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中S 2016-01-25 15:50:00
我是个业余针灸爱好者,
请教老师个问题
当地县城中医院见闻,
新成立的康复科理疗器械针灸按摩什么都包括,
康复科的几个小大夫也针灸,但是是一排排的针,数量10-30根那样,针灸时间还要很长,比如带针做一上午器械锻炼。
然后楼下针灸科的老大夫则不然,一般不超过10根针,时间不到30分。
但是现在发现个问题,很多患者认为针的越多越好!!
说在其他省级大医院也是针的很多根。
请教......
-----------------------------
先简单回答一下,以后再仔细谈这个问题,针术比方药心法的失传更惨,现在所有的医院,我见到的针灸之术,其所立足的理论基础都是离开黄帝内经和灵枢经这个根的,所以扎针成了种土豆,一排排的扎过去。
我告诉大家,如果施展针灸,当时不能起作用,或者24小时内没有明显效果,那么这个针灸可能就是无效的;
第二,如果一次扎了五针以上,建议你不要再去了。
针灸的原理之一是作用于带有五行属性的穴位,以调节人体五脏六腑气机,所以一定要在心平气和的放松状态下进行,对情绪或行动没有稳定下来的人扎针,是大忌。结论是:你所见到的不是中医里的针灸。
今天聊一个诊室之外的话题,但是却与中医诊室有关,不但是和一个诊室有关,而是和天下所有的中医诊室都有关,不但和天下说有的中医诊室有关,还和天下所有的养生保健方法有关,不但和天下所有的养生保健方法有关,还和古往今来所有的医生、病人、有趣或各种神奇的病案以及养生手段、修炼方法有关,大家知道我要说什么吗?其实我要说的只是一本书而已。这本书的名字叫做《黄帝内经》。
不是《武穆遗书》
@暖暖十月 2016-01-23 21:27:00
@二哥2014a :本土豪赏300个 赞 (30000赏金)聊表敬意,对您的敬仰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我也要打赏 】
-----------------------------
你好,打这么多赏,是不是错把讲座费误做打赏费了,如果是,请留言说明,可以改为讲座费,谢谢认同。
@暖暖十月 2016-01-24 22:29:00
@二哥2014a 对小儿补充维生素ad怎么看?
-----------------------------
别补,原因以后会讲到,先让孩子有个好胃口。
@不可思议wm 2016-01-24 19:44:00
今早去找冻,没觉得很冷,空气清新,天空晴朗的,到是拍到喜欢的照片,看来可以朝这个方向发展发展
-----------------------------
期待你拍出更美丽的照片。
不知大家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发现一个现象没有,就是传统文化热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近两三年来朋友相聚,发现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话题变得越来越多的,酒席之上大有以文会友代替以酒会友的趋势。
昨天中午医院一干朋友去吃火锅,从涮羊肉聊到了勇士樊哙跪啖生肉的有勇有节,又聊到项王和刘邦家族,最后到中西方贵族文化的差别,大家发现就着羊肉火锅谈古论今居然很过瘾,这算是生活中一个小场景对文化热的验证吧。
近几年,发现一些朋友的着装习惯也在慢慢地发生变化,西服革履越来越少,复古元素越来越多。每天在学校接孩子放学,发现腕上带串珠子,手上拿个把件的叔叔爷爷越来越多,有些女生连发型都开始向汉唐风靠拢了,这让他们显得越来越有气质。
上周去郊县一个村上办点事,事成之后和村长一起吃个便饭,谈得投机,村长说自己非常热爱传统文化,自己上小学的孩子每年暑假都参加国学夏令营,现在《弟子规》、《三字经》已经能全部背下来了。
村长的这一番话,让我想起另外一件事,一发小,事业成功之后,有一天发觉赚钱并不能带来更多的快乐,所以开始热衷于慈善事业,坚持了两年,当有一天得知北京城有个卖锅的美眉把好好一份无本买卖给做砸了之后,心灵受到打击,从此不再捐钱搞慈善了,今年灵机一动,投资了一个占地一千亩的佛学院,希望借用传统文化的力量,为改良社会风气尽点绵力,也在这个社会中刷一刷存在感。而在三年前,他对与传统两个字沾边的所有信息都是持排斥的。当他自豪的告诉我他已经进化了时,我除了向他表示祝贺外,觉得需要澄清一下什么是真正的传统文化?
《弟子规》《三字经》《佛学院》。。。这些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吗?
中医、国学、技艺、戏曲、建筑、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甚至宗教,只要不是五四后传来的东西似乎都和传统文化有关,但是说传统文化就是它们,好象又不那么贴切,其实这一切文化现象和技术成果与其说是传统文化,不如说是传统文化这棵大树上结出的果实。
大树的根是隐藏不见的,但他的枝叶果实却能被你发现,隐藏为阴,出现为阳,有阴才能有阳,此为阴阳互生的道理,根和花叶是一对阴阳关系,在文化传承里,阴阳关系就是思想和成果的关系,同样是阴阳互生的关系,有了思想,思想通过技术手段表达出来,这就是文化现象,有形的文化现象是无形的文化思想的载体,所以对中华思想的传承,是通过各式各样的文化形式和技术传承来实现的。
大树的根是隐而不见的,但他的枝叶果实却能被你发现,隐藏为阴,出现为阳,有阴才能有阳,此为阴阳互生的道理,根和花叶是一对阴阳关系,在文化传承里,阴阳关系就是思想和成果的关系,同样是阴阳互生的关系,有了思想,思想通过技术手段表达出来,这就是文化现象,有形的文化现象是无形的文化思想的载体,所以对中华思想的传承,是通过各式各样的文化形式和技术传承来实现的。
树木有根才会岁岁开花结果,文化有根,才会有生生不息得生命力,才能随着时代的变迁,衍生出层出不穷的技艺与物质文化文明。
花叶与根的关系提示我们,需要在传统文化热有一次寻根之旅,才能有真正的复兴。否则很容易变成对文化的追忆和形式上的模仿,这是没有生命力的。了解了传统文化根之所系,就明了了是什么样的思想衍生了中华文明,才能在古人的基础上走得更高更远,这才是文化传承的真正意义。发现诸多国学课程的内容,实际上是不同时代的文化和技术成果。是花叶而非根。
所以二哥总觉得把背诵唐诗宋词,礼佛诵经之类当作继承了传统文化,差那么点意思。那位投资佛学院的发小,当他有一天发现宗教不是中华文化的起点时,郭美美带给他的失望会不会重来一次?
那么中华文明的根在哪里?到了今天,还有能代表中华文化的文字流传下来吗?
很多人把传统文化,归为人文现象,其实这不完全,中国传统文化,不但具备哲学精神的智慧,同时还具备科学精神的智慧,在中华元典文化中,哲学思维和技术操作这两者之间是完全融合的,这和我们接触到的所有现代文化有着根本的区别,所以我们发现一个很好玩的现象,就是在中国,文化素养高的人,同时也是顶尖的行业高手,孔子可以是音乐家,李白可以是剑侠,苏东坡可以是厨师,王阳明可以是平叛将领,岳飞可以是诗人。。。。。今天可就不行喽,医疗界的工程院院士可以造假,院士的徒子徒孙们年年制造假论文混职称,纸张浪费的让人心疼,为什么会这样?应验了一句话:没文化真可怕。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每一种思想的产生,其后面都有严密的科学体系和实践操作的支持与验证,所以才产生了中华民族辉煌的人文和技术成果,这是中华文化的不凡之处。
从先秦开始的中华文明,其思想和理论体系的源头来源于三部元典:《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和《易经》,这三部著作被称为中华文化的三坟之作。
或许有人会觉得奇怪,区区一部医书能有这么高的地位吗?现代的教科书书上将其定位为含有朴素辩证思想的医学著作?后世的医学著作多如牛毛,未必没有在思想上超出黄帝内经的著作吧?
上班族虽苦犹乐啊,自找的呗。。。。
小时候诵读唐诗宋词的时候,从文字和韵律中透出来的美感会引发心灵的共振,但是一旦把诗词翻译成现代文,则会失去那种美感和享受,翻译之后得骨肉而失精神,就好像绑架来的女人,身子在而心不属于你,一起过日子得多难受。
其实古文一点都不难,唐诗宋词也很容易懂,为什么过去在语文课上老师要把他们拆成零件,还要用现代语做翻译才算过关呢?真心不懂,二哥上小学时候还是文革时代,现在也许已经不这么干了吧。
文字是一道桥梁,写文章不光是要交代事情或得出结论,它的结构、次序、用辞其实都在传达作者的思想活动和思维方式,所以读原文更能与作者的心灵频道想通。诗词如此,琴箫、戏曲同样。所以经典的曲目可以历经千年而不衰,原因在于吟唱时与创作者之间产生了共鸣,少年时候很奇怪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戏曲?看到开头就知道结尾,为什么还要反复去看乐此不彼,今天才明白,那是通过欣赏和吟唱让心灵融入到故人的精神世界里去,接受滋养,从这个角度来说,戏曲话剧比快餐似的电影要高级多了。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反复诵读,日久熏染,可以起到教化怡情的作用,而翻译作品如同罐头食品,形存意亡,和作者心灵是难以接轨的。很多人读黄帝内经都使用白话版本,其实不用这样,白话版本更不容易让你读懂内经的原意,因为解读者或者照字面翻译,或者加进去非系统化的理解,容易造成深入理解的障碍,所以读原文是最好的选择。
其实《黄帝内经》的文字比晚清和民国的文字还要朴素易懂,有些人说看不懂古文,所以不去接触内经,其实那是自己给自己寻找的理由。为什么漂亮女孩全被小坏蛋们追走了,因为小坏蛋们不给自己设置障碍,想追就追了,追的上追不上那不管,所以你们也别顾影自怜,说什么鲜花插在牛粪上。
牛粪精神其实有时候挺好的,《黄帝内经》的文字和我们现今的口语很象,包括《伤寒论》也是如此,语言上没有鸿沟,所以如果想要,就大胆的开始行动。
晦涩难懂的古文也有,那是古代的工作报告和博士生论文,不是精神正常的古人说话,所以《黄帝内经》、《封神演义》《本草经》从文字上说,都读得懂,不信你们去试试。难是难在意会,就是作者为什么对一个问题要这么回答,而不是那样回答,这才是我们要去猜测,要下功夫的地方。阅读《黄帝内经》,不要只做字面翻译,而要探查文字后面的思想,这样才不辜负先人留经的本意。
文字是一道桥梁,通过文字进入到古人的思想当中,就可以借用古人的智慧开启我们的智慧,才谈得上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那么黄帝内经在说什么,今天我们从内经第一篇入手,看看在首篇里,《黄帝内经》传递给了我们什么样的信息。
黄帝内经第一篇名为上古天真论,阅读这一篇,我们自然会想到的问题是黄帝是个什么样的人?
作者写这部书的目的是什么?
还有为什么在最重要的开篇,起名为“上古”?
《黄帝内经》以黄帝和岐伯的一问一答开篇,在内经中,黄帝虽然地位很高,但在拥有天文和人文以及医学知识的岐伯面前,却是一个求知心切的学生,所以面对岐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的提,岐伯以此回答,问答之中,黄帝逐渐明白了什么是道,什么是术,天地和人体是怎样的关系。。。。。这样就一步步地变成了《黄帝内经》的内容。
一般人碰到一个高明的医者或是老师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大家想一想,如果是你的话,你会怎么问?然后再对照一下黄帝是怎么问的?假如岐伯现在就在你们面前,请每人提三个问题来询问关于生命和健康的问题吧。从一个人的问题里不但可以反应出三观,还可以反映出思维方式的差别,这样做或许会很有趣味,可以发现你与五千年前的黄帝有多少不同?黄帝到底有多么朴素?还是我们有多么高明?《黄帝内经》的上半部就叫做《素问》,里面全是黄帝的各种问题,请开始就生命和健康的话题展开提问吧。
爆一个料,我见过的中医从业者里,不管年龄大小声望高低,几乎很少有人读过黄帝内经,这种情况在外界看来大概有点惊人,可事实确实如此,不知涯友之中可有同感或例外的情况。
那么再爆一个料,这是去年十月份的一个切身感受,有事在北京住了一周,其间两次去北京国家图书馆中医书籍阅览区内,竟然找不到一本能体现内经思想的现代中医著作,甚至在解读伤寒的中医著作里,也很难找到内经思想的影子,最后失望而归。同样的经历在上海图书馆也发生过。
反复寻找而不得的经历,得出个结论,就是现代出版的医学书籍,能连接上内经这条根系的太少,大量的中医专著是无土栽培出来的大棚蔬菜,营养成分堪忧,在这个现状里,以针灸类书籍尤甚,(方证类书籍只是努力在接源头而接不上。针灸类书籍已经是在反内经思想了,这与体制内那几个针灸学科的院士的学术素养不无关系,因为他们代表了医学研究的方向,这是题外话没时间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