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会心态变化

  谢谢大家支持
  说到“以我们自己都不适应的速度快速超越”,京叔想和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很长一段时期里,在世人的印象中,美国、西欧、日本都几乎是“现代化”的同义词,当我们说到“现代化城市”时,我们想到的都是纽约、伦敦、巴黎、东京。京叔当然也不例外。
  直到有一天,大约是09年或10年,京叔的一个美国朋友(这位美国朋友曾经担任世界排名前十的跨国公司的高管,本人是芝加哥人,又曾常驻欧洲。而芝加哥是美国第三大或第四大城市。所以,绝不是一般“孤陋寡闻”的美国人)在聊天时对京叔说:“我一定要带我的女儿们到上海看一看“。京叔甚为不解,为什么一定访问上海,如果要看长城应该去北京,要看兵马俑应该去西安,而要看大熊猫应该去成都(长城、兵马俑和大熊猫是很长一段时间里最著名的中国象征)。于是便好心地规劝道:“上海只有200多年历史,除了钢筋混凝土丛林,没有什么可看的东西,你应该带你的家人去看看西安或北京,那里才是中国历史的精华”。在京叔的想法中,到中国来访问,当然是要看我们的“悠久历史”。出乎京叔的意料,我的美国朋友回答道:“我就是要带我的女儿们看看上海,因为我要她们看一看现代化的城市是什么样子的”。
  有些事物,我们已经习以为常,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了不起,但却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人的认知。不经意间,我们已经成为了现代化的象征。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是,我们的高铁、我们的高楼、我们的支付宝、我们的5G正如当年美德的高速公路、美德的汽车洋房震撼京叔一样震撼着许多人。

  谢谢大家的支持与鼓励,京叔不是专业写手,码字很慢,打字也不太熟练。不过大家的支持便是京叔码字的动力,希望京叔的人生故事能带给大家一点小小的快乐与启发。
  美国和德国,几乎代表了欧美工业的最高水平。时至今日,德国货依然是优质高端的同义词,而美国货则似乎依然引领着潮流,但美国和德国的工业体系其实其是是有很大的差异的。这里,京叔便用自己的经历和观察替大家解读一下。
  先说德国模式,在国人的印象中,当我们说到德国工业时,最先想到的一定是大众、西门子、拜耳等耳熟能详的名字。如果是稍微专业一点的人员,可能会接触到如巴斯夫,博世、曼等在某一领域或几个领域的领军者,但其实德国工业真正的脊梁并不是这些大公司。在德国,存在着大量的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一般几十或几百人,销售额几千万最多几亿欧元,而且很多都不是上市公司。这些公司一般均专注于某一个很小的领域几十年,甚至一两百年。由于对产品长期反复打磨推敲,他们的产品通常都有远超别的竞争者的性能。但同时由于较为原始的管理模式(很多还是家族公司或私人公司),其成本与售价也通常较竞争对手高出一大截。京叔在96年便拜访过两家这样的公司,其中一家位于巴伐利亚的一个小镇上,公司不大,约有几十人,专注于一种很特殊的磨床的生产。这个公司的老板娘管理包括销售、财务、人事(其实也没什么“人事”需要专门管理),而老板管理技术、生产、质量。到此为止,似乎和咱们温州的“夫妻店”没什么区别。但如果我告诉你从老板的爷爷(也可能是爸爸,记不清了)开始这家公司就生产这种磨床,而且只生产这种磨床,你觉得如何?如果我又告诉里,整个公司里对这种磨床最精通的依然是老板本人,你觉得又如何?如果我还告诉你,老板约30岁的儿子学的是机械工程,依然在绘图板上画图搞设计,你又觉的如何?正是这样几代人的不断打磨,他们的产品具有别人所无法具备的性能,使得万里之外的中国工厂不得不购买他们的设备,京叔一行也千里迢迢从中国去到巴伐利亚一个偏僻的小镇,学习这种磨床的操作。像这样的公司,京叔后来还接触很多。正是这些小公司,使得德国工业在短期内难以被超越,也是德国经济在欧洲一枝独秀的重要原因。当然,这种模式,也有其内在的缺陷,京叔后面会再回到这个话题,到时候我们再讨论其缺点。
  至于美国模式,讨论与研究的已经非常多了,京叔就不凑热闹了。简单来说,作为现代管理学起源地的美国,其工业管理非常的现代和科学,也非常的职业化。凭借这种科学性和职业化,以及巨大的规模(这也许是最重要的原因)美国工业在过去一百年中始终持世界工业的牛耳,直到遇到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才让出世界工业第一的宝座。而这种模式的最大问题是,有时企业的利益、资本家的利益会与国家的利益、国民的利益有可能相违背,而一旦这种情况出现,美国模式则难以自我调整以适应新的形势。关于这一点,京叔也暂不展开,留待以后详细分析。
  上世纪九十年代,国人出国的一个重要活动便是购物。当时在国外,中国货还很少,京叔不记得在德国看到过中国货,而在美国,似乎只见到几件衣服。印象中,当时在美国市场上除了美国当地产品以外,最多的便是日本货,各种电子产品、如电视、照相机、摄像机、组合音响,几乎都是日本货,偶尔有一些韩国货或台湾货,但都不是很多。
  当时很多东西在美国市场上比中国便宜很多,尤其是奥特莱斯更是便宜的几乎像半卖半送。京叔买了一条李维斯牛仔裤,才12.5美元,而当时同样的牛仔裤在国内至少要买1000多元。我的同事买了一台摄像机,大约200美元(好像是,记不太清了,但绝不会超过400美元),而同样的摄像机在国内要卖5,6000元。京叔另外还买了七八件衬衫T恤,都是2美元一件,还买了一打袜子,居然也是2美元。京叔的同事还买了许多其它东西,价格都是国内的一半以下。除了这些东西以外,京叔印象中在美国超市买食品也不贵,经常有打折的0.99美元一磅的鸡腿以及0.99美元一打的鸡蛋。低廉的生活成本,再加上当时中美之间的悬殊的收入水平,可见中美之间当时实际生活水平的巨大差距。
  后来,在美国以及其它国家的商店里,”Made in China”的东西越来越多,渐渐地充斥国外的超市和商场。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京叔逐渐不在出国时往国内带生活用品了,因为绝大多数的生活用品都能在国内买到,而且价格也不比国外贵,而在国外商场里的生活用品,价廉物美的大概率是中国货。当然,现在依然有一些商品由于各种原因,在境外买比在境内买有优势,典型的如奢侈品、化妆品和奶粉,但绝大部分普通生活用品应该不会有人再从国外买回来了(马桶圈除外)。
  谢谢大家支持
  新帖发出去了吗?
  京叔今早的帖子被删了,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内容呀
  住宿,是出门在外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国内出差一般还是住招待所。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只会要一个床位,基本上不会一个人包一个房间的。京叔记得当时一个房间内会住着来自天南地北的不同的人,晚上大家一起乱侃神吹也是一种不一样的乐趣,当然住宿环境就差强人意了。而住星级酒店那是从来不敢想的奢望,除非极其特殊的情况,一般不会也不可能入住。而在国内,假日酒店已经是非常高档的酒店了,能在假日酒店上班也是非常体面的。京叔一个朋友的远房表妹,90年时在北京建国饭店(也可能是另外一家什么酒店,记不清了)的餐厅里当服务员。在当时她周围的人们看来,已经是十分的高大上,她自己也感觉十分良好,应该和现在空姐的感觉差不多。
  京叔当时去德瑞美都是对方定的酒店,而且房费也是由对方负担的(只有在瑞士的最后一晚是我们自己出的钱)。对方定的酒店,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其实也是挺普通的,大约也就是假日酒店的水平。可是在京叔一行看来,已经是非常的好了,尤其是卫生间,那更是国内的招待所所不能比的。当我们了解到,我们住的旅馆是对方公司的协议酒店,一般员工出差都是住这样的酒店时,正是羡慕不已。我们对住宿条件当然相当满意,只是很奇怪为什么要给我们每个人都要定一个房间,一个房间明明可以住两个人嘛,岂不是太浪费了。当然,京叔现在知道一个人一个房间是正常情况,如果在出差时和别的同事合住一个房间会十分不适应,当然更不要说和不认识的人合住了。可见,人的习惯也是会改变的,但是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
  前面说过京叔一行拜访过一个巴伐利亚小镇(其实应该算大一点的小村)。也许是的确没什么访客吧,这里的小旅馆是平时是没有服务员的,京叔一行在那里待了约一个星期,始终没有见到一个旅馆的人。这个小旅馆就一栋两层小楼,再加一层地下室,大约就是七八间房间吧,大门也没有锁。地下室里有一个简单的厨房和餐厅,每天早晨,餐厅里都会准备一些如鸡蛋、果汁、面包、培根等简单的早餐,住客可以随便取用。而在其它的时间段,如果想喝点饮料或吃点小吃,餐厅里有一个大冰箱,住客自己取用,但要按照标价自己把钱放在一个小盒子里,然后在一个小本子上记录一下(如果你不放钱,也没人会看到),这一点让京叔一行都十分感慨德国人的自觉和守规矩。说实话,即使今日,我们的人民素质是否能达到这个水平,京叔都表示怀疑。
  整个德瑞法行程中,只有最后一晚在苏黎世的住宿是由京叔一行自己负担的(由于当时互联网订房还没有出现,是请对方代订的),而且是没有对方的陪同人员的。为了能够充分利用时间,京叔要求对方将酒店订在热闹的地方,当然是两个人一间房。在请对方帮忙订酒店的传真上,京叔特别要求订的酒店附近能有比较多的activity(活动)和entertainment(娱乐)。京叔一行到达酒店时,好像是下午一两点钟。当我们办入住的时候,酒店的前台看到我们只订了两个房间(京叔一行有4人),十分诧异,反复和我们核实,“你们确定只需要两个房间?你们确定两个man(男人)住一个房间“,而且还告诉京叔,如果我们需要,他们可以想办法提供另外的房间。当然,京叔一行坚决地拒绝了酒店的建议,并且确认我们的确是两个man(男人)住一个房间(其实京叔一行还很不明白,两个男人住一个房间有什么好奇怪的)。
  @忽悠局临时工 2019-12-27 17:04:50
  楼主像千千万万普通中国人一样,亲身经历了中国的崛起过程。
  这是一个千年一遇的伟大时代,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中国人是幸运的。
  -----------------------------
  不是每一代人都可以碰上这一过程的,能见证这一巨变,是我们这代人的幸运。
  祝贺长征五号火箭发射成功!
  办好入住以后,京叔一行便抓紧时间游玩苏黎世。出了酒店,京叔觉得十分纳闷,酒店周围一点也不热闹呀,也没看到有什么活动和娱乐项目,就是一条不算很宽的小街,而且街上也显得比较冷清,大多数的门都是关着的。订酒店的时候不是说好附近要有比较多的activity(活动)和entertainment(娱乐)吗·?好在,酒店的位置的确还不错,没走多远,便来到了苏黎世湖边。站在湖边,凭栏远眺,高山、湖水相互映衬,再加上飞翔的海鸥(应该是吧,京叔也不确定),景色的确是十分优美,尤其是蓝色的天和蓝色的水交相呼应,让人心旷神怡。在沿湖的街边上,有几家咖啡馆,桌子和椅子就放着路边的街沿上,在暖暖的阳光下,当地人悠闲地喝着咖啡,或聊天,或看报,或发呆…
  京叔一行就这样在苏黎世湖边瞎逛了一下午。其实游人可以乘游船游览苏黎世湖的风光,但是由于价格比较贵(具体记不清了,大约20,30瑞郎吧),所以只好忍痛割爱了。因为害怕价格太贵,晚餐没敢去正规的餐厅吃,街边小摊上买了一些吃的对付了一下(好像是烤鸡)。很快,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又逛了一些地方,因为第二天还要搭乘飞机回国,京叔一行决定回酒店休息。
  当往回走的时候,京叔惊奇地发现,酒店所在的那条街变得十分热闹,街边的门面都打开了,亮着各种颜色的冪虹灯,门里门外有各个人种穿着清凉的漂亮女郎,街上也突然出现了许多人。和白天相比,完全变了一个样,使得京叔着实费了一点功夫才找到酒店。回到酒店房间后,房间外面的嘈杂人声随着黑夜的来临而越发热闹,整条街弥漫着一种懒洋洋的红色。
  这种嘈杂与热闹一直持续到夜里两三点吧,才逐渐安静下去。京叔睡一个好觉的计划是彻底泡汤了,第二天回国的飞机上一直都精神萎靡不振。看来京叔误解了替我们订酒店的对方公司,这个酒店周围的确很热闹,而且也的确有很多的“活动”和“娱乐项目”。
  外一篇,过去25年中国电影票房
  如果你经常看电影,一定会发现一个现象。在最近几年的好莱坞大片中,有越来越多的 “中国元素”出现,而且“中国元素”越来越正面。以前在好莱坞电影中出现最多的中国元素是中国功夫和中餐, 而如今变成了空间站、火箭等等。而这种变化背后的推手,便是迅速变化的中国电影市场。
  因为北美票房是当今世界排名第一的单一市场,所以就让我们首先来看一看中国票房和北美票房对比。

  

  根据过去25年的中美电影票房数据(2019年数据为普华永道发布的《2019-2023娱乐及媒体行业展望》报告中的预估数据),京叔绘制了以上图表。其中棕色柱表示的是北美票房(已根据历年汇率折算为人民币,单位为“亿元“,刻度尺在图表左侧),蓝色柱表示的是中国票房(单位为”亿元“,刻度尺在图表左侧),灰色折线表示的是中国票房相当于北美票房的比率(刻度尺在图表右侧)。由以上图表,我们可以得到几个结论:
  1) 中国票房总规模已经非常接近北美票房
  在上表中,代表中国总票房的蓝色柱在2002年以前几乎可以忽略不记。在1995年,中国总票房为9.5亿人民币,到2002年也仅为10亿人民币。而同期北美票房由17.2亿美元(约合144亿人民币)发展到84.4亿美元(约合699亿人民币)。中国票房仅相当于北美票房的1.43%,为过去25年的最低点。
  至2018年,中国票房已达610亿人民币,北美票房为118.6亿美元(约合785亿人民币)。中国票房已相当于北美的77.72%,据预测,2019年中国票房约将相当于北美的92%,差距进一步缩小。
  2) 近十年来,中国票房发展迅猛
  2002年后中国市场逐渐发力,尤其是2009年以后的最近十年,中国票房发展十分迅猛,由2009年的63亿人民币发展到2018年的610亿人民币。2018年相当于2009年的9.68倍,相当于1995年的64倍。
  3) 北美票房总规模的停滞不前
  和中国市场正好相反,北美市场在2002年后一直徘徊不前,甚至在许多年有所下降。由2002年至2018年,仅增长34.2亿美元。2018年北美票房相当于2002年的1.41倍,相当于1995年的6.7倍。
  综上所诉,在过去25年里,中国电影总票房由相当于北美总票房的1.43%发展到2018年的77.72%,以及2019年的约90%(据预测),中国电影市场已经非常接近北美市场。而且中国市场发展迅猛,北美市场停滞不前,不出意外的话,中国市场应该在最近一两年超过北美成为全球最大单一市场。由此可见,好莱坞电影中出现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一点也不奇怪,以后我们在好莱坞电影中见到更多的中国元素将是大概率事件。
  1999年,京叔再一次出国,这一次是携新婚的太太去泰国度假。印象中,当时去泰国旅游还不想像现在这样普遍,去新马泰旅游还是比较“高大上”的行为。京叔和太太在泰国游览了曼谷、芭提雅以及泰缅边境的桂河桥,当然也参观了泰国特色的人妖表演,前前后后在泰国停留了约一个星期。记得当时泰国的平均收入水平似乎依然高于中国的水平,消费水平不像欧美那样高不可攀,好像比国内贵一点,但还可以接受(太久了,记不清了),能记得的是汽车比国内便宜很多,让京叔羡慕不已。由于是跟团游,所以跟当地普通人的接触不多,主要接触的都是泰国的旅游从业人员。当时赴泰国旅游的中国人已经不少,但还不像现在这样多。而且基本上都是跟团游,好像还没有自由行。
  现在,国人提到泰国,首先想到的应该是人妖、海滩、泰国浴,或者是“泰囧”、佛寺,但应该不会有人把泰国和现代化,以及经济强国联系在一起。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早中期,泰国可是响当当的“亚洲四小虎”之一,大有紧随“亚洲四小龙”之后进入发达国家之列的趋势。当时,泰国的经济突飞猛进,外资投资泰国的势头也十分迅猛。泰国的工业水平似乎也比国内先进,印象中也在欧美市场见到过不少泰国产品,如运动服、鞋等,好像还看见过泰国产的硬盘。泰国的收入水平也大大高于国内,京叔的一个朋友曾于九十年代中期赴泰国工作过几个月,据他告诉京叔,当时在他们公司中,同样的工作(制造工程师)泰国的收入大约是中国的5-6倍。当时泰国人(至少是曼谷的泰国人)看中国,可能就和我们现在看越南差不多。京叔在泰国之行中,便遇见一个上海某大医院的医生,放弃国内的工作,在泰国的旅游商店卖烫伤药。如果是现在,大家一定会认为只有“脑残”才会做这种选择。但在当时,包括京叔在内的全旅游团的人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奇怪,反而觉得那是很正常的选择。
  京叔去泰国的时候,泰国刚经过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泰国的经济受到了很大的打击,泰国人的收入水平如果以美元计,则几乎腰斩。但京叔接触的泰国人都认为那只是暂时情况,很快就应该能恢复。但他们没想到的是,那其实是一个转折点,从那以后,泰国和发达国家之梦便渐行渐远。
  @海上京叔 2019-12-28 19:04:59
  外一篇,过去25年中国电影票房
  如果你经常看电影,一定会发现一个现象。在最近几年的好莱坞大片中,有越来越多的 “中国元素”出现,而且“中国元素”越来越正面。以前在好莱坞电影中出现最多的中国元素是中国功夫和中餐, 而如今变成了空间站、火箭等等。而这种变化背后的推手,便是迅速变化的中国电影市场。
  因为北美票房是当今世界排名第一的单一市场,所以就让我们首先来看一看中国票房和北美票房对比。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img/static/2011/imgloading.gif......
  -----------------------------
  以后就看中国影片什么时候能大规模走向海外了
  在泰国旅行和旅游,经常会有泰国人告诉你他是华人。在泰国,有大约1000万华人,占泰国人口的很大一部分。但是泰国华人,不像马来西亚华人,基本都不会说华语,而且使用的姓名也是典型的泰式姓名,在自我认同上也是以泰国人居绝大多数。多数只有在和中国人做生意,要赚中国人钱时才会强调自己的中国血统,使用中文名。比如著名的泰国企业正大集团,在其中国官网上介绍其资深董事长为“谢国民先生”,而在其英文网站上则为“Mr. Dhanin Chearavanont”,是典型的泰式姓名,和中文一点关系都没有。京叔的几个泰国同事中,也有泰国华人,但都不会中文,而且使用泰式姓名。这种情况,是泰国的泰化运动的结果。
  20世纪初,泰国(当时称暹罗)的经济命脉,例如大米和锡矿等等,大部分已经在华侨的控制之下。华人实力的日益增长引起了泰族人的反弹,民族主义呼声日益高涨。随后,各种对于华侨的压制和同化政策陆续出台,比如严格限制华人的政治权利,向华商征收重税,严禁开办华文学校等等。1938年,銮披汶·颂堪政府上台,更是同日本结盟,将国名由“暹罗”改为“泰国”,公开声称“泰国是泰人的泰国”,推行泰化政策。由于使用中国国籍和中文姓名的日益不便,而泰化政策又大多只针对没有加入泰籍的华人,于是当地华侨纷纷选择加入泰国国籍并改名为泰式姓名,他们的身份证上的姓名也均改为泰文名,史称“改姓名运动”。
  事实证明,銮披汶·颂堪政府的泰化政策起到了效果。由于这一场泰化运动,在当今的泰国华人中,作为“泰国人”的身份认同是处于首位的。基本上只有在和中国和中国人有关得场合,才会选择性地强调自己得华裔身份。比如说我们所熟悉得泰国前总理他信,其全名是他信·西那瓦,而他得中文名是“丘达新”,为第四代华裔。而他的妹妹,英拉·西那瓦,中文名为“丘英乐”。
  @海上京叔 2019-12-29 11:42:44
  1999年,京叔再一次出国,这一次是携新婚的太太去泰国度假。印象中,当时去泰国旅游还不想像现在这样普遍,去新马泰旅游还是比较“高大上”的行为。京叔和太太在泰国游览了曼谷、芭提雅以及泰缅边境的桂河桥,当然也参观了泰国特色的人妖表演,前前后后在泰国停留了约一个星期。记得当时泰国的平均收入水平似乎依然高于中国的水平,消费水平不像欧美那样高不可攀,好像比国内贵一点,但还可以接受(太久了,记不清了),能记......
  -----------------------------
  中国应该还没到拐点,我们应该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有关泰国的情况,网上介绍的已经很多了,京叔就不多做重复了。在这里,京叔想和大家聊聊的有两件事。第一便是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第二则是泰国的红黄之争。
  前面说过,1999年京叔访问泰国的时候,泰国刚经过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泰铢大贬了约40%,普通泰国人的生活均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笔者的一个泰国朋友当时正在美国留学,据他告诉京叔,他当时几乎因此而辍学。而且那也是泰国步入发达国家之梦的终结。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内在原因当然是泰国经济(及其它东南亚国家经济)的内在缺陷,但其导火索则是以美国金融大鳄索罗斯为代表的国际投机资金做空泰铢的行为,这应该是没什么疑问的。以索罗斯为代表的国际投机资金首先借入泰铢(由于泰国政府在不久前错误地放开了泰国的金融市场,国际投机资金可以很容易地做到这点),然后通过做空使泰铢贬值(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将泰铢又转换成美元)。 待泰铢贬值后,用较少的美元购入贬值后的泰铢,偿还贷款。泰铢汇率价差扣除借款所需利息就是投机资金的利润。当然,这其中的真实的过程远比京叔的以上叙述复杂(国际投机资本同时还伴随股市做空),但基本原理便是如此。
  国际炒家要成功进行以上炒作的关键是能够相对容易地获得目标国的货币,以及其后能将美元资金转出目标国,也就是需要一个开放的金融市场(当然目标国内在的经济缺陷是前提条件)。泰国的金融市场本来是比较封闭的,所以不具备炒作的条件。但在九十年代中期错误地放开金融市场的管制,于是国际投机资金便迅速乘虚而入,在九十年代末期制造了东南亚金融危机。
  目前,由于人民币在资本项下依然是受管制的,所以当前中国金融市场不满足以上炒作条件,国际投机资金还无法如当年攻击泰铢一样攻击人民币。但如果一旦人民币完全放开自由兑换,则至少国际投机资金理论上具备了攻击人民币的条件。美国目前相对中国,最具竞争优势的便是金融业。而一个完全开放的中国金融市场,将为美国金融业提供巨大的可能性,这便是美国坚持不懈地逼迫中国完全开放金融市场的原因。
  京叔的几个同事曾亲历2006年的泰国军事政变。据同事告知京叔,泰国的军事政变几近儿戏,不仅未伤亡一个人,而且军队与市民十分融洽,在街头见不到一丝的恐慌与紧张。虽然军队荷枪实弹,但却不时有市民和政变军队合影。
  2006年军事政变后的十几年中,泰国政局动荡多变,不断上演各种政治闹剧,京叔也曾亲历曼谷街头的动荡。十年代末的几年中,每当京叔要前往泰国时,京叔的泰国朋友总是提醒京叔千万别穿红色或黄色的上衣,以免误伤。
  泰国的政治动荡源于极度撕裂的泰国社会,泰国社会分裂为主要以曼谷居民为主的“黄衫军”和主要以农民为主的“红衫军”。“黄衫军”主要由中产阶级、地主阶级、富人、政府人员组成,人数占少数(约30%),但占有的社会财富远远多于红衫军(约80%),并得到军队和皇室的支持。“红衫军”由农民和底层民众组成,人数占绝对优势(约70%),但占有的财富远少于“黄衫军”(约20%)(“黄衫军”与“红衫军”的称谓要到2006年军事政变以后才出现,为叙述方便,京叔借其指代双方阵营)。
  他信虽然自己是巨富,但却以“红衫军”阵营为政治基础在泰国政坛上异军突起。他信上台后,推行的政策大多以牺牲“黄衫军”的利益来扶持“红衫军”。其政策引发“黄衫军”对他的不满,这种不满慢慢积累,随着2005年他信连任泰国总理,“黄衫军”阵营终于无法继续容忍他信的执政,遂于2006年发动军事政变,将他信赶下台,建立临时政府,他信流亡国外。随后的一年多时间,“红衫军”走上街头,不承认临时政府的合法性,要求解散临时政府,按泰国宪法重新举行大选。2007年,迫于“红衫军”的压力,泰国进行大选,代表“红衫军”阵营的他信亲信沙马经选举后出任泰国新总理。随后,“黄衫军”又走上街头,并利用其掌握的泰国宪法法院以“沙马总理主持烹饪电视节目违反宪法“这一听上去挺搞笑的理由免去其总理职务。于是乎,泰国政局陷入了怪圈。”红衫军“阵营上台后,”黄衫军“阵营便利用掌握的军队、法院等强力机构以政变、判罚等非常手段将其赶下台,然后”黄衫军“阵营上台。”黄衫军“阵营上台后,”红衫军“阵营则凭借人数的绝对优势,要求恢复大选,并总是能赢得大选而上台。”红衫军“阵营上台后,”黄衫军“阵营又重复采用非常手段上台,于是”红衫军“再次要求大选并赢得大选上台…泰国政局至今还未走出这一怪圈。而最近的例子便是,”黄衫军“阵营于2017年9月以泰国最高法院宣判英拉在 “大米渎职案”中有罪的形式,将”红衫军“代表,他信的妹妹英拉赶下总理宝座。
  听说延迟退休要实行了,有没有涯友知道准确消息呀?
  如前所述,在上世纪的最后几年里,京叔开启了自己的第一波海外之旅,在三年的时间里,京叔先后拜访了德国、瑞士、法国、美国和泰国(除了前述的美国之旅外,京叔还曾多次到访美国,就不详述了)。通过这一波密集的海外之旅,京叔亲眼见识到了发达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以及我们的东南亚近邻。在当年的那个时候,互联网才刚刚起步,更没有智能手机,所以信息还是相当匮乏的。能够有机会近距离地观察外面的世界,还是令京叔受益匪浅。
  正如京叔在前面反复强调的,当时的西方社会在政治上、军事上、技术上、物质上以及精神上都处于一个相对的全面巅峰期。从政治上来说,赢得了冷战的胜利,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剩余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中国、古巴、越南等)也似乎信心不足,西方社会正在欢呼“历史的终结”。从军事上来说,随着华约的解体,以及中国当时孱弱的军事实力,世界上没有任何能够牵制(更别说对抗)西方世界的军事力量;加上以美军为首的联军出人意料地迅速打垮萨达姆的伊拉克,一扫越南战争的颓势;再加上以“零伤亡”赢得科索沃战争,使得世人都相信美军不可战胜(很可能事实上也是如此)。从技术上来说,刚改革开放十余年的中国更是难以望西方之项背,在那个时候,家用空调制造都可以算高新产业,多数所谓的中国高技术公司其实还只是西方公司的分销商而已,其它的就可想而知了。从物质上来说,还在为家用电器与摩托车而奋斗的国人更是和西方世界不可同日而语。
  与政治上、军事上、技术上和物质上的绝对优势相呼应的是,西方世界在精神上和心理上也是充满自信的。在京叔和欧美人士的交流中,明显感觉到他们对自己的政治制度及社会组织有一种满足感和自豪感。尤其是美国人,对国家和自己的未来信心满满。美国人普遍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一个表现便是大量的贷款买房(这虽然有金融机构误导的因素,但如果不是群众(尤其是中下层群众)对后市有足够信心,还是不可能形成如此大规模的次贷规模)。同时,有不少人怀着一种理想主义的情怀,真诚地希望中国也能在不久的将来,也走上他们的“幸福道路”。
  也许是当时的中国还是处于“人畜无害”的小白兔状态,西方世界的主流也没有将中国视为哪怕是“潜在“的威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世界针对中国的方针基本上是以接触促变化的接触路线。可能由于还没有感受到中国工业的竞争(当时京叔在国外还很少见到中国产品),而且似乎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也不会对欧美构成威胁,普通的美国人看待中国的态度可能和我们现在看待印度的态度类似,完全没有把中国当成竞争对手(“中国崩溃论”也在事实上帮了中国的忙)。
  @海上京叔 2019-12-30 22:04:12
  听说延迟退休要实行了,有没有涯友知道准确消息呀?
  -----------------------------
  京叔以前工作过的工厂里,便有一个40多岁接近五十岁的工人在下夜班以后突发心脏病去世了。希望能对这种高强度工作的人群有特殊照顾。
  @沂蒙山人2016 2019-12-31 09:47:43
  客观中肯,喂喂道来,引人入胜,这个帖子太棒了!
  楼主加油!
  为楼主点赞!!!
  -----------------------------
  谢谢
  祝各位涯友元旦快乐
  2019年已近尾声,2020年即将来临。
  或成功,或失意,
  旧的一年都已被留在身后;
  或期待,或淡定,
  新的一年也已来到了面前。
  让我们一起,
  默默地期待,
  那必将更加美好的未来。
  外一篇
  2018年,GDP总量世界排名前四名依次为美国、中国、日本、德国。根据中美日德2018年GDP数据,京叔整理出下列汇总表(由于数据来源不同,可能会有小差异,但应该不影响结论)。

  

  通过分析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趣的结论。
  1) 中美两国GDP总量遥遥领先,均远大于日德之和(其实再加上排名第五的英国,依然赶不上中美)。
  2) 出乎京叔预料,中国第一产业(农业)无比强大,美日德农业增加值总和也仅占中国的26%。以如此强大的农业产出,我们依然大量从国外(包括美国)进口农产品,养活中国人可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3) 中国第二产业(工业)增加值已超过美日之和,大约相当于美国、日本加半个德国。中国工业增加值略多于全球的四分之一(约26%),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这点不出京叔意外。但我们需要看到的是,美国工业总产量在1913年就超过全球的35%。在二战后,1948年,美国所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总值比重为54.6%。这说明中国工业距巅峰时的美国还有很大差距,我们“任需努力”。
  4) 中国第三产业(服务业)不到美国的一半,这是中美之间差距之所在。这一块中,包含有较大的水分,比如美国的法律服务就有约1万亿美元,而这种GDP实际上并未增加国民福利,反而是加重国民痛苦(京叔正在准备资料写一篇有关“幸福GDP”和“痛苦GDP”的文章),其实不要也罢。
  总之,中国现今的状态井盖是接近二十世纪初的美国。在以第一第二产业为代表的“硬经济实力”上以成为世界第一,但老牌强国(二十世纪初的英国,现在的美国)凭借多年的惯性,依然在金融、法律等“软经济实力”方面占据不合理的优势,并且在政治、军事方面压倒后发强国(二十世纪初的美国,现在的中国)。但“软经济实力”最终还是以“硬经济实力”为归宿的,中国经济实力重回世界之巅是大概率事件。随着经济实力重回世界之巅,在政治、军事上持世界之牛儿也只是时间问题。所以,现今的中国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便没有人能阻止我们重回汉唐盛世。现今的中国和中华,的确可以做到“我命由我不由天”!
  各位涯友新年快乐
  为什么帖子又被删了?郁闷
  记得在九十年代中期(大约是94年末),京叔的一个同学在美国毕业获得了博士学位。这位同学当时的入职年薪是3.8万美元,而同期京叔的月薪才600多元人民币。即使以美元官价计算,京叔同学的收入也是京叔的40多倍,也就是说他一个星期的收入就可以相当于京叔几乎一年的收入。如果再加上带薪年假,社保,实际收入更是悬殊。京叔在97年到访的一家工厂,其所处的地区是美国收入较低的地区,但当地的法定最低工资也为4.25美元一小时,及差不多35人民币一小时。一天如果工作八小时,就有约280元人民币。而同期京叔所在工厂的工人月薪也不过800-1000元,这一月薪在当时,也已经算非常好了。京叔当时2000多元的月薪在国内已经可以算不低了,但其实还不到美国一个“较不发达“地区法定最低工资的1/3。
  2001年9月底,911事件之后不到20天,京叔再次踏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土地。现在回头来看,911事件改变了现代史的走向,可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但在当时,其意义还没有这么明显,京叔在到达美国前也没有意识到这一事件对美国社会的冲击,认为它只是另一件普通的恐怖袭击。在出发前,京叔虽然也曾犹豫是否要改变行程,但在咨询美国同事以后,还是决定按原定行程出发。不过,从后来的经历来看,京叔显然低估了911事件的影响。
  京叔这次的行程是上海飞明尼阿波利斯,然后转机飞亚特兰大,再由亚特兰大飞奥古斯塔。上海飞明尼阿波利斯的行程还算正常,飞机准时到达明尼阿波利斯。然而,从明尼阿波利斯开始,行程就不正常了,京叔也开始感觉到911事件对美国社会的冲击。最先感到与以前不同的地方是美国海关人员空前严格地审查到达乘客的入境申请,尤其对貌似阿拉伯人的乘客表现出明显的敌意。(这里插一段题外话,外国人在美国大使馆或领事馆获得的所谓美国签证实际上并不能保证外国人在美国海关能够入境美国。理论上,即使外国人持有美国驻外使领馆的有效签证,美国海关的移民局官员依然有权利拒绝给与外国人入境许可。虽然规定如此,但在实际操作中,京叔在这次赴美之前和之后,均没有看见有任何人被美国海关拒绝入境。)但在这次,京叔却实际看见有外国人被拒绝入境。被拒绝的人试图申辩,愈发减慢了入境的进程(后来该申请者是否被允许入境,京叔就不清楚了)。
  轮到京叔过移民窗口时,也被盘问了很长的时间,这在京叔两位数的入境美国经历中,只此一次,绝无仅有。通常情况下,移民局官员只会问一些例行问题,如“你为什么来美国?”,“准备待多久?”等两三个问题,然后便会让京叔入境。但这次,可能问了有十来个问题,而且要求京叔出示邀请函,行程安排,定酒店的凭证,以及回程机票等等证据。还好,京叔有一个习惯,会将所有与行程有关的文件打印出来,放在一个专门的文件夹里,以备不时之需,所以最后京叔还是顺利地入境了。
  刚发现,前面发的帖子又被删了,也没什么不好的内容呀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