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节日,偶有余暇,今天继续,以飨诸位!
烟台鬼事
烟台鬼事之海岸路
海岸路已经是一条消失的百年老路,如今取而代之的是烟台城市名片海滨广场和历史文化步行街,与它一同烟消云散的,还有楼主的三年寒窗的中学,2000年以前那可是国内唯一一所校门面向大海的学校,某电影制片厂还为此专门拍摄了一部纪录片。而现在,那里已被现代的海景高楼所替代,所以楼主关于青少年时的记忆也变得支离破碎。
烟台的海岸路修建于民国初期,东起烟台山,东到第一海水浴场,是这个城市的西方文化的发祥地。在没有这条路的清末,这里遍布西洋风格的洋楼,如果您从事建筑行业,从这片西式楼群中,不难发现拜占庭、巴洛克、哥特式建筑的遗风,当然,入乡随俗嘛,中西合璧也是这楼群的一大特点。话说1861年烟台开埠,前后大约有16国的领事馆聚集于此,一时洋夷群集,大兴土木,形成国内少有的近代西方建筑群落。与相隔不足1公里的烟台城市起源地所城里,一起演绎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苟同”。
说起这条海岸路,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可值得大书一笔。就在海岸路最东边原是俄国驻华领事馆【原属水产学校,建筑尚存】,1876年,北洋大臣李鸿章就在这里签署了《中英烟台条约》,与我们历史教科书说的丧权辱国不一样,这个条约可是所有不平等条约中最平等的,史料记载,英国参加签约的公使认为这对大英帝国毫无意义,既没有赔款,也没有割地,甚至连关税也被清政府占了便宜。呵呵,关于为什么签了这么一个条约,大多不在人世的烟台老人都知道,李中堂天天以美酒美女“怀柔”外国公使,加上烟台的暖风吹得游人醉。。。。。还有二件事也与外国有关,其一是1945年,共产党军队占领烟台,当时有一个美国救济总署的老外,超速驾驶撞死了一个名叫杨禄魁的黄包车夫,既然这里是人民的天下,对不起洋大人啦,开庭审理判了肇事者2年徒刑,这可是百年国辱后中国第一次审判外国人,最令人扬眉吐气的是,这还不算完,人民政府还让美国救济总署的官员按照中国传统披麻戴孝,就在海岸路上抬着黄包车夫的灵柩为其送葬,看当时的历史照片那可是观者如堵;另外一件也和美国有关,只不过不是所谓的慈善机构,而是赫赫大名的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一支分队,有7、8艘军舰的规模,这事也发生在1945年,当时八路军从日本人手里只夺回烟台这么一座海港,而且这里扼守京津要冲,北联东北,所以蒋中正自然知道厉害,就请求美国军队接收烟台,一提起二战后的美军,大伙一般认为他们飞扬跋扈,可是这次却极尽绅士风度,因为人民政府发动烟台十万市民,在海岸路上朝着停在海面上的美军舰愤怒声讨,我想这种大游行一定不亚于97年轰炸南斯拉夫大使馆那次,看到人民愤怒了,美军交涉了几次也没有强行登陆,是烟台免于战火之焚,实为万幸。这在近代史上也是一次外交大事件。由此可见这条百年老路的烜赫一时。
海岸路已经是一条消失的百年老路,如今取而代之的是烟台城市名片海滨广场和历史文化步行街,与它一同烟消云散的,还有楼主的三年寒窗的中学,2000年以前那可是国内唯一一所校门面向大海的学校,某电影制片厂还为此专门拍摄了一部纪录片。而现在,那里已被现代的海景高楼所替代,所以楼主关于青少年时的记忆也变得支离破碎。
烟台的海岸路修建于民国初期,东起烟台山,东到第一海水浴场,是这个城市的西方文化的发祥地。在没有这条路的清末,这里遍布西洋风格的洋楼,如果您从事建筑行业,从这片西式楼群中,不难发现拜占庭、巴洛克、哥特式建筑的遗风,当然,入乡随俗嘛,中西合璧也是这楼群的一大特点。话说1861年烟台开埠,前后大约有16国的领事馆聚集于此,一时洋夷群集,大兴土木,形成国内少有的近代西方建筑群落。与相隔不足1公里的烟台城市起源地所城里,一起演绎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苟同”。
说起这条海岸路,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可值得大书一笔。就在海岸路最东边原是俄国驻华领事馆【原属水产学校,建筑尚存】,1876年,北洋大臣李鸿章就在这里签署了《中英烟台条约》,与我们历史教科书说的丧权辱国不一样,这个条约可是所有不平等条约中最平等的,史料记载,英国参加签约的公使认为这对大英帝国毫无意义,既没有赔款,也没有割地,甚至连关税也被清政府占了便宜。呵呵,关于为什么签了这么一个条约,大多不在人世的烟台老人都知道,李中堂天天以美酒美女“怀柔”外国公使,加上烟台的暖风吹得游人醉。。。。。还有二件事也与外国有关,其一是1945年,共产党军队占领烟台,当时有一个美国救济总署的老外,超速驾驶撞死了一个名叫杨禄魁的黄包车夫,既然这里是人民的天下,对不起洋大人啦,开庭审理判了肇事者2年徒刑,这可是百年国辱后中国第一次审判外国人,最令人扬眉吐气的是,这还不算完,人民政府还让美国救济总署的官员按照中国传统披麻戴孝,就在海岸路上抬着黄包车夫的灵柩为其送葬,看当时的历史照片那可是观者如堵;另外一件也和美国有关,只不过不是所谓的慈善机构,而是赫赫大名的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一支分队,有7、8艘军舰的规模,这事也发生在1945年,当时八路军从日本人手里只夺回烟台这么一座海港,而且这里扼守京津要冲,北联东北,所以蒋中正自然知道厉害,就请求美国军队接收烟台,一提起二战后的美军,大伙一般认为他们飞扬跋扈,可是这次却极尽绅士风度,因为人民政府发动烟台十万市民,在海岸路上朝着停在海面上的美军舰愤怒声讨,我想这种大游行一定不亚于97年轰炸南斯拉夫大使馆那次,看到人民愤怒了,美军交涉了几次也没有强行登陆,是烟台免于战火之焚,实为万幸。这在近代史上也是一次外交大事件。由此可见这条百年老路的烜赫一时。
前缀有些多,闲话少讲为妙,现在开始正文。关于发生在这条历史名街的恐怖传闻,楼主是从一个烟台土著、多年业务合作伙伴那里听来的,而他也是听闻一个朋友的。这件事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
那时,海岸路只是一条两车道的柏油马路,丝毫看不出它辉煌的历史地位。这路的一边是前面所说的洋楼群,一边紧靠着大海,靠海的那一边有步行道,勉强称得上观光路,因为一字排开许多简单结构的石凳,供游人以观沧海。而石凳的前方就是防浪堤,说到这堤,诸位莫用板砖砸我,这是德国人和日本人先后建成的,还别说,上百年了,满潮顶的时候,海水漫到离堤顶一米左右的距离,可愣是浸不上来,可见技术与潮汐把握的高明之处。可退潮的时候,一片沙滩长达几十米,楼主在海边中学读书的时候,经常在大潮的时候和哥们几个到下面挖蛤、捉小螃蟹,有许多快乐的回忆。。。。。可在美好的背后,大海也隐藏着悲伤,经常有人在此一了终生,投水自尽。楼主就读的中学旁边就是一个联防治安处,其中的人经常从海里打捞出尸体,有一次,楼主就亲眼看到,一个青年女子的尸体被治安人员抬上岸边,不知在水里泡了多久,让我第一次知道了七窍流血的惨状。至今,我还记得法医在现场验尸,事后丢在地上那副沾满了黑血的胶皮手套,这也是楼主少年时的一个心理阴影。
那时,海岸路只是一条两车道的柏油马路,丝毫看不出它辉煌的历史地位。这路的一边是前面所说的洋楼群,一边紧靠着大海,靠海的那一边有步行道,勉强称得上观光路,因为一字排开许多简单结构的石凳,供游人以观沧海。而石凳的前方就是防浪堤,说到这堤,诸位莫用板砖砸我,这是德国人和日本人先后建成的,还别说,上百年了,满潮顶的时候,海水漫到离堤顶一米左右的距离,可愣是浸不上来,可见技术与潮汐把握的高明之处。可退潮的时候,一片沙滩长达几十米,楼主在海边中学读书的时候,经常在大潮的时候和哥们几个到下面挖蛤、捉小螃蟹,有许多快乐的回忆。。。。。可在美好的背后,大海也隐藏着悲伤,经常有人在此一了终生,投水自尽。楼主就读的中学旁边就是一个联防治安处,其中的人经常从海里打捞出尸体,有一次,楼主就亲眼看到,一个青年女子的尸体被治安人员抬上岸边,不知在水里泡了多久,让我第一次知道了七窍流血的惨状。至今,我还记得法医在现场验尸,事后丢在地上那副沾满了黑血的胶皮手套,这也是楼主少年时的一个心理阴影。
说到这里,故事的主人公登场,因为楼主已经忘记这哥们的姓氏,所以冠之国人三大姓之一,叫他老张吧。那时候大约是80年代初期,老张上小学二年级,他下面还有个弟弟,5岁左右。所以,这件事一共有3个亲历者,老张、弟弟还有他们的父亲。
当时,老张父亲的单位要举行春季运动会,而老张他爸是厂子里几届运动会的长跑冠军,和往年一样,在运动会开始之前,他爹需要热热身,于是,在晚饭后8点来钟,老张父亲要到海岸路上练练。那时的海岸路并没有现在海滨广场夜间的喧闹,尤其不在夏季,晚上7点以后,基本上无人光顾,连车也看不到几辆,加之海岸路笔直一条,还真是个赛前热身的好地方。那天晚上,老张他爹原本想一个人去,可经不起老张和他弟弟的软泡硬磨,而且他母亲在厂里加班,于是,就领着哥俩到了海边。
到达海岸路的西端,老张父亲一看四下见不着人影,只有春季大风造就的惊涛怕岸,就让老张带着弟弟在离岸边稍远的一个花坛的边上玩,禁止靠近水边。那个时候,人心淳朴,不必担心什么拐骗、谋杀、抢劫,再者,大人对孩子也不像现在这样过度保护。等安排好小哥俩,老张就看着他爹走到马路山,一步一步地测量着距离。那天晚上没有月光,虽是华灯初上的时分,但路灯也不似现在这般璀璨,人离出十几米就看不太清楚了.老张就这么眼睁睁地看着父亲一步一步地隐没在远处的黑暗中。。。。。。
当时,老张父亲的单位要举行春季运动会,而老张他爸是厂子里几届运动会的长跑冠军,和往年一样,在运动会开始之前,他爹需要热热身,于是,在晚饭后8点来钟,老张父亲要到海岸路上练练。那时的海岸路并没有现在海滨广场夜间的喧闹,尤其不在夏季,晚上7点以后,基本上无人光顾,连车也看不到几辆,加之海岸路笔直一条,还真是个赛前热身的好地方。那天晚上,老张他爹原本想一个人去,可经不起老张和他弟弟的软泡硬磨,而且他母亲在厂里加班,于是,就领着哥俩到了海边。
到达海岸路的西端,老张父亲一看四下见不着人影,只有春季大风造就的惊涛怕岸,就让老张带着弟弟在离岸边稍远的一个花坛的边上玩,禁止靠近水边。那个时候,人心淳朴,不必担心什么拐骗、谋杀、抢劫,再者,大人对孩子也不像现在这样过度保护。等安排好小哥俩,老张就看着他爹走到马路山,一步一步地测量着距离。那天晚上没有月光,虽是华灯初上的时分,但路灯也不似现在这般璀璨,人离出十几米就看不太清楚了.老张就这么眼睁睁地看着父亲一步一步地隐没在远处的黑暗中。。。。。。
四下寂静无人,老张也觉得没趣,和比自己小几岁的弟弟也玩不上来,就开始拔花坛里的嫩草聊以度时,有样学样,他弟弟也跟着拔草;此时,老张是背对着大海,而他弟弟与他头碰头,正对着海面。突然,他弟弟手指向海边,喊了一声:“哥,那里有个人!”老张回头一看,果真有个人,看上去是大人,正站在岸边石凳子上,虽然夜间看不到春暖花开,可还是面朝大海直直地站着。那个时候,家里的长辈是禁止向孩子们说鬼怪的事,小孩胆子都比较大,所以,老张根本没把那人当回事,也没有想到这个人为什么站在石凳上。转过身来继续薅草,也正在这时候,他弟弟又喊了一句爸爸回来了。老张偏头一看,果然他爹从远处暗处走回来,来到哥俩身边,老张父亲又叮嘱了他俩注意安全,可弟弟又对爸爸说那边有人,他爹回头向后面望了一望,应该是啥都没看到,就厉声呵斥弟弟说不要出道【烟台土话,瞎捉摸的意思】。然后,来到路中间,看了一下秒表,就向前跑去。等他爹没影了,老张看到他弟弟把手比划成手枪,对着海边,嘴里不停地啪!啪!老张问他干啥呐,弟弟说要用枪把那个人打下海。老张回头看看,那个人还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心里虽然有些奇怪,可小孩子嘛,没那么多想法,他只是叫弟弟小点声,要是被那人听到了,会过来揍他一顿。
过了一会儿,老张下意识地回头再看看,那边石凳上的人已经不见了,心想可能回家了。当他刚一转身,弟弟又开始喊:“爸爸加油!爸爸加油!”老张忙又回身,这次可是看到了让他全身发紧的一幕。。。。。。
只见老张父亲正在跑着,而他的身边还有一个人,好像在和他爹赛跑。当时,他爹测量的距离正是以哥俩所在的位置为起跑点,然后折回来以此为终点,所以,他爹出现在哥俩的视线中是冲刺的姿态,而恰恰那个人和老张父亲并排,似乎为了冠军也在全力以赴。但老张看到的不是这样,他爹的冲刺姿势接近完美,上身前倾,步速很快;可那个人上身是直的,再往下看。。。。。啊!那个人的腿脚完全看不见,只是一个半身人!还有,他爹是一身运动服披挂整齐,那个人却穿着一件看不出什么颜色的夹克。等他爸停下来,老张又看到那人却没停,而是继续向前“飘去”,直到消失不见。等他爸喘了口气,老张还眼睛不眨地望着那人不见的方向,而弟弟却很懊恼,对他爹说:“爸爸跑不过那个叔叔,爸爸输了!”“哪个叔叔?”老张他爹问弟弟,弟弟嘟囔着就是刚才跑过去的那个叔叔,老张父亲皱着眉头,显然不相信弟弟的鬼话,骂了几句,又回到“起跑线”开始第二次热身。
只见老张父亲正在跑着,而他的身边还有一个人,好像在和他爹赛跑。当时,他爹测量的距离正是以哥俩所在的位置为起跑点,然后折回来以此为终点,所以,他爹出现在哥俩的视线中是冲刺的姿态,而恰恰那个人和老张父亲并排,似乎为了冠军也在全力以赴。但老张看到的不是这样,他爹的冲刺姿势接近完美,上身前倾,步速很快;可那个人上身是直的,再往下看。。。。。啊!那个人的腿脚完全看不见,只是一个半身人!还有,他爹是一身运动服披挂整齐,那个人却穿着一件看不出什么颜色的夹克。等他爸停下来,老张又看到那人却没停,而是继续向前“飘去”,直到消失不见。等他爸喘了口气,老张还眼睛不眨地望着那人不见的方向,而弟弟却很懊恼,对他爹说:“爸爸跑不过那个叔叔,爸爸输了!”“哪个叔叔?”老张他爹问弟弟,弟弟嘟囔着就是刚才跑过去的那个叔叔,老张父亲皱着眉头,显然不相信弟弟的鬼话,骂了几句,又回到“起跑线”开始第二次热身。
等他爹的背影再次消失在远处,老张才回过神,一把拉起弟弟,朝着他父亲那个方向就追,虽然小孩子不知道什么是鬼,可这么超乎寻常的情景换了谁都怕。还没跑出几步,他弟弟再次喊道:“那个叔叔真厉害,可以倒着跑!”老张情知那人又换了花样,可还是下意识地往路中间看,这一下可吓得他大哭起来,原来他弟弟说得倒着跑是真的,那个半身人果真是头朝下在“飘”,下身自然什么都没有,可那个头一点一点地像是在替代脚的功能,而且就这么一刹那就消失在前面看不到了。后来,老张上高中学物理的时候对我朋友说,那半身人的速度不说是光速也是音速等级的,应该类似卡通里的那个刺猬索尼克。到底是哥哥,就在如此恐惧的状态下,老张还是紧紧拉着他弟弟向前不停地跑,他是一边跑一边哭,他弟弟原本觉得跑这么快挺刺激,还嬉笑个不停;一见他哥哭,也吓坏了,跟着一起哭;好在海岸路上没人,哭喊声传得远,所以他爹听到了哥俩的鬼哭狼嚎,加快速度迎上了他们。等老张把看到半身人的情景一说,他爹却没有骂他疑神疑鬼,而是像四下了看了看,拉着兄弟俩就回去了。老张回忆说,当时他发现父亲握着他的大手也在不住地颤抖着。。。。。。
这件事他父亲再没有说起过,甚至连他母亲都闭口不谈。后来,过了好久有一次全家过节,老张他爹喝大了说起这件事,老张才知道父亲认识那个半身人。原来,老张他爹在造纸厂工作,他的一个同事是乡下的,也是长跑爱好者,只是在运动会的时候从来就没赢过他爸,人称“老二”;那时候的人性子都有点倔,好胜心强,这同事经常向他爸“取经”,他爸以为同事从小在乡下长大,没有有经验的教练或体育老师教他,他跑得不错完全是凭着超人的耐力;而老张的父亲小学时就被挑进区体校,在步伐的合理、呼吸的频率、姿势的正规自然要胜过这个同事,所以,老张父亲对这个人说:“我是科班出身,穿破的回力鞋比你都高;你是巴了头【烟台土话,泥腿子的意思,诸位可不要学啊】光着脚丫子练跑,所以你一辈子别想跑过我!”这话说完,那个同事转身就走,本来二人关系不错,从此不再和老张他爹说一句话。
而就在运动会开始不久前,老张他爹那个同事出事故身亡。他的岗位是造纸厂里最危险的工序,就是把纸张做好后,一大捆或一大卷挂在勾子上,以机械自动化的方式一上一下的在流水线上摔打,以摔掉纸上的灰尘;可就在那同事值夜班的时候,不小心睡着了,可能当时他睡迷糊了把脚放在了流水线上,而没料到自动化的铁钩子把他头脚颠倒地吊了起来,就在流水线上一上一下的摔打,虽然这样速度慢弄不死人,可这个车间与下一道工序车间中间只有一个不到1米机械通道出口,一下子就把他挤成两半,半截身子在本车间,另一半到了下一个车间,双腿已是血肉模糊,分不出哪是肉哪是骨头。所以,火化的时候这个同事只有半个身子,而他上身的夹克就是厂子里给买的。。。。
听完后,老张明白了,原来那天晚上在海岸路和他爹赛跑的应该就是那个同事,生前心愿未了,死后显形再与他爹一决雌雄。而那个倒着跑的姿态就是他死亡现场的再现。。。。。
听完后,老张并没觉得害怕,可能是同情压过了恐惧,那萦绕多年的阴影也在慢慢消散。他至今还记得当时他爹说完这事后,仰头喝了一盅烈酒,眼角中分明含着泪花,喃喃说道:“应该让他赢一次,哪怕就赢一次。。。。”
而就在运动会开始不久前,老张他爹那个同事出事故身亡。他的岗位是造纸厂里最危险的工序,就是把纸张做好后,一大捆或一大卷挂在勾子上,以机械自动化的方式一上一下的在流水线上摔打,以摔掉纸上的灰尘;可就在那同事值夜班的时候,不小心睡着了,可能当时他睡迷糊了把脚放在了流水线上,而没料到自动化的铁钩子把他头脚颠倒地吊了起来,就在流水线上一上一下的摔打,虽然这样速度慢弄不死人,可这个车间与下一道工序车间中间只有一个不到1米机械通道出口,一下子就把他挤成两半,半截身子在本车间,另一半到了下一个车间,双腿已是血肉模糊,分不出哪是肉哪是骨头。所以,火化的时候这个同事只有半个身子,而他上身的夹克就是厂子里给买的。。。。
听完后,老张明白了,原来那天晚上在海岸路和他爹赛跑的应该就是那个同事,生前心愿未了,死后显形再与他爹一决雌雄。而那个倒着跑的姿态就是他死亡现场的再现。。。。。
听完后,老张并没觉得害怕,可能是同情压过了恐惧,那萦绕多年的阴影也在慢慢消散。他至今还记得当时他爹说完这事后,仰头喝了一盅烈酒,眼角中分明含着泪花,喃喃说道:“应该让他赢一次,哪怕就赢一次。。。。”
烟台鬼事之海岸路全文完
今天开始烟台鬼事第二季最后一章。因为楼主今日很忙,没及时更新,望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们原谅哈!
烟台鬼事之所城里
说起所城里,在烟台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往大里说,就像北京的六九城,这里是城市起源地——烟台的“母亲”;往小里说,她是文物保护单位——烟台旧时民居群落的代表。如果您来过烟台,走在最繁华的南大街上,到了胜利路的十字路口,就会看到东面一片平房,那就是所城里。楼主幼年时候,住在姥姥家,离所城里不过百米的距离,那时孩子野,经常东跑西窜,所以这里也是我的童年乐园。因为那横平竖直的街道,是“划分”野孩子“势力范围”的分界线,谁如果越界,必引发一场“卫国战争”;再者,一个个四合院组成的建筑,是“爬老母”【捉迷藏】的不二圣地。那时候,烟台参差十万人家,高楼较少,时至今日,所城里已是被高楼大厦包围的一个“深井”,除了几户以前的大户人家的门面还可与昔日风光挂上钩,脏乱差却成了所城里的代名词。所以,楼主轻易不到那里,因为记忆已被时光消失殆尽。
所城里建于明代,那是这里只是荒蛮的海边滩地,没有烟台、芝罘的现代称谓。古时这里地处海滨边陲,自然是防范倭寇的海防要地,所以,明朝政府派员修建了这个军事要塞,名为“奇山所”,所的意思就是屯兵点;后来,驻守所城里的官兵常年在此,不得不把家眷也迁了过来;有人群就有商业,所以一些商贾也跟随着迁了进来;再后来,近处的一些农民也开始在城外种田,这古代城市的雏形就显现出来了。楼主就此曾问过烟台著名的文史学家安家正教授,他说明清时代的所城里四面都是城墙,门楼子、垛口、城楼一应俱全,也是白天开东、西、南三个门,晚上关闭所有城门。有人问了,为什么不开北门,楼主在此就多啰嗦几句,中国古代的所有城市大多不开北门,因为汉民族的主要敌人大多是北方游牧民族,所以北门的戒备自然比其它三门戒备森严的多,称之“北门锁钥”;而所城里呐,海在北面,倭寇当然是从北面来,所以,也不开北门。之所以说这么多,就是想说明所城里与其它传统城市没什么不同,虽然东西南北一平方华里,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安教授还说,明代小小的所城里,街道完全按照天干地支,中心十字大道,城里四个方位都有庙宇,可现在荡然无存,楼主徒增一丝凄凉。
说起所城里,在烟台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往大里说,就像北京的六九城,这里是城市起源地——烟台的“母亲”;往小里说,她是文物保护单位——烟台旧时民居群落的代表。如果您来过烟台,走在最繁华的南大街上,到了胜利路的十字路口,就会看到东面一片平房,那就是所城里。楼主幼年时候,住在姥姥家,离所城里不过百米的距离,那时孩子野,经常东跑西窜,所以这里也是我的童年乐园。因为那横平竖直的街道,是“划分”野孩子“势力范围”的分界线,谁如果越界,必引发一场“卫国战争”;再者,一个个四合院组成的建筑,是“爬老母”【捉迷藏】的不二圣地。那时候,烟台参差十万人家,高楼较少,时至今日,所城里已是被高楼大厦包围的一个“深井”,除了几户以前的大户人家的门面还可与昔日风光挂上钩,脏乱差却成了所城里的代名词。所以,楼主轻易不到那里,因为记忆已被时光消失殆尽。
所城里建于明代,那是这里只是荒蛮的海边滩地,没有烟台、芝罘的现代称谓。古时这里地处海滨边陲,自然是防范倭寇的海防要地,所以,明朝政府派员修建了这个军事要塞,名为“奇山所”,所的意思就是屯兵点;后来,驻守所城里的官兵常年在此,不得不把家眷也迁了过来;有人群就有商业,所以一些商贾也跟随着迁了进来;再后来,近处的一些农民也开始在城外种田,这古代城市的雏形就显现出来了。楼主就此曾问过烟台著名的文史学家安家正教授,他说明清时代的所城里四面都是城墙,门楼子、垛口、城楼一应俱全,也是白天开东、西、南三个门,晚上关闭所有城门。有人问了,为什么不开北门,楼主在此就多啰嗦几句,中国古代的所有城市大多不开北门,因为汉民族的主要敌人大多是北方游牧民族,所以北门的戒备自然比其它三门戒备森严的多,称之“北门锁钥”;而所城里呐,海在北面,倭寇当然是从北面来,所以,也不开北门。之所以说这么多,就是想说明所城里与其它传统城市没什么不同,虽然东西南北一平方华里,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安教授还说,明代小小的所城里,街道完全按照天干地支,中心十字大道,城里四个方位都有庙宇,可现在荡然无存,楼主徒增一丝凄凉。
从风水的角度来看,所城里可谓占尽天时地利,楼主曾看过民国的烟台地图,当时烟台有三条河【现已变成马路下的地下河】,一条西南河【今西南河路】、一条东河【今虹口至魁星楼一线】、一条辛庄河【今辛庄古玩一条街】,尤其辛庄河由东向西流注于西南河,东边距离东河仅仅上百米,三条河呈现“n”字型,所城里恰坐落于三河之间,南靠南山,北临北海,确实是绝佳堪舆之地,所以,风水大师说烟台“旱事不旱,乱事不乱”【无自然灾害,无社会动荡之意】一般是说所城里。可就是这么一个形胜之地,由于年代久远,还是有不少恐怖的往事。。。。。。
楼主前面说了,小时候我常在那里游逛,可晚上不行,姥姥严禁我到所城里去,问她问什么也不说,可表情很严厉,所以楼主土生土长在所城边,还真没有一睹它的夜间风采;以后慢慢地发现,不仅是姥姥几乎所有的家长都不许孩子夜里到那里去玩;这可是困扰我童年的一大谜题。等到大了,为这事我问过住在所城里的几个人,才慢慢揭开这座“小古城”诡异的一面。。。。。
楼主今天对所城里鬼事的描写,和以上不同,因为是听好几个人说起的,所以就以真实记录的笔法讲若干个故事,您就当是“笔记体”吧!
楼主前面说了,小时候我常在那里游逛,可晚上不行,姥姥严禁我到所城里去,问她问什么也不说,可表情很严厉,所以楼主土生土长在所城边,还真没有一睹它的夜间风采;以后慢慢地发现,不仅是姥姥几乎所有的家长都不许孩子夜里到那里去玩;这可是困扰我童年的一大谜题。等到大了,为这事我问过住在所城里的几个人,才慢慢揭开这座“小古城”诡异的一面。。。。。
楼主今天对所城里鬼事的描写,和以上不同,因为是听好几个人说起的,所以就以真实记录的笔法讲若干个故事,您就当是“笔记体”吧!
第一个故事来自楼主的一个大哥,老王,他从小也生活在居住在所城里的姥姥家。那时尤其是夏天,大多人喜欢在院子里吃饭,就是在一个夏季晚间,天色稍暗,老王一家刚吃完晚饭,没忙着收拾,而是和邻居一块儿侃大山;老王当时也就五六岁,大人讨厌小孩插嘴不让他参与聊天,他就一个人坐在小马扎上“制作”一把木头刀,正干得入迷呢,不料从院墙外面扔进来一些东西,落在屋顶上顺着斜面就滚落在地面,老王捡起来一看,不是普通的石头,而是圆溜溜的小泥丸,不过大拇指头大小,奇怪的是每个泥丸都几乎一般大小,更奇怪的是,大人也听到了墙外有人任东西,也看到老王捡起小泥丸,可反应不大,停顿了片刻继续聊天。小孩当然不会往别的方面想,加上老王还是他家那条巷道的“小霸王”,认为是附近的孩子玩闹;当下二话不说,提着还没“锻造”成的大刀,就出大门找恶作剧的人“厮拼”,可出了门人影也不见一个。老王又在周遭转了一圈,除了几只猫啥也没发现。等他回到院子,对姥姥说了情况,哪知大人们都笑了。一个邻居老太太说了一句:“那是大仙喜欢你,在逗你玩呐!”事后,老王问姥姥什么是大仙,才知道就是黄鼠狼。因为所城里300多年历史,人群聚集多,而黄鼠狼天生近人气儿,喜欢在百姓家周围做窝,时间久了,像扔小泥丸这事大多人见怪不怪,并不当回事儿。楼主曾问过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大多都遇到过这样的事,但没有人觉得恐怖,说起来的口气都是调侃和轻松的,看来人与动物的和谐共存不是没有渊源的。
如果老王讲得上面这事儿挺轻松,那他的另一个经历就有些诡异。。。。。
在老王上小学之前的一个傍晚,他和表弟在院子里玩,突然,大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哥俩还以为是小舅舅下班回来了,就一起跑到门口迎接。可来人并不是舅舅,只见他从上到下穿着一件黑色的长雨衣,足下踏一双长筒水靴,头脸被雨衣的帽子遮住大半,因为天就要黑了,看不清这人的眼睛,只是黑黢黢一片;老王虽然小,也奇怪这人的打扮,这天也没下雨,还挺热,这人裹着一身的胶皮是啥意思?正想着呐,那人和他俩插身而过,就当他们不存在一般,看都不看一眼。前面说过,老王是个混不吝,就对那人的背影喊了一声:“你是特务吗?”此时,就看到那个人转过头来盯着他俩,转头倒没什么,可那个人的脖子是以“360度”转过来的,就是身体仍然朝前走,头却正对着哥俩,整个一“倒背人”,这还不算完,那个人的眼睛突然射出绿幽幽的光,就这么一边倒背着往胡同深处走,眼睛却阴阴地盯着兄弟俩。这一吓之下非同小可,哥俩大呼小叫地就逃回院子,跌跌撞撞的冲进厨房告诉姥姥外面有个怪人!他姥爷就在一旁拉火匣,一听二话不说,操起一根柴火就冲外面去,哥俩一看大人出头,也咋咋呼呼地拿着棍子跟着就去。到了大门外,只见那个人已走到胡同尽头,他姥爷就朝着那人走过去,大喝一声:“你是干什么的?吓唬小孩?”谁知那人头也不回,三下两下就翻过墙头。
姥爷这一嗓子,邻居都出来看究竟,姥爷对大家这么一说,几个青年小伙儿纷纷操家伙翻过墙头去找那人,可就这么一会儿,那个人已踪迹全无了。后来,有人认为这个人是鬼,可有人反驳,既然是鬼,为什么还需要翻过墙头,飘过去不就得了,可能是个民间变戏法的高手,或者是狗特务。究竟这是个什么东西,老王至今也理不出头绪。。。。。。
在老王上小学之前的一个傍晚,他和表弟在院子里玩,突然,大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哥俩还以为是小舅舅下班回来了,就一起跑到门口迎接。可来人并不是舅舅,只见他从上到下穿着一件黑色的长雨衣,足下踏一双长筒水靴,头脸被雨衣的帽子遮住大半,因为天就要黑了,看不清这人的眼睛,只是黑黢黢一片;老王虽然小,也奇怪这人的打扮,这天也没下雨,还挺热,这人裹着一身的胶皮是啥意思?正想着呐,那人和他俩插身而过,就当他们不存在一般,看都不看一眼。前面说过,老王是个混不吝,就对那人的背影喊了一声:“你是特务吗?”此时,就看到那个人转过头来盯着他俩,转头倒没什么,可那个人的脖子是以“360度”转过来的,就是身体仍然朝前走,头却正对着哥俩,整个一“倒背人”,这还不算完,那个人的眼睛突然射出绿幽幽的光,就这么一边倒背着往胡同深处走,眼睛却阴阴地盯着兄弟俩。这一吓之下非同小可,哥俩大呼小叫地就逃回院子,跌跌撞撞的冲进厨房告诉姥姥外面有个怪人!他姥爷就在一旁拉火匣,一听二话不说,操起一根柴火就冲外面去,哥俩一看大人出头,也咋咋呼呼地拿着棍子跟着就去。到了大门外,只见那个人已走到胡同尽头,他姥爷就朝着那人走过去,大喝一声:“你是干什么的?吓唬小孩?”谁知那人头也不回,三下两下就翻过墙头。
姥爷这一嗓子,邻居都出来看究竟,姥爷对大家这么一说,几个青年小伙儿纷纷操家伙翻过墙头去找那人,可就这么一会儿,那个人已踪迹全无了。后来,有人认为这个人是鬼,可有人反驳,既然是鬼,为什么还需要翻过墙头,飘过去不就得了,可能是个民间变戏法的高手,或者是狗特务。究竟这是个什么东西,老王至今也理不出头绪。。。。。。
前面说过,为什么晚上家长都禁止小孩到所城里玩?等楼主大了,听到这么一个传闻,或许对这个疑问有所解答。楼主的母亲有一个住在所城里的女同事,她就遇到过这样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情。。。。。。
记得那还是在春节期间,没出正月厂里加班,这位大姨下班的时候已经是晚上近十点了,她家住在所城南门里的一个四合院,就在十字大街一侧的小胡同里。这条路可是所城里的“主干道”,大姨自小也走了十多年,自然驾轻就熟。那时候的春节,白天热闹可晚上没有电视,大多数人早早就睡了,所以这条路上静悄悄的,走着走着,大姨发现这条路好像与以往不一样,长了许多。惯常的是,只要走3、4分钟一拐进胡同就到家了,可今天走了很长时间还是没看到家门,那时候手表可是稀罕物,大姨刚参加工作可没有,所以还以为是错觉,可越走越不对劲,那个打小熟悉的小胡同口怎么也到不了。因为阿姨终究是女性,胆子小,以往晚上回家从不东张西望看两遍,生怕两侧的窗户里露出一个可怕的人头,好在路熟悉,只管低着头一直走就是。可现在不看是不行了,大姨还以为是走错路了,就张望了一下四周,可她发现房子都是一模一样的,而且临街这边都没有窗户,和她熟知的街道完全不一样。这下阿姨可害怕了,而正在此时,她听到背后有轻微的动静,转身一看,远处有一盏红灯笼,好像有人在那边。大姨心想这可能是那家心急,还没到正月十五就打着灯笼出来,就和捞到救命稻草一样,阿姨转身就往灯笼那边走,还没走几步,突然,传来一声清脆的响声,吓得她浑身一激灵,缓过神来再一看,家门口的那个小胡同就在离自己几米远的地方,街道两旁的房子的窗户有些还透出了灯光,一切如旧。。。。。等大姨拐进胡同,又被吓了一大跳,胡同里有一个人,看见她转过来,还嘿嘿嘿冲她笑了,笑得大姨浑身发毛,待仔细一看,原来是院子里邻居家的傻姑娘,这女的大约三十岁了,天生弱智,白天睡大觉,经常一个人夜里在大街上转悠。等大姨看清傻大姐手里拿着一根香和一挂鞭炮,心里明白,她是在学街上的小孩放鞭炮呐。还真别说,就是傻大姐刚才这一声响,救了大姨。。。。。因为,大姨回家后对家人说起刚才的事情,母亲说:“你是走到另一条道上了”。再详细问问,她父亲接道:“听老人说,以前所城里的这条道并不是现在的位置,建国后为了消防安全这条路向一侧移动了几米,而且以前道路两边的房子并没有窗户!你刚刚看到的是另一条路,曾经有人也遇到过,结果一晚上就在原地打转。。。。”阿姨再问灯笼的事儿,她父亲沉思了一会儿说:“那个方向你应该知道,通向南边的坟地。”
记得那还是在春节期间,没出正月厂里加班,这位大姨下班的时候已经是晚上近十点了,她家住在所城南门里的一个四合院,就在十字大街一侧的小胡同里。这条路可是所城里的“主干道”,大姨自小也走了十多年,自然驾轻就熟。那时候的春节,白天热闹可晚上没有电视,大多数人早早就睡了,所以这条路上静悄悄的,走着走着,大姨发现这条路好像与以往不一样,长了许多。惯常的是,只要走3、4分钟一拐进胡同就到家了,可今天走了很长时间还是没看到家门,那时候手表可是稀罕物,大姨刚参加工作可没有,所以还以为是错觉,可越走越不对劲,那个打小熟悉的小胡同口怎么也到不了。因为阿姨终究是女性,胆子小,以往晚上回家从不东张西望看两遍,生怕两侧的窗户里露出一个可怕的人头,好在路熟悉,只管低着头一直走就是。可现在不看是不行了,大姨还以为是走错路了,就张望了一下四周,可她发现房子都是一模一样的,而且临街这边都没有窗户,和她熟知的街道完全不一样。这下阿姨可害怕了,而正在此时,她听到背后有轻微的动静,转身一看,远处有一盏红灯笼,好像有人在那边。大姨心想这可能是那家心急,还没到正月十五就打着灯笼出来,就和捞到救命稻草一样,阿姨转身就往灯笼那边走,还没走几步,突然,传来一声清脆的响声,吓得她浑身一激灵,缓过神来再一看,家门口的那个小胡同就在离自己几米远的地方,街道两旁的房子的窗户有些还透出了灯光,一切如旧。。。。。等大姨拐进胡同,又被吓了一大跳,胡同里有一个人,看见她转过来,还嘿嘿嘿冲她笑了,笑得大姨浑身发毛,待仔细一看,原来是院子里邻居家的傻姑娘,这女的大约三十岁了,天生弱智,白天睡大觉,经常一个人夜里在大街上转悠。等大姨看清傻大姐手里拿着一根香和一挂鞭炮,心里明白,她是在学街上的小孩放鞭炮呐。还真别说,就是傻大姐刚才这一声响,救了大姨。。。。。因为,大姨回家后对家人说起刚才的事情,母亲说:“你是走到另一条道上了”。再详细问问,她父亲接道:“听老人说,以前所城里的这条道并不是现在的位置,建国后为了消防安全这条路向一侧移动了几米,而且以前道路两边的房子并没有窗户!你刚刚看到的是另一条路,曾经有人也遇到过,结果一晚上就在原地打转。。。。”阿姨再问灯笼的事儿,她父亲沉思了一会儿说:“那个方向你应该知道,通向南边的坟地。”
接下来的故事是所城里一个张姓的哥们告诉楼主的,这家伙家族可不一般,是所城里三大家之一的“所张家”;他的祖先可是最早“入住”这里的世家,老祖宗为皇封武略将军,二品大员,地位显赫,奉朝廷之命率兵镇守所城,据张氏家谱记载,大将军的老婆可是相国之女。可是这将军命不长,在一次与倭寇交战中战死沙场,只留下一把长柄大刀摆在所城里西北角的张家祠堂里,这个事情就与张家祠堂有关。。。。。
建国以后,国家清扫一切“怪力乱神”,这张家祠堂也不能幸免,武略将军的宝刀被丢到海里,历代先祖的牌位也被付之一炬。可祠堂被孤零零的留了下来,可能是故去的人得不到供奉,这张家祠堂一到月黑风高的深夜,就传来一阵阵凄惨的哭声,大白天也没人敢轻易进入,久而久之就成了堆放杂物的所在。。。。。
这个故事是老张亲历的,小时候老张和他的小伙伴都挺皮的,上房揭瓦的事儿也能干出来。有一天中午,大人不是上班就是午睡,老张和几个小哥们出来玩耍,完了一会儿,就想找点刺激。于是老张就想起了张家祠堂,至于那里的怪事,老张他们知道的不多,仅晓得大人三令五申不让往那儿去,孩子嘛,自然逆反一些,越不让去就越要去,看看四下没有大人在场,老张就提议到张家祠堂去“探险”,哪知一呼百应,这帮皮小子就颠颠地向那里跑去。到了祠堂门口,大门上上了一把锁,可这难不住那时的野小子,老张就和伙伴们从旁边的矮墙上翻进了院子。。。。。。
建国以后,国家清扫一切“怪力乱神”,这张家祠堂也不能幸免,武略将军的宝刀被丢到海里,历代先祖的牌位也被付之一炬。可祠堂被孤零零的留了下来,可能是故去的人得不到供奉,这张家祠堂一到月黑风高的深夜,就传来一阵阵凄惨的哭声,大白天也没人敢轻易进入,久而久之就成了堆放杂物的所在。。。。。
这个故事是老张亲历的,小时候老张和他的小伙伴都挺皮的,上房揭瓦的事儿也能干出来。有一天中午,大人不是上班就是午睡,老张和几个小哥们出来玩耍,完了一会儿,就想找点刺激。于是老张就想起了张家祠堂,至于那里的怪事,老张他们知道的不多,仅晓得大人三令五申不让往那儿去,孩子嘛,自然逆反一些,越不让去就越要去,看看四下没有大人在场,老张就提议到张家祠堂去“探险”,哪知一呼百应,这帮皮小子就颠颠地向那里跑去。到了祠堂门口,大门上上了一把锁,可这难不住那时的野小子,老张就和伙伴们从旁边的矮墙上翻进了院子。。。。。。
有点累,近日再更,望支持!
等翻过墙去后,几个混小子看到院子里堆放着不少杂物,好在屋子的门没有上锁,只是窗户是旧时的那种格子窗,里面黑乌乌的;于是,小哥儿几个就相互怂恿谁先进去,当然没有人敢“独闯”。这时候,老张看到他一个也姓张的小伙伴正趴着门缝朝里看,就一个眼神示意,其他小孩心领神会,一起向前一把把那个姓张的小孩推进屋内,然后立马拉着门不让他出来,大伙儿心里感到挺过瘾,就是让那小子害怕求饶。
那姓张的孩子一开始还想出来,不料门被拉住,嘻嘻哈哈了一会儿,突然没动静啦。老张和其他小孩刚刚觉得奇怪,不料旁边那窗的木格子一下子从里面“冲”了出来,一下子掉在地上,发出沉闷的一声响,吓了混小子一大跳,还没回过神呐,那洞开的窗户里又“飞出来”一个家伙事儿,这次差点砸到一个孩子的脑袋。定睛一看,这个玩意儿新鲜,像个牌子,自上而下刻着几行字,等大伙儿围过去看稀罕的时候,屋里那小子忽然一下子跳了出来,大喝一声,着实唬得一帮小子一个激灵。那孩子先是哈哈大笑了几声,说道:“怎么样?看我找到的好东西,都见过吗?”原来,那窗子和这个牌子都是这混小子弄出来的。老张和伙伴们把这个牌子传来传去的“研究”,都不知道这是什么。其实,他们后来才知道,这就是亡人的牌位,上面的字大抵是“先妣先考”之类的内容。这几个混小子看不出个所以然,就带着这个东西翻出院墙,到另外地方去玩。这一路上自然对这个牌位极尽“作索”,回家以前就把它不知扔到哪里去了。。。
那姓张的孩子一开始还想出来,不料门被拉住,嘻嘻哈哈了一会儿,突然没动静啦。老张和其他小孩刚刚觉得奇怪,不料旁边那窗的木格子一下子从里面“冲”了出来,一下子掉在地上,发出沉闷的一声响,吓了混小子一大跳,还没回过神呐,那洞开的窗户里又“飞出来”一个家伙事儿,这次差点砸到一个孩子的脑袋。定睛一看,这个玩意儿新鲜,像个牌子,自上而下刻着几行字,等大伙儿围过去看稀罕的时候,屋里那小子忽然一下子跳了出来,大喝一声,着实唬得一帮小子一个激灵。那孩子先是哈哈大笑了几声,说道:“怎么样?看我找到的好东西,都见过吗?”原来,那窗子和这个牌子都是这混小子弄出来的。老张和伙伴们把这个牌子传来传去的“研究”,都不知道这是什么。其实,他们后来才知道,这就是亡人的牌位,上面的字大抵是“先妣先考”之类的内容。这几个混小子看不出个所以然,就带着这个东西翻出院墙,到另外地方去玩。这一路上自然对这个牌位极尽“作索”,回家以前就把它不知扔到哪里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那个被关到屋子里姓张孩子的姥姥【烟台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多小孩是姥姥看大的】急三火四地来到老张家里,问他昨天到哪里去反了,那个牌位到哪去了?老张的爷爷奶奶急问是怎么回事,那老太太就把昨晚发生的事情说了一番。
原来,昨天晚上那姓张的小孩回家倒没有什么事,可晚上9点来钟出问题了,那孩子刚睡下不久,忽然就大喊一声坐了起来,说屋子外面有人,大人都骂这小子胡说,可他还是指着窗子不停气的说有人在外面,他姥爷出去看了看,啥都没有,就回屋告诉他没有任何人。这小子说人在对面房子顶上,家里人又看了看房顶,哪里有人影?可看这小子的样子又不像说谎,就摸了摸他的头,热得吓人。这一家人就这么一个宝贝疙瘩,手忙脚乱的把孩子送到医院打了一剂退烧针。回家以后烧是退了,可这混孩子就是不睡觉,老说屋外房顶上坐着个人在狠狠地看着屋里,拉上窗帘也没用。就这么折腾了大半宿,孩子的姥姥琢磨出事情不对头,外孙子是被啥玩意儿吓着了。就问小孩今天到哪去玩闹啦。姓张的小孩这么一说,他姥姥也不管他刚退烧,掀起来照着屁股就是几巴掌,打得他是哇哇大哭。等哭完了,那孩子望窗子哪儿一看,抽噎着说:“房顶上的人走了。”小孩的姥姥听这话松了一口气,就哄着外孙睡了。第二天一早就到老张家问那个牌位的事儿。。。。。。
原来,昨天晚上那姓张的小孩回家倒没有什么事,可晚上9点来钟出问题了,那孩子刚睡下不久,忽然就大喊一声坐了起来,说屋子外面有人,大人都骂这小子胡说,可他还是指着窗子不停气的说有人在外面,他姥爷出去看了看,啥都没有,就回屋告诉他没有任何人。这小子说人在对面房子顶上,家里人又看了看房顶,哪里有人影?可看这小子的样子又不像说谎,就摸了摸他的头,热得吓人。这一家人就这么一个宝贝疙瘩,手忙脚乱的把孩子送到医院打了一剂退烧针。回家以后烧是退了,可这混孩子就是不睡觉,老说屋外房顶上坐着个人在狠狠地看着屋里,拉上窗帘也没用。就这么折腾了大半宿,孩子的姥姥琢磨出事情不对头,外孙子是被啥玩意儿吓着了。就问小孩今天到哪去玩闹啦。姓张的小孩这么一说,他姥姥也不管他刚退烧,掀起来照着屁股就是几巴掌,打得他是哇哇大哭。等哭完了,那孩子望窗子哪儿一看,抽噎着说:“房顶上的人走了。”小孩的姥姥听这话松了一口气,就哄着外孙睡了。第二天一早就到老张家问那个牌位的事儿。。。。。。
老张的爷爷奶奶这一听,也给了老张屁股上来了几下,让他穿好衣服,几个人一齐顺着昨天他们玩耍的路线去找,老长时间以后,老张的奶奶终于在一个小排水沟里找到了这个牌位。几个大人用一块红布包住这个牌位,回到老张家,用清水洗了好几遍,恭恭敬敬放在堂屋的窗台上点上香拜了好几拜;大白天不敢在众目睽睽之下送回祠堂,等晚上老张的爷爷和拿着祠堂钥匙的人好说歹说,才把牌位送了回去。老张他爷爷还在祠堂里三拜九叩了一番。
后来,老张爷爷才对他说,你们拿的那个牌位正是他们张家的一位先祖,小屁孩不知轻重,祖先自然不高兴,那个姓张的小子那晚看到的一般是灵位的主人,因为是小孩子玩闹,他只是小施惩戒,否则真不知道会遇到什么灾祸。听完之后,从此老张和那帮孩子再也不敢到张家祠堂去玩了。
后来,老张爷爷才对他说,你们拿的那个牌位正是他们张家的一位先祖,小屁孩不知轻重,祖先自然不高兴,那个姓张的小子那晚看到的一般是灵位的主人,因为是小孩子玩闹,他只是小施惩戒,否则真不知道会遇到什么灾祸。听完之后,从此老张和那帮孩子再也不敢到张家祠堂去玩了。
这最后一个故事是楼主本人经历的,也不知道是花了眼还是灵异现象,反正楼主我从小到大就遇到这一件诡异的事儿。。。。。。
那时楼主还没上小学,也是住在姥姥家,离所城里很近。一天晚上,大概是要关灯睡觉的时候,楼主和姥姥姥爷一起睡,就睡在炕靠近卧室门的地方。我这个人从小入睡很难,加上姥爷还在泡脚,亮着灯就更睡不着。害怕让大人看到我睁着眼挨骂,就蒙着头偷偷地向卧室门那个方向看,以前的平房卧室一般没有门,只是挂上一个门帘子,就在这时候,我分明看到一只手从门帘子侧方伸了进来,就像和楼主告别一样的上下挥了几下,然后凭空消失了。直到今天,我还清晰地记着那只手异常的苍白。我没敢告诉姥姥和老爷,怕他们骂我“出道”,可那天晚上我是头一次失眠了。至今我也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
烟台鬼事之所城里全文结束
那时楼主还没上小学,也是住在姥姥家,离所城里很近。一天晚上,大概是要关灯睡觉的时候,楼主和姥姥姥爷一起睡,就睡在炕靠近卧室门的地方。我这个人从小入睡很难,加上姥爷还在泡脚,亮着灯就更睡不着。害怕让大人看到我睁着眼挨骂,就蒙着头偷偷地向卧室门那个方向看,以前的平房卧室一般没有门,只是挂上一个门帘子,就在这时候,我分明看到一只手从门帘子侧方伸了进来,就像和楼主告别一样的上下挥了几下,然后凭空消失了。直到今天,我还清晰地记着那只手异常的苍白。我没敢告诉姥姥和老爷,怕他们骂我“出道”,可那天晚上我是头一次失眠了。至今我也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
烟台鬼事之所城里全文结束
行笔至此,《烟台鬼事》第二季结束。接下来和以往一样,楼主还需一段时间继续“钩沉”烟台往事,提炼出第三季以飨诸位,望继续支持!万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