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阿尔巴尼亚——昔日“明灯”今安在

  我住的是一个三人间,不过是我一个人住。
  

  这个房间真的好大。
  
  房间里电视空调取暖器和冰箱一应俱全。
  
  四、地拉那——平民化的首都

  地拉那是阿尔巴尼亚首都和第一大城市,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国土中西部的伊什米河畔,西距亚得里亚海岸40公里,正处在肥沃的阿尔巴尼亚中部平原的末端。

  斯坎德培广场是首都地拉那的中心,类似于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斯坎德培(Skanderbeg)是阿尔巴尼亚的民族英雄,1440到1460年,他率领阿尔巴尼亚人民,抗击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他用黑色双头鹰作为自己的标志,这也是“山鹰之国”的来历。这个标志后来演变成阿尔巴尼亚国旗,只是现在的国旗没有了霍查时代的五角星。1969年,斯坎德培铜像在斯坎德培广场落成。

  斯坎德培广场四周有国家历史博物馆,歌剧院和一些现代建筑,也有政府办公大楼、清真寺和教堂。

  阿尔巴尼亚是欧洲最贫穷的国家,400多万人口,有100多万在国外打工.全国大半是农业人口。阿尔巴尼亚是个贪污的严重的国家,严重阻碍阿尔巴尼亚的经济发展。现要接受希腊和意大利的经济援助。
  最近十几年来,阿尔巴尼亚也搞改革开放,建筑业每年都以20%的速度增长,改变了阿尔巴尼亚的面貌,也带动了阿尔巴尼亚经济的发展。2000-2011年,Edi Rama担任地拉那的市长,他认为用色彩可以美化地拉那的城市建筑并改善当地人的心情,大刀阔斧的进行城市建设和环境改造,并取得明显效果。

  现在的地拉那绿树成荫,干净整洁,绿化程度高。人们谦虚有礼,不富裕但淡定平和,在市中心遇到的年轻人都可以讲几句英文。虽然目前来讲阿尔巴尼亚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各方面都比较落后,但是它有极佳的地理位置,面向亚得利亚海,阳光充足,典型的地中海气候,环境优美资源丰富,这个国家还是大有前途的。
  安顿下来后,时间还早,就出去逛街。
  
  国家歌剧院是社会主义时代的建筑。
  
  斯坎德培广场原来是草坪,Edi Rama担任地拉那的市长时铺了大理石。
  
  斯坎德培广场一角的东正教教堂,原建于1865年, 1967年在“无神论”运动中被破坏, 2011年在原址重建。
  
  据说是欧洲第三大的东正教教堂。
  
  斯坎德培广场西南端的政府机构。
  
  这个不知是什么机构。
  
  斯坎德培广场南端的一个银行。
  
  干净的街道。
  
  乱尾十多年的建筑。
  
  据说地拉那人很爱读书,这种露天书摊特别多。
  
  国家美术馆。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