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操作前请注册或者登录。

探秘地下的世界,说说关于盗墓的杂七杂八

  一直在忙,终于有空上来冒个泡泡
  回头再更新了
  
  这两天有点事
  。。。
  
  绿茶我是感慨刚好发了个金器
  结果后面就是你发的字画了
  感觉立马不入眼了
  什么都怕比啊
  文物也是
  一般精美的,碰到绝色的
  黯然失色啊
  ----
  
  
  
  作者:小慌 回复日期:2009-10-22 07:14:27 
    月圆月圆,你还没说朱祁镇又当皇上之后,与袁彬的友情呢。。。
    可不可以再补充一些??念念不忘你埋的伏线。。。
  
  这个朱祁镇,前前后后花了我三天时间
  最开始的版本有接近两万字
  后来觉得太长了,又删减了不少没有再叙情谊
  怕变成那什么小说了。。。。
  事实上他还有给那个冤死的阮浪,王瑶报仇
  还有李贤设计为于谦报仇
  还有不少东西
  最少要四万字了,俺体力不够用了
  于是才大刀阔斧的砍成现在的摸样
  --------
  
  什么时候以码字为业了
  再来好好增补修改吧
  目前来说
  精力不够了。。。见谅见谅
  
  
  作者:shmily_728 回复日期:2009-10-22 13:39:57 
    
    忍不住要冒出来一下,我只知面粉同学是广州的,还有谁也是广州的啊?有谁说下广州的有哪些有名的历史景点陵墓或者博物馆?自从看了月圆这贴子,真的很动心,想四处去看看,当然,就要从广州这据点开始慢慢看了~~~
  
  
  南越王博物馆啊
  给你上几张图片
  
  
  西汉南越王墓发现于1983年,是迄今岭南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随葬物最丰富、唯一饰有彩绘的石室墓。该墓藏于象岗山腹心深处20余米,出土了“文帝行玺”金印和“赵眜”玉印以及玉角杯等珍贵文物一万余件,可确定墓主为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约前137年至前122年在位)。墓室建筑面积约100平方米,仿阳宅形制建造,坐北朝南、前朝后寝,分前后两部分,分别由石门隔开。墓前部为前室、东耳室、西耳室;后部为主棺室、东侧室、西侧室和后藏室。墓主葬具为一棺一椁,安放在主室正中。墓中不仅放置了诸多奇珍异宝和生活用品,还随葬了15个殉人,作为他地下的仆役。南越王墓及其随葬珍品是南越国的重要历史遗存,对研究秦汉时期广州乃至整个岭南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996年,南越王墓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银盒

  “文帝行玺”金印出土于墓主人的胸部位置。
  印面边长3.1厘米,宽3厘米,通高1.8厘米,重148.5克,含金量是98%。印面阴刻“文帝行玺”四个字,应是南越文王的发布命令的官印。
  金印的印钮是一条游龙,盘曲成“S”形,龙头伸向一角,龙身上的鳞片和爪是铸成后凿刻的,龙腰隆起可以用来穿印绶。出土时,金印印面沟槽及印台四壁都有使用和碰撞的痕迹,显然,是墓主生前的实用物。
  “文帝行玺”金印主要特点以龙为钮,黄金铸成,僭(音“见”)称帝玺,打破了秦汉时期天子用玺以白玉为材料,以螭(音“吃”)虎为印钮的规制。汉朝皇帝帝玺的印面尺寸为“方寸二”,约相当于今天的2.7-2.8厘米。“文帝行玺”金印的印面边长达3.1厘米,这就逾越了汉礼。
  史书记载,南越国第一代、第二代王生前僭称自封“武帝”、“文帝”,在位时私自铸玺,今见其为专用玺,因此死后藏于陵寝。而汉朝皇帝的“文帝”、“景帝”之称是死后追加的谥号,帝玺为“皇帝信玺”、“皇帝行玺”等是传给子孙的传国玺。“文帝行玺”金印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的最大的一枚西汉金印,也是唯一的汉代龙钮帝玺。它与先前发现的“皇后玉玺”玉印和“皇帝信玺”封泥共同印证了史书记载秦汉实行的印玺制,此外,它还是墓主人身份最可靠的物证,具有十分珍贵的历史和文物价值。
  
  

  终于坐下来了
  先回一个,再来看
  --
  
  
  绿茶辛苦了
  上茶,上茶
  ---
  
  楼主的文字还没码好呢
  也只能先上图片,和大家一起视觉享受下了
  
  开工
  绿茶既然上到玉了,楼主继续来玉
  就上刚才提到的广州的博物馆的玉
  
  
  玉盒
  
  
  
  玉盒、铜框玉盖杯和玉角杯都出土自南越王棺椁的头箱。
  
  玉盒由青玉雕成,盖子与盆身有子母口相扣合。盖面的纹饰分为三区,上面桥形的小钮里所套的玉环可以活动。盒身象个圆碗,也装饰有三圈纹饰。玉盒的玉质温润,内外打磨光洁,雕镂精细。
  
  铜框玉盖杯体现了汉代的镶嵌工艺水平。杯体呈八棱筒形,座足呈喇叭形,杯身是一个鎏金铜框架,有上下两截,上截嵌入8块片状的玉片,下半截嵌入5块心形的玉片。玉盖杯的盖子外沿也是一个鎏金铜框,盖顶嵌入一块青玉。出土的时候,铜框玉盖杯被多层的丝织物包裹着,它应是用来喝酒的酒杯。
  

  玉角杯
  
  
  
  这件角形玉杯,出土自墓主棺梈(音“砰”)头箱。用一整块青玉雕而成,青白色,玉质上佳,温润致密,呈半透明状,口缘微损。
  
  玉杯应是酒器,呈犀牛角造型,口椭圆,腹中空。高18.4厘米,口径5.9-6.7厘米,口缘厚0.2厘米,重372.7克。器表上面线刻一尖嘴兽,回环往复,生动逼真。
  
  相传犀牛角的酒杯可以溶解毒物,玉虽不能解毒,南越国的玉匠却借题发挥,就着石头的形状施刀,综合运用玉雕的各种工艺方法,如线刻、浅浮雕、高浮雕、圆雕等,在器身上巧妙布局各层纹饰,再经过细致的打磨,二千年后玉角杯仍放射出温和恬润的光泽。它表明这一时期玉雕在章法布局、材料运用、技巧发挥上走向成熟。这件玉器,既是一件美轮美奂的工艺品,又是一件融传说于现实,引人遐思的实用品,堪称是中国汉玉中不可多得的稀世之宝。
  
  
  

  图片刚才竟然只能一次一张,
  
  转眼又可以了、、、

玉角杯

  我也抽抽了,文字和图片乱得。。。汗死
  。。
  
  
  丝缕玉衣,耗费了修复人员好多心血的东东
  
  
   玉衣又称“玉匣”,是汉代帝王和高级贵族死时穿用的敛服。以玉衣作敛装的习俗在历史上曾经风行了三百余年。汉人迷信玉,以为玉衣可使尸体不腐。目前中国考古出土的完整玉衣有十几套,南越王的丝缕玉衣是我国迄今所见的年代最早的一套形制完备的玉衣。
  
   南越王的丝缕玉衣,长1.73米,共用了2291片玉,用丝线穿系和麻布粘贴编缀做成。分为:头套、上身衣、袖套、手套、裤筒和鞋六部分。玉片以长方形和方形为主,还有梯形、三角形、五边形等。头套、手套和鞋子是用红色丝线穿缀边角钻孔、打磨光滑的玉片做成,里面以丝绢衬贴加固。玉衣躯干部分大多利用废旧玉器或边角玉料切成小玉片,贴在麻布衬里上,再用红色丝带在表面对角粘帖,十分规整鲜艳。
  
   出土时,因南越王尸体和编缀玉衣的丝线已经腐朽,玉片散落在地,专家花了三年多时间修整复原,可以想见两千多年前制作玉衣更是如何的耗费人力和物力。
  
   在玉衣的下面摆放有5块玉璧。璧的表面还留有丝带绕过璧孔的痕迹,说明5块璧原是用丝带系在一起的。玉衣的手套一端,是一对造型各异的龙形玉握。在考古学上,所谓握,就是以物放在死者手中,使之握。
  
   中国历史上以玉衣作敛装的制度,可上溯到东周时代的“缀玉面罩”和缀玉片片的衣服。根据已知的考古材料,形制完备的玉衣出现在西汉文帝、景帝之际,皇帝和王侯等以玉衣作为敛服是从汉武帝时开始盛行的。至东汉时期,玉衣已经明确分为金缕、银缕、铜缕3个等级,确立了分级使用的制度。曹魏黄初三年(222年),魏文帝(曹丕)为防盗墓,废除玉衣制度,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东汉以后的玉衣。
  
   南越王赵昩的丝缕玉衣,当在入葬的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制作,要早于河北满城汉墓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的金缕玉衣近10年左右。这件丝缕玉衣是我国迄今所发现年代较早的一套完整玉衣,又是从未见于文献和考古发掘的新品种。其上衣采用对襟形式也是一大特色。丝缕玉衣部分玉片的外观与广东曲江石峡遗址出土的玉器类似,其应是南越国宫廷所特制。

  这个丝缕玉衣好有曲线的感觉
  有收腰的设计?
  
  
  
  
  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直径10.6厘米,厚0.5厘米。
  是一件装饰玉器,堪称国宝。
  它出土于墓主右眼位置,青白玉雕成,土沁呈黄白色。在设计上,玉佩分为内外两圈,内圈透雕一条游龙,外圈透雕一只凤鸟,站在龙的前爪之上。龙尾和后爪伸向外圈,凤冠和尾羽上下延成卷云纹,把外圈空间填满。凤鸟回眸凝望游龙,龙凤似喃喃细语,妙韵天成。龙凤相对,寓意吉祥。这件玉佩雕镂精细,构图完美和谐,主次分明,是汉代玉器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它的器形图案被选为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馆徽。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