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花开的地方(一个越战老兵的回忆)


  

  原副总参谋长何其宗中将忆对印、对越自卫反击战

  1979年2月17日,一个中国人永远都不会忘记的日子。这天凌晨我广西云南边防部队,在1000多千米的边防线上,以排山倒海之势向那个忘恩负义、以怨报德的“邻居”发起了震惊世界的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经过参战将士历时15天的浴血奋战,狠狠地教训了那个自诩为“世界第三军事强国”的地区小霸,在此后数年时间里,我军又在“骑线拔点”作战中,多次重创敌军,数十万参战将士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和军人的荣誉。

  三十年过去了,国际国内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首往事,现在的人们在热议三十年前的那场战争该不该打,我军仗打得如何,有什么经验、教训,如此种种,辩论不休。记者正是带着这些疑问,专程赴古城南京,拜访了那次战争的亲历者、指挥者之一——原副总参谋长何其宗中将。

  “首长极少接受媒体采访,但对贵刊的这次采访,他却很重视,认真做了准备。”何将军的秘书边走边说,穿过一处幽静的院落,秘书把记者带到一个临窗的小客厅里。这时何副总长也从楼上下来,手捧着两本厚厚的笔记本。

  “这几天,我有些事情,你从北京来了,那我忙里偷闲,和你摆一回‘龙门阵’(四川方言意即聊天)。”首长操着浓重的四川乡音,风趣地对记者讲。在那一瞬间,记者的紧张和局促都消失了,交谈很快进入了正题。

  我是17岁那年从四川成都体育学院参军入伍的,是个城市兵,我们部队是54军130师,军长是丁盛,师长是董占林。


  三个月新兵集训。是我终生难忘的,为啥子这样讲呢?因为通过这阶段的磨练,我完成了从老百姓到军人的转变,为我日后努力的方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做事有个原则:“凡事不干则罢,要干就干到最好!”我们班在新兵团里是队列“示范班”。

  那时官兵关系非常融洽,大家都是抱着保卫祖国的真诚愿望来当兵的。1961年,正是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许多人都吃不饱,部队虽然好一点,可也是蛮困难的。但每个人都互相体贴、谦让,吃饭的时候,班长把饭平均分到每个人的碗里,剩下一点饭,谁都不抢,最后推来让去,留给饭量大的战士。

  新兵训练结束,我被分配到师部警卫连,给董占林师长当警卫员、原来我们新兵部队是要开往西藏的,因为虽然大规模平叛战斗已经结束了,但仍有小股叛匪不时兴风作乱,所以部分平叛部队仍驻在那里,但后来我们没去。当时,部队驻在四川雅安,那个地方藏民也很多。除了干好本职工作以外,我也参加其它任务,如武装押运重要物资等等。


  在那段时间内,我们班仍然是连里的“标杆班”,到1962年夏天,随着印度当局无视我国政府苦口婆心的劝诫,仍然一意孤行,不断地在边境寻畔滋事,中印边境形势日趋紧张,部队也开始进行反击作战准备。

  我们师于同年10月21日由雅安出发,进入西藏集结待命。10月28曰,我们师接到中央军委命令,在昌都军分区部队的配合下,执行歼灭瓦弄地区印军的任务。瓦弄地区位于中印边境东段传统习惯线以北的察隅地区南部,面积3000多平方千米,山高林密,河流湍急,作战难度极大,印度第4军军长考尔中将亲自坐镇指挥,参加过二战的王牌军第11旅的2000多人在此防守。

  11月2日,我随董占林师长到前沿阵地勘查地形,师长因地制宜,正确布置展开兵力。战斗正式打响之后,由于我军指挥得当,作战勇敢,所以进展顺利。当我们打到瓦弄指挥所时,考尔刚逃走了两个小时。

  当然,也有个别指挥员因失误给我军造成损失的情况。在攻打瓦弄地区07号高地,敌人在我一个攻击地段十几米宽的正面布置了6挺机枪,但指挥的3营长不认真侦查当面敌情,不靠前指挥,却让战士强攻,给进攻部队造成很大伤亡仍未攻下。

  打到黄昏时一个排长主动带领12个战士,机动迂回到敌人防守的后部,从上往下,一通猛打,消灭敌人60多个,而自己无一伤亡,攻下了07高地。当战后讲评谈到这一点时,丁盛军长高兴地说:“好!这个排长干得好,让他当连长!”

  攻占瓦弄地区的仗原计划打七天,但只用一天就胜利完成了,接着是清剿残敌。但战后讲评用了七天,打一天讲七天,在会上把作战中的经验教训全部都摆在桌面上,使与会者都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我作为师长的警卫员,也到场仔细听了,并牢记在心,获益匪浅。这次讲评会对我参加第二阶段反击作战发挥了很大作用。


  当时情况是很艰苦的,由于恶劣的地形,没有公路,武器弹药全靠人背肩扛,为了这一仗,我们背了七天的炮弹,宁肯少吃菜和粮,也不能少了弹药。当时我们师的重武器主要就是120迫击炮、60迫击炮和75无后坐力炮,还有一些高射机枪。其中75无后坐力炮在作战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大炮上树”的经典炮兵战例就发生在攻击07高地的战斗中。

  当时,我们每人每天三斤米的定量,足够吃。但菜很少,有时就是盐水煮野芭蕉头,再加上一个军用午餐肉罐头,全连就吃这一大锅菜,官兵一样。但我们对印军俘虏非常好,尊重他们的信仰、习惯,让他们吃罐头、抽大中华烟。

  我之所以在讲1979年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前,回顾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的经历,就是要说明,通过那次作战,我才真正知道了真刀真枪打仗是个啥样子,仗应该怎么打,指挥员应该如何指挥,和平时期兵如何带,训练怎么搞。


  当时情况是很艰苦的,由于恶劣的地形,没有公路,武器弹药全靠人背肩扛,为了这一仗,我们背了七天的炮弹,宁肯少吃菜和粮,也不能少了弹药。当时我们师的重武器主要就是120迫击炮、60迫击炮和75无后坐力炮,还有一些高射机枪。其中75无后坐力炮在作战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大炮上树”的经典炮兵战例就发生在攻击07高地的战斗中。

  当时,我们每人每天三斤米的定量,足够吃。但菜很少,有时就是盐水煮野芭蕉头,再加上一个军用午餐肉罐头,全连就吃这一大锅菜,官兵一样。但我们对印军俘虏非常好,尊重他们的信仰、习惯,让他们吃罐头、抽大中华烟。

  我之所以在讲1979年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前,回顾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的经历,就是要说明,通过那次作战,我才真正知道了真刀真枪打仗是个啥样子,仗应该怎么打,指挥员应该如何指挥,和平时期兵如何带,训练怎么搞。


  从指挥员的角度讲,我不反对搞出征前敬酒这一类鼓励士气的活动,但要真正拿出好办法,作出正确的布署,让战士们在消灭敌人完成作战任务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战士的伤亡,爱护他们的生命才是最要紧的。

  俗话“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就是这个道理。有办法和没办法,好办法和赖办法是大不相同的。要给战士树立坚定必胜的信心,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指挥员必须要非常熟悉地形,除了地图和沙盘,还要亲自到前沿观察,得到最真实的感性认识。

  作战中各级指挥员必须靠前指挥,那时丁盛军长把军指挥所移到师指挥所,董师长的师指挥所前移至05高地,离前沿不到500米。董师长经常直接到一线,那基层指挥员应该怎么办这还用说吗?在什么年代、什么武器、什么作战条件下,身先士卒都是克敌制胜的法宝。部队的好作风正是在各级指挥员的模范带领下形成的。


  总之,在战争中学习战争、驾驭战争,是优秀的指挥员所必须经过的历练。中越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后,我在北京见到老首长董占林将军,他问我仗是怎么打胜的,我说,就是在1962年向您学的呀!

  还有个问题就是1962年那场仗该不该打,现在不是也有人在疑惑吗?我始终认为那次战争是党中央、毛席主的英明决策,是在政治和军事上都取得重大胜利的完美的一仗。印度当局秉承英国殖民主义者的衣钵,一直对西藏怀有野心,对他们光说是不行的,不给他们点厉害是不行。

  毛席主曾估计:中印边境打一仗,可以争取十年的边境安定。事实上现在中印边境已经几十年安定了。直到现在印度提起那次对中国的战争还是心有余悸,这说明,我们打疼了它,如果当时不打,天晓得印度当局得寸进尺会在西藏闹出啥子鬼名堂哟!如果当时不打,我们和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南亚国家的关系会有那么好吗?


  1964年印巴战争期间,我们限令印军撤出52个有争议据点,印度就撤了,如果不打那仗,它能那么听话?战争让他们知道了,中国是个敢作敢为、说话算数的大国。当然,我们是爱和平的,并不爱打仗,国内当时也有许多人不主张打,但人家骑在你脖子上屙屎,你不教训下他行吗?

  先礼后兵,理在我方,仗打胜了,后又撤退回来,还把缴获的武器擦拭干净交还给他们,这在古今中外世界战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我还是第一次看到缴获的苏式直升机和德国飞利浦的晶体管收音机。

  从1962年到1979年,我在军、师司令部作训部门工作,在做好自己工作的间隙,阅读了有关抗美援朝作战和中缅边界勘界作战(13军进入缅甸境内清剿国民党李弥部残匪)的大量资料,并多次带集训队到昆明向军区首长做汇报和示范表演。


  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之前,我调任11军93团任副团长兼参谋长,主抓训练和作战。军党委之所以这样任命是针对当时客观情况,由于“文革”刚结束,部队机关重叠人浮于事,一个团仅副团长就有五六个,副参谋长七八个。谁都负责,谁也不作主,给我这样的任命在军事上就有职有权了,能够说了算!

  当时部队的情况不大好,派性还挺严重,许多干部都是抱着打完这仗、赶紧复员转业走人的思想,纪律也比较涣散。但作战任务在即,大家的觉悟还是有的,我们师刚从乙种师扩编为甲种师,乔明来师长是位参加过多次实战的老领导,刚恢复工作,很支持我。

  团里的干部,包括团长、政委都知道我打过仗,因此也很信任我,我怎么训练部队他们都支持,部队刚扩编,干部新,又没打过仗,我就把所有的排级以上干部集中起来亲自训练。要真打仗了,同志们的士气还是很高的,全团上下一致树立了敢打必胜的信心。


  我们11军参与云南方向的西线反击作战,在向前线开进途中,有的部队发生了翻车伤人的事故。我当时就把打仗的第一个目标定为“不翻一车,不伤一人”。我们团2000多人,由于各项工作周到细致并落实到每一个人,所以五天行军,未伤一人未翻一车,完整地进入出击地域,使大家树立了只要听命令、组织纪律性强就能完成任务的信心。

  在金平方向,师里赋予我们步兵93团(内欠1营)的任务是,歼灭1108高地之敌。1108高地位于越南巴(楠棍)封(土)公路北侧,金基塘西南约2000米处,附近有多处高地与其相连,高约500米。

  此地驻有越南莱州省741团64营一部。分驻967、1002、897各个高地,其中营部在1108高地。敌军共有土木质步兵隐蔽部60个,另有重机枪阵地13个、12.7毫米高射机枪阵地5个,60迫击炮阵地2个,82迫击炮阵地1个,各个阵地之间都有堑壕、交通壕相连,并有铁丝网、防步兵地雷场,敌人的主要防御方向为麻栗坡至931高地西侧无名高地之间。


  我团的左翼是91团,右翼是边防团,对我实行侧翼掩护、接受任务后,我和团长带领营连排干部反复进行地图和沙盘推演,并多次带队到攻击前沿侦察地形,发扬军事民主,群策群力,制定了一个以奇袭与强攻相结合的方案,然后到师里汇报。

  结果师里的预案和我们的方案正相反,师部指定的主攻方向是我们的助攻方向,师里的助攻方向是我们的主攻方向。经过我们向师长反复说明,乔师长最后同意我们按自己的方案攻击。攻占1108高地后,从缴获敌防御决心图看,我们的进攻布置是完全正确的。

  我们的方案是集中主要兵力火器,从967、1002高地对敌实施突破,得手后沿1002高地山脊向1108高地侧翼实施迂回包围。另以一部兵力从正面以佯攻牵制敌人,另一部兵力从897高地西南河谷,穿插到914高地和高地之间,向914高地攻击,对敌形成四面包围,全歼该地区之敌。


  具体布署为:2营在967高地东北700米山背至1002高地以北800米一线,占领冲击出发阵地,突破1002高地后,向1108、914高地攻击前进,并以一个排的兵力向麻栗坡东北侧实施佯攻。3营(欠7、8连)在931高地北侧800米占领出发阵地,沿931高地向1108高地侧翼实施攻击。

  8连(欠1个排)担任穿插,由931高地西南1500米河谷穿插到914高地与高地之间地区,首先切断1108高地地区与662高地地区之敌联系,尔后攻击914高地,从侧后配合团主力围歼1108高地之敌。7连为团预备队,随2营跟进,随时准备在1108高地加入战斗。

  团属71式100毫米迫击炮连(71式100毫米迫击炮的性能相当好,在作战中出了很大力,何将军的目光从作战笔记本上移开,连声赞叹71式100毫米迫击炮入选2001年度《世界王牌武器库》一书)和营属82毫米迫击炮连编成临时轻便炮群在808高地东北侧小路附近占领阵地,分别向967、1002、931高地及西侧无名高地,麻栗坡、1108、914高地实施火力准备,还有团加强给各营的82无后力炮。


  师属122毫米榴弹炮营和107火箭炮连对我实行重火力支援。团指挥所在太阳寨西南800米处,团属高射机枪连布署在808高地东北无名高地,掩护团指和各营战斗队形和对空安全,并以火力支援2、3营的攻击作战。另外还有工兵、喷火器和化学侦察(预防越军狗急跳墙使用化学武器)战斗组配合行动。

  利用夜暗实施奇袭,达到战斗的突然性。为把1000多人的攻击部队在敌人不知道的情况下,尽可能地运动到敌人前沿,攻击部队想了各种办法团指挥员为了控制掌握部队,在采取无线电静默的情况下,我在预定攻击路线上分了三个点,部队到达第一个点后,在步话机上轻轻吹一口气,到达第二点时就吹二口气,第三声时,部队就到达进攻出发地,这样在敌方无线电监听时也只是听到吹气声,他们根本分不清是怎么回事,由于各方面的出色配合,当我突击连与敌接火时,距敌防御前沿堑壕最近的只有1米!真正达到了战斗的突然性。


  2月17日零时,部队开始接敌运动,3时55分越过藤条河。6时55分,4连进至1002高地敌前沿30米处,被敌发现,奇袭不成,便立即强攻,只经过9分钟的战斗就攻占了该高地,至此攻击1108高地的战斗全面展开。

  当然越军的抵抗也是很顽强的,但由于我们事先周密准备和战场上同志们随机应变的灵活战术(如9连在7时攻击敌931高地时,由于敌人火力猛烈,几次攻击未成这时原来配署给3营的81无后坐力炮9班,主动向9连靠拢,用12发炮弹就消灭了敌人9个火力点,有力支援了9连的攻击作战)。激战至18日11时45分,我团完全攻占1108高地及附近诸高地,战斗胜利结束。

  此次战斗我军伤亡70多人,共毙敌副团长以下174人,俘敌20人,缴获82迫击炮4门,82无后座力炮3门,60迫击炮4门。高射机枪4挺,重机枪4挺,班用机枪5挺,40火箭筒4具,冲锋枪27支,各种炮弹2900发。枪弹10万发,敌方军事文件和其它后勤物资一部。看着这些中国人民勒紧裤带援助他们的武器,战士们的心里都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愤怒。


  由于我部是自卫反击作战中最早突破并占领敌人阵地的,所以受到总参谋部通报表扬。

  回想起来,这次作战能够取得理想胜利的主要原因是,正确选择攻击点,大胆迂回,多路而有重点的攻击。战前我们根据多次仔细侦察判定,1108高地西北方向地形开阔,坡度较缓,虽然便于攻击部队展开运动和进攻,但是敌人防御的重点,如果从此地强攻,必然会遭受重大伤亡。

  而1002高地附近,地势较险。部队不易展开,但却是敌人防御的弱点,只有一个排敌人防守,所以在我以精兵重点突然打击下,仅9分钟就被我攻占,为而后发展进攻创造了条件还有就是大胆迂回,我通过以前在军部当作训参谋时,阅读的13军在中缅勘界作战中的报告,深切认识到,在热带深山丛林地域作战,一定要打歼灭战,尽量避免击溃战,否则敌人利用地形熟悉的特点,与我接触后就四散逃跑,再各自为战与我对抗,会有很大麻烦。而此次作战,除了少数之敌逃跑之外,基本上做到了全歼。


  当然,多年没有实战,部队遇上熟悉地形、惯于山地作战的顽强对手,也出了一些问题,指挥员临机处置不当的情况发生了。如在17日战斗正紧张时,二营忽然来电说没有预备队了,部队处于停止进攻状态,师长令我靠前指挥。

  我带上通讯参谋和警卫班就到了2营,发现并不是没有人,而是需要有人把死者遗体和重伤者抬回去,因为军委有严令,绝对不允许把烈士的遗体丢在别国的土地上,而抬一个就要4个人,重伤的也要往回送,伤了几十个人,大家都抢着抬担架,所以就没人了,我一看这是指挥员没有作战经验,人员需要立即调整。

  我立即命令二营长肖先虎,重新调配人员打破建制进行调整。在最前面有三个连长,几个连长在一起又都谁也说了不算而阵地离敌人前沿只有几百米,老这样下去要坏大事。在这样情况下必须指定一人负责,我命令6连长陆天银全权负责,指挥部队重新发起攻击。

  经过这样一调整,预备队就有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攻打封土县城时,敌人在公路上埋了很多地雷,部队只能沿山脚丛林前进,但转了几个钟头又回到了原出发点。情况报到团里。团长命我到二营去帮他们,我带上侦察班就赶到二营,我先让部队停下来,带指挥员到最高处,找准站立点,然后对照地图很快就走出丛林。从而顺利地攻占封土县城。

  15天有限规模的自卫反击战以后,部队开始后撤,其它部队出了一些问题。总参通报广西方向后撤有些乱,损失不小。德国军事家克劳塞维茨曾经讲过:“撤退是最困难的军事行动”,是有一些道理的,但关键是带兵的人要组织好,不能一窝锋。

  我在组织团队撤退时,有一个理念就是作再歼灭敌人的准备,部队相互交替掩护撤退。前队撤退,后队在既定阵地上组织有力的兵器和火力掩护前队,杀伤追击之敌,并注意与友邻部队保持联系,防止敌迂回断我退路。我们把30千米的路段分为两个阶段,互相掩护交替撤退不失一兵一卒、一枪一弹,安全退到国内,受到师里的表扬,师里奖励用汽车快速把我们团送回原驻地休整,因为当时我们团队还是骡马化。


  1984年初,骑线拔点作战时,也就是通常讲的老山、者阴山防御作战时,我任第11军副军长,带领军作战组,协助31师进行了近4个月的防御作战参加这次者阴山拔点作战的是11军31师92团(内欠2营),师炮兵团(欠3营2连4营3连一个排),总兵力有4473人,各种车辆235台,包括152、122毫米榴弹炮、107火箭炮在内的各种口径的火炮131门,各种枪械2034支,火焰喷射器81具,骡马71头、这次31师打得很好。

  而后我军又接替了14军老山的防御任务,组织两山(老山、者阴山)防御作战困难是显而易见的,部队刚由进攻转为防御,消耗很大,来不及充分休息和补给还有防御纵深浅,工事很不完备,再加上防御地区地形复杂,又值多雨夏季,亚热带地区又湿又热,战士们在进水的交通壕、猫耳洞和隐蔽部内,又加之越军特工不断偷袭,后方供应困难等诸多因素,防御战打得很艰苦,但是,这次作战还是很成功的。

  经过稳定防御、坚守防御等几个作战阶段,最终歼敌375人(毙325人),击毁敌各种炮9门,车辆11台,弹药库5座及其军用物资一部,我方牺牲9人,伤33人,消耗各种炮弹422吨(30983发),胜利地完成了军委赋予我们的任务。9月初,我在云南麻栗坡的军指挥所的沙盘上向前来接防的南京军区1军傅全有军长(后任总参谋长)交接了防务事宜。


  前面讲过,领导靠前指挥是我一贯奉行的法宝,这样一来能真实了解情况,作出正确对策,二来可以鼓舞士气,士气是军队的灵魂,一个死气沉沉没有士气的部队是不会有战斗力的。当我来到前沿阵地时,战士们看到军领导能来看望他们,都非常激动,情绪高昂,这会转化为真正战斗力的。我们的战士就是这样可爱,你敬他一分,他会拿出十分的热情和战绩来回报你!

  “有关炮战我还想谈点新鲜事儿。”何将军向记者神密地眨了眨眼睛,呷了口茶。秘书笑着对记者小声说:“您今天可真来着了,我跟着首长好几年了,有些事和话都是第一次听他讲。”面对这种情况,记者只能是不迭声地道谢了……

  由于作战地域地形复杂,高低落差大,所以迫击炮是越军使用最多的重火器而且他们很狡猾,经常利用复杂地形,搞假目标,假发射点,诱使我们浪费炮弹。结果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根据我方上报的击毁敌人迫击炮的数量,早已超过了敌人的拥有量,但他们还在不断地向我们开炮。


  当然我们也经常派炮兵侦察人员携带观瞄通讯器材深入敌人前沿,为我炮群指示正确目标,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但这样作对侦察人员安全性有很大危害,越军特工也很厉害。后来,我们进口了辛伯林炮位侦察雷达,大概十几万美元一部,性能相当好,就是专门侦察迫击炮的。

  只要敌炮发射后,就可以精确计算出其具体位置,我炮还击是一打一个准,打得越军很狼狈,但后来损失了一部。有的人讲:是越军派遣特工,潜入我境内炸毁了雷达。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是由于我们的勤务科目没训练好。这座雷达由我军一个班昼夜武装保护。

  但在出事的那天晚上,换岗的哨兵叫醒该上岗的战士后就去睡觉了,但换岗的战士并没有真正起来去站岗,而是答应一声又睡过去了。结果被恰好路过这里的越南特工溜进来,炸毁了雷达,其实他们并不知道那是个什么东西,因为在我们侦听敌台通报中,他们讲“摧毁了共军的一个通讯台”。这种雷达后来我们有关工厂也能制造了。


  但这种雷达只能侦察迫击炮,不能侦察身管火炮(如榴弹炮)。当时中国和美国关系处于最好阶段,所以从美国购进了新型炮位侦察雷达,美国国防部长温伯格还说:这种炮位侦察雷达是从他们部队的现役装备中抽出来的,性能一流,当然,价钱也很高,大概要1000多万美元一台。

  这其中还有一个问题,因为雷达在使用时,必须把我方的军用地图坐标输入到雷达的程序中才行。而军用地图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绝密的。所以,先后经过了多个部门认真严肃的权衡,最后才通过。

  还有一点在当时的炮战中也很突出,整个战区都处在亚热带丘陵山区,地形复杂,当地交通状况很落后,临时抢修的军用公路路况很不好。当地雨水很多,加之越军远射程火炮的封锁,像152、122毫米榴弹炮、130毫米加农炮等这些重型火炮,前运很困难,而且构筑阵地也不容易。

  所以我们往往选择靠近公路转弯处构筑阵地,因为这种地方一般比较平坦,又靠近公路,要好弄一些。当时,我们还设想购买西方的大型直升机,用它直接把火炮吊运到阵地上,可后来由于各种原因这事没办成。


  战争是残酷的,也是非常艰苦的。当时备战伙食补助是每人每天6角,打仗时是8角。但战士们随时要付出的是自己的宝贵生命,那时烈士抚恤金才500元!这在当今人看来是不可想像的。但党和国家一声令下,无论干部、战士都是绝对服从命令,坚决完成任务。

  那时干部战士很多人烟抽得很凶,我问他们为什么老抽烟?他们说就是为了排解思乡之情。古诗里讲:“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应该也反映了我们战士的真情实感。

  不管怎么讲,通过这次建国以来历时最长的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也确实为我们部队建设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会。现在很多部队的中高级指挥员都是经过那次作战培养的,有付出才有收获。大道理我就不谈了吧,但我要强调的是“仗可十年不打,兵不可一日不练”。


  1985年3月,我调到总参任副总参谋长,主要从事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及其它相关工作,对我们国防科技工作几十年的成就,我在1987年建军60周年前夕,会见你刊记者时都谈过了,虽然已经过去多年,但并未过时,我国自力更生特色的装备发展之路是正确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通过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更有能力把国防科技工作做得更好,所以我也就不再重复了。希望你们多宣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普及国防科技知识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何副总长讲完了、记者望着眼前这位从战士成长起来的高级指挥员,心中涌起由衷的敬佩之情、唐朝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在“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一诗中写到:“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何其宗将军的从军生涯给这千古传诵的诗句做了最完美的诠释!


  1979年至1989年的中越战争,是我军征战史上重要组成部分。十年的中越战争时期,我军参战部队包括后勤、空军和地方支前民兵民工等约100余万人,历经大小战斗上万次。

  特别是1981年5月7日在收复扣林山和1984年4月28日、4 月30日收复老山、者阴山的战斗,尤其是7月12日的老山地区的对防御作战,都因空间狭窄,交战双方投入兵力之多实属罕见。其战斗空前激烈,悲壮……

  扣林山、老山、者阴山……英雄的山!当年被誉称为“八十年代最可爱的人”与当地人民群众一道,共同铸就了震撼人心的军魂――老山精神!

  无论是在扣林山还是在老山地区的作战中,原云南省军区边防15团(后改成都军区守备2团)炮兵营,每逢奉命配合兄弟部队圆满完成重任,以猛烈的炮火支援了主攻部队,为战斗的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是对越作战参战时间最长的一个边防团。


  边防十五团,后改番号成都军区守备第一师二团,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唯一一支参加了老山地区全部作战的部队。

  边防15团先后配属了陆军第14军、11军、1军、67军、47军、27军,步兵第37师以及加强的兵种部(分)队和原成都、武汉、济南军区,空降15军、兰州、北京、沈阳军区的15个侦察大队在扣林山、老山、者阴山、八里河东等地的作战。

  历经大小战斗247次,攻占高地27个,毙伤敌1740余名,俘敌6名,摧毁敌住房70余幢,隐蔽部、暗堡62个,观察哨(台)10个,击毁敌坦克3辆,火炮30余门,汽车4辆,缴获大量的枪支弹药和军需物资。

  在“天天有枪声,月月有炮火,经常有伤亡”的艰苦战斗中,全团官兵同仇敌忾,发扬“五种革命精神”,铸造和实践了闻 名全国的“老山精神”。作战中共有192个排以上单位和4296名个人立功。其中,有5个连(队)、2个排、1个连荣立集体一等功,7名个人荣立一等功;64名个人荣立二等功。


  7连和12连分别于1984年、1990年被中央军委授予“边防钢七连”、“戍边英雄连”的荣誉称号;5连被誉为“八十年代上甘岭”连队。

  涌现了危险时刻冲在前、荣誉面前不伸手的工兵班长龙伟;排雷英雄何志文;无畏的钢铁战士张永山;战地模范指导员杨忠年;“永生的战士”高永年的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团队于1985年荣立集体三等功,1991年11月19日,成都军区党委给团队记了集体二等功。

  

  1979年4月,边防十五团被紧急从美丽的西双版纳调防至老山地区。为保卫祖国边疆和领土完整,边防十五团迅速在老山地区180多公里的边防线上构筑工事,展开设防。东起者阴山脚下的八布,西至海拨2000多米的母鸡坡,全都要靠他们去守卫、去防御。

  到1979年底,全团共开辟堑壕、交通壕6000余米,修筑各种火器工事、猫耳洞1500多个,与此同时,一线分队加强对边境的巡逻控制。9月12日,2连在得知敌情报 后,副连长张及全带领由11人级成的武装小分队,在南木坪打响了调防以来的第一仗,毙伤敌各1名。

  10月,边防15团又主动出击,给予敌一连串打击。10月5日,1营营长和志光,带领小分队到了3段2号界袭击越军哨所,毙敌3名,伤敌6名。10月13日,8连与团侦察队合作,对窃居我1580高地之敌进行袭击,毙敌4人。10月24日,6连副连长赵凡带领1个排,在 友邻部队的配合下,对窃居我1705。2高地之敌进行主动出击,毙敌8人,伤敌4人。

  10月28日,1连副连长自顺安带领一支十人组成的小分队,向窃居我5号地区之敌进行袭击,毙敌4人。10月29日,1连班长张继昌带领4名战士再次袭击5号之敌,毙、伤敌3人。接二连三的主动袭击,打击了越军的嚣张气焰,使他们入侵我国领土的霸权行为大大收敛。

  1980年7月1日卡房脚围歼敌特工战斗毙敌3名,缴获冲锋枪3支,子弹38发,军用地图1幅观察记录纸3张,及其它物资一部,我战士轻伤1人。

  1980年11月7日,云南省军区作战部门根据司令员张海棠关于“骑线点,我军不占领越军就要占领,攻击时必然要会付出更大的牺牲,应先予以占领或封锁”的指示,给边防15团下达紧急命令:“你团务于11月8日20时前完成对1175。4高地(上甘岭)的地雷封锁,不得有误”。

  11月8日,团司令部电令5连:“奉军区指示,根据对敌斗争需要,命令你连组织人员于11月9日10时前占领1175.4高地,完成布防任务及做好长期坚守准备”。2营营长杨恒接到命令后,亲自到5连组织了支精干小分队,由副营长张阿林、5连付连长李世荣、排长夏天光率领,开上了1175.4高地。


  11月18日,越军一股武装人员,向张阿林、高永年等5人的埋雷组展开突然袭击,战士高永年端起埋雷组唯一的一支冲锋枪,不顾个人安危边射击边向敌人扑去营救战友。在撤退途中,其腿部中弹,倒在雷场,触雷牺牲。

  《解放军报》在头版头条报道了他的英雄事迹,并附了编后语《这样的战士是永生的》,云南军区党委追认他为中共正式党员,做出向他学习的决定,文山军分区给他记了二等功,团党委号如全团官兵广泛开展向高永年学习的活动。

  19日清晨,数倍于我的敌人乌黑了1175.4高地,并步步副近阵地,在抗敌进攻时,排长夏大光中弹牺牲,在紧急关头,营长杨恒带领支援分队奔赴了阵地,击退了越军的进攻。5连被誉为“八十年代上甘岭”连队。


  1981年1月27日,昆明军区下达歼灭上扣林以东越军据点的预先号令。决定由陆军第14军42师126团担任主攻任务,边防第15团炮兵营编入第126团炮群,归该团指挥。据点攻克后由126团坚守1个月,再由边防15团接替坚守。

  5月7日6时30分,步兵第126团对扣林山主峰1705.2高地越军发起了进攻。边防15团投入14个连队、452门火炮,分别在6个方向、22个点上实施佯动,另有586名官兵直接配属125团攻打扣林诸高地。

  团炮营主要任务是:对船头、老山和662。6高地实施炮击;对清水地区实施拦阻射击和压制敌纵深火炮。5月7日至8月7日,历时3个月,全营对19个目标进行60次射击。共发射炮弹1304发,毙伤敌约80余人,压制敌观察所2个,迫击炮阵地1个,击毁105榴弹炮7门,压制摧毁敌炮阵地13个,土木质发射点7个,坑道4个,掩蔽部4个,堑壕510米,盖沟250米,单人掩体170个,击毁运输车一台,拦车队4次51辆,军车8次15辆。


  5月24日,8连2排奉命,组织24人的巡逻小分队,在指导员叶本森的带领下,到1160高地和老邓弄一带进行搜索巡逻,当小分队行至老邓弄时,突然与潜与我境的5名特工人员遭遇。此战毙敌5名,其中1名中尉连长,缴获“五、四式”手枪一支,苏制冲锋枪4支,子弹144发,手榴弹12枚,望远镜1具,军用地图1份,匕首及其它物资一部分。我方亡伤各1人。

  7月1日,边防15团3营奉命接替126团在扣林地区的防务,第14军混合炮营转隶该团指挥。团长张清汝率机关人员在猛硐开设前线指挥所,直接指挥扣林地区的战斗,接替扣林山地区防务后,扣林官兵顶住了越军100余次炮击,粉碎敌50余次偷袭,牢牢守住了扣林山,并破袭1442高地,巩固了已得阵地,多次受到总部和两级军区首长的表扬;

  1981年9月18日,13连副连长李智能,付政指李干弱率部队27人在1134高地,香草坪、昆脑河一线对敌形成严密包围后再分片搜索,越特工王保福,李发全被我严密包围,无法逃脱,抵抗无望的困境下,于17时束手就擒。缴获手枪1支,子弹35发,匕首1把, 吊床铺张,手表1块,会议纪要1份。


  1982年4月对盘据在杨万区之敌进行了炮击作战。

  1983年3月,又园满完成对1442高地,扫果屏、艾拉多等地区之敌的炮击任务。

  1984年4月,云南部队实施了代号为“14、17”的作战计划。从4月12日至27日为“14工程”阶段,这是“17工程”即拨除“两山”之敌战斗的前奏。

  在“14工程”期间,军区组织云南省军区边防部队、陆军第14军、11军的各种火炮257门,以船头为中心,对田蓬、马林、杨万船头、都龙、金平当面之敌工事,炮兵阵地、指挥所,驻兵点仓库等414个目标,实施了全线大规模炮击,总计毙、伤敌900余人,摧毁敌火炮30余门、军车20辆。

  4月28,14军118团攻占老山。

  4月30日,11 军31师在师长廖锡龙的指挥下攻克者阴山。在“两山”拨点作战阶段,团队配属14军主要担负确保侧翼安全的任务。


  4月22日8时30分,14军前指令边防第15团7连于26日占领1019高地,确保老山左翼安全。25日19时,7连124名干战乘车离开驻地夭六,于20时到达芭蕉坪,20时30分,7连干战在夜暮掩护下向1019高地秘密开进,于26日9时55分顺利占领1019高地。

  7连在1019高地潜伏7天7夜,战斗打响后又坚守阵地10天10夜,顶住了敌2500余发炮弹的轰击,粉碎了2次偷袭,11次进攻,毙敌66名,伤80余名,击毁敌轻重机枪各1挺,缴获轻机枪2挺,冲锋枪4支和部分弹药物品。战后,昆明军区给7连记集体一等功1次,中央军委授予该连“边防钢七连”荣誉称号。
  

  1984年4月28日,为保障老山主攻部队的右翼安全,十五团12连奉命首先攻占12号界碑附近的7、8、11、15号高地,尔后攻占1426高地。

  4月28日凌晨,4时20分,12连按计划一举攻占了12号界碑附近的7、8、11、15号高地。11时20分,团首长命令12连迅速攻占1426高地。该连立即调整部署,由1排加强工兵、重机各1个班,担任攻击任务,2排接替1排坚守7、8、11、15号高地。11时55分,副连长陆增平带领1排沿山背经负1号地区逐点搜索。

  17时48分,尖刀班摸入敌第1道堑壕,17时50分,1排控制了整个高地,并向负2、3号高地搜索前进,分队在向负3号高地前进中,6名战士触雷负伤,指挥员立即组织抢救伤员,调整力量,以火力压制负3号高地之敌,掩护分队攻击,分队获占负3号高地后,在搜索中缴获枪榴弹12枚,手榴弹70余枚,还有一部分文件、书信、教材、密语等。

  29日18时30分, 12连又奉命占领13高地,该连经调整部署,冒着敌人炮火连夜开辟通路,尔后向敌阵地摸进,于30日凌晨6时,占领了13号高地。保障了老山主部队翼安全。


  从5月2日起,在老山、者阴山地区全面转入防御。团前指率3、4营防守1426高地、扣林地区。团指挥组率2营防守1019高地,1175.4高地和马店地区。5月13日,18连在连长甘正良的率领下,开上1019高地,增援7连战斗。

  5月5日陆军第40师第122团配属边防第15团100迫击炮连,攻占八里河东山。尔后,以122团加强边防第15团第2营,并以炮4师18团2营、军炮团122加农炮营编入122团炮兵群,在八里河东山方向组织防御,负责盘龙江以东地区的防务,进一步加强了防御态势,初步建立了适应长期坚守的防御部署。

  6月11日3时25分,敌313师约一个团的兵力,在821特工团配合下,向我那拉地区和八里河东山发起攻击,边防15团坚守现有各阵地,119团、112团前沿坚守分队依托工事,在猛烈炮火支援下将敌击退。


  7月12日,敌第二军区前指直接指挥313师266团、314师818团,316A师174团,356师876团、312师141团及821特工团,198特工团1 个营,向我老山、662.6高地、那拉口子、八里河东山发起了大规模的全面进攻。敌主要方向指向那拉口子、662.6高地, 该地区展开了3个团兵力,企图一举夺占,取得依托,向老山进攻。

  14军119团粉碎了该方向敌进攻企图。在八里河东山方向,14军41师率122团、边防15团2个连靠前配置以2个步兵营作为第二梯队,在老邓弄至白石岩地段疏开配置,向北侧边境警戒。7月12日13时12分,敌约一个连的兵力进攻我30号高地,边防15团18连在炮火支援下,于16时45分击退敌之进攻,毙敌19名,伤敌40余名,缴获60迫击炮1门,至此,敌停止了向八里河东山的牵制性攻转为炮击。 经过14小时的激战, 行 谋已久企图攻占老山,且规模甚大的“MB―84”战役计划破产。我阵地前敌尸横遍野。

  7月22日,昆明军区司令员向边防第15团团长蒙利兴下达口述命令:“西边的门已关紧,东边的门未关紧,你团迅速攻占13号界,关紧这扇门。”据此,边防第15团5、9连于8月4日攻点了13号界碑,迫使敌后撤,控制了反阳地区。为保障船头,那拉防御阵地左翼的安全和友邻拨除敌东山观察所创造了有利条件。


  8月4日,陆军第11军接替14军在老山地区防御,并指挥者阴山方向的防御,边防15团改为配属第11军作战。 11军接替防御后,为改善防御态势,不断给敌以军事压力,开始对我防御前沿敌部分目标实施主动出击。为此,边防第15团加强了对扣林方向间隙地区的控制。基本上堵死了敌可能进入的通道。 

   8月8日,边防15团侦察队袭击1442高地,毙敌13名,伤敌10余名。

  1984年12月9日,陆军第1军接替陆军第11军在老山地区防御,并指挥边防第15团。1军接防后,分别于1984年12月21日和1985年1月15日抗击了越军2次团规模的进攻。

  1985年2月11日,陆军第1军组织陆11师、36师、边防第15团1个加强连的兵力在5个地区,对敌18个据点进行了出击作战。团15连于当日5时节5分攻占扫果屏地区,于14时撤回,毙敌4名。


  1985年5月8日开始,陆军第67军开始接替第1军在老山地区防御任务,至29日接防完毕,边防第15团配合陆军第67军作战。

  为扩大战果,7月中旬,团长蒙利兴率作训、炮兵股长等人翻越205高地出境,对敌龙井地区实施抵近侦察,发现敌阵地为梅花阵地。地形极为复杂,对步兵极为不利,便决定采取炮击方法歼灭敌人,炮击中,毙敌28。

  10月,团炮营炮击达莫扣地区,毙敌20余人;12月,152榴弹炮连炮击戈摆大桥,毙敌24名,伤敌27名;1985年11年3日凌晨3时,越军982团1个加强特工排,从1495高地分3个方向向我12号界阵地偷袭,14连击退敌进攻,毙地4名。


   1986年1月8日,12连出击1495高地敌据点,共歼敌22名,同年3月前完成了出击老虎山,1420、包谷洞、高棚之敌据点的作战准备工作,大量牵制了当面越军兵力,有力地配合了主战场行动。

  1986年4月30日,陆军第47军接替了67军任务,并于1987年4月30日将防务移交27军。团队继续在侧翼配合两集团军作战,团炮营、机炮连多次奉命执行炮击作战任务,毙伤敌数名。

  1988年4月30日,步兵第37师加强112团、集团军地炮旅和工兵团接替27军。边防15团配合37师展开反敌侦察渗透活动。这一时期我军在逐步降低战场温度的同时,积极主动歼敌,保持了边境一线的军事压力,较好地配合了政治外交斗争的需要。


  1989年10月13日,成都军区守备第1师2团(原边防十五团),师独立第2营、炮兵营、侦察队、工机连,守备1、3团工兵排和侦察队,配属40师119团,炮兵团1个122榴炮营和师工兵营,全面接替步兵第37师老山战场防务。

  团队接防后,坚决贯彻军委关于“对越保持适度军事压力”、“不吃亏、不示弱”的对越作战方针和省军区前指及师的作战批示,正确处理关系,认真落实作战方案,加强对敌观察,严格岗哨警戒制度,对于敢于挑衅的越军,针锋相对,坚决还击,毫不示弱,先后成功地组织了1次反炮击作战,打退了敌人2次偷袭,2次有效地制止了越南边民在争 议地区的种植和建房活动。

  1989年11月,越军向我前沿阵地疯狂炮击,团奉命组织1个炮兵连、 6个火力排对敌实施还击,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122榴炮连仅以2发炮弹就摧毁敌一个指挥所。


  1990年2月13日,越军以一个排的兵力对我3连B64、66号阵地实施偷袭,该连2排发现敌情后,迅速占领阵地,进行还击,取得了歼敌5名的战果,受到省军区前指的通报表扬。

  1990年9月和1992年3月,团奉命先后组织人员平毁了越南边民在楠木坪争议地区种植包谷,以火力驱逐了在我662.6阵地前沿建房的越南边民,从而牢牢控制了战场的主动权,实现了军委对越保持适度军事压力的意图。

  1990年,该团12连被中央军委授予“戍边英雄连”荣誉称号。

  1991年11月,江民泽席主视察该部,为该部题词“戍边卫国”,并为该部记集体二等功。

  1992年中,配属该部兄弟部队全部撤退归建,部分境外阵地被废弃,并在阵地修建永久工事,部队内部大换防,番号再次更换为文山军分区边防2团。

  

  回望老山,回望1426 一一 陆增平1426作战记忆

  
  我曾经战斗生活过的云南边防十二连,"东转西转到处转,17次转换,枪战炮战攻防战67次战斗战战壮军威",为戍边卫国立下了不朽功勋。参加过1979年的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经历过多次边境战斗,五次荣立三等功,还荣立过一次二等战功,但对1426之战,铭心刻骨。

  在2016年国庆这个特别的日子再上老山,激情难抑,泪湿衣襟,记下了老山之行的心路历程,记下了1426的作战经历,把戍边卫士对祖国、对人民、对军队、对战友的一片真情跃然纸上。我不是一个拿笔的人,我是一个操枪弄炮的人,但我字里行间满是忠诚,洋溢着真情。我把这原始的粗糙的文字奉献给大家也算是对历史的回应吧!


  2016年10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7周年之际, 我参加了原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省军区边防第十五团三营十二连(“戍边英雄连”)老山右翼1426高地主攻(加强)排"重赴西南边陲、寻觅战斗足迹、弘扬老山精神、崇尚爱国教育暨国防教育"学习活动座谈会,跟随当年一起“冲锋陷阵、出生入死、生死相依、只身报国”的82名参战老兵,53名家属、子女、孙辈及朋友,一起登上了我们心中英雄的山——老山。

  我站在老山主峰高高的瞭望塔上,神情凝重地目视着近在咫尺、仅有一凹之隔、满山翠绿的山峰,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仿佛又回到了32年前那场生死就在一隙间的战场……
  

  一、逼近1426高地

  1426,对许许多多朋友来说,它——只是几个简简单单、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阿拉伯数字。的确,1426,这是一个不被人们提起,且早被遗忘的高地。但它对我和我的战友却是一辈子的记忆……

  1426,位于云南省麻栗坡县境内,在老山的右翼,她左与老山、右与12号界、扣林山遥相呼应。对面,与越南的大青山隔河相望,是老山地区的一个重要屏障、军事要地。

  1984年4月28日,对于绝大多数曾生活在这个时间节点的人来讲,只不过是他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极为平凡的一天,不会留下任何值得回忆的东西。但对于我和我的战友来讲,这是铭心刻骨、永生难忘的一天!

  1984年4月28日,我奉命率领一个加强排攻打1426高地,保障老山主战场右翼的安全。

  4月25日中午,伴随着营部清脆、雄壮的紧急集合号令,早以做好战斗准备的加强排的勇士们全副武装,按照全营行军序列依次登上了三辆军车。我则随连长甘贵华一同蹬上了营长的指挥车,踏上了通往战斗的征程,实践着战友们战前决心书、挑战书、应战书、甚至于遗书的誓言……

  经过4个多小时的车程后,在全营的最前面到达了接敌运动中的第一个点——磨刀石垭口。当夜,为了隐蔽行动企图,对易发光、发声的装备进行了严密的伪装、反复检查,做到万无一失。

  部队于深夜前往敌阵,战友们冒着毛毛细雨、踏着泥泞的山路,悄无声息地穿过了充满牛屎马粪横溢的苗族村寨,沿着近60度左右的山梁向12号界进发,于拂晓前占领了12号界西北侧长岭岗(我曾3次参加团组织的现地侦察到过这里),全排昼夜进行紧张、有序的土工作业,抢挖工事、掩体、战壕、交通壕,并作好一切战斗准备。


  二、攻占1426高地

  望着对面森林茂密的1426高地和雄伟的老山主峰,我思绪万千。再过几十个小时,这座美丽的山峰将会变成什么样?又会有多少年轻、鲜活的生命为之而长眠于此……

  4月28日凌晨4时20分,在大雾的掩护下,我连按计划一举攻占了12号界附近的7、8、11、15号高地,全排在15号高地根据山形,选择有利地形占领阵地,并作好一切战斗谁备。

  27日的夜(包括28日晨),是多么的漫长,微风轻轻的吹动着树叶,雾气随着微风的吹动,时而盘绕在半山腰、时而又跑得无影踪迹,神秘地变换着各种姿态,仿佛是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28日凌晨5点49分,接到营指挥部电话。电话里,通信兵逐一摇通了全营指挥员的电话后,营长李代增在电话里以庄重、严肃的口气说:

  现在是28日5点50分,请前线指挥员对5点51分的时间,读秒10 9…… 5 4 3 2 1;我军将在5点56分对当面之敌实施炮击,请前线指战员务必作好一切战斗准备、加强观察、及时报告战况。

  隙间,寂静的阵地忙碌了起来,一道道命令通过口令准确传到各个哨位,传到了每个指战员。战友们全神贯注,警惕的双眼紧紧盯着1426高地,盯着老山……
  

  1984年4月28日凌晨5时56分,轰轰 轰,三发炮弹带着长长的火焰率先飞向老山、飞入敌阵。隙间,我军部署在郊址城、老涛坪、猛硐一线的炮火万炮齐呜,带着仇恨的火焰飞向老山,炮火就像农民挖地一样,从主峰不断延伸至反斜面、再从反斜面拉至主峰、又从主峰拉至第一道战壕,这样反复三个波次后,炮火延伸至远方敌阵。

  我团160迫击炮、152榴弹炮、130火箭炮;营机炮连100迫击炮也是百炮齐轰1426高地;我连100迫击炮、60迫击炮、八二无后坐力炮、轻重机枪、冲锋枪同时向1426高地进行了猛烈的射击。枪炮声不绝于耳,炮弹的火焰映红了天空,子弹的飞泄连续不断,老山、1426高地一片火海。
  

  我排在连队战斗队形的最前面,布署在12号界碑靠1426高地、老山的山腿上,距老山最近。我们一面不断向1426高地守敌炮击、射击,一面观察着1426高地守敌的情况和老山主攻部队的行动、战况。炮击后的老山一片焦土,我排左翼老山主攻部队打得悲壮激烈。

  我们眼望着只有一凹之隔的老山主攻部队战友,不时看到敌人机枪的疯狂扫射以及战友们的应声倒下、我军战友射向敌人暗堡的四0火箭弹及火焰喷射器、机枪发出的火光,奋力向老山主峰进攻。861指挥机里九个频道中任何一个频道,传来的都是“我排、我班已占领XX高地”、“XXX牺牲”、“XXX负伤”、“XXX代理指挥”等等。

  比起老山主攻部队的战友,我排就算得上幸运。在我军强大火力的攻势下,敌人无力抵抗,丢盔卸甲,逃之夭夭。


  11时许,三排长毕志明(战前因原三排长调到六连任职,毕志明从司务长任命为三排长)带着炊事班送饭上来了,我排已经吃了3天的压缩饼干。我抽出信号毛巾,三排长给我打上了米饭。

  正在此时,因通往连、营指的电话线被炸断了,时间指向11点55分(团长和志光发出命令时间11时20分),只见连部通讯员王小军气喘嘘嘘地跑到我面前:陆排长,团命令“你排立即向1426高地发起进攻,天黑前必须占领1426高地”。此时的我根本顾不上吃饭,抖抖信号毛巾,带领全排直奔1426高地。

  在密茂的树林里,沿着越军多年不用的巡逻道,树藤纵横交错,艰难前行,一时间方向难辩,我们不时拿出地图和指北针来判定方位(向)。到达1426高地下面凹部时,在判定目标的同时,战友们立即在树丛中、枯叶下面挖坑取水,并检查武器装备。在进行了简单的分工后,全排成一路队形沿着巡逻道向1426高地发起攻击。


  我走在最前面,突然看到了敌人的工事和机枪掩体,立即手势指挥5班从左侧包抄上去,同时,带领全排冲入敌阵。此时,5班方向传来地雷的爆炸声,我一面指挥搜索占领敌阵,一面组织抢救伤员。卫生员杨朝友几次往返雷区抢救伤员,我则跃进越军布满地雷的战壕里接送伤员。

  伤员从卫生员手中,经过我的肩膀又转到另一位战友的手中。伤员的鲜血染红了我的左脸及左侧衣服、弹袋。此时,听到工兵班长龙伟向赶上来的连长报告:“连长,地雷太多了,一时排不完,我要用身体滚过去,开辟通路”。只听连长说“不行,原地待命,工兵第二梯队马上就上来了”。

  我还没来得及制止,只听到"轰轰"两声,地雷连续爆炸,龙伟冲进了雷区......我的心一下子就收紧了,幸好他只是头部和脚受了伤。他是真正的活着的滚雷英雄,是全排战友心中的大英雄。

  一排、三排上来了,团侦察队上来了。


  连长命令:

  一排接替二排坚守阵地,抢修工事,准备战斗:二排护送伤员,到后面休整待命。

  至此,在我军强大炮火攻击下,在连队战友及友邻分队的支援和配合下,我排经数小时战斗,按上级规定的时限,一举攻占了1426高地,保障了老山主攻部队右翼的安全,为我军顺利攻占老山主峰创造了有利条件,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我排的光荣而艰巨的战斗任务。

  我排的战斗虽不是十分激烈,但也付出了生命和鲜血的代价:

  五班战士张荣清、团工兵班副班长金德荣壮烈牺牲。四班副班长江礼渊、战士张越、团工兵班班长龙伟、副班长吴大宏在战斗中不幸触雷光荣负伤。

  我排护送着伤员刚到反斜面,遇到指导员李兴达、教导员杨成礼带着部队(担架队)上来了。教导员看到我脸上、肩膀上、子弹袋上的血迹吃惊地说:"陆排长,你负伤了!"

  我也顾不上是自己身体流血还是战友的血洒在我的身上。"把伤员交给我们,你们休息一下。” 话音刚落,我又接到命令:速返1426高地待命!

  夜幕降临,经过一天战斗洗礼的老山、1426高地寂静如初,除远方偶尔传来几声炮弹的爆炸声外,一切显得格外宁静,仿佛这里什么都不曾发生。

  我走出了连指挥所(越军指挥所为我所用),只见一排的战友们除了站岗放哨的以外,其他的都在抢修工事,以迎接第二天的战斗。本排的战友则怀抱着机枪、冲锋枪,和衣躺在战壕里——睡着了。

  许多我们只能从书本上 看到的、碎片化的历史战争场面以及从电视上、电影里看到的战争片段、镜头呈现在我的眼前,他们才十八、二十岁呀!他们实在是太累了……


  我也顾不上是自己身体流血还是战友的血洒在我的身上。"把伤员交给我们,你们休息一下。” 话音刚落,我又接到命令:速返1426高地待命!

  夜幕降临,经过一天战斗洗礼的老山、1426高地寂静如初,除远方偶尔传来几声炮弹的爆炸声外,一切显得格外宁静,仿佛这里什么都不曾发生。

  我走出了连指挥所(越军指挥所为我所用),只见一排的战友们除了站岗放哨的以外,其他的都在抢修工事,以迎接第二天的战斗。本排的战友则怀抱着机枪、冲锋枪,和衣躺在战壕里——睡着了。

  许多我们只能从书本上 看到的、碎片化的历史战争场面以及从电视上、电影里看到的战争片段、镜头呈现在我的眼前,他们才十八、二十岁呀!他们实在是太累了……


  我心里更加坚定了原来的想法:在这一群年轻人里,就我经历过1977年中缅边境抓捕蒋残匪特、缉毒及1979年2月对越自卫还击作战、1981年扣林山九勇士高地防御作战等现代战争的考验及陆军学院军事指挥、外军研究、战例研究等军事理论的系统学习,我一定要善始善终,每一步路都要走在最前面,用自己的行动带动和影响他们、鼓舞他们、保护好他们。

  急促的电话铃声在指挥所响起,甘贵华连长迅速拿起话筒,只听郭润参谋长在电话里发出命令:命令你连二排迅速做好战斗准备,沿1426高地、2号高地向敌纵深推进,在—8号高地附近选择有利地形进行潜伏。主要任务:提前发现敌人,阻敌向老山、1426高地进攻,不得恋战。给你10分钟准备时间,团炮火掩护你们开劈通路。

  甘连长立马发出命令:一排长迅速准备炸药包,待团炮火向敌纵深开炮时,为二排开劈通路;二排长,做好出击准备!


  我边向通讯员蔡卿下达全排检查武器装备,准备出击的命令,边查看地图。从图上看,一条小路向老山方向延伸、约70米后沿2号高地向下就没有等高线和小路了,远方则是一个不太明显的小山包,再往前延伸,则是越军占领的绥都风、1058高地。

  一排长李明祥和我是军校同班同学,我俩的床就紧挨在一起。此时大家都知道,在这样的环境和背境下执行这样的任务,将意味着什么。毫不夸张地说,这次出境设伏,其危险性是无可比拟的,可以说这是一条不归路。老同学从挂包里拿出一个炊事班分配给他的午餐肉罐头打开后硬塞到我手中,几乎是用命令的口气逼着我,看着我把属于他的那份罐头吃下去。我含着泪水艰难地咽下了这个含意深刻的,充满了复杂情感的罐头。

  团炮火停了,一排开劈通路的爆炸声停了,山间又恢复了往常的宁静,让人感觉到静得有些可怕。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支23人的神秘小分队带着神圣的使命出发了。


  我拔出冲锋枪通条当探雷针,一边小心地探着地雷、一边观察前面的动向,还要随时准备应付突发情况。六班战士兼通讯员张家怀身背电话单机和被复线紧跟其后,接着是四班长熊焰、四班机枪手赵光荣。再后,全排按战斗序列手拉着被复线依次跟进。

  这是一座约60度以上的陡坡,有的地方可能达到75度左右。小路弯弯曲曲,左侧是长满了杂草的越军交通壕,右边同样是长满了杂草的、很陡的山坡。稍有不慎,很容易滑倒并滚入交通壕或山箐中。

  不知行进了多久,天空突然暗淡了下来。也许这就是黎明前的黑暗吧。

  突然,一个不太突出的小土堆横档在我们的前面,并依稀有一座木料砌起的小桥。我示意停止前进,收起冲锋枪通条,只身前往查看:敌人的机枪掩体,这是敌人的阵地!


  进到战壕,一丝灯光从一掩蔽部里映射出来。我即挂上冲锋枪,右手握住手榴弹、将拉火环套在小指上,左手反手甩进去一个石块。没动静,再甩,还是没动静。伸头一看,只见一煤油灯亮着,什么都没有,敌人跑了。随即指挥搜索占领阵地。

  这是一个只有100多平米左右的直角小阵地,一条战壕,也是交通壕,显得残败。此时,下起了小雨,只听电话响了三次短声后,一排长李明祥:老二老二(二排长的意思),下面有人穿着雨衣在活动,是不是你,我的火力已准备好了。我抬头一看,这不就是1426高地吗,行进了一夜,我们竟只走了1000多米,我排已经到达-8号高地了。

  占领阵地后,我们边警戒边扩大搜索范围。意外发现,阵地下面陡坡上还有许多不同类型的A字型掩蔽部及其它掩蔽。种种迹象表明,这是敌人的连部。除了像1426高地一样搜索到一些越军逃跑时来不及搬走的一些枪榴弹、手榴弹、文件、书信、教材、大米、茶叶之外,还有满满的一行军锅米饭未曾动过,另外有一个行军锅,装的是当地树木腾条叶子煮的菜汤,当地老百姓叫“酸蕃菜”,吃着有点酸。


  一个大锑锅里煮着三块老肥肉。正当大家饥肠咕噜,准备饱餐时,只见卫生员杨朝友伸手制止:“排长,大家都别动,我是卫生员,我先吃,15分钟后如我没事,大家再吃”。就是这样的好战友、好兄弟,在1426高地上,几次冒着生命的危险,冲进雷区抢救伤员、又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把生的希望让给战友,把死的威胁留给了自己……杨朝友,一个普普通通的彝家小伙,他是全排心目中真正的舍身忘死的英雄、他是战场英雄卫生员。

  搜索占领阵地后,我决定,潜伏地点就选在这里。一面将情况向连长报告,一面摊开了地图。通过现地对照,这里确实对我不利:如敌人来偷袭,不要说是一个班 ,就是一个组,也会让我们要命的,既不能前出,更不能后退。只能依靠1426高地的火力及团炮火支援进行死守。

  不容我置疑,当即决断:必须前出进行现地侦察,只有摸清敌情、地形,掌握第一手资料才有可能立于不败之地。于是,在没有请示汇报的情况下,我将阵地交由六班长罗晓林全权指挥,带领四班长熊焰、机枪手赵光荣、五班长杨明怀、六班战斗小组长黄贵富等4名战士前出侦察。


  侦察小组一行5 人穿过树林,到达林边,前面是梯田,不远处左前方是越军占领的1058高地,右前方是绥都风。1058高地相当掩蔽,被腾条、树木所覆盖着,若不是听到敌人的说话声,你根本不会想到,那里会有人。

  通过现地侦察后判断:1、1058高地至少有三道环形战壕并有数条交通壕连接,可谓是四通八达;2、1058高地至少有2个连以上的兵力防守,敌我兵力悬殊10倍以上;3、1058高地距我阵地约2公里。其中,约1.2公里的树林、约800米的梯田;4、敌人对地形、道路非常熟悉,可以说是了如指掌,而我则一无所知;5、我阵地右前方,即与1058高地基本平行的1157高地、绥都风距我更近,但情况不详。

  带着上述侦察结果回到了阵地,当即将情况向连长作了汇报,不但没有受到表扬,反而挨了辟头盖脸的一顿批评:乱弹琴!不请示、不报告,擅离阵地,老山主峰已看到你们了,正通过基指在核实当中。当然,批评、处分对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对当前的敌我态势心中有数。同时,召开了全排军事会议,群策群力,分析、介绍情况,设想、布署几套作战方案,并将代理人按战斗序列扩大到了战斗小组长,进一步布置了作战任务,严防死守。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