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从电影《霸王别姬》说起,聊聊京剧妆束的奥秘

  看了几个帖子,发现大多数朋友对京剧妆束还是比较陌生啊,存在着很多误解。传统戏曲早已不复当年辉煌,大伙儿不熟悉也是正常的,但是毕竟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咱就算不看戏不听戏吧,了解一些基本知识也很有益。作为一个影迷兼戏迷,小灰来开个帖子,通过八一八电影中的京剧人物造型,跟大伙儿分享一下京剧妆束的奥秘。

  如今影视剧中的京剧,大多数作为噱头而存在,谬误实在太多,分分钟逼死强迫症;要说真正尊重戏曲、正解戏曲,以一个比较严肃的态度来表现戏曲的,还是要数陈凯歌的大作《霸王别姬》。这部电影动用了不少京剧界的大腕人物,像艺术指导陈怀皑,那是早年间最负盛名的戏曲电影导演之一;表演指导张曼玲、刁丽、李岩、宋小川等,都是戏界耳熟能详的名角儿;只露一面的操琴师傅费玉明是顶级琴师,饰演戏班中各种无名配角的几乎全是专业出身……做戏迷这些年,我接触过的专业京剧人,对影视剧中的京剧往往抱着一种看笑话的态度,但提起《霸王别姬》来,也基本都是高度肯定。我以前也写过关于《霸王别姬》的影评,今次再专门从京剧角度来分享一下,当然了,中国戏曲博大精深,不敢说我讲的全都准确,希望各位行家多多指正。


  
  首先要明辨的一点呢,就是《霸王别姬》中的程蝶衣不是花旦,而是青衣。他在片中饰演了三个人物:杜丽娘、虞姬、杨玉环(还扮过一位没有在片中出现的白素贞),都属于青衣行当。

  外行很容易把京剧旦角都称为“花旦”(大概以为就是打扮得花朵一样的旦角的意思?),实际上,京剧四大行当“生、旦、净、丑”,“花旦”只是“旦”的一个分支,绝不能作为京剧旦角的泛称。旦行主要分为“青衣、花旦、武旦、老旦”:

  “青衣”以唱工为主,主要演绎端庄贤淑的女性,比如杨玉环啦,白素贞啦;
  “花旦”以念白和做工为主,主要演绎活泼娇俏的女性,比如红娘啦,李凤姐啦;
  “武旦”以武工为主,演绎武功高强的女性,比如穆桂英啦,梁红玉啦;
  “老旦”以唱工为主,用大嗓,演绎上了年纪的女性,比如……比如所有的老太太啦……

  旦也不分男旦和女旦,那都是圈外造出来的噱头。戏曲诞生之初,女性还不被允许登台演出,所有的旦角都是男的,后世逐渐以女性演员为主,但在艺术上也是一脉相承,并没有什么分别。像梅兰芳先生,他就是不世出的旦角艺术大师,后人无论男女,都没有人能超越他,非要从他的性别来分析他的艺术,我个人觉得对他是一种贬低和侮辱。

  《霸王别姬》中的程蝶衣,在艺术上的原型就是依自梅兰芳先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大青衣:


  

  上图是《霸王别姬》电影中程蝶衣与段小楼拆伙后,演出的旦角重头戏《牡丹亭》。

  《牡丹亭》不是一出京剧,是昆曲,明代文学家汤显祖的巨作,可以说是昆曲中最知名、最具代表性的一出。那么问题来了:程蝶衣作为一名京剧演员,为啥演了一出昆曲呢?这出戏在《霸王别姬》小说原著中并没有出现,只在电影中有,这就看出电影班底对戏曲的在行了:按照旧时代对京剧名角的要求,得“文武昆乱不挡”,就是文戏、武戏、昆曲、京剧四项全能,程蝶衣作为一代名伶,演出《牡丹亭》是他的份内也是他的本事所在。

  《牡丹亭》也正是梅兰芳先生的昆曲代表作,曾经拍成戏曲电影《游园惊梦》,这是他的戏照:


  
  上图的梅先生已经六十多岁了,扮相显老,下面这张他年轻时候的《游园惊梦》戏照,更能体现一代宗师的惊艳神采:

  
  张国荣没受过正规科班训练,自然不能跟专业京剧演员相比,但他在《霸王别姬》开拍前专程到北京学了半年的戏,真正下过一番苦功,这扮相,这身段,也颇有些戏中的神韵了:


  
  下面来详细说说《牡丹亭》杜丽娘的妆束。以后再慢慢说虞姬哒和杨贵妃哒。

  京剧和昆曲的造型体系基本一致,头上戴的、身上穿的、手里拿的,统称“行头”,每件都有固定的象征意义,只要看一眼人物的穿戴,其行当、性情、身份、地位、所处场合,甚至未来命运,就都能推测个差不离儿了。杜丽娘的造型,是京剧里比较典型的“青衣”妆束,张国荣曾为《号外》杂志拍过一辑《奇双会》戏照,人物属性相仿,妆束基本一样(这时候他还完全没学过戏,神气儿有点贼贼哒):


  
  这个发型,在京剧中叫做“大头”,属于传统京剧中年轻女性的标配。特征是额前贴片子、脑后绾发髻,垂下三绺长发,两小绺在胸前,一大绺在身后,叫做“线尾子”:


  
  梳大头是一门高深技艺,演员自己梳不了,得有专门的师傅来做。扮戏的顺序是先化妆后梳头。

  刚才看到有朋友把京剧演员的化妆叫“勾脸”,实际上“勾脸”是指画脸谱的意思,像图中这样只是涂脂抹粉、描眉画眼,比我们平时化的妆浓些,这叫“俊扮”。京剧四大行当中,只有“净”和“丑”勾脸,“生”和“旦”都是俊扮(个别特殊角色勾脸)。


  
  下图是我画的绘本《粉墨登场》片段,大致列明了京剧小生演员俊扮的主要步骤,武生、老生演员的步骤要简单些;旦角的步骤要更复杂些。一个讲究的旦角演员,演出前至少要提前两个小时开始扮戏,才能描画出一张精致美丽、无懈可击的妆容呢。

  
  妆面完成后,梳头师傅出马啦。第一道工序是“勒头”。

  勒头乃是戏曲造型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演员的扮相成败,最关键就在这一步:先在演员头上罩网子,然后拎起两边长带卡住眉梢,用力向上吊起,环绕头部两圈,勒紧扎好,再勒一道浸过水的黑纱,勾出流畅的月亮门形状的发际线。经此一勒,演员的面部肌肤全部绷紧,眉梢眼角都如剑一般斜插鬓角,人显得容光焕发,神采飞扬,平日里练就的精气神,在这一刹那间扩大了几十倍。

  京剧各个行当都要勒头,不同行当、不同戏码、不同角色、不同演员,各有针对性的勒法,如花脸演员的勒头位置要比其它演员高一点,武戏演员要比文戏演员勒得更紧一点,有“吊毛”“抢背”“僵尸”“甩发”等高难技巧的角色,要勒得加倍紧一点,不然在台上一翻一扑,盔帽当众脱落,那叫“掭头”,算是演出事故。既要让盔帽戴住,又不能为了防止脱落而把演员的脑袋勒成葫芦,这个尺度,可相当考验梳头师傅的功夫。

  造型是美了,演员可吃苦了。被两条布带紧紧勒住脑袋,尤其还正压在太阳、天柱等重要穴位上,若没有成年累月的苦功支撑,勒不了多久就会呕吐,那感受,恐怕只有孙悟空被念紧箍咒能够比拟吧。


  



  来一张我在京剧院后台拍的勒头照片,从梳头师傅的背影上你可以看出他用了多大的力。

  所以我常说看戏结束后尽量不要上台找演员合影,起码先让他们把妆卸了再说,勒头实在太遭罪,就算是老演员,也坚持不过几个时辰。但是拍电影时候这扮相要保持大半天乃至一整天,远比演一出戏的时间长,像张国荣这样平时从不勒头的外行,咱不知他是怎么熬下来的……


  
  勒好头之后,旦角要贴片子。

  所谓“片子”,就是脸周这一圈黑发,乃是真人头发制成,分成一绺一绺,扮戏时候用榆树胶泡开刮平,贴在脸周,起到修饰脸型的作用。网上找张图示意一下:


  
  传统“大头”贴片子有着固定的模式:七个“小弯”,额头正中一个,两边各三个;两个“大绺”,两腮各一个。

  贴片子的位置和手法对扮相非常重要,啥样脸型都可以通过贴片子调整成一张漂亮的鸭蛋脸:


  
  张国荣这样脸型,贴片子前后的差别还不是很大;有些演员的差别就非常明显了,像咱们“四大名旦”之程砚秋祖师爷,早年风姿盖世,后来胖得不要不要的,变成了左一这个样子:


  
  那你说这张银盆大脸要怎么唱旦角呢,那就看贴片子的功力啦。这是程祖的《游园惊梦》戏照,已经开始发福了,仍然很美(晚年的他还要更胖,需贴前后两层片子)……


  
  上班啦只能贴到这儿啦,有空再来更新!谢谢大家分享!*^0^*
  @的灰 2016-07-08 12:02:52
  上图是《霸王别姬》电影中程蝶衣与段小楼拆伙后,演出的旦角重头戏《牡丹亭》。
  《牡丹亭》不是一出京剧,是昆曲,明代文学家汤显祖的巨作,可以说是昆曲中最知名、最具代表性的一出。那么问题来了:程蝶衣作为一名京剧演员,为啥演了一出昆曲呢?这出戏在《霸王别姬》小说原著中并没有出现,只在电影中有,这就看出电影班底对戏曲的在行了:按照旧时代对京剧名角的要求,得“文武昆乱不挡”,就是文戏、武戏、昆曲、京......
  -----------------------------
  @银色湖泊 2016-07-08 13:06:58
  原著里有这段啊,还提及了好几次,蝶衣自己在念戏词的时候也有读到啊“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都似这般付与断井颓桓 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不是《牡丹亭》里杜丽娘的皂罗袍吗?
  -----------------------------

  您看的是李碧华在《霸王别姬》拍摄完成后重新修订的版本吧,她早前出版的小说原著有很大不同,当时她应该还不太了解京剧,里面很多错误,后来的修订版根据电影剧本改过来了。
  谢谢大家的关注!自打转战微博,已经很少到论坛来了,十年来都没怎么发过帖子,没想到居然还能见到这么多老朋友,很开心也很感动。跟上面的诸位拉拉小手,谢谢你们,希望以后的日子里还能彼此陪伴。

  回答@我我才才 的提问:“青衣或花旦又上了年纪转老旦的那?!”——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值得多花些篇幅详细解答。

  不看戏的朋友往往对京剧有个误解,就是年轻的扮小生小旦,年纪大了扮老生老旦,其实这是影视话剧才有的情形,在传统戏曲里,“行当”是一个非常严谨的概念,每个行当不仅是人物类型的分别,更有着一套各自独立的表演体系,等闲不能逾越,每个演员归工一个固定的行当,并不会随着年龄而改变。像梅兰芳先生年轻时候是青衣,到五六十岁了也依然是青衣,绝不会转成老旦。

  举个现代的栗子:小生名家叶少兰先生,年轻时候演少年人,现在七十多岁了,依然是小生,演少年人。当然了,像他们这样的老艺术家,扮相上另有一功,化好妆,勒上头,神情身段一亮,并不显老。(图片来自微博@刘峻)

  
  那么问题又来了:难道所有的演员一生只工一个行当,就没有改变的吗?当然不是,不少演员在学戏之初,由老师视其身体条件,给他归工一个行当,后来觉得他干别的更适合,就改了,很常见。像京剧前辈王金璐本工老生,十四岁拜了马连良为师,但他自己热爱武生戏,个人条件也适合,很快就改工武生了,成了武生名家。(图片来自微博@张景山)

  
  那么问题继续来:为啥京剧行当分得这么严格,不能轻易改工呢?就因为上文所说的:各有各的一套表演体系,博大精深,每个行当都够你学一辈子,唱念做打,全是自幼立下的范儿,很难逾越,不像影视剧没有那么严谨的表演规范,你高兴咋演就咋演。

  举个最简单的栗子:同为旦角,青衣花旦演唱用小嗓,也就是假嗓;但是老旦必须用大嗓,也就是本嗓。一个演员是很难在大小嗓之间转换的,稍不小心就把嗓子彻底搞坏了,所以青衣转老旦的基本没有过。其它方面也有明显分别,很容易看出来,比如“四大名旦”之尚小云早年工过武生,后来才转旦角,他的旦角就带着浓重的武气,演唱上和表演上,都有一种独特的刚劲之美。

  当然了特例始终是有的,比如李慧芳先生,本工老生,后来转旦角,其它行当如小生、花脸、老旦她也全都能唱,一出《二进宫》她能自己把三个角色包圆儿了。这个是非常非常厉害的,就如上文所说,要在大小嗓之间自如转换才行。这可能也与她自幼卖唱的江湖历练有关。江湖与庙堂不同,为了吃饭,没那么多规矩的,南派京剧或是北方一些民间班子里,行当之分就没有那么严格,一个挑班的角儿基本是要什么行当都会唱。
  呃,最后再来一个问题:一个演员不改工的话,可以唱他本工之外的行当吗?答案是可以,这就是传说中的“反串”。

  “反串”这个词儿,现在已经被滥用了,多指性别跨界,实际上“反串”与性别无关,指的就是戏曲里的跨行当演出,如老生演小生,花旦演老旦,小丑演花脸……都是反串。像梅兰芳演虞姬、杨贵妃,是他的本工,不是反串;他演周瑜、李逵,才是反串。或者他去演李逵的老母,也是反串。

  这是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的《虹霓关》戏照,梅兰芳反串小生(右一)。虽然三位都是大老爷们儿,但都工旦角,所以演女人的尚小云、程砚秋不是反串,演男人的梅兰芳才是反串。

  

  继续说回京剧妆束哈!大家有问题也可以随时提出来,很乐意跟大伙儿聊聊京剧那些事儿。

  关于“勒头”和“梳大头”,古人说得好:“无图无真相”,所以我找了一本书翻拍几张工作照跟大伙儿分享一下。书名叫做《传统京剧旦角化妆技法》,作者是中国戏曲学院的马静老师。

  三张图告诉你勒头前后的区别:

  
  以下是从贴好片子到梳好整个大头的过程图。所谓“大头”,就是模仿古代女子梳在脑后的发髻,梳头本身已经是一项功夫,像戏曲里这样全套用假发装扮,更不容易。电影《霸王别姬》的花絮中可以看到给张国荣梳大头的大致过程,跟这个都是一样的。像杨贵妃那样头戴凤冠的角色,虽然观众基本看不到发型,但也都要梳全套的。

  至于虞姬,她的发型叫做“古装头”,不一样的梳法,以后再说。

  
  来看来张国荣的“大头”!一样吧?这张图是他的大头已经梳好,在插戴头面了。

  
  “头面”,严格说来包括头上戴的一切,发网、大发、发簪等等那叫“软头面”;以下出现的首饰叫做“硬头面”,不过通常也简称“头面”。头面是成套的,包括数十件,每件都有固定的插戴位置。

  《霸王别姬》小说原著(本帖所说的原著指的是电影拍摄前的李碧华的小说原版,拍摄后李碧华根据电影剧本重新做了修订,增添了很多内容,是目前常见的版本)中蝶衣也有心爱的私房头面,段小楼随手抢去其中一件银钗送给了菊仙,这是个违背梨园常识的事情,首先头面中没有银钗这一件;其次他抢去一件之后这头面就不成套了,让蝶衣还咋戴啊……到了电影里,这细节可就讲究了,瞧瞧袁四爷送给蝶衣的整套头面,琳琅满目的一大盒:

  
  看看特写。正中上方是“蝴蝶顶花”,“大头”必戴,顾名思义是戴在头顶;下方“腰箍”,又称“中梁”,乃是“后三件”的一件,扣在发髻中腰;两边是成对的“六角花”“串蝴蝶”,戴在顶花两侧;下角是“泡子”,戴在额头片子上。盒中应该还有纂围、后兜、耳挖子等等。

  这套头面是水钻制成,属于民国时期才出现的时新货,搁现在也要三五千块钱,确是出手大方。

  
  今天先说到这儿哈!我捋捋袖子去画个示意图,跟大伙儿说说这一盒子bling bling的东东是怎么插戴在演员头上哒。

  谢谢大家关注!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