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门诊直播间-----那些看病的事儿

  @齐齐秦楚 2016-06-03 13:37:00
  请问,糖尿病是不是就是中医里面的消渴症?老妈长时间糖尿病,十几个点,以前开的药降糖太厉害,别的药就不管用。现在便秘,五六天大便都没有。有控制血糖和缓解便秘的方法吗?
  -----------------------------

  不一定。

  就好像在问美国人是不是就是传说中的基督徒?

  高血压就是中医里的痰湿症?

  吃了两个包子一碗豆浆,就是吃过早饭了?不一定,也可能是夜宵。
  @u_111581091 2016-06-02 18:18:00
  之前遇到个病人,尿道涩痛,尿道口红肿,用了好多药,比如清热化瘀的,还有泄心的,效果都不太好,求解
  -----------------------------
  试试猪苓汤
  @f光头强 2016-06-02 09:21:00
  二哥,喝桂枝汤,卫气没收回来,怎么办啊,愿听下回分解!
  -----------------------------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波斯之光 2016-06-02 09:54:00
  二哥二哥,你有遇到过孩子高热惊厥的情况吗?朋友家的孩子一烧就到40度,有时还会抽搐,所以现在她孩子只要发烧就吊针压制,说是不打不行,有什么好的办法吗?分享一下呗
  -----------------------------
  如果你是中医,请往白虎汤和承气汤那个方向考虑。
  @天龙捌不 2016-06-02 09:59:00
  到医院里面去看病就一个词语可以形容:麻烦!!!!!!!!!!!!!
  -----------------------------
  就回你两个字:同意。
  华夏第一问

  《黄帝内经》以黄帝提问,岐伯回答的方式展开对生命奥秘的探讨,分为《素问》《灵枢》两部分,各八十一篇。

  这部书怎么才能读明白,是大多数中医爱好者的一个疑惑,很多人读不懂黄帝内经,觉得是自己的文言文基础不好,其实我们实际上去读的话就会发现,黄帝内经里的文字,跟文言文的关系真的是不大,认为自己中学古文没有学好就读不懂内经,其实是自己找的一个虚假理由,黄帝内经里几乎全是白话一样的语言,他的语言甚至比清朝、民国人写的文字都要明朗直白。

  其实读不懂的内经的原因不是文字的障碍,而是思想方法的和思维角度的障碍,就好像在生活中你和一个人聊天,你们之间聊的是不是投机,不决定于你两之间操何种方言,而是你两的思想兴趣是不是接近,只有你们的思想彼此合上了,那么他说的意思你就全懂了,哪怕是反话或者是调侃,也能彼此意会,这就是打情骂俏的引人之处,因为心意合拍了。

  读懂黄帝内经的关键不是认字而是知道语言背后,要传达什么样的思想,这个思想是连贯的。如果我们从黄帝和岐伯的对话,深挖一下他们谈话的背后,到底是什么样的思想,懂得了这个,和他们跨时空的对话就会越谈越投机。


  一般来说,一部有价值的论著里,首篇内容在一部论著中占有纲领性的地位。《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就是这样这样的章节,所以读懂这一篇里语言背后的含义,对整部内经的解读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在第一篇里,用一句话介绍完黄帝的身世背景之后,第二句话就是黄帝向岐伯的发问,对一体系严密的论著来说,任何一句话都不是随随便便写出来的,黄帝的第一个问题,引发出了第一篇的总纲性的内容,那么黄帝的第一个问题也必是不简单的,它要能代表了本书所要解决的终极问题,同时还是所有章节的主线,任何单独的一篇或一段文字,都要围绕着第一个问题来展开才是合理的,那么黄帝是以什么样的问题作为《黄帝内经》的开篇之问,这个问题能有以上两个作用吗?


  黄帝大哥的第一个问题是;“今人不及古人长寿,是因为人赖以生存的时空,运动规律发生变化了,还是因为人自身的原因导致?”从这句话看到,原来黄帝是以“长寿”这个话题开始与岐伯答问的。


  在黄帝那个时代,一个族群的领袖用现在的话来说,不光是行政领袖还是精神领袖,其地位是非常尊崇的,但是他的提问方式却没有一丝为王者的霸气,而且所提的问题也很普通,是一个如何长寿的问题,我们从他以对人寿命的疑惑来提问,可以看出在那个时代,族群的首领,心里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为什么黄帝要关住人的寿命,在后面的章节会有解答,到那时大家就会发现中华先祖心里装的是什么,那是令今人汗颜的胸襟。

  黄帝大哥的第一个问题是;“今人不及古人长寿,是因为人赖以生存的时空,运动规律发生变化了,还是因为人自身的原因导致?”

  从这句话看到,原来黄帝是以“长寿”这个话题开始与岐伯答问的,

  在黄帝那个时代,一个族群的领袖用现在的话来说,不光是行政领袖还是精神领袖,其地位是非常尊崇的,但是他的提问方式却没有一丝为王者的霸气,而且所提的问题也很普通,是一个如何长寿的问题,我们从他以对人寿命的疑惑来提问,可以看出在那个时代,族群的首领,心里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为什么黄帝要关住人的寿命,在后面的章节会有解答,到那时大家就会发现中华先祖心里装的是什么,那是足以令大多数今人汗颜的胸襟。

  现在假设一下,如果有人问我们“为什么现在的人身上的疾病越来越多,很少见到寿终正寝活到百岁,安安静静走了的,大多数人不是在在自己家里的床上安宁的离去,而是在经历各种痛苦各种折腾之后,由素不相识的一堆陌生人包围下送走,而且是一帮身着白衣脸色冷漠的陌生人?不知这个时候他们的心冰凉不冰凉?”

  面对这个问题,大家会怎么回答呢?
  @为了看帖追贴提问 2016-06-03 17:11:00
  追了几天帖子,才追到30多页,特意注册天涯账号来提问,还同时在追帖子:
  本人女,34岁,两年前开始觉得左手麻,左腿下部+脚也麻,做了颈部核磁和脑部核磁,确认颈椎病(生理曲度变直),主治大夫说很严重,要牵引很复杂的治疗,没同意接受了吃药治疗,(但是他带的学生说是轻度),西药吃了很多无济于事。后来换了一家医院,终于在一次开了好多药后三甲医院的专家大夫告诉我可以去试试理疗。于是开始了两年漫长的理疗路......
  -----------------------------
  这么年轻,不应该是是多严重的病,要不你安排一下时间,来宝鸡试试。挖坑。。。。

  其实很多人都解答过这个问题,举一些比较常见的例子:

  1当今之人营养过剩而运动太少;
  2空气和食品的污染;
  3工作和生活压力导致的精神紧张,等等。

  这些答案不能算错,但也不能算是全对,因为这些原因,在个案里有时成立的,但是放到整体上又会出现例外现象。同样的生存条件下,健康和寿命的表现有差异,所以只要在原因和结果之间有例外,就说明这个原因是不完善的,对疾病和短寿的原因这个问题的回答,必须保证所说的原因原因导致百分之百的结果,才算合格。那么,岐伯能给黄帝一个满意的答复吗?

  从原文来看,岐伯并没有直接回答黄帝的提问,他居然回避避了黄帝给出的两个选择答案:生病是人的原因还是环境的原因,而是谈到另外一个话题,这个话题就是“道”。

  什么是道?

  岐伯认为上古之人能尽终天年,是因为知道了一个东西,所以他们表现出来的生命状态和今世之人有所不同,上古之人知道的这个东西,岐伯称其为“道”,上古之人知“道”之后又能让自己的行为与“道”相合,所以他们的形和神始终不分离,故能长寿。

  比较之下,岐伯又说,当今之人年过半百而衰是因为失去了对“道”的了解,因为不懂“道”,思想和行为出现了各种偏差,这样下去,从一代人来说是生病短寿,对一个族群来说,就是逐渐衰亡。所以岐伯的结论是知“道”者寿,失“道”者衰。既然造成半百而衰是因为当世之人不知“道”。那么岐伯所指的“道”是什么?对这个词的理解,是打开黄帝内经这座宝库大门的钥匙。岐伯把这把钥匙交给黄帝了吗?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岐伯用一句话,道出了黄帝内经的理论源头,这段话可以看作《内经》的总纲。后面的所有内容将围绕道、阴阳、数术而展开的。
  作为中国人,对道这个字,太熟悉太神往了,求道、得道、道法自然、替天行道都是一代又一代人值得追求的人生理想,那么,岐伯在这一篇里对道的概念,对求道得道之法有暗示吗?

  所以解读《黄帝内经》,其实碰到的第一个问题,首先是对“道”的解读,

  什么是“道”?

  “道”的来源是什么?

  “道”是岐伯的发明还是本来就存在,只是被岐伯一语道破?

  “道”是玄妙的,只可感而不可知?还是可被认识并使用的?

  知“道”有什么意义?

  不知“道”有何大碍?
  岐伯显然读懂了黄帝心中的疑问,所以他接下去说:有了“道”这个基础,所以产生了阴阳观这个认识世界的思维工具,有了这个工具,就可以去探寻万物运动变化之理,明白了阴阳之理,就懂得了万事万物生长变化的秘密,知道了隐藏在万物现象之后的规律,就是掌握了万物生命的奥秘,然后人类就可以发明能体现万事万物规律的模型或者说是公式,这个公式或者说是理论模型,就是上古之人研究阴阳变化规律的术数学问,有了术数学问就可以制定出各种各样的规则,让人们来遵守,所遵守的规则,最早的源头都来源于“道”,所以说道生阴阳,阴阳生数术,数术生规则,这样的规则才是保障人类生生不息的良性规则,不是从道而生的规则,都是人的灾难。
  所以遵守规则就是合道,违背了规则,就是背道。与健康和寿命有关系的规则,就是医学。在内经中岐伯还告诉黄帝,天地之间,人是最宝贵的,所以以道为基础的医学理论,是世间最宝贵的学问,你们千万不要怠慢她。

  反观当今流行的诸多养生保健手段,有多少是有“道”“ 理”的呢?从几乎每个人都带病的社会现状来推测,有道理的养生保健方式,尤其是那些流行极广的保健方式,有道理的少之又少,每天八杯水一万步,多食大枣能补血,常吃薏米除湿气,少吃糖防止糖尿病。。。。不懂道理似乎是社会的常态,这本书千年不衰的原因难道是因为黄帝深知每一代子孙都面临不懂道理而需要开智的问题?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