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之所以是小说,就在于可以轻松的阅读,特别是中国的小说。我们有太多成教化的东西了,不需要小说来说教了,只要不违反当时的政治方向,不煽动造反之类(甚至水浒也存在下来了……),总之是不会被人当做“正经书”来读的。既然不是正经书,那么崔莺莺身为宰相之女却只有红娘一个丫头,也是可以被接受,被津津乐道的。当然,红楼中某些不那么“成教化”的东西也自然是可以理解的——连宝钗还读过黄书呢!这在今天就是10来岁的小孩子看AV呀!搁谁家不挨揍?
-------------------------
谢谢啊,崔莺莺身为宰相之女却只有一个丫头,这种倒霉思想,刚好就是红楼梦作者一点也不津津乐道,甚至大力批驳的。
宝钗看黄书没挨揍么?你没看见宝钗和黛玉说,他们小时候也是偷着看,后来被大人发现,打的打,烧的烧,这才丢开了。
你是哪只眼睛看见了宝钗的家里人不妨碍宝钗看杂书的?
这和现实还真是一样,我们小时候背着家长偷看言情小说,我们的家长也差不多是宝钗的家长那个做法,打的打,丢的丢,烧的烧,让我们丢开手。
还有什么叫小说不承载文化?什么叫反正不是正经书随便读读就好了?你知道毛泽东对红楼梦怎么评价的么?你知道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么?你知道红楼梦里包罗万象可以作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到何种程度么?你知道红楼梦对我们了解和研究那个时代的人的生活细节有多么大的意义么?你知道红楼梦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么?
靠。你上嘴唇一碰下嘴唇就小说“不是正经书”了,谁允许你给小说带表的???
其二,“礼义之家”就不能有欢笑了么?这是谁的规定?孔子?孟子?还是朱熹?或者这些老古董都太老了,没有直观的说服力。那么我们说还看得见的金庸先生,同样是“一门七进士,出入五翰林”的诗礼世宦的大家出身,他笔下的礼数该有些说服力了吧?《笑傲江湖》中的华山派一样打打闹闹,没大没小,只有在需要讲究礼数的场合下,比如吃饭的时候,才会认真的执行着礼数。礼义之家,不是教堂的弥撒,一动不能多动,一句不能多说。“红楼”里也说了宝玉一见贾政就安静下来,说笑话都要考虑“太好笑不行,不好笑也不行”(即便如此也还是可以说笑话的!)贾政一走立刻猴子一样的跳起来上蹿下跳大玩大笑。
-----------------------
谁拦着他们欢笑了?欢笑就意味着侄子可以当别人面摸婶娘大腿?欢笑就意味着小姑娘家对自己表哥的耳朵后头吹气挑逗?欢笑就意味着黛玉必须光着身子死?欢笑就意味着王熙凤可以用幸灾乐祸的语气说起老太太病了?
这都TMD和欢笑有个毛关系?
还拿华山派来比,用金庸比曹雪芹?用武侠小说比红楼梦?你是真没词了,还是喝高了吃撑了?你怎么不直接拿动画片来比呢。
其三,所谓“摸来摸去”之时,还是小姑娘、小小子的时代,属于两小无猜之时。书里也说,宝玉与黛玉也曾一床上睡觉,一桌子吃饭。即使不是什么“诗礼大家”,就是咱们普通老百姓,两个青春期以上的表姐妹表兄弟,也不能扔一个床上睡吧……书里几次提点,比如宝黛分床,然后分房,再然后甚至开始不能叫名字了。“云妹妹”“宝哥哥”不能再叫了,而要改称“史大妹妹”“二哥哥”,都在说明孩子们一天天的大了,懂事了,直到该谈婚论嫁了。
--------------------
看见这个我就TMD生气!!
宝黛什么时候一张床上睡过!!!
不过是当年黛玉进府的时候,和宝玉一起住在老太太的房间里,黛玉住在碧纱橱里头,宝玉住在外头。
后来宝玉和黛玉表白心意,不过套用了一句“一碗吃,一床睡”的俗话,就真被理解成真在一张床上睡过觉了?
不愧是替红雷说话的人。一知半解的可怕。
至于摸摸游戏,你就告诉我书里哪一段写的吧,把原文给翻出来,我立刻闭嘴。没有原文就别TMD瞎掰。谁跟你说半大小子和半大姑娘就可以互相乱摸啊?我还是那句话,宝玉这会儿要能这么个摸法,后来感叹个毛的“这个膀子不得一摸”??第一次见面就能摸胸口的锁。后来去探病就能看宝钗脱衣服,为什么连个膀子都摸不得?莫非宝钗的膀子比胸还矜贵些?
其三,“红楼”自始至终标明:只写末世。既是末世,必然礼崩乐坏。比如宁府的贾珍父子。包括什么“脏唐臭汉”的评论,乱七八糟的“石狮子才干净”的口碑……什么是礼?一个姑娘配八个丫头才是礼。但以书中的贾府,明显是做不到了。王夫人跟凤姐感慨着“当年林姑娘的母亲过的日子才叫大家闺秀过的日子”自然是一去不复返了。在贾母那里,也开始“能减的都减了吧”。慢慢的,完全不能做的事变成了“偶然做一下也无妨”,慢慢的,就这样衰败了下去……
--------------------------
首先请分清楚宁府和荣府的区别。这是两个府。你说的那些什么脏唐臭汉什么的,那都TMD是宁府的事。荣府这边有老太太坐镇,还有贾政这么一个压着,要好太多。除了贾琏偷娶二姐,其他的是很没出什么大格的。
别您上嘴皮一碰下嘴皮,人家就礼崩乐坏了。PS,您该去科普一下礼崩乐坏的意思了。
而且书里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时候,就曾经说过“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贾家是不如早先风光,但是起码还是有底子在的。走下坡,和彻底的百无禁忌那完全是两回事。
书里描写的贾家的礼仪规矩是何等森严,平儿和王熙凤那样的关系,陪熙凤吃饭还不敢上炕,只能屈一膝于炕下作陪。宝玉少爷身份还得赶着袭人晴雯叫姐姐,不敢乱叫名字,只因为他们是老太太给过来的人。黛玉第一次进府就说吃饭的时候伺候的人虽多,却连一声咳嗽都没有。贾蓉是凤姐的心腹,来见凤姐,也只敢“垂首侍立”,不敢造次。
这都是书里明写的,那些不上台面的事再怎么的,也只能在底下盖着。出来见了人,总是要端正出个大家子的样子来。
这我还没提贵妃省亲的事呢,一个皇帝的妃子,和贾政手拉手哭成一团,如果您说这个也可以“礼崩乐坏”,那我只能说,您是来给我们解释贾家为什么会被抄家的,对么?
说点题外的,同样一篇文里提到说“红楼故事在南京,不是北京”!这个……我实在是左看右看不知怎么解释了。书中明确提到“中京”的概念,何来南北之分——自然这是作者故布疑阵,表示故事本无朝代可言。那么其他一切的说法,都只能叫做“推理”“索隐”“考据”,而不能叫做“故事本身”。
-------------------
就这么一个纰漏啊,是红雷托揪完了邓老揪,邓老揪完了张老揪。
偏偏揪我这个纰漏的,红雷托呢,就说红楼梦尊重原著,邓老呢,就说林黛玉老家扬州,张老更牛的,就说宝钗从小看黄书家长不管。。。
好歹我犯的错,还是书里故布疑阵误导了,我才错。你们犯的这些倒霉错误,只要有眼睛看书,都不至于看错的吧?
或者,我该问问,你们看的这些倒霉红楼梦,和我们地球上的是一个版本么?
是的,我也想说,去看书吧,真的不骗人,因为书里明确提到了以·上·一·切·准·确·信·息!
-------------------------------------
嗯,书上“准确”的说了林黛玉给贾宝玉耳朵后头吹气。
准确的说了贾府毫无规矩上下可言。
准确的说了宝钗第一次见宝玉就被宝玉摸胸。
准确的说了黛玉是光着身子死的。
要不您把这些准确信息的原文给我拿来看看得了?成么?别这么空口白话。
您说准确就准确了?我还说书里准确的说了您不要脸呢,您服么?
-------------------------
谢谢啊,崔莺莺身为宰相之女却只有一个丫头,这种倒霉思想,刚好就是红楼梦作者一点也不津津乐道,甚至大力批驳的。
宝钗看黄书没挨揍么?你没看见宝钗和黛玉说,他们小时候也是偷着看,后来被大人发现,打的打,烧的烧,这才丢开了。
你是哪只眼睛看见了宝钗的家里人不妨碍宝钗看杂书的?
这和现实还真是一样,我们小时候背着家长偷看言情小说,我们的家长也差不多是宝钗的家长那个做法,打的打,丢的丢,烧的烧,让我们丢开手。
还有什么叫小说不承载文化?什么叫反正不是正经书随便读读就好了?你知道毛泽东对红楼梦怎么评价的么?你知道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么?你知道红楼梦里包罗万象可以作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到何种程度么?你知道红楼梦对我们了解和研究那个时代的人的生活细节有多么大的意义么?你知道红楼梦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么?
靠。你上嘴唇一碰下嘴唇就小说“不是正经书”了,谁允许你给小说带表的???
其二,“礼义之家”就不能有欢笑了么?这是谁的规定?孔子?孟子?还是朱熹?或者这些老古董都太老了,没有直观的说服力。那么我们说还看得见的金庸先生,同样是“一门七进士,出入五翰林”的诗礼世宦的大家出身,他笔下的礼数该有些说服力了吧?《笑傲江湖》中的华山派一样打打闹闹,没大没小,只有在需要讲究礼数的场合下,比如吃饭的时候,才会认真的执行着礼数。礼义之家,不是教堂的弥撒,一动不能多动,一句不能多说。“红楼”里也说了宝玉一见贾政就安静下来,说笑话都要考虑“太好笑不行,不好笑也不行”(即便如此也还是可以说笑话的!)贾政一走立刻猴子一样的跳起来上蹿下跳大玩大笑。
-----------------------
谁拦着他们欢笑了?欢笑就意味着侄子可以当别人面摸婶娘大腿?欢笑就意味着小姑娘家对自己表哥的耳朵后头吹气挑逗?欢笑就意味着黛玉必须光着身子死?欢笑就意味着王熙凤可以用幸灾乐祸的语气说起老太太病了?
这都TMD和欢笑有个毛关系?
还拿华山派来比,用金庸比曹雪芹?用武侠小说比红楼梦?你是真没词了,还是喝高了吃撑了?你怎么不直接拿动画片来比呢。
其三,所谓“摸来摸去”之时,还是小姑娘、小小子的时代,属于两小无猜之时。书里也说,宝玉与黛玉也曾一床上睡觉,一桌子吃饭。即使不是什么“诗礼大家”,就是咱们普通老百姓,两个青春期以上的表姐妹表兄弟,也不能扔一个床上睡吧……书里几次提点,比如宝黛分床,然后分房,再然后甚至开始不能叫名字了。“云妹妹”“宝哥哥”不能再叫了,而要改称“史大妹妹”“二哥哥”,都在说明孩子们一天天的大了,懂事了,直到该谈婚论嫁了。
--------------------
看见这个我就TMD生气!!
宝黛什么时候一张床上睡过!!!
不过是当年黛玉进府的时候,和宝玉一起住在老太太的房间里,黛玉住在碧纱橱里头,宝玉住在外头。
后来宝玉和黛玉表白心意,不过套用了一句“一碗吃,一床睡”的俗话,就真被理解成真在一张床上睡过觉了?
不愧是替红雷说话的人。一知半解的可怕。
至于摸摸游戏,你就告诉我书里哪一段写的吧,把原文给翻出来,我立刻闭嘴。没有原文就别TMD瞎掰。谁跟你说半大小子和半大姑娘就可以互相乱摸啊?我还是那句话,宝玉这会儿要能这么个摸法,后来感叹个毛的“这个膀子不得一摸”??第一次见面就能摸胸口的锁。后来去探病就能看宝钗脱衣服,为什么连个膀子都摸不得?莫非宝钗的膀子比胸还矜贵些?
其三,“红楼”自始至终标明:只写末世。既是末世,必然礼崩乐坏。比如宁府的贾珍父子。包括什么“脏唐臭汉”的评论,乱七八糟的“石狮子才干净”的口碑……什么是礼?一个姑娘配八个丫头才是礼。但以书中的贾府,明显是做不到了。王夫人跟凤姐感慨着“当年林姑娘的母亲过的日子才叫大家闺秀过的日子”自然是一去不复返了。在贾母那里,也开始“能减的都减了吧”。慢慢的,完全不能做的事变成了“偶然做一下也无妨”,慢慢的,就这样衰败了下去……
--------------------------
首先请分清楚宁府和荣府的区别。这是两个府。你说的那些什么脏唐臭汉什么的,那都TMD是宁府的事。荣府这边有老太太坐镇,还有贾政这么一个压着,要好太多。除了贾琏偷娶二姐,其他的是很没出什么大格的。
别您上嘴皮一碰下嘴皮,人家就礼崩乐坏了。PS,您该去科普一下礼崩乐坏的意思了。
而且书里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时候,就曾经说过“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贾家是不如早先风光,但是起码还是有底子在的。走下坡,和彻底的百无禁忌那完全是两回事。
书里描写的贾家的礼仪规矩是何等森严,平儿和王熙凤那样的关系,陪熙凤吃饭还不敢上炕,只能屈一膝于炕下作陪。宝玉少爷身份还得赶着袭人晴雯叫姐姐,不敢乱叫名字,只因为他们是老太太给过来的人。黛玉第一次进府就说吃饭的时候伺候的人虽多,却连一声咳嗽都没有。贾蓉是凤姐的心腹,来见凤姐,也只敢“垂首侍立”,不敢造次。
这都是书里明写的,那些不上台面的事再怎么的,也只能在底下盖着。出来见了人,总是要端正出个大家子的样子来。
这我还没提贵妃省亲的事呢,一个皇帝的妃子,和贾政手拉手哭成一团,如果您说这个也可以“礼崩乐坏”,那我只能说,您是来给我们解释贾家为什么会被抄家的,对么?
说点题外的,同样一篇文里提到说“红楼故事在南京,不是北京”!这个……我实在是左看右看不知怎么解释了。书中明确提到“中京”的概念,何来南北之分——自然这是作者故布疑阵,表示故事本无朝代可言。那么其他一切的说法,都只能叫做“推理”“索隐”“考据”,而不能叫做“故事本身”。
-------------------
就这么一个纰漏啊,是红雷托揪完了邓老揪,邓老揪完了张老揪。
偏偏揪我这个纰漏的,红雷托呢,就说红楼梦尊重原著,邓老呢,就说林黛玉老家扬州,张老更牛的,就说宝钗从小看黄书家长不管。。。
好歹我犯的错,还是书里故布疑阵误导了,我才错。你们犯的这些倒霉错误,只要有眼睛看书,都不至于看错的吧?
或者,我该问问,你们看的这些倒霉红楼梦,和我们地球上的是一个版本么?
是的,我也想说,去看书吧,真的不骗人,因为书里明确提到了以·上·一·切·准·确·信·息!
-------------------------------------
嗯,书上“准确”的说了林黛玉给贾宝玉耳朵后头吹气。
准确的说了贾府毫无规矩上下可言。
准确的说了宝钗第一次见宝玉就被宝玉摸胸。
准确的说了黛玉是光着身子死的。
要不您把这些准确信息的原文给我拿来看看得了?成么?别这么空口白话。
您说准确就准确了?我还说书里准确的说了您不要脸呢,您服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