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空同揭密你所不知道的世界


  @盖着被子冷 1228楼 2014-03-31 16:26:00
  木木老师可以知道庄周的转世,能不能知道我的转世呢。可以的话还请告知。我内心深处总有一个想法,就是感觉自己最终将不是一个平凡的人。但现在的我是一个没法再平凡的人了。我是谁,我来自哪,将往何处。一直追随老师想了解这三个问题的答案。但是和老师的缘分不是很多,自己所学有限。望老师不吝赐教。
  -----------------------------

  如果你一直坚信自己是一个不平凡的人,并从一点一滴开始,去坚持做那些你认为可以让你不平的事。那么你终将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

  那时,将不是我告诉你,你是谁,来自哪,将往何处

  给你答案的人,将是你自己。

  并且你会发现,这才是最重要的。
  @三百年 1241楼 2014-03-31 17:05:00

  我一直对佛、道方面的东西感兴趣。按您的说法,我其实感兴趣的佛法、道法本身,偏近于核心理论这种,而不是世俗意义上的宗教。但对于儒家,我一直有一种隐隐的排斥感。总觉的儒家所说的东西很“后天”,不“先天”,以一种美好的名义来压制自由与人性。再结合中国 历史 上......
  -----------------------------

  你说到这儿,我们讲另一个话题吧《你所不知道的世界之礼仪之邦》

  很少有国家,像中国一样拥有如此漫长的历史,也很少有国家敢以”礼仪之邦”自我标榜,然而当有中国人走出国门的时候,才发现种种尴尬迎面而来,这时,人们种种不堪行为归根于社会的物质化和道德的沦丧?却从不会质疑中国2000余年以来的”礼仪文化”是否有问题,南山空同将为你讲述你所不知道的”礼仪之邦”。


  第十四篇:你所不知道的世界之礼仪之邦


  很少有国家,像中国一样拥有如此漫长的历史,也很少有国家敢以”礼仪之邦”自我标榜,然而当有中国人走出国门的时候,才发现种种尴尬迎面而来,这时,人们种种不堪行为归根于社会的物质化和道德的沦丧?却从不会质疑中国2000余年以来的”礼仪文化”是否有问题,南山空同将为你讲述你所不知道的”礼仪之邦”。

  一、最早的”礼”,与社交文明鲜有关系

  很多人会起,中国人受几千年的”礼”的教育,应当是在社会交往中,最懂礼、知礼的,事实并非如此。

  “礼”的最早本义,是事神致福,意为认为只有履行尊重神仙的制度和行为,才能得到鬼神的致福。到了西周,有人将”礼”范围扩大,扩大到了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人与鬼神、人与人、人与自然间的关系准则,相当于现在的哲学伦理;
  第二个层次:对统治者行为的要求和规范,相当于现在的规章制度。
  第三层次,相当于现在的法律,规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如邦国的建制、兵刑制度。

  这个人的名字叫周公,为了更好地管理社会,他对西周的政治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通过文字的形式加以确认,从而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有关邦国建制,政法文教,兵刑,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各种名物、典章、制度。

  也就是说,中国最早的”礼”是为了便于社会管理和统治而出现的,与社交文明基本没有关系。


  二、“礼”的异化, 成为反文明的主凶

  上述三个层次,在秦汉之后,发生了不同程度异化,”礼仪”成为反文明的主凶:

  1.礼制人为制造不平等,并将不平等合理化、自然化
  在周以前,礼用来作为敬神之用,但神有远近、宗族和辈份,因此,为了体现这种层级,便有个不同的外在表现形式,这种外在的表现形式,便是”仪”,你可以理解成今天的”待遇规格”。

  孔子、荀况、董仲舒等人,对这种规则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良,这种改良的方向,便是统治的需要,形成了最初的封建礼制,最终在汉朝建立起了指全社会的等级制度。它的核心是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尊卑贵贱的区分,即宗法制。为人为地制造社会的不平等提供了现实途径和理论依据。

  孔子把世人分类两类,君子和小人,孔子口中的君子,与品行无关,是指那些有身份有地位有知识的人,而小人,是无官职无地位无知识的,对这两类人,要有不同的”礼”来对待。
  到了荀子时,他认为礼的作用,是在于”明分使群”,意为使贫富贵贱各有其等级,并且强化这种等级性,使大家在认同自己所处等级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和谐,使人甘心于自身所处的环境与状态。

  董仲舒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提出”三纲五常”,他先是把三纲说成是“天”的意志,赋予它以神的权威;用“阳尊阴卑”的思想,论证了三纲的主从关系不能变化和颠倒,把封建统治的等级秩序神化为宇宙的规律,论证了封建统治的神权、皇权、族权、夫权的合理性和永恒性,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纲常名教制造了理论依据。从此以后,“三纲五常”便成了封建统治者套在人身上精神枷锁,将不平等合理化,让人们当成了宇宙真理和自然状态。

  而历经二千余年后,这些礼制思想,成为中国人走向文明社会的一大障碍,成为反文明的一大主凶。

  2、礼教,伪善者的道德狂欢,人性沉沦的始端

  西周初年,民本思想开始兴起,鬼神之道开始弱化,周公明确礼教,这时的礼教,核心就四个字,”敬德保民”,”敬德””的意思是要认识和推崇自然和人性的规律,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科学精神,而”保民”核心是八个字,即”民心所向,天必从之”,也是最早的民主思想。他以此为基础,提出的礼教都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也就是所有的制约,都是针对当权者的,而非普通老百姓,就像我们会跟人强调不要随意伤害蚂蚁,但不会跟蚂蚁强调,不要咬人。

  但这种情况到了汉代时,变成了另外一个样子。

  当时汉武帝过生日,有个新任大臣没有来,便问他缘由,那人说给自己父亲过生日去了。汉武帝便生气地问,你爸重要还是我重要,那大臣答道,当然我爸重要。

  在汉朝以前,父亲是比皇上重要的,如果皇上要杀你父亲,你直接杀了皇上,没有人会认为你做错什么,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人的眼中,皇上只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一个企业的董事长,而父亲却是至亲,如果董事长问你父亲重要,还是他重要,你会认为思维逻辑有问题。

  但这个大臣的的回答,却让汉武帝很扫兴,如果天下人都不以皇上为权威,如何维护统治,于是便告诉董仲舒:以后不要再发生这样的事了。

  于是中国历史上为期数千年,从没间断的礼仪教化开始了,汉武帝和他一起,把符合封建统治利益的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等“立为名分,定为名目,号为名节,制为功名”,用它对百姓进行教化,称“以名为教”。其内容为三纲五常,故也有“纲常名教”的说法。

  他先以孝为切入点,告诉世人,我们一定要孝顺父母,凡事听从父母,这点世人是接受的,但父母该听谁的?该听官府和上天的,这是常识。但他没有太多告诉大家,官府听谁的?听皇上的,上天的代表是谁,是皇上。

  《孝经》共十八章,其第一章便讲,我们的身体皮毛,都源自于父母,应当倍加珍惜,这便是孝。你也会认同的,紧跟着,他再告诉你,这只是孝的开始,真正的孝,是要光宗耀祖、建功立业,事奉于朝庭。后面有近十六章,表面上在讲孝,其实都在讲”忠”,讲忠教不能两全之时,要尽忠。

  统治者会对符合统治思想的人,给予一定的名份,让他成为全社会的榜样进行学习,以维护其统治。

  因为很多统治思想本身是与人性和自然规律相违背的,因此,在一个文明社会中,这些榜样的行为,往往是反人性、反亲情、反社会常理的,如为了保全名节自杀,如为了贞洁不再嫁,如舍身成仁,如为皇上杀家人等等,因此,中国的这些榜样,都为愚民而存。

  中国的名教(礼教),是为普通名众量身定制的方案,它在全社会有计划持续地培养人们对好名的欲望,为了”名” ,可以舍情、舍利、舍命。

  宋明理学是对名教的再一次升化,其中心是”灭人欲,存天理”,而这里的天理,便是名教思想,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而这种对立要达到的效果,是统治者对”人”的全方位把控,

  而在欧州,这时却正是倡导人文主义。主张“人乃万物之本”,反对桎梏人性的封建特权和神权。主张民主、科学、自由、平等、个性解放。但因为礼教及理学为巩固封建制度服务,为统治者欣赏、提倡,朱熹因而成为中国古代史上,与孔子、董仲舒同为最有影响力的三个思想家。

  当一个社会否定民主、自由、科学和个性,却要控制人们思想的时候,不管以什么样的名义在做事,都将无法阻止人性和道德的沉伦,在一个反人性的社会中,礼仪教化永远是朝文明相反的方向进行的,同时,任何违背基本人性的道德教育,都将是伪善。

  3、礼仪中的相互尊尊与相对尊重

  在一个长期等级森严的威权社会中,人们对于威权和强权的认知,近乎达到了普遍性真理的程度,而2000年以来的建立在不平等基础上的礼仪制度,将这种对威权的后天认可达到了先天共识的程度。

  人们认为威权者是有必要存在的,并且利大于弊,人们以”为尊者讳”的礼教思想,将威权者崇高化,李世民为权谋杀兄逼父,成吉思汉和子孙杀人千万级,仍然被认当成英名君主和一代天骄,中国人更信奉暴力和强权的力量,并且不断用谎言美化暴力和强权,为什么在中国人心目中邪不胜正,因为邪恶总是在掌握强权后,用谎言将自己化身为正义,并随时准备用暴力解决那些想要揭开谎言的人。

  在暴力强权之下,所有的人,都只能得到对的尊重,老百信尊重县官,县官尊重知府,知府尊重六部尚书、尚书尊重丞相。然后,这种关系是不能倒推的,上一层人获得的尊严和尊重,大多是以牺牲下一层人的尊严和尊重为基础的。

  然而在礼教的长期宣传教化下,这被当成了美德,有着天然的合理性,并且人们还能从中品味出美感来,如何给皇上跪,标准姿势是什么,怎么退出去,都有讲究,人们乐在其中,并且当成了文明礼仪的重要部分。

  中国的礼仪文化,很大程度上是奴才文化,是建立在人与人不平等基础上的相对尊重,而与现代文明中的相互尊重相差太远。

  对中国人来说,只要得到三样东西,就容易得到不同人的尊重,分别是权、名、钱,同样,他们有这三样东西后,就可以不用”尊重”那么多的人了。

  如果一种礼仪或”文明”,是以牺牲另一部分人的权利和尊严为基础的,不管如何悠久,不管如何被美化,都与文明世界无关。

  二、中国礼仪文化之特征


  1.最高待遇——破例

  在中国礼仪文化中,对一人最好的待遇,不是按例,而是破例,上到统治者下到平民百姓,都以得到”破例”待遇为荣。中国人在潜意识里,没权钱名时,会像奴隶一样尊守规则,而有了之后,却轻视一切规则,这个是我们的礼仪文化所结出来的异果。

  2.礼教中的人格分裂

  如果他没当官,会痛恨当官所为,如果当了官,却乐在其中,长期的名利化的礼教思想,让中国人只对利感兴趣,就算口中提到公平正义,也往往是获得名利的道具。只要你最终能获得大的名利,人们甚至能接受你所有罪行,并且赞许你的强大。

  因此,你就可以看到,底层的民众,往往有着替统治者思考的思维,他们有一套人经世纬国之道,其核心是如何运用权谋,来对付像他一样的人。

  这种礼教之下,中国人外表上都在追求仁、义、礼、智、信,而事实在,在中国,说一个人会做人,往往是教一个人变得如何的圆滑、世故、玩弄权术、绝情。

  几千年来,中国人深谙礼教学说,精通世故之学,唯一遗弃的,是对真理的追求,对正义的坚守。

  3.论资排辈与扼杀创新

  在封建礼教中,学生若违背老师意愿,儿女违背家长意愿,下官违背上官意愿,都是极为不道德的事,于是你能看到学生极力维护老师学说,却很少看到学生指出老师不足的,若与老师意见相左,便会招来”你翅膀硬了,敢跟我做对了”或”不忠不义不孝”的名来。

  同时,老师喜欢听话的学生,不喜欢有独立思考精神的学生,只有这样,才便于维护他的权威,一个在威权意识下长大的人,任何与自己意见相左的行为,他都会视为对自己或已有秩序的挑战,这些都是不被充许的,因此,中国人的创新精神与个性,从儿时,便被过多的剔除掉了。


  4.礼不下于庶人

  在餐厅宾馆,你经常能见到有人对服务员的各种苛责,因为在中国人的潜意识里,”庶人”是不必拘泥于礼的,而礼,是留给”上人”的。他们都忽略了一点,我们面前站的每个人,他首先是”人”,然后才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性别、贫富的人。而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人往往分类两类,一类是有权势的,另一类是没权势的。

  三、“礼仪之邦”与文明之邦相差甚远

  如果一个人长期喝牛奶,到最后身体却出了问题,只能证明一件事,牛奶是有营养,但有人在牛奶里放三聚氰胺。按常理,人们会拒绝再喝这种牛奶。但在对封建文化反思的过程中,可怕的是,很多人都在找,到底是在哪个环节放的,却不会去拒绝,人们都在说,牛奶本来是好的,只是有人放了毒药,然后边说边喝。

  更有甚者,惊喜地大喊一声,我在三聚氰胺中发现了大量的牛奶,这是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怎么能扔。

  我们不可否认的是,中华大地上有生活着一群”礼仪之邦”,他们崇尚名利与权势,他们对强权敬畏又捧场,他们身上有着2000多年形成的奴性,他们能够的潜意识里缺少真理的追求,对正义的坚守。他们认为不平等是常理,公平是谎言,他们满口的仁义道德,他们满心的名利权谋,他们不关心社会的公平,他们只关心自己能否获得更多利益。他们是威权社会的受害者,他们又是威权社会的帮凶。


  他们自豪自己是”礼仪之邦”,却不知道那四个字,是奴隶身上的烙印,已存在了2000余年,他们将它当成了美丽的纹身,四处炫耀,他们给打造这烙印的人冠以圣人的美名,他们的记忆中,以汉唐为豪,以宋元为傲,他们生活在虚幻的文明社会中,崇尚着丛林法则,他们称自己生活在文明古国。
  @夏天de沨 1264楼 2014-03-31 17:53:00
  为何有时努力想要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反而找不到,等停留下来,偶然间却能够发现自己需要的东西,而且契合度还很高。
  如何才能更好的“随心所愿”呢?
  -----------------------------
  可以参考《你所不知道的世界之心的秘密》和狂乱的眼的《如何改变命运和运气》
  @薄荷绿茶儿 1278楼 2014-03-31 18:22:00
  《太古遗音》:“伏羲见凤集于桐,乃象其形削桐制以为琴”。
  古琴的发明有多种传说,既有伏羲,也有神农、黄帝、还有舜帝各种说法,不知道哪一种正解?
  -----------------------------
  古琴是西周中期才被发明的,兴盛于春秋之期。没有饱食安宁之环境,何人有心王琴瑟和鸣
  @弦易 1281楼 2014-03-31 18:49:00
  牧木先生好,我想知道孙姓人的祖先是不是 历史 上的人物,是谁?
  -----------------------------
  这个百度上就可以得来的,百度上能搜到的东西,我不讲。
  @滴天髓谜 1284楼 2014-03-31 19:21:00
  楼主你好,我想知道玉皇大帝与碧霞元君(我们这叫泰山奶奶)的关系,在灵界的地位?谢谢楼主!
  -----------------------------
  二者没有直接关联。

  泰山奶奶真名叫黄碧霞,原是泰山守山之神黄飞虎的女儿,于西周初期离世后,一直以灵体形式代助父管理泰山。

  汉代,佛道两界在共同抵抗玛雅灵的时候,内部亦有争斗争,主要争斗地盘是阴间,为了让双方有序共处,在法藏和西王母的共同主持下,选定让终南山主座下风云二使中的云使兼任阴间的最高监察和管理者。

  他身份地位高,又不是双方中的任何一方,因此众神仙都赞成这一方案,当时云使需要选定自己的大本营,后来他选中的是泰山(他在西周时与黄飞虎父女俩有相识之缘),之后他被封为东岳大帝

  他选中后,黄碧霞需要帮他建设泰山,便投胎到人间,名为石玉叶,因此,后世也有人将她称为泰山玉女。

  她离世后,助东岳大帝管理阴间。主管道界的阴曹地府十殿阎君和佛界的十八层地狱。因此,阴间受双重领导,但最高领导人,是东岳帝君,只是他不负责常务,只负责监察之责。
  @弦易 1283楼 2014-03-31 18:59:00
  还有鬼话里的姑射山人您知道吗?能大胆的做下评论吗?
  我发现您的说的东西跟他讲的没什么冲突,难道普通人真的就只能茫然的在自以为的一片天中活着和死去?我们可以不再去追究自己活着的意义,也不论自己对父母对亲人,对妻子丈夫等等一些人的意义,就是说我们普通人活于世间是不是对什么有绝对意义的?比如一个代码对于一个程序的意义。
  -----------------------------
  姑射山人很好的

  支持他多多写,继续民写下去。

  没有人因为苹果最终会被人吃掉,而否认苹果曾经存在的意义。也没有人因为它只是一颗苹果,便为其感到悲哀,世间有万千种树叶,人有万千种活法,却有那么多人,在寻找一个标准或共同的答案。

  如果真有,或许是,他们都是树叶,但他们各不相同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