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红楼梦第7集
找茬(10)
原著:
不一时,只见从那边两骑马压地飞来,离凤姐车不远,一齐蹿下来,扶车回说:“这里有下处,奶奶请歇更衣。”凤姐急命请邢夫人王夫人的示下,那人回来说:“太太们说不用歇了,叫奶奶自便罢。”凤姐听了,便命歇了再走。众小厮听了,一带辕马,岔出人群,往北飞走。宝玉在车内急命请秦相公。那时秦钟正骑马随着他父亲的轿,忽见宝玉的小厮跑来请他去打尖。秦钟看时,只见凤姐儿的车往北而去,后面拉着宝玉的马,搭着鞍笼,便知宝玉同凤姐坐车,自己也便带马赶上来,同入一庄门内。早有家人将众庄汉撵尽。那庄农人家无多房舍,婆娘们无处回避,只得由他们去了。那些村姑庄妇见了凤姐、宝玉、秦钟的人品衣服,礼数款段,岂有不爱看的?
一时凤姐进入茅堂,因命宝玉等先出去顽顽。宝玉等会意,因同秦钟出来,带着小厮们各处游顽。凡庄农动用之物,皆不曾见过。宝玉一见了锹、镢、锄、犁等物,皆以为奇,不知何项所使,其名为何。小厮在旁一一的告诉了名色,说明原委。宝玉听了,因点头叹道:“怪道古人诗上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正为此也。”一面说,一面又至一间房屋前,只见炕上有个纺车,宝玉又问小厮们:“这又是什么?”小厮们又告诉他原委。宝玉听说,便上来拧转作耍,自为有趣。只见一个约有十七八岁的村庄丫头跑了来乱嚷:“别动坏了!”众小厮忙断喝拦阻,宝玉忙丢开手,陪笑说道:“我因为没见过这个,所以试他一试。”那丫头道:“你们那里会弄这个,站开了,我纺与你瞧。”秦钟暗拉宝玉笑道:“此卿大有意趣。”宝玉一把推开,笑道:“该死的!再胡说,我就打了!”说着,只见那丫头纺起线来。宝玉正要说话时,只听那边老婆子叫道:“二丫头,快过来!”那丫头听见,丢下纺车,一径去了。
宝玉怅然无趣。只见凤姐儿打发人来叫他两个进去。凤姐洗了手,换衣服抖灰,问他们换不换。宝玉不换,只得罢了。家下仆妇们将带着行路的茶壶茶杯、十锦屉盒、各样小食端来,凤姐等吃过茶,待他们收拾完备,便起身上车。外面旺儿预备下赏封,赏了那本村主人,庄妇等来叩赏。凤姐并不在意,宝玉却留心看时,内中并没有二丫头。一时上了车,出来走不多远,只见迎头二丫头怀里抱着他小兄弟,同着几个小女孩子说笑而来。宝玉恨不得下车跟了他去,料是众人不依的,少不得以目相送,争奈车轻马快,一时展眼无踪。
这一段在电视剧里也完全被删除了。
其实从书里来看,宝玉在农庄中巧女遇村女这一回故事,也算是大有意趣。
一来,因贾府众人要用这庄子做下处,便“早有家人将众庄汉撵尽”,尽写贾府富贵蛮横。
二来,“宝玉一见了锹、镢、锄、犁等物,皆以为奇”,写出宝玉膏粱本色。
三来,“宝玉听了,因点头叹到:怪道古人时尚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写出宝玉虽是膏粱纨绔之辈,却也存有体贴心肠,如脂批说:聪明人自是一喝既悟。
四来,“只见一个约有十七八岁的村庄丫头跑了来乱嚷:‘别动坏了!’”,是写乡间人淳朴自然。“众小厮忙断喝拦阻”,又是写富贵人家小厮嘴脸。“宝玉忙丢开手,陪笑说道:‘我因为没见过这个,所以试他一试。’”,“忙”,“赔笑”,却是写宝玉与众人不同。
除了这些,还有“二丫头”这个角色。这个角色历来众说纷纭。
也有说宝玉同凤姐在庄中小歇,却巧遇纺线村女,暗暗映射日后巧姐结局的。也有说此是为80回后按下伏笔的。也有说借此人写宝玉“情不情”之态的。也有说这是写宝玉对田园生活的赞叹和向往的。
但是这个角色和这段故事在红楼梦中从来不是被轻轻放过的“细枝末节”。
书中尚有一句——“一时上了车,出来走不多远,只见迎头二丫头怀里抱着他小兄弟,同着几个小女孩子说笑而来。宝玉恨不得下车跟了他去,料是众人不依的,少不得以目相送,争奈车轻马快,一时展眼无踪。”
这句里两句需着眼。一句是“宝玉恨不得下车跟了他去”,乍看是无理的,其实又是有意趣的。
当年宝玉初入太虚幻境,想的便是——我宁可在此一生。如今在乡间巧遇村女,想的又是——恨不得下车跟了他去。可见在宝玉心中,对自己的生活始终有些倦怠之意。倒也不是如此就要把他拔高到“渴望自由”或者“反抗封建家庭”的程度,但也总是人人自有一段心事。
其实也不光是宝玉,其他诸人又是如何?老太太抱怨的时候,也会说“哪天等我闭了眼,咽了这口气,凭他们闹到天上去”,贾政怒极之时,也说“我免不得做个罪人,把这几根烦恼鬓毛剃去,寻个干净去处自了”。可见这富贵丛中中,原来也不是事事如意。
庄稼人看了凤姐宝玉这些富豪人家的做派款段,个个喜欢。却不知这富贵中人却坐牢一样,稍有触动心肠,就恨不能撇家舍业的去了。
另外一句需着眼的是“正乃车轻马快,一时展眼无踪”。
纵观全书,宝玉虽然是锦绣堆中的“蠢物”,然而终究与薛蟠,贾琏等诸人不同。他的恣情欢乐,背后多是一段“大家永聚不散”的痴人心肠,和一种可能连他自己都没有发现的“末世之伤”。书中说宝玉喜聚不喜散,黛玉喜散不喜聚,其实两人不过殊途同归。黛玉因知道将来必定要散,宁可不聚,好过日后伤心。宝玉也因知道日后必定要散,因而贪恋欢聚,抗拒现实。宝玉平时说话,也多说什么“等我化了灰烟”,“你们的眼泪汇成河,把我的尸首飘到幽僻之处”之类的灰心话。
按书中说,可卿出殡此一节,正是极力描写贾府泼天富贵,却突然转出此乡间一节故事,再用“车轻马快”四字收尾,使人从贾府辉煌中突然抽离,竟凭空生出些惆怅来。焉知就不是“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的意趣。
再看此段旁的甲戌批注:“四字有文章。人生离聚亦未尝不如此也。”可见古今读书人,也是同一幅痴心。
为什么这一段故事我要写这么多呢,不是说电视剧把这段故事删掉了就怎么样的严重。事实上在拍摄电视剧的时候,这种无关主线故事情节的剧情,被删掉并不稀奇。
只是这一段文字中,可以透出的是红楼梦一书的些许“根”和“魂”。
就如同我上面说的那样。本是烈火烹油一般的富贵,却笔锋略略一转便转成惆怅苍凉。这正是红楼梦一书之“眼”。
红楼梦是悲剧,并不只悲在贾府大厦倾倒,也不只悲在十二钗诸芳散尽,更不只悲在宝黛不成眷属。红楼梦的悲,是任凭怎样锦绣都无法遮盖的时时透出来的荒凉,是作者经意不经意笔锋略带,就带出的人生际遇,展眼既换的无常,是人人都有自己的苦,你却不知道苦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尽头。
体现不出这些,拍摄红楼梦就是失败的。如果不但体现不出这些,反而把红楼梦的悲,等同于几声鬼叫,几声啼哭,甚至通篇的阴冷色调,和夸张的鬼怪造型,那么简直就不是失败,而是彻头彻尾的杯具。
所谓红楼梦,是“梦”,并不是说书中一笔一划都落在虚处,于是可以肆意妄为,不顾规矩,架空服装,篡改原著的“梦”,而该是人生如大梦,梦中万段痴心,梦醒一世皆休的“梦”。
李少红的这个剧组,这个团队,大概从来就把这个“梦”字,落错了地方了。
找茬(10)
原著:
不一时,只见从那边两骑马压地飞来,离凤姐车不远,一齐蹿下来,扶车回说:“这里有下处,奶奶请歇更衣。”凤姐急命请邢夫人王夫人的示下,那人回来说:“太太们说不用歇了,叫奶奶自便罢。”凤姐听了,便命歇了再走。众小厮听了,一带辕马,岔出人群,往北飞走。宝玉在车内急命请秦相公。那时秦钟正骑马随着他父亲的轿,忽见宝玉的小厮跑来请他去打尖。秦钟看时,只见凤姐儿的车往北而去,后面拉着宝玉的马,搭着鞍笼,便知宝玉同凤姐坐车,自己也便带马赶上来,同入一庄门内。早有家人将众庄汉撵尽。那庄农人家无多房舍,婆娘们无处回避,只得由他们去了。那些村姑庄妇见了凤姐、宝玉、秦钟的人品衣服,礼数款段,岂有不爱看的?
一时凤姐进入茅堂,因命宝玉等先出去顽顽。宝玉等会意,因同秦钟出来,带着小厮们各处游顽。凡庄农动用之物,皆不曾见过。宝玉一见了锹、镢、锄、犁等物,皆以为奇,不知何项所使,其名为何。小厮在旁一一的告诉了名色,说明原委。宝玉听了,因点头叹道:“怪道古人诗上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正为此也。”一面说,一面又至一间房屋前,只见炕上有个纺车,宝玉又问小厮们:“这又是什么?”小厮们又告诉他原委。宝玉听说,便上来拧转作耍,自为有趣。只见一个约有十七八岁的村庄丫头跑了来乱嚷:“别动坏了!”众小厮忙断喝拦阻,宝玉忙丢开手,陪笑说道:“我因为没见过这个,所以试他一试。”那丫头道:“你们那里会弄这个,站开了,我纺与你瞧。”秦钟暗拉宝玉笑道:“此卿大有意趣。”宝玉一把推开,笑道:“该死的!再胡说,我就打了!”说着,只见那丫头纺起线来。宝玉正要说话时,只听那边老婆子叫道:“二丫头,快过来!”那丫头听见,丢下纺车,一径去了。
宝玉怅然无趣。只见凤姐儿打发人来叫他两个进去。凤姐洗了手,换衣服抖灰,问他们换不换。宝玉不换,只得罢了。家下仆妇们将带着行路的茶壶茶杯、十锦屉盒、各样小食端来,凤姐等吃过茶,待他们收拾完备,便起身上车。外面旺儿预备下赏封,赏了那本村主人,庄妇等来叩赏。凤姐并不在意,宝玉却留心看时,内中并没有二丫头。一时上了车,出来走不多远,只见迎头二丫头怀里抱着他小兄弟,同着几个小女孩子说笑而来。宝玉恨不得下车跟了他去,料是众人不依的,少不得以目相送,争奈车轻马快,一时展眼无踪。
这一段在电视剧里也完全被删除了。
其实从书里来看,宝玉在农庄中巧女遇村女这一回故事,也算是大有意趣。
一来,因贾府众人要用这庄子做下处,便“早有家人将众庄汉撵尽”,尽写贾府富贵蛮横。
二来,“宝玉一见了锹、镢、锄、犁等物,皆以为奇”,写出宝玉膏粱本色。
三来,“宝玉听了,因点头叹到:怪道古人时尚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写出宝玉虽是膏粱纨绔之辈,却也存有体贴心肠,如脂批说:聪明人自是一喝既悟。
四来,“只见一个约有十七八岁的村庄丫头跑了来乱嚷:‘别动坏了!’”,是写乡间人淳朴自然。“众小厮忙断喝拦阻”,又是写富贵人家小厮嘴脸。“宝玉忙丢开手,陪笑说道:‘我因为没见过这个,所以试他一试。’”,“忙”,“赔笑”,却是写宝玉与众人不同。
除了这些,还有“二丫头”这个角色。这个角色历来众说纷纭。
也有说宝玉同凤姐在庄中小歇,却巧遇纺线村女,暗暗映射日后巧姐结局的。也有说此是为80回后按下伏笔的。也有说借此人写宝玉“情不情”之态的。也有说这是写宝玉对田园生活的赞叹和向往的。
但是这个角色和这段故事在红楼梦中从来不是被轻轻放过的“细枝末节”。
书中尚有一句——“一时上了车,出来走不多远,只见迎头二丫头怀里抱着他小兄弟,同着几个小女孩子说笑而来。宝玉恨不得下车跟了他去,料是众人不依的,少不得以目相送,争奈车轻马快,一时展眼无踪。”
这句里两句需着眼。一句是“宝玉恨不得下车跟了他去”,乍看是无理的,其实又是有意趣的。
当年宝玉初入太虚幻境,想的便是——我宁可在此一生。如今在乡间巧遇村女,想的又是——恨不得下车跟了他去。可见在宝玉心中,对自己的生活始终有些倦怠之意。倒也不是如此就要把他拔高到“渴望自由”或者“反抗封建家庭”的程度,但也总是人人自有一段心事。
其实也不光是宝玉,其他诸人又是如何?老太太抱怨的时候,也会说“哪天等我闭了眼,咽了这口气,凭他们闹到天上去”,贾政怒极之时,也说“我免不得做个罪人,把这几根烦恼鬓毛剃去,寻个干净去处自了”。可见这富贵丛中中,原来也不是事事如意。
庄稼人看了凤姐宝玉这些富豪人家的做派款段,个个喜欢。却不知这富贵中人却坐牢一样,稍有触动心肠,就恨不能撇家舍业的去了。
另外一句需着眼的是“正乃车轻马快,一时展眼无踪”。
纵观全书,宝玉虽然是锦绣堆中的“蠢物”,然而终究与薛蟠,贾琏等诸人不同。他的恣情欢乐,背后多是一段“大家永聚不散”的痴人心肠,和一种可能连他自己都没有发现的“末世之伤”。书中说宝玉喜聚不喜散,黛玉喜散不喜聚,其实两人不过殊途同归。黛玉因知道将来必定要散,宁可不聚,好过日后伤心。宝玉也因知道日后必定要散,因而贪恋欢聚,抗拒现实。宝玉平时说话,也多说什么“等我化了灰烟”,“你们的眼泪汇成河,把我的尸首飘到幽僻之处”之类的灰心话。
按书中说,可卿出殡此一节,正是极力描写贾府泼天富贵,却突然转出此乡间一节故事,再用“车轻马快”四字收尾,使人从贾府辉煌中突然抽离,竟凭空生出些惆怅来。焉知就不是“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的意趣。
再看此段旁的甲戌批注:“四字有文章。人生离聚亦未尝不如此也。”可见古今读书人,也是同一幅痴心。
为什么这一段故事我要写这么多呢,不是说电视剧把这段故事删掉了就怎么样的严重。事实上在拍摄电视剧的时候,这种无关主线故事情节的剧情,被删掉并不稀奇。
只是这一段文字中,可以透出的是红楼梦一书的些许“根”和“魂”。
就如同我上面说的那样。本是烈火烹油一般的富贵,却笔锋略略一转便转成惆怅苍凉。这正是红楼梦一书之“眼”。
红楼梦是悲剧,并不只悲在贾府大厦倾倒,也不只悲在十二钗诸芳散尽,更不只悲在宝黛不成眷属。红楼梦的悲,是任凭怎样锦绣都无法遮盖的时时透出来的荒凉,是作者经意不经意笔锋略带,就带出的人生际遇,展眼既换的无常,是人人都有自己的苦,你却不知道苦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尽头。
体现不出这些,拍摄红楼梦就是失败的。如果不但体现不出这些,反而把红楼梦的悲,等同于几声鬼叫,几声啼哭,甚至通篇的阴冷色调,和夸张的鬼怪造型,那么简直就不是失败,而是彻头彻尾的杯具。
所谓红楼梦,是“梦”,并不是说书中一笔一划都落在虚处,于是可以肆意妄为,不顾规矩,架空服装,篡改原著的“梦”,而该是人生如大梦,梦中万段痴心,梦醒一世皆休的“梦”。
李少红的这个剧组,这个团队,大概从来就把这个“梦”字,落错了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