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 大长篇之荆轲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专诸刺吴王僚,于是吴王阖闾得以篡位,于是后来有了吴王夫差,后来吴国一度称雄中原,只是专诸早已死于刺杀行动;
豫让刺赵无恤,虽然三家已经分晋,他所侍奉的荀瑶甚至头骨被赵无恤下令制成酒器,虽然豫让几度刺杀不成,甚至不惜漆身吞炭,又哪怕豫让最终不过象征性对着赵无恤的衣服刺杀了几下,但他还是用生命践行了『士为知己者死』的最高信念准则;
聂政刺韩傀,还是单枪匹马,还是视死如归,终于聂政以白虹贯日之势完成使命,随后更是挖眼剖肚打算彻底隐藏自己的身份,不求名扬天下,但求回馈知遇之恩。也就是姐姐聂荌的献身,才使得聂政的英名未被埋没。
义,有成功的,比如专诸、聂政,也有不成功的,比如豫让。
但是,成功或者不成功并不是重点,重点在于以上诸位刺客立意坚定,且不违背自己的良心,所以才能名垂后世。
由此看来,荆轲刺秦的壮举成功与否倒也无需太过计较……
鲁句践曰:甚矣吾不知人也!
得知荆轲行刺秦王政的事情后,鲁句践私下一度感到极为可惜,在他看来,自己此前根本就不曾了解过荆轲。
既然有过照面的鲁句践都不曾了解,那么荆轲到底会是个怎样的人?
先来关注几则传闻,从这几个小细节来看,荆轲其实很可能远不如后人想象中那般『伟岸』……
话说燕太子丹从秦国逃回之后立志报复秦王政,先是寻求老师鞠武的支持,后又在鞠武的引荐下结识了田光。
上等宾馆,好酒好肉,太子光一连伺候田光三月有余,如何复仇秦王政,田光始终没有给出自己的办法,太子丹这都开始着急了,田光才说出自己的意思。
田光看来,自己年老,实在已经不能亲力亲为,这是其一;太子丹门下宾客又没有一个拿得出手的,这是其二。
值得一提的是,经过田光观察,太子丹门下当时有『夏扶』、『宋意』、秦舞阳等人可谓勇猛过人,奈何夏扶动怒而脸红,宋意动怒便脸色发青,至于秦舞阳则怒而面白,真要摊上诸如刺杀秦王这样的大事,光脸色恐怕就已经出卖了他们……
鉴于此,田光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那就是神勇过人,且怒而色不变的荆轲。
于是,在太子丹强调国家大事万不可泄露之后,田光引荐完荆轲后便愤然自尽……
燕丹善勇士,荆轲为上宾。
一开始,太子丹也是每日摆酒宴请荆轲,待遇不可谓不优厚,目的当然还是对付秦国。
不过这次倒好,荆轲一呆就是三年,同样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行动,乃至秦国都已经灭赵,而且军队逼近燕国……
当然了,三年的时间也不算短,这段时间内太子丹与荆轲之间倒也发生过一些有趣的事情:
比如有一次太子丹与荆轲在宫中观赏池塘,荆轲一时兴起便捡起瓦片敲打池中乌龟,太子丹见状立即令人端上一盘金子,荆轲则用金子再打乌龟,等到金子用完,太子丹下令又上一盘,荆轲却不要了。
荆轲表示,倒不是吝惜太子丹的金子,主要是手臂都投痛了。
太子丹:……
比如又有一次太子丹与荆轲同乘千里马,荆轲当时就发话了:听说千里马的肝味道不错啊。
太子丹这次怎么办呢?
这不太子丹马上下令杀马进肝,以供荆轲品尝……
比如还有一次,樊於期投奔燕国后太子丹在宫中设宴招待,荆轲也有赴宴,席间太子丹叫出一位弹琴的美女演奏,荆轲不禁感叹琴女手美。
这次太子丹会是怎样的反应?
太子丹一如既往的大方,马上下令把美女送给荆轲,但是荆轲又说了,他所喜欢的并不是美女本人,仅仅只是琴女的手而已。
于是乎,太子丹果断下令将琴女的手斩断,然后用玉盘盛着献给了荆轲……
黄金投龟、千里马肝、琴女美手,总之一句话,太子丹一次又一次展现出对荆轲的尊重与礼遇,两人不仅常在一张桌子上吃饭,甚至还在一张床上就寝,荆轲就这样『美滋滋』地过了三年多。
虽然,荆轲一直没有交出复仇秦王政的计划……
至于接下来的故事我们就非常熟悉了,秦军终于兵临城下,太子丹又使出激将法,荆轲终究没能等到自己的朋友便带着地图与人头西行入秦,一同前往的还有『怒而面白』的秦舞阳。
正如田光所料,秦舞阳果然不堪大用,荆轲的确也是面不改色,唯独可惜的是荆轲始终未能在剑法上真正证明自己,以至于在秦王政绕柱而逃、医官夏无且以药囊投掷过后一场轰轰烈烈的刺杀计划还是以失败告终。
又传闻,被秦王政斩断双手后,倚在柱子上的荆轲是这样骂的:吾坐轻易,为竖子所欺。
荆轲以为,他实在是因秦王政的欺骗而疏忽大意了……
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诛。
本来吧,燕、秦两国原本势不两立,燕太子丹为解决这个心病也是无可厚非,偏偏太子丹嫌弃老师鞠武合纵抗秦的策略见效太慢,于是这才一步一步催生出了最终的刺秦方案,为了这个方案,太子丹不惜礼贤下士,接连厚待田光、荆轲等人,投入不可谓不大,时间不可谓不久。
然而,燕国形势危急的背景下,荆轲的计划还是因为太子丹的心急而欠缺最后一环,从而导致场面虽然壮观,图穷匕见后手持匕首的却不是真正的剑术高手,紧要关头,荆轲反遭诛杀。
因此,如何才能对荆轲刺秦这一义举做出更加客观的评价?
从整个事件的进展以及后续的发展来看,刺秦行动显然并未取得任何实质性的效果,甚至加速了燕国的灭亡进程。
虽铤而走险,但收效甚微。
当然了,韩、赵相继被灭、中原即将步入统一的时代背景下,太子丹乃至燕国不能集结更多诸侯的力量挽回败局,而是盲目的将国家命运寄托于个人力量之上,以个人英雄主义对抗滚滚历史洪流,这恐怕才是失败的关键所在。
最后一个有意思的话题,为什么战国四大刺客的话题会在战国步入尾声的荆轲这里进入高潮?
首先,荆轲到底有没有做过黄金投龟、千里马肝、琴女美手这样的事情,其实尚不能作最后的肯定,后人熟知的,仍旧是那个慷慨赴死的侠士荆轲;
其次,种种表现来看,荆轲并非简单报答太子丹的知遇之恩,赋予他的更高的使命还是反抗暴秦、挽救燕国乃至中原于危难之中;
最后,从整个计划包括樊於期之死来看,荆轲可谓深谋远虑,并且实实在在的创造出了机会,甚至对于自己的死,荆轲也是早有准备,加上秦王政后来的超然地位,属于刺客的故事自然也在这里有了浓重一笔。
换句话说,荆轲猜中了这个故事的开始,并将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太子丹,唯一可惜的是,荆轲并未没能料到故事的结局……
@catslover 2019-01-02 23:16:56
楼主回来了
-----------------------------
时差姐姐好
@善水心 2019-01-02 12:32:43
终于更文啦~撒花~
-----------------------------
小姑娘好
现在更新都是用终于形容了,好惭愧啊...
@征岚雪影 2019-01-02 16:22:26
新的一年欢迎楼主回归~
-----------------------------
哈哈 不容易 又是一年
1204 王贲伐楚
赞颂也好,叹息也罢,荆轲的侠义壮举终究未能扭转历史的进程,接下来需要关注的,则是荆轲刺秦所带来的后续影响。
首先,秦王政自然是很生气的,大发雷霆之后,非但王翦没有退兵,秦王政更是增派援军,于是秦军大举伐燕,公元前226年,秦王政二十一年,燕王喜二十九年,燕国国都蓟城告破,燕王喜、太子丹等只得带领燕军主力退守辽东一带;
其次,燕王喜退守辽东之后,秦将李信仍然领兵穷追不舍,这个时候,代王嘉,也就是赵王迁被俘后逃亡代地并自立为代王的原太子赵嘉倒是有办法,他给燕王喜写信道:秦军之所以追得这么急,主要还是因为太子丹。现在只要您把太子丹的人头献给秦王,一定是能得到秦王宽恕的,社稷说不定还能得以保存。
最后,社稷和太子之间,燕王喜作出了一个重要的抉择,就在李信率军追赶太子丹时,他赶紧派人杀了太子丹,并将其首级献给秦国。
毕竟嘛,社稷真要没了,要这么个太子也就没多大意义了……
所以问题就来了,太子丹与秦王政的恩怨以太子丹人头落地告一段落以后,秦王政会不会放燕国一马?
可以肯定的回答,秦军倒也的确暂时不再将重心锁定在燕国;
不过回过头来看的话,也不是说秦王政就原谅了燕国,而是在已经攻破燕都的情况下,秦国有着自己的整体规划。
一句话,韩、赵、燕之后,秦王政决定敲打一下楚国……
当然了,秦国接连横扫中原之际,楚国政坛也有着不小的震动,在此有必要简要介绍一下。
公元前238年,由春申君黄歇一手拥立的楚考烈王去世,随后楚幽王即位,很快黄歇便被李园灭门,楚考烈王无法生子的流言,黄歇与李园妹妹之间的奸情,似乎成为了楚幽王身份上最大的疑问;
公元前228年,在位十年的楚幽王去世,其同母弟『熊犹』即位,史称『楚哀王』。
楚哀王的出现,说明楚考烈王无法生子的流言真实性大打折扣,毕竟李园妹妹被纳为楚考烈王小妾,黄歇总不能再想办法帮他生一个儿子……
更令人意外的是,楚哀王在位仅仅两个月就被自己哥哥『熊负刍』的党羽杀死,负刍在党羽的拥立下篡位成功,负刍的篡位以及其身份再次证明楚考烈王应当是有『能力』生儿子的……
公元前227年,荆轲刺秦,楚国进入楚王负刍元年;
公元前226年,蓟城被占,太子丹被杀;
同年,秦王政派王翦之子『王贲』伐楚,楚军大败,王贲一举拿下十多座城邑。
形势一片大好之下,某天秦王政便向李信问道:根据你的推测,攻取楚国需要出动多少人的军队?
李信表示,二十万足矣。
秦王政再问王翦,王翦的观点却是没有六十万大军绝对拿不下楚国。
到底是顶多二十万,还是六十万起步?
毕竟秦军气势如虹,毕竟王翦的儿子王贲都已经建立赫赫军功,秦王政这次认同了李信的观点,并说道:王将军老啦,变得胆怯了,看看李信将军是多么果断勇敢,他的话是才对的。
有了这番话,王翦果然『知趣』的称病辞职,告老还乡……
至于秦军究竟需要多少人马才能灭楚这个话题我们暂且不提,毕竟就在王贲伐楚并回国的途中,他一个『不小心』又把魏国给灭了……
@catslover 2019-01-07 22:11:23
有种不太好的预感,因为战国也快要结束了……
-----------------------------
时差姐姐这个预感应该是好事啊
@片汤2016 2019-01-08 14:00:15
顶,
又是一年,为楼主这个贴子注册的号,已经4个年头了。
文风也是由戏谑而渐沉稳,越来越见严谨。可见楼主注入的心血和不易,敬仰!!!
希望新年大作杀青后,能够继续谈谈两汉的事啊!
小伙伴们马扎已经摆好,坐等了.....
-----------------------------
片汤好啊
看到这些个朋友如今还在陪伴,内心真的很是欣慰。
心血谈不上,反正自己也当是学习,也就是多花了点时间,希望这个帖子能顺利完工。
至于两汉的事,这个坑怕是不敢跳...
@catslover 2019-01-07 22:11:23
有种不太好的预感,因为战国也快要结束了……
-----------------------------
@o弘毅o 2019-01-11 22:54:47
时差姐姐这个预感应该是好事啊
-----------------------------
@catslover 2019-01-11 23:08:56
好啥?
-----------------------------
说明我不是太监了啊
1205 魏国灭亡
王翦和李信有关灭楚形势的判断究竟谁更准确我们暂且不提,这点还是留给接下来的秦军用实践去证明。
就在王翦称病告老还乡的同年,也就是公元前226年,有另外一件『小事』耐人寻味,韩王安去世了。
公元前230年,韩国领土被秦国整编为颍川郡,同时韩王安被俘,作为七雄中第一个被灭的诸侯,数年之后韩王安的死的确算不得什么大事……
然而,与韩王安之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倒有其它几个令人费解的细节:
其一,同年,韩国故都新郑反生叛乱,秦国灭韩之后并没有处死韩王安,灭赵之后也没有处死赵王迁,显然有着安抚当地百姓的考虑,不过仅从新郑反叛来看,即便韩、赵等国相继被灭,燕国故都被占且楚国新近又被秦军击败,秦国一统中原的形势也绝非账面看来如此简单;
其二,新郑反叛之前,韩王安已经被秦王政迁徙到了别处,联系此前的荆轲刺秦来看,秦王政看来还是认为同中原人士保持距离要安全一点……
其三,韩王安之后,『昌平君』被迁徙到了郢地,此郢地实际上是早先陈国国都,只不过楚国每每被秦国打得换国都后还是喜欢称之为郢……
结合种种线索来看,韩王安被迁徙之地,与昌平君被迁徙的郢地搞不好就是同一个地方,这里聚集的是大量楚国旧民,所以问题就来了,这位昌平君到底是谁,他与韩王安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
首先,昌平君与韩王安之间联系其实并不算很大……
其次,昌平君与韩王安先后被迁徙,多少能从侧面反映出秦国当时的某些情况,只是因为信息的确实,这个『侧面』理解起来还很困难……
最后我们想说的是,这位昌平君出身很不一般,经历也非常奇特,后来甚至大有作为,至于他究竟是谁,我们还是暂且卖个关子……
总之一句话,新郑之乱,以及韩王安和昌平君的先后迁徙,某种程度来看,秦国的前景绝非一马平川,甚至遍布荆棘,每往前一步,秦王政仍需格外小心。
当然了,王贲表示他往前走的这一步还是很轻松的……
公元前225年,秦王政二十二年,继上一年大败楚军并拿下十多座城邑之后,王贲再度出征,目标魏国。
早在公元前243年魏安釐王和魏无忌兄弟二人去世之后,魏国似乎就已经彻底失去希望:
公元前242年,魏景湣王元年,秦军攻占魏国二十座邑,并设东郡;
公元前241年,魏景湣王二年,秦军攻占魏邑朝歌;
公元前240年,魏景湣王三年,秦军攻占魏邑汲邑;
公元前238年,魏景湣王五年,秦军攻占魏邑垣地、蒲阳、衍邑。
魏景湣王去世之后,公元前227年,魏国进入魏王假元年,作为魏景湣王之子,魏王假上任之初运气似乎不错,毕竟秦国很少前来找魏国的麻烦。
虽然,这与荆轲刺秦后秦国的主要目的在于燕国和楚国也有着直接关系……
终于到了公元前225年,魏王假三年,王贲率领的秦军还是不期而至,大梁城下,秦、魏之间并没有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战,作为『离休干部』王翦之子,王贲选择了一个非常聪明的办法,他并没有直接攻城,而是下令挖沟渠、引河水,以水淹灌大梁。
三月之后,城垣倒塌,魏王假不得不降,魏国由此被灭……
不考虑代王嘉的存在的话,韩、赵之后,随着魏国的灭亡,三晋悉数纳入秦国领地。
昔日晋阳水淹三年而不灭,今时大梁水淹三月而轰塔,从春秋到战国,三晋生于水,又亡于水。
@眼疾手快a 2019-01-08 14:22:22
希望楼主坚持下去不要弃楼,也希望大家多顶好能让楼主更有信心给大家呈现一篇好文。座等更新?
-----------------------------
谢谢
我始终觉得,能把这个帖子坚持看完都是件很不可思议的事情,毕竟太长了,这并不符合目前网络环境的普遍习惯...
当然,我不会弃楼的,相信19年会完成它。
1206 项燕奇袭
以韩、赵、魏三家分晋作为步入战国时代标志性事件来看,作为战国以来第一个改革成效卓著的诸侯国,魏国有着李悝在政治上的改革、吴起在军事上的成就,战国初期不可谓不强,魏文侯、魏武侯两代国君更是将魏国的霸主地位迅速推向顶峰。
然而,自魏惠王由安邑迁都大梁之后,魏国一直走在一条错误的称霸路线上,东有齐国的对抗,典型如马陵之战,魏军遭遇重创,西有秦国强势崛起,代表性有商鞅变法。
不巧的是,主导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两次击败魏国的孙膑从魏国逃往齐国,而两次主持变法的公孙鞅也是因为不受重用而从魏国逃到秦国;很巧的是,孙膑、公孙鞅两人的事迹都是发生在魏惠王执政期间。
换句话说,在位五十余年的魏惠王非但没能巩固魏国的霸业,反而因战略上的巨大失误使得中原逐步进入七雄争霸的战国年代,很遗憾的是,从此往后魏国甚至再也没有一位能够拿得出手的国君,导致魏国过早衰落,以至于到了合纵连横兴盛的战国中后期魏国反而彻底失去话语权。
魏惠王修筑了坚固的大梁城,并下令开凿了黄河与淮河之间最早的运河鸿沟,大梁一时四通八达,强盛无比,可惜的是,此后一百多年魏国既不能称霸东方,也无法阻止秦国的扩张。
最后一位从大梁阴影中走出来的便是魏国最后的国君魏王假,原因再简单不过,王贲引水淹灌三月之后,大梁城毁,魏国自此不复存在……
当然了,魏国真正走向灭亡的原因绝非迁都大梁如此简单,秦国逐步吞并各大诸侯的背后也并非只有商鞅变法,谁能在正确的道路上坚持得更久,也许才会看到最后生存下来的希望所在。
下一个看不到希望的会是谁?
三晋之后,也许是燕国,也许是楚国。
从李信与王翦的二十万、六十万之争来看,楚国的可能性似乎要更大一点……
话说王翦告老还乡以及王贲灭魏之后,战火很快便指向楚国,出任主将的正是被秦王政肯定的李信,毕竟王翦老矣,毕竟李信只需二十万秦军便足以灭楚。
公元前225年,秦王政二十二年,李信为大将,率军攻打楚邑『平舆』『今河南平舆县一带』,名将蒙骜之子『蒙武』为副将,率军攻打楚邑『寝地』『今安徽临泉县一带』。
按照李信的『计划』,二十万秦军兵分两路,分别击败楚军后再由李信攻打鄢郢,随后率军西进到『城父』『今安徽亳州一带』再与蒙武会合。
提一点,所谓的鄢郢,便是前面不久提到的昌平君,以及韩王安可能被迁徙的陈国旧都郢地。
事实上,李信、蒙武的军队很快便在平舆与寝地接连大败楚军,但这个所谓攻打鄢郢后的会师计划却并不符合常规,毕竟如果李信的目标定位在灭楚,他现在要做的正是乘胜东进,一举拿下楚国现在的国都寿春。
李信为什么执着于拿下鄢郢?
关键人物,昌平君。
不过,围绕着鄢郢与昌平君的话题太过神秘,我们得留到后面详细探讨……
所以,秦军会师之后,李信能不能一鼓作气拿下楚国?
另一个关键人物,楚将『项燕』。
李信、蒙武会师之时,项燕所率领的楚军却尾随在后,三天三夜,不曾停宿休息,随后楚军在反击中突然攻入秦军两个营地,一举斩杀七名秦军都尉,李信大败,只得率残部逃回秦国。
李信之败,成就项燕一世英名;
李信为什么会败,各中原因值得继续分析;
不过对于秦王政而言,李信的惨败让他想到的只有两个字,王翦……
@片汤2016 2019-01-17 13:40:27
顶
-----------------------------
2019年的片汤好
@善水心 2019-01-14 11:21:14
顶顶~o(* ̄︶ ̄*)o
-----------------------------
小姑娘也好
1207 王翦白起
项燕力敌李信,让原本以为能轻松灭掉楚国的秦王政大为震怒,并亲自乘快车奔往『频阳』『今陕西富平县一带』。
李信败于楚,秦王政为什么急于去往原本就属于秦国的频阳?
原因很简单,王翦告老还乡,家乡正是这里。
所以问题就来了,秦王政为什么会选择在这个时候探望『老矣』的王翦?
见到王翦后,秦王政首先表达了自己的歉意,他是这样说的:由于没采用您的计策,李信果然使秦军蒙受耻辱。听闻楚军现在一天天向西逼进,将军虽病,难道就忍心抛弃我吗?
秦王政显然已经意识到之前对李信『不过用二十万』灭楚的观点实在是太过乐观,同时对嘲笑坚持『非六十万人不可』才能灭楚的王翦表达了自己的歉意。最后,在秦王政看来,灭楚一事看来还是该老将王翦亲自出马才行。
然而,王翦是这样回答的:老臣病弱无能,还请大王另择良将。
字面意思来看,王翦貌似拒绝了秦王政的请求……
联系王翦的地位以及当下形势来看,我们不禁能够想到另一位秦国将领,也就是白起……
白起的结局我们再熟悉不过,当年君臣失和之后,秦昭襄王几次三番请求白起出山,白起始终推脱有病,甚至在魏、楚联手重创秦军后冷嘲热讽,于是秦昭襄王一怒之下驱逐白起并最终赐死杜邮。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同样的秦国,类似的剧情,莫非王翦也要步白起后尘?
对于王翦的『拒绝』,秦王政是这样接话的:好啦,将军不要再说什么了。
言外之意,这事压根就没什么好商量的,王翦拒绝无效……
对于秦王政的『反拒绝』,王翦倒也没有继续坚持,而是讲明了自己的条件:大王坚持用我也行,不过非六十万人不可。
随后,秦王政满口答应,剧情走向和之前好像就不太一样了……
更不一样的是,就在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准备再次伐楚,而且秦王政亲自到『灞上』『今陕西西安以东』送行时,王翦又提出了自己的新要求:良田、美宅、园林、池苑,一个都不能少……
秦王政表示,将军尽管上路,只要大胜归来,家里的日子绝对好过得很……
王翦解释道:替大王带兵,哪怕是有功劳,终究也是难以得到封侯赐爵的,所以要趁大王还特别器重的时候请求给子孙后代们多争取点家产。
对于王翦临战前的『狮子大开口』,秦王政唯有哈哈大笑,以此来掩饰自己的尴尬……
对了,接下来还有更尴尬的事情,这不就在王翦出发并到达函谷关之后,他又连续派了五个使者回到朝廷,目的只有一个,继续请求赐予良田……
王翦如此『贪得无厌』,秦王政会不会对这样『趁火打劫』的举动感到反感,六十万秦军到底又能不能灭掉楚国?
其实不然,就在众人质疑王翦如此频繁请求赐予家业太过分的时候,王翦终于说出了自己的真实目的:在他看来,秦王政性情粗暴,对人多疑,现在把全国的武士调光委托给他,唯有以这样的方式才能表达自己出征的坚定意志,才能让秦王政更加坚信自己的决心。
兵法曰: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
兵家看来,君臣乃至民众上下一心,战争中方可不惧危险。
李信已经失信于秦王政的情况下,王翦十分清楚灭楚的首要前提便是获得秦王政的充分信任,如何才能获得秦王政的信任,这正是王翦一番『表演』的精髓所在。
论军功,纵使王翦恐怕也要稍逊白起;
但是论起君臣相处之道,王翦的政治智慧显然已经远超白起。
当然了,白起在前,一代名将的悲惨结局恐怕也为王翦以及后来的将领们上了生动的一课,正是白起的经历让王翦们更加明白,哪怕战功显赫,君王面前摆正自己的『位置』也是很重要的事情……
@独菰求瓣 2019-01-24 14:22:36
终于追上了,开启等待模式
-----------------------------
剩下的篇幅应该不会很多了 不用等太久啦
@82884495 2019-01-22 08:42:54
每天上下班公交车以及厕所时间就指着楼主的楼了,太好看了,赞赞赞
-----------------------------
非常荣幸
1208 李信之败
秦王政嘲讽,王翦适时称病还乡;
秦王政致歉,王翦又顺势借驴下坡,并故意反复提出出征伐楚的『条件』;
如此一来,君臣之间非但有效缓解了此前的尴尬,反而由此变得信任有加,王翦带兵作战之外侍奉君王的『业务能力』实在令人刮目相看,如果当年战神白起能够做到这一点,只怕秦军横扫六合的进程只会更快,只是秦国加速统一步伐,搞不好后来秦王政的发挥空间又会缩小很多,实在矛盾至极……
好了,三晋告别历史舞台且楚国即将面临王翦六十万秦军征伐之际,我们还是继续探讨秦楚之间的某些细节。
公元前224年,秦王政二十三年,王翦取代李信,并统帅六十万大军取道郢陈以南抵达平舆,楚国闻讯王翦增兵而来,只得出动国中全部兵力抵抗秦军。
生死存亡之际,楚军倒是显得更加积极主动,甚至多次到秦军营前挑战,只不过王翦却下令坚守营寨,始终不肯出战。
于是乎,秦军将士每天只是休息、洗浴,伙食那是相当不错,丝毫看不出即将有一场恶战的迹象……
秦军采取守势,携六十万大军的王翦自有其考虑,两军正面交锋之前,我们不妨关注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七都尉被杀,李信溃败,莫非根源还是在于二十万秦军兵力不足以抵抗楚军?
首先我们关注一个细节,李信、蒙武以二十万秦军兵分两路分别攻打平舆、寝地之后,李信并没有乘势东进楚都寿春,而是回师西退攻打鄢郢后与蒙武会师于城父,也就是这个时候,项燕所率领的楚军却三日三夜紧紧尾随跟踪,随后对秦军发起突袭,这才有了秦军的溃败。
也就是说,秦军令人费解的行动给了楚军偷袭的空间,而李信为什么会突然退兵攻打早已属于秦国的鄢郢,这就变得更加莫名其妙。
其次,秦军在鄢郢的行动,不由让人联想到的便是一年前迁徙到此地的昌平君,所以到此我们就不得不来看看昌平君到底有着怎样的身份。
公元前238年,嫪毐作乱,随后被秦王政下令迅速平定,参与平乱的除了吕不韦之外,还有昌平君以及昌文君。
昌平君、昌文君显然不是两位的真实姓名,而我们之所以不直呼其名的原因很简单,主要是已经很难考证……
当然了,名字虽然很难确定,有一点比较容易确定的是昌平君和昌文君应当与楚国有着密切联系,而且在宣太后、华阳夫人等人之后,来自楚国的外戚势力在秦国还是相当有生存空间的。
此外,再结合种种线索来看,昌文君应当是位楚国公子,其生父直指楚考烈王,也就是说,还在楚考烈王在秦国做人质期间娶了秦国女子为妻并生下昌文君,这个角度再度告诉我们,楚考烈王无法生子的流言的确是经不起推敲的……
后来,黄歇力助楚考烈王回国即位,昌文君却一直留在了秦国,加之其母亦可能来自秦国王族,于是昌文君一步步跨入秦国政坛,直到昌平君平乱有功且吕不韦被免相之后,昌平君顺利出任秦相一职,地位一时步入顶峰。
最后,昌平君出任秦相十余年之后,因为某些原因也被免相并迁徙到了郢地,这里曾经是陈国旧都,也曾经是楚国国都,后来纳入秦国版图,因此还有鄢郢、郢陈等不同的称呼。
但是,有一点可以明确,被迁徙的昌平君此时与秦王政之间关系已经不再密切。
种种因素联系到一起来看,我们不妨做一个大胆的猜测,昌平君被迁徙到郢陈之后,非但没有安心治理这里,反而是在李信攻击楚国时起兵反秦并切断秦军后路,随后李信不得不回师攻打郢陈,结果陷入夹击而大败。
李信之败,究竟是不是由昌平君与项燕联合导演,尚需要更多的证据,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昌平君和项燕导演了接下来的另一场大戏,虽然秦军主将已经换作王翦,虽然秦军人数也从二十万暴增到六十万……
@片汤2016 2019-01-28 13:35:30
顶,楼主消极了
-----------------------------
片汤批评的是,下半年因为一些原因,的确没有以前积极,客观的说,主要还是因为之前十多年的生活节奏突然改变,现在还在努力适应当中...
@catslover 2019-01-26 01:05:30
楼主最近神出鬼没的~
-----------------------------
时差姐姐好,去年春节我还抽空到你们大山东看了一下孙膑竹简,转眼又是一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