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仔_2012 6166楼 2014-04-07 00:09:00
楼主,要不讲讲孔子?
-----------------------------
说一下孔子见老子时的事吧
孔子见老子,到底谈了什么?
孔所见的老子,并不是《道德经》的原创者老耳,而是他侄子辈的一个人,后世称老聃。
这时,老耳留下的《老子》内容,已经被存入到当时的国家图书馆兼档案馆。孔子来见老聃时,有两个请求。第一个请求最为高尚,说,我想恢复周礼。
孔子想恢复周礼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孔子有两个偶像,分别是周公和老耳,而周礼是周公所倡导的思想,周公是中国儒家文化和思想的奠基人。
不过,最早的周公思想(周礼),和后世所说的“周礼“,特别是《周礼》这本书,除了名字相同之外,其余的相距甚远。
周礼,即周公倡导的社会伦理制度,当时的核心是——敬德保民。
当时人们心中的“德”,与现在说的“道德”二字无关,“德”的本义是顺应自然,保民的核心是“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敬德保民“的思想本质,是顺应自然,顺应规律,以民意为大,所以说是”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周六所倡导的,不只是一种思想,而且通过他的推行,变成了一种制度,他认为民意为大。因此,周公定的很多制度,最初都是要求王公贵族的。家天下的思想中指,天下之人,皆为一家,皆为天子,都是上天的子孙。而君王,只不过是上天的长子。所以他可以代表家长来管里家中的各种事务。
作为长子,首先要修德,首先要知言善行,一言而定,不妄言,在行为上要为其它人做表率,让其它人能以身效法。同时,做为君王,必须像家中的长子一样,保护和疼爱自己的弟弟妹妹,并且虚心顺从他们的意愿,不要以长兄的威权处处压制他们的意愿、不要与他们争利。这样才能体现父母的本意。
如果作为家中的长子,上不知道照顾家中的老人安康度日,下不体恤病弱与幼儿,中不听手足意见,那么他在这个家中只会变得越来越孤立,作为父母的上天,也不会让你来替他管理这个家,而是会换掉。
因此,最初的敬长明德保民,是要求君王和全体子民都要这样做的,而且君是要首先做到,做给其它人效仿的。
孔子所处之时,恰逢乱世,周天子的话,基本没有哪个诸候听的,而这时候。孔子却提出要恢复周礼,无异于1944年左右,溥仪的谋士建议溥仪登基,让天下人都来朝拜一样。
老聃笑着说:“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意思是说,你所说的周礼,当时提出他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朽了.只有这些言论还在,.而且君子懂得什么时机运用它,如果没有施行的环境,就把它藏起来也是办法。意为,现在的社会环境,你觉得还有可能实行真正的周礼么?周礼是好东西,但时机不成熟,要把它藏起来,等待时机。
孔子道:虽然周王室势力微弱,但我们一旦倡导周礼,必将迎得各诸候的拥护。
老聃道:吕尚曾因为华士不来见自己,认为这会使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轻视,便杀死了华士,周公很为反对。他说打比方说,做哥哥的,怎么可以因为有个弟弟不理你,就杀掉他呢。但周朝刚刚建立,还要依靠吕尚继续保持稳定,巩固发展,周公的敬德保民也得让位于权力,如今你再要倡导周礼,我认为你的目的不在倡导周礼本身。
孔子还要争辩,老聃道:好的商人,走路时会把贵重的东西藏好,好像什么都没有一样,去除掉你过多的欲望和察颜观色的本领吧,那对你是没有好处的,我所能给你说的,就这些了。
孔子知道自己想推行周礼的想法无法得到老聃的支持,便提出了他的第二个要求:说我想写本书,完成后能不能被国家图书馆和档案馆收藏?
在今天看来,这是个很小的要求,但在当时,这个要求,基本上和要把我写的书当成中央党校的选修课是同等情形的。
老聃自是不答应,孔子求得没办法了,老聃便说“圣人述而不作。”
意为,你看你的两个偶像,一个周公一个老耳,这两个人都只说不写,从来自己不写,你也不用写了的。
孔子出来后,弟子问谈得怎么样,书什么时候写?孔子答道:圣人述而不作,我不写了,你们写。
大家问孔子对老聃的印象,孔子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孔子去时,《老子》(道德经)一书,已经被周王室所收藏了,那么,老聃为什么还要说“圣人述而不作”这样的话?
楼主,要不讲讲孔子?
-----------------------------
说一下孔子见老子时的事吧
孔子见老子,到底谈了什么?
孔所见的老子,并不是《道德经》的原创者老耳,而是他侄子辈的一个人,后世称老聃。
这时,老耳留下的《老子》内容,已经被存入到当时的国家图书馆兼档案馆。孔子来见老聃时,有两个请求。第一个请求最为高尚,说,我想恢复周礼。
孔子想恢复周礼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孔子有两个偶像,分别是周公和老耳,而周礼是周公所倡导的思想,周公是中国儒家文化和思想的奠基人。
不过,最早的周公思想(周礼),和后世所说的“周礼“,特别是《周礼》这本书,除了名字相同之外,其余的相距甚远。
周礼,即周公倡导的社会伦理制度,当时的核心是——敬德保民。
当时人们心中的“德”,与现在说的“道德”二字无关,“德”的本义是顺应自然,保民的核心是“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敬德保民“的思想本质,是顺应自然,顺应规律,以民意为大,所以说是”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周六所倡导的,不只是一种思想,而且通过他的推行,变成了一种制度,他认为民意为大。因此,周公定的很多制度,最初都是要求王公贵族的。家天下的思想中指,天下之人,皆为一家,皆为天子,都是上天的子孙。而君王,只不过是上天的长子。所以他可以代表家长来管里家中的各种事务。
作为长子,首先要修德,首先要知言善行,一言而定,不妄言,在行为上要为其它人做表率,让其它人能以身效法。同时,做为君王,必须像家中的长子一样,保护和疼爱自己的弟弟妹妹,并且虚心顺从他们的意愿,不要以长兄的威权处处压制他们的意愿、不要与他们争利。这样才能体现父母的本意。
如果作为家中的长子,上不知道照顾家中的老人安康度日,下不体恤病弱与幼儿,中不听手足意见,那么他在这个家中只会变得越来越孤立,作为父母的上天,也不会让你来替他管理这个家,而是会换掉。
因此,最初的敬长明德保民,是要求君王和全体子民都要这样做的,而且君是要首先做到,做给其它人效仿的。
孔子所处之时,恰逢乱世,周天子的话,基本没有哪个诸候听的,而这时候。孔子却提出要恢复周礼,无异于1944年左右,溥仪的谋士建议溥仪登基,让天下人都来朝拜一样。
老聃笑着说:“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意思是说,你所说的周礼,当时提出他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朽了.只有这些言论还在,.而且君子懂得什么时机运用它,如果没有施行的环境,就把它藏起来也是办法。意为,现在的社会环境,你觉得还有可能实行真正的周礼么?周礼是好东西,但时机不成熟,要把它藏起来,等待时机。
孔子道:虽然周王室势力微弱,但我们一旦倡导周礼,必将迎得各诸候的拥护。
老聃道:吕尚曾因为华士不来见自己,认为这会使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轻视,便杀死了华士,周公很为反对。他说打比方说,做哥哥的,怎么可以因为有个弟弟不理你,就杀掉他呢。但周朝刚刚建立,还要依靠吕尚继续保持稳定,巩固发展,周公的敬德保民也得让位于权力,如今你再要倡导周礼,我认为你的目的不在倡导周礼本身。
孔子还要争辩,老聃道:好的商人,走路时会把贵重的东西藏好,好像什么都没有一样,去除掉你过多的欲望和察颜观色的本领吧,那对你是没有好处的,我所能给你说的,就这些了。
孔子知道自己想推行周礼的想法无法得到老聃的支持,便提出了他的第二个要求:说我想写本书,完成后能不能被国家图书馆和档案馆收藏?
在今天看来,这是个很小的要求,但在当时,这个要求,基本上和要把我写的书当成中央党校的选修课是同等情形的。
老聃自是不答应,孔子求得没办法了,老聃便说“圣人述而不作。”
意为,你看你的两个偶像,一个周公一个老耳,这两个人都只说不写,从来自己不写,你也不用写了的。
孔子出来后,弟子问谈得怎么样,书什么时候写?孔子答道:圣人述而不作,我不写了,你们写。
大家问孔子对老聃的印象,孔子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孔子去时,《老子》(道德经)一书,已经被周王室所收藏了,那么,老聃为什么还要说“圣人述而不作”这样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