干丝太有名,太好吃,所以后来出现个体户后,也都家家店里卖煮干丝,是人是鬼都要捞一把。说实在话,我在别的小店里吃的山寨煮干丝,还真不好吃。这个和小笼包子、酥烧饼不同,无法遍地开花,口味统一。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有独门秘籍未及外泄。或者小店里舍不得用鸡汤煮,只用开水加了味精。如果味精可以复制鸡汤,那人都不煨鸡汤吃了。

  一碗煮干丝端上来,那是淡白色的汤里躺着一个个细如银丝的白干子丝,干子丝里透着虾米的红。这才叫雪里红。我们不妨也来仿造一下张打油的名诗,“天地一笼统,井上一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写成,天地一笼统,虾米都通红,黄狗身上瘦,白狗钻针孔。可以把姜丝看成黄狗。

  煮干丝吃起来特别地软嫩,快到豆腐的程度,但还是一丝一丝的,鲜得不得了,还不完全是鸡汤的味道,如果是的话,家里煨鸡汤,就可以煮点干丝了,也不是虾米配合的味道,反正就是无名的鲜味,不可复制,形容不出。边吃煮干丝,边喝汤,鸡汤哪如它啊,它没有重油,甚至没有油,又很清淡,实在是绝妙。

  到了扬州,发现有名吃,大煮干丝,不知道为什么要在煮干丝前加个“大”字,一个大盘子,很浅地放着煮干丝,那个好吃的味道,鲜嫩绝对超过芜湖。果然一个“大”字,就大出了水平。这样看来,芜湖的煮干丝来源于扬州。但这并不就是说你在芜湖就不吃煮干丝,你会为了吃大煮干丝专门跑扬州?即使去吃,也要先吃芜湖的。有比较,才有鉴别。(待续)


  
  菜市场卖的白干子,煮干丝的原料
  到芜湖去吃(连载)10,傻子瓜子

  (上)

  芜湖人喜欢吃瓜子,各种场合都吃;走路也吃,看书也吃;尤其是看电影,就更要吃了。以前在进电影院时,人们就像买票一样,非买瓜子不可。所以芜湖是个瓜子城。

  电影院门口卖瓜子的也不计其数。人们都用一个竹扁子(类似筛子)装着瓜子。扁子底下是个可以开合的简易凳子。西瓜子是论包卖的,五分钱一小包,一毛钱一大包。葵花子有散装的和论包卖的,五分钱一大包,一毛钱一大大包。散装的是用一个酒杯大小的小竹筒,从堆满葵花子的尖堆上舀一筒,倒在顾客手上。但倒出来的瓜子比想象中的少,因为竹筒中间有个节,只有上半部分装着瓜子,两分钱舀一下。

  电影院里虽然挂有“禁吃带有皮和壳的食物”的灯箱,但人们熟视无睹。人们同时享受着看,听,吃的乐趣。我有次突然想听听除电影以外的声音,就静下心来,结果听到的是一片“噼里啪啦”的磕瓜子的声音,犹如在放微型炮竹。

  逢年过节,夏夜乘凉,客人来自远方,自个没事,都吃瓜子。满街的瓜子摊,买起来也方便。

  学校门口都有卖瓜子的。我上中学时,校门口就有一个假腿老头,天天定时定点挑个担子来,坐在那儿卖瓜子。班上一个女生下课爱去买五分一小包的西瓜子回来吃,并总是分几粒给我们吃。后来我们这些人都上了瘾,也经常去买来吃。

  卖瓜子的老头白白胖胖的,面容和蔼可亲。他也从不掩饰他的假腿,他的两条裤腿都卷得一样高,那铁的假腿就露了出来。他的假腿也不穿袜子,就直接穿在绿球鞋里。

  那时人们夏天吃过西瓜都要把瓜子留着,洗净晒干,喷些盐水炒了吃,穷苦人家是从来舍不得花钱去买瓜子吃的。

  自家炒的瓜子都太脆,一咬就碎;而卖的西瓜子咬开后,壳子是整的。据说卖的瓜子是放在沙里炒熟后,再浇上拌了明矾的盐水,然后摊开晾干的。所以盐水也就会析成细细的晶体,紧紧粘在瓜子的表面。

  因为我在家里是个好吃佬,象炒瓜子一类的事就自然落到了我的肩上。我久经锻炼后,猜想,卖瓜子的一定是让瓜子壳中保留了些水分,所以壳才不会太脆。我就试了,结果果然成功。我将瓜子炒熟后,喷上盐水,然后并不炒到干就盛起来;结果就和卖的差不离了;只是瓜子表面没有细微的盐晶而已。

  这项专利让我忙活了一阵。那时有许多人家把夏天晒的西瓜子留到冬天过年时炒了吃,就省得再去花钱买瓜子过年了。过年是一定要吃瓜子的。所以过年前我还被人请回家,炒过一饼干筒的瓜子。

  现在人们富了,西瓜子也小了;人们也不再去留自家吐出的西瓜子晒干炒着吃了;摆瓜子摊的也成立了公司。但我仍然坚持把那绿豆大的西瓜子留着炒了吃。碰到无籽西瓜,我才没有办法。

  在芜湖遍地瓜子的繁荣景象中,有一个人物颇为突出。那时我已经上大学了;我是七七年恢复高考后考上的;就听芜湖的同学说,现在有个瓜子很有名,叫傻子瓜子,就在中山路的一个巷子口。

  为什么叫傻子呢?因为他自己规定,少一两,罚一斤。果然有人回家秤秤,发现不够秤,来找他,他就真的赔人家一斤。这在当时传为奇谈,哪个卖东西的不扣秤?我上大学前,在那个小烟酒店里上班,还国营的,全都扣秤。老的还教我怎么扣秤。我那时好生奇怪,公家的店,扣秤干吗?原来扣下来多余的,好在值夜班时偷了带回家。卖白糖,一个人扣一两,一天卖十个人,就会多出一斤。晚上值夜班,就可以偷一斤白糖,第二天早上带回家。我是坚持不扣秤。做人要凭良心。

  人家都说这家伙傻,不孬子吗?孬子还晓得“孬进不孬出”,他怎么干这赔钱的事?于是他干脆就叫自己傻子,并把瓜子命名为傻子瓜子,在摊子前立了块牌子。那时的瓜子哪有名字?全都摆小摊子的,和卖油炸臭干子的一样,任何人都能卖,只要你会炒。这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开创。所以说,傻子这人太有商品意识了,他不出名才怪。

  但是,光有创意还不行,还得质量好。他的瓜子有很奇特的口味,合并了以往的非甜即咸的固有模式。芜湖瓜子的口味就两种,一种是奶油的,瓜子外有白粉,吃起来有奶油的香味和甜味。一种是椒盐的,也就是咸味的,芜湖人也叫它咸瓜子。但傻子瓜子是奶油味里又有点咸。最主要的是,他的瓜子炒得特别脆,一嗑三瓣开。

  后来我就注意了,坐公共汽车经过那里特地看了一下,傻子是用个很大的扁子在卖瓜子。这种扁子是最大号的,有最大的澡盆大;上面的瓜子堆得像山样的。人们在排队买瓜子。这种景象在芜湖瓜子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过。他一个人已经忙不过来了,旁边有两个帮手。他负责秤瓜子,旁边的人就负责收钱,和往纸袋子里装瓜子。

  我一看这么热门,后来也买了吃,果然名不虚传,确实是全新的口味。又脆又香。那时的上海人,过年回去,就是在这样的傻子瓜子的摊子前,带了旅行包排队买傻子瓜子的。(待续)
  多得要命,芜湖名牌
  你形容一下,我就知道是什么了。或者我以后发文,你见到了,再指出。
  (抱歉很久没发文,老爸病了,现在好了)

  到芜湖去吃(连载)11,傻子瓜子

  (下)

  芜湖地处江南水乡,空气湿度大,脆的东西放外面就会软了。而且卖瓜子的一贯也喜欢瓜子的卖相好看,而故意不炒得很老,这样瓜子肉子就是白的;但香味就差多了。我们自家炒,都要炒到里面的肉子发黄;这样才香,才脆。而傻子瓜子就达到了这个境界。

  那时人已经开始有钱了,买瓜子也都不只是买一小纸包了,都用秤秤。一秤就都会扣秤,所以傻子的差一罚十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那时是个经济急速膨胀的时期,浑水摸鱼,坑蒙拐骗的事件激增,而独独傻子出现了傻样,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后来报纸也报道了这事。我们才知道傻子叫年广久。我还是第一次知道有人姓年。

  一时间,傻子成了名牌;他也借机会把事业做大做强,成立了傻子瓜子公司;又成为芜湖的一个第一;硬是把小小的瓜子做成了大文章。使得芜湖成了名符其实的瓜子城。傻子瓜子出名后,一下子冒出了许多命名的瓜子。胡大瓜子就又是一个名牌。

  后来人家看傻子瓜子做大了,就眼红了,开始打压;还把他抓了起来,罗列了种种罪名。邓小平南巡的时候,在深圳说,那个傻子瓜子大家对他不要眼红,要让他发展下去。一句话救了傻子,傻子放出来了,什么罪都没有了。

  我那时已经调到福建了。在和同事唱卡拉ok时,有首歌叫《春天的故事》。同事会唱,唱得很好。我就开始注意这个歌词,然后笑话道,这个歌词有意思,什么叫“有一个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她说,这是说邓小平搞深圳特区。我才恍然大悟。

  后来,在最热闹的中山路(现在已改为步行街)的傻子瓜子的店里,一幅巨大的邓小平吃瓜子的照片,和一幅巨大的邓小平文选的某页,被挂在柜台后面的一整面墙上;有关的那几句话,用红色波浪线标出。站在大马路上,隔着店面的玻璃墙,都能看得一清二楚。傻子这么精明的一个人,自然是不会白白浪费这块金字招牌的。

  后来芜湖就有了好多家傻子瓜子店;外地也有。我在福建还看到了傻子瓜子店。老家人来福建,都要带傻子瓜子;妈也经常寄来。我嫂子都寄过。每次回芜湖,我都要买傻子瓜子。我打的去,司机都要问,去哪一家的傻子瓜子?我也不知道其他的店,就说,到步行街。司机就把我拉到步行街的南端的口子的那家。步行街不让车子进去。我就都在那里买。

  现在傻子瓜子的品种就多了,有原来傻子开发的那个奶油的品种,也有椒盐的,还有其他的。而且也不只是瓜子了,还有小核桃,花生糖,芝麻糖,等等的炒货。还有傻子瓜子大礼包。这个我曾经买过,叫儿子送到他女朋友家里,也让他们吃吃芜湖的品牌瓜子。我自己吃,就都买散装的小的椒盐瓜子,特别香。一个人吃瓜子,满房间都香。大的没小的香。散装的比袋装的便宜,十八元一斤。

  卖的西瓜子和家里吃完西瓜留的瓜子不同,它是专门用来吃瓜子的西瓜的子,那种西瓜叫打瓜。瓜子四周是黑的,中间是白的。壳子也厚些,瓜子肉子当然也厚,质量比普通的西瓜子要好。爸以前到河北大名县实习时,就看到那里有许多漂亮的打瓜。大名县在《水浒》里叫大名府。

  农民热情地摘了一个瓜叫爸吃,爸说,没带刀。农民说,要什么刀?他用指甲绕着西瓜掐了一圈,然后用手一拍,西瓜就开了。接着他用手抓出一把西瓜瓤子洗手,就用手直接掏着西瓜吃。打瓜也非常甜,好吃;但农民不拿它当西瓜,只拿它当水喝;也请路人免费吃;但西瓜子一定要留下来。他们靠卖瓜子赚钱。他们眼里的西瓜是另一种,非常大,像枕头,干瓤子,子很小;更好吃。

  现在街上所有的炒货店里,也都卖自己的瓜子,还是保持了芜湖的老传统。不过现在吃瓜子,一买都是半斤一斤的了。炒货店里其他东西的品种也极其多,依不同的品种,放在一个个玻璃箱里。

  芜湖人吃瓜子,都是把瓜子丢到嘴里,然后用舌头抵紧了瓜子,让它横着站立在板牙之间,尖子朝前;然后咬一下。瓜子裂开了,再用舌头把它调转得尖子朝下站立;用舌头抵紧了,再咬一下。瓜子就裂为三片,两片壳子,一片肉子。

  福建都只吃煮出来的酱油瓜子。这种酱油瓜子我妈以前做过,就是把西瓜子放锅里煮,加上酱油,然后晒干。现在这瓜子叫五香瓜子。芜湖人基本不大吃,都要吃脆的,香的。他们吃瓜子也都把瓜子拿在手里,咬开瓜子的尖子,然后在手上剥了吃。我带傻子瓜子给他们吃,他们一咬,就全都碎了。然后都拒绝吃。

  他们说,有些人吃瓜子把丢到嘴里吃,多脏啊。我吓得没敢作声;我们芜湖人都是这么吃瓜子的。不然瓜子外面弄出各种口味有什么用?也有不会吃的人,即使把瓜子丢到嘴里,也用劲过猛,一下全咬碎了,就都吐出来了。

  所以说,芜湖人吃瓜子的工夫不是一天练成的,那得先有遗传;有了天赋,再从懂事起就日夜磨练,练出巧舌如簧,以柔克刚,最后才能吃到那终极美味。我在福建鸟语林里,看到漂亮的大鹦鹉也如此巧舌如簧地用嘴剥葵花籽吃,真是服了它。

  有次电视上居然有个比赛,人和鹦鹉比赛吃葵花籽,看谁胜出。我就后悔没早看到预告,不然我就去参加了。我们芜湖人出马,一个顶俩。尤其是我到目前还没遇到一个比我吃瓜子快和高质量的。我吃葵花籽,壳子后面是连在一起的,整的;吃西瓜子,半片的壳子也是完整的;关键还速度极快。我在芜湖时,在单位里就没人能吃得过我。我常常感叹电视上都搞文艺竞技,就不能搞搞像吃瓜子之类的比赛,打打擂台吗?我就不信我这个擂主能被别人打败。(待续)

  
  傻子瓜子店里卖的大礼包
  到芜湖去吃(连载)12,馄饨(上)

  如果你要在芜湖吃两天,那就要先住下,把行李放好了,再出去吃夜市。

  芜湖北门的杨家巷,是有名的“小吃一条街”,现在叫“特色小吃摊群”,开口在九华山路上,出口在二街。你只要对司机说,到北门杨家巷,小吃一条街。人人都知道。

  杨家巷原来是个自由的露天菜市场,后来改造了,不卖菜了,把路边卖小吃的都集中到这里来了。自从这里变成小吃一条街后,生意就没差过,各路神仙都在此逗留,不愿离去,连外地的山东煎饼也来凑热闹,还有福建馄饨,兰州拉面。

  我妈买的新房子就在杨家巷后面,把我们欢喜得,和儿子第一次回新家,就天天早上吃小吃,七天才能吃完,然后再从头开始吃一遍,如此循环。不然怎么叫你一定要有七天的时间在芜湖吃呢?你只有一个肚子,不可能一顿就把几十种东西吃了。

  你如果住得远,就打的来;住得近,就走过来。我劝你还是住到杨家巷里面,这里面有好几个小旅馆,那真是最便宜的旅馆。妈保姆家里来人,去住单间,原来要三十元,保姆嫌贵,说是吴老师家亲戚,硬是变成了二十元,全世界都少有的便宜。昨天晚上我去看了,招待所,四十五元一间,两张床,干净得很。我家要是来人多了,我也去住。附近各种类型的旅馆都有。

  小旅馆的条件肯定是比五星级的差些,但是你到芜湖来不是住高级旅馆的,而是来吃的。如果你实在高档,就住最高级的铁山宾馆,不问价钱,叫的士司机拉你过去;这里毛主席住过;后来江泽民,邓小平,胡锦涛都住过;反正中国的一把手都芜湖来,都住这里。铁山宾馆一直都是领导住的,老百姓以其住的最大的宾馆是鸠江饭店。然后你再打的到杨家巷来吃。

  住在杨家巷的一个最大的好处是,晚上吃夜市方便,不要到处找的。黑灯瞎火的,东西南北搞不清,一个外地人,别把自己弄丢了;然后回单位,领导说你故意走失,休霸王假了;家人说你玩失踪,蒙骗谁呢?搞不正之风去了。你的惨,就不是一张嘴能说得清了。何苦呢?幸福的生活毁于一旦。

  放好了行李,收拾好衣物,洗好了澡,也洗好了衣服;衣服不洗带回去洗也行。然后,你就一身轻松地去吃夜市了。杨家巷的朝东的出口,就是九华山路。你要是没有方向感,搞不清东南西北,就问小旅馆的老板,九华山路在哪里?老板就会用手一指,走割块出尅(从这儿走出去)。

  出了巷子的右边,就是一个小型夜市。有多小?就四家摆摊子,一个卖馄饨类;一个卖锅贴饺子。另外有卖羊肉串和烧烤的。这里味道极好,生意也极好。我和儿子晚上就在这里吃夜市。

  你先要找个位子坐下来,然后再对着正在辛劳操作的老板兼厨师高喊,“来一碗小馄饨——”。以前,在外来物种入侵之前,买馄饨吃是不需要加个什么“小”字的。馄饨都小,难道可以大吗?坏就坏在上海人喜欢吃的大馄饨,传入到了芜湖,并站稳了脚跟。需要现在就是花开两朵,需要各表一枝了。

  最早的馄饨,是挑担子卖的。我依稀记得小时候,文革前,都是老头挑了两个方木桶一样的担子;像放大的提盒;在街头卖。一头的方木桶上有锅,底下是炉子,烧柴。另一头方木桶上放着碗,调料,抹布。下面是柜子,放着原料和柴禾。在这样的担子前面吃馄饨,都站着吃。那个味道和现在的一样。

  老一辈的人说馄饨,都说饺儿。卖馄饨的,就是下饺儿的,卖饺儿的。爸说连接方木桶的担子,是固定在一起的;像一座桥。“扁担”上还放着调料、原料,也当个桌子用。锅的中间也隔开一半;一半下小刀面,一半下馄饨。

  老一辈的人说的芜湖话更土。现在的郊区,县城,还说这样的话。肉说成“弱”,日也说成“弱”。于是就有人发明了骂卖饺儿的话。问他,你(的饺儿)是牛肉的,还是猪肉的?意思是,你是牛日的还是猪日的?怎么回答都吃亏。

  那次爸家门口的一个孩子,就真的去问卖饺儿的,你是牛肉的,还是猪肉的?卖饺儿的聪明,回答道,你要牛肉有牛肉,要猪肉有猪肉。芜湖从来没有牛肉馄饨,他只是巧妙地回答了刻薄的话。

  后来就都是国营的馆子卖了。到八十年代,路边的面条摊子规模就大多了,都坐着吃。现在也是各大馆子,面条摊子,全都卖口味统一的馄饨。芜湖的小吃怪就怪在这里;口味统一。那是勤劳勇敢的芜湖人,用嘴,这个唯一的衡量器,规范出来的全球通用的标准化小吃模式。

  但芜湖人也绝不排外,好吃的东西,最后都笑纳成自己的东西了。早在七十年代,就听说上海人吃大馄饨。上海人喜欢,芜湖人摇头。渐渐地,馄饨摊子开始卖大馄饨了;一吃,还是摇头。因为对比了芜湖的馄饨,觉得它怎么都不是味。但现在,买个馄饨吃,还要问你吃大的,还是吃小的了。

  大馄饨就是介于饺子和馄饨之间的一个过渡品种;可谓是两不像。饺子的皮厚,是圆形的,而大馄饨的皮薄,是正方形的;饺子是把皮捏起来封死,而大馄饨却是折叠的;煮饺子需要加三次水,而大馄饨是煮开了就能吃的。

  后来好多人家也喜欢包大馄饨,所以我也学会了。买来专门做大馄饨的皮,调好肉馅;刮指甲大的一小团到大馄饨皮上,然后对折,再对折;再拎起上两层的两个角,叠压在一起,捏紧,就行了。怎么看都像扣好纽扣的衬衫的领子。它就这样地一排排地站立着,雄赳赳气昂昂。吃起来的感觉也是介于饺子和馄饨之间的。(待续)
  所以说要多锻炼啊
  到芜湖去,吃到的肯定比我介绍的多,我讲得还不全。
  到芜湖去吃(连载)13,馄饨(下)

  而我们芜湖本土的馄饨,一直都有,直到现在,从没间断过。南门湾那时有个国营的馆子,叫四时美;侧面的小门就在我家大院的对面。我家大院有一对夫妇在这里上班。两个人都在馆子吃饭,每人一个月交九元。如果他们不在馆子里上班,不吃这样便宜的伙食,他家就养不活。他家七口人,六十元,是大院里最穷的。街道也让他们糊火柴盒,以资补贴。

  所以我没事就喜欢到馆子里玩。馆子是前店后厨,里面的五个人我们都认得。有个负责采购,天天蹬着三轮车的麻子,大家最喜欢他;经常在养猪的地方,扒他裤子玩。他夏天只穿一条大裤衩子。馆子在我们大院外的空地上造了一个猪圈,围了一个院子。我们要是在旁边看,女人们就会说,小家伙在旁边,败搞。麻子也从不忌讳人家喊他麻子。他说我本来就是麻子。

  馆子里烧菜,下面的动作和程序我们都烂熟。炒好菜了,厨师就用铁勺敲锅,“汤——待待,待,待”。卖票的就会提醒不懂得暗号的客人,“菜炒好了,快去端。”馆子里也卖油条,包子等等的东西。我们买东西吃特别方便;家里来人(来客)有时也会到馆子里炒两个菜。两元一盘。

  炒菜,揉面,蒸包子,切油条的都是男同志;女同志包馄饨,下面条,炸油条及卖这些东西。我最喜欢看大院里的女人包馄饨。她身子板很结实,总是笑眯眯的;最喜欢说,真得味(有趣);还喜欢对我妈说,我是看着她长大的。她是指我。她很爱干净,脚上的力士鞋也都洗得发白。我们那时不分男女老少,都穿绿色的解放军穿的球鞋。芜湖人把这鞋子叫力士鞋。她洗头都用碱泡的水洗,每天早上都要把耳朵毛(齐耳短发)梳得整整齐齐,再涂上刨花泡的水。头发就如乌漆般地黑亮而服帖。

  她一般都一个人包。一叠极其整齐地切出的馄饨皮,放在两手之间;它由总部专门加工好了送来的;手掌大,微微发黄;加了碱,防止面皮在摆放的过程中发酸。右边放一碗调好味的肉馅。

  只见她用一根类似筷子的竹子做的微型瘦铲子,在肉馅的边缘刮小半个指甲大的肉馅,然后再用“筷子”去沾馄饨皮最靠近自己的一角;再往外一卷,并顺势把馄饨皮子提到左手。左手拇指一按的同时,右手抽出“筷子”;在抽出“筷子”的同时,左手的其他四个指头往中间一窝,就完成了包馄饨的动作。右手拇指再把多余出来的,最远端的馄饨皮的一角,往左手拇指下的空隙里一塞,左手拇指抽出,一个馄饨就包好了。然后反扣在盘子上。

  整个动作快到你根本就看不出全过程,只见“筷子”刮肉,沾皮,左手接住,然后“筷子”抽出,左手一窝,扣到盘子里。我有时也会在旁边轧热哄(凑热闹),用分解动作,包一个正儿八经地“纸包子”。

  别担心这样的馄饨经不起水的摧残,在锅中解体,变成汆烫圆子加面皮汤,因为还有最后一道工序是更加看不出来的,那就是在左手一窝的同时,把整个馄饨也捏紧了。馄饨到了水里,一遇热;肉馅一缩,馄饨皮一熟,都发挥了胶水般的粘合作用;馄饨照样一个个独立,外形完整,把肉死死地包在里面。

  她在包的时候就已经数好,每十二个一堆;包好了一盘,就端到锅台前。如果这时有人来吃,在前面花一毛五买了菲子(票),过来自取;她就要把炉门打开。炉门就在灶台下,是自制,用铁丝穿着的铁皮。那时所有的馆子里灶台都是同样的结构;和耿福兴一个样。下馄饨和下面条也由她完成。

  那时都自取,没人为你服务;因为他们也是人民,不会低三下四地伺候你。只有地主阶级才需要丫头,小二伺候。记得这种思想在以前的电影里就体现了出来,那电影叫《小小得月楼》,说的就是餐馆里服务员态度不好,和人吵架,后来变好的故事。怎么可能变得好?只有他自家的店,他才会态度好。现在私人的餐馆态度好,就证实这种一心为私的心理。

  炉门一开,锅里本来平静的开水立刻沸腾,她就会一把抓住十二个馄饨撒到锅里;然后在灶台早已放好的碗里,舀点盐,倒上少量的酱油;再舀一大勺猪油,撒上葱花,浇上一瓢骨头汤。这时,馄饨已经浮起来了;全都鼓着气泡,像一个个小乌龟。被包在馄饨里面的气体散不出去,都膨胀了,把馄饨一个个拎到了表面。即使面条和馄饨一道下锅,都不会混杂,面条沉底,它浮上头。

  这时,她就会用“找聚子”在各处捞住馄饨;捞齐了,还上下在水里颠两下,以去除馄饨周围的泡沫,然后再倒到碗里。“找聚子”是铁丝一圈圈编出来的漏勺,浅漏斗形,像蜘蛛网。把子是宽篾做的。然后客人就会端着碗,喜不自胜到大堂里找位子坐下,再从桌子上的筷筒里取出汤匙,去享受这不一般的美味了。

  等他吃完了,大院里的女人还要去收拾碗筷,擦桌子,再去洗碗。洗好的碗再放到灶台上,循环使用。别人有空也要洗碗,谁有空谁做。大家都很勤劳,没见到谁偷懒,或者吵架。大家都很和睦,像一家人。

  现在下馄饨都用最大号的铝锅,中间隔开,一边下馄饨,一边下面条;放在独立的大炉子上;炉子也烧煤,地上有小鼓风机嘴子对着炉门,通着电;在需要大火时,送及时风。炉子上就会喷出蓝色的火苗。其他的程序还和以前一样,但汤里多了胡椒粉和碎榨菜。

  别小看了这两样东西的添加,就给馄饨加足了筹码,达到了世界之最,没有办法再往上完善了。馄饨一端来;现在有小妹端来,不要自取了;就有一股特别香的味道。是猪油,胡椒,葱花的混合香味,弥漫在空中,让你欲罢不能。汤也是泫清,闪烁着葱花,漂浮着馄饨,沉积着碎榨菜。赶紧用汤匙搅拌一下,就要忍不住舀一个送到嘴里。

  然后舌头在嘴里烫得左躲右闪,边吸着冷气和鲜味,边把馄饨快速咬碎,连汤带馄饨就滑到了肚里。像我和儿子怕烫的,就舀一个,吹吹凉;再咬半口嚼嚼,细品内中的美妙滋味,兼带观赏馄饨的丽影。肉馅的鲜嫩混合在了皮子的软棉中,再加上碎榨菜的脆和微辣,惊现了难言的口味。馄饨皮柔滑得像半透明的纱,在汤匙中“轻解罗衫,独上兰舟”,凭栏翘首,“云中谁寄锦书来?”满碗沉醉的馄饨在汤里曼舞,齐声回应“谁,谁,谁?”

  在眼花缭乱,思绪飞舞的亦真亦幻中,一碗馄饨下肚;诗性犹未尽,已是额头略微冒汗;分不清是醉了,还是暖了。但满足的心灵已是充满了阳光。(待续)

  
  芜湖百年老店金隆兴的馄饨
  是啊,满街都有得卖,全漂在汤上面。
  
  芜湖凤凰美食街里的百年老店耿福兴,小吃价目表
  
  芜湖凤凰美食街里,百年老店耿福兴的名吃:煮干丝
  
  
  芜湖凤凰美食街大门
  到芜湖去吃(连载)14,锅贴饺子

  如果光吃馄饨,旁边的人影晃动,给你的暗示就是,你外地人吧?放着这么好吃的锅贴饺子不吃,在寡吃馄饨!所以,我和儿子在这儿吃宵夜,都是要同时买点锅贴饺子一道吃的。边吃边喝,才叫有滋有味。

  芜湖人喜欢把锅贴饺子简化为锅贴。这个锅贴不是普通的锅贴,早在三十年前就有。那时二街的那家国营的小馆子,就是卖锅贴出名,生意很好,都要排队。他家有两种锅贴,一种是最大众化的肥胖锅贴,也就是在全国各地都有可能见到的锅贴;福州闹市区就有一家专门卖锅贴的店。

  胖锅贴类似不大的包子,是发面做的饺子,包上了韭菜,粉丝做馅。二街的那家,在店门口放个汽油桶做的大炉子,上面放着比炉子大一圈的扁锅。锅有两个,轮换着煎和卖。人有三个,一个包,一个煎,一个卖。卖的是女同志。

  包的人把胖锅贴包好了,放在案板上,够一锅了;煎的人就把扁锅端到案板旁,把锅贴由外向内纵向地一圈圈地,保持着间距地码放到锅里,然后盖上木头锅盖;再用两块抹布包着锅边,吃力地端着锅;人往后仰,肚子挺起,负责顶着锅;把锅端到炉子上煎。

  煎一会,他就拖开锅盖;锅贴已经变大了一半,基本定型了,他拿一个壶,往锅贴上浇面粉调的水。水淹到锅贴的三分之一。然后还盖上锅盖。

  到锅边冒热气了,他再次拖开锅盖;锅里已是蒸腾一片;所有的锅贴都挤在一起,一个挨一个,变得白白胖胖;锅里水也干了;这时还没完,只见他拿个细长嘴的铁壶,往锅贴上浇油,又上了锅盖。

  只听得锅里嗞啦嗞啦地响;再过一会,他就拖开锅盖,再也不盖了;然后把平底锅拖出,离开炉子的一半;再用个专用的铁皮做的长铲子,把这半锅仍然在火上的锅贴,一圈圈地按照锅贴码放的路径,几个几个地铲翻过来,让上面也煎一下。这个专用的铲子的宽度,刚好是锅贴的长度;所以铲到哪一圈锅贴就是哪一圈,不会和相邻的锅贴拖泥带水,沾上搞不清。

  锅贴这时诱人的一面就露出来了,浇下去的面汤已经烧干,并被油煎得薄黄亮脆,连接在锅贴的底部,把锅贴全都连成了一整片。它自己已经变成了锅贴的一部分,和锅贴焦脆的底部融为一体。当锅贴被强行分开时,它就成了锅贴向外延伸的裙摆,荷叶边。这一部分是附加的精华。

  到这半边的锅贴全部翻过来了,稍微煎一会;他就会把锅转半个圈,让另一半锅贴也到火上,接着再翻。这边已经翻好的,煎得二面发黄的锅贴就可以卖了。排队的人一下就会激动起来,终于驱散乌云见太阳了。赶紧行动起来,往前靠紧,生怕宝贝被人抢了。因为万一不幸,轮到自己时刚好卖完,又得等下一锅。那是何等地漫长和煎熬?

  因为锅贴外延的裙摆的保鲜的时间不长;吃的时候最好当场吃;店里有桌子和长条凳,可以坐到里面慢慢吃;也可以就用那纸托在手上,用手拿了吃。那时已经卫生了,用统一的棕色的,或者灰色的食品纸托着;最早的油条都用回收的小学生课本和作业本子托着。只有现场吃,“裙摆”才焦脆;买回家,冷了,精华就毫无意义。所以买锅贴都要排队等,吃现出锅的。另外锅贴还外软夹脆,内香兼滑,非常好吃。

  我因为迷恋这个“裙摆”,后来在福建包饺子,煎了吃时,也模仿当年的锅贴,浇了面汤;结果就做出一模一样的“裙摆”了。浇面汤不仅是给锅贴添加附加的精华,最初的意义应该是怕锅贴不熟,加点水半煎半蒸;结果就意外发现了微量溶于水的面,形成的“裙摆”,后来就索性加入面汤,放大这意外的收获,一举获得惊人的成功。然后就保留成了一道重要的程序。

  到这一半卖完,另一半也煎好了;锅就彻底离开炉子,移到桌子上。如果卖到人都买完走了,还剩几个,案板上的又已经包好了,够一锅时,就索性把剩的倒到桌子上的扁子(类似筛子)上,再把锅端到里面去放锅贴。这几个剩的不会到冷了,就会有路过的人买走。只有老熟客,才非要等新开锅的,现煎的。那就只有排队,等下一锅。

  这胖锅贴是最大众化,最受欢迎的锅贴;但是,这家店同时又卖瘦锅贴。瘦锅贴的皮是死面的,和胖锅贴一样长,就是特别瘦,特别窄,只有瘦锅贴的三分之一的宽度;而且是肉馅的;但也贵。所以广大的人民群众都只喜欢胖锅贴。只有特别喜好美食,走在时代潮流前面的人,才喜欢买它。所以买瘦锅贴不需要排队。

  但是现在,全都是瘦锅贴了,胖锅贴不见了。现在人人都有钱了嘛,就愁没好东西吃,谁还吃那个老土的胖锅贴?于是胖锅贴就失踪了,就和酥烧饼一普及,就打败了老百姓的烧饼一样。现在人人都是阳春白雪,没有下里巴人了。

  瘦锅贴只有手指宽,一个紧挨着一个,常常几个连在一起,难以分开。瘦锅贴是不两面煎的,它只煎底下那一面。上面太过瘦削,站立不稳;要煎也只煎了一条线,没什么意思。所以底部煎的时间长,特别地焦脆。皮又是煎熟的,很有咬劲,肉馅也鲜。一口一个,感觉很好。

  瘦锅贴还便宜,一元五个。五个能吃半饱,十个能当一餐。但是把这么一个好的东西当早饭抵饱,胡乱吃了,实在可惜;它是需要细嚼慢咽地当小吃吃的。五个吃不饱,是小吃的最佳份额;再配上一碗馄饨,就干稀调和,软硬兼施,脆嫩有别,雷雨交加了。吃完,把馄饨的汤喝得个底朝天,碗底剩的碎榨菜刮刮干净,吃了,给了钱。然后晃晃荡荡地往回走;背后传来的是老板夸奖的声音,这个家伙会吃。

  回到旅馆,不要马上睡觉;刚吃就睡,不利于健康。看看电视,学几句芜湖话,也不枉来芜湖一场;以后遇到芜湖人,也好卖弄两句,夸奖芜湖几声。再和同来的亲朋好友讨论讨论芜湖,谈谈感想;到睡意自然来临,再满怀着最幸福的感觉,去进入甜美的梦乡。梦里就不要再吃了,留着肚子早上吃。(待续)
  
  配上水大椒,醋,才正宗。一吃,真的比整个地炸,要松软许多
  到芜湖去吃(连载)15,牛肉面

  第二天早上就不要睡懒觉了,抓紧时间起来吃;还能多吃一餐,一天吃四餐。如果你是头一天夜里到的芜湖,你也要早早起来,最迟不超过八点。不要夜生活惯了,最后只吃了两餐,浪费了大好的光阴,那就要亏死了。

  早上只要洗个脸,就可以蓬头垢面,穿着睡衣,拖鞋靸袜地去吃牛肉面。芜湖有穿睡衣满街跑的传统,没人拿你当怪物。你在这里可以像在家里一样随便。谁在家里还西装革履?都把家当做最放松的地方。那么芜湖就是这样的一个大的家;你就好像在自己家的餐厅里吃饭,该怎么自在就怎么自在。芜湖人都很实在,不搞虚的;又不是庆贺典礼,外宾来访,没有必要穿得人五人六地;怎么舒服怎么穿。

  不洗脸也行,反正自己的脸,自己也不嫌;带着眼屎去吃小吃,睡意朦胧,也许感觉更好,更有自家厨房的感觉。这里也有小笼包子店,你再吃一次小笼包子,明天再吃牛肉面也行;它又跑不掉,正像新娘一样在等着你呢。你如果是半夜来的话,早上就别到处去找小笼包子了,这里就有专卖店,绝对正宗。

  芜湖牛肉面很早就有,最早是清真的店卖牛肉面,菜包子,牛肉脯子(卤牛肉);后来在八十年代,突然国货路上有一家专门卖牛肉面,火得不得了;然后那一排人家,全都纷纷开了牛肉面店。

  这里本来都是临街的住户,排门,二层木楼,有的一楼开店,有的就是住家。但一看牛肉面生意这么火,赶紧把门面都租出去,自己一家全缩到楼上去住。国货路立刻变成了牛肉面一条街。每天都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你只要吃过一次,一想到它就会流口水。我们都开玩笑说,它里面有鸦片,吃了会上瘾。上瘾到什么程度?我在上班的时候,下午都要偷偷地溜出去吃一碗,才能把瘾压下来。那时是四元一碗。现在是十二元。

  我那时因为不是要当饭吃,所以只吃牛肉粉丝。平时经过那里,也一定要吃上一碗。店的排门都下了,这一面完全是空的对着外面。锅灶桌子调料都放在门口,有一桶泡好的粉丝,一篮子洗干净的菠菜,一大锅红烧牛肉块以及很多的汤,锅底下有小炉子保温。

  高大的炉子喷射出蓝色的火苗,炉门口有鼓风机对着炉子吹风。炉子上的大锅翻滚着开水,店主人不停地下面,捞面,下粉丝,捞粉丝,下菠菜,捞菠菜。然后另一个人就往这些碗上面加牛肉及汤。

  菠菜垫在粉丝下面,这也是我喜欢吃牛肉粉丝的原因,我喜欢吃菠菜,尤其在是牛肉汤里的菠菜。牛肉面里没菠菜。牛肉是大块的,很烂,和家里烧的一样,但要好吃万倍。首先辣,吃了直冒汗,另外味道香浓,有八角、桂皮等等的强烈的香味。还有甜味。是史上最好吃的红烧牛肉。由它带出来的粉丝、菠菜和面条,可想而知。粉丝也特别有弹性,面条有咬劲,是芜湖著名的小刀面下的。

  店里摆放着桌子,凳子,客人在那里吃。店面不过是过去住家的堂屋那样大,最多摆六张桌子。地面比外面高,原来是地板,后来改成了水泥地。但外面还是有木头沟槽,可以插排门。

  芜湖以前临街的房子都是这样的结构,包括十里长街。一色木结构的二层楼,一楼开店,二楼住家。一家挨着一家。路面是红褐色的花岗岩的宽大石条,横着整齐排列,下面是下水道,水可以从缝里流进去。两侧是玉米般的一块块方的青石铺的路,每块青石有巴掌大。石头全被磨得精光,滑溜。

  到现在全国闻名的周庄一看,哪及芜湖的十分之一?芜湖的这些房子要是留又有多好?现在可以和黄山、九华山连成一片,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还要到徽州看什么古民居?就在芜湖看,边看边吃。

  我从小长大的南门弯二十九号,就是一个深宅大院,以前是有钱人家的房子,最典型的安徽古建筑,粉墙黛瓦马头墙,西洋式的玻璃屏风,屋檐横梁都雕龙画凤,文革时被砍了,院子里有井,有厕所,还有后门。现在还没拆,已经被包围在拆迁的废墟里了。

  现在芜湖也只有吃了。深埋在老百姓心里的吃,是无法摧毁的。物质遗产没了,非物质遗产永存!

  这家最早开的牛肉面店,现在还在老地方,叫“老奶奶牛肉面店”。这是现在起的名字,那时的店都没有名字,除非最著名的才有。现在国货路在步行街口子那里,连接着陶塘和双筒巷;成了小吃集散地。牛肉面一条街的盛况也不再。但是,牛肉面的吃法和配方,却神奇地流传了下来。

  现在杨家巷里的牛肉面,就是那个味道!每天早上里面人都是满的,外面四、五个人在忙,都忙不过来;锅灶也是在外面,客人到里面的店面里去吃。也有好多人买了打包带走。我回去,也都要天天早上吃一碗牛肉面。现在的牛肉粉丝里都没有菠菜了,简化了;所以我也改吃牛肉面了。

  所有卖牛肉面的地方都卖卤干子(豆腐干),这个不可不吃。卤干子比牛肉面的历史早,最早是由卖五香蛋(茶叶蛋)的人卖的。一般在路边摆两个小炉子,上面都是很大的钢筋锅(铝锅);一个里面是茶叶蛋,一个里面卤干子。卤干子是很薄的豆腐干油炸后,再加了加盐,盐,卤出来的;特点是放了小茴香。

  芜湖人家里都不吃小茴香,但却很喜欢吃这种有小茴香味道的卤干子,生意很好。后来卖豆腐的地方也卖这种炸得现成的干子了。现在,卤干子干脆进化到,一头扎紧牛肉面的红烧牛肉的汤里了,味道可想而知。吃的人非常多,也是用最大号的铝锅装了卖,下面也有小炉子保温,热的。

  如果你觉得吃得太辣了,刚好,对面就有个卖酒酿的;你去叫老奶奶送一杯冰酒酿来。记住要说,要寡的酒酿,不要赤豆;不然她就兑许多赤豆在在里面。现在卖酒酿都喜欢卖这种赤豆酒酿;以前都卖寡酒酿,冰赤豆归冰赤豆。红豆哪个地方没有?就是要吃纯正的酒酿。冰酒酿二元五一杯,又冰,又甜,又有酒味;还可以用勺子舀里面的酒酿吃。不觉得辣也要吃,好吃嘛。如果她没收钱,你吃完也不要溜;把杯子带过去,顺便给她钱;她会很高兴地谢谢你。

  现在老奶奶的冰酒酿没了,听说她老头子病了,她把门面租给了别人,赚得更多。但是,前面卖老鸭汤的店里都有冰酒酿,你吃完了牛肉面,再去补喝冰酒酿,也是一样。现在是三元一杯。

  我怕我太久没吃牛肉面,忘了最早第一家的风味,又特地找到那个“老奶奶牛肉面店”吃了一回。结果就是这个味。我的味觉记忆不会错。如果我在学习上也能过目不忘,那肯定会比现在有出息,记吃算个啥?那是“老母猪钻菜园,记吃不记打”。如果你想吃第一家的,等一下就找“双桐巷老奶奶牛肉面店”。一走路去;一问,人人皆知。(待续)

  
  芜湖杨家巷里的冰酒酿,3元一杯
  
  
  芜湖北门杨家巷里的牛肉面,12元一碗
  到芜湖去吃(连载)16,牛肉小笼包子

  如果你在芜湖有两天的时间,那么你在头一天吃过小笼包子后,就不必心急火燎地赶步行街;只优雅地逛逛陶塘,作休闲,消食,有氧,陶冶情操的散步运动。绕她一周,全面了解,多方位,各角度地欣赏她。你就会对她着迷得不得了。这个清秀温婉的惊世女子,你在哪里见过?

  在芜湖的第二天,你必须要作个二街游,然后才是步行街;因为你一路游过去,可以一路吃过去。早上在杨家巷里的牛肉面和卤干子,不必吃得太饱。一个人吃没办法;如果是一家人,或者是几个人;可以两个人吃一碗,留点肚子。

  从杨家巷往二街走,你问二街在哪里?马义兴在哪里?马上就会有人指给你。你出了杨家巷,到了二街,立刻就会发现,马义兴就在眼前。这一块地区属于回教;马路对面的巷子里就有清真寺。我上中学时,经常路过那里;会见到清真寺有许多戴白帽子的人在里面搞活动,它旁边就是回族小学。现在,百年老店马义兴也迁到了这里,很是壮观。店旁边的小巷子里,还卖牛肉,质量很好,很多人买。

  想起当年,猪肉发票的年代,我们是没有资格吃牛肉的;牛肉的票只发给回民;卖牛肉也都是回民卖,在菜市场的一角,不和猪肉混在一起。到我当医生了,有次一个国营卖牛肉的来看眼睛,他病得很重;找了主任。主任当然很热情地给他看病,卖牛肉的就给了我们全科室的每人两斤牛肉的票;我们全都欢天喜地地去买。排队的人很多,他就严肃地对大家说,他们是给我看眼睛的医生,我要先卖给他们。大家都没做声。他的眼睛打了个疤子(包了纱布)还在带病坚持工作。

  最早的马义兴也在二街,远些,店也小些;是国营的。但它的熏鱼好吃不得了,极其重口味,最正宗。我那次去排队买,结果是先买了肉包子,就把肉包子放在柜台上。结果师傅像是发现了什么,说,这是什么东西?快拿走。吓得我赶紧把拿下。我的小学同桌好友,妈妈就是回民,姓马;但她家吃猪肉。芜湖人经常说,“你别跟我哈马达撒的”。后来才知道哈马达撒是回民的四大姓。

  所以说,如果你是回民,不吃猪肉;没关系,芜湖同样能给你以小笼包子的终极享受。那就是,现在已经有能人研发出了牛肉小笼包子;一样地鲜美绝伦。在这家百年老字号的回民餐馆马义兴里,就有;我吃过,非常好吃。味道绝对正宗,除了肉馅颜色较深外,和普通的小笼包子味道一模一样。也要沾醋吃,方法都一样。

  你不是回民,已经在杨家巷吃了牛肉面了,那么你就再点一笼牛肉小笼包子,尝尝不一样的感觉。然后,还要再来一碗牛肉粉丝。因为再来牛肉面估计你已经吃不下了,但牛肉粉丝和牛肉面的风格是一样的。所以,你就可以吃出芜湖最早的牛肉面是什么风格,后来怎么就改良成了现在的汉人的“老奶奶牛肉面”了。这里的牛肉炖得很烂,肉是大块块子,汤很清淡的清真风格。这里的牛肉面要十三元一碗。别的正规的大店都这个价格。(待续)

  
  百年老店马义兴里的牛肉粉丝
  是啊,芜湖好吃的太多,图片发不过来。烧鸭,小笼包子,干丝,确实有名。都要去吃啊。
  
  到芜湖去吃(连载)17,牛肉脯子

  牛肉脯子是马义兴清真卤菜里的又一个神话;那是整团的牛肉,经过秘制配方卤出来的;不加酱油,就白的;但是稀烂,鲜香,发红。最早只有国营的马义兴卖;后来西门口就有一个摆在“斩鸭子的”(熟鸭摊子)对面,“两岸青山相对出”,还又“映日荷花别样红”。两个玻璃橱子,各自卖着自己最得意的东西。芜湖的牛肉脯子从来都没敢和鸭子叫板过,位子总是屈居第二;唯有这家,牛肉脯子非常出众,以至于可以夺得鸭子的半壁江山。

  那个牛肉脯子真叫好吃,每天都有许多人来买。玻璃橱子里的搪瓷盘子上摆放着手这么大的一块块牛肉脯子,还有牛肚什么的;但大家只买他的牛肉脯子。摊主总是笑眯眯的,只会用最简单的话来形容,“我这牛肉脯子是最好吃的。”

  只要你指定了一块牛肉脯子,他就会按你的需要切下一块来,然后秤了;再在落地砧板上,横着牛肉丝子,给你切出薄片,再用刀铲到你碗里,然后浇上清汤卤子。那时我也没想起来跟他勺两句(多聊几句),问他是不是回民,用的什么方子。后来他就消失了。

  现在这个百年老店马义兴里,一个窗口对外,还在卖着这个神话,牛肉脯子。每天早上都会放上满满几大搪瓷盘子的牛肉脯子,牛肚什么的。那牛肉脯子一样地绝美软鲜,她一样地给你断丝子横切薄片。那次和儿子路过,不仅进去吃了各种东西,出来还买了一大块牛肉脯子,四十多元,带了回去。儿子是第一次吃到这个神话。

  牛肉脯子也有人会自己做。是先把牛肉切大块,用水紧了(煮开一下),再加八角,桂皮,葱姜等调料,卤出来的。以前讲究用硝,说用了硝肉就发红,还容易烂。现在都不用了,致癌物。

  牛肉脯子不论是喝酒,吃饭,当小吃,做零食,都不失为一个最好的东西。可以说牛肉经过这样的一卤,已经完全去除了牛肉的腥,老,粗,淡。成了一个你从来没见过的软香鲜嫩的另类牛肉。吃一口,终身难忘;吃两口,开始上瘾。

  我现在在芜湖还没见到别的店家,或者卤菜摊子在卖牛肉脯子,搞不好马义兴就成了独家经营,那你就更不能错过了。肚子再饱,也要买点带着,到肚子稍微空一点了,一路走一路吃。肚子实在空不出来,晚上回旅馆吃。边看电视学芜湖话,边吃。你就不枉来芜湖一趟。(待续)

  
  芜湖百年老店马义兴卖的牛肉脯子,会帮你切好
  这一碗32元
  所以说一定要到芜湖去吃啊,
  
  
  芜湖北门杨家巷口子,九华山路的小型夜市,炒面皮
  
  芜湖北门杨家巷口子,九华山路的小型夜市,炒年糕
  
  芜湖百年回民老店马义兴的胖锅贴(韭菜粉丝馅)和牛肉瘦锅贴
  胖锅贴5元可以买8个
  到芜湖去吃(连载)18,小邢板栗

  一回到芜湖,妈就要叫爸买毛栗子给我吃。我说我吃不下,不想吃。妈说一定要吃,好吃得不得了。等爸午觉睡起来,还没完全清醒,就在附近买了不热的毛栗子回来,当然就不是“好吃得不得了”。

  那次小舅舅(表舅)来,带了滚热的毛栗子。他是来看妈,特地买了毛栗子来的。我们一吃,果然好吃,我吃了许多。小舅舅说,这是小邢板栗,我特地买的;平时要排队,现在刚好在下班前,人不多;才走去就买。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吃到小邢板栗。

  芜湖一贯有糖炒毛栗子的传统。打小起,我就看到南门湾,弋江桥口子的那个水果店门口,支了一个大锅在炒毛栗子。锅铲子就是一把铁锹,两面都是平的,在满锅的黄豆大的黑色的沙粒里,翻炒着毛栗子,里面还要加桐油炒,不知道为什么。叫糖炒毛栗子不是虚的,舔一舔毛栗子壳子的外面,真的是甜的。而且卖糖炒毛栗子的旁边,都会竖一块牌子,良乡板栗。但我对糖炒毛栗子的兴趣不大。因为毛栗子多半不烂,吃起来咯咚咯咚的。

  炒毛栗子现在全国各地都有,还都用机器炒上了。我在福建,珠海都买过;但有时烂,有时不烂。芜湖现在也有好多炒毛栗子的,但品质还是不能绝对保证。可能也有名家,但我没吃到。就我目前吃到过的毛栗子,还是小邢板栗最好,成品牌了,纸袋子上都印了“小邢板栗”四个字。

  那天我到二街办事,走着走着,看到一个店卖毛栗子;一抬头,“小邢板栗”。赶紧买,这么有名,怎么那错过?也刚好是下班前,人不多;走去就买。我问,是不是刚出锅的?答,刚出锅。毛栗子确实是刚出锅的,都捂在厚棉垫下面。她一掀开棉垫,我一摸,滚烫;于是也不问价了,买了两斤,三十六元。

  赶紧回家,家里正好有两个客人,就一起品尝毛栗子,全都赞不绝口。毛栗子个个等大,不是最大,就比葡萄大一点。炒毛栗子一大就不容易炒熟;这一点很重要。也不能大小不一,那就会生熟不均。真正炒得好的毛栗子是壳子酥脆了,很好剥;毛栗子里面的皮也和肉完全分离。毛栗子的肉已经缩小了,你一摇晃毛栗子,肉子在里面晃浪晃浪响。而且没有一个坏的,完好率百分之百。加上肉子完全是软的,又面又香,好吃得不得了。最后由我扫尾,把全部吃光,肚子饱了,晚饭都比不下。

  所以说,品牌就是质量的保证。为什么我一贯对糖炒毛栗子的印象不好?总是理由多多,我也不止试了一回。每次都说,下次再也不吃了。但吃过小邢板栗后,就说,下次一定要吃。所以,当你经过有一家卖毛栗子的店,店名又叫小邢板栗时,就一定要买一点吃吃。吃不下,就买了带回到旅馆里,晚上吃。或者你喜欢吃毛栗子,就一路打听问过去。(待续)

  
  糖炒毛栗子
  我希望你们都到芜湖去吃一吃,然后再来回复我的话。上海的小笼包子我吃过,也许我吃的不是上海正宗的。
  这家小馄饨不仅美丽,而且特别好吃;不好吃我也不会推荐。那个荠菜饺子也特别好吃。

  所以说,到芜湖去吃,最起码要7天,一天的话,就只能吃几样,肚子有限,好多东西又带不走。

  这次清明节儿子放假,特地从澳门飞回到芜湖来吃了8天。一头一尾吃小笼包子,中间没有重复过,天天吃不一样的。因为我爸生病,我刚好在芜湖,爸现在好了,我还要继续拍点照片。
  到芜湖去吃(连载)19,甜酒

  在二街,你还要问一下中菜市在哪里;它是一个巷子,连着二街。里面有露天菜市场,会卖着芜湖好多传统的东西。有一个妇女卖甜酒。你要是喜欢吃原汁原味的甜酒的话,就可以直接买来吃了。

  芜湖的甜酒,以前有好多人家都会做;但做的人越来越少,因为到处都有得卖,吃也方便。吃原味的,吃加工的,吃冰酒酿,随处都有。谁还去做?我在《平地一声雷——芜湖家常菜》里,专门详细地介绍过做甜酒的方法,也把它的前世今生细述过。

  但我没想到的是,芜湖现在依然还有卖原汁原味的,刚做出来的甜酒。因为人们无法忘却它刚出世的质朴纯洁的面容,未经加工的淳朴,和辣味十足的野性。肯定有一大批像我一样嗜好吃原汁原味的甜酒的;而且还多人要喜欢自己在家里加工甜酒食品,或者坐月子要吃甜酒,又懒得做。所以卖甜酒的市场就还如以前一样旺盛。

  现在卖甜酒,依然是用四十年前人们一贯用的大钵子装了卖;肯定就是用它做的,然后就用它卖。中菜市里的是把钵子放在三轮车上。那天我一见了,赶紧秤了一斤。现在都发达了,用塑料袋装了秤;没带碗也能买。以前都要带个小铝锅去买。

  你要不是特别想现场就吃,不想麻烦,带着这个滴滴呱呱(连汤带水)的东西逛街,就暂时不买。但你要记住这个地方;万一别的地方买不到,而你又想吃;或者想带好多回去,就还到这里来买。因为在杨家巷通往来凤市场的路上,也就是来凤市场西边大门的斜对面,有一个桌子上也放着大钵子买卖甜酒,上面写着“南陵程氏,米酒,酒酿,水籽”。

  还是标准的四十年前的做派,大钵子上面盖玻璃,好让来者参观到里面,直视里面的好坏。只是杆秤换成了电子称,玻璃上面的茶杯也是现代的。我来回走过好多回,从来没见到过有主人守在那儿;估计主人就在附近,可以监测到这里的动态。一有人喊买酒酿,或是站到面前,他就会来应酬。你要是住在杨家巷里,到这里来不过百步。无论你天天买了吃,或是要带走,都很方便。万一这里不卖,你再到中菜市买不迟。

  原味的甜酒你一定要吃,这样你才能了解和体会到,芜湖人到了外地,吃不到甜酒,会怎样地抓狂?才会了解加工过的甜酒食品在哪里变了,又为什么要变?俗话说,饮水思源。你不走到三江源,怎么能体会长江水的甘美,清冽,娴静?你还以为长江就是那样地浑浊,翻滚,惊涛拍岸。说不定你一吃上原味的甜酒,你就变得像我一样,只对原味的甜酒上瘾。

  那是甜到化不开的浓蜜,直呛嗓子;同时又有醉到心底的芳香醇厚的美酒;还有咬在嘴里尽吸了琼浆,此时只会释放的软香甜凉的酒渣。你一定会吃了一口又一口,然后就彻底迷失在甜酒的温柔乡里。那只是心乱神迷,不是真的醉了。甜酒乱的是心智,不是心性。甜酒只会让你的灵魂更加纯洁美好,向善靠拢;而非白酒,那是异化了的,再乱别人,最后找不到自己。(待续)

  
  北门来风菜市场西边的大门对面巷子口卖的甜酒
  
  
  北门来风菜市场西边的大门里面卖面条的店,里面卖的水籽
  所以要到我所说的地方去吃,才可以吃到最正宗的。至于外地的芜湖小吃,我没吃过,不能评价。因为芜湖小吃有名,也许是别人打了芜湖小吃的招牌
  
  小刑板栗
  到芜湖去吃(连载)20,兰花干子

  兰花干子我也在《芜湖家常菜》里详细介绍过做法;但这里要说的是卤菜摊子卖的兰花干子。在二街快到陶塘的一个巷子口,我那天惊喜地发现了一个卤菜摊子,那玻璃橱子下方贴着的“禄宝第二代传人”的牌子吸引了我。

  “禄宝”是我耳朵都听出老茧的一个卤菜品牌店;以前离马义兴的卤菜店不远,就有一家汉人开的最有名的卤菜店,后来又有一个五香居。他们卖的熏鱼、酱肉、卤干子、素鸡,等等的非常好吃。

  那种卤干子我到现在都还记得,是三角形的,甜的,先用油炸过,非常好吃。素鸡也是蜜汁的,松软嫩甜。酱肉也是,浓香甜韧,类似广东的叉烧肉;但绝对比叉烧肉好吃。它是块状的,顺着肉丝弄断的;不需要切,正好一口吃。肉裹在很浓稠的汤糊里,如熏鱼一般好吃;但比熏鱼色浅,是酱红色的,而且也淡些。这都过了三十多年了,那个样子和味道我还都记得。

  我在他的玻璃橱子外参观,他里面也有烧鸭和卤鸭,但和一般卤鸭摊子最大的区别就是,他还有素鸡和兰花干子。素鸡是用较细的素鸡做的;现在菜市场卖豆腐的地方卖的素鸡都是细的了。但北门来凤市场有一家卖的是粗的,胳膊粗,还是原来老古式的;量少,早上去迟了就买不到。我妈只喜欢吃这粗的。

  兰花干子是那种两块连在一起的白干子(豆腐干)做的,所以两面不同方向切花后,一炸,一拉,就特别长。我立刻买了一块,两元。兰花干子最早也都是卤菜店卖的,但有一阵子消失了,因为切花,油炸太费事。在一切向钱看,讲究高效,快速挣钱的时候,就没有人愿意把时间耗在这上面了。如果把工夫都算上钱,太贵也没人买。

  家里做同样也费事,味道还不一定有卖的好。所以现在他家有卖了,不仅是芜湖人的福气,也是外地游客的福气,终于可以在芜湖,就这么随便地一走,就能吃上这传说中的形美,味佳的精雕细刻的卤菜工艺品。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劝你作二街游的道理。你真要特地找,到哪儿去找?既然我发现了,就要告诉大家。你要经过这里,一定要买了尝尝,观形,观色,再饱口福。

  现在,我就勺了(多话),问他一系列问题。比如原来不是在对面的店里吗?怎么变成摆摊子了?他说,房租太贵,只有摆摊子。但他还是坚守在老店面的对面,不肯离开。那些记得“禄宝”的人就都会找过来。

  我又问他有没有熏鱼?他说要过两天。这时是十一月底,估计十月里小阳春还没完,不太适合做熏鱼;因为熏鱼需要用酱油泡和晒。天气不冷,容易巴苍蝇,也容易坏。以前老百姓家里做熏鱼,也都要到年前半个月才做。(待续)

  
  绿宝的兰花干子,2元钱一块,是一整块的,很长
  衷心感谢各位指正,“全国最大的步行街”也是听芜湖人说的。我在外地全然不知。打的,我是以在市中心来丈量的。我家住北门,到火车站是7元,到步行街是6元,芜湖市中心就巴掌大,不会超过6元。

  吃油炸臭干子,也可以自己炸。烧卖还是糯米的好吃。广东的是很好吃,但芜湖的也是一种风格,好比吃肉粽。

  兰花干子的技术在于一边炸,一边用筷子抖动,一边拉开。

  
  别人拍的兰花干子的照片,估计是卤菜店里的,这个才叫有水平
  到芜湖去吃(连载)21,烤诳蛋

  到走到二街的尽头,也就是步行街了。先别急着逛步行街,后面有的是时间,赶紧到右边的国货路里面的双筒巷去,这里有许多东西值得一吃。国货路现在有一排正规的小吃店,“老奶奶牛肉面”就是一个王牌。你如果吃得下的话,再去吃一碗牛肉面。吃吃这个最早原创的牛肉面店里的味道。

  再往前走,右边又出现一条小巷;这里把芜湖以前的路边小吃全都集中在了巷子的中间;两边还是小吃店。巷子口第一个摊子,就是烤诳蛋。这是最最惊悚的恐怖小吃;也是大胆者探险的终极目标;更是好吃佬寻求刺激的最佳美味。

  如果你胆子够大,又不想错过任何美食;你就一定要吃这东西。诳蛋是没有出壳的小鸡,有成形一半的,和完全成形的。我喜欢吃完全成形的,也就是一个长好的小鸡,就差出壳了。然后连着它所有的东西一起吃;不要分头,尾,内脏,爪子什么的。吃到咬不碎的,再吐掉也不迟。这是一种很奇特的体验和美味。

  现在现代化了,用烤羊肉串的电烤炉烤诳蛋;也是把诳蛋用竹签串在一起,烤好了撒辣椒粉,孜然粉,盐。我们以前吃诳蛋,都是把诳蛋买回来,连壳子放在煤炉烧,到焦黄爆裂,再剥了壳子蘸酱油吃。

  芜湖人说,诳蛋能治头昏。实际上诳蛋更能治好一种病,名字叫胆小。胆小的病应该从童年追溯起,除了自身的体质问题,过度敏感外,主要是因为没有一个安全的成长环境。童年的不安全感在人的生长过程中,会影响到人的性格,乃至生活,饮食习惯。

  所谓的胆小,就是对未知事物的无端地恐惧;恐惧来自于不安全的感觉。因为害怕不安全,所以就对不熟悉的东西加以排斥和拒绝。这也是害怕失败,害怕失去现在所拥有的一切的表现。久而久之,思维就固定在一个模式里了。吃,只吃吃过的东西;想,只用想当然来预测未来。人就掉进了一个笔直而深暗的井里。

  人们都说突破自己最难;难就难在要打破固有模式,让自己处于“不安全”中。所以治疗胆小,就要从迈开第一步开始。心理学上治疗洁癖,就是让他每天摸一下泥巴,从少到多,最后他就能和泥巴打成一片,变得正常。洁癖也是一种胆小,害怕污浊给自己带来疾病;唯恐失去健康。

  在这里,科普知识非常重要。以为脏就会带来疾病,是不了解疾病的发生原理。我们全身内外有无数的细菌微生物,它们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再洗得干净,也去不了它们。而外界的无数的细菌微生物,也与我们无关;它们只喜欢它们自己的生存方式。只有少量的治病菌,才可以入侵人体。你只要看看多数人是怎么活的,你就理解了。

  胆小的同志应该分析一下,你害怕诳蛋的原因。它不卫生?已经烤熟了。太残忍?你又不是吃活的。它是一整团?老母鸡汤也是一整只。唯一的原因,就是你没吃过。所以不要用胆小来推脱,那都是你不愿意接受未知事物的借口。凡事总有个开头;你从现在就吃,一切理由都不是理由,吃下去就最有理由。

  只要咬上了第一口,你就已经开始突破了自己,打破了僵局;让思维从固定模式中走了出来,已经海阔天空了。这时,你就治好了你的胆小。从此,你将灵魂自由,不再受到幼年阴影的制约,而成为一个勇敢的人。胆小治好了,同时又尝到了美味。也只有在神奇的芜湖,你才有可能满足这个愿望。

  诳蛋是一个绝对不应该错过的美味。过了芜湖这村,就没那店了。我在外地就没见到过。想吃都没地方找。从我懂事起,街上卖小鸡的旁边,就都会有人卖诳蛋。小鸡到了规定的时候还不出了壳,也就出不了了;扔了可惜,吃很美味。所以芜湖人就一直吃到今天。芜湖人的美食习惯是改不了的。只要有人吃,就会有人卖。希望永远卖下去。全世界人民就又多了一道美味。

  走到巷子里面,也有用煎锅贴饺子的扁锅煎诳蛋的,如果想尝不同风味,就再买了吃。煎和烤的风格,肯定会不同的。吃不下就买了带回旅馆。但一定要买。你要是在芜湖不吃诳蛋,你会终身遗憾。这是胆大者的游戏,胆小者的突破。(待续)

  
  双桐巷里卖的平锅煎诳蛋
  晚上有冰的赤豆酒酿,老鸭汤,鸭血汤,各种芜湖炒饭,小馄饨,小刀面,炒面皮,荠菜饺子,瘦锅贴,平锅炒面(素炒面),凉拌面,刨粉……以后每一个我都会详细介绍。
  到芜湖去吃(连载)22, 五香螺蛳

  在烤诳蛋的右边,就有一个卖五香螺蛳的。一个大锅,装满了五香螺蛳,底下是一个小煤炉在保温。所以五香螺蛳是热的。芜湖的五香螺蛳你非吃不可,不然你就白来了芜湖。因为我在外地还没吃到过这样重口味,当零食,小吃的螺蛳。外地的螺蛳都是馆子里的炒菜,和啤酒,饭菜一道吃。而且芜湖的螺蛳是放了八角的,所以才叫五香螺蛳。又香又辣,完全不一样的口味。

  芜湖五香螺蛳的起源起码在七十年前。爸说,他小时候,街上就有卖五香螺蛳的,摊主会捯一勺五香螺蛳在你手上,还送给你一根刺槐树上的刺,当牙签,挑出螺蛳肉。

  到我在上小学时,一放学,最大的兴趣就是奔到小摊子前,买两分钱热气腾腾的五香螺蛳吃。摊主舀一汤匙,用张纸托着,倒在我们的手上;我们一路吸着回家。那个鲜香的汤和螺蛳的美味,至今难忘。

  好多人家也都喜欢自己烧五香螺蛳(见《芜湖家常菜》),那就要买回来用水养三天,然后剪掉屁股,炒了,加辣椒,八角,酱油,盐,糖,煮了吃。可以当菜,也可以当小吃。

  芜湖是江南水乡,螺蛳多得不得了。你随便到乡下,遇到一个塘,在浅水的地方,都能看到螺蛳。你用手一抓一大把。所以螺蛳是以前最便宜的荤菜。连壳子两分钱一斤,挑出的熟的螺蛳肉一毛钱一斤。那个炒韭菜吃,非常好吃。我这次四月份回芜湖,竟然在长江边的吉和广场附近,看到一辆冷冻车,在成麻袋地装运螺蛳。车子上是“芜湖—南京—北京,水产快递”。芜湖的螺蛳,就这样地吃,也还多得是,足以见江南水乡的无比的生命力。

  最早的五香螺蛳只是小打小闹,儿童食品,大人是不好意思吃的;除非特别的好吃佬,才不顾人们异样的眼光,来买五香螺蛳,一路走,一路嗦着吃。到八十年代,突然爆发了吃五香螺蛳的狂潮,到处都是五香螺蛳;人人在吃。而且口味变得巨辣无比了。

  现在回归了平静,芜湖主要就这家在卖了。我打听过,说河南(青弋江南岸)有一个老奶奶在卖,但城管一赶,就不卖了。变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芜湖一景了,那就更是非吃不可了。保留下来的都是精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净英雄”。在诱惑巨大的花花世界里,人们南来北往,什么样东西没见过?什么样的东西没吃过?但历经时间的考验,剩下来的,就是金子。

  即使在街上吃不到,馆子里也都有这菜。点一个就是。

  吃五香螺蛳的妙处就在于吸。有本事的靠吸出螺蛳肉,连带着鲜汤一同到嘴里;就和嗑瓜子一样有趣。人们探索的本能在吃螺蛳的时候最能体现。吃大鱼大肉,就等于吃大锅饭,旱涝保收,没有意思;而挖空心思,费劲周折才吃到的东西,就好比自谋出路,绞尽脑汁,然后发了财。成功和喜悦的感觉倍增。(待续)

  
  这就是双桐巷里,卖烤诳蛋旁边的卖五香螺蛳的
  
  老濮凉粉店里卖的五香螺蛳
  到芜湖去吃(连载)23, 藕夹子

  再往前走,一个煎炸的摊子上藕夹子你也一定要吃。江南水乡的藕特别多,也特别优秀;要是到芜湖来不吃藕,不吃它花样翻新的产品,你就等于到了一个北方城市。芜湖的特色就是水多。要永远记住。江南的文人骚客吟诵的江南,你“能不忆江南?”

  如果藕仅仅是家常的一道菜,也许你没机会吃;你来旅游,无法走进寻常百姓家;但现在,她就以最骄傲的神色摆在你面前了,你浑身一颤,就要奋不顾身地去和她约会了。藕夹“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现在机会来了,美女就坐在摊子上。你快去吧。

  要感谢这开放的时代。以前,她是躲在家中深闺里的大家闺秀,从不抛头露面。你一掷千金,也难一睹芳容。那都是我们老百姓,好吃佬,为自己制作的美味。哪带全世界人民吃?现在她也走出了洁白的象牙塔,跻身于市场大潮中;这才揭开了面纱,面向大众。所以,你就有福了。

  藕夹子是两片藕不切到底,然后把它当作贝壳,在里面夹上调好味的肉馅,再裹上面浆,炸出来的。当然脆香鲜嫩了(见《芜湖家常菜》)。我们以前只是把一个个地炸了,用筷子夹了吃;但现在小摊子上已经进化到,把三个用竹签穿到一起了,聪明!这样就可以一路走,一路吃。手又不烫,还不沾油。你就如兰在手,面若桃花,满脸春色了。

  藕夹子好像出现在八十年代,肉票取消后。以前一个月一个人半斤肉,都不够吃,谁还会想出这个花样?而且油也是每人一个月二两,炒菜都不够,还油炸?想想不该讲(不可能的事)。所以日子一过好了,我们聪明的芜湖人就坐不住了,技痒难耐,终于家家都吃藕夹子了。就是吃得玩,图个快活。不然怎么对得起那“漫山遍野的”藕哇?

  还是那句老话,吃不下的话,买了带回到旅馆吃。看着芜湖电视,学着芜湖话,吃着芜湖的藕夹子。你就基本已经芜湖化了。估计两天待下来,你离芜湖人也差不远了。(待续)

  
  芜湖芜湖双桐巷里卖的藕夹子
相关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