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地下的世界,说说关于盗墓的杂七杂八

  xiang123123 
  
  办法很简单,但要记得
  看完书就用洗手液洗手
  这样就没问题了
  
  
  今天写不完了
  明天继续吧
  ----
  
  早安
  
  支持帖子的童鞋
  别忘了投票啊!
  谢谢!
  
  
  嗯
  
  
  回帖来更新了
  半梦半醒的悲喜人生
   ---朱祁镇的那些事
  
  朱祁镇九岁就登上了皇位,
  对于很多人来说需要千辛万苦才能得来的宝座
  于他来说,倒是全不费工夫
  或许正是如此,
  才出现了明朝历史上第一个昏昏的皇帝
  不能简单的为他定性,因为他实在是个问题皇帝
  
  他的童年少年阶段的生活
  让我想到了《西游记》里的一段话
  话儿是孙悟空说的,数落的是观音大士
  那猴儿控诉观音,怎么找了个黑心的长老做院主,
  还和一个黑脸的妖精做邻居
  
  如果朱祁镇的要控诉的话,也可以类似的说
  没有姚广孝,张居正这样的老师
  至少,也别弄个王振出来当老师
  英明无比的朱瞻基还就在这事儿上犯了糊涂
  
  更不幸的是朱祁镇是个好孩子
  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
  连老祖宗朱元璋立的牌子都敢去了
  实在是够呛了,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不好理解
  他要是真那么听话怎么敢纵容老师这样?
  
  原因说白了,其实非常简单
  想想现在的情况吧
  为数不少的家庭,可不是家长说了不听,
  老师说了比圣旨还管用么?
  何况朱祁镇这个没爹的孩子呢
  要说男孩子始终还是要有个像样的男性榜样比较有利于成长
  
  任何人任何事,追其究竟的话,
  都会发现其实都有他的原因
  不是很简单一句话,
  他就是又蠢又昏一句话可以概括的
  朱祁镇和王振的缘分,是他这辈子不幸的开始
  
  当太后太后去世了,三杨,死的死,退的退,
  朝中再无亲信的人之时,朱祁镇就只有靠王振了
  这个从他九岁开始就在他身上倾注心血,培养感情的人
  不要小看了时间,时间有时候就是赢得胜利的法宝
  王振终于赢来暂时的权倾朝野
  明朝的第一幕悲剧也开始上演
  
  我们就直接把史书翻到土木堡之变
  在说到于谦的时候
  我详细的讲述了战争的全部
  单单留下了朱祁镇的部分没细写
  就在这里把他补全吧
  
  要说朱祁镇亲征的时候,也有23岁了
  在他心里认为王振就是和曾祖父的郑和一样了不起的人物
  他也向往这威加四海平定天下的武功
  于是满腔热血的踏上了这条不归路
  朱祁镇虽然没有将才谋略,亦谈不上用人之明
  可是有一点,还是不错的
  那就是气度
  
  乱军之中,他选择了从容
  没有忙不择路,或者落荒而逃
  就这一点来说,他还像个样子
  既来之则安之,
  没有了王振这个烂师傅的朱祁镇终于找回了自己
  
  面对来势汹汹拿着利刃的瓦剌士兵
  他淡定的不屑一顾,那是真淡定
  这与众不同,让敌人也迷惑了
  他说了句“此非凡人,举动自别。”
  这个人带着朱祁镇去见了也先的弟弟赛刊王
  
  朱祁镇见到了赛刊王保持了淡定的作风
  只说了三句话
  “子额森乎?伯颜帖木儿?赛刊王?”
  (额森就是也先了)
  赛刊王也被唬住了,直接去请示他的哥哥也先
  也先直觉这很可能是大明的皇帝
  于是派两个见过朱祁镇的手下去看
  结果证实了他的猜测
  这下运气来了啊
  
  当然很电视剧的一幕在这时出现了
  如同港剧剧情一般,
  一个小弟跳出来说,大哥,宰了他,
  也先的手下就真干了这事,
  (看来艺术来源于生活此言不虚啊)
  然后,亦如电视剧的下文
  “大哥”狠狠的给了小弟一声痛斥“滚”
  
  处理完小弟以后伯颜帖木儿对也先说
  不要杀了他,对我们也有好处。。。。
  Blablabla一大堆
  结论就是不杀朱祁镇,我们敲诈勒索去
  于是大方向定下来
  伯颜帖木儿就接下了看守朱祁镇这个光荣的任务
  
  也先也昏了,他忘了弟弟是个性情中人
  要说朱祁镇,还是继承一些他先人的优点
  比如长得比较好,人比较温和,显得风度翩翩
  在粗鲁豪放的瓦剌阵营
  这样的人物实在是卓尔不群
  
  他镇定自如的气质,
  让他的敌人也被感染
  只用武力来去说话的人
  一旦遇到不惧武力,
  而又进退自如的人,反而会不知所措
  于是朱祁镇在这个满是敌人的世界里
  找到了自己的朋友
  也算他的过人本领
  
  不过,他这一套,
  对一个曾经的“自己人”不起作用
  他身边的太监喜宁
  风度翩翩,文明他见多了,
  这种人吃的就是武力那套
  你对他好是没用的,他就是畏威而不怀德
  于是,这人开始卖主求荣
  
  他告知也先明朝的边防安排
  为蒙古军队带路,
  活生生的诠释了汉奸这两个字的定义
  他还大力鼓动也先立刻进攻北京
  因为明军精英差不多尽殁,京城空虚
  
  他让也先雄心万丈,天下,天下要回到蒙古人的手中了?
  上天总是喜欢玩平衡的
  给朱祁镇派了个喜宁,
  却也来了另一个人袁彬
  袁彬伴着朱祁镇,
  走过了这段不堪回首的战俘时光
  也先的计划开始很顺心,很快收到了
  俘虏老婆七拼八凑来得金银珠宝
  接下来的日子,
  却一样也不如意了
  明朝立了新皇帝,朝廷人心也稳了
  接下来于谦成功的进行了京城保卫战
  一切都向不利于瓦剌的方向发展
  甚至新皇帝还发了一道也先痛苦之极的诏谕
  不许任何人私下和也先联系
  也先懵了
  
  要说朱祁镇在这场战争里,可谓是郁闷到死
  也先攻城,先派朱祁镇去叫开城门
  也先自以为他狠,王牌在手,怎么打怎么有
  结果他不知道一点
  王牌只有大家都认他为王,那才是王
  
  失去了天下的朱祁镇,失去的还有民心,军心
  更可怕的,是于谦够狠的决定
  (社稷为重君为轻,坦白说,
  于谦根本也没把朱祁镇的生死放在眼里)
  事实证明,于谦的决定那真是非常的英明
  
  也先以为人家怕皇帝回去算账
  事实的发展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
  朱祁镇叫门
  守军回答“天已暮,门不敢开”
  这就是将领的智慧,我管你谁呢,我只当不知道
  
  朝廷规定就是晚上不开门,
  有问题去兵部反应
  也先气得够呛,
  要求朱祁镇说,命令守将杨洪亲自回话
  看起来很绝的一招吧,总不能当面说不认得吧
  城里的回答更淡定
  对不起,杨洪出差了
  这官腔打得,恰到好处
  不仅如此,杨洪还下令擅自出城者斩
  
  也先也怕明朝的大炮轰啊
  吃柿子拣软的捏,换个地方再来
  也先还就不行,一处都不行
  (要说他和于谦斗,
  还真缺了点心眼,怎么不想想,
  这政策怎么可能是守将擅自做的呢,肯定有上头的命令嘛)
  
  也先带着朱祁镇转道大同
  大同的守将是谁呢,他是郭登
  郭登是朱元璋开国功臣武定侯郭英的孙子
  郭英的妹妹还是老朱的妃子
  郭英的儿子郭镇又娶了朱元璋的女儿永嘉公主
  郭登的堂姐还嫁给了朱高炽
  算来算去,几代人的老关系了
  
  郭登不但是皇亲,
  还是资深皇亲,并且是朱祁镇的长辈
  这次也先也学了个乖,
  直接让朱祁镇和郭登对话
  郭登和杨洪一样,您一边凉快去吧
  也先怒了,感觉要杀人了
  
  一直守护着朱祁镇的袁彬急了,对着城楼大喊
  “郭大人,皇上是你的亲戚啊,你怎么能够这样拒绝我们?”
  朱祁镇哪朱祁镇,土木堡之变之前那么多人的劝告
  你又何尝听过哪怕一句呢
  现在天理循环,报应不爽,郭登也不听他的
  只回了一句,我只知道守城,不知道其他的
  
  也先也执著啊,就是不死心
  大同进不去,再回宣城
  杨洪也软硬不吃啊,前后三次,都被赶走了
  最后一次,也先还让朱祁镇写信,让他开门
  杨洪懒得理他,直接封印送回京城
  朱祁钰的回答是“假的,今后不要收这种东西”
  (伪书也,自今有书悉勿受)
  还不明白么,也先
  真的假的,那是人家说了算
  整个大明朝,除了朱祁镇的老娘老婆
  再也没有一个人关心朱祁镇的生死
  也是,自作自受
  
  气疯了的也先开始了进攻京城的行动
  而于谦也开启了他名垂青史的京城保卫战
  具体的过程前面写于谦就已经写过了
  只是补充下最后一部分
  被于谦击溃的也先其实还没落荒而逃
  他想再等等,再谈谈,找找机会
  等了五天,谈,于谦不鸟他
  打,于谦直接拿炮轰
  享受够了北京风沙的也先决定不打京城了
  攻打居庸关
  
  居庸关是北京的门户了
  占据这里进可攻退可守,是个好策略
  他还有五万人马,明军都在守护京城,
  而居庸关必定没多少人马,居庸关一定守不住
  理论上,也先是对的
  可是,理论和事实永远有差距
  按理论明朝还不可能土木堡之变呢
  
  他输了人,同时也输给了天
  明军还是那个明军,指挥官却不再是那个王振
  天还是那个天,不过冬天来了特别寒冷
  守居庸关的罗通使出了当年朱高炽守城的那招
  洒水成冰,一夜之间居庸关变成了冰雕艺术
  滑溜溜的没有任何下手的余地
  
  七天的时间,
  除了嗖嗖飞出的火箭和火铳
  也先什么也没捞着
  走吧,再不走也不行了
  
  想走,还没那么容易
  以逸待劳的罗通还派兵送上也先一程
  要说也先也想到了这招
  所以进攻的部队以骑兵为主,
  有问题跑起来比较快
  
  可惜,他显然很健忘,而且不爱学习
  明朝不需要骑马追击他
  明朝有大炮侍候
  永乐年间的大炮射程已经很远
  何况又经过朱瞻基时期的发展
  
  于谦准备了几十门大炮
  作为也先此次中原之行的最后大礼
  在那样一个夜晚
  于谦的大炮把瓦剌军营变成了一片火海
  连一个敌人也没看见的也先和蒙古勇士们
  在睡梦中结束了他们的生命之旅
  (发大炮击其营,死者万人)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
  于谦用帝国剩下的残兵
  轻松的击败了瓦剌
  出来混,还的还真快
  
  要说蒙古人,客观的说啊
  其实也挺不容易的
  他们是游牧民族,要靠放牧过日子的
  这和中原的农民差不多,
  水草丰美的日子就那么多
  到了冬天,日子也不好过了
  
  于是就要抢
  往年吧,说是朝贡
  年年还能往回捞些银子什么的
  现在打仗了,什么都没有
  再加上损兵折将,死伤也不少
  也先想谈判了
  管他其他的,面子不面子,
  对草原上的人来说不重要
  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谈,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也先开始与明朝讲和并宣称“迎使朝来,大架西去”
  可什么事儿都是个此消彼长的过程
  你想谈,人家还不想跟你谈呢
  
  与此同时,也先的后院,也起火了
  瓦剌的内部开始发生内讧
  要说无间道这回事,由来已久,
  瓦剌也不是铁板一块,
  其实早在也先打得热火朝天的时候
  他的手下阿剌知院,
  还有脱脱不花就已经和明朝暗通款曲
  在他们心里,也先赢了,对他们没好处
  
  于是,也先战败,还没有退到关外呢
  这二位已经和明朝谈和,并且送上了马匹
  (堡垒总是从内部攻破的,哪个民族都一样)
  
  这场北京保卫战打得痛快淋漓
  只有一个人,感到了无时不刻的煎熬和折磨
  这就是我们的朱祁镇老兄
  
  所有的经历告诉他
  兄弟不要他了
  大臣不要他了
  军人不要他了
  如果说还有一点残存的信念
  恐怕就是老婆老娘了
  唯有这两个人,才是还在乎他生死的人
  在这样痛苦和压力中生活
  朱祁镇为他的无知和轻率,也付出了代价
  说是艰难,其实,痛苦中也有温暖
  温暖竟然是来自敌营
  
  他对所有的人以礼相待,
  不论面对的是侮辱还是谩骂
  他就是那样诚挚,而且镇定
  让负责看守他的伯颜帖木儿对他十分的礼遇
  要说英雄惺惺相惜,
  也不是,原本他看不上这个败军之将
  但是朱祁镇的种种表现,
  让他见识到“文化”和“气质”的力量
  他实在喜欢和欣赏这个做了战俘的年轻人
  
  他不仅自己对朱祁镇好,
  还派他的妻子看望朱祁镇,非常的恭谨
  这让被守军搞得晕头转向的也先非常的恼火
  甚至想杀掉朱祁镇
  受到惩罚的朱祁镇似乎老天想放他一马
  动了恶念的也先,夜里风雨大作,震死了也先的马
  做亏心事的人害怕了
  于是朱祁镇逃过一劫
  
  厄运还没结束,喜宁正用一种奇特的报复
  对付这个曾经的主子
  在攻打京城失败以后
  他给也先出了个新招
  可以有办法绕开京城,打击明朝
  
  具体说来这喜宁可谓是甚费心思
  先从关外攻击宁夏,绕过京城
  从江浙一带先攻占南京,从而坐拥天下
  并且他请也先用原来的老办法
  带着朱祁镇去敲门
  
  要说这个所谓的“良策”可真不敢恭维
  而朱祁镇这时还不懂得喜宁的良策
  对他来说,是意味着什么
  不过此时的朱祁镇,已不再是孤家寡人
  他的身边有了袁彬和哈铭
  
  袁彬是个锦衣校尉,他们家也是几代人做锦衣卫了
  (不然也不会知道那么清楚皇帝和郭登的亲戚关系)
  另一个哈铭,更像传奇了
  他是个蒙古人,就是喜欢和欣赏朱祁镇
  当朱祁镇和这两个人说到喜宁的计划时
  两人立刻直觉,这是九死一生
  且不说天寒地冻,条件恶劣,要是守将们再不理会
  哪还有命啊(之前都用大炮轰了。。。)
  打定不去的主意之后
  朱祁镇找到了另一个蒙古人朋友伯颜帖木儿
  多方活动,这一“伟大计划”终于胎死腹中
  
  要说朱祁镇的际遇,
  也可谓是不幸之中的万幸
  至少在敌人的阵营,还有真正的自己人
  
  沙漠里的生活夜寒昼热比较难适应
  袁彬会用自己的体温给朱祁镇温暖
  我想这也算真正的朋友了,
  谁都知道明朝有新皇上了
  眼下这个已经“废柴”了。。
  
  后来袁彬不小心得了风寒,
  敌军中也不可能有很好的医疗给这样一个战俘
  朱祁镇急得没有办法,只好紧紧抱住袁彬给他取暖
  竟然压得袁彬汗流浃背,就此痊愈
  这也算上天垂怜了
  
  朱祁镇和这两个朋友在困境中患难与共
  一起渡过这段艰辛的岁月
  更庆幸的是,朱祁镇某种意义上来说
  真是个君子
  重掌江山的朱祁镇仍然保持着和袁彬哈铭不变的友情
  
  也先又想到一个不知道怎么评价的一招
  要把自己的妹妹嫁给朱祁镇
  朱祁镇以一个战俘的身份受到这样的“恩典”
  理论上他该感激涕零,大谢纳之了
  事实上,朱祁镇不肯,当然也不能直接说了
  于是就绕着说
  我现在不体面,不能迎娶太失礼了
  回去再说吧
  
  “回去”这种说法让也先觉得自己被绕进去了
  喜宁不失时机的跳出来说
  这是袁彬哈铭的主意
  也先决定要宰了这两个人
  朱祁镇不知道从哪儿也得到了这个消息
  天天和袁彬哈铭吃住一起,形影不离
  也先也不好下手
  
  有一次朱祁镇去见伯颜帖木儿回来
  发现袁彬竟然不见了
  一问左右知道是也先叫去了
  大惊失色,拔腿就跑(他不太会骑马)
  没怎么锻炼过的朱祁镇正好赶在了袁彬行刑之前
  朱祁镇以死相逼,不让他们杀袁彬
  勇气把大家都惊住了
  于是便释放了袁彬
  瓦剌阵营中的小小朱祁镇集团,终于明白了
  瓦剌人不可怕,可怕的是喜宁
  除掉喜宁
  只有没有这个人,日子才能过下去
  
  事实证明,人只要想做一件事情,
  下定了决心,没有什么做不成的事
  朱祁镇自己找也先提出要去找京城要钱
  也先那是喜出望外,
  本来已经成了死灰的心又燃起了星星之火
  
  也许主动出击有效呢,
  也先连忙询问朱祁镇什么时候启程
  朱祁镇回答,什么时候都行
  只要给我带上两个人
  一个高贇,一个喜宁
  
  也先才顾不上他要谁跟着
  那就赶紧去吧,满口答应
  喜宁居然也乐不吱吱
  他以为自己衣锦还乡呢
  汉奸的末日终于来临
  才出发的时候,袁彬给了高贇一封密信
  “俾报宣府,设计擒宁”
  
  接下来的故事,顺理成章
  朱祁镇顺利的借明军的手宰了喜宁
  一切似乎都柳暗花明了
  可事实是,
  回家的路,艰难得超乎他的想象
  
  送的级别很高
  迎的礼数却轻慢
  一个轿子,两匹马
  没有百官迎接也没有百姓
  只有朱祁钰自己在东安门外迎接了哥哥
  
  朱祁镇住进了南宫,一个荒凉的宫殿
  等待他的,不是安逸的日子
  而是七年的监禁岁月
  朱祁钰不会杀掉自己的哥哥
  可是对皇位的不安感,
  让他很难善待这个哥哥
  
  他哪里也不能去,什么也不能做,
  朱祁钰将南宫的大门上锁并灌铅,加派锦衣卫看守,
  食物由一个小洞递入,
  就是这点食物有时还被克扣,
  连正常的起居饮食都不能保证
  钱皇后甚至要靠着做做针线来换饭吃
  (当时她已经瞎了一只眼,瘸腿)
  
  南宫的盛夏无处纳凉,
  朱祁镇只好在树下纳凉
  就连这一点朱祁钰,也不想成全朱祁镇
  他为了避免有人与英宗联系,
  派人将南宫的树木全部伐光。
  做人到这份上,朱祁镇算得上生不如死了
  
  这一切还不是尽处
  朱祁镇这人气质好,
  很快他和看守他的太监阮浪结成了好友
  阮浪是个老实宦官,朱棣那会就进宫了
  安安分分的熬了四十年,也没升级,
  被人派来看守朱祁镇,
  也是因为这不是一份美差
  
  朱祁镇倒是很有人缘,
  和阮浪经常谈天说地
  有一次谈得高兴,
  便把自己的金绣袋和一把镀金刀送给阮浪
  此时的朱祁镇已经无权无势更无钱,有的还就是这些气度
  于是把为数不多还值点钱的东西送给了阮浪
  
  阮浪不觉得什么,
  机缘巧合,又把这个送给了王瑶
  王瑶有个叫卢忠的朋友,他看到这两样东西
  卢忠立刻意识到这是自己邀功的机会
  他勾结李善(锦衣卫)去向朱祁钰告密
  朱祁镇想收买人心要复辟
  
  朱祁钰心里想得愁的,还就是这事儿
  这下好,查着了,给我抓起来
  卢忠以为拷打和逼供,一定能有效果
  可是事实证明,不是每个人都那么无耻
  阮浪和王瑶虽然位卑,却很有做人的气节
  无论是严刑拷打,还是最后到处决
  终究没有诬陷朱祁镇一个字
  就是两个这样看似平凡的小人物,
  用性命诠释了什么叫男子汉立于天地,无愧于心
  
  死了的终归死了,活着的却还要活着
  知道阮浪王瑶死讯的朱祁镇这才明白政治的残酷
  在权力场上,退下来,也是过不了安稳日子的
  
  景泰三年,
  朱祁钰废了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
  立了自己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不幸的是做了太子不到一年的朱见济死了
  从此太子之位无人
  
  景泰8年,朱祁钰得了重病,
  但是储嗣的问题还没有确定下来,
  众大臣决定在第二天上朝时进谏,请求皇帝早建储君。
  谁知就在这天夜里爆发了大家都知道的“夺门之变”,
  原来五清侯石亨,徐有贞,宦官曹吉祥等人密谋帮助英宗复辟,
  希望成功后能够飞黄腾达。
  
  事有凑巧,
  当时北边传来了瓦剌骚扰边境的战报,
  于是石亨借机以保护京城安全为名调兵进城,
  这时忽然天上乌云密布,伸手不见五指,
  众人以为遭到天谴,都非常害怕,
  徐有贞站出来劝大家不要退缩,
  众人继续前进,并很顺利地进入了皇城,
  直奔南宫,
  石亨派人撞开了宫门,并请朱祁镇登辇
  
  这时乌云突然散尽,月明星稀,
  众人的士气空前高涨,簇拥着朱祁镇直奔大内。
  守门的军卒本想阻拦,
  这时朱祁镇站了出来,表明了自己的身份,
  守门的兵卒傻了眼,众人兵不血刃进入了皇宫,
  朝皇帝举行朝会的奉先殿而来,并将朱祁镇扶上了宝座。
  
  这时已是天色微亮,
  众朝臣已经等在午门外准备朝见,
  听到钟鼓齐鸣,众人按序走入奉献殿,
  可眼前的一切使他们目瞪口呆,
  宝座上的皇帝已经不是朱祁钰了,
  而是8年前的正统皇帝,正在众人犹豫之际,
  徐有贞站出来大喊“上皇复辟了”,
  众朝臣见此,只好跪倒山呼万岁,
  朱祁镇就这样又重新取得了皇位。
  朱祁钰正在后宫梳洗,
  听到这个消息后险些瘫倒在地,心知一切都已经完了。
  
  原本历史会有另一走向
  因为就在之前朱祁钰不能上朝的那天
  于谦,胡滢,王直就已经商量好了,
  决定册立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
  
  状元商鉻已经完成了奏章,
  奄奄一息的朱祁钰很可能会批下来
  这样朱祁镇就会和儿子争皇位,
  或者就不再争了也可能
  可历史没有给于谦机会,
  朱祁钰那天起不来上朝。。
  一切就完了
  
  朱祁镇复辟后,
  改元天顺,朱祁钰在一个月后病死,
  以亲王礼葬在了北京西山。
  在石亨和曹吉祥的极力劝说下,
  朱祁镇杀害了北京保卫战的总指挥于谦,
  这是他犯下的最后一个错误
  
  我们如果设身处地的站在朱祁镇的角度想想
  其实他还真是个好人
  要知道当时于谦可还是拿大炮轰他,管他去死的人
  可他最初并无杀于谦的想法
  
  拥立朱祁镇的徐有贞,
  滔滔不绝的说于谦的坏话
  于谦立朱祁钰,于谦不和谈,
  于谦不顾太上皇生死。。。
  (要说于谦目无君王,其实也是合适的,
  本来于谦心里就只有天下苍生,哪是为一人效忠之人?)
  听了这么多,朱祁镇都还是保持他的淡定笑容
  回了一句“谦实有功。”
  
  朱祁镇不再是那个糊涂的年轻人,
  可他仍然不是老狐狸。
  他还是被徐有贞最后一句话忽悠了
  “不杀于谦,师出无名。”
  朱祁镇这才觉得好像是这么回事
  自己重做皇帝的正统性问题
  
  很快,狱中的于谦和王文就知道了自己的罪名
  迎立外藩,王文急了要为自己申辩
  因为迎立外藩要用金牌召藩王进京
  他和于谦都没动过金牌
  
  于谦心里比谁都清楚,他笑着对王文说
  没有用的,这是石亨,徐有贞存心的
  事实证明,于谦料事如神
  主审果然是查无实据
  可徐有贞说了一句话
  “虽无显迹,意有之。”
  真是经典哪,经典的无耻
  于谦就这样死了
  后来回过神来的朱祁镇为于谦收拾了这些奸佞小人
  可是于谦终究是回不来了
  
  朱祁镇在天顺朝的表现
  是个清明有为的皇帝
  他任用了李贤、王翱等贤臣,
  先后平定了石、曹之乱,
  社会还是向前发展的,
  朱祁镇终于如梦初醒般的开始好好做一个皇帝,
  不仅如此,他还做了很多温暖人心的事情
  他释放了从永乐朝就开始被囚禁的“建庶人”(朱允炆的儿子),
  恢复宣德朝胡皇后的称号,
  下旨停止帝王死后嫔妃的殉葬,
  他的这些举措被史学界称为“盛德事可法后世者矣”。
  
  朱祁镇这一辈子,
  之前在犯错,
  中间在受罚,
  最后在赎罪,总算在最后做回好皇帝
  
  他不懂政治,却开始懂得平民的苦楚
  他知道活下去不易
  于是给那些卑微活着的人以生机
  朱祁镇,不是个有本事的皇帝
  但他至少是个有心人
  
  明英宗朱祁镇的裕陵
  
  裕陵始建于英宗去世后的天顺八年,
  太监黄福、吴昱,抚宁伯朱永,
  工部尚书白圭,侍郎蒯祥、陆祥奉命督工。
  
  陵园从营建到完成,仅用了近四个月的时间。
  天顺八年五月八日,奉英宗皇帝梓宫入葬;
  六月二十日,陵寝工程全部告竣。
  
  《明宪宗实录》记载当时裕陵的规制为:
  “金井宝山城池一座,照壁一座,
  明楼、花门楼各一座,俱三间,
  香殿一座五间,云龙五彩贴金朱红油
  石碑一,祭台一,烧纸炉二,神厨正房五,
  左右厢房六,宰牲亭一,墙门一,
  奉祀房三,门房三,神路五百三十八丈七尺,
  神宫监前堂五间、穿堂三间、后堂五间、
  左右厢房四座二十间、周围歇房并厨房八十六、
  门楼一、门房一、大小墙门二十、小房八、井一,
  神马房马房二十、砖石桥。
  周围包砌河岸沟渠三百八十八丈二尺、
  栽培松树二千六百八十四株”。
  
  裕陵的建筑曾于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修缮,
  情况同献陵。越修越小
  民国年间,祾恩殿在战乱中被拆毁,
  祾恩门则于民国六年(1917年)被焚。
  现该陵殿门均成遗址,其余建筑保存尚好。
  
  

朱祁镇画像

  正统至天顺时期的明青花 
  
  很少见有官窑款的器物,
  因为正统年间烧制青花瓷器是犯条律的。
  但景德镇御器厂制瓷并未完全停止,
  只是不见书写正规的官窑款。
  
  1986年在香港出现青花缠枝牡丹兽耳尊(残修),
  器底露胎墨书
  “明正统二年(1437)正月吉日,弟子程进供奉”字样。
  其书法为明人风格,造型浑厚,青色浓艳,
  牡丹纹饰层次清楚,其造型、绘画及青花色泽均不失宣德风貌。
  日常习见与其类似的瓶、罐,多绘孔雀牡丹、仙人乘鹤、龙、凤、麒麟、高士清闲、琴棋书画、访友、老子讲道、
  莲池鸳鸯等图案,以云气缭绕的仙山楼阁画面较为突出。
  
  1973年在江西省新建县
  明正统二年宁王朱权长子朱盘烒的墓葬中发现 5件青花盖罐,
  均以缠枝莲为主题装饰,全器连盖绘轮纹五层,
  有的衬覆莲及八宝,青色浓艳,与宣德青花瓷的风貌一致。
  
  另有两件相同的青花笔架,均为五峰山形。
  一件通身用重色青花绘山峦云气、楼阁人物联景,
  即日本陶瓷界称之为“云堂手” 的;
  
   另一件正面用国料青花书写“正统捌年”款,
  背面绘以类似笋皮纹的装饰,以显示山峦层叠,
  青泛黑褐之色,笔意粗重,虽为民窑造器,
  却是正统时青花瓷的代表杰作。
  
  景泰时的青花瓷迄今未见纪年款器物。
  江西景德镇景泰四年和七年墓中曾出土一批民窑青花器,
  有三足筒炉、戟耳瓶等,画意简略,特征类似前朝。
  
  天顺时青花瓷,据《江西大志》有“元年委中官烧造”的记载。
  目前虽未见官窑年款器,却有书“天顺年”款的青花瓷,
  瓷质细腻,胎体较薄,纹饰圆润而柔,
  颇似后来成化时的青花风格。
  迄今发现的 2件署“天顺”纪年款的青花瓷,
  均为通体连书波斯文古兰经语的三足筒炉,
  一件由香港收藏家杨永德先生捐赠故宫博物院,
  器口径为16厘米,造型优美,口沿饰回纹边饰,
  器身环写3 行波斯文,器内底书“天顺年”3 字。
  与其基本相同的另一件现藏山西省文物商店,
  此器既有宣德以来的豪放风格,
  也有成化时期的矜持姿态,
  尤其是所书“天”字,
  酷似成化名器“天”字罐的书法,
  为天顺青花瓷的明显特征。
  

明正统青花人物图笔架

  正统(1436-1449)
  
  缠枝莲纹碗 口径14.2厘米

  正统(1436-1449)
  
  缠枝杂宝纹碗 口径15厘米

  正统(1436-1449)锦地纹.

  正统(1436-1449)
  
   缠枝莲托八宝纹碗内底 口径15厘米.

  正统(1436-1449)-景泰 麒麟纹花口盘 20厘米

  正统(1436-1449)-景泰
  
  狮子滚球纹盘 17.4厘米
  
  
  
  
  红楼,可能是图片质量问题吧

  上面那个麒麟应该和下面这个狮子的色泽差不多
  狮子那个图片质量要好些
  
  
  绿茶说的是,我说怎么这么眼熟呢
  哈哈,越看越京巴了
  
  
  正统(1436-1449)-景泰
  
   十字宝杵纹盘 20厘米

  正统(1436-1449)-景泰
  
  月影梅花纹盘 16厘米

  景泰(1450-1456)
  
  缠枝牡丹纹碗
  口径14.2厘米.

  景泰(1450-1456)
  
  婴戏图碗 口径12厘米
  
  
  

  景泰(1450-1456)
  
   松竹梅纹碗 口径13.5厘米

  发点近图
  
  景泰-天顺 人物纹罐文饰
  
  高:34.8厘米.

  景泰(1450-1456)
  
  高仕图细节

  景泰舞狮纹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