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历史小说《华夏君主——大禹王》
第70章 皋陶东行
天刚掩明儿,大禹从女王室里走出来的时候,早晨的寒凉之气让他打了个寒颤。他连他住宿的茅棚都没进,一个人背剪着双手,在女王室外的小广场上踱步。
凉爽的晨风中,隐隐约约传过来秋天的果子香味。离他不远的几棵桂花树上,桂花在悄悄地绽放,花香混合着果香,让人觉得更加神清气爽。树上的鸟儿这一会啼叫得更欢快了。
陆陆续续起床的贤臣们,一看到大禹在小广场上,就不自觉地来到大禹身边。越聚人越多,当人们都到齐的时候,太阳已经升起来。
在皋陶的指挥下,贤臣们把诸侯们朝觐大禹的玉器、精金、丝帛等物品都带到小广场上,当然,姒启没有忘记把那只九州龟给带来。女王女妁又让族人们送来了大禹他们路上的吃食。
一切都准备停当后,大禹便领着众人告别女王女妁,往涂山氏国的部落外走去。而此时,女嫣和女妁姊妹二人,紧紧地搂在一起,不愿意就这样分手。她们哀哭着,让离开涂山的人们心里都增添了几许伤感。
大禹和众贤臣就远远地站住,等待女嫣和女妁姊妹俩的分别。部落里的几个大妈们劝开了女嫣姊妹俩。姊妹俩手拉着手,都流着泪,一同往部落外走。走到部落外的时候,皋陶要和大禹分手了。大禹紧拉着皋陶的手再三叮嘱,不要急于求成,他相信,人心都是能慢慢改变的。有皋陶老哥哥你这一行,江淮的那些存有抵触情绪的部落会消除他们的不正确想法的。
中午的时候,皋陶走到了茅山大东氏族的地界。饿倒是不饿,但一路走来,跋山涉水,翻山越岭,皋陶只觉得口渴的厉害。正巧前边有一个依山的小部落,也就是半里地的路程。到哪儿找点水喝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皋陶走到部落边缘,即将进入部落的时候,正好看到一位三十多岁的妇女从她的茅棚里走出来。皋陶走向那位妇女时,那位妇女也正注意着他。走到近处,皋陶对这位妇女说,他是从远处来的,想讨一口水喝。
这妇女二话不说,反身进入茅棚中,不一会儿,便端出一大陶碗清水,用双手恭恭敬敬地递给皋陶,并说,如果你要是饿了的话,我家还有肉和粥。皋陶说了声“谢谢!”端起陶碗就开始饮水。
皋陶这边喝水,这妇女在那边问,“老人家你是从哪里来的呀?要到哪里去呀?”
皋陶一听见这位妇女的问话,停止了喝水,对她说,“你问这话,我就有两个答案,我来的地方说远也很远,说近也很近。”
这妇女看着皋陶那雪白的胡须,半开玩笑地说,“这么说,你应该是一位老神仙了。又远又近的,究竟是哪儿啊?”
皋陶说:“先说近处吧,就是你们的邻近部落涂山氏国。前几天,华夏君主大禹刚刚在那儿召开了天下诸侯大会。我就是从涂山一路走来的。”
这妇女惊叹地说:“我明白了,你也是一个部落的首领,现在要回你的部落去了。我们大东氏族和尤苗氏族是近邻,又是亲戚,你应该知道,大东氏族长柯岩和尤苗氏族长水浒都是防风氏族封山汪芒氏的女婿。但是,你是哪个部族的呀?”
皋陶捋捋胡子,可能是他的胡须上沾上了水吧?他望着远方,深沉地说,“其实。在当初,我也是东夷人,但后来,尧后就把我给叫到了华夏部族,直到现在,我仍然跟着华夏君主大禹一起。说实话,不管天下的部族再多,也要归到华夏族,成为一个融合的大家庭。”
还没等皋陶说完,这妇女一把夺过皋陶手中的陶碗,里边的水一下子泼洒到了地上。她愤恨地说,“早知道你是华夏部族的人,我就不会让你喝水。你们华夏部族没有一个好人!”
毕竟皋陶上了年纪,他理解江淮这些部落对大禹持有偏见,便耐住性子说,“老妹子,你可不能一棍子把人打死呀!再说了,咱可不能搞地域黑那一套。这世间到处都有好人和坏人,再者说,好人和坏人谁的头上也不会粘一个标签,你能一下子认出谁好谁坏吗?”
这妇女固执地说:“华夏部族的人不用认,如果是好人,老族长防风不就在大会上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吗?他有什么错?难道大禹只允许他的小姨子成立涂山氏国,不答应防风老族长成立汪芒氏国,这就是合理的?一言不合就把人给杀了,还自称什么仁德之君,哄三岁小孩去吧!”
想一下子把问题说明白,恐怕不会那么简单。皋陶慈祥地笑着,考虑着怎样才能说服这位妇女。正在这时,几个打猎的族人背着他们的猎物从远处走过来,几个邻居们也围拢上来。他们不知道,这位白胡子老汉究竟和这位妇女发生了什么,以至于这位妇女一直在喋喋不休。而这位白胡子老汉看上去也不像是什么恶人。他们到底怎么了?
这位妇女一看在不长的时间里,聚集了这么多的人,她便对几个猎人说,“哎呀呀,你们来的正好啊!快把这个白胡子老汉给赶走吧,他是华夏部族派来的奸细呀!”
皋陶笑着对众人说:“我是华夏部族的一点不假,但我可不是什么奸细。再说,有谁傻到派一个老头子来作奸细?论力气,我没有这几位好猎手的力气大,论年龄,我倒是比你们谁都年老。可我也是东夷族人啊!只不过,在早年间,仁德的帝尧看中了我,就让我到华夏部族去,辅佐他治理天下。尧后去世以后,贤明的舜后就接替了尧后的位子,继续治理天下,扩大疆域,团结各个部落。在这期间,现在作华夏君主的大禹,不辞劳苦,带领族人们治水,长江,大河,淮水,各处的水患都被他治服,天下苍生也就有了休养生息的日子。大禹是个什么样的人哪?他手执耒锸,以为民先,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13年哪,在外治水13年,从家门口经过三次都不回家。他为的什么?他不畏艰险,吃苦耐劳,公而忘私,一心为民排除水患,使民安居乐业。难道,他不值得我们敬仰吗?”
毕竟世上还是明白人多。有句话叫作,明白人好说,糊涂人难缠。皋陶这一番慷慨陈词,打动了很多人的心。但他们还是有疑问。一位四十多岁的猎人背着他的猎物,走到皋陶面前,很有礼貌地说,“老人家,我看你的长相,听你的口气,你让我想起来一个人。如果我没有说错的话,你就是那个令天下人敬仰的皋陶吧?”
皋陶谦虚地说:“一点不错,我是皋陶。但是并没有像你所说的那样,能受到天下人的敬仰。我只不过以我现有的能力,帮助尧后,舜后和现在作为华夏君主的大禹,治理天下。而所有的业绩,都是这几位贤德的君主创造的。”
人们一听说面前的人自称皋陶,马上改变了态度。气氛也和谐了很多。
年轻猎人说:“这么说来,您真的是那位智慧无比的老人了。您不但把东夷的农耕技术传到华夏部落,还让几们位华夏的君主推行五种礼仪,以定人伦。据说您还设了刑狱,专业来惩罚那些背离礼仪和人伦的人。我们相信你,一定会解除我们心头的疑虑。”
刚才那位从皋陶手中夺走水碗的妇女,从她的房子里搬出一张笨拙的板凳,对皋陶说,“老人家,真是不好意思,我还以为你是个坏人哩!你请坐下,对我们慢慢说吧。其实,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好多疑虑,就是找不到人给解释,今天我们能遇到你,也是三生有幸。”
皋陶礼貌地说声“谢谢!”就坐在板凳上。
这边,这位妇女对年轻的猎人说,“季怀,你一直把猎物背在身上,不重吗?你还是怕被谁给你抢走啊?”
这位妇女一说,叫季怀的这位年轻猎人哈哈大笑起来,他说,“苇嫂,这些猎物今天就全归你了,麻烦你多做一些好吃的,来招待我们的这位远方的客人。”
季怀还真不是开玩笑,一边说,他一边把猎物扛进了苇嫂的房中。他从苇嫂的房中一出来,就盘腿打坐在皋陶对面,真的要听皋陶对他讲说一番了。
众人一看季怀这么虔诚的样子,也都又往前凑了凑,人们紧紧地围着皋陶,想听听这个当世哲人的高谈阔论。在平凡的生活中,能遇到这么一个旷世高人也确实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人们岂能放过这大好的机会?
一时间,人们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对皋陶说出了心中的诸多疑问。有的是关于天下大事的,有的是关于个人生活的,也有的是属于个人隐私类的。但在高人面前,也就不再隐瞒。就像求医问药一样,有句话叫作,病不背医。想把病看好,作为病人,必需把所有症状都告诉医生才对。
这真是:
呕心沥血创华夏盛世,
鞠躬尽瘁立盖世功勋。
欲知老臣皋陶将会对众人说出什么警世名言,请看第71章《游说江淮》。
长篇历史小说《华夏君主——大禹王》
第71章 游说江淮
部落里几乎上就没有什么娱乐节目,人们看见在苇嫂家的门口围了那么多的人,也都不约而同地围拢过来,想看看到底出了什么新鲜事儿。走近一看,原来人们在围着一个白胡子老汉,他正在滔滔不绝地对大伙说着。
还是刚才季怀问到的一个大家都普遍关心的问题。大禹称为仁德之君,为什么竟然把我们封山防风老族长给杀了。他不就说了说他想成立汪芒氏国吗?
还有人说,难道说到会晚了就是被杀的理由?这还有多少宽宏大量可言?一个心胸如此狭隘的人,又怎么能作华夏君主呢?
皋陶告诉众人,其实他是在质问众人,假如你们之中有谁作了小部落的族长或首领,你们会怎样?是不是希望族人们都听你的话?如果没有一个人听你的话,你还能不能作你的族长或首领啊?而大禹面对的是天下各地的首领和族长们,他若没有一点规矩,这么大的天下,不就乱了套吗?正是因为天下归心,各部族团结,我们才兴旺发达起来。如果我们不团结,遇到猛兽的时候都不互相照顾,那我们的处境不是很危险吗?如果我们不齐心协力,又怎能治理水患?让天下人都过上安宁的日子?
大禹说过,功是功,过是过,有功劳不能埋没,有过错也不能隐藏。尤其是在天下诸侯大会上,大禹要树立他天下君主的形象,那些不听他话的人,就是他的反对者。只有清除了反对者,才能让天下诸侯听命于他。不然的话,各行其事,没有统一管理,很容易引起天下大乱,那时候,我们连生命都难以保全,还说什么搞农耕,建家园?
皋陶一停下来,许多人便议论开来。大多数人认为,封山防风被大禹所斩实属迫不得已。处于那种情况下,不杀他真的难以服众。反过来说,毕竟防风老族长在这些大小部落中是有威望的。人们还是有点悲悼的意味。
正在皋陶和族人们热烈讨论的时候,忽然有人大声说,“族长来了!族长来了!”
人们朝部落外观望,这时,有四个人已经走近他们。稍微靠前的是茅山大东氏族长柯岩和他的妻子。也就是封山防风氏的大女儿玉儿。柯岩是一个粗矮型的人,身宽体胖,但个子还没有玉儿高。玉儿虽然个子高,却有点瘦削。他们都已经是四十多岁的年纪。
另俩人则是具湖尤苗氏族长水浒和他的妻子。这俩人和柯岩夫妻刚好相反。水浒是一个瘦高个儿,三十多岁的年龄,更显出他的英俊。而他的妻子,封山防风氏的二女儿仙儿却是一个胖夫人。如果一个女人,有肥胖的身躯,再长一个大个高个儿,那简直让人无法承受。可仙儿只是名字叫作仙,她一点儿也没有仙风道骨,个子又矮又胖,走起路来似乎都有点吃力。
当他们走近人群,第一眼看见白胡子老汉皋陶的时候,不禁微微一怔。心说,“他怎么会在这儿?”
封山防风氏的女儿女婿们对老皋陶印象特别深刻,他就是那个始终陪伴在大禹身边的人。防风氏的大女儿玉儿清楚地记得,就在她的老父亲顶撞大禹的时候,这位白胡子老汉想说什么,但他却没有说。也许是想劝劝自己的父亲,不要那么和大禹对抗。结果,大禹一而再,再而三地给父亲机会,让父亲承认自己的错误,可父亲就是固执己见,不肯低头屈服,结果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大禹怒斩防风氏以后,防风氏的孩子们埋葬了父亲,一同回到茅山。兄弟姊妹四人就父亲的被斩首而发表了各自不同的看法。两个胖子,即柯岩和仙儿是一个阵营,他们认为大禹这样作完全是以上欺下,他们人多势众,汪芒氏一族也就他们几个人,有道是双拳难低四手。但这个仇恨终将要报。
而两个瘦子,即水浒和玉儿却认为,如果当时父亲服服软,就什么事也没有了。识时务者为俊杰。处于那种情况之下,该低头的时候还高仰着头颅,那不是自找麻烦吗?就是大禹把父亲给斩了,也不能把过错全放在大禹身上。毕竟大禹是华夏君主,他考虑的是大局。
个人想法终归是个人想法,他们几个人通过对天下大势的分析,最后终于统一了思想和认识。大禹也不可能单单是对准他们的老父亲,一定要对他下狠手。天下那么多族长和首领人家为什么都能听从大禹的号令?为什么他们汪芒氏族非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呢?如果按照父亲说的,他们真的成立汪芒氏国,而和大禹成了真正的敌人,后果将是不堪设想,大禹能不领人前来讨伐吗?那时,民不聊生,生灵涂炭,不知道又得有多少族人死于非命。
柯岩他们一到皋陶面前,在皋陶将伸手而未伸手的时候,柯岩伸出了他的双手,皋陶也就顺势地伸出手来。
柯岩很客气地说:“不知道老人家你光临我们大东氏族,你为什么不事先告诉我一声呢?我也好准备一下,隆重地迎接你呀!”
皋陶深深地说:“柯岩族长的好意我领了。但我考虑到你们刚刚办完丧事,不便打扰你们。这下好了,我还是和你们一起,先去祭奠老族长防风吧!你们一定要慰告他的在天之灵,让他不要有所怨恨。他这个人脾气太暴躁,性格又太固执了。我深深地为他的离世表示惋惜。希望你们也不要过于悲痛。一切的事情,还需要你们来完成啊!”
水浒也拉住了皋陶的手,对他说:“老人家,你在我们心目中一直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人,我们对你的敬仰犹如高山仰止。说良心话,关于老父亲防风的事情,我们真的有怨气积郁于心,这不单单是大禹斩杀了一个防风氏,而是我们封山汪芒氏族的奇耻大辱啊!放在谁心里都不好受。”
听到水浒这么说,皋陶心里有了底。既然能对自己说出这肺腑之言,说明他们已经把事情看得很开了。这次到江淮来,不只是让每一位族人都谅解大禹,进而紧紧团结在大禹周围。作通族长们的思想工作,也是当务之急。
皋陶便对柯岩他们说:“没有你们领路,我还真找不到老族长防风的墓地。现在我们就走吧?”
最能打动人心的就是真诚。柯岩他们看得出来,皋陶是出于诚心诚意,他们在说了感谢的话以后,便领着皋陶和他们一起上路了。
说是祭奠,也只不过到坟地上去看看,以表达一种哀思。即便如此,柯岩他们在内心中对老皋陶也更加地尊重。
其实,水浒很想让老皋陶上他的尤苗氏族去,但这是在茅山,又不知道大哥柯岩愿意不愿意。但他想到了,就说,“柯岩大哥,要不,我们都到具湖去吧,我想和皋陶老人家好好地谈谈。”
柯岩不高兴了,他说,“皋陶老人家到茅山来,没有喝我一口水,没有吃我一口饭,就让他上具湖,你让我还怎么尽地主之谊?要去,也得先到我的部落后,再上你们具湖。”
皋陶在茅山柯岩的部落里,受到了上宾的礼遇。一直到第三天,水浒向柯岩要求了不下数十次,柯岩才答应下来。
在这三天中,皋陶不但对他们分析了天下形势,重申了团结的重要性,更一再提醒他们,一定要以自己的仁德,在部族中树立良好的形象,给族人们作出榜样,成为表率。带领族人先把自己的家园建好,和周边部族紧密团结。从治理天下,说到治理家庭,从个人品行说到部族利益。最后,防风氏的两个女儿感叹地说,为什么遇见老人家你这么晚。如果在开天下诸侯大会之前遇到你,好好地和老父亲说道说道,他也不会落得个身首异处的如此可怜的下场。
在老皋陶和水浒夫妻一起去具湖的路上,每到一个部落,老皋陶便会让水浒他们把族人们召集到一起,然后,他便开始对族人们传颂大禹治水的功绩,以及大禹的治国理念。直到人们理解了大禹的一片苦心,真正地有了拥戴大禹的想法,他这才离开。接着,就到下一个部落,仍然向人们宣讲大禹的丰功伟绩。让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华夏部族的强盛和伟大。避免部族冲突,避免不必要的战乱。
到具湖以后,皋陶又让水浒把具湖一带的各部落首领都召集在一起,向他们讲解作人的道理,作首领的职责,主要是切不可违背上神的意愿。所有的首领都是在执行上神的指令,行驶的是上神的恩德。小部落首领是如此,大部落首领更是如此。而作为天下君主的大禹,他就是在替天行道。从神说到人,又从人说到神。虽然谁也没有见到过上神,可每个人都不可否认上神的存在。因为太多太多的未解之迷,让他们更加相信上神的无穷威力。
皋陶在江淮地区奔走了两个多月,大多数族人都是畏威怀德,一致拥戴大禹。皋陶这才放下心来,他回到阳翟后,对大禹也能有所交待了。而皋陶在江淮一带宣讲大禹的事情,被当地人传诵一时。成为一段皋陶忠君爱国的佳话。
这真是:
汗青屡被丹心照,
史册历经铁血浴。
欲知老臣皋陶怎样离开江淮,请看第72章《旅途议政》。
长篇历史小说《华夏君主——大禹王》
第72章 旅途议政
在涂山氏国召开的天下诸侯大会胜利闭幕。大禹却一点也没有感到轻松。他带领众贤臣离开涂山,还要徒步一个月左右才能到达都城阳翟。不徒步实在是毫无办法。驯兽大师伯益自从发现了许多兽类可以驯化之后,经过他的不懈努力,找到了驯化兽类的方法,直到他成功以后,才在各部族推广开来。这也才只有两年的时间。能让什么动物当作人们的代步工具,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走在路上的时候,大禹和众贤臣们谈到了组建一支武装的问题。以前,每当需要大量人力的时候,都是临时从田间的农夫中,从山林的猎人中,从河湖上的渔人中,暂时抽调。在以前治理洪水的时候,抽调的人夫,最主要的是吃食问题。除了被抽调者自己带一部分外,那就是派专人去为大伙准备野菜,野果。还得组织一个打猎的小分队,以保证大伙有吃的。不然的话,谁也不可能只劳动而不吃不喝呀。
要组建一支武装,成立一个专职的武力队伍,由谁来供养他们?也就是说,这些人平常不劳动,白吃白喝,只在有事的时候去执行一下任务。这种事情,首先得让民众认可。如果君主和贤臣们商量统一了,不征求民众意见,得不到广泛的支持,恐怕还是不行。
而君主和众贤臣们,乃至天下所有的大小首领、酋长、族长,他们都是民众认可的领头人。没有谁为他们发薪酬。当然,极少部分人是有封地的。就在众贤臣里边,有封地的也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是个人就要吃饭,就要穿衣,像这些贤臣们,一年到头大多的时间都在为部族的事情奔走,根本没有时间去耕种自己的土地,或者是去进行渔猎活动。好多好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大禹感到压力山大。
许多问题堆积在一起,一时想理出一个头绪都不容易。大禹和众贤臣们不论是在行走的途中,还是在休息的时候,都在谈论着。他们只有一个目的,只有改变现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华夏部族和天下苍生才有出路。
大禹和众贤臣们通过认真地分析,得出一个结论,为什么有的部族兴旺发达?那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土地。他们的土地多了,自己又耕种不完,于是便找人为他们耕种。他们把收获的一小部分给了耕种者,他们自己得到的是大部分的利益。
进行了综合分析之后,大禹提出,所有的贤臣以及新选定的九州牧和天下各个部族的首领、酋长、族长都要给他们封地。这就等于是给他们的赏赐。但是,所有分给封地的人,每年都必需往都城来缴纳贡赋。根据部族的大小,决定他封地的多少。而所有的贤臣们,和一般首领们的封地相等,但贤臣们不用缴纳贡赋。有过错的首领或酋长、族长,视过错大小,增加他们的贡赋或者收回他们的封地。
在组建武力方面,视各地各部落的大小,让他们抽调相应数目的青壮年男人,来到都城作武夫。支差时间是一年半,到期的武夫可以回家,也可以继续留下。这支武夫队的人数暂定为800人,需要的时候再临时增加。各地缴纳的贡赋用来供养武夫。另外,在都城郊外给武夫队一块田地,在他们没事的时候就去耕田。平常的时候,武夫队的主要任务就是保卫都城的安全,随时听从后的调遣。武夫队总队长由大将庚辰担任。这800人分为八个小队,每队100人,由一个百夫长统领。
大禹又为众贤臣们作了具体分工。
由后稷姬弃、伯益、契、伯夷、龙这几位贤臣主持分封土地的事情。在分封土地工作完成后,接着由庚辰、童律、乌木由、夔这几位主持组建武夫队的事情。
对于大禹以上的提议,大禹和众贤臣们在回都城的路上一直讨论了五天。说到分封土地的问题时,伯益提醒大禹,丹朱和商均怎么办?他们两个早就有封地了。但他们一直不去治理,也不去找人耕种。大禹说,这俩人的事,由他自己来处理。到时候,他会给大伙一个很好的交待。
大禹兴奋地对大伙说,在我之前,我们都是一门心思地为部族作事,为天下苍生谋福利,可是,我们从来没有得到过什么。我们只作事,而没有俸禄。可是,我们仍然乐此不疲。只有职而没有官。现在的绝大多数首领和族长们不还是这样的吗?他们带领族人建设家园,保卫本族的族人,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有责任时,又是他们来承担。究竟是为了什么?因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上神的存在。如 神点化我,要我给大家一些好处,绝不是因为你作了管理天下苍生的首领,而是上神对你的眷顾,希望那些得到封地的首领们,要珍惜!也希望我身边的每位贤臣要明白,上神不会亏欠我们每一个人。所以,无论作什么事,首先想想是不是对得起上神。
众贤臣心里都明镜儿一样,作为一个“管事的人”,谁想到过要得到些什么呀?多少年以来,说说让谁当个“管事儿的”,说说让谁去作个什么,那个被说者一定会很愤怒。这简直就是在污辱人啊!作领头的有什么好?只能作好,不能作坏。作好了,对待起族人和上神。作不好,对不起族人和上神。只有付出和奉献,从来没有什么索取,更没有什么报酬。有得到报酬的想法,就是一种离经叛道。就是内心污浊,就是不健康。更是没有仁德。这就是他们那时的所有领导者。
当然,众贤臣们明白,大禹只所以要提出这样的想法,他并不是为了他自己想要得到什么。他在帝舜把君主的位子禅让给他以后,他避居阳城,其主要原因就是他的封地在那儿。他经营得非常好。不但找人帮他耕田,他总是不多收耕田人的劳动所得。只取得够自己吃的一部分,余下的全都给了耕田人。
庚辰饶有兴趣地对大禹说,昔日的涂山氏族如今变成了涂山氏国。而那个臭硬臭硬的防风氏,扬言要成立什么汪芒氏国。看来,国比族要大了。我们华夏氏族为什么就不能改为华夏氏国呢?
这个新鲜的提议,顷刻间激发了所有人的兴趣。大家对此议论纷纷。他们一致认为华夏部族一定要改改称呼,方才能在天下更有其威严。重要的是,更能在所有的部族中起到震慑作用。
伯益说,国的范围其实也并不大。他们把他们的氏族称之为国,只不过说明他们的氏族有了较多的部落。涂山氏国方圆也就二百来里地吧?而防风氏的汪芒一族,他们的范围比涂山氏国也大不到哪儿去。如果我们华夏部族也和他们一样称为华夏国,这其实是在自损我们自己的形象。不但在天下各部族中起不到震慑作用,相反还会受到天下各部族的耻笑。以我看,我们既不要称为部族,因为部族毕竟太小了。也不能称为什么国,国毕竟还有边界。我想,我们东有东夷,一直到东洋的茫茫大海都是我们的。往北,共工的北方邦,我们也要收复。北方邦往北还有更远更远的地域,难道我们就不去管理了吗?北狄还有更大的领域等待我们去治理,西戎,南蛮,都有更大面积,更多的土地,更多的山岭,河流。我们可不能只满足如今的九州,待我们发展壮大了,我们要开拓更为宽广的疆域。所以,我们没有边沿。
无边无际,无边无缘,整个天下,太阳能照到的地方,月亮所经行之处。那都是华夏的。伯益的话给大伙的想象安插上了一对自由自在的翅膀。在浩瀚的宇宙空间里翱翔。什么叫看得高,想得远?那就是不给自己设限,让自己的意识无限制地放大。甚至达到无意识状态。可能这便是一种忘我的境界。这个时候,才真正地是天神合一,人神合一。
急性子人就是急性子人,当大家的神思都在宇宙洪荒中漫游时,庚辰却第一个苏醒过来,他急不可耐地问伯益,“整个天地都被你说遍了,你就是不说我们的华夏部族应该叫什么好。你能不能先说说到底应该叫什么才好呀?再不说,我们马上就要到都城了。难道你们没有看到那边的炊烟吗?”
庚辰这一问惊醒了大家的美梦,这一会儿大伙都在伯益的启示下,作着整个宇宙的主宰呢!谁还关心到家不到家的事情?他这一问,问得好,大家伙不得不面对现实,自己还是自己,而别人难道就不是别人了?说不了!
伯益却不慌不忙,笑看着庚辰。而庚辰这时正眼巴巴地凝视着伯益,等他说出正文呢!当所有人都把问询的目光投向伯益时,他说出一番话来,让所有人都振奋了精神,认为他说的灰常灰常有道理。
大禹也为伯益伸出大拇指点赞。
这真是:
喜说天地换日月,
笑谈星辰定乾坤。
欲知伯益说出了什么惊世骇俗,奠定文明的话语,请看第73章《封地新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