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电影和现在不一样。上千人的礼堂,胶合板的椅子,开场散场到处是咣当的声音,所有人一边看电影一边嗑瓜子,散场全都是瓜果皮屑。
那个年代看过一个西方电影,名字早就忘了。欧洲工业革命之后年代的剧情,一个贫寒家庭因为家里的债务被迫将家里的18岁的女儿,女主角安娜,嫁给了一个60多岁的富人老头,她百般不愿却又无可奈何。进了富人家庭后,看着矮胖秃顶的丈夫没有任何感情,老头起初也想讨好这个年轻小媳妇,感受到安娜的排斥和抗拒后开始对其居高临下,你不过是我收债买来的小媳妇,让你过好日子你还别不知好歹。家中仆人很多,女仆们的头,一个老年妇女是管家,对她也是百般轻视,种种看不起。
事情改变是由一次上流社会的舞会!当她的矮胖老丈夫带着安娜入场,上流社会都有些意外的发现他娶了如此年轻漂亮的小妻子。那场舞会上,安娜成为全场的明星,很多英俊的富人绅士邀请安娜共舞,而贵妇们则对安娜的美貌或吃惊或嫉妒。安娜由此进入上流社会的视线,后来频频被各贵族家庭邀请参加家庭聚会。最后,因为美丽的安娜,她和丈夫竟然成为总督阁下家中的座上宾!
进入了主流社会,一切都改变了。安娜不再是那个胆小怯懦的穷人家小姑娘,她美丽自信、雍容华贵!贵族宫廷般的舞会上,她是全场的焦点。英俊绅士眼中的白天鹅,贵妇们的好姐妹。她穿着贵华的长裙,鄙视地报复那个曾经瞧不起她的女管家对她的媚羡。她自己的老丈夫,因妻而贵,进入了本来无法进入的总督家庭晚宴,因而对她百般讨好!
影片的后面,安娜在宽大如宫廷广场一样的宫殿里,独自弹奏着钢琴。矮胖的老丈夫,拿着礼物,轻手轻脚、弯着腰来到旁边,仰着头讨好地笑着,等她演奏完,竟然不敢出声。好容易等到安娜演奏完了,没等她有钱的老丈夫开口说些什么,安娜只是开玩笑般的对他说:滚出去!老丈夫马上躬身施礼:遵命!我尊贵的夫人!
然后就手捧胸口、弯腰鞠躬,倒退着退出大厅。他身后,仆人层层打开一道道的大门,而矮胖丈夫竟然不敢回身,一直躬身倒退着出去,直到看不到安娜的身影。
影片的结尾,安娜的老父亲因为付不起房租,在风雪的圣诞前夜,连同小女儿(安娜7、8岁的妹妹),被赶出贫民窟,无家可归。
他拖着简陋的行李,拉着幼小的女儿,发愁这个寒冷的日子里,哪里可以安身?恰巧看到,远处一驾马拉雪橇,身穿名贵裘皮的安娜正兴冲冲的在雪中享受雪橇的刺激,飞速在城市街道中飞驰滑过.......
老父亲拉着女儿,大喊:安娜,安娜!可惜安娜却没听到,赶雪橇的车夫使劲挥着鞭子,安娜享受着雪橇速动的刺激,城市街道留下她银铃般的笑声。而追赶不到的老父亲,最终只能失望地停下脚步,他拉着女儿,在漫天风雪中,越来越远,渐渐的缩小成为一个小点儿......
如果按照我们阶级斗争史纲的历史课、政治课或者语文课的思路,这绝对是一个批判“腐朽资本主义”的题材,进而引伸出一大堆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屁话套路来。但在我看来,他真实的描写了人性。
除了没有照料好家庭、安顿好父亲和妹妹之外,我觉得安娜从人性角度几乎无可指责。
亚马逊丛林的土著部落,如果有机会到了欧洲,面对着贫民窟和贵族酒会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也会有自己的判断。非洲部落的酋长,一些落后王国的贵族,照样把自己的王子公主们送去哈弗或是牛津接受教育。
帝都一些外企白领当前的收入其实并不高,但他们往往不会选择跳槽进入一个肮脏繁忙的加工制造企业,做一线工作。也不会羡慕流水线上蓝领的高工资,哪怕后者的收入高于他们。
很多人有这样的经历,从学校出来,在东三环的使馆区外企里工作。虽然收入不高,但那种生活有他的魅力。高大上的写字楼,各种国籍各种肤色的同事,国际化的工作环境,纽约、伦敦的公务旅行,每日下午3点的甜点咖啡时间,晚上啤酒酒吧的灯红酒绿。年终年会上,身穿晚礼服的年轻女同事身边走过,长长闪闪的裙摆拖在地面划过。男同事白衬衫领结,手持高脚红酒杯遥相致意......
有些生活方式,本身就具有魅力!这种魅力甚至不是简单的金钱财富可以涵盖的。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是人性的写照。
人在没有诱惑的情况下,较容易把持自己。但若是已经接触到了更有吸引力的生活方式,让他重新回到过去,已经很难了。
即便让楼主重新回到小时候的生活环境,回到小时候的城市、住到那些衰落大国企下岗工人聚居的老家属区里去过每天量入为出、买菜也要比较价格的生活,也同样不适应。从奋斗角度可以接受短期的磨砺,但一定不会选择长期承受,因为已经不可能去长期适应了。可难道我们小时候不都是这样过来的吗?都是一样的。在大城市里开了眼界的年轻农村二代,很多也很难接受乡土务农终老了。当初没出来没看到也就罢了,但是感受了、喜欢了,很多就回不去了。
投融资业务中,会有一些传统行业企业中的年轻女孩,负责对接融资、财务、法务或者行政。有业务来往后熟悉起来,有时候会带她们去五星酒店的大堂里,和别人喝咖啡谈业务,或在古色古香的餐厅中享受红木餐桌上的精致菜肴,晚上在什刹海湖边看着桥下的游船,或是落地玻璃窗内点上蜡烛,一群人天南海北喝茶聊天,听着一袭白衣的女歌手淡淡的吉他和歌声......久之,常有女孩提出希望能给她们介绍我们这个行业内的男朋友。问其什么标准,回答往往是:和你们一样的眼界的、最好也是这个行业的、“能像你们这样的生活方式”.....一个女孩曾直接说过“在我们那里,没有小伙子像你们这样生活,我过去也不知道有这样的生活方式,但我真的很喜欢”。
出于善意提醒,我们也会提到这个行业光鲜表面下的辛苦付出,竞争的激烈,以及帝都的种种不易。但年轻女孩们往往不为所动,表示只要有合适的人,随时可以决定来这个城市。有时候被劝得不耐烦了,会郑重的告诉你:别以为一个地方是小地方就都美丽安宁,你知道我们那里什么情况吗?脏乱差先不说,所有人几乎都七拐八拐的认识,无论你是穿了一件鲜艳点的衣服,还是二十三四岁还没结婚没男朋友,都成为左邻右舍七大姑八大姨的谈资,还要评点一番。单位里的领导人品好还行,有的就是老色鬼,有一定位置的还能为官位收敛收敛,下面的车间主任、科长、技术员、工人一类的,低级无趣,就知道喝酒天天醉醺醺的,还女人动手动脚,当着年轻女人公开讲黄色下流的东西,你不配合就给你穿小鞋.......
听的我们也很无语,是啊,当初我们难道没有类似的周边环境上的困扰吗?也许你通过读书通过奋斗,最终成功了、改变了,但改变的是你自己,是你远离了那个环境,而那个环境其实一直存在,并将继续存在下去。
对比城市化和城市承载能力,有些数据可以参考。这个世界上很多国家的首都经济圈人口都接近或达到国家一半的水平,这些国家里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既有人口稠密国家,也有地广人稀国家。城市聚居达到一定程度后将极大提高生产力,大城市人均生产水平都远高于其国家的人均水平。
根据李迅雷的数据,同样是人口稠密国家,东京人口占日本城市人口的41%;同样是东亚文化,首尔人口占韩国城市人口25%;列举发达地区,纽约人口占美城市人口8%;同样是人口大国,孟买人口占印城市人口6%。而这个数字,即便是在中国第一大城市上海,仍只有3%。
30年来的城市化道路,政府一直倡导城镇化和小城市化,不惜用包括行政手段在内的一切办法限制大城市扩张。很有可能,未来证明这是一个战略性错误,而战略性错误的代价是最昂贵的。错误的代价会是每个人为其买单,现在还不确定是否能够支付得起。
比如在西部大开发阶段,很多政策向西部迁移,实际上西部地区的人口承载能力是最差的。很多地区因为西部开发而造成了生态的极具恶化,很多地区沙进人退,绿洲变戈壁。当政府官员陶醉于某些单一经济考核指标的时候,生态代价是子孙后代来承担的。
随着人口迁移,农村的青壮劳力越来越少,青壮年出去打工,农村空心化并衰落。现在很多农村地区犯罪率提高,出现3、4个烂仔就可以横行乡里,没人阻止。趁黑犯罪,趁黑溜走,老人妇女孩子们没人能挡得住。而在广袤的农村地区加强所谓治安管理,又谈何容易。
想起当年南非接触种族隔离前后的对比,就知道,因犯罪而逃离的不仅是白人和有钱人,黑人中受过良好教育的阶层和安分公民,也都因为社会犯罪和人身安全而逃离。
中国的农村空心化也会有巨大隐患,6000万农村留守儿童如果处于缺乏教育和亲子抚养的状况,将成为未来15-30年的社会问题和隐患。
中国资源不平衡的现状有目共睹,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中会继续存在。
一线城市欧洲化,西部农村非洲化。
国际上的会议经常在上海举行,西方国家的一些学者等在浦东机场下了国际航班,到十里洋场参加会议,住宿五星酒店,2天后回国。临走,愤愤然说:中国应该是发达国家,觉得不应该在国际上享受发展中国家待遇。对于此类人,最好下了飞机直接闷罐车拉到甘肃北部农村去,以他的视野应该临走会说:亚马逊丛林部落里至少还能图个环境,这里完全是黑非洲。以前接触到很多其他国家的普通人还都以为中国街道跑着骆驼,男人梳着辫子。
中国越来越了解世界,世界却依旧不了解中国。
城市化是这个苦难国家追求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一步。楼主不认为城市化可以缩减贫富差距、对抗相对贫困,但是城市化确实有助于对抗绝对贫困。
谈论黄金,在现在情况下也许是不合时宜的。但是黄金的重要性依旧无法回避。
此前曾对比过黄金与一线房地产的保值能力,还说了宋飞鸿之黄金当自强,认为当今系统性风险导致黄金王者归来的概率非常的低。楼主也并不看重黄金在个人及家庭中的配置的重要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央行可以轻视黄金,道理还是从前说过的,大资金和小资金不同,个人与机构不同,投机与保值不同,操作与配置不同。
此轮黄金大跌,以楼主看来将是中国央行增加黄金储备的好时机。实际上很多国家的央行已经开始动手了,不知道是否有中国央行的身影(只做不说很正常,此类操作没有披露义务)。我们完全可以没有顾虑的操作,因为我们与别人不同,一个词概括就是“畸低”。德国等国黄金储备在外储占比一直在70%左右,法国、意大利、葡萄牙甚至委内瑞拉等过都有极高的占比。大的经济体中,难道我们非要学小日本吗?
毫无疑问,过去几十年里,美国在黄金上是玩了大阴谋的。就连用下榻酒店女服务员干掉一个前途灿灿的大金融机构掌门人,背后似乎都有些金灿灿的影子。也许,认为黄金是信用货币时代的定海神针有些言过其辞,哪怕达到一个安全的配置比例不好吗?比如,黄金在外储中占比达到一个世界各国中的中等偏下的水平,不过分吧。
投资房产背后的逻辑是人口分布与人流聚集趋势的逻辑,同样,在一个城市内部,也存在类似的流动走向。如果把中国的城市化比喻大江大河,同一个城市内部也有不同的水流走势,就像其中的湍流、浪花、旋窝或是暗流。
前面提到的博弈论的先占优势,比如老北京的坐地户、原住民,他们可能在领取低保,也没什么存款,但却拥有高价值房产,位于城市核心区域。老北京上了年纪的人,已经习惯了内城的生活,在他们看来郊区的日子都不是帝都的日子,只有身处老城墙的XX门里才是真正的京城生活。但是随着年龄增加、日益变老,城市化不可逆转的拆迁,使得很多老北京人被拆迁到了郊区地带。比如二环内原本拥挤的二三十平米住宅,变为城市郊区的新区一套全新2、3居室新住房。这不能说是不合理,实际上很多大城市原住民一直是先占优势的拥有者,但还是处于心理矛盾中,一方面,新区的生活明显有更好的环境,新建商品房/拆迁房小区绿树成荫开阔崭新,相比于老城区的拥挤陈旧好了很多;另一方面,很多人心里上还是不能接受离开核心城区的现状。且拆且珍惜,很多老北京就这样被驱离了二环内。
另外,很多大学毕业留下的年轻人,最初没钱都买的是郊区住宅。经过一段时间,比如10年的奋斗,他们成为高薪一族,从刚毕业的学生成为职场精英。由于就业位置或者下一代上学的原因,他们往往成为从郊区换到核心城区的主力军,当然普通住宅到学区房的转换也同时发生。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一个苦难民族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人聚财聚则是选取房产投资城市的要领。
少数发达国家出现了逆城市化,然而有意思的是,就算不提中国这样同时存在欧洲化和非洲化强烈对比的国家,即便如美国日本这样,城市间、城市与乡村之间,资源差距相对较少的发达国家,大城市的人口规模仍然是在不断增加的!而且,所谓差距,竟然也同样巨大,比如美国的GDP中,几个城市圈和财富创造大大高于平均水平。而美国的精英人才聚集更加明显,基本就是曼哈顿、硅谷、好莱坞几个地方。日本就更明显了,2个城市圈的人口占据全国一半以上。
所谓趋势,就是同样的经济规律,体现出同样的大方向。所谓智慧,就是顺势而为,而不是逆向行事。智者从容顺势,匹夫意气用事。趋势,如大江东去,奔流入海。任何螳臂当车、蚍蜉撼树都是自不量力。试想,一个长江入海口的上海小水珠,对自身现状极其不满,号召大家说只要我们都不买魔都房产,1年魔都就崩盘,就好像说只要我和身边的水珠都逆向流动,长江就会倒流,从上海一直向西,直到流到青海唐古拉的雪峰上。
@看西山的子房 2014-11-04 16:27:53
面对当今国际形势,本朝也是有备而来。城外会战,创新了PSL,SLF这类工具,不对接触接触试试,现在就处于观察期。如果效果不行,就要架炮守城了,那时候降息降准都是可能的。再不行就退守瓮城了,短兵相接的金融战。
国际就是丛林,从未安定祥和,战争状态是正常......
-----------------------------
楼主11月4日的言论,被央行11月21日的降息行为验证。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具体时点神仙难知,但通过学习和思考是可以把握大方向的。
这是第一拳,很可能后面是组合拳,比如再次降息,同时要增加盘子,这有两个选择:降准或者三个定向工具的组合应用(SLF、MLF和PSL)。
前面说过了对于一线城市的楼市,什么人进来(进入核心区),什么人出去(搬到郊区)。经济杠杆调节不同人群,进而形成新的社会阶层或阶级,是全世界大城市的规律。城市新贵和没落原住民实现新陈代谢。未来房地产会进入更加分化的趋势,现在已经开始显现。
比如过去10年,因为低总价缘故,价格上涨最大、单价最高的往往是小户型,包括一居室的初次置业,二居室是大城市的主流户型。但是未来,城市格局可能会发生变化,首先,二手房代替新房成为一线城市供应主流(目前北京市新开盘项目中,位置在五环以内的基本不超过5%),其次,改善型代替初次置业成为核心城区换房主力。这里猜测一下,未来有可能房地产规律变化,大户型价值显现。
现在已经初现端倪。帝都核心区域,比如西城晶华或者中海凯旋,二三千万一套的高层普通住宅,显然不是对应普通消费者的,此类小区的大户型单价往往超过小户型。原因在于,对小户型而言,穷人买不起(小户型也都在800万以上),富人看不上。而房产对应的客户人群一般是大型金融机构的领导,他们购买房产首先是讲求品质和位置,而不是图便宜。一套2000万的四居室,对于他们而言,实在不太在意是多花100万,还是便宜150万,他们更在意房子本身是否让他满意。这也是高端楼盘几乎从来不受信贷政策是宽松还是紧张因素影响的原因。
核心城市房地产问题实际是财富分配问题,资产价值波动是社会分化的果而不是因,楼主预计,未来分化会更加严重。而且不同于绝大多数屌丝的想法,楼主认为,这种分化不但体现在房价上涨上,同时也体现在下跌上。屌丝期盼的下跌如果真发生未必是对屌丝的福音,很可能相反,竞争力低下的人群会相对受到更大的伤害,结果不是买得起房,而是吃不上饭。上涨与下跌很可能对低端无竞争力人群的双重伤害,而不是特定人群的单方向受益或受损(即涨A笑B哭,跌则反之)。写到这里,连楼主都多少有些悲观,天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圣经马太福音,有的让他更多,没有的连他有的也要夺去。被时代列车甩下的,注定不会是少数人。
"昨天对我爱搭不理,今天让你高攀不起"的不只是阿里巴巴的股权,还有帝都魔都房价。
@秀才一个 2014-12-11 08:29:59
楼主好久不来哦 楼上子游子夏这位兄台,个人感觉你在东莞赚钱,来深圳定居生活,会更好一些。
-----------------------------
闲聊场所,别太当真,机遇来临,当先挣钱,时机过后,接着胡扯。
货币战争很远吗?一点也不。
看看现在俄罗斯发生的一切,完全是金融战争的场景。短期内,10大富豪损失超过500亿美元,普通人收入实际购买能力大幅缩水,以至于抢购商品。
中国经历了30多年平稳高速发展,已算上天眷顾,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
很多人叫嚣房产崩盘,却不知道这是一个国家遭受金融攻击的场景。
房地产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要重要,超过了房价的意义,超过了房产交易与定价的意义。
从金融学角度,最开始纸币的出现,是人们抵押的贵金属(在西方就是将金币存放在金匠金融家那里, 在中国就是放入钱庄票号),获得抵押提货凭条,这种贵金属或金币的抵押凭证实现相互交易之后,形成了最初的纸币。发展到现在的电子货币,也没有改变其本质。
这个抵押物从贵金属开始,却不局限于贵金属。比如1949年,蒋几乎带走了大陆的全部政府黄金去了台湾,新中国的货币发行实际上是参照土地及土地副产品(粮、棉等)。当今社会,我们可以理解为一切有价值资产都作为货币发行的抵押物。其中又各自有区别。比如楼主个人认为,人民币最重要的抵押物,显然不是黄金,更不是翡翠和古董,土地与房地产是当今中国货币发行最重要的抵押物!
这就意味着,一旦土地和房地产价值重估(比如崩溃),将严重影响中国的货币发行。货币发行、货币流通、货币的乘数效应(比如贷款)将严重恶化,那就是被金融攻击了!整个社会将恶化陷入严重混乱,货币出现问题,将影响一切,上至卫星上天,下至门口大米价格。这已经被证明是真实发生的一切,90年代末香港楼价暴跌,整个香港开具的信用证大幅减少的幅度,与房地产价格降低幅度几乎一致,若无中央政府支持当时就很可能社会崩溃。
很多人都能看到政府对房地产的依赖,却仅仅归结为政府利益和官僚贪心,从不思考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正因为----你不是,所以要格外努力。
你心里要清楚,那些传奇从来都与你无关。
你爸爸不是李刚,他在农村,叫王老二,他只是王二经济学故事中若干个普通经济人中最普通的一个,普通到没人在意,普通到有十三亿阶级兄弟。你本人也玩不转资本市场,倒经常被股市玩儿!你说不出王思聪的名言:交朋友的事钱最不重要,反正都没我有钱----尽管你和他观点非常一致,也觉得交朋友的事钱最不重要--反正都没我穷。你爸爸不是马未都,没有奇珍异宝留给你,家里还真传下来有2文古代铜钱,抱着希望去钱币市场问问,才知道是咸丰的,贩子问你买不买,这东西现在挺值钱,十块钱才能买到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