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终南隐修人、寻访中医 作者:油麻菜(转载

  
  当我站在操场中间穿梭,像乐队指挥一样指导大家拍打的时候,心里有一种无比的感动。这是分享、帮助、无私带来的快乐,这是一种极致的喜悦。
  
  
  
  萧大哥说这才是真正的“医行天下”意义所在。
  
  
  医行苏莽寺(4)
  
  
  早晨转经的人对一个陌生人的微笑,这种微笑你在哪里曾经见过?
  
  
  
  阳光下,远远的有孩子读经的声音传来。他们的父母正在起身准备去拜访汉地来的那位医生。
  
  
  
  小河弯弯,冰雪消融。
  
  
  
  风轻云淡
  
  
  
  医生落地
  
  国手活人
  
  
  
  萧先生一手好字铿锵有力。
  
  
  
  史料上说萧治安:
  “不但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经常为穷人义诊。民国时福建省长萨镇冰号召福州医生每日义诊3人。治安每日义诊都超过30人。此外他还经常上门送诊,不肯多收诊费,碰到灾年,施粥、施棺,皆要争先。”
  古风犹存!
  闻道黄帝陵(上)
  
  
  
  讨论“天人合一”,老徐说不如认真到老祖宗灵前好好磕几个头,再回家关掉手机认真读《黄帝内经》来得更有意义。
  
  
  
  我想起以前在厚朴学堂时老徐就说过:“更高更快更强更死”,难怪他俩听到同道中人的发言后笑得这么开心。
  闻道黄帝陵(下)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反对中医?鲁迅、陈独秀、严复、梁漱溟、郭沫若......
  老徐说我们就谈谈鲁迅吧!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韂。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获宝鼎,迎日推策。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
  
   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药王山,徐文兵寻仙
  
  
  
  对于中医的最好指导思想:“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在孙邈庙边还有清代塑的中国十大名医像。
  徐文兵兄对着先师前辈们逐个端端正正叩头膜拜。他说:“这头一触地,马上就有感觉!”
  我幸福地举着摄像机随着他的思绪,漫步在千年的国手传奇......
  
  
  
  “歧伯,黄帝的老师。中医因为纪录他和黄帝对话而出的《黄帝内经》也叫做岐黄之术……”
  
  
  
  “张仲景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不是中医,而是官员,是个儒医……”
  
  
  
  一位鼻子不保的佛像,被朝拜信徒用手摸得锃亮。听说摸了佛像的的身子,再摸自己的就能祛病。
  
  
  在徐兄的大作《字里藏医》的封底,引用的就是前辈孙思邈医训: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求含灵之苦。 ”
  
  
  徐文兵的厚朴梦
  
  
  
  我走进北京梁冬的录音棚,举起摄像机纪录他和徐文兵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国学堂》之《黄帝内经》节目。我听见他们在节目里感慨:正好一年!这一年,通过电台和网络,徐文兵把自己对《黄帝内经》对中医对生活的理解传递到了千千万万的人心中,和他开办厚朴堂正好相去十年。
  
  
  
  
  八思巴如是说
  
  
  
  关于运动和养身,萧兄的话让我很受教。
  他说很多人都问他:我经常参加运动啊,打羽毛球网球什么的,为什么中医不提倡?
  萧兄说:在很多竞技运动里,人的心是很不平静的,因为老是有胜负成绩高低的比较,所以说这样的运动并不是最好的。更何况这些运动中还有很多“刹车”动作,对关节损伤颇大。
  想起徐文兵兄说过:健身和健体是有区别的。一个是锻炼肌肉,一个是锻炼体魄,中医更强调的是锻炼体魄。
  记得庄严兄对健身的建议是:站桩、坐桩还有快步走,走到微微出汗的快步走。
  
  
  听闻两位大师的论道,我又重新认识了一遍他们倡导的“拉筋、拍打”。
  记得倪海厦老师有说过:我们的身体是按照远古时期的生存条件来设计的,我们的胃应该经常接受三分饥的状态。于是我想身体疼痛感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可是现代的生活已经让我们远离它(只留在了生命终点站)。
  “拉筋、拍打”,不仅“调伤,行气血”,我觉得还有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唤起你身体的强大本能,重新召唤回正在远离我们的“神”。
  贴了一天.本来以为会贴完....
  看了这个贴子并喜欢觉得说的有道理的同学.多转转吧.让更多的人看到.
  
  @laogou1234 2011-8-9 3:09:00
    娟娟功德无量
  -----------------------------
  功德无量的应该是作者.我只是转过来给大家看看.这么好的贴子.应该让更多的人看到.欢迎大家转载.
  月亮的另一面
  
  
  
  很多人在鼓励我支持我甚至感谢我宣传中医,其实这是一个误解。
  
  我是一个纪录者,希望能做一个用摄像机相机和笔把自己看到的最接近真实的那个世界记录下来的人,因为拍摄是我这辈子最擅长也最喜爱的生存方式。就象罗大伦兄说他首先是一个文史工作者,他的工作是写古代中医的故事,初衷是为了给医生们和未来的医生们看。也不知道幸与不幸,这些故事成了中医爱好者和百姓喜爱的读物,而首先不是医生们。我们只是有幸把自己的爱好和工作结合在一起。
  
  宣传中医?不,徐文兵兄说有生命的东西不需要你去发扬光大, 金子自己会发光 ,该活的死不了,该死的活不了 。雅克爷爷并不认为中医能治疗所有的病,但是针灸可以帮助那些看病有困难或是药品稀缺的地方,帮助那些地方的穷苦人,至少让他们多一种选择。他选择了非洲、南美洲和中国的边远地区传播推广中医,也不是为了宣传中医的伟大。
  
  宣传中医?不,其实我宣传的是美好。梁冬兄的“中医太美”说得太好。没有所谓纯粹的纪录,所有的纪录都包含着纪录者思想,选择。如果我真的在宣扬中医的话,是因为我心里一定觉得她实在“太美”。李辛兄说:“寻找中医的源头里最清澈的水,就像雅克爷爷......”
  
  宣传中医?不,我只是一个寂寞独行的记者,甚至不知道能借助自己的工作平台坚持多久。但是生命已经赋予我一种天赋一种本能,就是用手中的相机摄像机去纪录身边的故事生活的喜怒哀乐,我永远会是一个纪录者。
  
  很遗憾没有更早地开始纪录李一道长的故事(甚至张悟本先生),虽然我已经通过各种渠道和道长沟通,但还是迟了。我纪录中医,希望能纪录中医的生存方式生存状态,所有和中医相关的喜怒哀乐故事。
  
  就像我拍摄天上的月亮,也期待能了解她的另一面一样。
  
  
  @刀尖上的流云 2011-8-10 12:37:00
    看完感慨颇深
    
    传播中医文化 功德无量 老祖宗们都看着呢
    
  -----------------------------
  觉得写的好.自已也喜欢.想让更多的人看到.传播谈不下.就像上面那篇文章里说的.用不着咱宣传的.
  
  "宣传中医?不,徐文兵兄说有生命的东西不需要你去发扬光大, 金子自己会发光 ,该活的死不了,该死的活不了 。"
  远方有棵愿望树
  
  
  
  像中医有《本草纲目》一样藏医也有自己的本草经《晶珠本草》,该书收载的药物种类有75%为现今所用,其中30%属藏医专用,据统计,涉及1200个基原动、植物种。
  
  
  
  藏医脉诊为什么取桡动脉?
  卓玛说在《四部医典》里有详细的解释: “只缘动脉虽然遍身布,接近脏器谷水若拍岸,远则犹如客人话递传,适中恰似三夏雷声动,一切穿行当如商集市。如若不行脏腑谓逆违,气血遍体流行如老板,十二经络不混似筏纹”。
  
  
  
  藏医的行医准则:
  
  第一条:行医者要求出生高贵,否则很难得道患者的尊敬。
  第二条:凡是对医药书籍没有了解透彻的和没有医药知识的医生,不可诊断疾病。就像一个盲人不认识金子一样。
  第三条:如果一个缺少实践的医生,就如同走路一样,自己就不知道要走向何方。
  第四条:如果一个医生不知道如何进行尿诊、测脉、检查病人等,那他就不是一个真正的医生。
  第五条:如果一个医生不能对病人以劝告、教诲或互通情感,那么他就像一个统治者不会演讲一样。
  第六条:如果一个医生缺少药物、缺少必要的医疗器械,那么他就像一个士兵正要打仗而没有武器一样。
  第七条:如果一个缺少起码品德的医生,就好像一个魔鬼一样,因为他要夺走人的生命。
  
  
  辅行诀
  
  
  
  《辅行诀》的古本范志良在师傅家曾经见过一次,红绸子包裹着,不厚,像本杂志那么大。他问师傅:“这是什么呀?”师傅说:“别动那书啊!这不是你看的。”
  1965年张大昌师傅把亲手手抄的《辅行诀》抄本交到当时唯一弟子范志良手中,一再叮嘱:“你一定要认真抄好,一定要背好,这书已经失传了,全国就咱家这一本!”那时候年轻的范志良甚至认为师傅在吹牛,“全国就我们这有?”不过是因为老师发话,他就抄写起来。抄完以后,老师看了还夸奖一句:“抄得不错!”
  
  
  
  (张大昌先生)
  后来出版的《辅行诀五脏用药传承集》里,一共收录了21份《辅行诀》的抄本,出入不小。范志良先生说后来的抄本其实都加入了很多老师自己的见解。
  被抄家的第二天张大昌先生就和太太一起跑到革委会去寻找《辅行诀》的下落,可惜未果。
  据说某一天,张先生惊见了一个孩子的鞋底是《辅行诀》的绸子纳的,可是因为保命要紧,含泪掉头走了。
  内邱谒鹊王
  
  
  
  金银花!呵呵
  出租司机最近这东西可火呢,去年一公斤卖到快两百块。
  代表当地农民感谢禽流感猪流感!
  
  
  
  我认认真真在扁爷墓前磕了三个头。
  小帅这两天受寒感冒,话都快说不出来。于是摘了几片墓前的古柏叶,直接搁在嘴里嚼了起来,说是偏方,能够治疗急性咽炎。而且他确信拜过扁鹊公之后自己的声音很快就能恢复。
  
  
  
  元·不忽木
  一勺神浆浩满襟,天开明哲岂难谌,
  齐侯无幸菑残速,虢子有缘惠泽深。
  磊磊山形千古仰,巍巍庙貌四方钦。
  惟王授我刳肠术,换尽人间巧伪心。
  在扁鹊祠的每一个角落,每一方石刻,都有一段传奇故事。
  
  
  
  
  问扁鹊
  今安在
  
  
  正安田厚朴茶
  
  
  “病人是看不完的。”既然这样,文兵兄所以决定认真看每一个病人,一天三十个,每个至少十五分钟的问诊时间。生活从容进行,看病不能着急。没见过面的病人徐兄不会开方,电话问诊对不起。他很痛恨那种直接登堂入室不到招呼来看病的,他很夸张地说:“那感觉就像走路被车撞到。”
  在文兵兄的诊所和他聊天的经过往往就是这样:每隔十五分种,他慢慢踱步出现,喝一杯茶,说两句话,又转身不见了。
  喝过他的“台湾妖茶”、正山小钟、老丛水仙之后,我拖着箱子继续上路。晚上要去文兵兄的母校北京中医药大学,拜会又一位没见过面的中医脉诊高人。
  
  
  
  想起不久前罗大伦在自己的博客上也提到他的母亲一再关照他注意休息,如果你在地铁上看见一个累得昏睡过去的男人,很可能就是他,呵呵。
  明天在徐文兵的厚朴学堂就要见到罗大伦了,我有点期待。
  
  遇见神医的人
  
  
  “我来唱一首歌 古老的那首歌 我轻轻的唱 你慢慢的和......”
  这首罗大佑(罗大伦的哥哥呵呵)的《闪亮的日子》,是罗大伦最喜欢的一首歌,每天打开他的博客我都会仔细把这首歌听上一遍,这是我们这个年代的歌。记得当时为了听罗大佑的演唱会,我们全家还专门飞了一趟上海。
  第二天在我住的小酒店里,我和罗大伦兄一聊就是五个小时。
  “你知道吗,你脚上的鞋我也有一双!”罗兄说。
  相视一笑,我知道我们很快就要出发,一起去寻找那个传奇。
  
  
  迁徙的厚朴
  
  
  有人说这两年有两次中医热潮:一次是刘力红《思考中医》,还有一次就是梁冬徐文兵《中医太美之黄帝内经》。
  把徐文兵兄作为重点跟踪拍摄对象之一,不仅是因为他推动了中医的学习热潮,也不是因为他的医术高明。
  
  
  再贴二篇.
  庄严的医嘱(一)
  
  
  
  (老娘的药)
  熬好的药端在老陆面前,按照医生的指示需先用药气熏脸,老陆很认真,一丝热气都不肯放过,看上去很着迷的样子。
  可是晚上又发现老陆举着西药正往嘴里塞,坚决制止。我并不反对西药的,但是我建议如果还没考虑好到底用哪种方式治病,也不应该双管齐下脚踩两只船。毕竟中医和西医的理论相去甚远,身体更不是试验场。
  在我寻访中医的这段日子还发现,但凡是好中医,他必定很在意病人的生活态度,以及病人对待中医的理解程度。如果你不愿意改变自己的生活态度,生活习惯,自己忙着在造病,而把治病的工作完全依赖在医生身上,对不起。
  古来扁鹊有“六不治”,今人倪海夏有“十不治”。徐文兵兄也有多不治,比如空姐脸上的青春痘 :“你一边在时空混乱地不健康工作,一边让我治,对不起我治不好。”
  庄严兄对那些对中医还不甚了解,对中医的治疗还带着犹疑,或是中医治疗会影响家庭和谐的,他一定不急着开药。
  
  
  庄严的医嘱(二)
  
  
  上午带老陆参加了本地佛学会的放生活动,一个半小时她很认真参与,精神状态不错。下午继续挂瓶,她对西医治疗依旧是依依不舍。
  晚间老陆又提及明天还计划挂瓶,让我有点绝望。我说如果实在觉得西医才是治病,那我们中药还是停掉吧,我提醒她没准药性会想冲突,反而不好。
  接受中医真的那么难?还是因为我无法理解病人的那种痛苦?
  
  
  庄严的医嘱(三)
  
  
  
  (扁鹊像)
  说服和西医打了一辈子交道对药物极其依赖到滥用的老陆,对我真是一个挑战。不过我拍摄中医宣传中医,如果连自己的家人对中医的生活态度治疗思想都无法解释清楚让他们接受,那我真应该早早罢手回家休息。
  晚上睡觉前老陆又动摇了,顾虑这顾虑那,最后说不去了等下一次吧。好吧,下一次永远有,下一次还有下一次。可是医不扣门啊。
  想起有次有个病人关于姜枣茶的问题请教老萧的故事,病人不停地消息问姜几片啊?几个枣啊?水多少啊?煮多久啊?现在可以喝了吗?老萧不厌其烦地回着消息,最后长叹一声,这样的人能不生病吗?
  
  
  庄严的医嘱(四)
  
  
  庄严和我同一年生人,可是感觉上待物处事远胜于我。他说你们既然这么信任我,停止西医治疗大老远赶过来,我也会尽力不辜负你们的信任。“但是治病是两个人的事,信任是前提。而且医生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不能包治百病,请你理解。”
  说到高血压,庄严说只是一个症状,比如说激动一下血压高,只是结果,不是原因:“现代医学并没有办法完全解释什么原因导致了高血压。我们治病目标不仅是把血压降下来,而是应该发现原因为什么血压高,治疗这个因。就好比长青春痘的姑娘,总是通过化妆来掩饰,好像就没事了。其实这都是掩盖症状,导致的结果甚至平皮肤越来越坏。这和一味地吃降血压的药一样,它只是掩盖症状,是个安慰剂,说的不好听是掩耳盗铃......”
  两位老太太听了之后连连点头。
  庄严的医嘱(五)
  
  
  整个吃药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治疗的过程,从熬药到喝完药你可以花上45分钟。
  有可能的话庄严医生建议:患者都自己用心熬药,在熬药的过程配合心情、想象,甚至倾听,给自己尽量多的良性信息正面能量......药好了,捧在面前深呼吸,以蒸汽熏面,仔细感受药的气息......喝完药要么盘腿坐,要么看一会儿书或者听轻松音乐,感觉药在你身上慢慢地作用:固住你的中气,然后象车轴一样在你的身体你开始正圆运动,展开、展开......
  随着你身体的恢复,它的敏感性也越来越高,有一天,你闻同样的药,发现不太喜欢了,说明你的身体在变化,已经不适合这种药了。
  总之,专注喝药的人,在喝药过程,会体会到医生的信任,对药的感情,你和药融为一体,形成又一个圆运动,药效必然倍增。
  庄严已经完全忽视我的镜头存在,他牵着病人慢慢走进他的中医世界。很多时候我也忘记了手中的摄像机,跟随他沉浸在浓浓的药香中......
  第二天一早,我问老陆感觉如何?她生怕别人听见似地跟我小声耳语:头顶上的那块湿海棉不见了。
  
  听小丁讲爷爷的故事
  
  
  丁爷爷生前照片。
  小丁说起爷爷的一个医案:一天早晨八点多,一位女士火急火燎敲开丁家大门,求丁爷爷医治不育症。结果丁爷爷一点不着急慢慢地起身,从容泡茶。
  半小时后,来人又急了,说医生,能不能抓紧点治病啊?车子还在等我呢。丁爷爷一瞪眼:“你是医生我是医生啊?坐飞机来的都得等!”一直等到十点,老爷子才开始问诊切脉开药。
  丁爷爷的药果然很神,不久,这位妇女怀上了孩子,还专门敲锣打鼓到丁家送谢礼。
  丁爷爷有记录医案的习惯,大都是记录在小丁的作业本背面,再由小丁抄写整理。多年以后小丁正好又抄到这位妇女的医案,于是他问爷爷,为什么要让那位女士等那么久才开始看病啊?
  丁爷爷说:那女子风尘仆仆大老远赶来看病,心神不定所以会干扰医生判断所以让她休息一下,本来准备给她看了,谁知她又着急起等候她的汽车的问题,心气还是不平,只好让她再等。中医脉诊要求患者心平气和,看病急不得。
  
  
  
  “万卷藏书遗子弟,十年种竹老风烟”
  “亭内生瑞草不除乃是生意,院内舞蝴蝶长飞梦至周庄”
  爷爷在家里写的对联小丁说一辈子都忘不了。
  
  还有50篇就要贴完了.太多了.其实早就不想贴了.可文章太好了.想让更多人看到.割舍不了没办法.
  大家觉得好的话多转载.
  @轮回中等待的睡莲 2011-8-15 11:26:00
    请多帖呀,对了,有没有儿科的,比如小儿眼睛长麦粒肿,除了手术,中医如何治
  -----------------------------
  好像没有.
  我现在在听 中医太美之黄帝内经
  感兴趣的听下.很好的东西.
  http://www.verycd.com/topics/2751394/
  下载地址
  
  简单不简单
  
  
  在诊所的橱柜里摆着许多瓶瓶罐罐,给病人准备的水杯?
  
  过去的制药工具基本没有了,剩下的这个老药罐也开裂了修补过了,好在老药工的医术还在。
  
  生活可以很简单,学习、治病可是一点不简单。老先生说“要学到老,针灸很深啊!”
  
  
  老先生自主开发研究的新药却没办法拿到药品许可证,这事情比较复杂,老药工一脸着急、无奈。
  “牧师管和尚”,用西医的管理体系来管理中医,你说这中医咋办呢?
  嗨,这个问题很简单,解决起来可是不简单。
  神农的召唤
  
  
  陈岷的一身医术也是在收藏中学到的,在我接触的中医里他治病的风格也是最独特:祝由、《金刚经》、自制的中药......
  谁是医生的老师?陈岷自问自答:“书是医生的老师,病人是医生的老师,看病的结果是医生的老师”。
  “已经38年过去了”,陈岷说再不疯狂就来不及了:“只要这些医书在,中医就一定在。”
  
  
  金刚经说要“通达”,你们说基督教我也说基督教,你们信伊斯兰教我就信伊斯兰教,释道兼修的陈岷说大道相通。
  
  
  神农氏“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尝百草,始有医药”,“牛首人身”是他最大的特征。
  
  寻找中医的日子
  
  
  家里的三角梅从三楼瀑布一样泻下,柚子花满园飘香醉倒蝴蝶,新请来的杨桃、柠檬奋勇向上。不过在我们眼里最关注的还是砖缝里那三棵小紫苏苗。
  孩子他妈说:“千万不要踩到!儿子的肠燥便秘风寒感冒全靠它们啦。”
  
  紫苏
  
  
  躲在芒果树下的一排花盆后的砖缝里的这株紫苏,是院子里长得最大一株。寂寞孤单地生活在阴凉的角落。
  
  
  
  大家也经常认为中医快绝种了,伟大的中医生都是昨日黄花昔日传奇。大家说大专院校里培养的不是真正的医生,而是培养了一群读了一些被现代科学肢解的中医理论的“白老鼠”,就像装满肥沃河泥的花台里生长不了紫苏。
  还有很多人还说中医是国粹,中医的存亡关系到伟大的中国文明的命脉,眼下有使命的中国人一定要好好弘扬中医复兴国学......
  记得我96岁老哥哥蔡继琨曾说过:“该活的死不了,该死的活不了。”
  老徐说道家思想才是中医的土壤:“中医背离道家思想的那一天,就是中医开始走下坡路的日子”。
  “中医是可以妥协的”,庄严说:“现在中医目前在医疗上只是西医的配角,这没什么了不起,这是现实。中医现在应该做的就是唱好配角,而不是抹杀西医,完全和西医对立。”
  陈岷说:“书是医生的老师,病人是医生的老师,看病的结果是医生的老师。只要中医书在,病人在,中医就在。”
  趴在院子的草地上,我听见小小的紫苏说:“是风把我送来的,只要有阳光,我就会找到自己的家。”
  
  
  大雁有约(上)
  
  
  唐玄奘因为迷惑而走天下:“因感各派学说纷歧,难得定论,便决心至天竺学习佛教。贞观元年(627)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始自长安神邑,终于王舍新城,长途跋涉十余万里。”
  
  
  
  645年,回到长安,受到唐太宗的热情接待。652年(永徽三年),玄奘在长安城内慈恩寺的西院筑五层塔,即今天的大雁塔,用以贮藏自天竺携来的经像。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