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地下的世界,说说关于盗墓的杂七杂八

  来晚了,还好有大伙儿添砖加瓦
  又看到不少好东西
  不过,好些图片都是叉叉
  是我的问题还是。。。。大家都没看到?
  
  狐小棠 这个新闻也看到了
  真是无语了
  还是直接图文都搬过来吧
  更直观些
  在如今这个时代
  盗墓已经不是什么技术活
  也不存在技术含量
  有的只是赤裸裸的掠夺和毁灭
  
  盗墓贼开挖土机连掘南京10余座汉墓(图)
  新华报业网-扬子晚报1月27日报道
  前天早上,在南京市高淳县固城镇的芜太公路扩建项目一施工段,有西汉东汉古墓10余座,
  遭施工挖土机兜底挖出,所有出土文物已经不见所踪,
  只剩下一些陶罐碎片和楠木棺材板被随意丢弃。
  昨天上午赶到现场的南京市博物馆的相关专家,
  看到10余座汉墓被毁的劫后惨景,感到痛心疾首。
  呼吁将固城遗址附近也列入南京市地下重点文物保护区。
  
  痛心:用挖掘机盗毁汉墓还是首次出现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地底下沉睡2000多年的西汉楠木棺木,
  凌乱地堆叠在高高的土堆上;
  大量的陶器碎片和铁器残片在近千平方米的工地上随处可见;
  西汉时期的墓葬陶罐残片、东汉早期的墓葬青色方砖随处可见,
  工地上的挖掘大坑,正在诉说着这里的汉墓群刚刚遭受了一场洗劫。
  
  高淳县文保所的王所长告诉记者,
  根据他们的考古经验,和以前工地施工现场的挖掘痕迹比对,
  这个近千平方米的施工现场,虽然沟壑纵横,
  但许多散落其间的坑洞,明显不是正常施工留下的痕迹,
  而是使用大型器械专选汉墓室挖掘。
  
  一同前来的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工作人员表示,
  此地距离固城遗址只有不足千米的距离,
  从现场推断,这里至少有10余座两汉时期的墓葬,
  而且多是两汉时期的贵族墓。
  从现场的挖土机的抓痕可以看出,这是有目的的盗掘行为。
  敢于开着挖土机盗挖古墓群的现象,
  无论在南京还是在江苏甚至全国,
  都可以说是盗墓史上的第一次出现,性质相当恶劣。
  
  追问:谁动了两千年前的墓葬群?
  
  “你们看看,这个应该是一个陶灶的一角,
  这个应该是个陶罐的残片,这个应该是已经风化断落后的铁剑残断,
  还有这个就是东汉时期青砖墓室的墓砖。”
  拿着这些被当废品遗弃的历史文物残片,
  高淳文博所著名的历史学者濮阳康京心痛得几乎落泪。
  
  濮阳康京老师随后又带记者来到工地的几个制高点,
  数十块棺木残片杂乱地堆叠在一起。
  记者目测,有几块相对完整的棺木长大约2米,宽1米左右,
  厚度都在30多公分,这些棺木虽然在地底下已经沉睡了2000年之久,
  但是多数并没有腐烂损毁。
  “这些都是楠木打造的棺材,当时流行深土葬。
  现在看到的这些棺木之所以能保存完好,
  就是因为它们深埋在地下,
  加上棺木所选用的都是上好的珍贵木料楠木所制,
  才得以保存至今,从棺木材质和体积可以看出,
  该地所葬墓群应该是当时的一处贵族墓。”
  
  那么究竟是谁动了这片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墓葬群呢?
  该处是芜湖到太湖一条简称芜太公路扩建工程的施工现场,
  工地内虽然停有大型挖掘机等其他筑路设备五六台,
  现场施工的工人以及机械操作手,
  在本该上班的时间内却无一踪影。
  
  据赶至现场的固城派出所民警姜雯辉介绍,
  前天早上,他在此地例行巡视,
  “工人告诉我,施工中挖出了一些青铜器、青铜镜等器物。”
  这一下就把姜警官吓了一跳,立刻与当地文保所取得了联系,
  文保所的工作人员也立即赶到现场,
  并把情况汇报给了市博物馆,并责令施工方停止施工。
  昨天晚上7点,记者再次联系高淳县文保所王所长,
  他表示,目前警方在立案调查过程中,
  此次大批量汉墓群遭恶意盗挖,除了要追究相关施工单位责任,
  同时也要尽量追缴流失的墓葬出土文物。
  
  释疑:高淳溧水为何汉墓多?
  
  前不久在高淳固城湖东北面也出现了东汉墓葬被野蛮破坏的情况,再加上此前多次考古挖掘中出现的两汉墓葬,
  可以说南京出土的两汉墓葬大多集中在高淳溧水一带,
  而在南京近郊却鲜有像样的两汉墓葬群,
  为何远离南京文化经济中心和六朝古都的偏远地区,
  有着如此众多的汉墓葬群呢?
  
  据对两汉文化颇有研究的濮阳康京介绍,
  在两汉时期,高淳溧水的政治地位要远比南京高得多,
  曾有固城春秋的说法,秦朝统一后,当时的固城成了溧阳县治所在地,
  当时这个县治所管辖的范围,
  包括今天的溧水、高淳、溧阳等地,
  拿今天的说法,当时的固城应该是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市级单位。
  而此时的南京还没有出现城邑。
  “尤其是这一带,靠近固城湖边,
  距离固城遗址只有不足千米的距离。
  要知道,当时固城曾是溧阳县治所在地。
  而当时的丧葬习俗,一般会选择城池东边进行安葬。
  该工地就是位于固城遗址东侧,
  而这个地方风水甚好,背山面水,
  属于当时最好的一块龙脊地,都是贵族安葬的地方。
  因此决不能再遭毁坏了,”濮阳康京如是说。
  
  ■专家呼吁
  
  将固城遗址外围也列入文物保护区
  
  在被毁古墓群现场,市县镇的考古工作人员介绍,
  此工地靠近的固城遗址,是南京地区最古老的城邑,
  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这一带在两汉到隋朝时期,一直都是地方性的政治文化中心,
  遗址尚有部分幸存,群众通称城埂头。
  目前春秋固城遗址已经成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固城遗址纳入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多数文物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但是固城遗址周围存在的大量古代墓葬群,
  由于缺少必要的保护,地位显得非常尴尬,
  墓葬群发生被盗被挖的事件也是屡有发生,
  如果能将固城遗址周围一带,
  也纳入南京市地下重点文物保护区,
  那么这种猖狂的盗掘行为肯定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主任王志高表示。
  已经列入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的地方,
  工程施工要想在这些区域内施工,
  必须经过文物部门的批准和考古勘探后方能开工,
  “如果固城遗址一带也纳入其中的话,
  就不会出现墓葬群被破坏的情况了。”王主任表示。
  
  
  
  

兜底毁坏的汉墓

  再上来遛遛
  确实有很多图看不到啊
  小令最后发的那张也看不到
  爱红姐姐的可以看到
  ---------
  
  关于古墓的保护
  有些领导层真让人无语
  让人想到易中天先生的一句话
  这年头不弱智不能当领导
  才看到的另一则新闻
  也挺让人别扭的
  曹公的出现,让刘公也不得安宁了
  今天的新闻
  
  重庆专家呼吁重启奉节“刘备墓”发掘
  去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在北京宣布,
  在安阳发现曹操墓,举世震惊。
  随后,在四川省彭山县,村民们联名上书国家文物局和四川省文物局,
  请求对该县莲花坝皇墓进行勘测、挖掘,
  期望能确认该墓为刘备墓。
  
  来自四川彭山的新闻,刺痛了重庆奉节人。
  因为在目前学术界普遍认识中,
  刘备墓彭山说早已出局,
  而成都说、奉节说基本处于拉锯阶段。
  
  奉节说:刘备墓在造船厂下面
  
  刘备墓在县城造船厂下面……更有专家认为刘备死在气温极高的夏天,
  凭借当时的交通,无法在尸体腐烂之前送回成都安葬。
  但这一说法又和《三国志》的记载不合。
  
  成都说:刘备墓就在武侯祠内
  
  惠陵位于成都市武侯祠内之正殿西侧,
  从唐代以来的碑文和诗词以及相关资料记录推断,
  刘备墓应该在武侯祠内的汉昭烈庙里。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三国文化知名学者方北辰和四川省社科院三国文化研究专家沈伯俊都是这种说法的支持者。
  
  彭山说:刘备墓在当地莲花坝
  
  眉山三苏祠博物馆文物专家何家治认为,
  彭山当地历来就有皇坟是刘备墓的说法,
  以前成都到彭山莲花村水路交通十分发达,
  仅需半天时间即可到达,而牧马山又是刘备的养马场。
  何家治还认为,汉代易经学比较发达,
  选择一个风水好的地方来安葬一个帝王,符合逻辑。
  
  彭山炒作刘备墓 奉节专家很生气
  
  “我真的是很佩服他们彭山人,抓住一切机会炒作自己。”
  昨日上午,奉节县政协文史资料办公室文史专家李君鉴再次点击彭山村民联名要求发掘刘备墓的新闻后,
  连连摇头。她一再强调,自己说的炒作是褒义,绝不是贬义,
  文化底蕴积淀更为深厚的奉节,应该向彭山学习。
  
  李君鉴关注刘备墓已近30年,所著《刘备墓成都说、奉节说之来龙去脉》,
  被编入奉节县文史资料辑,作为史料保存。
  李君鉴透露,其实刘备墓彭山说,
  10多年前就已经被学术界专家踢出了局。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
  刘备于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夏四月癸巳(即四月二十四日)卒于永安(今奉节)后,
  五月,梓宫自永安还成都,谥曰昭烈皇帝。秋八月,葬惠陵。
  
  1961年9月14日,郭沫若路过奉节,在奉节住了两天。
  他提出刘备死时四川天气炎热,尸体无法做到月余不腐,
  因此怀疑成都惠陵不是刘备真墓,刘备可能葬在奉节。
  刘备墓成都说、奉节说就此出笼,正式展开对垒。
  
  就在刘备墓成都说、奉节说难分难解时,
  1994年3月23日《四川工人日报》曝出新闻,
  《彭山县莲花村发现特大石墓是否刘备墓有待考证》。
  但在同年6月,经发掘证实该墓是明代墓,刘备墓彭山说不攻自破。
  
  23日、24日晚8点半,重庆电视台科教频道重庆掌故栏目,
  奉节诗城博物馆馆长、重庆三国文化研究会秘书长赵贵林用一个小时讲述了“刘备墓之谜”。
  赵贵林认为,彭山最近掀起的刘备墓新闻,
  依据还是一份清朝的县志记载和传说,根本就是炒作。
  目前,学术界所持普遍观点是,刘备墓可能在成都,
  也可能在奉节,彭山说其实早已出局。
  
  “刘备墓”在奉节 20年前就有报道
  
  同样,彭山莲花村村民联名上书要求发掘、确认刘备墓的消息,
  还刺激了奉节许多普通老百姓。
  “怎么可能在彭山?县城叮叮当当的造船厂下面,就是刘备墓呀!”
  昨日,记者在奉节随机咨询,上了点年纪的人大多这样说。
  
  当地人所说的船厂,三峡大坝175米蓄水前,
  曾是夔州宾馆旧址,内有刘备的甘夫人墓。
  多年以来,当地人都流传刘备墓就在夔州宾馆下面。
  工人介绍,船厂这片位置是一处缓斜坡的开阔地,
  目前水位大概在167米左右,当水位退至150米以下时,
  传说中的刘备墓位置就能够完全显现出来。
  
  根据当地文史资料记载,为解开刘备墓之谜,
  奉节白帝城文管所于1985年10月、1986年8~9月、11月,
  前后三次请来安徽滁县地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四川省地矿局南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进行物探,钻探。
  
  李君鉴说,当时她随同钻探队工作,并根据物探情况画过超声波反应峰值图,
  发现在原甘夫人墓下约15~20米深处有1米多长、0.5米左右宽,
  位置略带倾斜的一块铁块存在,
  这与搜集的《刘氏家谱》记载的刘备墓“铁墓为志”相符。
  同时,还发现旁边的老县府花园中有分别为15×4×5(米)、18×2×4(米)的两个空洞,疑为墓道。
  
  1986年1月23日,由李君鉴起草,以奉文发(1986)2号文件向县政府打报告,请求拨款,
  对物探线索进行钻探、考古探。这个报告内容随后被《四川工人日报》的两位记者发现,
  发出一篇《刘备真墓可能在奉节》的报道,
  第一次把刘备墓奉节说抛向海内外新闻界,
  并在学术界与刘备墓成都说形成对垒,争议持续至今。
  
  1993年至2003年底,由于三峡库区蓄水,奉节历经大小89次考古发掘。
  2005年3月初起,重庆考古队全班人马突然集体杀回奉节,
  在一片废墟的老城掘地三尺,四处“探宝”。
  当时央视《新闻30分》披露:
  考古队在奉节的使命就是寻找刘备墓。但此说遭到考古队否认
  
  没有证据
  
  三方都说服不了谁
  
  彭山最近再度曝出刘备墓的消息,
  让奉节绝大多数的文史家感觉既刺痛又焦灼,但是都只能干着急。
  
  赵贵林说,都没有实物证据,奉节说、成都说以至彭山说,
  谁都不能说服谁,谁都可以乱说。
  
  针对彭山要发掘“刘备墓”的消息,李君鉴遗憾地说奉节人“太老实,不会说莽话”。
  
  李君鉴所说的奉节人不会说莽话,
  是指奉节相关部门多年来从不肯高调宣称确认刘备墓奉节说和正式承认发掘过刘备墓。
  
  奉节县文物部门对刘备墓奉节说异常低调,称只是民间议论的事,
  坚决否认曾发掘过刘备墓。
  奉节文物管理所领导反复向记者表明,该所没有发掘资质,
  只负责支持和协作,对已有的几次发掘,断然否定是寻找刘备墓。
  
  但奉节县文广局负责人告诉记者,文物考古队曾抢救性发掘刘备墓是肯定的,
  而且还制订过方案。该县文史家还透露,市里为此还拨了25万元钱,
  用于考古队寻找刘备墓。只是没有明确的线索和依据,
  因此考古部门才没承认发掘过刘备墓。
  
  虽然倾向于刘备墓奉节说,但赵贵林依然持谨慎态度。
  他说,要找到真正的刘备墓,应该是件很困难的事,
  从目前所掌握的材料佐证看,既不能肯定葬在奉节,
  也不能说就葬在成都。
  
  李君鉴介绍,刘备墓曝出奉节说后,武侯祠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坚持成都说的专家异常敏感,奉节方面一有风吹草动,
  那边负责人就一定会紧张赶来探个究竟。
  赵贵林说,前天电视台节目刚播出,立即有成都说负责人打来电话,交流商讨。
  
  赵贵林说,虽然《三国志》有记载,
  但刘备墓成都说依然有许多硬伤。
  他认为,没有见到实物证据前,
  刘备墓到底在成都或奉节,谁都说服不了谁。
  
  专家呼吁重启奉节“刘备墓”发掘
  
  虽然文物考古部门一再声明没有专门去奉节寻找所谓的刘备墓,
  但是奉节的文史专家和民众,
  都坚持认为刘备墓的发掘工作确实进行,
  只是可能尚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
  
  李君鉴介绍,最近一次发掘是2008年6到9月,
  当时长江奉节段水位退至150米左右,
  市考古所负责人带队到造船厂一带进行刘备墓勘察、发掘。
  当时她守护在现场,看到考古队发掘出了一条人工建成的坑道,
  两侧是夯土,坑道底是六朝砖铺地,当时她拍摄了大量照片。
  
  由于夔州宾馆旧址现在已经是一个造船厂,
  当时考古队沿着墓坑发掘大约四五十米后,到达了船头位置,
  为避免船厂基础垮塌,考古活动被迫停止。
  奉节县文广局有负责人也证实,
  那次考古发掘确实有寻找刘备墓的性质。
  
  记者找到2008年那次考古发掘时的负责人、
  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袁东山。
  袁老师介绍,那只是一次正常的文物考古发掘,不是针对刘备墓。
  由于当地政府无法协调挪移造船厂,导致那次考古无法继续掘进。
  
  袁东山个人认为,当时政治要求高于一切,
  刘备在奉节病逝后,遗体应该是转运到了成都安葬。
  可能文史家很多不懂技术,实际当时已经具备棺材密封等技术,
  可以做到尸体不腐。但袁东山认为,造船厂下面,一定有三国大墓存在。
  
  彭山曝出要发掘刘备墓的消息后,
  奉节县文史专家纷纷呼吁在水位退后重启考古发掘。
  
  赵贵林呼吁,重庆应该利用库区水位退却时机,
  重启考古措施,发掘奉节“刘备墓”。
  
  奉节县文广局副局长韩礼刚表示,
  该县随时愿意协调移动造船厂,协助考古工作继续进行。
  
  
  
  

刘备墓是个谜

  重庆专家之所以急了
  是因为彭山村民打算“开工了”
  
  四川彭山村民申请开挖神秘皇坟
  
  “曹操都起来了,刘备也应该起来,好再来一段"煮酒论英雄"嘛。”
  唐思甜乐呵呵地指着村里一座小山丘对记者说。
  
  唐思甜,四川省彭山县牧马乡莲花村村长,
  这座小山丘的守护人。
  在唐思甜的心目中,这不是一座普通的山丘,
  而是三国时期蜀汉皇帝刘备之墓。
  15日,他和另外十几个村民在一份递交给四川省和国家文物局的申请上签字并按下手印,申请挖掘刘备墓。
  与唐思甜有同样想法的是村里的数百户人家。
  在这些人家中,八成都是刘姓。
  
  和村民们的坚信相比,彭山县文管所负责人则言语谨慎。
  “我们只认定这是一座皇坟,没有说就是刘备墓。”
  17日,彭山县文管所开始向全县公开征集莲花坝皇墓文物资料。
  早在1年半前,彭山县旅游局就完成了一份《刘备墓旅游景点建设项目建议书》,
  但因为资金原因,一直未能实施。
  
  曹操墓“惊醒”彭山皇坟
  
  方圆3里,从来见不到蚂蚁
  
  河南安阳曹操墓的出土,
  “惊动”了与其“煮酒论英雄”的刘备。
  莲花村村民心目中的刘备墓,再次受到关注。
  
  20日上午,在村长唐思甜的带领下,
  记者探访了这座已被列为眉山市文物保护单位的“莲花坝皇墓”。
  
  沿着绿竹掩映的百余级台阶拾级而上,
  就到达了皇墓封土堆的腰部,只见皇坟上杂草丛生,
  再往上则只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径。
  登上封土顶部,视野豁然开阔。雾霭之中,
  隐约可见周围山峦迭起。唐思甜抬手告诉记者:
  “皇坟北边是黄龙山,南边是青龙山,东边是黄龙溪,
  西边则是金陵埂,周围还有其它7座山峰,
  加起来就像9朵莲花花瓣,皇坟正好处于莲心的位置,
  花瓣则是风水里讲的"九龙回头望"”。
  如此好的风水宝地除莲花村以外,
  在我国还有北京的十三陵,这种“九龙回头望”只有封建时期的帝王才能享用。
  
  根据彭山县文管所提供的资料
  这座皇坟垂直高21米,封土周长100余米1995年4月,
  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测局605勘测队的红外检测结果显示,
  皇墓的顶部位于封土顶部下方50米,
  堆土下方建筑物面积约为30×35平方米,极有可能是巨大古墓。
  
  皇坟的西北侧,是一片翠绿的桔园;
  东侧脚下,散落着三五户人家。
  在皇坟封土周围裸露出来的黄土中,
  散落着一些破碎的青石砖瓦和石灰土。
  
  方圆3里,从来见不到蚂蚁
  
  村里流传“刘备墓”神秘故事
  
  在莲花村里,村民们都能随口讲出几则关于这座“刘备墓”的故事。
  
  村民林泽成告诉记者,1995年6月,彭山县文物局会同四川省考古队,
  对“刘备墓”前的一座明代古墓进行发掘。
  还未进得墓室,有一圈水环绕在墓前,
  用抽水机抽了半天也没抽干,开掘进度暂停。
  当晚7点左右,考古队终于进入了墓室,
  发现了一大一小两具红漆木棺材,里面空无一物,估计被盗过。
  林泽成第一个进入墓室,六月天,
  墓里的温度只有3-4度,令他直打寒战。
  更奇怪的是,在搬动棺材时,20多个小伙子发一声喊,
  把棺材抬离地面,这时天空中突然霹雳震响、飞沙走石……
  
  唐思甜则向记者讲述了他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在“刘备墓”东侧有一处破败不堪的土墙院落,
  那是唐思甜十几年前的家。
  他曾在院子外面打了一口井,当打到12米深时,
  井下突然传出“呼噜呼噜”的巨大声响。
  再往下挖,露出一个直径30厘米左右的洞,
  洞的上方正对着皇坟封土,下方不知所终。
  洞壁竟然是由石灰、糯米和黄泥做成的“三合土”,
  还发出阵阵恶臭。
  后来他请教文管所专家,专家说可能是皇坟的排水通道。
  
  莲花村村支书刘继和称,皇坟方圆3里,
  从来见不到蚂蚁、蚊子和蛇。
  对此,彭山县文体局副局长方明解释说,
  由于墓葬的泥土混合有石灰等碱性物质,并且带特殊的怪味,
  使得一些蚊虫失去了理想的生存空间。
  刘继和坚信皇坟就是刘备墓,
  他还向记者展示了上世纪80年代他写给文物部门要求保护这座皇坟的建议书。
  
  彭山县公开征集皇墓资料
  
  村民按印申请挖掘皇坟
  
  在各路专家就皇坟的主人争论不休的同时,
  “刘备墓”所在地的政府和村民已经在安阳曹操墓的启示下开始行动。
  1月15日,以唐思甜为首的十几个村民,
  在一份写给国家文物局和四川文物局的申请书上签下名字并按了手印。
  以下是这份申请书的全文:
  
  “尊敬的文管部门领导,我们是眉山市彭山县牧马乡莲花村的村民,
  我们家附近的皇坟,近年来,不少人对其进行破坏,
  请求相关部门能否对皇坟进行挖掘,以便保护好文物,
  避免被不法分子盗窃。或者进行进一步勘探。
  莲花村村民,2010年1月15日。”
  
  据记者了解,这份申请书的始作俑者,
  不是村民,而是当地一名媒体记者。
  
  1月17日,彭山县文管所模仿河南安阳的做法,
  公开向村民征集和皇墓有关的文物资料。
  当地媒体报道说,这是当地政府为了确定莲花坝皇墓是“刘备墓”而征集线索。
  但这一报道很快就被彭山县文管所认为“误读”。
  
  彭山县文管所吴天文所长告诉记者,
  莲花坝皇墓是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征集文物资料是为了进一步确定墓主的身份。
  
  彭山县的“皇坟热”被网友认为是为了刺激当地的旅游经济。
  对此,彭山县文体局副局长方明、
  文管所所长吴天文都予以明确否认。
  至于提出的挖掘申请,文管所也称不知情。
  
  在距离莲花坝皇坟十余公里处,黄龙溪景区正在扩建。
  当地采访过程中,记者还听到一种说法。
  当地村民之所以坚称皇坟就是刘备墓,是政府授意,
  目的是为了吸引财政或者商业投资。
  但无论村民还是政府部门,都对这种猜测表示否认。
  
  20日下午,记者从彭山县旅游局得到一份《刘备墓旅游景点建设项目建议书》。
  其中包括刘备墓、龙眼泉、刘备牧马场、刘备祠堂以及三国文化展馆等具体项目,
  项目总投资1500万。项目效益预测还显示,和周围的黄龙溪、彭祖山等景点结合,
  每年最少会吸引20万人次游客,年收入可达2000万元。
  
  彭山县旅游局规划股股长吕建平向记者坦承,
  这份建议书是2008年旅游局内部做的初步规划,
  但政府没有资金,暂时也没能找到愿意投资的开发商,
  因此一直没有实施。
  
  申请开挖刘备墓的书信寄出去之后,唐思甜一直在等上面的答复。
  
  昨天下午,记者先后致电四川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
  他们都表示还没有接收到关于开挖莲花坝皇坟的申请。
  国家文物局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还告诉记者,
  由于莲花坝皇坟已经列为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情况较为特殊,一般是由四川省文物局按照程序向国家文物局上报。
  
  莲花坝的这座皇坟是否会进行挖掘,
  曹操和刘备是否真会在未来某一天再次“煮酒论英雄”?
  
  20日下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在接受晨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说,
  一座被列为保护文物的古墓,特别是皇陵,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挖掘的。
  国家对重要古墓的挖掘,比如曹操墓,是属于抢救性质的。
  “有时是因为建设大型基本工程的需要,像高铁、三峡等等;
  有的是面临严重性的破坏,如盗墓猖獗、地质危害等。”
  
  刘庆柱说,是否发掘古墓,要从考古和文物保护的角度出发,
  国家文物部门不可能仅仅为了确认古墓的主人是谁就去挖掘,
  更不可能为了发展旅游经济而挖掘,就像陕西的秦始皇陵,
  现在都是不能发掘的。
  
  层层阶梯通往莲花坝皇墓
  
  三种说法令刘备墓扑朔迷离
  
  刘备攻打吴国失败后,退到了白帝城。于公元223年4月病逝。
  5月,诸葛亮扶灵柩回成都,8月下葬。
  然而刘备墓究竟在何处?史传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刘备的墓葬就在成都武侯祠。
  因为上述的史料来源于陈寿的《三国志》,
  陈寿是蜀汉的观阁令史(从事文献档案管理工作),
  在蜀汉生活了30多年,他必定知道刘备的葬处。
  刘备死后,尸体由奉节运回成都,后与吴夫人合葬于惠陵(今武侯祠内)。
  在今天的武侯祠内确实还有刘备墓的建筑。
  武侯祠博物馆的人在一次植树时,
  意外地在刘备墓的封土边缘挖掘的树坑中发现了许多蜀汉时期的砖。
  这从侧面证明了《三国志》等历史文献中关于惠陵与刘备墓在成都的记载的可靠性。
  
  第二种说法认为刘备墓在四川彭山的莲花坝。
  持这种观点的人首先驳斥了《三国志》等历史文献中关于刘备尸体运回成都的记载。
  刘备死于农历的四月,对于四川来说,
  这是烈日炎炎、气温极高的夏天。
  当时的交通很不方便,从白帝城(今奉节)到成都全是逆行而上的水路和崎岖的山路,
  仅单行也得需要30多天时间。
  如果花这么长的时间把刘备的尸体运到成都,
  按当时的尸体保护技术,要使尸体不会腐烂是完全不可能的。
  死在夏天的刘备,他的尸体最多也不能30天不腐烂,
  也就是说诸葛亮根本不可能拉着臭气熏天的刘备尸体,
  经过长达三个多月的跋涉,把刘备安葬在成都。
  
  基于上述分析,有的专家认为地处牧马山、
  彭山脚下的莲花村才是刘备的葬身之地,
  而成都的武侯祠只是刘备的“衣冠冢”。
  然而,刘备的尸体运到莲花村就不会腐烂吗?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第三种说法则认为刘备葬于奉节。
  有专家认为刘备死在气温极高的夏天,凭借当时的交通,
  无法在尸体腐烂之前送回成都安葬。
  但这一说法又和《三国志》的记载不合。
  
  

宁静的山丘

  作者:hilldga 回复日期:2010-01-27 18:09:07 
    马克~~~
    
    小白提问,话说唐朝建筑里,普通的酒家用朱门算是僭越吗??普通的建筑有些什么忌讳??
  
  才看到问题
  简单的说,算是僭越的
  明天再详细说说
  也很有意思的(*^__^*)
  来了
  
  
  关于古代建筑的八卦
  朱门与青楼
  
  从小到大,
  相信大家都经常听到我们国家是礼仪之邦这个说法
  那到底什么是“礼”什么是“仪”呢?
  实际上,他们不是一回事儿,而是两个概念
  “礼”是制度,规则,一种社会的意识观念
  “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
  它是根据“礼”的规定和内容
  来制定而形成的一套程序
  在古代中国,这和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是分不开的
  它会具体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今天,简单说说关于建筑颜色的点滴
  
  生活在当今这个社会,
  我们可以随心所欲的装修自己的房子
  不必忌讳颜色和结构,
  只要你有钱不彻底破坏房屋结构
  而在古代中国,这个就不可以了(哪怕你有钱)
  朱门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朱门在遥远的过去,是至尊至贵的标志
  被纳入“九锡”之列。
  何谓九锡呢,是指天子对于诸侯、大臣的最高礼遇,
  即赐给九种器物。
  按《韩诗外传》中的说法:诸侯之有德,天子锡之。
  一锡车马,再锡衣服,三锡虎贲,四锡乐器,
  五锡纳陛,六锡朱户,七锡弓矢,八锡铁钺,九锡(禾巨),谓之九锡。
  而按汉代的规矩,朱户被排在第四位
  朱户的赐予是一种很高规格的奖励
  不是普通有钱人能享受的待遇
  而我们今天的门当户对一词也是由此而来
  朱门对朱门,,,,,这就是贵族之间的通婚了
  
  除了朱门以外,黄色也是比较尊贵的颜色
  唐代的黄阁是宰相大人的府邸,
  而黄阁一词干脆来代指宰相了
  朱红和明黄,按照后来的制度,
  是皇家用黄色,臣子用朱色
  
  明朝的朱八八,不愧是劳模,
  事无大小,他老人家都操心
  对于大门的上色,也规定得非常具体
  《明会典》中记载:洪武二十六年颁布规定,
  公侯“门屋三间五架,门用金漆及兽面,摆锡环”;
  一品二品官员,“门屋三间五架,门用绿油及兽面,摆锡环”;
  三品至五品,“正门三间三架,门用黑油,摆锡环”;
  六品至九品,“正门一间三架,黑门铁环”。
  同时规定,“一品官房……其门窗户牖并不许用髹油漆。
  庶民所居房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及彩色妆饰”。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
  平民百姓,最好的情况下就只能用黑漆大门了
  要么就干脆原木色了,白板扉也不错,环保
  深灰的瓦顶,黑漆的大门,想有颜色就在门上贴对联吧
  那个可以是红色。。。。。。
  所以在不经历战争的前提下
  唯一改变自己的命运方法就是读书了
  所以才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说法
  做生意的再有钱,也还是黑大门,也别想雕梁画栋了
  当然后来可以买官了就另说了
  
  本来说朱门,我同时联想到了青楼
  想到这里就忍不住想笑,
  因为“青楼”这个词,才是真的“杯具”了
  “青楼”这个词,最初其实和朱门的地位不相上下,甚至更高
  在《晋书》里,有这样一句话:“南开朱门,北望青楼。”
  这里的青楼是豪华精致的雅舍
  后来南朝的齐武帝,将自己的兴光楼特地漆成青色
  青楼在那时非但不是烟花之地而是帝王之居
  接下来历史却和我们开了个大玩笑
  正如“同志”和“小姐”这个词的变味一样
  
  青楼也变了,仔细看看变化始于唐朝
  唐朝风气开放富足,蓄养家妓也成为时尚,
  要风雅便漆青楼,也不能随便弄个朱门吧
  青漆的管理没朱漆那么严格,
  于是家妓们就住上了“青楼”
  时尚就是一阵风
  我们今天意义上的青楼也开始纷纷效仿
  效仿的多了,原来的贵族反而不想用了
  因此到了宋朝以后,
  “青楼”就成为特殊场所的专用名词了
  
  时间的沧海桑田,
  让很多词都远远离开了最初的意思
  追溯的过程
  是个有趣的奇妙旅程
  
  

一直贵不可言的朱门

  来打捞下。。。
  
  
  关于古代建筑的八卦
  建筑朝向和风水
  
  住宅的风水,
  我们今天的人买房子恐怕大部分人都不会考虑到
  考虑到价格,地段,面积,基本上其他的都顾不了许多了
  当然大款例外,这里仅仅说的是普通百姓
  而在古代中国,盖房子,还是很讲究的
  就算是一般百姓,至少也能选个朝向
  今天就来简单八卦下房屋朝向的问题
  
  今时今日买房子看朝向
  无非就是考虑日照时间,日照面积,是否通风
  而古人的生活,在这一点上要优于今人
  当然也有人口因素了
  古代中国,住宅非常注重景观
  
  在景色宜人的地方,
  建一个属于自己的院子
  在最保持通风,日照充分的方向
  开一个看得见最美风景的窗子
  这一切还不是全部
  除了,和自然景观,气候的协调以外
  风水也是古人建房子不可或缺的部分
  
  传统风水家认为
  “宅者,人之本。
  人以宅为家
  居若安,则家代昌吉
  若不安,即门族衰微。”
  既然家宅是如此重要,
  风水堪舆家们又是如何看风水的呢
  其实,最初,还是源于对自然的认识和生活的需要
  
  我们国家位于北半球,
  因此,房屋的朝向最好是朝南
  冬天即可避风,又有日照
  夏天却是通风,又可纳凉
  于是,面南成为了古代中国建筑商的必备常识
  而面南也成为一种文化,
  在不同的学科里反复出现
  
  首先是天文学,大家都知道了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中宫
  而绘制这些形象图的坐标,就是面南仰观
  然后就是地理,古代的中国地图
  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
  大家肯定奇怪,这不正好和现在相反么
  没错,是的,因为坐标是相反的
  也是面南俯察地理的结果
  更夸张的是,连做皇帝,帝王之术,也被称为面南之术
  南面就意味着权力,地位和尊严
  
  上至天子诸侯丞相
  下至七品小官县衙
  全部都是面南而开
  南面除了实用的需要
  渐渐转化成了有文化意义的选择
  写到这里,思维跳到了老版《西游记》第十六集
  女儿国王的太师为女王求亲
  她这样说道
  “我主愿以托国之富招赘御弟爷爷为夫,
  南面称尊,永掌西梁国土。”
  南面称尊还是西方极乐
  唐僧终究还是不恋红尘哪。。。。。。。(扯远了,汗)
  
  阳宅最好朝南,那么阴宅呢
  会和阳宅不同么?
  古人视死如生,所以陵寝同样是以南向为主
  风水师门先看什么后看什么呢
  答案既可以复杂也可以简单
  我就来说个简单的
  
  先看水口,再看野势,而后山形,土色,最后看朝山朝水
  地理五要素,龙,穴,砂,水,向
  至于觅龙,察砂,观水,点穴,择向
  就不一一细说了
  重点就是两件事,
  一是相土择水选地方
  二是辨正方位,生者面南,死者北首
  
  面南的原则不仅通行于宫廷朝堂民间
  对于出家人也同样适用
  我们国家的寺庙道观(当然除了清真)
  也是大多是面南而向的
  比如佛庙中的大雄宝殿,道观中的三清殿,玉皇殿
  孔庙的大成殿,都是以东南西北四正为朝向,孔庙朝南
  而其他偏殿,山门,钟鼓楼,不能朝向四正,要偏几度才可以
  这和主要祭祀神佛的地位有关
  
  有的同学可能会想到,明明也有寺庙,
  偏殿和正殿是一样朝向的
  的确是有,不过,朝向同,中轴线却不同,是平行错开的
  偏角非常细微,两三度甚至一度
  区别却是真实存在的
  等级制度就是这样贯彻在传统文化里
  就算到了神仙殿堂体系里
  也不可避免
  
  最后说到平民
  当然绝大多数民居也是南向
  只不过,也不可以是正南向
  这个就是逃不掉的等级制度了
  
  附上,几个城市的建筑最佳朝向
  这是根据风向,风的频率和日照时间统计出来的
  还是蛮有科学性的
  前面一个数字是最佳朝向,
  后面一个是还算不错的朝向范围
  
  上海 南至南偏东15度 南偏东30度 和南偏西15度
  太原 南偏东15度 南偏东至东
  沈阳 南,南偏东20度 南偏东至东,南偏西至西
  济南 南,南偏东10到15度 南偏东30度
  南京 南偏东15度 南偏东20度,南偏西10度
  郑州 南偏东15度 南偏东25度
  武汉 南偏西15度 南偏东15度
  长沙 南偏东9度 南
  广州 南偏东15度 南偏西5度 南偏东22度到30度,南偏西至西
  西安 南偏东10度 南,南偏西
  成都 南偏东45度至南偏西15度 南偏东45度至东偏北30度
  。。。。。。
  还有一些,看得头晕了
  不打了,想知道的同学留言吧
  我再来回复
  大一点的城市基本都有。。。。。
  
  
  

正南方的午门,当然推出午门斩首,纯属杜撰,这么重要的地方,午门是皇帝颁布诏书的地方,正中的门除了皇帝之外,中门只有状元榜眼探花能在宣布殿试结果后从这里出宫,读书人无上的荣光啊。。

  作者:mydtrabbit 回复日期:2010-01-29 22:04:02 
    上海 南至南偏东15度 南偏东30度 和南偏西15度
    
    ======================
    
    这个怎么理解呢?是说南偏东15到30度之间都好,还是说只有这两个点?
  
  
  这个是排版问题,不知道怎么成这个样子了
  上海的最佳朝向是正南至南偏东15度(是一个范围15度之内)
  而一般还可以的朝向是南偏东30度和南偏西15度
  
  上海最差的朝向是北,西北方
  
  后面附的建筑最佳朝向表
  其实不算风水学的范畴
  而是调查统计实践研究的结果
  比如一个地区常年的主导风向是什么
  日照的情况
  地区之间差异不小
  比如南方炎热,出于夏季通风的考虑
  建筑的朝向就最好是当地夏季主导风向入射角少于45度的位置
  这样就有穿堂风了
  同样的道理,北方天气严寒
  冬天以北风和西北风为主
  这样建筑最好背风朝向
  以北京为例,最好的居住朝向就是南偏东60度到南偏西60度这个范围之内
  其他朝向的保暖度肯定要差了。。。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