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一代文学青年的情殇[连载]

  作者:琅月牙晓 回复日期:2011-07-01 20:53:47  回复
  
    对沙漠的痴狂,对爱情的的执着,对亲人的不舍,从年少爱做梦到失去爱人痛不欲生,她让自己承载了太多,她说愿作不死鸟,独自承担失去爱人的痛,但终究没能敌得过这痛
  -----------------------
  是的,爱情的痛
  ko
  ko
  三毛,一代文学青年的情殇(续六十二)
  
  
  
  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让曾经非常沉郁的哲学三毛有如此清亮如山泉水般的轻松心情?这个曾经像死去的珍妮一样常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哲学巫婆,为什么会在黄沙漫漫的撒哈拉抛弃了曾经主修的课业哲学,而轻率就投入了不用多少深层思考就能一挥而就的沙漠游记文学而乐不思蜀?
  
  
  这个明显是一种悖论。
  
  
  因为从小就在坟头与死人进行沉重的死亡哲学对话的三毛,也曾以生命的代价探索人生、命运与死亡诸如此类的哲学命题。十一岁时就能对博大精深的《《红楼梦》进行深层次的哲学解读,让一些圈内人士为此眼前一亮。而十七的雨季里完成的第一篇作品《惑》就是充满黑色生命思考的哲学篇章。再后来,她不管在台湾文化学院还是西班牙马德里大学,都是一如既往的钟情哲学,即使是去了大哲学家黑格尔、康德、尼采的故乡德国游学,开始选修的还是哲学,应该说是对哲学情有独钟的主了,一个以最无根的流浪漂泊为人生最重要内容的年青女子,居然以最沉重的哲学作为人生的主修课当然是最难能可贵的。
  
  
  那么为什么把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写作时期沙漠文学时期冠以轻松浮浅的游记风格,而代替了一直孜孜以求的严肃思索和深刻解剖的哲学笔法了呢?有研究者甚至认为“《撒哈拉的故事》的哲学程式,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没有越过作者十一岁对《红楼梦》理解的思维模式。”至少在哲学追求上是严重倒退了一大步,没能给人以史诗般震撼人心的文学享受,只有一些直白的浮光掠影的感官刺激,就因为撒哈拉异域风情的新鲜感和神秘感。
  
  
   这个只讲对了一半,也与三毛本人的当时的文学追求有关,与爱情的底色有关,那时三毛是天底下最幸福的小女人。
  
  
  因为在撒哈拉的时候正是她收获自己美不胜收的沙漠爱情的最春风得意最心境开朗的时候,而再也不是雨季文学时代的绝望沉闷和故作呻吟。心情决定了她的写作风格,正如某些人所感叹的三毛“在最适当的年代,以最浪漫的方式,向我们开放了自由的美、世俗的美和女人的美。”美满爱情下的文字底色当然不是雨季情境下的失恋心态那么灰暗和极富哲学思考成分的韵味,哲学也不是文学追求的唯一标尺。
  
  
  正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上什么山唱什么歌,这并不减少三毛文字的感召力和震撼力,我想。
  
  更新鸟
  作者:我是danwang1985 回复日期:2011-07-02 15:48:23  回复
  
    一定要留名啊。打算重温 三毛!
    谢谢楼主!
  ----------
  好的
  作者:倓燚 回复日期:2011-07-02 16:42:21  回复
  
    大概和楼主是同代人。现在的人能读出那个味的已不多。当然,是环境使然。不能求全责备
  -----------------------------
  呵呵,是吗
  d
  作者:倓燚 回复日期:2011-07-05 00:08:52  回复
  
    继续吧!
    没了吗?
  -------------------------
  有啊,要写的稿子太多,更新比较慢,一般星期六更新
  作者:神马啊啊浮云 回复日期:2011-07-05 01:55:56  回复
  
    不羁的三毛
  ----------------------
  不羁才有故事
  d
  up
  电脑挂了,今天没心情更新了
  请问楼主是那位特喜欢历史,白天当公务员,晚上写历史小说的80后吗???
  ---------------
  你莫非是说当年明月?
  ddd
  三毛,一代文学青年的情殇(续六十三)
  
  
  因为三毛的文章总是身教大于言教,而且此时的她也正是处于她自己人生中的两个“洞天福地”之一的能挖文字黄金的撒哈拉沙漠(三毛的另一个人生福地就是让她成为骄傲“东方公主”的能两次神奇治愈她的爱情创伤的西班牙马德里),前世经常缠绕的乡愁的亲切和开解,让这位曾像蜗牛一样“闭关锁国”七年颇有卡夫卡著名的《变形记》中的主人公因生活压力而由人蜕变为“非人”,过着甲虫般异化生活的曾经的性格扭曲者,立即焕发了青春活力,没有学业压力、没有职业竞争、没有失恋痛苦,加上荷西那如大西洋汹涌澎湃的爱情潮水的包围,让三毛所有的悲伤忧愁都化为乌有,不再迷惘的她终于有了活火山迸发的热力,连煮饭都成了华丽诗歌般吐露智慧的光泽……
  
  
  雨季,真的已经是渐行渐远,跨出了东山,下了爱琴海,浮云般消失得无影无踪,真的不再来了。
  
  
  此时,人们看到的只是浴火重生光彩照人的全新三毛,带着健康、爽朗、洒脱,没有一点无病呻吟的做作,没有死去的珍妮的凶恶眼光,让你看到了在爱情浸染下快乐得如七仙女的小女人三毛不易看到的温柔一面,于是沙漠中的饭店成为天堂美食境界,白手成家成了励志金牌物语,连普通人的不显山露水的尘世爱情都成为了金黄沙石般饱满纯粹,不需要太多包装就让人们充满向往和怀着喜悦之情,就在于它的那份纯真和不做作,那是24K的不含杂质的纯粹情感境界。
  
  
  往往这个时候,哲学是最多余的东西,因为那份纯粹的激情足可以淹没一切,连思考都被窒息蒸发掉了……
  
  
  这正如三毛总结生平所说:“十年来,数不清的旅程,无尽的流浪,情感上的坎坷,都没有使她白白地虚度一生最珍贵的青年时代,这样如白驹过隙的十年,再提笔,笔下的人,已不再是那个悲苦、敏感、浪漫,而又不负责任的毛毛了。”
  
  
  这就道出了三毛写作的真谛。而三毛的这些心理变化,任何最权威的心理学家都无法解开其中纠结和嬗变指数。
  
  
  我们只能直白地说:爱情有时候能毁灭一个女人,也能拯救一个女人。
  
  
  
  作者:熊嘟嘟ABC 回复日期:2011-07-12 15:32:43  回复
  
    鼎湖兄,不知能否介绍几本仁兄认为三毛写的好的书,我一友想读三毛,却不得其门而入,切盼。顺安。
  作者:熊嘟嘟ABC 回复日期:2011-07-12 15:35:30  回复
  
    另,若兄台对张爱玲也有所涉,亦望一并告知。
  -----------------------------
  是熊姐姐吧(见金满楼这样称呼你),你应该对三毛和张爱玲比我熟,我就读得比较感性,喜欢三毛的早期作品《雨季不再来》,《撒哈拉的故事》也不错。
  至于张爱玲,06年时曾读过一些她的书,《倾城之恋》和《金锁记》等,你自己推荐吧,我不喜欢给人开书目,大家欣赏视角不同,也不想好为人师,OK
  
  更新鸟
  up
  d
  f
  d
  作者:suimi_silver 回复日期:2011-07-14 22:16:41  回复
  
    三毛 三毛 有她全部的作品 人且无人 作品也一样 相信喜欢三毛的 不仅仅是她的文章了
  ---------------------
  爱屋及乌?
  d
  7
  三毛,一代文学青年的情殇(续六十四)
  
  
  三毛是真实的,她的生命晶莹剔透,像撒哈拉永远真实的蓝天,容不下一点沾着杂质的雨尘,连一点带着小情绪的卑微苦痛都能写得那么美那么真,像小孩子性格一样透明和不设防的那种本真述说,曾经风靡了万千少女,这就是活出的生命原色,没有一点矫情,甚至痛苦本身也是甜蜜。
  
  
  这是一种灵魂在唱歌,唱出了真善美,唱出了催人泪下的独特情调。  
  
  
  “飞蛾扑火时,一定是极度快乐和幸福的。”是的,那个在撒哈拉忘情欢笑的哲学女巫,那个眼神魅惑,笑容诡异而神秘的东方女子,青春飞扬的长发如同一面沙漠的最靓丽旗帜,除去明月清风橄榄椰影,清越飘飘地拂去海韵琴音,笔下汹涌澎湃的还有粗旷的沙尘暴和冉冉而来的人间相濡以沫的清影,清清袅袅沸沸扬扬之中,已经让我们阅尽了人世真情,生命也现出了另一道绚丽的风景。
  
  
  三毛因撒哈拉而功成名就,同样撒哈拉也因为三毛的笔而变得更加温柔迷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如影随形,平行存在,互相造就,缺一不可,三毛和撒哈拉的遇见,双方都是幸运儿,就像荷西遇见三毛,顿时让粗野的黄色蒙上一层柔软。
  
  
  从此,三毛与荷西相依为命,有情喝水也饱的那种。在生活的具象之外,连理想都已经变得温柔服帖,只有爱的絮语呢喃,笔下流露的就是柔情似水,再没有哲学思考的痛苦,因为在爱情的严实包裹下痛苦已经变得很轻很轻,直至消亡,仿佛寸草不生的撒哈拉也摇身一变成为了童话故事里王子和公主的绝美爱情城堡,从此过上幸福生活。
  
  
  幸福的日子其实都很短暂。尽管如此,渴望幸福的人们还是为此痛苦地寻找了一生,无怨无悔。
  
  
  对于荷西,三毛当然是强烈的爱与不舍,恨不得日夜厮守才过瘾,即使是荷西暂时的告别她也怅然若失依依不舍,七魂不见六魄的样子,爱到深处浓情化不开,几乎成了返童的小孩子。据说她曾在半夜心急火燎地摇醒荷西,就为了告诉他她永远爱他这么简单,基本上如果没有他,她也不能独活的那么版本了,要多缠绵有多缠绵。
  
  
  这也预示了荷西的死,注定成为三毛心中永远绕不开的痛,她曾撕心裂肺地对他说:“埋下去的,是你,也是我。走了的,是我们。”(《梦里花落知多少》)
  
  3
  作者:chouzheyan 回复日期:2011-07-19 09:48:46  回复
  
    人生是上帝送给我们的一份打着蝴蝶结的礼物,美丽而又不堪重负.在现实的生活里已永远无法真实的演绎这份不染纤尘的深刻眷恋,纯美的独特情调无法也永远永远无人再上演.因无力更改,所以我们以飞蛾扑火般的热情将他流着泪也流着血深深的用尽全身力气镌刻在心灵的首页:无限怀想.而后一读再读,雨季就这样成为回忆中的典藏.典藏中的珍藏.一生情长,永远怀想...../雨季真的不再来/......./埋下的是你/也是我/走了的是我们/......................
  --------------------------------
  佳木斯美女,写得比我好嘛
  作者:尘砂飞扬 回复日期:2011-07-20 07:12:36  回复
  
    @熊嘟嘟ABC 想看三毛,估计只有我能开书单了:)
    入门级是 《撒哈拉的故事》,最终作品是《滚滚红尘》《雨季不再来》是青涩时期的作品《送你一匹马》,《万水千山走遍》,《闹学记》《我的宝贝》《随语》等等是其中听作品
     强烈推荐《撒哈拉的故事》《温柔的夜》《稻草人手记》。。。还有几部经典作品,暂不告诉你,以后看进去了就会知道她还有哪些作品集了 ------------
  ==================
  哇,行家
  d
  kkk
  d
  go
  ddd
  d
  作者:老牛家小刘 回复日期:2011-07-22 16:31:31  回复
  
    最近都迷三毛的书。。。。超爱她。。。。
  -----------------------
  又复习了?
  7
  三毛,一代文学青年的情殇(续六十五)
  
  
  时至今日,三毛背起行囊走天涯的浪漫情怀,三毛的温驯和不羁、叛逆和激情,早已定格为一种超越时空的经典青春行为,而且是不可复制的。天生孤腐和少年自闭使她养成离群索居、凡事爱钻牛角尖的性格和习惯,独立的思考和汹涌澎湃的臆想也造就了她不羁的文思。“有一天,我坐在沙漠的家里,发觉我又可以写作了……”(《我的写作生活》)
  
  
  
  于是在寂寞的大漠里经过寂寞写作人三毛的生花之笔,让浸淫着不羁爱情的不老实文思像脱缰野马开出沙漠最艳丽的文化字繁花,如撒哈拉滚滚黄沙扑面而来,让你目不暇接。那种洒脱自信、快乐开朗简直就是对三毛阴郁苦闷的雨季文学的背叛和反动,以为是走错了花园行错了地方,以至于让熟知她的读者十分震撼和惊奇,怎么细腻敏感的哲学三毛如此判若两人变了性似的?甚至于有无数读者写信问三毛说你怎么变成一个如此乐观的人?于是大家一致怀疑撒哈拉是一种治疗忧郁的特效药,沙漠更加可以点石成金,让人都变成了快乐的白雪公主,这个当然是有点偏颇,不过三毛的经典沙漠爱情足可以让她换了心情变了个人,这就是爱情的无坚不摧的力量。
  
  
  何况曾经非常渴望成名的三毛在台湾文化学院上学的时候就曾对一位名人朋友说:“像你那么早就成名,一定很过瘾!”艳羡之余又说:“我也要成名,像你一样,不枉少年。” 而正是沙漠文学让她功成名就红透半边天,这教她如何不快乐呢?给你一只快乐的马,你就不舍得成为哭泣的骆驼了。
  
  
  其实,据某些三毛研究者说,三毛文风变化是从雨季文学的最后一篇小说《安东尼,我的安东尼》开始的。 这是三毛留学时期唯一的一篇文学作品。安东尼不是人,而是一只和女主人公相依为命的可爱鸟儿,也给主人很多快乐和慰藉,让生活不再单调寂寞。开学了,女伴们放走了安东尼。然而第二天早上,女主人公却发现安东尼留恋地死在花园的地上,女孩子立即泪流满面……。
  
  
  故事虽然伤感,写出来的效果却已与《惑》里的珍妮的死气沉沉大大不同,有点小感伤,却已不悲凉,预示了三毛心境的不同也。
  
  
  最令人惊喜的是,因为爱情的激荡和滋润,在撒哈拉沙漠时,三毛还和荷西合作翻译了一本西班牙的漫画书——《娃娃看天下》。
  
  
  “整整八个月时间,我们吃完晚饭,我先生和我就把电视关掉,门锁起来不许人进来,开个小灯,他坐在我对面,开始翻译《娃娃看天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