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汤2016 2019-02-12 16:14:31
顶,感情楼主溜达一圈就还真就过年去了,多少也更一篇呢
-----------------------------
这几天一直在准备,打算最后一次全部更新完呢,看明天行不行...
大家新年好 来晚了....
这个春节上了差不多有三四天班,剩下的几天其实也一直在准备,只是看着剩的篇幅很少了,打算一次性发完。
1209 投石超距
简单了解过昌平君的经历,以及李信有可能的败因之后,接下来我们还是继续关注秦楚两国之间的终极较量。
公元前224年,秦王政二十三年,楚王负刍夺权后的第四年,王翦、蒙武等秦将率大军压境却坚守阵地,楚军屡次挑战却不能得逞,如此景象,似乎又与兵法中守城容易攻城难的原则相违背。
为了灭楚,一方面王翦几乎动用了当时秦国的全部精锐,另一方面却又按兵不动,王翦究竟有着怎样的考虑?
简单来说,王翦的考虑十分简单,楚国面积太大,距离秦国更远,这些因素使得灭楚比吞并三晋的难度要大上不少,加之楚国军事力量原本不容小觑,项燕更是重创李信使得军中士气高涨,秦军灭楚需要一个更为恰当的战机。
不成功,便成仁。
或者,在反复向秦王政索要家产以及秦国重军功的前提下,王翦一旦不成功,恐怕便成死人……
所以问题就来了,王翦需要的是怎样的战机?
话说王翦增大军而来,楚国以举国之力奋起抗拒秦兵,面对楚军多次挑战,王翦始终采取守势,让士兵们天天好吃好喝的同时,甚至还亲自与士兵同饮同食。
就这样过了有一阵子后,王翦终于有了下一步动作,他决定派人打听一下军中将士最近都在玩什么游戏。
没错,秦军上下都已经闲得开始玩游戏了……
很快,探子回报,士兵们正在玩『投石』、『超距』的游戏,于是王翦有了结论:是时候作战了。
然而,新的问题也就来了,所谓的投石超距究竟是怎样的游戏,以至于王翦如此肯定秦军的战机已经到来?
简单点说,投石、超距其实是两种用于士兵训练的游戏,投石指的是投掷石块,不仅要求扔得远,而且还讲究一个准字,而超距说的则是跳高的训练。
秦军将士心态放松,同时不忘保持训练,更关键的是军队数量惊人,无怪乎王翦认为是时候强势回应楚军的多次挑衅了。
意外的是,虽然战机已经到来,秦、楚两军却并没有爆发正面的大规模交锋,原因很简单,认真起来的秦军战斗力实在惊人,眼看无法与与秦军交锋后楚军干脆挥师向东。
两个字,退兵……
楚军且战且退,王翦率军突击,任凭项燕如何挣扎,秦军还是在『蕲县』『今安徽宿州市南蕲县一带』大破楚师,项燕击溃李信的套路以及王翦击败楚军的招式何其相似,可谓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提一点,秦军大胜的前提下,有关项燕的个人命运稍有争议:
一种说法,秦军拿下平舆后俘虏楚王负刍,随后项燕拥立昌平君为楚王,并在淮水以南继续起兵反秦,一年之后,也就是公元前223年,王翦、蒙武再度大举伐楚,昌平君战死,楚军大败,项燕自尽而死;
另一种说法来看,王翦在蕲县大败楚军后杀死项燕,同样一年之后,王翦、蒙武攻入楚都,楚王负刍做了俘虏。
两种说法,区别在于项燕究竟是战死还是自杀,区别在于楚王负刍到底是公元前224年,或者公元前223年做了秦军的俘虏,区别在于昌平君后来有没有继续抗秦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不过,对于楚国而言,以上个中细节的区别已经不再重要。
重点在于,无论哪一种情况下,继三晋之后,楚国也将走向灭亡……
1210 秦灭燕赵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恐美人之迟暮。
公元前223年,王翦、蒙武大举伐楚,楚王负刍被俘,楚地被秦国设置为三个郡县。
虽有楚庄王一鸣惊人,也有吴起变法一时,不管是春秋时代的楚庄王问鼎中原,还是纵横战国的楚灵王索要王室九鼎,楚国都曾有过阶段性的辉煌。
但是,有着八百年历史之称的楚国却又始终未能利用好其广袤山河,待到『张仪欺楚』,以及其延伸的丹阳、蓝田之战后,楚国在与秦国的较量中究竟还是彻底溃败。
即便后来还有楚考烈王吞并鲁国等举动,即便楚国一度灭亡越国,但寥寥鲁国领土以及早已没落的越国既不能明显增加楚国实力,更无法阻挡秦国一统之势。
韩、赵、魏以及楚国之后,除开独大的秦国,目前残余的仅有燕、齐两国。
公元前222年,这是秦王政在位的第二十五年,同时也是燕王喜在位的第三十三年和齐王建在位的第四十三年。
此时此刻,相较其它几大诸侯,我们不禁发现自公元前264年齐王建即位以来有关齐国的消息竟然是最少的,而在位时间超长的齐王建也是历经了秦庄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以及秦王政四代秦王。
一方面,齐国的『低调』自然与其复国后元气大伤有关;
另一方面,这的确又与齐王建即位以来的外交策略有着密切关系,在他看来,齐、秦两国一东一西,只要齐国不去主动招惹秦国,就能安享太平。
比如秦、赵长平之战时期,齐王建无视唇亡齿寒的道理,『力排众议』坚决拒绝支援赵国,秦国最终击败四十万大军并包围邯郸……
比如秦国灭亡周王室之后,齐王建亲自到秦国朝拜,秦王政还在咸阳设宴隆重款待,随后秦国大军接连横扫诸侯,唯独齐国安然无恙,『齐秦一家亲』果然也是有效果的……
比如当下中原仅存燕、齐两国,秦国又会将目标锁定为谁?
答案还是没有让齐王建失望,果然是燕国……
话说荆轲刺杀秦王之后,秦王政其实紧接着第二年便派王翦率大军攻破燕都,太子丹人头落地的同时燕王喜也只得迁居退守辽东一带。
当然了,另一方面严格来讲的话,赵王迁被俘时逃亡代地的代王赵嘉又是赵国残余势力的存在,并且代王嘉还和燕国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燕国存亡之际写信给燕王喜,劝其弃太子、保国家的正是代王嘉。
于是问题就来了,既然齐王建躲在东边『安享太平』,秦王政接下来到底会有怎样的打算?
其实也没这么复杂,无论是代地,又或者是退守辽东的燕国,到了这个份上都已经对秦国的统一构不成任何威胁。
一句话,挨个来就行了……
公元前222年,秦军攻陷辽东,燕王喜被俘,几经周折之后,由召公建国而保持了八九百年祭祀的燕国正式宣告灭亡;
同年,王贲领兵俘虏代王嘉,如果说此前赵国的灭亡尚存些许争议的话,随着代地被攻陷,赵国的灭亡已是铁定的事实。
公元前288年,各大诸侯相继称王,秦昭襄王遂联合齐愍王并称东西二帝;
公元前222年,各路诸侯陆续灭亡,战国七雄只剩秦、齐两国,东西二帝的景象似乎又再次出现,然则此一时彼一时,几十年来没有遭遇战事的齐军显然无法再与踏遍中原的秦军铁骑同日而语。
于是,为了不被秦国灭亡,齐王建又想到了一个高招:主动投降……
1211 松耶柏耶
兵法曰: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兵法以为,君主不能以一时恼怒而兴兵打仗,将帅不能以一时怨愤而与敌交战,行动或者停止战争,一切的标准还是在于符不符合国家的利益。
齐王建这边倒好,在位四十余年既不见其怒,更不见其怒而兴师,齐国几十年来更是没有遭受战祸,长时间休养生息的齐国最终不得不向秦国俯首称臣,这似乎又与兵法的精髓相违背……
其实不然,公元前264年,齐王建即位之初,秦国兼并各大诸侯的苗头已经显现,各国唯有合纵退秦、抵御秦军中原之外才更加合于利,偏偏齐王建不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止于战而不合于利,这是其一;
公元前249年,齐王建之母君王后去世,君王后贤能且与诸侯们交往讲求诚信,并在与秦国的交往一直保持十分谨慎的态度,也就是这一年周王室被秦国彻底灭亡,随后也就有了齐王建对秦王政的朝见。也就是说,君王后的离世以及齐王建的甘心侍秦,已经很能说明齐王建的志向,这是其二;
君王后去世之后,『后胜』成为齐相,一面是后胜收受了大量来自秦国的贿赂,并派很多宾客去往秦国,另一面是秦国又给了这些宾客不菲钱财,宾客们全都反过来为秦国离间齐国,彻底打消齐王建合纵的念头,于是齐王建安心朝见秦王,不再整治军需战备,一步步的看着韩、赵、魏、燕、楚五国被灭,这是其三。
然而,五国既灭,秦军却并没有止步收手的意思,公元前221年,秦军继续向东并攻入齐都临淄,久疏战事的齐国百姓毫无斗志。
齐王建又该何去何从?
耐人寻味的是,有即墨大夫认为齐地方圆数千里,大军数十万,赵、魏、韩、楚等国虽灭,但不愿为秦国效力的大夫们不计其数,只要齐国能够联合各国的残余势力还是能够有所作为,甚至灭掉秦国的。
但是,齐王建最终并没有听从这样的劝谏,而是甘愿听命于秦,原因很简单,秦王政派了『陈驰』出使齐国,陈驰表示只要齐国俯首称臣,齐王建就可以获得五百里封地。
对比之下,与其和秦国拼个你死我活,齐王建认为还不如五百里封地来得更加稳当……
于是乎,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随着齐王建的『不抵抗』政策,秦军在攻入临淄后顺利拿下齐国,战国七雄,最终只剩下秦国,秦国在历经数代国君不懈的奋斗之后也终于行将完成统一大业。
对于齐国而言,最后一个有意思的话题,作为秦王政一统中原的最后一个注脚,齐王建有着怎样的结局?
可以肯定的是,齐王建最后死了……
不太肯定的是,有一种说法以为,坐拥五百里封地的齐王建最后竟然是被活活饿死的,结局之悲惨,完全让齐王建想不到『不抵抗』还不如殊死一搏……
原来,传闻在不采纳即墨大夫的意见而听从陈驰的诱骗之后,齐王建亲自到了秦国,结果却和他想的不太一样,齐王建被安置在了偏远的共邑,住在荒僻的松柏之间,最终不幸饿死在这里。
当然了,结合此前被俘的赵王迁、魏王假、韩王安、燕王喜、楚王负刍来看,以上诸位君王似乎均没有被秦王政杀害的传闻,而齐王建历来又没有给秦国的统一大业『添麻烦』。
鉴于此,秦王政授意将齐王建羞辱至死的可能性并不会很大。
所以,为什么会有齐王建被饿死的传闻?
简而言之,在后来秦王政以及秦国已经失去统治的日子里,将会有很多人刻意抹黑秦王政,比如饿死齐王建就是很好的例子……
不管怎样,因为抱怨齐王建不早与诸侯合纵而轻信奸臣及宾客的话以致亡国,齐国故地后来流传着这样的歌曲: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
齐人非常清楚,让齐王建死于共邑的,正是他所听信的那些宾客们。
1212 大长篇之终章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世间万物,由小及大,生生不息,最后逝而远去,一切又都回到最初的样子;
泱泱华夏,由上古到夏商,绵延两周后由秦完成统一,社会形态不断变迁,文明循环而发展,最终在战国时代达到变革与发展的顶峰,其影响之深远,一直延续到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
详细回顾过每一年、每一个诸侯国的机遇与动荡之后,再去总结秦国是如何由小及大、生生不息,乃至完成一个朝代的更迭,意义似乎就显得不再那么大。
『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战国以来,秦王政往前,秦孝公往后,秦国在政治、军事、民生上有过持续一百多年的努力与奋斗,六代君臣皆『奋烈』,秦国完成统一成为必然。
整个战国史,可以看作秦国由落后变强大,由动荡到集权的逆袭史,但是,秦国的崛起仅仅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多由盛转衰而远去的诸侯同样也是其中一部分,它们在这个时代群雄并起、百家争鸣,共同谱写出中原从分裂割据趋向统一的波澜画面。
鉴于此,如何全面、客观看待这一段历史,成为我们最后的终点。
到了春秋的中后期,铁器、牛耕、水利等技术的推广,对于农业和手工业有着极大的促进,步入战国时代以后,天文、医学、炼钢、铸铁等技术的创造和发展,影响更是广泛而深远。
科学技术上的重大创造和发展,带来的是生产技术的进步,以及农田产量的显著增加,随之而来的便是耕作模式的转变,传统围绕周天子的井田制彻底消失,五口到八口之家的小农迅速成长,『小农经济』成为主流。
『小农经济』之所以成为主流,因为它代表的是『最先进的生产力』,『最先进的生产力』,往往又是与旧有的利益集团相违背的,因此宗法制所倡导的世袭等级制度逐步被瓦解,旧的贵族势力大量失去地位,政治制度正在剧烈变化。
两个字:变法。
于是,李悝变法,魏国初露峥嵘;
于是,公仲连变法,赵国紧跟潮流;
于是,吴起变法,楚国半途而废;
于是,申不害变法,韩国得以大治;
于是,齐国的稷下学宫,燕国的励精图治,齐、燕一时也走在富国强兵的路上;
于是,商鞅变法,秦国并不是最早主持变法的,却是变法最为成功的,道理很简单,秦国一直在坚持,一直在改进。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如此漫长而重大的变革和发展时期,最终由秦国完成统一,因为公孙鞅为秦国的变法取得了『后来居上』的效果,真正意义上奠定了秦国的富强。
当然了,生产技术的进步,带来的除了更多的粮食之外,更多带来的还是急遽膨胀的欲望,如何才能获得更多的资源,更大的权利,这个问题有一个更简单的答案:抢……
两个字:战争。
春秋时代的战争,原始的欲望还比较简单而纯粹,霸主称号成为各大诸侯『精神』上的第一追求;
然而,随着战争的深入,精神上的追究经常又不能化解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于是大国偶尔也要吞并小国,直到越国兼并强大一时的吴国,以及晋、鲁、齐等国权力实际上已经转移到了卿大夫手中,战争的性质逐步过渡与变化。
于是,到了战国时代,争霸已不再是第一要务,兼并才是重点所在,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拉开了时代序幕。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战争性质的转变,战争的方式也有了巨大的变化,春秋时期以下层贵族为主力的车战远远无法满足兼并战的需求,农民开始成为主力,步骑兵取代马车,步骑兵的野战和包围战更是淘汰了『回合制』的车阵作战模式。
战争开始变得漫长,也变得更加残酷。
与此同时,作战指挥开始变得更加专业,兵法成为指挥布置战争的重要依据,孙武、司马穰苴、孙膑、吴起、白起等人的出现,直接影响了七国之间强弱的变化。
更为重要的是,为了谋求战争胜利,各国往往不再单独作战,而是多方争取盟国的参与,于是也就有了所谓的合纵连横。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因为张仪为秦国的连横取得巨大成功,秦国继续扩大着自己的优势。
此外,秦国大量使用间谍,从而各个击破,也是秦军得以先后灭亡各国的重要因素之一。
政治上的变革,军事上的讲求,秦国的优势开始显现,但是,数次的合纵伐秦共通表明一个问题,独大的秦国总是很容易成为被围攻的对象,如何才能避免秦国成为众矢之的,范雎及时解决了这个问题。
两个字:外交。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长平之战的惨胜表明,即便强如秦军也不能总是通过攻城伐兵来完成一次又一次的兼并。
杀敌一千而自损八百,秦国自身迟早也会被拖垮。
远交而近攻,毋独攻其地而攻其人,离间瓦解对手,并趁机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范雎给出了秦国长远的战略方针;
杀神白起的横空出世,先后残杀韩、魏、楚、赵百万以上的兵力,并取得大量战略要地和土地之外。
范雎和白起的联手,为秦国的统一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也就是两位的不和,使得秦国统一大业看起来稍稍暂缓……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秦国得以完成统一大业,公孙鞅所代表的法家,张仪、范雎所代表的纵横家、白起所代表的兵家,汇集各派学者的杂家吕不韦,以及众多游走于各国的间谍,均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众多人才的一点一滴,最终汇成汪洋大海。
但是我们更想说的是,伴随着秦国的崛起,随着经济、政治变革和发展的需要,各国也出现了不同流派的思想人物。
他们可以是儒家、墨家、道家,可以是名家、法家、阴阳家、还可以是农家、纵横家、杂家;
他们可以站在不同的立场,有着自己的政治主张,从各个方面提出不同的治国方略和完成统一的办法;
他们可以著书立说、聚徒讲学,可以向君主游说、相互辩论,使得各种思想广泛交流,各地文化的发展趋向一致;
正是他们的出现,造就了如此百家争鸣、英才辈出的时代;
正是他们的出现,使得天文、历法、地理、医学、数学以及思想上都有过光辉的成就,并对此后华夏文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也正是他们的出现,使得这个时代永远璀璨。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39岁,完成统一大业之后,他改称自己为『始皇帝』;
公元前221年,有一个人比他小3岁,默默无闻;
公元前221年,还有一个人比他小27岁,不成气候。
他们,即将导演的,是下一个轮回。
(全文完)
感谢大家一路的支持,差不多四年之后,这个帖子终于完工。
此时此刻,好,或者不好,对我而言暂时不再重要,
重要的是,我居然写完了...
@片汤2016 2019-02-18 10:02:10
顶,楼主啊,这地方你以后还来不?是不是搞个谢幕仪式给大家告别说一下你今后的动态啊。
-----------------------------
有空还是会看看天涯的啊,谢幕式什么的就没必要了吧...
@点点断月点 2019-02-18 16:15:39
一瞬结束,我天厉害啊!
-----------------------------
其实就是憋了几天一次更完啊...
@奥士爱国 2019-03-21 07:56:47
楼主是弃贴了吗?
-----------------------------
已经更完,这不算弃楼了吧...
@片汤2016 2019-03-13 09:05:53
楼主,你出来,大家都说不能这么完了,要求你再补点。
-----------------------------
片汤好,很想念大家啊
不过今年上半年一直在外面,偶尔也会看点书,但摸电脑的时间非常少,暂时估计只能潜水了...
@许象 2019-03-19 19:18:58
楼主点个赞
-----------------------------
谢谢
@征岚雪影 2019-03-09 11:21:37
楼主,写完就不回来啦?
-----------------------------
博士好,偶尔也会来看看的
@jody021 2019-03-05 15:42:20
感谢之词无以言表。经前面有层主提示,如果楼主不出书,我也要打印了。不过还是出书吧,愿意支持楼主。还有前面要送地图给楼主的,到时也分享一下,一块打印!感谢你们这些能人!
-----------------------------
本来我还想写完了赶紧把前面的错误、漏洞修正一遍的,结果一直没时间,打印的话估计错别字也不少,实在是难堪...
@o弘毅o 2019-02-13 16:54:12
感谢大家一路的支持,差不多四年之后,这个帖子终于完工。
此时此刻,好,或者不好,对我而言暂时不再重要,
重要的是,我居然写完了...
-----------------------------
@平沙落雁01 2019-02-19 16:08:51
感谢楼主的辛苦,能否留个联系方式。我绘制了春秋战国的地缘图,想送给楼主。
-----------------------------
天涯的尿性,楼里留联系方式不知道会不会被认为打广告被和谐...
我私下留个QQ邮箱给你,看方便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