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天涯文学更新,因为有协议,所以这里不太好更新了,呵呵。但是真的很感谢各位的支持。转眼又一年快要过去了,希望大家生活幸福、平安如意。
发一段今天刚在天涯文学发的一段,祝愿圣诞和新年快乐,呵呵。
春节过后不久即是元霄佳节。这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过去农村中有十三高灯,十八落灯之说。农村当时还有句俗语说:高灯圆霄落灯面,要吃圆霄望明年。农村中的元霄节虽不象书中记载的城里大放花灯那样热闹,但也另有一番乐趣。从正月十三日开始一直到正月十八日这段时间,是一年中除了春节以外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候。特别是正月十四,十五两日的白天和夜晚。
那时人们生活艰苦,不容易吃到圆霄。但到了元霄节,我们乡下的风俗,各家各户是要包圆霄和荞面扁团的。圆霄有糯米粉的,也有粟米(小米)粉的,甚至还有高粱米粉的。馅有青菜猪肉,野菜豆腐,芝麻糖的。稍富有的人家还有生猪油夹豆沙馅的。荞面扁团更是一年中难得吃到的美食。荞麦本身产量就低。过去单干时各家还种一些荞麦。自合作化后,特别是公社化后,集体就不种荞麦了。只有少数人家在自留地里种上少量的荞麦。因而那些年荞面就显得更加金贵。做荞面扁团很有讲究。荞面要用滚开的水冲调得恰到好处。水少了,包出的扁团煮熟了太硬,荞面的香味不能尽出,而吃下去容易腹胀。水太多了,包出的扁团又容易煮烂煮化,同样也不能尽得荞面之香味。因而在农村中包荞面扁团是一项技术性很高的活。有的农村妇女一生也没包好过荞面扁团。小时候,我们在看母亲包荞面扁团时,母亲就教会了我们一个绕口令:瓢半荞麦屑包瓢半扁团,会包的多包瓢半,不会包的少包瓢半。开始时往往说错,后来说的次数多了,也就不觉得怎么绕口了。扁团的馅更有讲究。有用纯花生油拌荞面加上各种佐料做成的馅,有有野菜拌猪油渣加佐料做成的馅,有用猪的生板油擦荞面加虾米和佐料做成的馅等等。正月十五早上,人们吃了圆霄扁团后,大人们早就酝酿好了“扣媳妇,打媳妇”的活动。孩子们就成群结队的跟在后面看热闹。这种活动不知是什么时候传下来的。即将庄上近几年来结婚后至今还没有生养过孩子的女人,用绳子扣起来,将她们栓在有桃树的茅坑边,用洗衣服时用来锤打衣服的棒槌包上红纸,打那些被用绳子扣着的女人的屁股。一边打一边问:今年养不养?养什么?直到挨打的女人承认今年生养,而且说是养小伙或双胞胎才能放了她们。因而有些结婚后还末生养过的媳妇,吃过早饭有的就躲起来,有的关上房门不出来。但大人们总是有办法捉到她们。我有一位门房嫂子一直没有生养过,每年的正月半都被扣在我家后边茅坑边的桃树上挨打。直到四十多岁抱养了一个孩子后才被赦免。
一些中老年妇女则忙着请“屎缸三姑娘”。这是在除夕夜就预先约了的。即在除夕的晚上各家敬过神后,到茅缸边敬香,并祷告说,明年正月半请屎缸三姑娘,这就叫预约。说是预约了,屎缸三姑娘才来,你问的事才会灵验。正月半吃过早饭,她们即带上畚箕和香火,来到茅缸边焚香磕头,请出屎缸三姑娘,她们在八仙桌上用筛子筛上草木灰,在畚箕上扎上红绸,插上银首饰。畚箕的当口向下处插上一根银针,好在桌上的草木灰上画图或写字。然后将畚箕放在一根秤杆上,由一边一个妇女搀着秤杆。活动开始后,人们先要磕头,然而可向屎缸三姑娘询问家运和一些各家关心的问题。随着畚箕在秤杆上的滚动,人们所问的问题则有那畚箕磕头的单数双数或磕头的多少来表示。或者由那接触到桌面草木灰的银针在桌上画图或写出字来。妇女们都认为十分灵验。
人们打完未生养的媳妇后的一项活动是用大秤给人们称体重。看一年来增加了几斤。这时也有舞龙的,舞狮子的到庄上来。荡湖船也是正月里一年一度的最后活动的几天了。于是人们又一窝蜂似的去看舞龙舞狮子,去看荡湖船的文娱。吃过中饭,多数人玩掷骰子,扒纸牌,打麻将。年纪大的及妇女和孩子则聚在一体听人说书唱书讲故事。总之,到处充满欢乐的气氛。
到了夜晚,那是孩子们的天下。舞火把,放烧火,放洋灯(孔明灯),放河火是年龄较大的孩子们的事。他们在几天前就将人家刷猪窝的旧扫帚,刷马桶的刷马把等燃烧时间较长的这些东西偷来藏起来。到了这两天的晚上拿出来点着了舞起火把。他们在长着茅草河坎岸边用火将草点着放火烧荒。这称之谓放烧火。有钱人家的大孩子在大人的指导下扎起洋灯,天暗后放起了洋灯,天空就会出现一个个象会走动的大星星。还有些孩子用高梁秸和竹枝做起简易的河灯,竹枝上插上点亮的小蜡烛,于是河面上闪动着一双双的烛光。家家户户年龄较小的孩子,每人都点着一盏纸糊的灯笼。多数平常的瓜锤灯。也有少数拉着跑的兔子灯和举着的金鱼灯。我记得小时候父亲给我买过一盏蛤蟆灯,点着时翅膀和尾巴能摆来摆去的动。周围邻居的孩子都十分羡慕。这盏灯整整用了三个元霄节。
可这些年来,元霄节不再有过去那样热闹了。人们除了还吃圆霄和荞面扁团外(荞面扁团己很少有),不再有那些有趣的活动了。到了夜里点灯的孩子也很少,一个庄上也看不到几盏灯笼。野外,天空,河面也基本看不到有什么火光。然而,每年的第一个圆月千百年来从没有变。总是按时的从东方升起,如玉盘般明亮亮的悬在天上。
在这个今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公社中学的校长老宗又亲身经历了一次离奇的事情。
发一段今天刚在天涯文学发的一段,祝愿圣诞和新年快乐,呵呵。
春节过后不久即是元霄佳节。这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过去农村中有十三高灯,十八落灯之说。农村当时还有句俗语说:高灯圆霄落灯面,要吃圆霄望明年。农村中的元霄节虽不象书中记载的城里大放花灯那样热闹,但也另有一番乐趣。从正月十三日开始一直到正月十八日这段时间,是一年中除了春节以外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候。特别是正月十四,十五两日的白天和夜晚。
那时人们生活艰苦,不容易吃到圆霄。但到了元霄节,我们乡下的风俗,各家各户是要包圆霄和荞面扁团的。圆霄有糯米粉的,也有粟米(小米)粉的,甚至还有高粱米粉的。馅有青菜猪肉,野菜豆腐,芝麻糖的。稍富有的人家还有生猪油夹豆沙馅的。荞面扁团更是一年中难得吃到的美食。荞麦本身产量就低。过去单干时各家还种一些荞麦。自合作化后,特别是公社化后,集体就不种荞麦了。只有少数人家在自留地里种上少量的荞麦。因而那些年荞面就显得更加金贵。做荞面扁团很有讲究。荞面要用滚开的水冲调得恰到好处。水少了,包出的扁团煮熟了太硬,荞面的香味不能尽出,而吃下去容易腹胀。水太多了,包出的扁团又容易煮烂煮化,同样也不能尽得荞面之香味。因而在农村中包荞面扁团是一项技术性很高的活。有的农村妇女一生也没包好过荞面扁团。小时候,我们在看母亲包荞面扁团时,母亲就教会了我们一个绕口令:瓢半荞麦屑包瓢半扁团,会包的多包瓢半,不会包的少包瓢半。开始时往往说错,后来说的次数多了,也就不觉得怎么绕口了。扁团的馅更有讲究。有用纯花生油拌荞面加上各种佐料做成的馅,有有野菜拌猪油渣加佐料做成的馅,有用猪的生板油擦荞面加虾米和佐料做成的馅等等。正月十五早上,人们吃了圆霄扁团后,大人们早就酝酿好了“扣媳妇,打媳妇”的活动。孩子们就成群结队的跟在后面看热闹。这种活动不知是什么时候传下来的。即将庄上近几年来结婚后至今还没有生养过孩子的女人,用绳子扣起来,将她们栓在有桃树的茅坑边,用洗衣服时用来锤打衣服的棒槌包上红纸,打那些被用绳子扣着的女人的屁股。一边打一边问:今年养不养?养什么?直到挨打的女人承认今年生养,而且说是养小伙或双胞胎才能放了她们。因而有些结婚后还末生养过的媳妇,吃过早饭有的就躲起来,有的关上房门不出来。但大人们总是有办法捉到她们。我有一位门房嫂子一直没有生养过,每年的正月半都被扣在我家后边茅坑边的桃树上挨打。直到四十多岁抱养了一个孩子后才被赦免。
一些中老年妇女则忙着请“屎缸三姑娘”。这是在除夕夜就预先约了的。即在除夕的晚上各家敬过神后,到茅缸边敬香,并祷告说,明年正月半请屎缸三姑娘,这就叫预约。说是预约了,屎缸三姑娘才来,你问的事才会灵验。正月半吃过早饭,她们即带上畚箕和香火,来到茅缸边焚香磕头,请出屎缸三姑娘,她们在八仙桌上用筛子筛上草木灰,在畚箕上扎上红绸,插上银首饰。畚箕的当口向下处插上一根银针,好在桌上的草木灰上画图或写字。然后将畚箕放在一根秤杆上,由一边一个妇女搀着秤杆。活动开始后,人们先要磕头,然而可向屎缸三姑娘询问家运和一些各家关心的问题。随着畚箕在秤杆上的滚动,人们所问的问题则有那畚箕磕头的单数双数或磕头的多少来表示。或者由那接触到桌面草木灰的银针在桌上画图或写出字来。妇女们都认为十分灵验。
人们打完未生养的媳妇后的一项活动是用大秤给人们称体重。看一年来增加了几斤。这时也有舞龙的,舞狮子的到庄上来。荡湖船也是正月里一年一度的最后活动的几天了。于是人们又一窝蜂似的去看舞龙舞狮子,去看荡湖船的文娱。吃过中饭,多数人玩掷骰子,扒纸牌,打麻将。年纪大的及妇女和孩子则聚在一体听人说书唱书讲故事。总之,到处充满欢乐的气氛。
到了夜晚,那是孩子们的天下。舞火把,放烧火,放洋灯(孔明灯),放河火是年龄较大的孩子们的事。他们在几天前就将人家刷猪窝的旧扫帚,刷马桶的刷马把等燃烧时间较长的这些东西偷来藏起来。到了这两天的晚上拿出来点着了舞起火把。他们在长着茅草河坎岸边用火将草点着放火烧荒。这称之谓放烧火。有钱人家的大孩子在大人的指导下扎起洋灯,天暗后放起了洋灯,天空就会出现一个个象会走动的大星星。还有些孩子用高梁秸和竹枝做起简易的河灯,竹枝上插上点亮的小蜡烛,于是河面上闪动着一双双的烛光。家家户户年龄较小的孩子,每人都点着一盏纸糊的灯笼。多数平常的瓜锤灯。也有少数拉着跑的兔子灯和举着的金鱼灯。我记得小时候父亲给我买过一盏蛤蟆灯,点着时翅膀和尾巴能摆来摆去的动。周围邻居的孩子都十分羡慕。这盏灯整整用了三个元霄节。
可这些年来,元霄节不再有过去那样热闹了。人们除了还吃圆霄和荞面扁团外(荞面扁团己很少有),不再有那些有趣的活动了。到了夜里点灯的孩子也很少,一个庄上也看不到几盏灯笼。野外,天空,河面也基本看不到有什么火光。然而,每年的第一个圆月千百年来从没有变。总是按时的从东方升起,如玉盘般明亮亮的悬在天上。
在这个今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公社中学的校长老宗又亲身经历了一次离奇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