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到芜湖去吃(连载)

  多谢多谢,因为是好吃佬,所以才特别渲染吃
  到芜湖去吃(连载)24,桂花酒酿

  走到小巷深处,你会见到一个摊子,在卖酒酿水籽。实际上,你需要在这里吃好多东西。别忙,且听我一个个介绍。谁叫她把芜湖街头的三朵金花小吃占了两朵呢?

  以前冬天的桂花酒酿满街都是。一个特制的小板车,上面是柜子,柜子一般都是天蓝色。柜子上半段是玻璃罩,写上“桂花酒酿”四个大大的红字;老远就能看到。你看到了,就会赶紧奔过去,吃一碗,暖和一下身体。

  玻璃罩里面是工作台,上面放满了洗干净了,倒扣着的碗,以及瓶瓶罐罐。有满含桂花的蜜汁,白糖,甜酒;还有水籽,一种很小的,豌豆大的实心的糯米元宵。

  水籽不是一般人家可以做的,太费事;但可以买到。那是要把糯米粉和好,搓成细条,切成微粒,放到扁子里。扁子是竹子编的,像筛子,但是没有洞,专门用来晾晒东西的。然后往微粒上撒糯米粉,再端起扁子平面的来回绕圈子晃;糯米粉就沾都到了微粒上。到再也沾不上粉了,就往微粒上撒水,然后再撒糯米粉,再晃。直到微粒变成豌豆大。

  这个过程芜湖人叫“滴”。“滴”元宵,“滴”水籽。这样“滴”出来的元宵和水籽,才是最有咬劲,最好吃的。因为糯米不吸水,你用任何方法加水和出的糯米粉,煮出来都是软的,没办法硬挺,坚强。所以唯有这个“滴”的方法才能达到芜湖要求的吃糯米食的最佳状态。

  工作台中间有个大洞,放着大锅;锅底下是小煤炉。锅里冒着热气,是已经煮好的甜酒;这时它的名称就是酒酿。当你喊道,搞一碗酒酿。摊主就会笑眯眯地揭开锅盖,抓一把水子下到里面;然后盖上锅盖。片刻,水滚了,水子漂了上来,她就用漏勺捞出水籽倒到碗里,再舀上锅里的汤,然后浇上桂花蜜汁,就递给你了。

  你就端着碗,在旁边的长条小凳上坐下来;或者趴在小桌子上,吃你心目中无与伦比的,世界上最好吃的热的甜品。这种吃法是固定的,没有人专门用清水下水籽吃,也没有人寡吃那煮熟的甜酒。必须是这两样东西煮熟了,再加糖和桂花蜜汁,四位一体,才构成这样的美味。所以有的摊子就叫它酒酿元宵。桂花酒酿,酒酿元宵,以及现在的酒酿水籽,都是指同一个东西。

  首先是强烈的桂花香,然后是浓蜜的甜酒香,再有水籽的糯米香。汤是略微地糊状,像勾芡过的浓汁。那是屡次的水籽穿汤过所导致的结果。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这个浓汤使得甜酒的米粒悬浮在汤中,粒粒散开;似许多小小的白色鱼苗,在玉盘中沉浮。水籽更是洁白耀眼,如一个个明珠,在和鱼儿戏水。点点的桂花好似浮萍,在鱼儿和明珠中躲闪。

  用个汤匙,边捞水籽吃边喝汤。水籽非常有弹性,达到世界之最。汤也极香,极浓,极甜,并有强烈的酒味。滚烫的汤,加上甜酒的作用,以及强有力地咬着水籽,让人顿生暖意,热血沸腾。一碗吃完,“好似仙女下凡尘”。浑身轻飘飘地,容光焕发,好像在月宫里刚洗过一场桂花浴。

  芜湖人喜欢桂花。不仅在桂花盛开的季节,买来一把把地插在家里的花瓶里,闻香;做甜食的还喜欢把桂花加在里面。桂花都经过糖腌制了,成了咖啡色,像一个个蚂蚁。以前端午节的糕点,绿豆糕,蜜蒸糕,以及平时吃的桂花酥糖的表面,都撒了这样的桂花。在街上吃元宵,就有桂花糖馅的。

  桂花那奇特的香味,令人终身难忘;尤其是吃下去,感觉异常神奇;远远超过茉莉花茶,玉兰片茶里的花香。那些花是只取其香味,花用完了就弃之;而这桂花,是完整地吃下去;还连着糖蜜,真正是香甜到了心窝里。身心舒畅,七窍连通。

  我因为是从小就浸染在桂花乡里,所以对桂花特别喜爱;一到福建,看到大院里开了桂花,就忍不住带儿子去摘。摘了一大捧回来,加糖腌了,放冰箱。结果,奇迹出现了;碗里的桂花全都变成了正宗的蜜饯桂花。之前我从来没做过,只看到街上有卖瓶装的。然后儿子用它冲水喝,说很香甜。那是最最香甜的饮料啊。

  现在又出现了新品种,叫赤豆酒酿;就是把以前的赤豆糊和桂花酒酿混到了一起。赤豆糊以前也是我喜欢吃的一个甜品。那是把红豆煮化了,加淀粉和糖煮出来的热的甜品。好多人都喜欢吃。现在好了合二为一。但原来的桂花酒酿依然独立存在,可独立的赤豆糊却消失了。凡是一个东西靠上甜酒,它就无法独立抽出身来;一如水籽。

  那次和一个人聊天,聊到芜湖的小吃。旁边一个不认得的女人立刻搭话。说她到过芜湖,天天吃那个赤豆酒酿都吃不够。她在芜湖七天,吃了七天。我问她是怎么知道要吃这东西的,她说是问了旅馆的服务员;然后找过去的。

  赤豆酒酿在这条巷子里有好几家都在卖,别的地方也有卖的。大概因为吃的人多,都不一一给人现煮了,弄个大锅,煮一大锅放那;底下支个小煤炉,也卖热的;要吃就舀一碗,快速便捷,符合时代要求。

  还回到这个摊子。那次我这个摊子上吃东西,见到一个壮实的男子,一来就坐下,然后说,搞碗酒酿,打两个蛋。我一听就稀奇。我这个三代老芜湖,居然不知道现在又有了这个新的吃法。看他吃得稀里哗啦地满意而去,我就又勺了(多话),问,现在还可以在酒酿里打蛋?女摊主就得意地说,他天天都来吃;现在吃酒酿打蛋的人多得很。我问妈,妈说,以前是在甜酒里打溏心蛋吃。我估计,这应该是坐月子的吃法。我没吃过。

  所以,如果你坐下吃了,就不要忘了还有这个吃法。当然我不是就叫你今天非吃个胖子;我知道你肚子有限,但你下次来的时候,就可以再吃。

  现在都叫酒酿水籽,不叫桂花酒酿或酒酿元宵了。煮酒酿水籽,也不是用大锅反复煮,而是用小锅单独为你煮,汤是清的,没有桂花,说是做酒酿时放了桂花。(待续)

  
  煮好的酒酿水籽,好像是三元5一碗。这是我的手
  到芜湖去吃(连载)25,凉粉

  你如果问,你看别人吃了酒酿打蛋,为什么不也吃一吃,还有赤豆酒酿,既然它们是新的品种?不还是肚子问题吗?我也和你们一样,回家几天,哪天肚子不是鼓鼓的?忙不过来啊。我还要吃那么多的芜湖菜,我有那三肚六肠吗?而且我此时已经正在吃最最需要吃的东西,凉粉了。还点了两碗;不同的品种。我早上已经吃了牛肉面了,刚才又吃了一串烤诳蛋,我容易吗,我?

  芜湖人在外地,最最还念的就是芜湖的小笼包子,油炸臭干子(臭豆腐干),腰子饼,桂花酒酿,还有凉粉。要说想它们想得哭,也不为过。那是日夜思念,如怀念情侣般地半癫狂状态。原因是什么?好吃,外地没有!

  芜湖一贯就凉粉多,那是大街小巷,到处都有。大过年的,年初一,满街最多的小吃,就是这三朵路边金花,桂花酒酿,凉粉。油炸臭干子(臭豆腐干)和腰子饼由同一个人卖,可以笼统地算是一朵金花。芜湖街头要是哪天没有这三样东西了,估计芜湖就不叫芜湖了,改叫北京了。现在虽然被赶得规范了,非要到固定地点卖了。但芜湖精神不倒;三朵金花永存!

  最早的凉粉摊子都是挑担子的。我小时候,这些凉粉担子也相对固定在某一处。一般都是闹事口,人来人往多的地方。生意一贯很好。那时的凉粉就两种。冬天卖炒凉粉,夏天卖刨粉。

  担子都是像现在祝贺某酒店开业的人家送的花篮那样,但胖多了。一头的“花篮”上放了一口大扁锅,和后来的煎锅贴饺子的锅一样。锅下面是一个可以放碎炭屑,粗康(稻壳)的铁盆子;四面有空花通风。另一头“花篮”里面是柜子,上面放了碗筷和调料。

  只要不是夏天,凉粉担子上卖的就都是炒凉粉。炒凉粉不能用大火,于是就要不断地把扁锅端起来,往“炉子”里撒粗康,然后将扁锅压在上面。所谓的炒凉粉,也就是热凉粉。把凉粉切成半个拇指大的片块状,堆到扁锅上预热。然后要买,他才用特制的铁皮铲子铲点凉粉到前面来,浇点酱油,撒点葱花,炒到入味,再盛到碗里。然后浇上水大椒(红辣椒酱),撒上碎的酱萝卜丁,拿把小勺放到碗里,递给你。你就趁热站在那里,呼噜呼噜地吃完。

  凉粉是热的,又辣又滑又嫩又略有咬劲,特别是混合着碎碎的酱萝卜丁子吃,更是脆嫩鲜香,咸淡有致,好吃到了极点。担子前总是围满了人。那时大碗五分,小碗两分。我们小孩子都吃两分的;大人才吃五分的。

  很奇怪的是国营的馆子从来没卖过凉粉。大概卖凉粉的太小儿科了,算不上资产阶级,不需要纳入轨道,进入体制。这样凉粉反而还自由了,一直走着自由自在的自身发展之路。我们也不要排队,受官商的白眼,爱怎么吃怎么吃。

  夏天的凉粉全都是刨粉。这时就不挑担子了,而是在一个固定的地方,热闹的地方,桌子上放一个小的玻璃橱窗,里面倒扣着一个从钵子里倒出来的整块凉粉;上面盖着纱布。你要吃,他就掀开纱布,用一个特制的刨子,给你在上面一圈一圈地刨“粉丝”。刨子像个椭圆形的小花篮,底部有刨眼。在凉粉上一刮,就会有凉粉丝子刨到“花篮”里。等花篮满了,就倒到碗里,再刨。直到碗里满了,再浇上水大椒(红辣椒酱),麻油,酱油,米醋,撒上碎的酱萝卜丁,递给你,同时再拿双筷子给你。

  你就把拌一拌,调一调,吃起来。夏天吃的感觉特别好,很凉,又辣,又酸,又脆,又软,又鲜。吃完都要把汤喝掉。把凉粉弄成丝子凉拌了吃,大概也只有芜湖才有。奇思妙想啊。不过我在外地是连凉粉都没见过,就更不要说刨粉了。刨粉是夏日冷品中最健康的小吃。它可以低个半饱,还凉爽,降温,开胃,生津,又不会像冰水那样会伤脾胃。

  后来凉粉也变成了路边的摊子,地点固定。那个生意好啊。我是走来走去必吃的。到八十年代也到了鼎盛时期,街上到处都是凉粉摊子。凉粉也出现了新的趋势,不再炒了,那个效率太低,来一个,炒一碗;来十个,就慌了神,应付不过来了。

  后来改良成热粉,不叫炒凉粉了。那是山芋粉做的黑凉粉,切成立方体的块;放在大桶里。另有一大锅热水。要吃,就用漏勺舀一勺,在热水里过一过,抖一 抖,热就,就倒到碗里。然后再浇上所有的作料。那个动作快到你眼都花了。哗哗哗哗,一排罐子里的各色调料,都在他如飞的手势中,落实到碗里。然后,小勺子入碗,递到你面前。

  你拌一拌就吃。可以说,这是凉粉的一个进化;并不是因为图省事,高效率,就降低了品种;相反,这个热粉比炒粉更好吃了。因为它有了水分的滋润,凉粉就更加滑溜,在嘴里毫无摩擦阻力地就滑到了肚子里。而且凉粉的质地也由原来的豌豆粉,变成了山芋粉。凉粉的弹性和粘性都增加了,柔软度也增加了;再加上水分,就明显优于老式的凉粉了。也许是因为凉粉性质的改变,才改变了它的加工方式。山芋粉的凉粉,炒肯定效果不好,巴锅,容易糊,容易碎。

  现在的凉粉又开始复古,肯定有的人怀念炒的凉粉,那炒出来的香;或者是看到坚持炒凉粉的老濮凉粉进了芜湖名小吃的前十名(后面再另外介绍),故而又纷纷恢复了炒凉粉。现在的凉粉就有了三种,热粉,炒粉,刨粉。也不分一年四季了,冬天都可以吃刨粉。凉粉也都是一色的蚕豆粉做的白凉粉了;效果类似。现在都不用豌豆粉了。黑的山芋粉的凉粉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但由它带来的热粉这个品种,却保留了下来。(待续)

  
  刨粉未刨之前
  
  绿宝摊子,卖兰花干子的
  下排最右边的盘子里,就是兰花干子,
  上排最左边,是五香田螺肉
  到芜湖去吃(连载)26,凉拌面

  可以说,这个摊子要把芜湖的小吃一网打尽了。因为她这里还有凉拌面。吃得下就再点一碗。这个摊子除了没有小笼包子,油炸臭干子,腰子饼,该有的她都有。

  凉拌面从我记事时就有,少说也有四十多年。最早都是夏天卖,和刨粉一样,属于夏日冷品小吃。我家也做过;其实好多人家都自己做。那是买来湿的面条,把面条煮了,滚几滚就要捞起来。煮得太透,就涨糊了。然后用凉水冲,降温。等冷透了,再拌上酱油,麻油,米醋,水大椒(红辣椒酱),蒜泥;是非常独特的一种小吃。再配上一杯冰酒酿,就爽透了。要记住,在芜湖吃东西,只要条件许可,就都要配上冰酒酿。这是我和儿子吃小吃的秘诀。店里和附近没有,那就没办法了。

  夏天吃,凉爽不说;那面条的咬劲,更胜刨粉一筹。另外还有油润的感觉,蒜泥拌上面条的特殊的香味,就别提有多好吃了。别小看了它配蒜泥,刨粉配碎的酱萝卜丁子,这一点点的区别,那学问可大了去了。它配蒜泥是硬碰硬,擦出热辣的火花;而刨粉配碎的酱萝卜丁子,是软硬兼施,榨取鲜脆的内涵。

  我小时候第一次吃过它,就念念不忘。那时也有少数大馆子卖;再后来,在凉粉遍地开花的时候,凉粉摊子上就都卖凉拌面了。

  儿子高中暑假,我带他回芜湖,晚上就在淳良里的巷子口的一个摊子上,吃到过味道绝佳的凉拌面和刨粉。她那个调料和用心,超过我以往吃过的任何一家。摊主高挑,漂亮,在她嘴里,就轻易地冒出了“考研”这个词,把我吓了一跳。原来她女儿正准备考研。

  瞧瞧芜湖卖凉拌面的水平,知识分子家庭!别小瞧了这位伟大的母亲,正是她把聪明才智传给了女儿,女儿才得以这么出色。好皇帝的背后都有一个好的皇太后,好皇太后才是最伟大的人。皇太后卖的凉拌面,能有差的吗?

  后来把老爸也带到这家吃,老爸说,是好吃。到我们临走的那一天,老爸在厨房忙了半天,居然用干的面条,也做出了味道绝佳的凉拌面!

  小摊子上卖的凉拌面,都已经做好了预处理。面条早已下好,凉好,用油拌好。你想吃,她就给你夹到碗里,浇上调料,你自己拌拌去吃就是。现在都加上了芫荽菜,就更加好吃。凉拌面的特点是韧性足,有咬劲。它是湿面煮成,又未久煮,面条内部的水分少;再经过热胀冷缩,再加上麻油禁锢;外面水进不来,里面的水出不去;面条之间又相互各不粘连,独自修炼;就修炼出了一身硬功夫。

  我在外地没见到过这样的东西。不是我吹,芜湖人在外地怀念家乡的吃,就因为太好吃,又吃不到。虽然东西并不复杂,但外地就是没有。所以说,吃东西,吃什么?吃文化,吃历史。那些昙花一现的,引来轰动效应的,过后不值一提的东西,现在多得是。唯独我们芜湖的小吃,历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锤炼,越来越优秀,越来越红火。应该说,质量和特色,是永久的品牌。(待续)

  
  淳良里巷子口的凉拌面,(淳良里巷子口也开的九华山路上,离北门杨家巷小吃一条街只有百步之遥,现在也是小吃一条街)
  同志们哪,我不就是要夸夸芜湖小吃吗?因为她聪明,她女儿才考研,她的凉拌面才好吃,笨的人搞的东西也不好吃啊。
  那个七天写的文章查到了,只看了标题,没看内容。我写的是芜湖全部的特色小吃,让外地人对芜湖有个全面的了解,给外地人和本地人,指引个方向。
  到芜湖去吃(连载)27,桂花凉粉

  既然这个摊子是芜湖老凉粉的第二代传人,我就又勺了(多话),向她打听桂花凉粉。凉粉和凉粉是一家嘛。说了半天她也没明白。到底她还年轻,不了解我们以前的事。这就叫代沟。于是我煞费苦心地描述桂花凉粉的状态,口感,吃法。她一下子明白了,问,你说的是不是木瓜?

  什么?轮到我吃惊了,代沟再次出现;她知道的我居然不知道。我落伍了,才离开芜湖几大天,我就出局了。然后她用手一指,说,那个卖爆米花的老头,夏天卖木瓜。我顽强地说,明明是桂花凉粉,怎么变成了木瓜?她说,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这东西叫木瓜。

  我还是和同龄人有共同语言。之前我到老濮凉粉店,和他聊起桂花凉粉时,他就说,我会做桂花凉粉。我马上问,你为什么不做?桂花凉粉要绝种了,这么好吃的东西。他说忙不过来。然后他告诉了我做桂花凉粉的全过程。

  桂花凉粉和普通的凉粉不是一个性质的东西,它需要用凉粉籽做。这个凉粉籽江西有,皖南山区的泾县也有。他这一说,我就想起来了。我有次坐火车在江西转车,下车到附近的小巷子转转,就看到小摊子上卖凉粉籽。

  对,就是那东西。他说。凉粉籽要泡,然后用饭洗。我没听明白,以为像做甜酒一样,把凉粉籽放在饭里,饭就变成了桂花凉粉。他说,不是的,是用饭点卤。用饭来点凉粉籽泡的水。也就是把饭和凉粉籽装在布袋子里,在泡过凉粉籽的水里洗。所以叫洗凉粉。洗完,把水放冰箱里,一会,就成了桂花凉粉。

  就这么简单?又这么神奇?我太佩服发明的人了,怎么就知道反过来,用饭来点卤?又是什么原理?看来,和新芜湖有代沟不止我这个在外地的芜湖人,连天天在芜湖的老濮凉粉的第二代传人都不知道,桂花凉粉已经叫木瓜了。我建议大家要强烈地要求把它改过来。桂花凉粉,实在太美了。

  儿子大些后,每次带他暑假到芜湖,除了系统地再吃芜湖小吃,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能吃到传说中的桂花凉粉。缺了桂花凉粉,芜湖小吃怎么能算完整?经过多方打听,它都只停留在传说中。许多街头的小吃摊主甚至都不知道桂花凉粉是什么。

  也有不少凉粉摊主说,好多人都来打听桂花凉粉。有个摊主说,以前中江桥上有卖的,后来那块不给摆摊子,就没有了。我问,他们现在搬到哪去了?她说,不知道。十年前我带儿子回芜湖,晚上也曾在中江桥上见过;但没吃,以为来日方长。不想,竟成永别。

  那次,我们仍不死心,还是要再找。我们就再次来到中江桥。从这一头走到那一头,都到了河南了,下了引桥了,哪还有桂花凉粉的影子?我们又沿着河南的小吃街一路问到了弋江桥下。眼见人影渐疏,希望几成绝望。最后还不死心,又上了黑灯瞎火的弋江桥,从那一头走到这一头。站在一片破败,正在拆迁的无人区里;昔日热闹的景象竟成了天堂般的欢愉。

  这里是弋江桥的河北引桥的末端,丁字形路口。一头接着南正街,一头通往金马门。记得以前一到夏日夜晚,这儿就摆满了桂花凉粉的摊子。高高的路灯下,是一排排竹架子铺上木板的简易桌子,旁边是几张小桌子,许多小凳子。这儿就是就餐的地方。

  更多的孩子聚在这里,除了贪婪地望着别人吃,也在这里戏耍。这儿已成了儿童的夏夜乐园。路灯引来了各种昆虫,围绕着路灯飞舞,似夕阳下的梨花,片片飞舞。特别是土狗子,身躯肥大,有手指头那么长,飞一会就飞不动了,落在地上扭动着爬行。孩子们就扑过去捉,回家喂鸭子。路边乘凉的人,路过的人,一高兴,就在这里吃一吃,坐一坐,聊一聊。

  那块风水宝地我是经常去的,吃和玩,一样都不能少。“来碗桂花凉粉。”我喊道。“哦,来了。”摊主热情地应道,“要大碗的还是小碗的?”大碗五分,小碗三分。我当然要小碗的。孩子哪有那么多钱?摊主立刻就会拿起一个敞口的青花瓷碗,用一个大挑子(大勺子)在桶里舀上几挑子凉粉,像舀水豆腐(豆腐脑)一样,轻轻倒在碗里;然后拿个壶,对着凉粉浇上桂花糖水,一碗桂花凉粉就好了。

  桂花凉粉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凉粉,也不是现在的仙草冻和龟苓膏;它是一种几乎透明的冻状的东西,像玉,但极嫩,带有脆性,没有粘滞感和韧性。所以吃的时候根本不用工具,就着香甜的桂花糖水,一喝,一吸,汤和凉粉就都下了肚。那种夏夜吃下去的凉爽的感觉,脆滑嫩的口感,浓烈的桂花香味,真是美妙到极点;实在是夏令冷饮中的极品。也应该是全国独一无二、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神奇夏令小吃吧?

  站在昔日的天堂边,我只能感到莫名的失落。那传说中的桂花凉粉就只能永远停留在美好的传说中?它真的消失了吗?我在心里发出呐喊,那些会做桂花凉粉的老少爷们,一定要救救桂花凉粉。如果你们自己不想做,就请赶快公布秘籍吧,千万别让它失传,只成为绝唱。因为这不仅是为了食客,也为了全芜湖人民,全世界人民。这可是芜湖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啊。再过个三、五十年,我们这一代人不在了,桂花凉粉就真的要成为历史书上的一个名词了。

  我找它找得好苦哇,居然她这么轻轻用手一指,就在眼前。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的绝望就变成了希望。然后又狂喜。“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我回去对儿子说,夏天回芜湖一定要认证一下,到底木瓜是不是桂花凉粉。

  也有人说,木瓜就是用木瓜籽做的。那是我们现在吃的水果,番木瓜吗?中国本土还有很硬的木瓜,我小时候吃过蜜饯的木瓜条,可能就是本土木瓜。但现在这种叫木瓜的凉粉,是用哪种木瓜做的呢?(待续)
  
  补发一下赤豆酒酿
  到芜湖去吃(连载)28,藕塞糯米

  在这个小巷子里吃最后一样东西,那就是蜜藕。以前都是老百姓自己在家里做,没有正式的名字,就说成藕塞糯米。蜜藕这名字不知是谁起的,起得很好。我在福建的大馆子里吃过的餐前小吃里,就有蜜藕。但那种蜜藕还是和芜湖的有点差别,那就是它已经做成了快要到蜜饯的形式了。藕固然是眼里塞了糯米,切成了厚块,但已经甜到了无法多吃的地步。一个蜜字,和人拉远了距离。而且还是冷的,藕就变得僵硬。

  还是那个到过芜湖,在芜湖吃了七天赤豆酒酿的女人,她说,芜湖那个蜜藕啊,真叫好吃,又便宜。我一买一大段;直接咬了,啃;吃得太舒服了。对于一个和芜湖毫无关系的人,说出这样的话,虽然在我意料之中,但还是有些出乎我的意料。因为东西好吃,本来就应该被人夸的。但我也时常扪心自问,是不是我对芜湖感情太深了,才觉得它东西好吃?所以现在由一个外地人来说,我就有些吃惊了。看来不是我的主观因素啊。不是我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然后心里就特别高兴。

  藕塞糯米也是从懂事时起就有,街上从来没有卖的。街上只有藕稀饭。藕稀饭也从来没人在家里做,都买了吃。两者的区别在于,一个是糯米在藕眼里,一个是藕躺在糯米里。这两个藕和糯米的食品,就这么遥遥相对着,互不干扰。要吃藕稀饭,上街吃;要吃藕塞糯米,自己做。共同的特点就都是甜的。淡淡的甜。

  这几年,藕塞糯米也从深闺里走出,变成了街头小吃;受欢迎的程度不亚于藕稀饭。特别是外地人很稀奇。这是一个多么奇妙的食品!然后藕塞糯米就越卖越火。芜湖人也欢迎啊,自家里做,太费事。而且很多新的芜湖人已经不会做 了。街上有那么好吃的,现成的,干吗还要自家做?就让他们掌握技术吧,老百姓不会做就拉倒。只要他们永远卖,我们就永远吃。

  藕塞糯米我做过两次,两次都成功。一次是到了福建,用福建的小藕做给儿子吃;一次是现在,做给他女朋友吃。时光飞快啊。以前一个邻居说,不看自己老,就看小家伙长大了。具体的做法,我在《芜湖家常菜》里有详细的介绍。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把糯米塞到藕眼里,煮熟。吃的时候,切厚块蘸糖。

  但芜湖的藕塞糯米强调一个热字!因为煮这个东西,都要等到冬天藕老了煮,才面,才好吃。冬天怎么能吃冷的东西?自己家里做,都是趁热吃。现在街上卖,也继承了好传统,都卖热的。用个脸盆装了,地下支个小炉子保温,和卖五香蛋(茶叶蛋)是一样的。

  现在藕塞糯米也到处都有卖的;既然你在这小巷子里碰到了,就顺便买了算。你要多少,他会用刀切了再秤。你肚子有空,就趁热吃了。吃不下,就带着,等一下逛街饿了再吃。

  国货路,双筒巷算是逛完了,估计你肚子已是全部满了。没关系,到步行街去步行。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最早以为这话正确,但我饭后就懒得动;后来又有专家说,饭后要休息;但最新在电视上看到,有糖尿病的人,饭后要散步。看来那话还是对的。

  然后边逛步行街,边吃买了的东西。千万别忘了买芜湖的标志性艺术品,铁画。最早这东西都是工艺美术厂卖,后来商店里都有卖。然后还别忘了买傻子瓜子以及花生糖,芝麻糖等等的东西。如果忘了买,你以后还要专门来跑一趟。最主要的是,你现在买了,马上就能吃。回到旅馆没事就吃。但如果你在芜湖只待两天,忘了可就坏了大事。(待续)

  
  九华山路上的二院正门旁的,小金板栗隔壁卖的藕塞糯米
  多谢老乡的支持啊,“泪飞顿作倾盆雨”。本来是应该低调一点,但是说得太谦虚了,人家不会注意啊,故而竭尽夸张之能事,把吹到天上去,不过要吹也得有资本呢。不好吃真的不敢吹。我只是想为芜湖做点实事。也想与不知道芜湖的人分享,真希望外地人道芜湖去吃,吃完了再来发表意见。

  现在1元5到哪里去卖?刨粉3元5一碗。

  去过上海的人,都说芜湖的小笼包子好吃。

  所以我不说芜湖的凉皮,那不是芜湖本土的东西。光是本土的都介绍不过来啊
  到芜湖去吃(连载)29,弋江羊肉

  芜湖一贯有吃羊肉的传统;而且也是从我懂事时起就有的。一到冬天,家家都吃。而且红烧羊肉还特别强调要放八角,桂皮,芫荽菜(见《芜湖家常菜》)。这样烧出的羊肉就有特殊的风味。而且还要在羊肉火锅里放芫荽菜和菠菜,烫了吃。后来陆续开出的芜湖家常菜的馆子,土菜馆里,红烧羊肉及其火锅,是冬天的一道必不可少的菜。而现在,就有一个专门的馆子卖羊肉,成了品牌,叫弋江羊肉。

  实际上,芜湖的红烧羊肉已经成了品牌,只是老百姓自己不知道。什么叫品牌?固定的加工模式,高质量的商品内容,群众的一致口碑,就是品牌。那么现在,有个馆子专门卖羊肉;就等于给芜湖的红烧羊肉正了名。不但正了名,还让芜湖的好吃佬“大不动手”,就可以呼朋唤友地来享受美味;也让外地的游客开了眼界;知道在芜湖,还有羊肉的这样吃法。这个事情功德无量。

  儿子的女朋友来,我在福建特地买了羊肉,用芜湖的方法烧给她吃。她说非常好吃,从来没吃过这样的。她来自新疆(是汉人),什么样的羊肉没吃过?但我们芜湖的红烧羊肉,还是让她惊奇。所以外地人要想吃到芜湖的家常菜的品牌羊肉,还是要到这家吃一吃。

  巧的是,这家弋江羊肉店就在杨家巷到二街的另一条出口上。所以我才劝你要住在杨家巷,或者附近的各种旅馆;我都给你规划好了。芜湖的北门,现在等于是一个小型的市中心,既连接了老街,保留了芜湖的传统;又集中了小吃,交通方便。可以说是四通八达。到步行街不远,陶塘就在背后;而且除了杨家巷里面有小吃店,大排档,周围也满是土菜馆,大馆子。这就叫芜湖的一切任你吃。

  而且你逛了步行街,肚子里的食也消得差不多了,正好回来路过弋江羊肉店,是进去就吃。你也不可能只吃羊肉一样,还会点其他菜。我现在就开个菜单,你依次点。我是按照到芜湖来,首先要吃的最最重要的菜来列的,以此来分清轻重缓急。这里也不一定都有,你来的季节也不一定有;但你一定要知道这些菜。你明天还可以到别的馆子里去吃;下次来对了季节还可以吃。你把菜单打印了,给老板看,他有哪些,你就先吃哪些。

  最重要的菜有,1,糖醋扬花萝卜,2,糖饯藕,3,糖醋鲚鱽鱼,4,平地一声雷(爬锅巴),5,蒌蒿根炒干子,6,咸肉炒蒌蒿,7,蒸螃蟹,8,蟹圆子,9,蟹油,10,蟹糊,11,渣肉,12,马齿苋烧肉,13,臭咸菜蒸豆腐,14,炒蚕豆米子,15,炒茼蒿,16,香菜炒年糕,17,小青菜汆汤圆子,18用一个碗同时蒸出,醉鱼(或者咸鱼)、香肠、咸鱼、咸肉蒸千张、咸鸭子、咸鸭肫、鸭脚包。

  有些菜,店家未必肯做,比如蟹圆子,蟹油,蟹糊。都因为太麻烦,要剥蟹肉,价格又贵。但如果协商了,你自己剥螃蟹肉,或者把价格谈拢了,认他的手工费。也许你就能吃到。这就是在小馆子里吃饭的好处。如果你固定在哪家吃,还可以提前和他预订,叫他做哪些菜,他也好早上去买菜。菜市场就在边上。来凤市场是几步就到,里面什么都有。即使是馆子里现在没有你需要的菜,他也可以马上就去买来,现烧。在大馆子里吃饭,可就由不得你了。没有就是没有。

  如果老板肯为你熬蟹油,你吃完蟹油泡锅巴,或者别的菜和面条里放蟹油;多余的蟹油你还可以带走。吃蟹油可不能像吃饭那样,一口气就吃完了。我估计馆子里可能都不做,就看你的运气了。我这次四月份回去,听说馆子都里有蟹糊,但要提前一天预订。(待续)

  
  到芜湖去吃(连载)30,小刀面

  吃完那么多的菜,估计回旅馆得好好休息休息;但任务紧,担子重,不加紧吃,吃不完啊。所以,在洗刷好了之后,跟着电视学了几句芜湖话之后,在睡觉前,穿着拖鞋再到昨天去的夜市里吃一顿。

  还是出了杨家巷,来到九华山路,在右手的那家吃。这次就不要重复了。你没有肚子来重复。除非以后都吃完了,你又想吃,再来重复。最要紧的是要把没吃过的先吃一遍。这次要吃的是小刀面,也就是阳春面,或者叫光面,面条。比虾子面里的面条要粗些,但做的方法都一样,是手工做的,然后用刀切出来的。

  我小时候,南门湾的那家四时美的国营馆子里,面条就特别好吃。我和哥一到生日,就必定要去吃一碗长寿面;平时馋了也去吃。面条九分钱一碗,算是中档消费。我那大院里有家人家,一餐的菜钱也就一毛钱。馆子里吃面条的人也比吃馄饨的多;因为便宜,还抵饱,算一餐饭。馄饨纯属美食,吃得玩。

  面条也是总部送来的,切好的湿面条,放在一个大扁子(类似筛子)里;微微发黄,里面放了碱。如果有许多人要吃面条,邻居女人总是捧起一大把面条扔到锅里,然后用很长的竹筷子,在锅里搅一搅,就盖上锅盖。再把灶台上整齐排列的碗里浇上酱油,猪油,撒上葱花,倒上骨头汤。然后扯开锅盖,面条已经翻滚。再用长筷子在锅里搅拌一下,然后拧开自来水龙头,往锅里哗哗地放水。到锅里不再翻滚。

  我那时最羡慕的就是大铁锅上方有个水龙头,有多方便?我们在家里烧菜,需要加水,还要用瓢舀,太费事。而且那灶台上还有个小洞通到外面。每次她清理灶台,只需用那个舀骨头汤的大的木把铁瓢,从锅里舀点下面条的热水,一浇,灶台上的脏东西就全随着热水从洞里流到外面。我家后来的新家装修,我也想弄个水龙头对准锅。但家不是我一个人的,想想算了。免得白费口舌。

  然后女人开始捞面,每捞一筷子,都要衡量一会,以求分量均等;分量全靠她掌握;一筷子刚好一碗面,大概二两。捞好就用个竹子编的深漏勺托着,折叠了放到碗里。女人估计的总量都很准,抱的那捧面条刚好可以分配到每个碗里,不多不少。实际上,整个下面条的过程,和虾子面的过程一样。芜湖馆子里下面都是这么下的。

  然后一碗碗闪着酱油,葱花,猪油,浸泡在汤里的面条,就被顾客端走。看得见吃的那个高兴劲,就知道这面条有多好吃了。面条特别有咬劲,不像家里的面条是用干面条下的,又在汤里涨化了;虽然芜湖人说,“面不等客”;但煮透了的面条已经涨透了,没什么吃头了。而且家里的没有骨头汤,也没有馆子里调配好了的,加了盐和味精的酱油;更没有葱花。所以馆子里的面条就有一股特别的香味和鲜味,和家里的简直没法比。

  正因为是如此地好吃,馆子里的面条生意才红火。所以不光要吃名牌虾子面,也要吃吃老芜湖寻常百姓吃的小刀面,饮水思源。肯定是先有小刀面,后有虾子面。而且小刀面的风格浓烈,朴素,壮美,让你不得不一步三回头。这个流传至今的面条,正是以它独特的魅力,站稳市场到如今。从没有间断和被淘汰过。(待续)

  
  在芜湖的街头巷尾,到处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小刀面
  多谢多谢,喜欢芜湖就要把她吃透
  到芜湖去吃(连载)31,炒面皮

  但如果光吃小刀面,看着旁边人来人往,热火朝天地点炒面皮;你又觉得非来一盘不可了;不然也太不入伍了,又会觉得别人异样的眼神,你外地人吧?这么好吃的炒面皮不吃,光在那闷头吃光面;好歹也得配合着吃。

  特别是厨师那热火的动作,对你有着无比的诱惑。在炉子底下的鼓风机的奋力吹捧下,炉子上的火苗极其夸张地向外喷出;厨师手上的炒锅,又压住了火苗的嚣张;火苗只得不服气地在炒锅四周嘶嘶地吼叫,努力想挣脱炒锅的压迫。

  厨师已经把面皮先下到了面条锅里,煮熟了,然后捞起;好戏这才开始。只见她把炒锅里浇上油,然后快炒包菜丝,再下面皮反炒;然后加酱油,盐,等等的调料,翻炒片刻便出锅。

  炒面皮是后来出现的,悄悄地,没有声张,不作哄隆烟的;也没有闪亮登场,气势磅礴。以前馆子里好像没有。那是把面擀成大馄饨皮那么厚,也就是比饺子皮薄,然后切成荸荠大的三角形,再晒干。这些都是机器完成的,不是手工。所以面皮都以干的面目出现,菜市场卖干面条的地方都有卖。

  炒面皮,包菜在里面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让人先脆后滑再雄伟。满口地吃在嘴里,是波澜壮阔,惊心动魄;嘴里各方位都最大限度地接触到了软弹硬脆,鲜香滑韧。浑然天成的绝佳配合,让人忘了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东西交融到了一起。我不知道谁发明了这样的吃法,让一根筋的硬,配上片面的软,交织出无以伦比的和谐画面。

  那次和儿子去吃,摊主没包菜了,赶紧跑步到小馆子里去借。我后来在别的小摊子上见到的炒面皮,也是这个配方。看来这种吃法已经固定了下来;因为好吃,才被好吃佬们首肯;芜湖又多了一道特色美味。这是一个不得不吃的小吃。(待续)

  
  不同版本的炒面皮
  “樟脑丸,是保护衣服的;蟑螂药,是消灭灶马子(蟑螂)的”,这话现在还在天天喊,已经用喇叭录制了,就在北门九华山路的一家杂货店里,是他儿子开的店,老爷子已经死了。我儿子一听到这话,就笑得不得了。
  到芜湖去吃(连载)32,乌饭(上)

  如果你在芜湖待三天,前面两天已经如上安排了,那么早上也不要贪睡,醒来打点好,带上包,出门;就不要穿拖鞋,穿睡衣了。把吃早饭和古城游融为一体。

  先要抵制一切来自杨家巷的小吃的诱惑,因为如果你还要住下去,后面还有机会;如果今天就要走,那就更不能吃,前方有个更值得吃的东西在等待你。你往西门口进发,一问人家就都指给你;也只有一条路到西门口。不远,就几百步,要穿过马路。所以芜湖人说,“路在口边”,我都给你指明了方向,劳你问一下就行。

  先讲个故事给你听。芜湖人都知道目连救母的故事。目连的妈妈名唤刘氏,是个出了名的好吃佬。但她就没我们命好了;她死后被打入了十八层地狱,饿牢。美食家挨饿,是双重的煎熬。她的罪名是虐待小动物和植物;虐待大动物那叫英雄,比如武松打虎。谁说中国人不善待动物?这就是个例子。

  但刘氏事出有因,她只是想起方子来(绞尽脑汁)吃。她把羊封在一个小巷子里,然后两头烧火,中间放一盆酱油和醋。羊来回奔走,逃脱无门;渴了就喝调料。最后被烤死,肚子里的调料已经散发到了肉里;肉又烤得焦黄香脆;这样的羊肉好吃得不得了。

  她还养鹅,把鹅的两只腿放在两个坛子里,不让鹅下地;以后鹅掌就特别肥嫩。她又用伞遮住笋子,不让晒太阳;笋子就特别好吃。

  其实刘氏一点没错;她一定是在大胆改革创新美食,从养殖动、植物开始;可惜生不逢时,被当做坏女人的典范。古代妇女都没有名字,她在娘家叫刘氏,在婆家就叫某刘氏。在这样一个男人专权的社会里,生存都困难,何况搞创新?

  芜湖人说,“不吃牛羊一半斋”,牛太辛苦,天天种田,是勤劳的代表;羊又跪乳,整天“妈妈,妈妈”地叫,是善良的化身。虐待了羊,就触犯了天条,也就犯了众怒,不打入了十八层地狱才怪;就是要让她挨饿,哪壶不开提哪壶。想起我儿子的班主任,常常打听学生在家里最怕谁;然后就会以此来要挟,常常告状。班主任问我儿子怕谁;我儿子说谁也不怕;班主任就真的没来告过状。

  在芜湖,如果一个人过度活跃,人来疯,不检点;芜湖人就会说他,五马洋西地(走路夸张),三木神道地、倚疯佯邪的(装疯卖傻),神知无知地(头脑不清),神五幺二三地(装威风),邪道妖僧地(邪门),打牛混世地(混子),扭头刮颈地(动作怪异),不点不实地(嘻嘻哈哈),

  但如果这些行为发生在女人身上,人们就会说,这人疯疯傻傻地,像刘氏样的;或者是,活刘氏。我小时候一但哈哈大笑,外婆就说,笑得哈哈连天地,像刘氏样的。外婆要我笑不露齿,我哪做得到?本性嘛。我既不是缺牙疤(掉了一个牙),也不是泡牙齿(龅牙)。怕什么?不过真要是缺牙疤,遮也遮不住,最终都会被发现。

  有个男人相亲,约好晚上见面。然后男人就在院子里,靠在梯子上赏月。女的来了,拿了朵花,低头闻着。男的儒雅,女的娇羞;相亲成功。可是到了新婚之夜一看,男的是驼子,女的是豁嘴子(兔唇)。男的悲伤地叹道,我不该扶梯望月;女的也悲伤地叹道,我不该拿花遮缺。

  但老百姓后来还是原谅了她,也用一个美食来作为故事的结尾。她托梦给儿子,说饿;儿子就送饭去;可是饭一送去,就被看牢的小鬼吃了,母亲还是挨饿。于是目连就想了一个办法,用一种树叶的水,把饭染黑,送去了。果然,小鬼不知道这个黢黑抹乌的东西能吃,就给了他母亲。她才吃饱了肚子。

  这个染黑的饭,就是芜湖的著名小吃,乌饭;是用一种专门染饭的乌饭树的叶子,乌饭叶染的。要问饭被染黑到什么程度?那就是饭掉到了墨汁里;像成熟发黑的桑树果,略微透着紫色。但是,光是黑色的饭有什么好吃?妙处还在,这个乌饭叶有特殊的香味;而且米也是糯米,还是蒸出来的,特别硬,“像枪子子(子弹)样的”,粒粒分散,黑亮发光。里面还裹着糖,那就不是一般的好吃了。

  现在又都加根油条,用布裹成一个橄榄状的饭团;握在手里,刚好吃一顿。它是特别地好吃,极粘且韧;加了油条就又多了酥脆咸;无可比拟。每次和儿子回去,都一定要吃。(待续)

  
  撒上白糖,再折一根油条在里面
  
  乌饭成型,外面再蘸上白糖,就甜上加甜。老太太的乌饭特别大,饭也特别硬,最好吃
  到芜湖去吃(连载)33,乌饭(下)

  乌饭在芜湖的历史,也是超过了我的年龄。我记事起就有这东西,然后外婆又告诉了我整个的故事,还处处拿刘氏来教育我,希望我能成为淑女,而不能“像刘氏样的”。所以听着这样的故事,吃着这样的美味,就更是触目惊心。

  但是,在外来物种没有入侵前,芜湖的乌饭里面包的是糖;后来上海的蒸饭传到了芜湖,就把芜湖的乌饭也改良了,里面也夹了油条。卖乌饭的后来竟然都同时卖起了乌饭和蒸饭,现在更有甚者,不卖乌饭,就直接卖蒸饭了。芜湖的乌饭越来越少。

  去年在步行街口子那里,偶遇到卖乌饭的老夫妻两个,生意好得很,好多人抢着卖。我就跟他勺了几句(多话),叫他传给后人。他说,现在小孩子谁学这个?谁卖这个?太辛苦,早上三,四点就要起来蒸饭。

  我之所以叫你往西面口走,就是因为那里有个老太太,在那固定的地点卖了几十年乌饭。连我妈,我的杨氏家族的人她都认得;因为都住那一块。我一带儿子回去,就都要起个大早去吃乌饭。早上八点去最好,迟了,她卖光了,就走了。我问她为什么不也到杨家巷小吃一条街去集中集中?她说在这里卖惯了,大家都知道她在这里。

  她那里还同时卖热的豆浆,也有小桌子,小凳子,可以坐在那里吃。而且她还说,卖乌饭的地方都有炸油条的;现代的乌饭需要油条;她的斜背后就有一个油条店。

  老太太前面有个大木桶,里面是白色的蒸饭和黑色的乌饭,各占一边。她会问你要黑的,还是要白的。我当然都是要黑的;没黑的没办法,才吃白的。

  其实上海的蒸饭和芜湖的乌饭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蒸出来的糯米饭;只是乌饭染黑了,里面加糖,而蒸饭是白的,里面加油条。我小时候,上海的蒸饭还没传来的时候,我妈的那个上海朋友,对我描述上海的蒸饭,说里面夹根油条。我那时还很难理解。乌饭就甜的好吃,夹根油条是个什么味呢?

  后来上海的蒸饭传到了芜湖,芜湖人就把这两个东西都改良了。首先把上海的蒸饭里面又加上了糖,变成油条和糖并存;然后把芜湖的乌饭里也加上了油条。我后来一吃,效果不错,又甜又脆又咸,是很好的折中。所以,现在到处都卖的蒸饭,和少数人卖的乌饭,除了外表的糯米饭非黑即白,有明显的差别,内容全都一样。

  当你走到西门口,远远望见右边地上一个矮矮的摊子,那就是那个老奶奶。她坐在凳子上,前面有个很大的木桶;木桶下面有炉子保温。乌饭必须吃热的。当你要吃乌饭,并坐下时,就可以欣赏她娴熟的技巧。

  只见她掀开盖在木桶上的盖子,左手托一片洗得雪白的白布,右手用一个竹子做的宽隙的直筒“梳子”,在桶里叉出一团乌饭放在白布里,然后用“梳子”把乌饭压扁,成手掌状;再撒一层白糖在里面,白糖里还拌了点芝麻。然后拿根油条,在里面折成三折,然后用手指紧紧压住,并开始用两手窝着,收拢乌饭,让乌饭闭合成一个橄榄形。到乌饭的口子合上了,再把白布在外面裹紧,拼命地扭,像拧毛巾一样。

  当她再次打开白布时,乌饭就成型了,标准的橄榄形,刚好一手握了吃一顿,当早饭最好。她会把乌饭装在一个小塑料袋里;如果你是现吃,她就把乌饭露出一半,还要再在尖子上蘸点糖,让你第一口咬到时,就能吃到甜味。因为乌饭的尖子还没到有内部有糖的部位。然后把递给你,你接过了,就边吃,边喝热的甜豆浆。你会感叹实际上竟有这么好吃的东西,还配上那么刚好的甜豆浆。那么地温润,充实,舒畅。

  乌饭硬糯到你无法想象的地步,那一口咬下去,奇特的香味,拌着极强的咬劲,糖又使得糯米饭更加粘滑;油条也在里面轧热哄(凑热闹),被挤压得没有了空间,全把脆都浓缩成了压缩饼干,并提供咸味,就更增加了甜感。所以满嘴的柔韧脆甜,再喝一口豆浆,你就不记得世界上还有什么其他好吃的东西。

  直到全部吃完,喝完,你已经是极度地满足,但心里的念想会一浪高过一浪,你就会问老太太,我是不是随时来都能吃到?你有没有天天摆摊子?老太太的脸上就会笑开了花。我天天都在这里,你要早来。

  万一,我是说万一,老奶奶没出摊子,你的早饭没有了着落,不要灰心,你沿途来的地方,已经有好几家小吃店,吃什么随你。还有老奶奶斜背后的油条店。你会在这里吃到杨家巷小吃一条街里所没有的,卷子,油炸锅巴,糯米饺子,糖饺子。最差也有芜湖著名的油条吃。如果不巧油条店也没开,不要紧,沿途也会有民间的酥烧饼,油炸臭干子,腰子饼,春卷等等的东西卖,你不会饿肚子。(待续)
  确实有梅花糕,好像也是八几年出现的
  到芜湖去吃(连载)34,老濮凉粉

  实际上,买乌饭的老奶奶所处的位置,就是十里长街和环城西路交界处。十里长街已经见不到花岗岩的横条石和玉米状石块的人行道了,都盖在水泥下面。往右,那里已经改成了女人街,很有名的小商品批发集市。东西又多又好又便宜,有空可以去看看。往左,就是芜湖的古城里面,路面已经变宽了,前面被中江桥穿过。

  再坚持一直往前走,你问人花街在哪里,会有人指给你。你去见识一下曾经的市中心,我小时候还热闹的地方;现在类似圆明园遗址,街道和房子的墙壁还在,某些房子还在;依然有人坚持在废墟中开自己的店。到了花街,你再问南门湾,也会有人指给你。然后再找儒林街。出口就到了环城东路,金马门。整个过程半小时。如果慢慢走,沿途拍照,边走边聊,时间会长些。

  汤显祖在儒林街写出了名剧《牡丹亭》,李鸿章送给侄女的豪宅,也在那里,后来改成了工农兵幼儿园。原来的夫子庙就在尽头,后来改成十二中。现在十二中的这个门封了,开到环城东路上,如果想看的话,出了巷子,往左边走,一个大门里面就是。

  往右是金马门,那个传说南瓜里跑出一匹金马的地方(见《芜湖家常菜》)。金马门前面有马路往左,那里就是大砻坊,芜湖曾经热闹的米市的集散地。有空你就去看看,没空就算了。但就在金马门那里,还有一个炸油条的摊子。所以你在芜湖,不怕没东西吃。到处都有小馆子,在城管遗漏的地方,会有小摊子。也有城管规范的小摊子。

  看了夫子庙,再一直往左走,问人东门街在哪里。人们就会说,就在前面。等你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右边对面拐角的第一家,就是老濮凉粉。如果你不想走路来,又想看看芜湖古城,就坐三轮车去。如果不想看芜湖古城,那就在西门口打的,直接去目的地,说,东门街的老濮凉粉店。

  那次我找去了,不相信他还在开店,因为都拆了;而且他还是在第一家。在问了半天,抬头看到老濮凉粉四个大字,店里面挂着芜湖十大名牌小吃的牌子,再看到锅里那熟悉的炒凉粉后,一颗悬着的心,才终于放了下来。

  于是买了一碗凉粉,进了店,又和他勺了起来(聊了起来)。他说这里不拆,他也不打算搬;东门街的老濮凉粉全市闻名。这块地名就是招牌。最早把这名牌老濮凉粉的信息传给我的,是我表妹,她就住在那一带。

  然后就不用说了,我就和表妹去吃了。那时他家的摊子还在东门街里面,要走进去一截。但是排队的人是很长很长。那时的摊子还是用的老古式的“花篮”的担子,就一个扁锅在炒凉粉。老濮凉粉之所以出名,是因为他肯下料,用上了虾米;炒得又特别透;所以是又香又鲜。老百姓就回报了他以长队和口口相传,把他变成了名牌。

  凉粉里放虾米,在芜湖凉粉界是首创;既好吃又惊艳。虽然大家都知道他这一手,也知道效果好,但都无法模仿,因为成本高。有几个人能像老濮那样忠实?

  于是我和店主回忆起我当年排队吃老濮凉粉的情景。我说,我记得当时是兄弟两人在摊子前忙活。店主笑了,说,那个少年就是我。我俩不是兄弟,是父子。那是我爸,已经去世了。然后又说到推荐我吃老濮凉粉的表妹,小濮问,她叫什么名字?住在哪里?结果一说,他都认得。

  我表妹家只要一来客人,表妹就要去买老濮凉粉招待。有时表妹到我家来,也会带老濮凉粉来。老濮凉粉也有刨粉。还是芜湖人的老习惯,冬天吃炒粉,夏天吃刨粉。

  然后和小濮聊起潘家墩那家山东人卖凉粉的,小濮笑着说,我认得他,老王。山芋粉做的凉粉,叫“炒凉粉”,因为要不停地在锅里搅拌。正因为小濮介绍了凉粉种种,我才知道了现在的凉粉是蚕豆粉的淀粉做的,最早是豌豆的淀粉。

  小濮聊天也不忘干活,只见他在铁桶里搅拌好了半桶淀粉,然后助手拎来了半桶滚开的水就往里浇。小濮拿根棒子拼命地快速搅拌。眼见一捅的淀粉由乳白变成透明。我很惊讶,凉粉就是这样做的?不是要在锅里煮吗?他说,山芋粉就要煮,开水冲不熟。他这话没错,我们吃藕粉,就是用开水冲熟的。

  小濮马不停蹄地将热凉粉倒入一个铁盘里,然后继续用棒子捣实,防止气泡或者空洞。这样的凉粉放凉了,然后再按要求切块;然后炒了,就是传说中的芜湖著名十大小吃之一的“老濮凉粉”。

  那天我是早上去的,天还在下雨,店也刚开门;所以我才有机会和小濮聊上几句。我主要是要尝尝几十年没吃过的美味。只见小濮在一个桶里捞出泡在里面的凉粉块,然后放到扁锅里炒。他说他这凉粉都是新鲜的,当天做的,所以特别柔软。冬天,只要放一夜,凉粉就发硬。然后他还特地从桶里捞出一块,让我试试手感。他这认真的态度,像他老爸,也很令我感动。现在谁不见钱眼开,偷工减料?所以,他父子坚持的名牌,也就是高质量的坚持。

  小濮手快如飞。几十年的操持,让他的每一个动作都不需要经过大脑的思考,就那么行云流水地,本能地像小鸡啄食,孔雀开屏。他一边快速翻炒着凉粉,一边撒上芫荽菜,调料;然后,盛起,又三下五除二地在碗里浇上各色调料,水大椒(红辣椒酱),并加上虾米,碎的酱萝卜丁子。简直令我眼花缭乱,分不清每个步骤。

  到我定睛看时,一碗壮观的老濮凉粉已经递到我手上。我这才发现,他那虾米是连汤带水的,不是干的;已经经过了预处理,难怪柔软好吃。

  当我和他聊完,抓紧拍好照后,才有工夫坐下来吃这恍如隔世的芜湖名吃。那个虾米和调料的分量,足到让我吃惊;原来他几十年没变,还“变本加厉”。我把凉粉拌好后,带着虔诚和感动的心去吃。自然是好吃得不得了,感觉比以前更好吃。滑香鲜辣脆,凉粉的片子又薄,虾米又柔软;所有的感觉都那么刚好,那么迷人,那么醉人。

  我一边吃,一边环顾四周,墙还贴着纸条,老濮凉粉,四元一碗。比街上普通凉粉贵五毛。他有这个资格。(这次四月份回去,已经五元一碗了。一个食客说,从过年起,就五元了。我后来和双桐巷里卖凉粉的老板说起,她说,老濮总是最先涨价)。我又看到一个妇女来买牛肉酱,大吃一惊。原来店里的一角的桌子上放了好多瓶牛肉酱。我问,你还卖这个?小濮笑着说,他们都要吃。我说你太神奇了,什么都会做。

  店里同时还在卖黑芝麻赤豆糊,也是下了重料;看起来浓稠红糯,和街上的都不一样。要不是肚子已经撑不下了,我一定要吃一碗。这次四月份回去,看到他的店里,又开始卖五香螺蛳了。对于这样著名的小吃,神奇的能人,执着的厚道,我们还能说什么呢?只有两个字,赞叹!(待续)

  
  老濮凉粉
  
  用木棒岛实盘子里的凉粉
  实际上,品质越好,口碑就越好。芜湖吃的东西确实便宜,不去吃都亏。
  后面还有,容我陆续推荐
  到芜湖去吃(连载)35,烧鸭

  吃完老濮凉粉,也可以在东门街附近转转,看看老芜湖的街景。那里还没有拆,但基本上已经是人去楼空。附近也有些摊贩,在卖着日用品。然后你打的回来,坐三轮车回来,坐公共汽车回来,走回来,都可以。但是一定不要走原路,就顺着你来时的路,继续往前走;走到尽头再往左拐弯,并一直走下去。走到这条路的尽头,就又到了北门。

  你等于是从北门到西门,再到南门,然后东门,又回到了北门。这四个门内的芜湖,就是古城区;一直繁荣到拆迁前。我自小生活在南门湾,然后西门,后来北门。都没离开过老芜湖的市区;命中注定要和老芜湖拴在一起。著名的旅游景点周庄,只是一个庄,而我们是一个市,军事要塞,交通枢纽。

  到了北门,你不要过马路,在右手这边,就是著名的“蓝义兴”烧鸭店。店的前面有一块草坪,草坪对面是北门交行。所以有人又把这里叫作北门大草坪的蓝义兴鸭子。你老远就能看到店门口摆放的玻璃橱子,里面挂着红、白两色的鸭子。

  红的叫烧鸭,白的叫卤鸭,也叫盐水鸭。我在澳门惊奇地发现,这里的烤鸭也叫烧鸭。江南水乡孕育了水生小动物,水生小动物又构成了活食,养育了鸭子。所以芜湖鸭子多。以前斩鸭子的(卤鸭摊子)几步一个,到处都有。现在也不少,在城管管不到的地方,都能看到斩鸭子的摊子。问题是要吃名牌,既然东西多,就要选精。芜湖名牌的鸭子摊子很多,但北门就这一个蓝义兴。

  芜湖街上的熟鸭子就这两种。红的烧鸭,最受欢迎;白的卤鸭,也不错。现在都简称为红的,白的;红鸭子,白鸭子;或者红皮鸭子,白鸭子。因为好多外地人,还有小青年,都搞不清它们确切的名称。

  红的烧鸭,如烤鸭般地油亮,那要比烤鸭好吃“万倍”,所以芜湖人都不爱吃外地的烤鸭,只喜欢吃芜湖的烧鸭。我北京的二姨回来,也都要吃烧鸭;临走还带走。经常有外地的人来,也都买了烧鸭带走。

  烧鸭也是要涂上糖稀烤四个小时,然后再油炸;让它内外都焦,无一遗漏之处;尤其是颈子,头,四肢的末端,那是焦酥香脆。最神奇的还是调料,是咸甜味的;一浇上,就天下无敌了。皮香,肉嫩,咸甜,无比地好吃。最主要的是,它既可以当菜,又可以寡吃。我和儿子回去,天天吃,吃不够。

  白的卤鸭,以前还分咸胚的和普通的。咸胚的咸些,以前都是冬天卖;是用板鸭煮的。芜湖人把街上卖的咸鸭子,叫板鸭;板鸭也可以买回来蒸了吃。

  现在的卤鸭都没有咸胚的了,因为不够好吃。以前这些熟鸭子,以及所有的卤菜,还有油炸花生米,都归国营的食品公司卖。他们倒台后,就都改为私人卖了。私人卖鸭子,全都用玻璃的小橱子,架在一个桌子上,里面挂满了鸭子;下面的搪瓷盘子装着内脏等东西。桌子旁边是个落地砧板。

  卤鸭实际上是咸鸭子的改良版,只在鸭子表面抹上盐,晾两小时后,就放到卤汁里煮十分钟。所以又叫盐水鸭。卤汁是清的,有盐,葱,姜,八角,花椒。以前也有好多人家自己卤了吃。那些内脏和膀爪都是放在卤汁里煮的。肠子是捞捞就起来;一但煮烂了,缩了,就不好吃了。肠子是脆的。卤鸭的特点是皮脆,肉嫩,又浇上了卤鸭子的卤子,非常鲜香,开胃下饭。

  芜湖人斩鸭子(买熟鸭子)都喜欢斩四分之一;有一碗,一餐吃。好多人都喜欢后胯(腿子);但卖鸭子的告诉妈,前胯肉更多,连着胸脯子;从此我家都买前胯。这红、白两种鸭子都一个价,半只才十几元,堆尖子一满碗,要吃两餐。

  据说,他家兄弟几个,每个人只掌握一门技术。老大会的上糖色,老二就不会;老二会的配置卤料,老三就不会。这是为了防止兄弟中有出去单干的。我后来去求证;他们说,哪有这话?网上传说多得很。我说想拍照片,他们兄弟俩都积极配合。(后来证实是叔侄)

  我建议你把红的,白的都买点来尝尝;一个人至少要买一个前胯;这是斩鸭子的最小的单位。十八元一斤。如果同来的人多就多买。以后再根据喜好,重复来吃;或者买了带走。但时间要掌握好。他们是早上九点开门,卖完就下班;一般不超过中午。买时候都要排队;夏天卖得特别火。如果你喜欢吃鸭头,就再买个红的鸭头,那是酥香焦脆到极点。下午三点,也是到卖完。

  但是那些内脏你也必须要买,不吃的话,你会后悔的。如果是一个人,你就要买一个肫(30元一斤,大约两元五一个),一个鸭肝,一些鸭心,一副膀爪(两只翅膀加两只爪子),二两鸭肠子。这些东西都只有白的,没有红的。他会给你切片,切段,再浇上卤子。那是出奇地好吃。肫和肠子是脆的,膀爪特别地香鲜,有咬劲。以前夏天晚上,许多人都要买了,边啃边喝啤酒。

  最后,你还要找他要一点红的烧鸭的咸卤子,这是专门给人家做烧鸭冬瓜汤的。你可以买半只,其中一半就这么浇上甜卤子吃;另一半,加上咸的卤子,交给馆子,委托他们为你做烧鸭冬瓜汤。那是又一种美味,鲜香无比;再创辉煌。不可不吃。当然,如果馆子里有这道菜,你就不必再费这道手脚(不必如此麻烦)。

  你把这些东西都带着,到馆子里,还可以再点菜。我也是按照来芜湖该吃的重要的次序,又给开了份菜单;还接着前面的序号。

  19,芹芽拌鸡丝,或者炒芹芽,20,素虾子,21,凉拌马兰头,22,茭儿菜炒蛋,23,毛草鱼炒大椒,24,糖醋虾,25,红烧桃花痴,26,茨菰烧肉,27,霉干菜烧肉,28,炒乌桐菜,29,炒菱角菜,30,炒鸡头菜,31,炒菠菜,32,荠菜饺子,33,水菜汤,34,风鱼。

  如果是在杨家巷里的大排档,或者小店里吃,一定要加上冰酒酿。这是永恒的真理。(待续)

  
  一个前胯,我自己码放的,严重变形。由他们码放的,才叫漂亮
  
  
  鸭肝切成三块,鸭心不切,同样要浇上卤子
  翅膀和爪子是另外卖的,一副是指两个翅膀,两个爪子。前胯是包括鸭翅根的,后胯包括大腿
  到芜湖去吃(连载)36,老鸭汤

  估计中午这一顿吃,首先红的烧鸭就让你吃饱了,然后又加上其他菜一撑,肚子就吃不消了。没关系,回旅馆稍微休息一下,就步行去滨江公园,半小时的路。不喜欢走路的,就打的,或者坐三轮车去。看青弋江的入江口,巍巍宝塔;这个压住在长江里兴风作浪的黄鳝精的头的市宝,中江塔;再同时看长江。两条江一道看。你就领略了为什么芜湖这么美丽富饶,全都因为有了这两条母亲河。

  玩够了,照相照够了,肚子的食也消化得差不多了,夕阳也西下了,就打道回府。和来时一样,三种交通工具任选。由于中午吃得过多,晚上也要让肠胃休息一下。就还到杨家巷里面的小店里吃老鸭汤。如果你随心所欲地溜达到别处,在别处也遇到了老鸭汤,那就随遇而安,坐下就吃;吃完了再回来。芜湖的老鸭汤也到处都是。

  老鸭汤出现在八十年代。一阵风似的,全芜湖,街边摆满了老鸭汤的摊子。那时的弋江桥的路边就有;我和哥太好奇,就也去吃了;哪晓得,一吃,就魂飞天外。从此我爱了老鸭汤,没事就吃。芜湖又创造出了精美绝伦的美食。经过我的嘴的检验,芜湖的老鸭汤果然一飞冲天,经久不衰,成了品牌。现在的老鸭汤都进入了馆子,登堂入室。

  那时的大排档,是用两个竹架子,支撑起木板;那时好多人家睡觉也是这样的装备。竹架子比较神奇,和凳子一样高;但不能坐,只能弄两个来支撑木板,或者竹笆子来做床。竹笆子是竹条编的,四面有粗毛竹做框子的床板;睡起来会嘎吱嘎吱地响。

  竹架子类似长条凳,只是凳面是一段毛竹,坐会很不舒服,只能架床板用。它两侧的两条腿,是一根毛竹中段挖空了,只剩一层皮;再在火上烤,软了,就折弯过来,骑在这毛竹上。刚好像手铐一样,牢牢地铐死住这毛竹;下面的两腿之间再用根小竹子打个横撑,固定住。这就成了稳固的三角形结构。

  木板上放着一个个熨斗锅(一个把子的砂锅),里面放着已经泡好的粉丝,小青菜,最上面,也是最最耀眼的,就是有一个卤鸭的前胯;也就是白的鸭子的前四分之一。木板旁边就是个大炉子。

  老鸭汤都是现吃现做;你要吃,看中哪个熨斗锅,一指;他就会拿起那只熨斗锅,把里面的卤鸭拿出来,切成条块;放到另一个空的熨斗锅里,加满水煮。也不盖盖子,片刻就煮开,然后下小青菜和粉丝;再煮滚了就连锅端给你,你就直接在锅里吃。这是最小号的熨斗锅,只有大碗大。

  这样一来,就不光是红的烧鸭可以烧冬瓜汤了,人家白的卤鸭也可以烧小青菜粉丝汤;而且鲜美绝伦,改变了芜湖美食历史。你想想,白的卤鸭本来就那么鲜嫩好吃,现在稀释了,不像做菜那么咸了,那么浓了;还配上了碧绿粉嫩的小青菜,又脆又鲜;加上粉丝的滑溜,充实;当一顿小吃,实在是太美好了。有荤有素有主食;有汤有鲜有绿色。看着都舒服。再一吃,乖乖,那个好吃的味道,一下子就把你镇住了。

  现在的小馆子门前,也还是用熨斗锅这样地摆着芜湖著名的老鸭汤。和儿子回去,每次都要在杨家巷的小馆子里吃。那次吃时,老板问,要不要泡锅巴?我很奇怪他会这样问,就说,要。因为我是想告诉儿子,芜湖人喜欢拿老母鸡汤泡锅巴吃,那才叫好吃呢。结果老板拿出了手掌大的圆形的油炸锅巴。我就知道又出新品种了。油炸锅巴泡在汤里的优点,就是很容易酥,不必费劲去咬。结果老鸭汤泡锅巴现在在芜湖也成了名吃。

  老鸭汤历经了三十多年的大风大浪,从诞生,到品牌,无一不是它优良的品质在做保证;而芜湖优秀的白的卤鸭,为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没有卤鸭,就没有老鸭汤,这种快捷美味的小吃。老鸭汤是寄生在粗壮古树上的一支艳丽的蝴蝶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依附于斯又求独立;所以才能开出灿烂的花。(待续)

  
  捞鱼的人
  
  
  我儿子正在吃老鸭汤,及其泡锅巴
  到芜湖去吃(连载)37,炒面

  如果光吃一小锅老鸭汤,当小吃,行;当饭就欠缺了一点。那么就来一盘炒面。炒面也出现在八十年代,比老鸭汤稍后一点点,算是双胞胎里后出生的弟弟。

  那时最火的是鸠江饭店门前的一条街上,全是一个接一个的炒面摊子,多不胜数;盛况空前。那时允许摆夜市了,晚上六点以后,摊主和美食家都纷纷出动。天还没黑,就有人穿着拖鞋,携家带口地来吃炒面了。

  看着这么热闹红火的场面,你不能不动心。于是我也和哥去吃,凑个热闹。结果是不吃不知道,一吃吓一跳。当在小摊子前坐定后,你就等于进入了一个虚拟的游戏世界,被摊主所吸引,然后就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等圣贤出了。我看过一个恐怖片,说是人到虚拟的游戏里面,通过吃饭,而把游戏内容吃下去。

  所有的摊子也都一样有个大炉子,最奇怪的是炉子上的大扁锅,也就是以前炒凉粉的锅,后来煎锅贴饺子的锅,现在又用来做炒面。炒面的过程也完全有表演的性质,摊主都站在炉子后面,锅的后面;让那夸张的锅在最前面。锅还斜放着,里面高,外面底。

  大扁锅里堆得像山样的面条,已经基本炒过;那是煮熟的湿面,煮得很硬,和凉拌面一样,已经浇上了油,酱油;正在整装待发。一旦有人来吃,摊主就立刻开始炒面;那些已经处理好的面条,不是随便来就舀一碗吃的。必须要经过他的妙手现场翻炒。

  只见他左手拿一个小碗,右手拿一双筷子,从那一大堆的预备面条里,捞出一定分量的面条,再放到锅的最外边的低矮空洼处;然后开始就这么往里合拢,用筷子和碗合作,抄起面条放下;再抄起面条,再放下;就这样地炒面。完全颠覆自古以来的炒菜模式。不知谁发明的,还全芜湖都统一。

  不光是炒,还要再加上酱油,青菜;有人要是加肉丝,煎蛋什么的,一起炒。直炒到青菜柔软,面条入味,根根紧缩,并开始结壳子;然后再以这样的碗加筷子的包抄方法,把炒面盛到碗里。这还没完,还要浇上一勺夹带蒜泥的水,水大椒(红辣椒酱),并给你一杯白开水。

  这种配方和组合,不能不令人称奇。吃着极端有咬劲,可以说是天下第一有咬劲的面条,里面还有焦脆的壳;又鲜又韧又辣又香;再吃一口脆嫩的,同样是沾了鲜味调料的青菜;然后喝一口水,缓解那极致的干糯。真叫一个好吃。实际上面条已经不是面条了,而是变成了一种类似饼的东西,扎实而满口滑韧。

  吃过炒面,我就又爱上了它。不是我多爱和易变,实在是无法抗拒它的魅力。这些八零后的老鸭汤和炒面我都爱,它们各有各的特点,缺一不可;一个都不能少。

  炒面现在街头仍有,馆子也有,早点摊子也有。杨家巷里就有好几家。而且芜湖的炒面还手法,口味统一,真正的名牌,经久不衰,巍然屹立在芜湖美食之林。炒面最早只叫炒面,或者素炒面,以区别那些加了肉丝之类的炒面。现在都叫平锅炒面了。这个名词也固定了下来。

  然后地,和儿子回芜湖就要吃炒面。儿子对炒面的方法及其有兴趣,一看到就要笑。为什么会拿个碗和筷子炒呢?神奇吧?芜湖的美食不是吹出来的。这时别忘了再要一杯冰酒酿。

  这一顿绝对吃得你心满意足,心花怒放。然后“摸摸肚子,剔剔牙齿”,回旅馆。洗刷干净,看看电视,学学芜湖话。等肚子感到不胀了,穿着拖鞋再出门。可以吃吃麻辣烫。有小摊子的,也有开店的。不想吃,就待在旅馆里直到睡觉;好好享受这难得的清闲。

  麻辣烫虽然是外来品种,但在芜湖疯过一阵子。那时刚好工人开始下岗,就有好多人用自家的凉床子(竹床)摆在家门口,上面放满了穿在竹签上的包菜等等的蔬菜,然后用炉子烧一锅麻辣的汤。要吃他就给你把竹签放汤里煮,然后夹出来放在盘子里,你就坐在凉床子旁边吃。那个辣叫作惊心动魄。嘴里要不断地嘶嘶地吸冷气。

  我和哥在家门口吃了之后,觉得好吃得不得了。后来有人做大了,就正式摆摊子了,还同时卖冷饮。实现了冰火两重天的双向盈利。我是看到麻辣烫就要吃。现在全国好像也规范了,都是开了店,有了冰柜,自己挑选,烫好了坐在店里吃。竹签也被抽走了,好反复使用;然后用碗吃。

  我爸在人生最艰难的时刻,被禁食了两个月时,还说,我这辈子恐怕吃不了麻辣烫了;我看杨家巷开了一个店,还没吃过。我同事后来说,你爸这一辈子,恐怕只能靠米糊度日了。没想到,我隔了三个月回去,他什么都能吃了。而最早偷偷吃的,就是水豆腐(豆腐脑),然后就是小笼包子。我赶紧瞒着妈,带他去吃了麻辣烫。爸说,是很好吃。

  人生,能吃,是多大的幸福啊。爸在病最重的时候,禁食,禁水;后来能喝水了,就说,简直是甘露啊。(待续)

  
  炒好了,还要浇上水大椒才过瘾
  所以还是那句话,一定要去吃几天,过把瘾
  到芜湖去吃(连载)38,煎饼包油条

  如果你在芜湖待四天,早上就要打理好;然后带上包,坐车去游天门山。大诗人李白,二十六岁在经过芜湖天门山时,大为惊叹,写下了成名作,“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自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芜湖的十景有,赭塔晴岚、镜湖细柳、赤铸青锋、玩鞭春色、双江塔影(原名:双流夕照)、天门烟浪、西山灵石、马仁云壁、陶辛水韵、褐山揽胜。游天门山就是其中一景,天门烟浪。

  光在芜湖吃,不开展点活动,搞点文化,似乎对不起人;大老远跑来的。天门山离芜湖市区不远。打个的,30多元。坐公交车都行;就别走路了,太远。累坏了事小,耽误了吃事大。

  然后出门,连带着吃早饭。杨家巷往来凤市场去的巷子里,有个油条摊子,生意很好。买油条都要排队。一家三口一大早就在忙。不到中午卖完了,就收摊子了。我那次见他在巷子口的一个店门口在蒸糯米饭,就问,你搬到这边来?他说,没有,这边买下来了,摊子还在那边摆。

  那边是个好市场,一头连着杨家巷,一头连着来凤市场;算一个小的闹市口。买菜的,吃小吃的,好多都会经过这里。最主要的是,原来杨家乡里的炸油条的老头,不摆摊子了。这个油条就只此一家,别无分店了。而且他家的质量本来就好。

  芜湖的油条,如果不算炒菜用的,就这么吃,本来就有两种吃法,后来又包进了乌饭里,就有了三种吃法。直接吃,要蘸点水大椒(红辣椒酱)和醋,用芜湖传统的吃油炸东西的吃法,是最好吃的。芜湖人还喜欢在稀饭摊子上吃稀饭,再搭两根油条,是既当菜又当饭。吃一口油条,再吃一口稀饭,软脆粘香,面面俱到。绝配啊。

  但最有特色的吃法,是煎饼包油条。这个煎饼不是山东煎饼;也不是天津的煎饼果子。很奇特的一种吃法。这种吃法很久前就有,后来断了。我只听我妈说过,解放前,煎饼包油条很好吃,我就很向往。那是一个什么神奇的东西?但后来,它悄悄出现了,随着改革的浪潮出现。我一吃,真的很神奇。

  这家油条摊子也同时卖煎饼,并给你包好油条,还要问你,包一根还是包两根?我一般都是包一根,男子汉(男人)都包两根。煎饼和油条,都是七毛。包一根,就一元四角。

  煎饼是有小脸盆大的,非常薄的饼,像春卷皮。它也是没有任何味道,同样不是寡吃的,也需要馅。这个馅就是油条;它是专门用来包油条吃的,固定搭配。又不知是谁发明的。所以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都无私地奉献。

  一叠煎饼放在炸油条的铁盘子里,你要是买,他就会快速地拿根油条放在煎饼中央;煎饼也刚好比油条长一点点;两头会多出一寸;然后把煎饼裹着油条卷起,像一根棍子;再对折了,塞到小塑料袋里,递给你。全过程就两秒钟。

  然后你给了钱,抓住塑料袋,开始咬煎饼包油条露出来的部分;张大嘴,把折叠到一起的油条连着煎饼一起吃。你就吃到了奇迹。煎饼极其地干韧,是坚强的外围;油条又极其地酥脆,做着松软的内应。一咬碎,一搅合,是香脆韧酥啊;无一物能达到的境界。一定要趁热吃。

  每次和儿子回去都必吃。你不得不佩服芜湖人,都这么会做;这就必然培养了都那么会吃的好吃佬。(待续)

  
  西门口油条店里卖的煎饼包油条
  是啊,真希望能带大家一起去吃,也是幸福地不得了。说实话,吃一周,是紧了点,但大家都没那么多时间。如果能吃半个月,是最好的了。

  所以我才要把具体的地点,路线告诉大家,就是现在的芜湖人,也未必搞得清。我也只是介绍了一大半,肯定会漏掉很多,
  到芜湖去吃(连载)39,糍粑

  吃完了煎饼包油条,是肯定不够的;不是分量的不够,而是不能够一次只吃一样,来不及啊。因为你不是生活在芜湖,今天不吃明天吃,明天不吃后天吃。你需要抓紧。

  这个油条摊子上,还有一个古老的食物,叫糍粑。芜湖的糍粑绝对比我年龄大;它也和油条形影不离。哪里有炸油条的,哪里就有它。你不需要特地去找;看见油条摊子,就直接奔过去。而且买糍粑还不用排队;因为它不会那么轻易地就疲软。不必非得等它刚出锅就吃。

  上次一个网友问我糍粑怎么做,我就告诉了他。这是一个最最简单不过的东西,却又那么好吃。别看我从来没做过,我看也看会了。他们做糍粑从不隐瞒,就在大街上,当着大伙的面做;没有现在动不动就所谓的商业秘密。

  糍粑就是煮了一锅糯米饭,里面加了盐;然后把饭打出来,倒在方桌上的一个大的木头方框里;然后趁热把压紧,成厚板状;再用一根木条把上面打压平整。等冷却后,再取走木框;有方桌那么大的一整块糍粑就做好了。然后再切。木条也是一把尺子,规定了糍粑的长和宽。

  然后把木条放在糍粑最外面的上面,对齐边缘;再以这木条的宽度为范本,顺着木条内侧,切下这一条糯米饭。就这样一直到切完;然后再横着切块。糍粑就成型了,每一块糍粑像一副扑克牌那么大。然后再把它拿到油锅里炸。炸到金黄就可以捞出。

  糍粑是外脆里糯,又是咸的;当成饭吃,非常好吃;还抵饱,是“糯米食”嘛。我很喜欢吃。那次爸住院,我天天早上带两块糍粑去做午饭,省得再跑出去买了吃。那天上午突然要转院到外地,我们慌得把所有的东西都塞到买来的蛇皮袋子里,跟着救护车走了;午饭都没吃。到外地晚上安顿下来,我收拾行李时,发现了这两块宝贵的糍粑;第二天早上就拿它做了早饭。

  而且糍粑的价格还不贵。现在是七毛五。两块糍粑就能吃饱。上次和儿子去上海,在一家漂亮的大馆子里,点了一个不熟悉的东西,以为发现了新大陆。结果端上来,一看,不就芜湖的糍粑吗?还只切了一半,是三角形的。一盘八元,两个三角形;合芜湖的一块糍粑;价格高出了十几倍。芜湖那时的价格是五毛。

  糍粑一般是在炸油条的间歇里炸的。比如案板上的油条切完了,炸完了;需要再去擀面,切出来;或者是锅里油少了,要加新的油;油温不高,不能马上炸油条。这时就炸糍粑。把放在一旁,早已等得不耐烦的,排列整齐,互相粘贴在一起的雪白的糍粑,一块块地掰开,顺着锅沿滑到油锅里。然后糍粑就自动化地自己炸,不用操心。

  到炸得金黄了,再用铁丝编的竹把子的超大的“找聚子”(漏勺)把它们一网打尽,全捞上来,倒在铁盘子里。以前国营的是把倒在竹子的扁子(类似筛子)上。但夹糍粑的夹子还是几十年一贯制,用的一片竹片,中段削薄,再烤弯过来的纯天然,绿色的竹夹子。以前所有夹食品的,都用这夹子。“找聚子”也是以前的样子。芜湖是江南水乡嘛,到处都有竹子的身影。

  他家很辛苦,上午油条卖完了;下午还要把第二天的糍粑做好。他已经不煮糯米饭了,是蒸糯米饭,所以也就没有锅巴,不卖油炸锅巴了。以前做糍粑的副产品,就是油炸锅巴。国营的店都卖。(待续)

  
  扁子
  后面会提到福禄商城,我已经去踩过点了,也拍了照片。因为我家在北门,所以对北门最熟悉。
  到芜湖去吃(连载)40,油炸锅巴

  锅巴以前在芜湖,可是个了不得的快餐,儿童食品,小吃和零食。谁家没有个饼干筒?那个饼干筒里没有锅巴?江南水乡的水稻,除了让芜湖人只习惯了吃米,还制作了无以伦比的锅巴。光咬着吃,用蟹油,鸡汤,猪油,或者麻油泡了吃,那是怎样的一种酥香脆鲜?我妈还喜欢用锅巴泡水,当茶喝,说香。

  现在制作锅巴的人家少了,但人们吃锅巴的兴趣没减;因为街上有卖的了,要吃,随时都可以买。杨家巷菜市场的西大门的酱菜摊子那里,就能买到小米锅巴;这里也卖油炸锅巴。小米锅巴又是芜湖人的一大创举。小米锅巴更薄,更脆,一色焦黄。不是北方的小米,而是芜湖比较小的米。一袋一袋的,是别人油炸锅巴好了,拿到这里卖的。油炸锅巴也一样,都用塑料袋装着;全是长方形的,有半本书大。我一回去就要买了吃。

  油炸锅巴必须是糯米饭的锅巴,里面还加了盐,吃起来有咸味;它是芜湖的另一个著名早点,炸油条的摊子也都有卖。以前杨家巷里面的那个炸油条的老头子,就卖油炸锅巴;但最有名的是西门口炸油条的那家,就是卖乌饭的老奶奶的斜背后的油条店。本来摆小摊子,炸油条;后来发了,买下了附近的房子;后来更发了,干脆衣锦还乡,不再开店了。但现在,我又看他来这里开油条店了。其他炸油条的地方,也都有油炸锅巴卖。

  他那油炸锅巴特别厚,特别酥,我每次回芜湖,都要买好几斤带走。妈同学在美国,回芜湖后,妈请她吃这家的油炸锅巴;结果她也上瘾了,买了好几斤带到美国。老外特别喜欢吃;后来她每次回芜湖,都要带油炸锅巴到美国。

  杨家巷的油条摊子虽然没有油炸锅巴,但如果要吃现炸的,就多走几步,再到西门口那家油条店去买了吃。没时间去的话,也许路遇就能吃到。别的摊子还有;所以不要灰心,记得看到油条摊子就要奔过去。其实后来在外地的超市里也都有袋装的油炸锅巴卖,那哪有芜湖的油炸锅巴好吃?不过就算是在油条摊子上碰不到,菜市场也买不到,你也会吃到油炸锅巴;因为你所吃的芜湖菜里就有“平地一声雷——爬锅巴”,还有老鸭汤泡锅巴。芜湖人能离得掉锅巴?(待续)

  
  小米锅巴,
  多谢多谢,因为我是好吃佬嘛,在吃上面特别用心,所以感受也深啊
  到芜湖去吃(连载)41,卷子

  北门杨家巷炸油条的那家,缺少的还不仅仅是油炸锅巴,还有卷子。这个卷子,是从国营年代就一直都有的,前几年还有的东西,现在几乎看不见了。今天一个博友还感叹,现在吃不到卷子和油炸大饺子了。但我这次四月份回去却看到了不少。

  油条、糍粑、卷子,似乎是油锅里的三大件;油炸锅巴是奢侈品。卷子就是小型的花卷,蒸熟了再油炸的;解放前有更小的麻油酥卷子,只有荸荠大,一直酥脆到里面;夏天晚上沿街叫卖。现在也都有卖了,食品厂做的,袋装密封的;赭山脚下的团结三村(又叫福禄商城)里,各个巷子串联的庞大的小吃街里,有一家油条摊子上就卖小的酥卷子。

  那时国营的油条店,上午卖油条等油炸食品,下午就做糍粑,蒸卷子,做好第二天的油炸的准备工作。油炸的卷子完全就是花卷,有半个拳头大。先是把发面擀成一张大饼,然后抹上油,盐,撒上葱花,再卷起来呈一根棍子,切成馒头大的块。

  然后做花卷也有诀窍,切完的花卷要横放在案板上,也就是从切的位置旋转九十度,切面对着上下,光滑的两面对着左右手,这时双手拿起花卷,拦腰向左右拉长,再合在一起,呈三折叠,再用筷子横着一压。上下两头的花翘起,向中间靠拢,花卷形成。再一个个放到蒸笼里蒸熟。冷了后,直接放到油锅里炸。炸到表面酥脆,就捞起来。

  卷子是咖啡色的,外面全是脆的;只有吃到里面,才有一团白的未被炸透。卷子寡吃,或者吃稀饭,烫饭时当菜,都很好。特点就是一丝一丝地脆;特别在稀饭里泡软了,很酥。(待续)

  
  买回来的酥卷子
  到芜湖去吃(连载)42,油炸饺子

  油条锅里也有三小件,不是体积小,而是地位要低些。以前国营的店里就有卖;年龄也是比我大。其中的老大当数油炸饺子。注意,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饺子,而是有手掌长的大饺子;这又是芜湖独创。西门口的那家油条店里,现在还有。而且我在好多油条摊子和店里,都见到了。

  我最喜欢吃这饺子。以前只要有可能,我在买油条时,都要买一个吃吃。同样地,买这个饺子也不要排队。在芜湖的油条摊子上需要排队的,唯有油条。因为它讲究吃刚出锅的;又需要一根根地做,炸,效率底。但其他东西就不同,早就做好了放那儿;要炸多少,一锅放下去,然后一勺捞尽。

  这个油炸饺子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馅是糯米饭的,饭里拌了酱油和生姜米子(姜末);而且也是蒸熟了再炸的。也是和卷子,糍粑一样,需要头天下午做好,蒸好。油炸饺子外面也是咖啡色的,又焦脆,还有点软。它的饺子边很脆,饺子皮有馅的部分就外脆内软,还很有韧性。里面的糯米饭如烧卖一样好吃,但它是全素的,风格也是油炸,可以看作另类的烧卖。

  这个东西不可不吃,遇到了一定要买。非物质文化遗产。(待续)

  
  西门口油条店里的油炸饺子,掰开了。右边是掰开的糖饺子
  到芜湖去吃(连载)43,糖饺子

  油条锅里三小件的老二,是糖饺子。这又是个奇迹。年龄比我大。北门杨家巷里的油条摊子没有,但西门口的那家油条店里有。

  糖饺子比较秀气,只有油炸饺子的一半大;而且是淡黄色的,表面有一层看不见的细微粉粒;一摸就有。好似蝴蝶身上的粉。

  糖饺子也是做好,蒸熟,油炸的。它的皮是糯米粉做的,馅是红豆沙的,或者黑芝麻的。外面稍微有点脆,主要是吃那粘软的质感。它是变异了的元宵;可以拿在手里吃,不必像元宵那样,要喝那些汤;同时它本身又被油收走了水分,所以是干干的粘。很好吃。如果你没功夫到西门口的油条店去吃,但遇到了一定要吃。(待续)

  (抱歉,好像图片发不了)
  芜湖是需要经常回去的。端午节回去,已经错过了季刀鱼,不过粽子倒是可以吃得痛快。茭儿菜不知道还会不会有。小吃一定都还有。按照我的路线去吃,是不会有遗憾的。
  

  
  西门口油条店的糖饺子
  到芜湖去吃(连载)44,甜粑粑

  老三甜粑粑出现得较晚,七十年代才在国营的油条店里出现。它是甜的发面做成的圆饼,蒸熟了再油炸的;形状像铁饼。吃还行,像做粗活的小弟。我这次回去好像还看到了,不在油条摊子上,而在卖饼的摊子上,不知道是不是这东西。

  我把油条、糍粑、卷子、油炸锅巴、油炸饺子、油炸糯米饺子、甜粑粑并称为油锅七雄。这些东西前两年。在北门杨家巷小吃一条街里还都有,儿子也都吃到了;但现在这家没了,另一家只剩油条、糍粑和煎饼包油条了。希望有识之士能恢复当年油锅七雄的风采,也带外地人吃吃。

  我这次回去打听,有人说,在杨家巷口子的卖饼类的摊子上有卖,我也好像见过。但这次去了一问,说最近没卖了。我在别的各个油炸摊子均没见到这个。如果你遇到,不妨一吃,以圆了油锅七雄之梦。(待续)
  多谢
  到芜湖去吃(连载)45,芜湖炒饭(上)

  早上吃了煎饼包油条,糍粑,等等抵饱的东西去游了天门山,中午千万不要随随便便地就在旅游景点,买点面包、方便面吃了。不要忘了你来芜湖的使命,那就是吃;所以一定要赶回来吃。芜湖的菜还早着呢,不加紧吃,吃不完。

  你找个馆子,大小随你。图方便就还在杨家巷里的小馆子吃。我还是开个菜单,接着上次的顺序,你有那肚子就全吃。

  35,芫荽菜拌干子,36,糖饯洋柿子,37,青大椒炒虾子,38,青大椒炒锅巴皮子,39,红烧鲫鱼,40,剪刀肉烧咸菜,41,生咸菜,42,肉圆子烧咸菜,43,子鸡烧蒜子,44,三鲜火锅,必须加藕圆子,荠菜圆子,蛋饺子,鱼圆子,肥肉皮,45,炒地沓皮,46,炒藕丝,47,八宝菜,48,炒山芋杆子,49,韭菜粑粑,50,茭儿菜蛋汤。最后别忘了冰酒酿。

  酒饱饭足,赶紧会旅馆休息一下;下午还有要事在身,不能耽误。休息好了之后,还是穿戴整齐,带上包和照相机,打的也行,坐公交车也行,走路也行。你出了杨家巷口子,到了九华山路,就在人行道上往左走(朝北),“一直往前走,不要朝两边看”;这条马路很长。要走半小时。

  当你走到二院的大门口时,会发现有名的小金板栗店,喜欢吃糖炒毛栗子的话,就再买一斤;也是十八元一斤。然后一路走,一路吃;细细比较一下,小邢和小金,哪家更好吃?

  然后,你就可以轻松地一直走到广济寺的大门口。它也都在左边。这个庙是非去不可。传说长江里兴风作浪的黄鳝精,就是头被压在青弋江入江口处的中江塔下,尾被压在这个广济寺的宝塔下,才镇住的。

  实际上,在唐朝时,有位朝鲜王子是地藏王菩萨转世。他从芜湖上岸,在赭山住了几天;然后就到九华山,在那里建庙修行。后来死在那里;骨灰就埋在九华山主庙的塔下。到宋朝,就有人在这里建了这庙,盖了塔,来纪念他。叫广济寺。

  所以芜湖的广济寺,是地藏王行宫;又叫小九华,或者九华行宫。它依山而建,要经过八十八沓石阶,才能到达那最高的大殿;那里就供奉着地藏王菩萨。这个菩萨是专门到地狱里去,拯救受苦的鬼魂的;别的菩萨都到天上活动去了,唯有他,愿下地狱;无比高尚。“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是他的口号。所以大殿门口的对联是“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八十八沓石阶,芜湖人叫作,八十八沓;给人以无比震撼的力量。从这里往上走,就感觉灵魂跟着肉体一起净化,升华;最后到达顶点时,仿佛是到了辉煌的天堂。虔诚的人,许了愿的人,到“八十八沓”底下,就开始肃穆;然后手持燃香,庄严地一步步地往上走。更有人是跪着上“八十八沓”;唯有此,才能表达那毫无杂念的赤诚之心。通往圣殿的过程更为重要。

  这个庙非常热闹,特别是地藏王菩萨的生日,农历七月三十,从半夜起人们就去朝拜,炮竹要放一整天。在这里烧香很灵。大年三十的夜里也是,半夜去,要争取在十二点过后,抢着点上新年的第一注香。平时是初一,十五,也热闹。我以前在师大教室里准备考研看书时,忽然听到鞭炮震天,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回家一问,才知道是地藏王菩萨的生日。安徽师大,皖南医学院,广济寺,都依偎在赭山脚下。

  芜湖的十景之首,赭塔晴岚,就是指这广济寺后院里的宝塔。它四周翠柏竹林掩映,“每当雨后,岚光飘渺”。芜湖最早是八景,宋朝就已经形成;现在变成了十景,又加了两景。

  如果你喜欢烧香拜佛,就可以在此了了心愿。什么抽签,捐款,一切佛事活动都可在此进行。等到了庙的顶上,再从侧门出去游赭山公园。反过来也行,先经过庙门不入,继续往前走,一直走到赭山公园的大门,进去游完了公园,再从侧门进庙也行。

  赭山公园大门的斜对面,也就是还没到赭山公园的大门时,你就已经先看到了,是芜湖鼎鼎有名的工艺美术厂,以生产铁画著名。那一条边,全是卖铁画的。你可以先买了芜湖市宝铁画,再游赭山。

  赭山公园也是非游不可,它比我年纪大,是一座动物园;最近修得不错,值得一看。特别是站在赭山顶上,看芜湖全景,看长江。长江就像一条悬浮在天边的带子。真正的“孤帆一片日边来”。

  在赭山公园喂猴子和熊,是最开心的事;你就会在它们身上看到人的某些动物性,一模一样。那次和儿子去,买了饲料,好好地喂了一把。

  佛事活动和游园活动结束,先别急着回去;你那颗虔诚的心,会得到奖赏。出了庙门,在左边,你就会看到,还有一家非常正规的素餐馆子;很值得一吃。虔诚的人,在佛事活动结束后,都会来这里买素餐带回去,以希望把菩萨的恩泽也带回去。这也相当于基督教教徒在祷告之后的吃圣餐。相比于他那圣餐,芜湖的圣餐就简直豪华直至了。

  关键是,它里面的素餐非常好吃,简直难以想象。品种有三十多种,全是仿制的荤菜;惟妙惟肖,难辨真假。连吃在嘴里的感觉都是一样的。以前妈说那里的素餐好吃,我还不相信;后来和儿子去了,一吃,才非常意外。那真是好吃得不得了。无比地鲜美香浓,你都不知道他怎么烧出来的。我那次不但在那里吃了,还带回去好多给我妈吃。(待续)

  
  赭山公园大门
  到芜湖去吃(连载)46,(下)

  游完赭山,烧完香,吃完素餐;那是身心愉悦,内外皆净。回到旅馆,稍微休息一下,洗洗干净,穿着拖鞋再出门。干吗?吃夜市。就在杨家巷的小馆子吃。方便嘛,到外面找别的大排档也行。反正芜湖炒饭是非吃不可。

  芜湖炒饭是我给它起的名字,它自己的名字就叫炒饭;为了区别普通家里的炒饭,和外面名目繁多的炒饭,我把它叫芜湖炒饭。正如芜湖人不知道这种炒饭已经被我在外地叫开了一样,我在福建以外的地方,还看到有福州炒饭;但福州根本就没有这样的炒饭。现在到处都流行的扬州炒饭,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是扬州的。

  但我这芜湖炒饭却是货真价实的,属于芜湖首创。在被我和儿子发现,经过我俩的嘴的检验,一致认为是精品,应该成为品牌。而且儿子回福建后,就经常要吃芜湖炒饭,我也如法炮制,味道还真差不离。他女朋友来我都炒了芜湖炒饭,可见它真的成了我们心中的品牌。果然,这个好吃的东西流传了下来,还真了成了品牌。

  那年夏天带儿子回去,晚上出来吃夜市。出了杨家巷的巷子口,发现九华山路对面的巷子口,有个摊子很热火,于是就奔了过去。摊子的车子上有牌子“北门三子炒饭”。芜湖人什么东西后面都加个“子”。

  兄弟姐妹的排行,后面加个子,则是最常见的简易昵称。但老大不叫小大子,一般都是直呼其名;因为小大子是小保姆的旧称。“我又不是你家的小大子”,常常是家庭主妇埋怨丈夫,或者其他家庭成员的话。下面就是小二子,小三子,小四子,小五子等等。我表妹的弟弟就叫小二子,简称二子。现在这些简易化昵称好多都已经成了店名。“三子炒饭”是我第一次见到简易化昵称的转正。由随便叫叫,变得冠冕堂皇。

  摊子后面是个大炉子,还有张桌子,上面放了好几脸盆已经烧好的菜。再后面,顺着巷子,有几张桌子和凳子;不少人在那吃。我和儿子都很好奇,就站在那里,看那两口子摊主在那忙碌。

  等他们忙碌好,别人都吃上了,他才问我们要吃什么?要吃什么?我们也不知道。然后他就介绍,那些脸盆里荤素搭配的菜,都可以炒饭。我就更稀奇了,芜湖自古以来没有这样的吃法。于是就点了一个雪菜肉丝炒饭,还点一个老鸭汤。

  只见他双手如飞燕般地在挥舞。先是炒饭,后是在脸盆里舀一勺雪菜肉丝,混在饭里一起炒;炒到香味扑鼻,再盛到碗里;又在另一个脸盆里舀一勺咸豇豆,盖在炒饭的尖子上,端给我们。接着再去烧老鸭汤。我都没怎么看好这炒饭,饭里加点菜,不就盖浇饭嘛,能有什么特别?就叫儿子吃,我在旁边看。

  没想到,儿子一吃,就说好吃得不得了,叫我也吃;我将信将疑地划了一口饭,结果差点没从凳子上震倒。那叫好吃直至。菜是连着汤加到炒好的饭里的,和饭会合后,又在高温下翻炒调和,融会贯通,把菜及汤里的鲜香油润匀一半出来给了饭;然后汤被挥发,饭再收紧;整盘的炒饭就是一个奇迹了。盖浇饭是没有后面这些过程的,所以才显得普通。

  最神奇的还是那炒饭顶上的一勺咸豇豆,简直画龙点睛,醍醐灌顶!往嘴里扒拉着美妙的炒饭的同时,它也就坡下驴地跟着饭滚到嘴里。那个脆鲜弹韧就把炒饭送上了云天。然后再配上无以伦比的老鸭汤,就有种在天上吃王母娘娘的宴席的感觉。

  我不知道这炒饭是不是三子发明的,但这种模式一直流传到现在,没有更改。后来这摊子就再也没摆过,但那些装备一直都尘封在那巷子口。每次和儿子回去,都要看看那摊子是不是开张了。这次回去,问了他摊子前的补鞋子的摊子,答曰,他现在也开张,但这几天没来。

  无奈,想吃芜湖炒饭,只得到别家。我们在小店里吃时,店主忘了往炒饭上加咸豇豆。也许是真的忘了加,也许以为我们是外地人,就简化了程序。结果儿子用芜湖话对他说,老板,寒钢豆。

  老板很吃惊地望着他,迷惑不解;他一定在想,这家伙一个外地人,怎么这么内行?于是在架子上端出一大盆用辣椒和蒜泥炒出的咸豇豆,也就是我在《芜湖家常菜》里介绍的先烫,后腌,再炒的神奇的咸豇豆。然后舀了一勺,倒在炒饭尖子上。儿子边吃边说,这才正宗嘛。

  后来我回福建,只要头天烧了什么荤菜,剩下了;第二天就必然连汤带菜,再加点蔬菜把炒好,炒芜湖炒饭。儿子都有经验了,今天吃了梅干菜烧肉,明天就一定有芜湖炒饭。

  所以,我在这里要说,芜湖炒饭,胜过一切炒饭!一吃难忘。现在的小馆子里,都有这种芜湖炒饭。已经成了品牌了。聪明的芜湖人又创造了一个美食奇迹。(待续)

  
  芜湖炒饭,上面没有咸豇豆,只有雪里蕻,显得不是太正宗
  多谢各位捧场。

  福禄商城去了,后面还要重点介绍。里面确实很庞大,也拍了不少照片。
  到芜湖去吃(连载)47,鸭血汤

  光吃一个芜湖炒饭,是不是有点单调呢?老鸭汤前面已经吃过了,目前就不要重复吃了,先把没吃过的吃一遍;以后再重复也不迟。那就是一定要吃吃芜湖的鸭血汤。

  老鸭汤,炒面,鸭血汤,是八零后的三胞胎。老鸭汤是老大,最先出生;跟着就是老二,炒面;最后才是鸭血汤。这八零后的三小子,打一出世,就震惊了芜湖全体人民;牢牢地吸引了芜湖好吃佬们的注意。这种辉煌远远超过八零后新生代作家的出现;一直持续到现在。

  芜湖人喜欢吃鸭血,是因为有丰富的鸭血来源,四季不断。江南水乡孕育了水生小动物,水生小动物又构成了活食,养育了鸭子。所以芜湖鸭子多。斩鸭子的(卤鸭摊子)几步一个,到处都有。鸭血也就成了附带的美食。

  有趣的是,卤鸭摊子卖红的烧鸭,白的卤鸭,以及卤的膀爪及内脏,都卖熟的成品;唯独鸭血是卖原料,把鸭血块煮熟了,单独泡在水里,需要买回去烧。菜市场也有这样卖的,跟卖豆腐样的,很便宜。芜湖人喜欢拿鸭血烧豆腐,很好吃(见《芜湖家常菜》)。

  就是这样的鸭血,烧成了鸭血汤。早些时候五毛一碗,现在一元五一碗。鸭血我平时就喜欢吃,现在就更是喜欢了,见到鸭血汤就要吃一碗。鸭血汤突出一个主题,就是清淡,典雅;与喧嚣的世俗闹市形成鲜明的对比。但它又不是白开水一碗,而是“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把鸭血切成指甲大的小块,用水煮开;再加上盐,味精,葱花,水大椒(红辣椒酱),油;就这么端给你。当你在小瞧中吃下一口后,你就会唱道,“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然后就稀里哗啦,把它吃个干净。

  鸭血汤里的鸭血,极嫩,极鲜;又是小块的,边吃边喝;汤也微辣,那是一种心跳的感觉;还透鲜,飘着葱油的香味;极有内涵。寡吃,是非常有特色,有创意的小吃;做汤,配别的东西吃,也绝不喧宾夺主,只默默贡献出属于自己的美丽。

  福建街上卖的小吃是猪血汤,我一到福建就吃过。其实没什么汤,像白烧萝卜那样烧的;血块也很大,就像通常的豆腐块那么大。食堂里也喜欢卖这样的猪血。我在澳门还看到卖一大盆新红的猪血块,没煮过,很吓人。

  只要吃一次鸭血汤,你就着魔了,就会“我愿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足迹”;然后在小摊子上“却见仿佛依稀,她在水中伫立”;而且前无险滩,道路为零,就不顾一切地再来一碗了。

  再唠叨一句,吃芜湖炒饭配鸭血汤时,千万别忘了冰酒酿。(待续)

  
  杨家巷小店里的鸭血汤
  到芜湖去吃(连载)48,渣肉蒸饭

  如果你在芜湖待五天;那么第五天,三十多里开外的李白墓是必须要去看看的。在当涂县。当年当涂县有个红星大队,很有名,学大寨的典型。好多人去参观学习。我们小学竟然也出馊主意,叫一群孩子先坐两毛钱火车去;听了一场报告,然后拉练走回来。我的脚底下都起了泡。

  那时的火车的慢车很便宜,还有类似闷罐车那样的空旷的车厢;农民挑担子到城里来卖东西,就极其方便。

  看李白的墓也就看看而已,不看也行。带上包,照相机,穿戴好出门,还是要先吃它一吃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

  今天早上要吃是渣肉蒸饭,还是在杨家巷的巷子里,这里有一家。不然怎么叫你住在杨家巷的小旅馆里呢?小吃集中,抬腿就走,张口就吃,什么都有。

  渣肉蒸饭也是出现在八十年代,但要比老鸭汤等八零后三小子出现得要稍晚一些;而且它也不屑于和其他大排档小吃混在一起,就像白雪公主一般地高傲。最早出现在一中对面的马路边,一时传为佳话。大家就纷纷打听,那个渣肉蒸饭是个什么东西?好吃不好吃?

  然后我就和爸勇敢地去探险;跑到一中门口,一看,对面马路边上,果然热闹非凡。那场面,那家伙,就像周杰伦在开演唱会,人头攒动,人声鼎沸。我们赶到跟前,就见好几个人手在忙个不停,几张桌子也是爆满。我们好不容易挤到一边坐下,点了一份。

  这是用最小号的蒸笼蒸出来的东西,蒸笼只有碗大;蒸笼里的东西是我们闻所未闻的。芜湖人又出新花样了。蒸笼的底部,不像蒸其他东西,要铺上草编的垫子,或者纱布,而是垫着豆腐皮子!豆腐皮子上面是糯米饭,糯米饭上面是一层大块的渣肉。

  现在这个渣肉蒸饭的摊子,也改成开店了,而且移到了一中的隔壁,场面也很火爆。我这次回去,特地踩了点,拍了照。

  渣肉在芜湖是一宝,在芜湖肉类菜中,算是上上品;它就像个沉稳而独立的老大姐,有统领一切的架势。就因为芜湖人喜欢吃渣肉,也就有了专门卖渣粉子这个职业;算是兼职;由替人加工磨水大椒(红辣椒酱)的人,自己做了卖。

  渣肉就是米粉肉,那要把五花肉用酱油泡了,再裹上渣粉蒸出来的(见《芜湖家常菜》)。渣粉也是用炒熟的米和八角一起磨出来的。

  芜湖人喜欢吃渣肉;又喜欢吃乌饭、蒸饭这些蒸出来的糯米饭,于是有创新精神的人就开始思考,这两个美妙的东西能不能合二为一,组成个奇异组合?结果,果然成功,引起轰动,不亚于香港的美女二人歌星组合Twins(蔡卓妍,钟欣桐),并名垂青史。

  一蒸笼的渣肉蒸饭,分量刚好可以吃饱。上面全是大块的渣肉,下面的糯米饭已经饱吸了渣肉的油和鲜,润滑粘韧,底下的豆腐皮托住了一切精华,不让外泄。所以吃起来是香软糯鲜,幸福之至。和爸吃完之后非常感慨,这东西太好吃了。

  果然,经过我的嘴的检验,全芜湖人也都极其喜爱这个新生事物了;渣肉蒸饭一下子在芜湖普及。这东西也没有个专利和商业机密,好吃就大家做。于是在芜湖人的嘴的监督下,成为了品牌。

  现在的渣肉蒸饭就简单了,不再搞那小蒸笼,而是蒸上一大蒸笼,然后吃多少,就给你舀多少到碗里。味道和程序也都一样。这样自然省事些,洗碗总比洗蒸笼方便;大蒸笼一次蒸熟,也比小蒸笼一个个蒸来得快捷。事情一般总是向着最简化的方向发展。

  这个八零后,今年也有三十岁了。(待续)

  
  一中对面的渣肉蒸饭店,不知是不是当年的游击队,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