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地下的世界,说说关于盗墓的杂七杂八

  不好意思
  这才空了
  年底在各种会餐和活动中打转
  一天一晃就没了
  今天难得活动取消
  赶紧出来冒个泡泡先
  
  
  关于曹操墓
  我个人觉得最有效的鉴定就是DNA的比对结果了
  因为其他物证还没有强大到确认无疑的程度
  不过,有人提出的寻找曹操家族后人来比对DNA
  这个却是一点必要也没有的
  首先,确认是曹家后人本身是个问题
  其次,就算确认无疑,DNA显示有关联也没有决定性意义
  那也只能只能证明尸骨和曹家有关,而不是说就是曹操
  他也可以是曹氏家族的其他人
  要比对,只有曹植遗骸的DNA才有意义
  因为如果两者能够同时成功提取DNA
  就是铁证了
  验证父子是最有意义,最有力的证据
  其他人的比对,没有意义
  不能证明是曹操
  
  
  新闻说安徽亳州方面愿意把坐落在亳州的曹操宗族墓群的其中一个墓奉献出来,进行挖掘,
  来与河南安阳墓葬中的尸骨做DNA鉴定。
  专家认为亳州曹操宗族墓群中的这些人与曹操的辈分更近,
  遗传基因也更近,鉴定下来也就更有说服力。
  。。。。。
  根本没必要这么做
  因为曹植的墓是真正确认过的
  有28块遗骨,可以试试提取看看
  。。。
  各方面的人都出来了
  可以想象多么折腾
  也许太多人想证明这是曹操的墓吧
  (包括我也想)
  但应该用最简单的有力的做法
  不是到处找后人或者掘古墓
  
  
  
  附上曹丞相唯一存世的书法“衮雪”二字
  
  建安二十年(215年),
  曹操六十左右
  西征张鲁到汉中,
  经过栈道咽喉石门(今陕西褒城)时,
  看到河中景象,感慨万千
  于是提笔疾书
  字刻于河水礁石上。
  
  “衮雪”二字表现了河水汹涌澎湃的流势,
  河水冲击石块水花四散溅出,水大石众,
  犹如滚动之雪浪,故云“衮(滚)雪”。
  此石现存陕西博物馆,
  左端书有“魏王”二小字。
  
  从书法艺术上来评判,
  “衮”字一撇一捺颇有动态之感,
  “雪”字则有静态质感。
  
  

  对比下汉代隶书和这次的石刻
  感觉下有没有同时代的气息?

汉代隶书

  看到同学们的留言
  才意识到今天是西元纪年2009年的最后一天
  一般来说,我都是到了农历年才会觉得是新的一年了
  既然大家都留新年祝福了
  也来凑个热闹吧
  希望新的一年里
  大家都能心想事成,健康幸福!
  
  
  
  
  贴一首曹丞相的大作
  出于自己的私心,最喜欢的一首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是汉代乐府的旧题
  也就说,他是个乐曲的名字
  最初应该是唱出来的
  很可惜,今天的我们无从知晓他的曲谱
  无法重现曹丞相长歌的旋律
  只能在想象中复原曾经的壮美激昂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总记得老师一点点一句句的剖析作者的意图
  曹操是多么求贤若渴,多么想建功立业
  这是一首政治意图多么强烈的诗作
  寄托了他伟大的政治理想,希望“天下归心”
  
  而这却只是“老师告诉我的曹操”
  自己读到这首《短歌行》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
  或者缺乏足够的政治觉悟
  我看到的曹操,写透了人生的悲哀
  在他之前,
  没有一个人能够这样深刻的表达“自我”
  
  人们都是以一个群体来看社会,生死
  因为人都是要死的,这多么公平,
  大家都一样,所以不必悲哀
  还因为“薪尽火传”
  就算个体的“生命之柴”燃尽了
  子孙还在,“火种还在”,所以也无需悲哀
  作为个体的“我”就这样被抹杀了
  
  曹操则不然,他不这样想
  他重视“我”的存在
  纵使“薪尽火传”又待如何?
  作为这个燃尽的柴来说
  火是否延续,已没有分别
  曹操无法把自己仅仅看做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柴”
  所以他开篇就写出了人生最深重的悲哀
  人生短暂得如同早上的露水
  并没有多少时光可以给我们流连
  对刘备,孙权来说,他们的敌人是曹操
  而对曹操来说,他的真正的敌人是时光,是自然规律
  纵然你有独一无二的雄才大略
  也斗不过岁月
  虽然生命无常,却不妨碍他专注他的“功业”
  就算人生最根本的悲哀,他无力回天
  也要在有限的时光里,做完自己想做的事情
  这才是真正的曹操,了不起的曹操
  
  写下上面这大段话
  其实是想和大家说
  人生譬如朝露,千万珍惜现在
  当下的每一天,才是最重要的
  想做的事情,马上去做,不要等待
  想爱的人,马上去追,不要彷徨
  想笑的时候,马上笑出来
  想哭的时候,马上释放泪腺
  生气的时候,静下来一分钟想想值不值得生气
  哀伤的时候,想想什么时候可以让哀伤停下来
  所有负面的情绪,让他在最短的时间里终结
  点滴快乐的心情,尽量在人群中大范围的蔓延
  。。。
  我们的人生,就算你才二十
  剩下的,也不过二万多天了
  (当然要能活二百岁另当别论)
  不要浪费时间痛苦
  因为开心还来不及。。。
  最后,
  祝大家在庚寅年里健康快乐
  我会一直继续这个帖子
  

对酒当歌

  关于曹操墓的一些进展
  
  关于骸骨朝向
  按照正确的古葬法,
  墓主的遗体应该安放在后室的中部,
  并且头部朝向与墓室朝向一致。
  但是由于被盗墓多次,
  二号墓中的男性遗骨已经被破坏,
  头骨被移到了前室内,而其他骸骨则呈松散状态。
  但是,从后室的摆放位置可以判断,
  原来的墓主头部应该是朝向东偏南20度方向,
  刚好直指曹操的老家——安徽亳州。
  
  关于两名女子
  两副女性骸骨其中一副为20多岁的年轻女性,
  另一副推断年龄在50多岁。
  年长那名女性的骸骨是在后室的南边耳室中发掘的,
  发现时其遗体附近有很多散落的铜钉物件,
  应该是铠甲上的钉子。
  因此推断是,这副骸骨应该是曹操身边的一个女侍卫,
  这不是完全没有可能。
  相对年轻的那一副女性骸骨是在后室的北边耳室中被发掘,
  推断应为普通侍女。
  
  
  
  

考古现场仍在清理中

  下面来发一些汉末三国时期的碑帖
  和大家一起领略那时的文字之美
  
  
  《鲁孔子庙碑》,又名《修孔子庙碑》、《封孔羡碑》。
  隶书,三国·魏黄初元年(220)立。(也就是曹操逝世那年)
  22行, 行40字,碑在山东曲阜孔庙。
  碑文记魏文帝曹丕称帝后之黄初元年,
  诏封孔子二十一世孙孔羡为宗圣侯,以奉孔子之祀,
  并命扩修旧庙,设吏卒以守卫之事。
  文后有宋嘉祐七年(1062)张稚圭正书题云:
  “魏陈思王曹植词,梁鹄书”十字。
  
  此碑为魏初著名碑刻之一,
  与《大飨群臣碑》、《上尊号碑》、《受禅表》并称。
  其结体严整而不板滞,书风淳古而高远,气势凌厉而磅礴,
  与汉末以方笔取胜的《鲜于璜碑》、《张迁碑》等一脉相承。
  清顾南原《隶辨》谓,“魏隶可珍者四碑,此为之冠”
  
  
  

  《汉庐江太守范式碑》。隶书,
  三国·魏青龙三年(235)正月立。
  仅存上截,12行,行6~15字,
  在山东济宁。
  碑主范式,字巨卿,山阳(故治在今山东金乡县西北四十里)金乡(今山东金乡县)人。
  累官荆州刺史,迁庐江(三国魏时治在今安徽霍丘县西五十五里)太守。
  此碑宋时已见金石著录,南宋洪适《隶释》载有碑之全文,
  可知那时尚比较完整。现只存残石两块。
  
  《范式碑》是曹魏著名碑刻之一,
  碑文字体与汉末成熟期的隶书一脉相承,
  结体严整,用笔方劲,不减汉隶古朴淳厚之风。
  顾南原《隶辨》引洪适《隶释》评云:
  “此碑虽不及延康、黄初四刻
  (指魏《大飨碑》、《上尊号碑》、《受禅表》及《孔羡碑》),
  在魏他碑中为可取耳。”
  这个评价是比较中肯的。
  唐李嗣真《后书品》云:
  “蔡公诸体,唯《范巨卿碑》风华艳丽,古今冠绝。”
  
  
  

  猫猫同学
  
  “圣旨”是对皇帝发布的各种指令的笼统俗称,
  通常分为诏书和谕旨等。
  只有遇到重大政典,如皇帝传位、登基、大婚、册立皇后等,
  需要告知全国臣民时,才会颁布诏书。(这种保留在宫中)
  
  皇帝平时针对某一具体事情或大臣的请示而发的命令批示,都称谕旨,
  多是由内阁大学士草拟,呈送皇帝审阅、修改,而后发出。
  这个由接受者保存
  
  诏书、谕旨都是公文,
  还有一种皇帝以朱砂笔亲自书写的“朱谕”,
  许多属于便条,看起来倒是更有趣些。
  
  下图是广东省仁化县发现的明末圣旨
  丝织绫锦质地,长度约有2米,宽度为0.33米,
  颁令圣旨的时间为明朝崇祯九年。
  内容为毅宗皇帝表扬钟姓八世祖宗钟万璋远扑云南宁州为官,
  告慰其父(钟岳)、母(黄氏),表彰其教子有方。
  圣旨正文由正小楷体书写,字体十分工整,
  端庄秀丽、圆润飘逸,字迹和皇帝玺印清晰。
  
  这道圣旨保存至今经历370多年的时间,是一件十分珍贵的文物。
  钟姓族民把它当作传家之宝,代代相传。
  由于时间长久和保管条件欠佳等客观因素影响,
  圣旨出现破损,两头已破烂,
  圣旨中间正文有多处破损小洞,品相状况令人担忧。
  
  
  

  圣旨是中国古代帝王权力的展示和象征,
  其轴柄质地按官员品级不同,严格区别:
  一品为玉轴,二品为黑犀牛角轴,
  三品为贴金轴,四品和五品为黑牛角轴。
  圣旨的材料十分考究,均为上好蚕丝制成的绫锦织品,
  图案多为祥云瑞鹤,富丽堂皇。
  圣旨两端则有翻飞的银色巨龙作为防伪标志。
  作为历代帝王下达的文书命令及封赠有功官员或赐给爵位名号颁发的诰命或敕命,
  圣旨颜色越丰富,说明接受封赠的官员官衔越高。
  有些圣旨还有另一个防伪绝招,
  圣旨的绢布上印满了祥云图案,
  就像今天的防伪水印一样,
  而且所有的圣旨开头的第一个字,
  必须是印在右上角第一朵祥云上。
  
  
  

龙岐村出土的明代圣旨

  窝窝,关于署名
  来看看吧
  
  再上一个明代圣旨
  一个越南的
  

隆庆年间圣旨

  phnll2000 
  好啊,同倒数吧
  不过越南圣旨出不来,
  貌似天涯相册暂时不能用了
  讨厌的,现在又不支持外联了
  这下,上不了图了
  
  
  大家新年好,现在有用得了相册的同学么
  我的用不了了,小小郁闷下
  
  莫名掉线了。。。
  窗外是连绵不断的烟花在夜空绽放
  有点新年的意思了、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旦是个古老的名词
  在古代和现代有不同含义
  元旦,就是一年的头一天。
  元旦是合成词,拆开来讲,
  元是第一或开始的意思,
  旦字的原意是一轮红日从地面或海上升起。
  
  元旦这个说法起自传说中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
  他以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
  据《史记》载:
  夏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旦;
  周代以十一月初一为元旦;
  秦以十月初一为元旦。
  辛亥革命后,我国把正月初一称作春节,
  公历1月1日叫新年,不称元旦。
  直到1949年9月27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
  才又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
  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按照传统纪年,今天不是元旦(*^__^*)
  
  帖子里所有的同学
  大家新年快乐!
  我希望接下来这一年
  天天都和你们一起分享历史的点滴、
  
  谢谢熬夜和我一起的各位
  感动。。。。(*^__^*)
  
  各位晚安了!
  新年健康第一,大家注意休息!
  
  
  睡前送上文徵明老先生的《兰亭序》
  希望大家都有文先生的勇气和执着
  也同他一样健康长寿!
  我们绝大多数人不是天才
  可是努力坚持一定也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文先生的《阿房宫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