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中,说古人不但把北极星和北斗都称为太一,有时还称为天一,于是便有了两个词,一个叫太一生水,一个叫天一生水,同学们怒了,到底哪个生水。
还记得我们前面讲过的课么?一体生二相,二相为阴阳,阴阳化合生气灵,气灵相感而有形。
再回顾一下上文中所提到的西汉时的孔颖达同学理解的“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吕氏春秋》编委会那帮同学在《大乐》中说的,“太一出,出阴阳。”
我再给点提示,一体生二相,二相为阴阳。
元气混而为一,为太初,也称为太一,太一出,出阴阳,是有太阴,而有太阳。
明白了么,太阳最早指的不是我们今天晒的太阳,而是指北斗所生之元气。北斗按八节而布藏生气,故地上有八风,解之为八卦,是因此而获《易》。古人认为元气是最为重要的,因此《庄子·知北游》一书中言“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之为死。”
这里面为什么说是“人”之生,而不是“万物之生”呢? 庄子认为,人为万物之灵长,人有灵气(七情六欲)方为生,反之则为“死。”,《素问·宝命全形论》中也言说“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天地合气”是指人必须合于阴阳四时,才能称为人。并言“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而当时的人认为,这一切,皆源之于北斗。
同时,古人认为,元气会转化为生气(生命之气)和灵气。同时,他们也把元气转化成的二气称为元阳生元阴之气。其中,元阳便是太阳,元阴便是太阴。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元阳(太阳)之气,便以日为例,来说明太阳之气的特质,慢慢的,大家以为太阳之气,就是太阳发出来的能量,而不知是指北斗所发出的。
神州大地上的古人早已明北斗为生气灵,定四时,化八风的元始。并深知它们对自身的影响。
但有一点除外,他们忽略了月亮。那么,12000年前,月亮在哪?
说起北斗,大家习惯性的称其为,北斗七星。但还有一种古外广为流传的说法,北斗九星,其中,七明二隐。
可见的七星分别为,第一星为天枢,第二星为天璇,第三星为天玑,第四星为天权,此四星连成方形如斗,统称为“魁”。第五星为玉衡,第六星为开阳,第七星为瑶光,此三星连成一线,统称为“杓”,另外,还有传说中的两颗星,开阳瑶光之旁有小星,左为辅,右为弼,合为九星。
然而,更为广泛认同的说法是,这辅星,有时还偶尔可见,只有弼星,倒是从没有人见过,从一开始就没有。
既然从一开始就没有人见到过,那为什么要一直坚称有北斗九星呢,问题是,是谁传下来的北斗九星这个称呼?
第一个传的人就从来没有观察到过这个星体的存在,它完全没有必要说是北斗九星。只能说,起这个名字时,确实是有北斗九星,但到了后来,有其中一颗在原来的位置上不见了,但这个称呼,却被习惯性的传了下来。
那么,我们来了解下这个从没有人见过的弼星,以及有关它的说法。
首先,它们这两颗星的定位是辅弼星,辅弼一词的意思,是辅佐,《云笈七签》卷二五中是这样描述这两颗星的作用的:“辅弼真君,一隐一显,至真至神,佐相北极。”
北极,在这里指北斗的意思,因为北极是能发散出元气,元气又可化为元阳与元灵之气,再可生八风的天体,因此,佐相北极中的“佐相”二字,用现代的语言翻译过来,便是“校正、调整”,
但因为北极生化出的是元阳和元灵之气,又可调节四时,影响八象(八风八卦)。
那么,请问,辅弼二星佐相北极,是怎样“佐相”的呢?它能影响的是什么呢?
给大家思考下。
在大家给出更多的结果前,我带大家看看,那么,月亮到底是不是就是那颗永久消失不见了的辅弼星。《宋史.天文志》说:“弼星,在第七星右,不见;辅星,在第六星左,常见。”
为方便统一辩识,我们将按惯例将其称为弼星。消失的这颗星,便为右弼星,在阴阳五行的分别中,左辅属阳土,右弼属阴水。
《黄老经》说:“隐元星,则弼星之魂明空灵也。”言明其为元灵之气,亦为阴。
而这棵消失的星,便是月亮。
它已经悄悄地来到了地球跟前,人们会想,它到底是谁造的,或是谁改造的,它是几点零版本?
还有,它到地球跟前来做什么来了?是谁让它来的?它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它能制止“洪水灭世”,还有,它在老地方呆着,不行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