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你的人生意义又是什么?
你对你现在的生活满意么?
你是你觉得自己将来会变得更好么?
你是否有办法让自己过得更加幸福快乐?
你是否能让自己不空虚、迷茫,内心安宁自在?
你是否认能够坦然的面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你是否坚信自己只要实现特定的生活目标,就会获得幸福?
是的,我可以帮你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下面的文章中-------
如果你年轻时,要娶一女子,听那女子说,要娶我也可以,你起码要名校硕士毕业,要在世界500强的企业任职,年薪要超百万,二环以内在有房,方可。
如若你爱此女子心切,便攻读名校硕士,应聘500强,努力工作,年薪百万二环卖房,或许六年后,你满足了上面所有的条件,回过头,你发现,那女子竟然要嫁给了一个在普通高校本科毕业,开个小店,年薪只有十多万,五环有房的人。仔细一问,原因只是因为对方不顾喜欢你,才故意提了那么多条件,没想,你却当成了这些年追求目标,觉得只要在这些方面获得成功,便可以迎得幸福生活。
很多时候,人们都在追求特定的成功,为此愿意花费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并且认为,自己只要实现这些目标,就会获得幸福。这些目标包括事业上的成功、金钱上的富足、身体上的强健,社会上的地位、亲友的认同等等。但问题是,就算一个人拥有了上面的一切,也很难获得自己想要的幸福快乐。
这是一条与幸福快乐有关的自我实现之路,然而人的寿命有限,即使是累积了前人的智慧,也很难真的一揽人生的全貌,就像我们在山谷里很走一样,走很多弯路,受良多的苦,有的人爬到人生认知的山腰,能活明白一半,便已故去,鲜有人,可以站在山顶,去关照我们的人生之路,而《人生系统的底层设计》,将替我们每个人关照人生的自我实现之路,线开障碍,拨开荆棘,断开藤蔓,登上幸福自在的山颠看世间。
第一章:人生底层设计的四个层面
一、我们该如何了解我们自己?
事实上,人类很难做到了解自身,包括很难理解我们自身的心理或行为,比如,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会这样?我还能怎么样做?
比如人们为什么要结婚?为什么会谈恋爱?如果我不这样呢?比如为什么人们要追逐财富,为什么要成为明星?比如我们为什么要有宗教信仰,为什么会有宗教信仰?如果不呢,我们会怎样?
这些问题 ,就像有天你在梦里,梦到自己站在一段长路的中间,你不知道怎么为什么会站在这里,这条路的起点是哪儿,终点又通往那里,人类往往不够了解过去,更是鲜能知晓将来,生活变成了一段盲人模象的路,每个人都在交换着他们对人生的不同理解,但你却不了解全貌。我们尝试着带大家一起去了解人类各种需求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更为完整的看到自己,并在此基础上能够自我实现,获得更为长久的幸福喜悦,我们将这当成一门课程,叫《人生的底层设计学》。
我们探讨这个问题的意义,在于让人们通过了解人类自身行为和心理特质,来获得更为长久的幸福喜悦。这里面有个很重要的词,叫“更为长久”,一个人可以花六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去登山,然后在登上山顶的那一瞬间,获得幸福满足感,但这种幸福满足感通常不会超过十五分钟。也就是说,即使是成功实现目标,能给人带来的幸福喜悦感是极为有限的。有的人在短时间的休整后,又开始了新的挑战目标,然而当他爬上了世界上最高的山,趟过世界上最险的河之后呢,更长时间等待他的,是满足,还是空虚感?
是什么在影响着我们的幸福喜悦感?让我们觉得人生有意义?此生无悔?是什么又让我们否定这种意义,甚至是深陷其中?这与每个人都悉悉相关,值得每个人去了解和学习。
本书将从人的安全感、认同感、成就感和使命感四个层次,带大家了解人的深层次需求的产生、发展及满足,从而更为全面的了解我们自身的需求,使得每个人都懂得如何去如何设计和完善自己的人生。从而获得更为长久的幸福愉悦感。
二、人生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人类最基础的心理需求,它是源于人类对生存物质条件、生命延续和生活基本保障判定基础上的自我保护认知心理。
举个例子,有一个家庭,家财亿万,子女身体健康,丈夫不但英俊帅气,还十分富有社会地位,同时又特别懂得生活情趣,这应当是十分美满的现状。然而女主人想,他这么优秀,肯定有很多年轻漂亮的女生喜欢她,而我一天天的人老珠黄,有天他要是喜欢上别的女人怎么办?
因此,她对丈夫的社交圈十分敏感,也十分在意他的一些小举动,不但她自己内心十分不安宁,丈夫也不知道怎样才能让她放心。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安全感里的对生活可持续保障的判定基础上的自我保护心理。安全感是人类最基础的心理需求,当一个人没有安全感时,他很难长久的保持幸福喜悦感。
人类最初的安全感,其实只是生存和生命延续。
这两点,是人类被写进基因里的,类似于条件反射似的需求,最初的生存,往往是与食物和保护等同起来的,到现在,绝大多数的并不担心自己会因为食物的短缺而饿死,这种对影响生存的食物的追求,已被财富所代替。
但与生存有关的另一个安全感仍是得到顾虑的,谁会保护我的财产安全?谁会保护我的尊严与荣誉不受侵犯,我能保护我自己或我的家人么?有人保护我么?
在生命的延续上,它包含了两个原始动力,一个是自我寿命的保全和延长,二是整个族群的续存壮大。到了现在,人们更关注的是则是自我寿命的保全和延长,除去受宗教影响较明鲜的群体,很少有人再担心某个族群的续存壮大问题。但受基因惯性的影响,很多人还是将自己是否吸引异性,当成了一种很重要的心理安全要素。
三、认同感
认同感是一个人被自己或特定对向所信任、需要、尊重、理解、接纳等行为基础上,所产生的心理归属感,是一个最基本的精神诉求。
接最初的人类,为了更好的获取更多食物,为了保护群体中每个人的安全和族群的存续壮大,开始形成了社会群体,后来人们学会建立了社会群体结构,并且这种群体关系开始变得来越复杂。当食物得到了保证,生命的延续得到了基本的保障后,真正影响人们幸福感的,则是一个人在特定范围内,特定群体中的认同感的高低。
人类为了获得认同感到底愿意付出多大的代价,中国古代有贞洁牌坊,这贞洁牌坊是为表彰那些死了丈夫长年不改嫁,或是殉葬的女子而设,这是当时对这一类行为女子的认同。
不改嫁,就意味着这个女子后半生很可能要一个人孤苦伶仃的度过,甚至是很多女子当生活实在太坚难时,宁愿自杀,也不肯改嫁。在鲁迅的小说里,祥林嫂因为死了丈夫,怕别人排斥自己不吉利,为了赢得大家的对她的接纳,她会攒钱去庙里捐门槛,而这一切的后面,都是认同感对一个人精神归属所产生的影响。
四、成就感
成就感是一个人在精神世界中寻求更高自我满足的精神追求,它是一个人更为长久的幸福喜悦感的来源,它是一个人安全感或认同感的高级表现形式。
我们该如何理解成就感是一个人安全感或认同感的高级表现形式。
举个例子,你到一个群体中去,不管是打蓝球踢足球还是去某个单位工作,如果你赢得了你身边伙伴的信任,那么,这时你会有认同感。但等到了一年后,经大家推荐,你被授予“最佳队友”、或“优秀员工”的荣誉。那么你会获得比认同更高的幸福喜欢感,这便是“成就感”。
一个电影演员或导演,最初进入电影圈,长期以来,慢慢的被大家所接受,这时他首先有的是认同感,觉得我是这个圈子里的人,觉得我是被这个圈子里的人所接受的。但他不会满足于此,他希望自己能获得更大的认可,并且这种认可,对他来说,能带来极大的幸福喜悦感,比如在“奥斯卡”颁奖现场听到自己的名字。
四、使命感
使命感,是一个人为相对特定群体中不特定对象所付出的关照,使命感可超出安全感、认同感和成就感而存在。当使命感是在安全感、认同感和成就感的基础上存在时,人会获得更为长久的幸福喜悦感,
我们下面将从安全感、认同感、成就感和使命感四方面,来说明一个人如何完成人生的底层设计。
第二章:人类最基础的心理需求——安全感
第二章:人类最基础的心理需求——安全感
向人出售焦虑,是天下最大的生意
在我眼中,这个世界上每天交易最多的商品,不是任何货物,而是焦虑。
如果你即将大学毕业,会有各种考研或培训招生信息,告诉如果缺少什么,你将无法获得好的工作岗位,你将没有钱,你将被社会淘汰,于是,在中国,你会看到,每年本科应聘毕业生800余万,每年参加考研的人数有238万,他们大多都报了各种培训班。2017年,报考公务员的人数多达148万。
如果你是位女士,你很容易接收到的信息是,容颜衰老是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光彩不再是多么的令人难过,所以,在这种焦虑下,只有足够贵的足够大牌的的护扶美颜产品,才会让你安心,才会让你心安。
在日本,每年有70%的人选择专业的体检机构进行体检,美国更是有7700万人参加体检,而在中国,早在2016年的健康体检市场容量已超过1160亿元人民币。在这些数据里,我看到的是一场成功的营销,把与健康有关的焦虑,成功的卖给了全世界。
如果你有孩子,你肯定听过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的孩子将来会找到好的工作么?我的孩子身心会健康么?我的孩子能找到好对象么,我的孩子将来会有钱么?是的,全社会与孩子有关的产品和服务提供商,都是先贩售焦虑,再搭送产品或服务。
如果你处在社会底层,向你贩卖焦虑最简单的办法,是先强化你处于社会底层的悲惨,引发焦虑,从而要带你致富,带你成功;如果你是中产,要贩卖的则是你的财产会贬值,你正面临着什么样的威胁,你需要更多的学习;如果你是富人,时代在变革,机遇在来临,你很可能会失去机会,你的身体健康有可面临威胁,什么会帮你。
有人告诉你,没有500万,你别想在北京把娃养大,没有200万,你别想在二线城市把娃养大,没有100万,你别想在四线城市把娃养大。
不管你过得怎么样,总有一款焦虑等着你。
这种焦虑的产生空间,便是源于人们对安全感的模糊认知,我们将逐一分析一个人如何更完整的认知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并知晓如何应对生活中与此相关问题。
因此,我们下面讲述的内容,不是通过心灵鸡蛋式的洗脑,让你拥有短暂的安全感,而是去发现影响一个人安全感的要素,并用实际行动使其得到实际性的改善。也就是,我们如何获得非心灵鸡汤式的安全感。
第一节:自我认同的可供生活品质持续改善的物质保障
第一节:自我认同的可供生活品质持续改善的物质保障
当有人在上面谈理想或梦想时,下面总会有人说一句,我还是先赚够钱再说。而“赚够钱”便属于人的安全感范畴,指的便是自我认同的可供生活品质持续改善的物质保障。
在这里,我们会想到的是物质匮乏(钱财可以用来改变物质匮乏的情况),物质匮乏可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绝对匮乏;第二种是相对匮乏,第三种是心理性匮乏。
一、物质的绝对匮乏
绝对匮乏,通常可等于对生活在贫困标准以下的人,即仅有或缺少维持基本生存所必须消费的物品和服务的最低费用。
我上高中时,每周有10块花的零花钱,因为吃的油、腌肉、面和土豆是从家里自带的,这10块钱,可以卖一斤醋(4毛)、卖蔬菜(约4.5元到5元)、压面条(8毛到1块)、卖邮票(5份共1.25元),还余2块左右备用或攒两周可以卖本旧书。
你会发现,这一周,所有的费用花销,都只够维持生存所必须的消费的物品和服务。我们中国人将其称为紧巴巴的穷日子。最直观的理解是基本每一分钱都花在了为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开支上。这个数字,从联合国的方面的参考来讲,是每人每天的生活支出为1.9美元。约等于12元人民币。
目前,全球约有8.36亿人活在这样的物质绝对匮乏状态中,这其中,中国的绝对人口数量到底有多数,数字一直很难统一,2015年,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贫困线每天12块钱的标准,中国的物质贫困人口接近2亿。也就是说,中国有近2亿人,每天的生活支出平均低于12块钱人民币的标准。
2018年3月5日,来自人民网的报道,自2013年以来,中国贫困人口减少了6800万。贫困发生率由10.2%降到了3.1%。
对于绝大多数生活在物质绝对匮乏状况下的人来说,他最大的希望,是能有可持续改善自身生活品质的物质保障,这种物质保障受五个方面的影响,分别是分配机制不公平、政治军事限制、自然环境恶劣、生产力低下和社会保障不健全。
人类最早的物质绝对匮乏,往往是源于生产力极为低下,我们可以理解成一大帮人打出打猎,捕捉到的猎物还不够大家吃,人们出去采集食物,采集到的食物还不够越冬。
但随着农耕文明的到来,这种生产力低下导致的物质绝对匮乏的情形越来越少,随着整个群体的壮大和自然环境的变化,原来的自然环境已无法承载更多的人,这时候再加上天灾,农作物减产或牧场退化,会使得这种矛盾突然爆发。人们又一时无法到达新的生存地。这时候,自然环境的恶劣,开始成为导致人们物质绝对匮乏的元凶。
但随着贸易时代的开启,随着交通的改善,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绝大多数人类已经不会再因自然环境的恶劣和生产力的低下而导致绝对贫困,导致人们陷入绝对贫困的,曾经一度变成了政治军事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