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地下的世界,说说关于盗墓的杂七杂八

  这几天脑子里一直闪回这首歌
  名字好像是我想去桂林吧
  有钱的时候没时间,有时间的时候没钱
  这段时间好容易空了点却是死活也上不来天涯,
  真是郁闷死了
  刷的人心灰意冷啊
  但还是睡前一试吧
  或者就可以了
  
  
  
  
  似锦的年华 
  
  看到这么用心的回复
  忍不住也回两句
  我们的历史实在太悠久
  只靠文字的温习确实容易记不清
  看着文物,访问古迹可能效果会好些
  。。。。
  。。。。
  踏古探幽之前不妨多做个功课
  自己制作个介绍景点的mp3
  边观光边听
  这样一趟逛下来
  思路就清晰了
  不会搞混的
  
  
  
  回来说正题吧
  在说正德之前,我们先来看个关于他的八卦
  当然了,关于他的八卦实在太多了
  而这一个呢,实在是八公太给力了
  不得不给大家分享下
  这位考证者是一位叫盛鸿郎的民间学者
  盛兄的八卦精神绝大多数人都望尘莫及
  他用了八年时间,写了三十七万字
  讲述了这样一个可能
  西门庆&朱厚照 不得不说的故事
  
  
  接下来的文字,就是具体比照着说了
  
  一、荒淫程度对比:都是离女人不能活的主子
  
  武宗虽贵为天子,却不拘礼节,
  喜与臣下混在一起,饮酒作乐,
  视“君君臣臣”伦常如儿戏。
  宫中虽有佳丽三千,却满足不了他的淫欲。
  如在1519年1月13日,明武宗离开榆林,到太原访问晋王,
  将他1518年10月在偏头关遇到的一个歌女接来与他同居,人称“刘娘娘”
  低龄女童、良家女子、怀孕妇人、大臣妻妾等,只有是女的,他都要,
  实在荒淫到了极点.
  
  西门庆何尝不荒唐?西门庆狎李娇儿、李桂姐姑侄女;
  与仆佣老婆惠莲(来旺媳妇)、贲四嫂(贲四媳妇)、惠元(来爵媳妇)通奸;
  又与义子王三官的母亲林太太勾搭;
  在义弟花子虚在世时候,就与义弟媳妇李瓶儿有苟且之事。
  管什么辈份、纲常?只要快活,礼义廉耻,全都被踢到一边。
  朱厚照无视伦理道德,西门庆亦身体力行。
  潘金莲也不甘寂寞,偷养琴童。西门庆风流成性,
  其女婿陈经济也学会了,与小丈母娘潘金莲偷情。
  在西门庆死后更是公开行奸,还将春梅拉入圈内,三人连坐一床公然宣淫。
  潘金莲与王六儿都是以肉体媚术取悦西门庆的。
  这点与武宗宠爱女人的出发点是一致:
  女人只要有情趣,管她结过婚的,怀孕的,他都喜欢。
  
   二,性取向对比:有怪癖的一对“性变态”兄弟
  
  朱厚照为了淫乐建有豹房,内藏美女,日夜作乐。
  《明通鉴》记载:“丙戌作豹房,上为群奄蛊惑,
  乃于西华门别构院御,建筑宫殿而造密室,与两厢勾连栉列,命曰豹房”。
  武宗对女人一向巧取豪夺,他看中的女人就非要弄到手,
  搞得娘家妇女都不敢上街了,听说他出巡都纷纷闭市关门白昼户闭,
  玩够了女人,要玩男人,玩男人不过瘾,要玩太监,是极其变态的一个人。
  
  西门庆与武宗如出一辙,对女人威逼利诱,哄骇诈骗。
  譬如一面许诺宋惠莲钱物,霸占了她;
  一面又对她的丈夫来旺设计陷害,最后数顿栲拶遣还原籍徐州。
  对李瓶儿,先是骗取钱财,再是遗弃,
  当李瓶儿嫁给蒋竹山后,醋意大发,
  指使两个捣子冲砸药铺,逼李瓶儿就范,
  娶回李瓶儿却又冷落一旁,导致李瓶儿上吊自杀。
  为了霸占潘金莲,害死武大,贿赂官府,发配武松,手段极为狠毒。
  据统计与西门庆发生性关系的女性有数十人,
  他还好男风,他的荒淫变态不比朱厚照逊色,
  如在勾引上手,喜欢在女人身上留下“到此一游”的印记,
  要在女人的肉体上隐私处“烧情疤
  
   三、寻欢手段对比:去妓院嫖宿是他们共同爱好
  
  朱厚照总是个不安分守己的皇帝,极好游乐。
  即位第二年(即1508年8月)立皇后不久,
  他就不与皇后住在一起,
  反而宁愿和他的太监伙伴四处走动,骑马、射箭、音乐都曾让他高兴一阵,
  但是不久他就玩腻了,他开始化装离开皇城在民间寻花问柳。
  《明通鉴》称他“至导万乘之尊与外人交易狎亵无复礼。
  日游不足,夜以继日,劳耗精神,亏损志德。”
  又有:“庚子,上始微行,夜至教坊观乐”、
  “日召教坊乐工人新宅承应,久之,乐工以承应不及,
  请檄取河南诸府乐户精技者,遣送入京教坊,
  人至者日以百计,群小见幸者趋承。自便,不复入大内矣。”
  
   西门庆亦与武宗一样:
  家里妻妾玩腻了,他要去行院嫖宿;
  妓女玩腻了,又要与官府家眷偷情,他走街逛巷,
  不断寻找新的刺激,
  亦念念不忘邀娼妓唱一曲剧目,
  再与小厮小优赏男风。
  第68回,西门庆、应伯爵到丽春院郑爱月儿家中玩耍,唱曲,
  极其淫乐之态,由此可见一斑。
  西门庆下了轿,进入客位内。西门庆分付不消吹打,止住鼓乐。
  ……须臾,四个唱《西厢》妓女,多花枝招展、绣带飘飘出来……
  与一群帮闲人物,狎妓喝花酒,唱曲娱乐,
  酒助淫兴、淫借酒劲,放荡无拘,这才是西门庆的酒色一体的本色。
  
   四、春药嗜好对比:迷信僧人的偏方、房中术没有两样
  
  《万历野获编•释教盛衰》云:
  “武宗极喜佛教,自立西番僧。至托大庆法王,铸印赐诰命” 。
  《明通鉴》卷四六亦称,
  “上崇信西僧,常袭其衣服,演法内厂,
  有绰吉我些儿者,出入豹房,有宠,遂封大德法王。
  至是遣其徒二人还乌斯藏,请给国师诰命。”
  朱厚照崇佛,广置佛寺,招番僧入后宫,淫乱秽恶之事无所不为。
  因此,在正德朝,佛教盛行,市井巷尾纵谈房闱之事,不以为耻。
  
  佛教在《金瓶梅》同样有很多反映,
  吴晗先生曾指出:“以全书论,仍是以佛教因果轮回天堂地狱的思想做骨干” 。
  第39回、51回、74回、100回的佛教“宣卷”(讲述因果的说唱故事),
  第57回、88回,进行布施,修筑寺院等情节,无一不反映出佛教的盛行。
  《金瓶梅》中屡有番僧出现,如西门庆在永福寺见到云游的一个和尚,
  “生的豹头凹眼,色若紫肝”,乃西域天竺国密松林齐腰峰寒庭寺下来的胡僧。(第49回)
  李瓶儿出殡更是青睐西门外宝庆寺的赵喇嘛,请来念番经。(第65回)
  
  胡僧、番僧的一再出现,说明西门庆确实是常常与这些外国和尚来往,
  暗合武宗的“今乃于西华门豹房之地,建护国寺,延请番僧”。
  西门庆将胡僧引至家中,盛情款待,
  求取房中之药,以身试用,与武宗屡将番僧请入后宫,演习房中术很相似。
  
   五、纵欲归宿对比:惊人相似选择女人身上“风流死”
  
  正德十六年(1521年),朱厚照纵欲而死,年仅30岁。
  朱元璋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经过明武宗的一番折腾,元气大伤,
  此后虽然出现了张居正一代名相,又维持了一百多年,
  但已如荒淫好色子孙的身子一样肾亏,走向了穷途末路。
  
  西门庆也因纵欲而亡,年仅33岁。
  西门庆死了,辉煌的大厦被抽掉了擎天柱,树倒猢狲散,
  西门庆家族走向了没落。
  孟玉楼改嫁,潘金莲被逐,庞春梅外嫁;
  狮子街丝锦铺关了,段铺甘伙计、崔本各辞归家;
  韩道国席卷货物一走了之,来保欺主背恩,
  只剩下正室吴月娘带着西门庆遗腹子孝哥,小厮玳安,勉强支撑。
  
  明武宗荒淫的一生,没有留下子嗣,
  殁后皇位由兴献王之子(即明世宗嘉靖皇帝)继承;
  西门庆放荡一世,嫡亲子官哥被猫吓死,遗腹子孝哥托身佛门,
  剩下的家业只好由小厮玳安顶替,
  玳安被吴月娘收为义子,
  改名西门安,称为西门小官人。
  
  家族的没落影射的是一个王朝的衰败,
  《金瓶梅》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这里,
  以民间所说的“挂羊头卖猪肉”手法,
  让读者从色欲中理解那个时代的结局,
  痛骂不拿朱元璋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当江山的荒淫皇帝,喻在警示后人哪!
  
  

黄永玉老先生笔下的西门大官人

  说到这里,干脆也说说西门庆
  历史上是否真的西门庆这号人物呢
  答案是肯定的
  《佣馀漫墨》中有一段这样的记载
  
  历史上的西门庆,活动在明朝初年
  地点是阳谷县
  话说当时的阳谷县令是个暴虐无道的家伙
  县令姓武,有一妻一妾
  潘氏和金氏
  当然嫁鸡随鸡,这两位也不是好鸟
  助纣为虐,坏事没少干
  百姓苦不堪言,其中以西门外一位名庆的大户受害最深重
  
  百姓无力反抗,只好给他起绰号泄愤
  叫他武皮匠,因为扒皮嘛
  又叫卖饼大郎,说他从人嘴边夺食
  慢慢的就演绎出一个故事来
  让武氏的妻妾为西门的庆大户所辱
  流传到后来便结合进了《水浒传》
  再在《金瓶梅》中发扬光大
  成了我们今天人人皆知的故事
  
  

潘金莲的原型,其实是两个恶妇的合体,不是追求真爱的斗士

  说了西门庆,干脆也还说说历史上的武松
  武松是个我很喜爱的人物
  不管是小说里的,还是历史上的
  他不是推动历史进程的大人物
  所以即使是说到宋朝也说不到他
  可是他却是真的义士
  值得我们知道他的故事
  
  武松,不是阳谷县人
  没有一个叫武大郎的哥哥
  更没有潘金莲大嫂
  自然也不存在杀嫂报仇的故事
  他在史书上的活动区域,是浙江杭州
  关于他的记载全部出自那里
  《临安县志》《杭州府志》《浙江通志》
  
  武松是个卖艺为生的江湖人士
  生得样貌堂堂一表人才“貌奇伟”
  杭州知府高权识英雄,重英雄
  聘请他做了都头,后来还升了提辖
  不过后来知府得罪蔡京
  被罢了官,武松也就没了职位
  后来蔡京的儿子来杭州游玩时肆意欺压百姓
  武松决心为民除害,就找个机会把他刺杀了
  后来武松被捕
  因重刑死在牢狱之中
  杭州的百姓感念他的恩德
  就把他安葬在西泠桥边
  
  武松的故事很悲惨
  人们不甘心这样一个结局
  群众们总是这样爱憎分明
  于是《水浒传》里有了个善终的结局
  但那始终只是个美好的愿望
  以后去杭州或本来就在杭州的童鞋
  如果有一天去拜会佳人苏小小
  请也移步数百米
  武松大人的墓,就在那里
  
  武松,他是真的好汉
  去杭州了,别忘了敬一杯酒壮士
  
  
  

宋义士武松墓

  再上一张武松墓
  坟头绿草茵茵
  
  

  这几天的天涯基本无法进来
  好不容易进来了看到三分之一的版面都在讨论同一个话题
  原版,脱水版,各种周边话题
  哎,无言以对,感觉很堵
  。。。
  我们生活在一个怎么样的时代
  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
  互联网可以是宝藏财富,也可以是垃圾场
  明朝的时候
  顾炎武在研究上古文化时曾经发出过这样的感慨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
  ‘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
  ‘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
  ‘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
  ‘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
  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
  (他口中的三代说的是夏商周)
  当然一切文化传承都有他的历史原因
  但顾炎武的话表达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反思
  也同样适用于现代的我们
  。。。
  我们当然不可能做到如黄药师一般面面俱到
  但我们也有前人未有的优势
  那就是网络
  最初逛天涯就是喜欢这里五花八门的帖子,天南地北的朋友
  有各种冷门的知识,也有各地的风俗人情
  哪怕就HC贴,也是一种审美,有美人有美文
  总算是愉悦的体验
  ----
  而当八JP的帖子越来越多
  可看的帖子就越来越少
  遇到情感问题求助,可以理解
  遇到烦心事找树洞,也能体谅
  可是把审丑变成一场狂欢
  我只能说看不下去了
  真的很不舒服
  
  一个帖子最好是有营养
  没有营养至少要有意义
  这个意义当然不是指社会意义了
  关于家长里短的问题,个人负面情绪的发泄
  这都可算是多少有点意义
  粉丝们宣泄了有爱的情
  做黑的解决了生计,也算民生问题吧
  唯有现在这场。。。。闹剧
  快点结束吧
  
  
  
  
  
  www211688 
  
  来了来了,更不了大段先上个小段吧(*^__^*)
  
  
  国庆长假在家招待亲戚
  发现现在的小孩子们和我们过去完全不同了
  竟然都还比较安静
  当然了,可能和我观察的“样本量”太少有关
  孩子们没有追逐嬉戏
  一个霸占电视看喜羊羊
  另一个霸占电脑打游戏
  别的什么事都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
  我忽然想起,拜访朋友家的情形
  孩子们也在打游戏
  。。。。
  我提议带他们去公园玩
  无人响应
  哎
  
  闲话一堆,
  其实想利用少少时间八八古代的童戏
  在那个没有电的时代
  孩子们都在玩什么呢
  事实上还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先来说一个大家既熟悉,又可能不那么了解的
  好了,言归正题
  
  
  
  码字的时候,留一个问题
  看到的童鞋说说
  
  风筝为什么叫风筝
  和筝有什么关系?
  
  答对的童鞋,奖励100分
  (本人还没有试过送分
  看看哪位童鞋有缘第一个答出来)
  (*^__^*)
  
  
  之所以留这个问题
  因为接下来要八的
  就是风筝的前世今生
  哈-----
  
  
  再试试能不能上来。
  
  
  还是爱红姐姐厉害啊
  唯一的答案,对了一大半
  
  风筝的确是军事用途
  也的确是装哨子出的声,如筝
  但二者不合一,答案就完美了
  侦察用途的时候不能响哦
  那不招引敌人注意鸟。。。。
  
  
  八卦下,看来姐姐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__^*)
  恭喜下,送个囍
  再加个礼物吧
  据说,也是据说
  姐姐要书香不要铜臭
  那留给书名吧。。。。哈
  
  
  那留给书名吧。。。。哈
    
  错字了,留个书名吧
  (*^__^*)
  
  
  简短说说风筝
  
  古代童戏之风筝
  风筝古代称为飞鸢
  最初的风筝,
  是木材做的,因而也叫做木鸢
  木鸢的发明者,
  传说是那位大名鼎鼎的公输般大人
  
  根据《墨子》中的记载
  鲁班曾经用竹木为材料制作了一只木喜鹊
  木喜鹊可以连续飞行三天
  《淮南子》中,也有这样一段记载
  可见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
  中国就有了能飞行的木鸢
  
  不过,在造纸术发明之前,
  这种技术性很强的东东
  是根本不可能普及的
  那时的木鸢也是用于军事用途,并非“儿戏”那么简单
  
  
  

公输般大人制作木鸢

  真正让风筝成为“儿戏”
  已经是唐朝的事儿了
  唐朝的风筝制作技术,可能超过现代
  
  由于那时盛产诗人
  于是也有了这样一篇《纸鸢赋》
  它详细的描写了风筝的制作流程和放风筝的情形
  
  那些做工精湛的风筝
  在天空翩翩然飞行
  小鸟造型的竟然能引来大雁做伴
  接下来,重点来了
  唐代的风筝,
  还有带灯光和哨声的
  夜里,带有灯光的风筝飞在深蓝的天空有如繁星点点
  皓月当空,风吹哨声呜呜咽咽
  就像有人在拨动古筝的琴弦
  正是如此,
  纸鸢才有了我们今天熟知的这个名字-----风筝
  
  夜静弦声响碧空
  宫商信任往来风
  依稀似曲才堪听
  又被移将别调中
  
  古人就是能把生活变得如此的诗情画意
  一根线牵引的风筝,
  竟然能引出这样的风花雪月来
  不是现在的偶像剧编剧能想到的风雅
  
  话说回头,那哨子是如何制作的呢
  其实就是竹制的小笛,苇编的小哨子
  放在风筝的不同地方,发出的音乐
  
  关于让风筝“奏乐”
  原创起于五代而不是唐朝
  明朝陈沂的《询刍录》记载:
   “五代李邺于宫中做纸鸢,引线乘风为戏。
  后于鸢首以竹为笛,
  使风入,作声如筝,俗呼风筝。”
  
  也就是说,象绑鸽哨那样的奇思妙想,
  在五代时期,被李邺用在了纸鸢上面。
  这样的一段文字,
  不但最早印证了“风筝”就是“纸鸢”,
  也是现在意义上的风筝在文献中最早的解释。
  
  
  

飞鸢上的竹笛

  宋代的风筝,是普及的娱乐
  更是一种竞技活动
  每年的西湖游春活动中
  断桥苏堤,
  多少人竞纵纸鸢
  
  正式的比赛不仅仅是比谁放得高,飞得远
  而是互相勾引绞线
  谁把对方的风筝线绞断谁赢
  场面十分的壮观可喜
  
  宋朝的皇帝也是风雅之士
  同样玩风筝玩得很嗨皮
  经常把风筝飞落在城外百姓家
  由于这是一场从上到下全民的狂欢
  因此风筝也开始了它的第一次产业化浪潮
  扎风筝的,卖风筝线的,药线,小笛子。。。
  俨然形成了一个体系
  
  话说放风筝还有益身心健康
  奔跑疾走,仰头张口,
  散发内热,健身的好方法
  
  

一个宋代瓷枕记录了儿童戏筝的瞬间

  到了明朝,
  风筝军民两用
  在官方,进化为神火飞鸦
  而在民间
  放风筝就有了更大的发展
  清明时节,
  少年男女纷纷把风筝带到郊外
  扫墓之后开始放风筝比赛
  儿童固然多,少年亦不少
  
  弄假如真舞碧空
  吹嘘全在一丝风
  惟渐尺五天将近
  就在儿童掌握中
  

明朝军用版,神火飞鸦

  小小的一个风筝
  有诗有画还有曲
  实在是乐趣无穷
  值得庆幸的是
  放风筝这项传统游艺活动
  直到今天还鲜活存在我们的生活中
  大家有机会到山东潍坊旅行的话
  可以买个喜欢的风筝留念
  当然,更不可少的,
  是逛逛山东潍坊风筝博物馆
  那可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哦
  

在米国展出的清朝风筝,制作很精美。难得经过了这么多时光还保存完好

  牧羊人,常来会经常碰到的
  。。。。。哈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