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探讨楼市趋势,以政策为依据,以数据为论据,以事实为佐证,不多不空

  上海市长应勇:上海要切实减少对房地产业的依赖

  第一财经日报 2017-05-09 22:59

  今天(9日)上午和下午,应勇同志分别参加上海市第十一次党代表大会地区系统第三代表团第二十六组和金融、经信系统代表团第八组的审议。

  应勇说,要全面贯彻中央对上海工作的新要求,深刻认识党代会报告提出的上海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重大机遇和愿景蓝图,凝心聚力,狠抓落实,努力开创发展新局面,勇当改革开放排头兵、敢为创新发展先行者,不断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推向前进。


  
  美联储堪萨斯城联储主席George(2016年有投票权):不应当因为第一季度GDP增速放缓而暂停循序渐进地加息。
  推迟循序渐进地加息有风险。
  重申美联储应在2017年开始缩表。
  正密切关注汽车销售,可能会发出支持加息的信号。
  支持美联储循序渐进地收紧货币政策。
  失业率脱靶会对扩张构成风险。
  国际形势所造成的下行风险现在降低。(来自华尔街见闻App)
  
  今年商品房均价增幅不超1% 北京新房进豪宅化时代

  

  每日经济新闻

  2017-05-10 04:35

  2017年的楼市,将何去何从?

  5月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等机构发布《房地产蓝皮书:中国房地产发展报告(2017)》(以下简称“蓝皮书”)。对于商品房市场,蓝皮书预测,商品房均价增速由2016年的10%会下降到2017年增长不超过1%。

  蓝皮书执行主编王业强表示,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坚持“房子是用来住,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的背景下,2017年房地产政策的基调我们认为是抑制房地产投资,防止金融风险,同时也要保持房地产平稳发展。

  同时,蓝皮书指出,2016年北京二手房成交量超27万套,创历史新高。北京地价上涨促使房价上涨,未来北京南五环外新盘房价将达6万元/平方米的水平,北京新房进入豪宅化时代。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目前,热点城市调控仍在不断收紧,限购限贷力度还在不断加码。刚进入5月,郑州、无锡、上海等地又出台了有关房地产方面的调控政策。

  预测1:房地产投资将进入下行通道

  整体来看,2016年房地产市场经历了新一轮快速上涨。

  蓝皮书中一组数据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总投资规模首次超过10万亿元的门槛。商品房增速也自2010年以来重新回到两位数增长,其中全国住宅均价7203元每平米,同比增长达到11.3%。

  这也使得我国房地产市场区域性分化日益显著,“双高”特征明显,即一、二线城市高房价和三、四线城市高库存并存。

  蓝皮书强调,防风险是2017年房地产政策的主基调。一是经济下滑的风险,需要正确认识房地产的积极作用;二是国际国内资本市场的“资产荒”风险,资金脱实入虚,推高房价;三是国内地方政府债务不断累积,如果房地产市场下行,很有可能激发地方政府债务危机。

  蓝皮书预测,2017年城市分化将进一步加大,因城施策将更加显著,一二线重点城市仍以调控为主,其中二线城市降杠杆已成为主要任务,三四线城市“去库存”的优惠政策仍将继续,整体成交量将逐渐回落。

  同时,根据2016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以及“既抑制房地产泡沫,又防止出现大起大落”的定调,房地产市场将回归居住属性,投机性需求将受到压制。预计2017年房地产投资将进入下行通道,整体呈现温和下滑态势。

  瑞银最新发布的《中国经济评论》报告预计,整体而言,4月地产建设活动大致平稳,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速小幅放缓至8%~9%左右。

  预测2:商品住宅销售面积或下滑5%

  对于各界关注的商品房方面,王业强表示,从商品房市场销售情况来看,2017年增速回落,价格走势相对平稳。2017年商品房销售面积与销售额增速比2016年双双回落,降幅分别为10个百分点和20个百分点,预计商品房均价增速由2016年的10%会下降到2017年增长不超过1%。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平稳也将有利于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

  对于2017年的商品房住宅市场,蓝皮书认为,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房地产调控政策致力于促进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住房市场库存消化压力减小,由宏观基本面因素决定的中长期住房需求增长趋于放缓。

  具体到需求方面,蓝皮书指出,从住房需求的宏观影响因素来看,虽然宏观基本面因素总体依然向好,但经济增长和收入增长的放缓以及部分人口结构指标的逆向变化预示着中长期住房需求增长趋于放缓。

  再从经济因素来看,据蓝皮书分析,2011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持续下行;2013年以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减小。从人口结构来看,我国人口抚养比自2011年由降转升,2014年和2015年上升速度增加;2014年以来结婚对数持续加速下降,2014年和2015年分别比上年减少约40万对和80万对。

  基于上述因素,蓝皮书预测,与宏观基本面因素决定的中长期住房需求增长放缓趋势相比较,我们认为当前的销售规模难以持续。综合商品住宅销售面积预测模型和对中长期住房需求的估计,预计2017年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将出现5%~10%的负增长。

  预测3:热点城市房价回落幅度较大

  瑞银发布的上述报告中也指出,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高频数据显示4月30个大中城市的房地产销售同比跌幅从3月的30%扩大至40%。但部分未出台调控政策的三四线城市房地产销售依然非常强劲,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一二线城市的放缓。

  而价格方面,去年年初以来,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价格环比涨幅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9月房价涨幅创历史新高。伴随着热点城市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实施,10月以来房价涨幅已出现收窄。

  《蓝皮书》指出,在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的环境下,预计2017年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价格涨幅回落,热点城市受政策收紧影响回落幅度将较大。

  此外,针对去年宽松的住房信贷政策环境也推动了房价、地价的快速上涨这一情况,蓝皮书认为,2017年信贷政策实现更均衡分配。

  具体为,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适度加大三四线城市房地产信贷资源的倾斜,以降低一线、二线热点城市的居民杠杆比例。房地产政策方面,在强化房屋回归居住属性的同时,通过因城施策、精准调控和中长期的长效机制来推进住房体制建设。


  
  【海南海口出台房地产调控实施细则,主城区与生态保护区限购】近日海口市政府颁布了《海口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的实施细则》。细则提出,将产权式酒店和二手住房纳入本次限购范围;对非本省户籍人员以家庭为单位实施限购,非本省户籍居民家庭提供在本省各市县的连续2年以上缴纳社保证明才能购买首套房;购房贷款未结清的居民家庭,购买第2套房贷首付比例提高到70%以上。(海南日报)(来自华尔街见闻App)
  
  【调控政策加码 一线城市二手房交易持续降温】某知名房地产数据提供商预测,在今后一两年内,像北京和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二手房月均交易量为1-2万套将常态化。业内人士认为,从整体政策来看,5月份政策的密集程度会下降,但重点会放在“抓落实”上。考虑到市场、政策等诸多因素,房企在土地拍卖市场的动作会更加谨慎。(中证报)(来自华尔街见闻App)
  
  强力去杠杆来临,裸奔的是谁?
  2017-05-09 秦小明 樱桃小房子
  

  几个潮起潮落,人的一生也就这么过去了。

  樱桃小房子注:
  这几天我没有写快餐式的原创,在调研重大选题,需要时间,请读者耐心等候。暂时选取文章转发,不代表樱桃小房子的观点,仅供读者参考。比如文中所说,买房的都是中产,但我看现在拼命上车的其实很多都是屌丝,以及三四线城市很多棚改被拆迁的社会底层人,拿着微薄补贴,倾其祖宗三代所有,凑齐首付,沦陷在疯狂的楼市泡沫中,成为牺牲品。

  今天看到一个统计数据,深圳购房者的贷款成数已达到7成,月供平均在1万元以上,南山区的月供接近2万,而深圳平均工资是不到八千,满负荷的背负房贷压力。其实去杠杆对这些屌丝刚需影响倒是不大,反正自住,升值贬值无所谓,但沉重的月供压力,也让上班族压的喘不过气来。而要命是的那些年轻的投资者,没有经历过楼市调控的周期,不懂得敬畏市场,眼红别人赚快钱跟风投资的人,将在此轮去杠杆的大潮中成为裸露者。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秦小明(ID:smallintern),原标题《去杠杆之下, 泡沫正在破灭!》

  最近和搞金融的朋友聊了聊,大家都很丧。搞股票的、搞债券的、搞银行理财的、搞商品期货的,日子都很难过。

  大家都惊呼这次上头玩儿「去杠杆」是来真的,力度比想象中要大,执行比想象中要严,对市场短期阵痛的容忍程度,也比想象中要高。

  这么玩儿下去,一个个的资产泡沫,包括不少人眼里「永不跌价」的房子,是不是都得被捅破?

  我看是。
  1

  什么叫「去杠杆」

  你手头有30万,买了个100万的房子,找银行借了70万。这70万,金融里就把它叫做杠杆。

  通俗的理解,借钱负债的过程,是加杠杆的过程。还钱消灭负债的过程,是去杠杆的过程。

  也可能你不还钱,负债变成了坏账,自动消灭了,这也叫去杠杆。这种去杠杆,显然不会是什么好事。

  几乎所有的经济危机,都是很典型的被动去杠杆的过程。
  欠的钱太多了,只能靠借新还旧,所谓的旁氏借贷来还。最后连旁氏的手法也借不到钱,连利息也还不上了,大家就不还了。

  债务违约,经济被动去杠杆,市场崩溃。

  管理层一般都会极力避免走到这一步,因为这一步的代价实在太大。大家回想过去这十年,全球经济因为被动去杠杆有多艰难。

  老美去杠杆慢慢在完成,股市屡创新高。连一向被嫌弃的欧洲,股市也创了新高。

  唯独中国的情况,刚好在往相反的方向发展。除了房子之外的所有资产,都经历了暴跌的周期,且这个周期,目前看来还远未结束。

  究其根源,就在于去杠杆这三个字上。老美和欧洲方面,杠杆去得差不多了。中国现在才刚刚正儿八经要干这件事。不是幡然醒悟,是被逼无奈,再不去,就等着原地爆炸。


  
  2

  如何跑经济增长

  大家常听说GDP增长了几个百分点,一个国家为了跑GDP的增长,就像一个家庭为了跑收入一样,会有很多方法。

  比如你可以勤劳辛苦多加班,靠时间来跑收入;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单位产出来跑收入;你还可以向别人借钱,拿去创业投资或者炒股票赌博,来跑收入。

  这几种方法,对应到宏观上,就是靠劳动力的投入来跑GDP、靠技术进步来跑GDP、靠资本投入或者加杠杆来跑GDP。

  哪种方法最容易,你就会更倾向于使用那种方法。

  你看中国过去靠着人口红利,血汗工厂,跑出了大量外汇储备,这都是廉价劳动力堆出来的。人口红利不行了,那就靠投资来跑,修桥造路,造房子。

  投资的钱哪里来,找银行借呗!银行的钱哪里来,自然是央妈印出来的。但要注意,央妈印出来的钱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是相互借来借去形成的「信用货币」。

  这就是加杠杆,前面说了,加杠杆就是借钱的过程。

  过去这些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失去了人口红利优势之后,就开始玩儿命加杠杆搞投资,往死了加!

  政府加杠杆搞基建,基建可是管理层跑GDP的嫡系正规部队;企业加杠杆炼钢铁造房子,三四五线城市房子库存迅速高企;钢铁产能的洪荒之力释放出来,导致价格一路跌成屎,比菜价还贱。

  后来继续这么玩儿下去,发现不行。

  政府借了银行的钱你还得还,企业借了银行的钱你也得还!尽管政府国企和银行的钱,不少时候是左右手互倒,坏账也是左右手互倒,但明面上,还是要按规矩来,借钱你就得还!

  政府没钱还怎么办,那就把地价往死了抬,有了卖地的收入,那就可以还银行的钱了。企业没钱还怎么办,国企的话,那就借新还旧,或者给你展期。

  不是国企的话,也不能轻易让你破产啊,你破产了,银行的坏账多难看,尤其是那些大的制造业,房地产开发企业,你没还钱之前,坚决不能让你死!

  喂,不要忘了,还有老百姓嘛。

  政府玩儿命加杠杆,企业玩儿命加杠杆,但中国的老百姓没有玩儿命借钱加杠杆的习惯啊,大概是因为穷怕了。

  于是就出现了去年的房价暴涨,进一步营造出,在中国,房子是永不跌价的资产。现在啥都不行了,实体不行了,股市不行了,人民币不行了,你钱还放在银行里等着变成废纸?

  对了,以前你总是感觉钱在贬值对不对,就是银行存款跑不赢CPI那种感觉,你很难受对不对?感觉难受就对了!

  来买房吧!
  来加杠杆吧!
  来为政府和企业的负债接盘吧!

  到此为止,中国经济的所有部门,都玩儿命加了一遍杠杆。

  前些年政府差点玩儿脱,最后通过债务置换,展期等方式暂时解决。这两年,企业的杠杆又差点玩儿脱,所以现在上面拼命在去杠杆,并且老奸巨猾地,连哄带骗地,把老百姓忽悠进去了。

  经历过去最新一轮的房价暴涨,有多少城市中产没有背上几百万的负债?没有背上负债,你都不好意思说是中产,因为你根本买不起房!屌丝是不能让你加杠杆的,你加了杠杆很容易搞成坏账,这个上面是不欢迎的。

  大家都加完一轮杠杆之后,如果一切保持不变,经济倒也是可以用时间来换空间,慢慢通过技术进步来跑GDP,调整经济结构,搞搞供给侧改革什么的,岁月静好,欢乐祥和。

  可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老美在这个时候搞起了大张旗鼓的加息,你还怎么岁月静好?

  3

  美国加息与中国的杠杆

  这两者有啥关系?这个关系可大了!

  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你钱了很多钱,你最怕什么?是不是最怕利息升高?就是这个道理。

  老美一升息,中国必须被迫升息,学过金融的都知道,这个是由利率平价决定的。如果中国不升息,不保持现有的利差,套利活动会让人民币跳贬,资本外流,中国的外汇储备流失。

  中国外汇储备如果大量流失,这个事情比房价崩溃的影响可能还大。各位知道外汇储备最直接地代表着一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小国们正是因为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来维护汇率稳定,才导致经济全线崩溃。

  另外,中国每年进口的各类大宗商品,包括最主要的原油,都是要花美元的,没有外汇储备,你拿什么去买油买粮食?道理就是这么简单,资本外逃,必须要控制在合理范围,绝不允许超过容忍限度,这是事关生死的大事。

  美联储进入升息通道之后,为了防止资本外逃,管理层搞了几件大事,包括几乎实质上禁止了资本兑换,你去换点美元,会被当做犯人一样审问。同时,把房子给你搞上去,你不是有点钱就想着换美元吗,不要换了,现在银行再贷款给你几百万,你去北京上海买套房,安安心心地还债。

  乖乖听话,为国接盘。

  既然中国必须被动升息,中国经济又加了这么大的杠杆,那后果会怎么样,明白的人都知道。

  今年美联储至少还有两次升息,最近的一次是在六月份。按照美联储的加息目标,至少要加到3%左右的正常水平,这样才不会在下次经济危机爆发时,美国的货币政策出现裸奔。也就是说,它必须加上去,以保证下次有危机了,可以降息来应对。而且必须快速地抢占劳动力市场和经济恢复较好的时间窗口去完成这一过程。

  如果按照美联储把美元升息到3%的目标,那中国这边的压力有多大?如果管理层不作为,维持现状,美联储升到3%的利率水平,中国的所有泡沫,必然被动刺破,经济瞬间完蛋。


  
  4

  金融行业去杠杆

  明白这些逻辑,你就知道,为什么现在央妈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放水。外汇占款过去一年到目前,下降了超过3万亿,这意味着中国基础货币投放一直在收缩。

  尽管政策利率暂时没动,但市场利率早已飙到了天上。大家去看看国债逆回购利率,看看同业存单的利率,这些才是真实的利率水平。

  管理层很清楚,中国目前的状况,就是在和美国赛跑,和美联储升息的节奏赛跑。

  如果我们能尽快主动把杠杆降下来,那么经济着陆的缓冲就会好一点。如果杠杆降不下来,高杠杆+高利率,意味着什么?也就是你欠了很多钱,利息也突然暴增了,会怎样?你踏马就挂了,不还钱了!

  中国各个部门都加了一轮杠杆之后,实体的回报率早就被金融挤出得接近于零,现在中国的货币政策实际上也是接近失效的状态。信贷大部分跑到了房子里去,钱在金融体系里空转。

  银监会郭主席上台后,搞了很多监管新规,什么针对银行的同业、理财等的「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之类的,还有央行的啥新的MPA考核新规,这些都指向一个目的:

  为金融行业降杠杆。

  解释下银行的同业业务。

  简单来说,就是很多中小银行没有大银行的揽储能力,没有存款就没办法放贷款,那就没办法赚钱。中小银行就想了很多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最主要的,是去找大银行借钱,然后把大银行借来的钱比如4%的成本,再去找中小银行买理财产品比如4.5%的收益,这样就空手套白狼赚钱了。

  那些发理财的中小银行本身没有投资能力,于是把钱委托给信托、券商资管、基金等来搞,叫委外。

  看着中小银行搞得很热闹,资产规模暴增,大银行也按耐不住啊,于是整个银行体系,连同委外的券商基金等,都一起来搞这个游戏,不亦乐乎。

  结果是什么?结果当然是金融业杠杆迅速增加!

  管理层自然是不会允许这个情况一直下去的,因为银行业的高杠杆,一旦碰到高利率,那就是绝对的死路一条,还会波及整个经济。

  想象一下,有一天你去银行里提款,对方告诉你说,不好意思先生,我们今天现金已经用完,请你明天再来。你是什么感受?

  5

  去杠杆与资产价格

  任何一部负债,都对应着一笔资产。

  我把钱存到银行,银行贷款给你。这笔钱对你来说是负债,对我来说是资产。同样你再把这个钱花出去,成为别人的收入,别人再去存银行,银行再贷出去。这个过程如此循环,就是货币在市场当中的信用创造机制。

  简单来说,借贷的行为,创造了大部分的货币。所以,很直观的逻辑,去杠杆,就是让经济系统的负债变少,那么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减少货币的供应量。

  钱变少之后,资产的价格自然就会下来,这是特别朴素,但是又特别核心的一个逻辑。

  所以我们看到,以银监会去杠杆为代表的监管新规,实际上就是在减少市场上的货币量,相当于整个金融体系在缩减资产负债表。

  第一个反应,是债券市场。

  债市对钱的变化,最为敏感。所以我们看到了债市的崩溃,其实从去年底就开始了,后来有所反弹,但现在因为新的去杠杆,又回到了崩溃的通道当中。

  

  第二个反应,是大宗商品。

  期货市场对宏观趋势,最为敏感。很显然,去杠杆必定会以牺牲短期经济增长为代价,因为钱没那么多了,必然也传导到原材料的需求上。

  

  第三个反应,是股市。

  股市对消息面,最为敏感,但其变动的逻辑机制也最为复杂。钱少了会减少股票的配置需求,会降低风险偏好,会抬高估值的利率中枢,总之,股价会往下走。

  

  股票债券大宗商品,最近多次出现了一起下跌的「三杀」。事实上,股市已经在2015年完成了一轮去杠杆,债市去年也搞了一轮,大宗商品可能才刚刚开始。

  新的一轮去杠杆,会让这些资产进一步下跌。

  如果去杠杆继续深入,股债商「三杀」的局面还会反复出现。在这样的背景下,所有的资产泡沫,一个都别想跑。而基于以上所有的逻辑,我认为,去杠杆的过程,的确会继续深入。

  这么看来,去年在暴涨中没买到房子的朋友,你们是幸运的。

  经济周期一直都在发生着作用,但大众往往都是迟钝的,等大家都意识到一个新周期到来的时候,这个周期往往已经接近尾声了。

  一开始,大家都只要钱,死活不肯加杠杆,不肯买资产。后来,大家都玩儿命加杠杆,死活手里不留钱。只是多数时候,大多数人的这个节奏,搞错了。

  几个这样的潮起潮落,人的一生,也就这么过去了。
  
  天涯的红脸,在天涯手机客户端上为什么看不到?


  

  
  【媒体:中美高层或7月前进行贸易会谈】香港南华早报称,中国和美国可能在7月份前于华盛顿举行贸易会谈;白宫正在为美国企业进入中国寻求互惠准入,特别是农业和金融市场。(来自华尔街见闻App)
  
  楼市资金面开始趋紧 房地产降温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2017-05-10 07:01

  楼市资金面开始趋紧。据相关统计,4月全国首套房平均贷款利率为4.52%,环比上升0.67%,自1月以来已连续4个月上升,房贷优惠利率折扣调减。4月份,全国35个城市533家银行中,有122家银行首套房利率折扣调减,占比22.89%。春节后楼市上升的“领头羊”北京、广州,“五一”后已将首套房贷最低利率上调至基准利率,北京二套房贷则执行基准利率上浮20%。

  除利率提升外,资金进入楼市的体量也开始被限制,这主要是基于居民杠杆率快速攀升的担忧。此外,影子融资(如同业和理财)快速扩张,往往以非标融资的形式助推楼市繁荣和泡沫化。

  房地产整体杠杆率飞速攀升,这是2016年以来热点城市地产繁荣、房价暴涨、资产泡沫不断膨胀的重要原因。因此,今年新增房贷额度会压缩。根据海通证券测算,今年居民房贷投放量在4万亿元左右,要比2016年下降50%。

  2016年,居民房贷占新增贷款的比例从2015年的30%提升到45%,9家上市银行居民房贷占新增贷款的比例达到59%,四大国有银行全部超过60%,其中农行占比高达78.6%。2016年中期业绩会上,各上市银行纷纷表态,将低风险的居民房贷作为未来业务拓展的方向。今年一季度,新增居民中长期贷款(1.46万亿元)同比增长32.7%,占同期商品房销售额的比例为60%,再创历史新高。

  近期,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相继表态,要合理控制房地产融资业务增速。同时,3月份以来,50多个城市出台或强化了以限购、限贷、限价、限售为主要内容的紧缩性调控政策。预计二季度以后,居民房贷投放规模、节奏都会放缓。更为重要的是,金融机构“去杠杆”进程已开启,对楼市资金面的影响很大。过去短短一个月时间内,银监会发布多项政策规范,强化现有银行监管政策,并针对银行间同业业务和理财等业务监管,出台了更具操作性和明确的细则。

  在负债端,监管新规将同业和理财纳入流动性风险管理,并严格贯彻同业负债不高于总负债三分之一的规定;在资产端,坚持“穿透式监管”,控制同业和理财多层嵌套和加杠杆,并借助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等通道,绕开监管为地产项目和融资平台违规输血。同时,结合近期对银行全面落实MPA考核,要求对同业和理财对接的资产足额计提资本和拨备。因此,同业和理财规模必然会下降。

  规模紧缩叠加春节后货币市场利率中枢抬升,银行融资成本开始全面走高。据瑞银证券统计,2016年以来,10年期国债和3A级企业债收益率分别上升80和160个基点。而且,当前40%的新增信贷定价,要间接挂钩货币市场利率和国债利率,而非基准贷款利率(2009年这一比例仅为19%)。尽管居民房贷安全边际较高,但收益率较低,融资成本抬升必然拉高房贷利率。这是今年以来,首套房贷款利率连续4个月上升的原因。

  同时,金融机构“去杠杆”也将影响房地产开发项目融资。去年以来的楼市调控,无论对于开发商拿地,还是项目开发、投资购房,国家及地方文件都规定,不得利用非标准化的场外融资,如资管计划配资、私募融资、首付贷或P2P融资等渠道。但是,银行突破这一限制的做法,就是将拿地、开发项目和大宗物业投资包装成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产,从而去掉地产马甲,然后借助通道对接同业和理财等非标融资。笔者所在的深圳,房价高企的背景下,周期长、风险大、拆迁成本高的旧改项目,很多吸纳私募资金分散风险,而私募资金往往来源于银行理财或同业资金。

  此轮金融监管,除了“去杠杆”、缩减银行资产负债表、非标融资接受负债约束、非标资产纳入资本金约束外,还要打击各类通道(比如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这对于近年来高价拿地、参与房地产开发、大宗物业投资背后的杠杆资金冲击非常大。无论是融资规模还是融资成本,都将开启紧缩进程。

  资金面或将进入新一轮紧缩期,无论广义货币(M2)还是信贷投放,其增速都开始下降。M2增速已从2014年的14%回落到目前的10.5%,居民房贷余额增速也开始回落。同时,春节后的新一轮楼市调控全面“落地”,调控不仅覆盖一二三四线城市,且限制性措施的力度达到历史之最,限制范围也从住宅扩展到“类住宅”,中心城区扩展到外围,并且启动此前从未有过的“限售”。资金面紧缩的配合下,此轮调控将冻结一大批需求,楼市或将结束2014年以来的上升期。

  刚刚过去的4月份,热点楼市量价齐跌。根据中指院统计,4月份一线城市新房成交面积环比和同比分别下降30.5%和34.6%;二线城市成交面积环比和同比分别下降16.02%和35.45%。以北京为例,在40天内发布了13项调控政策,5月更是将首套房和二套房贷利率分别上调至基准利率和基准利率的1.2倍。4月份,更代表市场的二手房成交触顶回落,当月北京二手住房成交16902套,环比和同比分别下降35%和36%。北京楼市走向具有极强的代表意义,近期热点城市相继跟进北京调控,预示着热点楼市未来或将触顶回落。


  
  作为往年的楼市旺季之一,深圳楼市这个5月的开头却略显冷清。市规土委数据显示,4月共有13个新盘获批预售,与今年一季度的总和相当,尤其是4月最后一周,获批数量达5个。按照要求,这批楼盘已经或者即将进入市场销售。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