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之木在天尽头 2018-08-16 14:55:57
请问道长,人的潜意识对应三魂七魄中的哪一个?爽灵吗,意识似乎更像爽灵的特性
-----------------------------
把不同的名相系统非要放在一块比较和解释,是没有意义的。
净明法20从《中黄八柱经》正位章讲人身中也有风水
原创 2017-12-12 广莫先生
这一章讲的是人身的风水。既然已经把人身比作了房屋,房屋有风水,人身自然也有风水,而人身的风水,核心就是一个正字。
太上靈寶淨明中黃八柱經
出《正統道藏太平部》依《淨明宗教錄》校對
正位章第七
道者適乎正中。得正中之道,則洞然而已。何謂洞然,如彼卜宅。各安其居,宜前堂後室,各適其居。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各守其方。於是布八卦,定三田,知升降,審節候。明自明也,而吾以不明明。白自白也,而吾以不染染,不明明,則莫大之明。不染染,物不得而染。以之識正果,全正真,超正路,出正途。泰然圓融,恰然不動。此名正位之本,識鼎之所。既識鼎所,還丹可取。
这短短的一章经文,就出现了七个正字。这个正是主观概念还是客观概念呢?从自身来说,是主观概念,就是找到左边的极致,再找到右边的极致,然后待在正中间。极致在哪里,对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人来说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正也是主观概念。
然而从社会学和统计学的角度来说,正又是客观概念,这个正就是忠孝。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已不再是初生的婴儿,都或多或少受到了时代和环境的塑造。因此,每个中国人的正也是相似的,正如大家对忠孝的观念是相似的一样。
从宇宙大道的角度来说,就无所谓主观还是客观了。所谓环中之道,就是左边的极致和右边的极致是相接的,那么每一个点都是正,每一个点也都不是正。只不过在还没有与道合真之前,只需要知道有这回事就行了,非要强行站在大道的立场行事,只会自取其辱,或者陷入虚无。
那人身的风水又是什么呢?这里先要明确一个概念,人们追求好的风水,是为了人的利益,还是为了房子的利益?答案当然是为了人的利益。没有人追求好风水是为了让房子防火又防震,千年不坍塌的。同样,在人身上讲究风水,也不是为了肉身的利益,而是为了元神的利益。元神的利益是什么?就是与道合真,从哪里来,回哪里去。
人身如同房子,人死如同搬家,那么就有了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就是之前提过的尸解。修行界对于尸解的认知基本有两种态度,一种认为所谓尸解是修行不成的表现,或者是为尊者讳的托词,而肉身成圣,白日飞升,化虹而去之类的才是真正的修行有成。另一种则认为肉身成就是不存在的,或者是可能性极低近乎不可能的,以至于不应该将其作为目标来追求。于是心性与道合真,尸解成仙就成了最现实的追求。
如何评价这两种态度,广莫的回答是,不知道。前面讲过,除非意外身亡或者死不瞑目,人心性最高的时候,就是濒死的时候,然而濒死之人是没有机会再告诉别人自己的境界是怎么样的了。就算有机会,只要落于语言和文字的桎梏,就要大打折扣,任何民族,任何语言文字,任何人都不能幸免。所以我们不可能看到展示最高境界的文字,也不可能有仅仅通过阅读理解就能修行成就的方法。
我们每个人修行的方法可以是某一位祖师的,可以是某个宗教的,但是修行的历程都是自己的,每个人都在走一条前人从没有走过的路。那么可靠的推论应该是,会有相当一部分到达有一定境界的修行人,在平静的濒死状态下,看透一切,放下一切,境界升华,成仙而去,然而其到底是生前成就还是死后成就,则完全不可考了。
广莫主张的修行,是取这两种态度的并集,在为人未成仙时努力提升心性,提升境界,做好白日飞升的准备,同时尽量让自己的生活顺心遂意。以《尚书》中讲的五福为目标,即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追求长寿,富贵,内心安宁,道德高尚,得以善终,给自己一个平静濒死提升境界,尸解而去的机会。
当一个人不想成仙的时候才可能成仙,当一个人不怕死的时候才可能不死。如果做不到把死亡看做搬家,那么死亡就真的是传统意义的死了。如果能把死亡看做搬家,那么搬家有什么不好呢,有什么值得哀伤的呢,早搬家和晚搬家又有什么区别呢?对于广莫来说,虽然不怕死,也还是希望自己能长寿,至少要活到广莫的离世不会给家人带来心理冲击和生活困顿的时候。要是活的足够长了,到时候再看情况,如果生活没有什么不好,那就继续活着呗。这就如同买彩票中了大奖,也不必非要在开奖的第二天一大早就去彩票中心领奖吧。
最后接着讲风水,“明自明也,而吾以不明明。白自白也,而吾以不染染,不明明,則莫大之明。不染染,物不得而染。”这一句讲的还是重玄,后面会再提到。经文最后两句连续用了五个正字,再次强调了人身好风水的关键在于正字,有了好的风水,才能认清人身,也就是鼎器所在,修行才能成为可能。找到左边的极致,再找到右边的极致,这些都是确定正中的方法和路径。如果因此而沉迷于左右两边的风景,岂不是如同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块风水宝地,前有照后有靠,盖成了房子不去住,而跑到了后山上长期搭帐篷么
净明法21从《中黄八柱经》正性章讲什么是重玄
原创 2017-12-15 广莫先生
上一章提到讲重玄的“明自明也,而吾以不明明。白自白也,而吾以不染染,不明明,則莫大之明。不染染,物不得而染。”,而本章讲的全部都是重玄,所以就合在一起讲,更容易理解。这段经文的意思是,事物都有对立的两个状态,如果把这两种状态当做一个整体,那么就有了这个整体的对立面,这个过程就叫做重玄。
比如经文中举的例子,一块布可以染成白色,也可以不染白色染成其他颜色,将把布染成各种颜色当做一个整体,就有了这个整体的对立面即不染这块布。相似的例子本章还列举了很多。
太上靈寶淨明中黃八柱經
出《正統道藏太平部》依《淨明宗教錄》校對
正性章第八
有正性,有妄性,性本一也,未嘗有二。守一去二,得其正性。如性之正,不失所正。正而不泥,何事於正。正者正也。正所不正,不正乃正。隨其所正,合乎正真,是名正性。性自恬和,以和故通。以通故達,以達故明。明明之性,是謂正性也。
重玄的本质就是在对立的矛盾中跳出来观察和思考,然后一步步一层层的跳出来,每一层对立面间的区别越来越小,越来越模糊,最终达到混沌的状态。对立的状态就是“有正性,有妄性,性本一也。未尝有二。守一去二,得其正性。”说的是二,混沌的状态就是一。
这里必须注意,混沌的状态是不能立名相的,立了名相,就一定有对立面,可是不立名相,怎么去描述和表达呢?那就只能靠心传了,自己慢慢悟吧,什么都不用写了。所以广莫讲这个层面的东西,立文字就错。只要说了都是全错,只有不说,不讲,不想,不动心念,才无所谓对和错。
“如性之正,不失所正。正而不泥,何事於正。正者正也。正所不正,不正乃正。随其所正,合乎正真,是名正性。”这段经文讲的是通过一层层重玄,去了二,守了一,这个一,就是正性,但这还没有完,还要继续重玄,有了正,就有不正,还要把正这个观念重玄掉,混沌掉,忘掉,不为了正性而正性,这才是真正的正性。这个过程还没有完,还需要一层一层的继续下去,相当于π小数点后面无限循环的数字。
“性自恬和,以和故通。以通故达,以达故明。明明之性,是谓正性也。”广莫只能写到这了,其实经文也是文字,也只能写到这了,可以把“和”“通”“达”“明”当做每一层重玄所得到的名相,最后讲所谓的正性,正性不是一种状态,而是明白这个状态和达到这个状态所经历的整个过程。最终目的是那个叫混沌的名相,后面会讲。
广莫说过,中黄直透是开悟的方法,黄素法是中黄直透的方法,辟谷是修黄素法的方法。这个说法还可以再支离,真正的方法就是重玄,而辟谷仅仅是提供一个环境和状态便于重玄。因为随着识神越来越弱,很多观念不得不重玄。就算不懂重玄,甚至没有听过这个名相也没有关系。当初黄爷跟广莫讲重玄的时候,广莫也听不懂,虽然假装听懂了,作为知识记下了,也只能说是知道有这么个概念。后来读的书多了,读到这里,才明白自己当初经历的是什么。
举个例子,广莫开启一天正常的生活状态,首先想的是今天是吃红烧肉还是回锅肉,而当广莫决定进入辟谷状态时,想的是吃饭还是不吃,这就是一层重玄。等到下定决心不吃了,就会有想着吃还是不吃还是不去想吃或不吃这个问题,这又是一层重玄。最后一定会到达连动还是不动脑子都懒得去想的状态,这就是第三层重玄。
辟谷状态精神好的时候,大概率会在某一个节点拧成死结,因为过脑子就有对立面,只有识神不清的状态下,才会让这个死结从内心消失,这就是辟谷的意义。所以广莫从来不追求辟谷的时间有多长,不追求精神状态有多好,能不能正常上班,下地干活什么的,那都是把方法当成了目的。
最后再举个例子,网上经常会有人写这样的文章,说是通过查阅资料考证出历史上有很多正一道士也是住在庙里,不婚配,等同于出家的。还有考证出民国以后,也有很多正一道士是蓄发的,以此来证明什么云云。问题是,全真道的教理教义要求全真道士出家,蓄发,与之对应的并不是正一道要求正一道士不出家,不蓄发,而是正一道对此不做要求。不做要求,自然什么样的都有。所以,重玄不但是修行的方法,也可以解决许多生活中徒增的烦恼,或者叫增长许多的智慧,增长了智慧,少陷入徒劳的思考,生活自然就会更加清静。
净明法22从《中黄八柱经》浑含章讲净明法的性功与命功 原创 2017-12-18 广莫先生 这是《中黄八柱经》的最后一章,讲的是黄素法命功和性功的关系,一言以蔽之,命功不是目的,命功是性功的方法和手段。 太上靈寶淨明中黃八柱經 出《正統道藏太平部》依《淨明宗教錄》校對 渾含章第九 中黃本非意立,唯渾含斯識。中黃八柱本非精思,唯中黃斯有八柱。柱立而宅成,礎堅而柱穩。推渾含而天地之理得矣。天地之理得,而成立乎中正矣。故不知中黃,未可以言人也。一飲食之肥瘦,亦中黃也。一是非之絕累,亦中黃也。知中黃,而大道彰矣。 太上靈寶淨明中黃八柱經竟 本章名为浑含章,所谓浑含其实和浑沌意思差不多,只是不同名相而已。经文一开始说“中黃本非意立,唯渾含斯識”,意思就是中黄直透法的修行不是目的,通过中黄直透法的修行让心性达到浑沌状态才是目的。 “中黃八柱本非精思,唯中黃斯有八柱。柱立而宅成,礎堅而柱穩。推渾含而天地之理得矣。”这里的八柱二字,指代的是辟谷的方法,意思是说辟谷是中黄直透的方法,而不是目的,最终目的是心性达到浑沌,然后得天地之理。 “天地之理得,而成立乎中正矣。”即得了天地之理,就如同找到宇宙大道左右两边的极致,然后才能找到正中间的位置。这一句中的成字,指的是“柱立而宅成”的成,以房屋比喻人身,这个正中间的位置,讲的也是人身所处的位置。宇宙大道是环中之道,处处皆是正中,也就可以说没有正中。而人身所处的社会环境,是有正中的处世法则的。到了这一步,净明法的命功就到头了。 “故不知中黃,未可以言人也。”这句话说的很严重了,这里的人,就算是指修行人,这句话依然很严重。广莫更愿意理解为,只提中黄,而不再提八柱,是再三强调,辟谷只是方法,只是为性功服务的捷径而已。 经文最后说道“一飲食之肥瘦,亦中黃也。一是非之絕累,亦中黃也。知中黃,而大道彰矣。”这就很有意思了,中黄直透法怎么修?很简单,一顿饭好不好吃,可以修行,一件事在心中所起的波澜,对心性的羁绊,也可以修行。只要是能够重玄的观念,就都能修行。中黄直透法修行有成,宇宙大道就在面前自然显现。性功就修行有成了。 这里要注意“一飲食之肥瘦”六字,经文在讲辟谷的方法时,特意讲到饮食,其深意就是说修行中黄直透法,不辟谷也是可以的。净明法在刘玉祖师、黄元吉祖师和徐慧祖师的时代昙花一现,然后迅速不显于世,这六个字可谓功不可没。 前面讲了,辟谷只是方法,特别像玩游戏时开挂作弊一样。在心性远远达不到开悟的情况下,通过对身体和识神施加负面作用,迅速到达浑沌的状态,体验开悟的感觉,就如同玩一个游戏,先开作弊器轻松通关,虽然知道了剧情和结局,可只能等到关掉作弊器再玩一遍后,才好意思告诉别人,这个游戏已经玩通关了。玩过一遍,再玩的时候就能少走弯路,少犯错误,不会出现面对最终关卡的时候才发现关键技能没有学或者等级不够,怎么都通不过的尴尬局面。游戏可以重来,而人生只有一次,有多少的修行人,在儒释道等某一领域精研多年,在外人看来已经颇有成就了,却突然投入其他派别,甚至其他宗教的怀抱中,这其中发生了什么,只有他自己知道。 这个道理广莫懂,祖师们更懂,以广莫目前所达到的状态,只能说是修行净明法有成,后面的路广莫虽知道该怎么走,但心性距离与道合真的目标也还有十万八千里,幸好自己春秋正富,有的是时间,可以慢慢来。所以几位祖师面对辟谷的方法,态度是非常矛盾和尴尬的。既知道得用,还不能只用,还觉得最好不用,正于此道,而不能泥于此道。这个火候就很难把握,甚至在传承中不为人的意志所左右。 如果说上古时代的修行人需要五层重玄,就可以到达浑沌状态,那在净明道创立的宋元时代,恐怕就需要五十层重玄,而以当下复杂的社会环境,恐怕要五百层重玄才可以了。这是一弊,却也有一利,那就是用白话文把道理讲清楚要远比文言文方便。广莫可以用更多的名相变换使用,做更多的比喻。所以左有一利,右有一弊,如何斟酌选择,只能每个人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状况,自己拿主意了。《中黄八柱经》就讲到这里。
净明法23丨广莫曰:从《太上灵宝净明法序》讲净明道的传承
原创: 广莫先生 广莫曰 7月22日
广莫曰丨净明法
好久不见。
著名画家刘溢有一句话,叫做艺术家应该关起门来折磨自己,打开门来吓唬别人。像广莫这样有志于表达的修行人也应该是这样。经历了半年折磨自己的生涯,广莫现在又要打开门吓唬别人了。
过去五年广莫所有的文字,都是在一遍又一遍,从不同角度,反复用现代的语言,自己的语言,诠释古圣先贤和历代祖师的思想,这里面基本没有广莫自己的东西,没有广莫对于人类文明的贡献。用最近自媒体流行的话说就是洗稿,广莫一直以来都只是在洗祖师爷的稿子。
太上靈寶淨明法序
出《正統道藏洞玄部》依《淨明宗教錄》校對
凈明法者,乃上清玄都玉京之隱書。昔太陽真君孝道明王,以孝道著明,照臨下土,成無上道。於是上清上帝降於扶桑洞神之堂,召明王而說法證之,以為最上弟子,號靈寶大真人、玉清詔命使,以救度於時。故真人發大誓願,願居東極,用救群品。是謂靈寶救苦天尊,乃赤明元年八月十五日也,謂之凈明。凈明者,無幽不燭,纖塵不污,愚智皆仰之為開度之門,升真之路。以孝悌為之準式,修鏈為之方術,行持之秘要積累相資,磨礲智慧,而後道炁堅完,神人伏役,壹瞬息間,可達玄理。余昔慕道風,遍求師旨,心存目識,志切意堅。自受法吴君,後學諶母,功行已就,復遇上聖,傳以此書,其道乃成。至於蒙恩超舉,神妙之跡,不可具言。得吾書者,慎無自棄,皆十世積累,將有飛昇之漸。吾嘗著其末淺,作《道經》三十五篇行於人世,得者猶鮮。況此樞機,皆上聖秘箓,行之詎可忽乎?謹序。
太上靈寶淨明法序竟
接下来,广莫要说自己的话了。
广莫会以净明道的《太上灵宝净明洞神上品经》为经线,以自己这些年,尤其是这半年的经历和自己的思考为纬线,编织一张大网,并且展示如何用这样一张网,在璨若星河的人类文明中,捕获每个人自己想要的鱼。
本来,广莫是不打算再讲《洞神上品经》的,原因是这部经书不是讲给信众们听的。这是讲给立志修行和弘道的道士们听的。理论上,从祖师们建立洞真,洞玄,洞神,太玄,太平,太清,正一,这三洞四辅的道教经书分类体系的本意出发,所有的洞神类经书,都不是讲给道教信众们听的。
洞神部经书,讲的是有一定修为的道士和宇宙间万物的关系,以及从中衍生出的修行方法和体系,当然道士和信众的关系也包含在内。后来虽然经书繁出,道派林立,原有的三洞四辅已经不能准确涵盖所有经书,开始出现为了分类而强行分类的现象,不过这一部经书被称为《洞神上品经》,还是非常准确的。
《洞神上品经》在《正统道藏》中分为上下两部,共三十五篇,《太上灵宝净明法序》中有“吾尝著其末,浅作《道经》三十五篇,行于人世,得者犹鲜。况此枢机,皆上圣秘箓,行之诅可忽乎。谨序。”这样的文字,所以广莫认为这就是《洞神上品经》的序。
奇怪的是,清代编辑的《净明宗教录》对于前面三部经书《道元正印经》《四规明鉴经》和《中黄八柱经》都全篇编入,甚至文本还要优于《正统道藏》的本子。只有《洞神上品经》只录入了上部十七篇,而下部阙如。所以广莫在讲解这部经书的时候,选用的会是维基百科的本子。具体文本的个别差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体现出在清代,事实上承担着传承净明道道统责任的青云谱一脉,已经没有能力完整保存元代净明道的经典了,而且他们手中并没有一部《正统道藏》可供参考。
想到此处,不由得感叹古代前辈们信息之闭塞,修行之艰难。
万景元道长在某一篇讨论《净明宗教录》的文章中有一个观点,广莫深以为然,大致意思是说《净明宗教录》可以称作净明道青云谱这一支派的“宗教录”,而不能称作净明道的“宗教录”。其实在广莫看来,元代刘玉祖师所传下的史称“新净明道”的传承,远比目前主流学界和宗教界共同承认的要短。到了清代青云谱一脉,距离元代的净明道,无论从思想主旨,修行体系,还是从组织架构来说都已经相去甚远了。
刘玉祖师传黄元吉祖师,黄元吉祖师传徐慧祖师,虽然《净明忠孝全书》中讲徐慧祖师度弟子数百人,其中却没有赵宜真祖师。甚至传给赵宜真祖师净明道法的师父,都不知道是否是徐慧祖师的弟子。逻辑上来说,刘玉祖师的新净明道的道统,到徐慧祖师身后,就称不上传承有序了。说的再直白一点,新净明道的传承,在公共生活领域就已经断了传承。更不用说后面的刘渊然祖师和邵以正祖师了。请注意,广莫并不是不承认赵宜真,刘渊然,邵以正三位祖师的历史地位,任何无论修行,传播,还是教理教义的丰富和拓展领域对净明道有重大贡献的高道,都可以称为净明道的祖师,但是,这三位祖师所学,所传,所修,和刘玉,黄元吉,徐慧三位祖师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从刘玉祖师和黄元吉祖师是纯正的净明道士,除了净明道法之外从不涉猎其他门派的修行系统。到了徐慧祖师,先跟黄元吉祖师尽得中黄八极之妙,又参蓝真人于长春宫得全真无为之旨,可以定位为后来学了全真道法的净明道士。而赵宜真,刘渊然,邵以正祖师,准确说应该是学过净明道的其他道士,从他们留下的言论,事迹,也与净明道旨趣的差距越来越大,只剩下讲净明忠孝的一层皮而已。
听起来是个很沮丧的故事,但是,能传三代,师徒都有名有姓有事迹,且能在历史典籍中证明确有其人。这已经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所有中黄直透一路丹法中绝无仅有的了。其他所有这一路丹法的修行人,无论被后世称为文始丹法,虚无丹法,天元丹法,还是各种隐仙派,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师承不清,传承不明,无法证明确有其人,也很难教出和自己境界相当,且有志于继续弘道,名登史册的弟子。这是因为,净明法中有可复制,可继承,可学习,可照葫芦画瓢的一整套方法。这个问题后面再讲。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首先是因为组织架构从来都不是道教传承和发展的必须。历史上有大量横空出世,乘愿而来的高道,对组织发展道教组织毫无兴趣。如果不是龙沙之谶,广莫也想不到是什么动力驱使一代代净明祖师一定要找至少一个传人。
好吧,还是不要以凡心度圣心了。说一点实在的。为什么不仅仅是净明道,乃至整个道教,在历史上,有意识的架构宗教组织,成功付诸实践且带来长久和深远影响的祖师高道,都屈指可数,广莫能想到的也只有祖天师张道陵,全真道的王重阳祖师,王常月祖师,以及四十三代张宇初天师。其他高道有的仅仅在乎自己有没有传人,有的连这点都不在乎,自己立德,立言,就完事了。而且受文化,政治因素影响,这些有志于教团建设的祖师们,所行功德,对于一个今天至少需要覆盖十五亿中华儿女的宗教来说,也远远不够。
我们可以在世界范围内横向比较一下,基督教的初代教皇圣保罗,规定戒律肇建僧团制度的释迦牟尼,还有以一己之力创造了政教合一制度,规范了几十亿人的生活方式,且延续一千三百多年至今焕发勃勃生机的某中东大德。作为本土宗教的道教在这方面做的工作太少了。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文化因素,孔夫子有一句话叫做「君子群而不党,小人党而不群」。打那以后,结党这件事,在传统文化中就始终受到负面的评价,历代帝王怕的不是大臣无能,也不是大臣贪污,更不是大臣品行不端,而是害怕大臣结党。历代政治斗争的胜利者,往往喜欢大肆宣布失败者都是一帮有组织的。这个不能细说自己脑补。但是难道胜利者不是一伙的么?当然他们肯定不会说自己是一伙的,而是大家出于公心,出于道德的崇高性而自觉的走到了一起。
另一个方面就不用说了,一群信仰道教的人,被强有力的组织起来了,接下来往往要做什么,稍有历史常识的就会心中有数。因为道教信仰很难与民间信仰划定一条清晰的界限,所以历朝历代几乎都有假借各种似是而非擦边球似的道教信仰搞事情的。这种历史现象的结果就是极大干扰了正统道教加强自身组织建设的努力。
这个话题也挺敏感,言尽于此。
净明法24丨广莫曰:从《洞神上品经》无上始青篇讲中华文明的特质
原创: 广莫先生 广莫曰 7月29日
广莫曰丨净明法
从此篇始,正式讲《洞神上品经》,这部经书虽然在净明道四部经书中篇幅最巨,但真正可讲的反而最少,尤其对于普通信众来说有意义的就更少了。所以广莫会大概提点一下,然后更多的讲延伸出的内容。
当代人们在人类史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即在我们青少年时期,曾经历了人类社会对知识和信息匮乏时代的尾声。那时的人们买杂志看报,品阅书籍,守着电视看新闻。而当互联网成型之后,我们又经历了知识和信息过剩时代的先声,并且这种过剩还会以指数级的趋势愈演愈烈。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单纯的书写和表达不必再担心会失传,但如果没有价值,就注定要淹没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所以如果想让广莫版的《洞神上品经》更长久的流传,最好的办法就是讲更多的干货。
太上靈寶凈明洞神上品經
出《正統道藏太平部》依《淨明宗教錄》校對
無上始青篇第一
太極無上,大羅始青。中有真人,不死不生。天中之尊,是名三清。玉清宮中,元始天尊。上清宮中,靈寶天尊。太清宮中,道德天尊。是為三景,各有真人。為之典丞,左右丞相。玉童玉女,典經典吏。掌籍學士,釋文誊籍。法官禦史,中丞總領。宇宙主宰之君,是為玉皇。承三清之命,察紫微之庭。侍衛之官,承受三清。紫微之庭,樞紐百靈。小事專掌,大事申呈。玉皇之宮,以定章程。執事之臣,上應三清。外有加贠,壹壹有名。南北二鬥,生殺之君。左有太微,右少微君。玄都主判,天樞紀綱。七十四司,喉舌之官。都錄錄事,紏察善良。名曰會府,尚書五部。太微少微,玄都宰主。是為三省,是為六曹。行壇判官,亦如前數。知其名位,可以覺悟。修吾道者,可應贠數。參侍玉宸,三五飛步。
从经书原文来说,这一篇没什么好讲的。无非是描绘了一幅道教神仙体系,尤其是人们所谓的天庭景象。就跟我们在电视剧《西游记》里看的差不多。虽然《西游记》相关的动画片和电视剧,在细节上和道教正统信仰的神仙谱系有很多的不同,但是这样一幅天庭的景象,用影视作品的形式呈现出来,对中国人广泛认知道教神仙信仰,功莫大焉。毫不夸张的说,影视作品中的描绘,已经深深镌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脑海中,成为我们共同文化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过,广莫要讨论的并不在此。而是这一套把天上神仙的世界描绘成和人间的统治系统相似的体系,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重要特点,其他所有文明都没有如此强烈的意识去这样做。这种文化基因的强大,已经到了可以影响任何从其他文明传入中国的信仰体系。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中国佛教徒的信仰中,如来佛的世界也和天庭一样,如同一个朝廷,正如《西游记》电视剧所描绘的那样,各位菩萨,阿罗汉如同朝廷的文武百官分次站在如来佛前。而在原始佛教中完全不是这样,至少阿罗汉的果位和境界与佛并没有什么区别。这就是佛教中国化的表现之一。
更有趣的现象是,我们在很多革命题材的影视作品中,会经常听到革命志士们开玩笑说,差点去见马克思,就要去见马克思了云云。这背后的深意就很值得玩味。马克思主义者作为完全的无神论者,他们死了去哪见马克思?马克思在哪等着接见他们?只有一种解释,在这些马克思主义者的心目中,潜移默化的把马克思当成了类似太上老君,玉皇大帝一般的存在,所以死后要去找自己的祖师爷报到。言尽于此。
谈到中华文明的特点,接下来广莫就要讲一讲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主要文明的异同。并以此为始展开这一系列的第一个宏大叙事。
自从人类世界诞生文明以来,在两千年之前就已存在定型,延续至今,且当下依然对人类整体影响深远的文明,有,且只有四个,分别是中华文明,印度文明,犹太文明和从古希腊文明和基督教文明一脉相承而来的西欧文明。以上四个文明,加上一千多年前产生的某教文明和斯拉夫文明,基本就构成了现代世界人类文明的主要版图。
广莫先讲前面四种文明,后面会找机会再讲这个题目。
近些年,广莫与多位精研佛学的朋友相识,结缘,近半年自己也在佛学领域下了一点工夫,使广莫对印度文明有了新的认识。
广莫以前也与许多中国人一样,每每提起印度的新闻多是调侃,对其充满着不屑,认为和中华文明相比,印度文明实属劣等文明。但是就像上文所述,在人类两千年前就有的几百种文明中,印度文明能够进入前四名,也算是脱颖而出,相较于那些沉沦于故纸堆的迦太基,亚述,古埃及,巴比伦,波斯,匈奴诸文明以及稍后的阿兹特克,玛雅,印加,印第安,维京,蒙古诸文明,印度文明实在称得上是非常优秀,生命力极其顽强的文明了。
我们对印度文明的鄙视,往往来自于近三百年印度文明军事上屡战屡败的历史,施政主体糟糕的行政管理,还有当地人们与现代其他文明迥异的生活和卫生习惯。但是这些放在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实在是不值得一提的事情。就如同我们也曾遭遇蒙古征服,异族统治,我们的人口也曾因天灾人祸降低到不足一千万人,但是这并不能成为中华文明劣等的依据。
更重要的是,印度文明无论是面对某教的侵袭,还是英国的殖民,都成功保持住了自己文明的特色,并繁衍出极多的人口,这本身就是强大文明的表现。想想美洲,非洲,东南亚,南太平洋殖民地现在是什么状态,更能显示出印度文明的生命力。更不要说,印度文明还为世界贡献了包括对中国都影响极为深远的佛教。这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因此,广莫既不谤佛,也不扬佛,而是主张先从平视的视角,观察,学习,思考,然后有所借鉴,有所扬弃。骂街肯定没有用,如果骂街有用,南北朝时代的《三破论》《神灭论》就足够了,至今广莫也没看到现代人谤佛能谤到这个水平的。政治压力也没有用,如果有用,三武一宗灭佛之后,也不该有佛教什么事了。更不会有那么多道教祖师讲援佛入道,讲三教合一,讲三教从来一祖风,这一祖风是什么?难道就是行善修心,许愿磕头?当然不是。这个问题广莫会在这个系列的第二个宏大叙事中讲。
所以广莫主张的是如果要应对文化的侵袭,无论是以佛教为代表的印度文明,还是以基督教为代表的西方文明,我们先要了解对方的文明是什么样的。下一篇,广莫会讲这四大文明的基石,分别是什么。
对了,本篇最后一句,三五飞步,这四个字在刘玉祖师语录中频繁出现,相信许多读过净明道经典的道友都很感兴趣。后面有一篇会专门讲三五飞步,所以就留到后面再讲。
净明法25丨广莫曰:从《洞神上品经》天官列次篇讲四大文明的基石
原创: 广莫先生 广莫曰 8月8日
广莫曰丨净明法
中华文明,印度文明,犹太文明和西欧文明这四种文明在过去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能够得以存续,甚至在互相的影响下依然保持独立存在,是何原因?
哪怕是今天犹太文明和西欧文明已经完全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下,广莫依然将其视为两种不同的文明。
四大文明延续至今的根本原因在于这四种文明的基石是各不相同的。
因为各不相同,所以理论上是不能互相替代的。也就是说,只要这四种文明还固守着各自的文明基石,就能继续存在下去。
太上靈寶凈明洞神上品經
出《正統道藏太平部》依《淨明宗教錄》校對
天官列次篇第二
大道統禦,森列天官。天官之星,朝迎帝鄉。修吾道者,上達玉皇。名位若此,超俗離常。或以文品,或以武官。左右朝列,金佩珠珰。慘玉帝之輿,侍紫微之傍。或以官署,諸天丞相。左日右月之曹屬,二十八宿之掾官。皆名真人,得步流綱。黃白黑道,必識其機。知吾道者,可平步雲飛。何名金公,何名木妻。修真煉炁,以得玄微。倬倬孝弟,忠義不虧。雖無大藥,亦可以悟。法名列巍巍,或行符咒水給藥度危,是為下品。皆未若吾,以孝弟而服炁,事雙親,養壹身,不屎解,即超真,此孝道服煉,所以列次於天人。天人非難,人自難之。為仙之非難,則不危其身,不忤其親,所以善濟於人。不治身,不事親,是日貧而欲黃金。天官列次,不易書名,不難書名。不難不易,至道之精。若夫朝禮求神,此未易明,而皆出於煉形。
这一篇经文承接上篇,无甚可说,只不过经文最后向信众强调,我们净明道的修行人,同样能做到。至于怎么能做到,净明法前面讲了很多,后面也会再讲。这里广莫不多费笔墨,主要还是讲人类的四大文明。
先从着墨最少的犹太文明讲起,犹太文明的基石是血统。一个人的母系是犹太人,那这个人就是犹太人,而犹太教规定犹太民族是上帝的种民,这为犹太文明的存续提供了理论依据。
西欧文明的基石是观念,这个观念在不同时期是可以变化的,从古希腊哲学,到基督教,再到现在的所谓民主人权自由之类的大杂烩,总之,是先确定一个观念,然后根据观念来党同伐异。在党同伐异的过程中,就确定了文明的边界。
这也就是为什么西欧文明始终具有强烈攻击性的根源,因为如果停止了党同伐异,文明的边界就模糊了。多说一句,某教文明虽然诞生时间较晚,其文明的基石也是观念,只不过人家的观念从来没有改变过。
再说东方的中华文明,我们的基石是审美。虽然中华民族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最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但是这里的审美,广莫不仅仅是指艺术领域的审美,更是思想领域的审美,哲学领域的审美和生活所有层面的审美。因为我们的文明,在过去的七百年中不断受到致命性的冲击,所以现在的面目,和唐宋相比,已经非常模糊,但是只要有机会,审美的冲动依然会从文化的基因中不自觉的流淌出来。
举个例子,《庄子》中讲过,如果想知道一头猪的肥瘦,不要去摸肚子,因为所有猪的肚子都是肥的。而是应该去摸猪的脚脖子,如果连脚脖子也很肥,那一定是很肥的猪。这里广莫用最温婉和安全的语言,再举一个在我们审美倾向最模糊时期的例子。上世纪六十年代初, 还为他的夫人拍摄了几张女民兵照片并赋七绝诗一首《为女民兵题照》: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这首诗不自觉的就展现出了我们民族审美的文化基因。在这样的时代,这样的背景,女民兵这样的人物, 也不认为她们应该放弃审美,而是歌颂她们改变了审美的品味,从以五颜六色的时装为美,变成以英姿飒爽的军装为美。
再比如,为什么最近三十年,我们受到日本文化,甚至还包括来自朝鲜半岛南部流行文化的侵袭,更严重的是,这种文化侵袭并不因为我们自己国力的增强,民族的复兴而偃旗息鼓,反而愈演愈烈。因为相对自由和开发的文化环境唤醒了我们对审美的古老热爱。而日本和韩国,因和我们文化基石相同,始终不遗余力的生产和提供与我们审美相似的文化产品。
无论电影电视剧,还是女子偶像团体,综艺节目,动漫,文学。我们几乎不需要改变自己固有的审美就可以直接引进,欣赏,消化,吸收和模仿。这也就意味着,没有门槛。结果就是以创造和传播美为主要目的的日韩流行文化可以瞬间席卷全国,无论青少年还是县城乡镇都不能幸免。而以创造和传播观念为主要目的的美剧和英剧,在中国的受众相较于全体国人而言永远都是少数。
关于中华文明的话题,后面还会继续讲,接下来说一说印度文明。印度文明的基石是,没有基石,或者叫做“无”。相信对重玄的概念有所领悟的道友,对于没有基石也算是一种基石的论调并不会感到陌生和奇怪。
所以印度文明的表现就是,对什么都不太在乎,生活好一点也可以,差一点也可以,地域上这么多民族,团结可以,不团结也可以,融合可以,不融合也可以。雅利安人入侵可以,英国殖民统治可以,独立建国也可以。三大球那么差,奥运会近四十年只得过一块金牌也无所谓,人家根本不太在乎。
这样的文化基石,坏处显而易见,他们作为如此悠久,人口如此众多,在精神和哲学层面可以登峰造极的民族,在人类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中,从来没有任何建树,任何成就。印度从来不是富国,从来不是强国,也从来不是统一的大国。但是否有哪位道友能想到这样的优势是什么吗?
当一个文明的文化基石是“无”的情况下,这样的文明很难成功,但是永远不会失败,只要不是人死光了,就永远不会消失。就算一时军事政治上的失败,导致被统治,被殖民,传来各种各样其他文明的观念偏好,审美偏好,血统偏好,但是“无”永远有且只有一种。任何舶来品文化都不会冲击和改变印度文明对“无”的偏好。也不会有另外一种倡导“无”的文化来更替印度文明的“无”。
文明的基石就先讲到这里,既然谈到了审美,下一篇广莫就来讲讲艺术和审美的关系
净明法26丨广莫曰:从《洞神上品经》入道真品篇讲艺术与审美的关系
原创: 广莫先生 广莫曰 8月19日
广莫曰丨净明法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疑惑,为什么这个时装模特这么丑?
为什么这幅画没看出来哪儿好看却那么值钱?
为什么Sainkho Namtchylak制造的都是噪音却有那么多人喜欢?
为什么美国抽象艺术家汤伯利画了一个黑板又画了6行圈,就能卖4.5亿人民币?
这就是广莫接下来要讲的,因为艺术和工艺美术是有本质区别的。
太上靈寶凈明洞神上品經
出《正統道藏太平部》依《淨明宗教錄》校對
入道真品篇第三
人之初生,父母遺體。知其所養,知其所貴。知其所事,父母之身,天尊之身。能事父母,天尊降靈。欲拜星辰,友恭弟兄,兄弟之身,諸天真人。凡知此者,可以燒丹篆符,百鬼畏名。不能此者,未可入道以奉三清,夜叉食其肉,魔剎戮其神。雖有丹書萬卷,未可以升真。符篆萬篋,未可以役鬼神。百魔萬怪,壹切妖精,皆笑而欲吞噬之。及其死也,酆都考戮,百斷千刑,刑之又刑。安有魂神,南宮上仙,惡聞其名,掩鼻塞耳,切齒不聽。唯知忠孝,可以學道,道甚易知,不為難也。悔悟學道,是為上善。不孝為孝,可全至孝。至孝非難,過而即改。前日犯親,不敢再犯。今日之後,誓以不犯。如此,則上帝遣真人降於世,授之真訣,修身濟物,積行以為仙。不悟此,則是無筏而欲濟,永劫輪轉,沈於下鬼者也。
这一段经文平白如话,无须翻译。广莫只讲一点,之前的文章讲过,中华文明各家各派的信仰和学说,最大公约数,就是忠和孝。其他都是忠和孝逻辑外延的产物。举个例子。儒家强调的仁和义,仁就是把一个范围内的人群都当做自己来对待,这个范围,往往默认值就是国家,民族或者政府。而把默认值放在这里的根本原因是有忠的概念存在。如果仁没有边界,比如对敌人也讲仁,那就是妇人之仁。
而义,就是把外人当做家人看待,之所以家人需要特殊对待,是因为有孝的观念,是孝的观念把一个家庭,或者一个家族的人聚合在一起。所以为了表达义的极限,形式上往往就要结拜,结拜就是正式约定几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成为一家人,成为兄弟姐妹的仪式。
无论大乘佛教还是道教讲的慈悲,讲的利生,都是忠孝逻辑的进一步外延,把天地宇宙万物都当做自己或者家人看待。和儒家的区别是,佛家和道家从一开始就没有政治功利性。什么都不图,自然逻辑可以走到极致。
进一步从逻辑上推演,忠的本质是就是孝的外延,孝的概念让我们对家人特殊对待,一步一步延伸,由家而族,由族而乡,由乡而国。所以不要把忠的理解狭隘化,理解为对某一个人,某一个组织的献身。忠的本质就是对一国,一民族,一政府的所有成员特殊对待的理念。
从环中之道的逻辑链条出发,如果一个人立志于与道合真,又不能一开始就走杨朱那条将大我的范围逐渐缩小的路,那就不可避免要把他之外的人事物都当做他,像对待自己一样特殊对待。那么这条路几乎必然要从特殊对待自己的父母,兄弟,家人开始走起。这就是孝的根本价值。
接着讲艺术,很多人以为艺术是为人类的审美服务的,其实为审美服务的是工艺美术,而艺术是以传统工艺美术为工具,为在哲学层面探索人类思想的更多可能性而服务的。打个比方,艺术是为了探索和发现审美的新大陆,而工艺美术是为了把旧大陆建设的更美好。
所以时装模特只是展示时装艺术的道具,本身是否符合现有审美并不重要,而那些被我们认为莫名其妙或者纯属胡来的艺术品,本质上是艺术史的纪念品,告诉后人曾经有个艺术家开过这样的脑洞。而不是为了满足公众审美需求的工艺美术商品。
这就是为什么工艺美术作品可以大量复制,每一个都有自身的价值,比如齐白石的虾,范曾的老子出关,画上几十幅相似的作品都会有个好价钱,而汤伯利不可能画几十幅黑板粉笔圈,每一幅都能卖好几亿。这也是为什么每一个具有时代开创性的艺术家,往往死后其作品才会更加值钱,因为人死了纪念意义更大。
再讲审美,以中国,日本为代表的以审美作为文明基石的国家,艺术上未必怎么样,但是工艺美术一定极为发达而且深入人民生活的每个角落。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人们日常使用的餐具。西方的餐具除非是贵族有彰显身份的必要,普通人家往往大量使用金属,玻璃,木头等材质制造餐具。而中国和日本绝不会这样。我们就算是在最艰难的时代,老百姓家的餐具也有各种各样的釉彩,各种各样的印花。如果实在买不起带装饰的,就索性朝着土陶,素瓷,砂锅,柴烧窑那一路而去,好歹图个见素抱朴,也算是一种审美表达。
所谓文明基石,就是要在最广大的老百姓最日用而不知的领域,寻找最没有主观意识的不自觉表达。就如同我们的妈妈们总是喜欢给家里的所有家用电器弄一个布套或者针织套,这就是长期被压抑着的审美意识报复性的觉醒。
下一篇,广莫要讲一个敏感话题,我们古代的中华文明和现在的中华文明有什么区别,以及为什么马克思列宁主义引导的革命会在俄国和中国这两个大国取得成功,而不是其他的重要国家。
净明法27丨广莫曰:从《洞神上品经》入道修己篇讲文明基石与大国变革
原创: 广莫先生 广莫曰 8月26日
广莫曰丨净明法
广莫这几年所讲的一切,《庄子》也好,净明法也好,都是以老庄为逻辑原点的逻辑链条的外延。
而古人没有这个概念,在古人看来,所有这些经书都是逻辑原点。
既然是逻辑原点,也就不需要讲为什么,逻辑原点是不证自明的。
这就会出现一种情况叫做信的人不用说他也信,不信的人说破天也没用。
太上靈寶凈明洞神上品經
出《正統道藏太平部》依《淨明宗教錄》校對
入道修己篇第四
夫道甚夷,未嘗不易。迷於向背,遂隔流綱。爰有入道之序,玄為棄俗之門。固有父母同升,夫妻同列。憂身行孝,惟以為忠。本自性根,固於山嶽。凡夫搖蕩,遂此顛危。輕於養炁,昧於事親。元炁淪亡,大恩泯絕,又安能事於君上,而自棄於帝衷。所以罪積如江河,冥官考核者也。凡我赤子,願聽我言。我如欺君,使我雙目盲,兩耳聾,鼻塞口喑,手足不仁,不履帝庭,不上升雲,億千萬世,酆都考形。但願我赤子,孝順長在心,居家奉父母,在朝忠於君。不為貪淫行泄散精,與神福來如流泉,派派自然。明日夜念此經,魂炁自然靈。或有骨肉災病者,自然平。或薦諸魂爽滯魄,脫幽冥。念念天尊力,天尊度世人。世人昧生理,五逆存於心,心既存五逆,天尊淚如傾,天尊非棄汝,汝可察我誠。
这一段经文很有意思,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来看,一个最醒目的疑惑就是,经书讲了这么多报应,这么多承负,为什么不讲为什么呢?为什么不讲内在的逻辑呢?因为经书就是逻辑原点。
说起来很有意思,古希腊文明有逻辑学,现代的逻辑定义由此诞生。犹太文明将逻辑用故事的形式融汇在旧约全书中。印度文明在轴心时代出了一位释迦牟尼,完整构建了佛教的因明学。而只有我们中华文明,似乎从来不讲逻辑。
其实也不是,先秦时期的名家讲的就是逻辑,只可惜古汉语单字太少,用来表达逻辑有天然的短板,大家可以重温一遍之前讲过的公孙龙子的《指物论》,模拟一下古人读到这些文字大概是个什么感受。再加上战国时代名家的代表人物普遍格局都太小,只想着用这种不世出的天赋争取功名利禄,或者与人相较口舌,而缺乏家国天下宇宙大道的情怀。那么在以审美为基石的中华文明,就不可能生存。简单说就是大家都看不上这样的技术,看不上这样的体系。
类似的情况,出现在明末一位真正的哲学家身上,他就是李贽。现在普遍认为李贽的思想超越了其所在的时代三百年,于是造成了他悲剧的人生。因为其思想体系从中华传统的角度毫无美感,于是乎不但在当时曲高和寡,就算是现在,知道他的人也远没有顾炎武黄宗羲王阳明王夫之多。与其说生不逢时,不如说生不逢地。假如李贽生活在同时代经历过文艺复兴洗礼的欧洲,他一定是堪比尼采卢梭一般光芒万丈的人物。
这就引申出一个神学话题,为什么许祖讲经要选在身后六百年之久的南宋绍兴年间,而不是更早或者更晚。很简单,因为直到北宋出现周敦颐,二程,张载和邵雍开创的理学,中华文明才有了讲清楚那些深邃的哲学问题到底是为什么的逻辑工具。如果没有理学,根本不可能讲明白净明忠孝的道理。直到南宋绍兴年间,朱熹刚好出生,不早不晚,降经正是时候,祖师爷都安排的明明白白。为什么刘玉祖师在语录中反复强调周程朱张诸儒都是天人下凡从仙佛中来,就是这个道理。
接着说回上篇的问题,为什么马克思列宁主义引导的革命,在诸多大国之中,只有俄国和中国取得了胜利。
讲这个话题,首先要谈到斯拉夫文明的文明基石,那就是征服。这里讲的斯拉夫文明,本质上就是游牧文明,只不过像我们熟悉的匈奴鲜卑突厥蒙古满洲等游牧文明都式微了,现代国际舞台中,游牧文明的代表就是斯拉夫文明。从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东欧,俄罗斯,里海沿岸,中亚五国,蒙古,一直到东北亚。这里面有一条隐藏的线,可以将这么多横跨欧亚大陆的不同民族串在一起,那就是萨满传统,从通古斯的萨满到东正教神秘主义体系,从罗马尼亚的女巫到吉普赛的神棍,还有咱东北那嘎嗒的跳大神,都是一脉相承的。
美国有个脑洞清奇的扶手椅人类学家叫弗雷泽,他在一百多年前写过一本书,叫做《金枝》,把萨满传统的来龙去脉讲的清清楚楚。有兴趣的可以读一下,广莫就不复赘述了,只不过这本书厚的能拍死人,勿谓言之不预。
以征服为基石的游牧文明,根本不在乎什么观念,审美,他们只在乎土地牲畜,武器人口和金银财宝。说白了就是生活在丛林法则的支配中。这样的文明基石和马克思主义有天然的兼容性。
在当今世界,对知识产权的侵犯最严重的地区是哪儿?或者说盗版最严重的地区都有哪些?除了中国之外,就是俄国,罗马尼亚等东欧国家,还有挪威瑞典芬兰等北欧国家。这跟经济发展水平,文明进步程度没有关系。俄国在互联网时代除了卡巴斯基之外,没有什么能拿出手的知识产权产品,但是俄国黑客在破解苹果系统,破解索尼游戏机方面,始终保持世界领先水平。而世界最大,最有名的BT种子下载网站海盗湾,就是瑞典人民的杰出作品。因为盗版,本质上就是抢劫和盗窃,这跟游牧文明的基石天然契合。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大来源分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论以及达尔文的演化论。其中唯物论提供理论基础,辩证法提供方法论,社会达尔文主义提供自下而上改变社会的合理性和正当性。
说句不恭敬的话,我们总是讲西方霸权恃强凌弱是丛林法则,其实我们的理论基础才是丛林法则。革命正义,造反有理,可是反过来从丛林法则的角度来说,反对革命,扑杀造反岂不是也有理?就像非洲草原的一头狮子对战一群鬣狗,谁吃谁都叫正好。
革命也是如此,就看谁的枪杆子硬。革命必然胜利吗?纵观过去一百年的世界革命史,以国家和民族为单位,失败的革命远远多于成功的革命,这是人类进化到热兵器时代的必然结果。反对革命的天然有枪,有重武器,有飞机大炮,革命的得慢慢攒武器。反对革命的天然有国家机器,有正规军,革命的得慢慢唤醒群众。这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
再多说一句,最近几十年我们不再输出革命观念,并不是我们的属性改变,也不是我们放弃了马列主义,而是时代变了,武器越来越先进,自下而上的革命成功的概率越来越低。现在想要革命,只能煽动正规军造反了,那也就不叫革命,而叫军事政变了。
当西方文明接触到有政治层面可操作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要跟现有的观念找到契合点。于是就有了社会民主主义浪潮和政治实体。而同样的马克思主义传到俄国,天才一般的列宁才没有那些观念包袱,就是一个字,干。因为马克思主义和斯拉夫文明的基石是相通的。只需要告诉工人和士兵,稳住我们能赢,就足够了。没有人会关心为什么应该革命。武力斗争在他们的文化中是天然的逻辑原点,无须证明。
这是俄国的情况,而中国就是个伤感的故事了。我们的文明实际上是以元朝为分界线,元之前和元之后是大不一样的。在元朝以前,华夏大地上始终至少有一片土地,有一个政权是完全以审美为文明基石的,所谓千古文脉道统不绝。然后发生了什么教课书上都明白写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牺牲于崖山,牺牲于扬州,牺牲于嘉定,牺牲于每一寸曾抗争过的山河。于是从宏观角度讲,赵孟頫,洪承畴之流的基因,更容易流传下来。中华文明就这样一代又一代逐渐被染上了游牧文明的颜色。
在鲁迅先生笔下,典型的国民性就是欺软怕硬,麻木不仁。欺软怕硬本质上就是游牧文明的本色,而麻木不仁,很明显来自于上千年佛教思想对中华文明的影响。所谓麻木不仁,就是什么都不在乎,就是“无”。实话实说,在文明竞争的丛林中,以“无”为基石是非常危险的,印度毕竟地方大人口多,气候炎热物产丰富,想要消灭印度人太难了,而君不见西域曾经的三十六佛国,在文化和军事的双重入侵下,全都凉凉了,现在这片土地已经换了颜色,说白了就是小国寡民,异教徒全被杀光了。
更典型的是处于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之间的西藏,佛教没有入藏之前的吐蕃,是可以经常和大唐掰掰手腕的军事强国。自从藏传佛教取代了本土的苯教,藏地就完全从世界民族竞争的舞台上落幕了。因为他们受到“无”的影响,又受到“审美”的熏陶,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质财富都用于美轮美奂的宗教事业。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全用来祀了,打仗自然就没有资源可支撑。
所以当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到中国的时候,发动群众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唯一不同的是,俄国革命的主体是工人,而我们是农民。革命者们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假如革命发生在西欧,在美国,会是什么效果?有人试过发动群众,结果没有起任何波澜,不说别的,就连基督教这一关都过不去。假如是在印度呢?印度是有共产党派的,也进行过武装斗争,但是印度群众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这辈子活的是苦大仇深,那就等下辈子呗,这群众跟滚刀肉一样怎么发动?所以慢慢的,武装斗争这条路也就凉了。只有在中国,诉苦大会一开,没有为什么,也不需要为什么,千百万英雄儿女就干革命去了。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在我们的农民心目中,对土地和财富的渴望是放在第一位的。
再讲下中美间的贸易战,我们知道无论资本主义还是共产主义,都从来不会轻视社会稳定和贫富差距的问题,资本主义社会的逻辑是增量博弈,大家一起好好的,创造更多的财富,这样可能资本家更加有钱,但是劳工阶层也能够丰衣足食,再加上二次分配,达到削减贫富差距和社会稳定的目的。而共产主义使用的是零和博弈的逻辑,先假定社会财富就这么多,不在你手,就在我手,那么我们打土豪,才能分田地,才能让大家丰衣足食。而现在的世界为什么颠倒了乾坤,互相拿错了剧本?因为这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瓶颈的必然现象,后面再说。
这一篇先讲到这里,下一篇具体从三个方面讲讲元朝前后的中国古代文明之间有什么区别。
净明法28丨广莫曰:从《洞神上品经》修己奉教篇讲元前元后的中华文明
原创: 广莫先生 广莫曰 1周前
广莫曰丨净明法
放眼世界,最喜欢聚敛财富的,除了中国贪吏之外,就数俄国寡头,中东王室和非洲酋长了。
无一不是深受游牧文明影响的地区,为什么呢?
一言以蔽之,因为文明基石在那里,没什么别的追求,就剩下了那么点原始本能。
太上靈寶凈明洞神上品經
出《正統道藏太平部》依《淨明宗教錄》校對
修己奉教篇第五
紏察三界,五嶽三官。日遊神君,十天魔王。總簿罪福,天樞都錄。佐有七人,統七十四負之曹屬,無大不載,無細不遺。三元三會,申呈南北之司,南北定其輕重,以上紫微。其小者,送於二十八宿、十二宮辰、三十二天,同為別明。大則玉皇專達,或處斷於三清,如鏡之明,如水之平。修吾道者,持戒而成。既以事親為骨髓,鏈形為皮肉,救度如毛發,功德為衣服。如有貪材、貪色、陰險、巨毒,推而下之,心貪食肉。他人之材,如君王之粟,汝不可私蓄。他人之妻女,如己之母女,汝不可淫欲。他人之善,汝敬事而不可慘毒。下至百獸,與夫六畜,各念之如子,忍食其肉。是以我願學仙,真童十善具足,全玄五福。生為六地仙,死入黃金屋。不食煙火,不食五谷。魂在朱陵,受煉停蓄,履玄玉虛,神仙為屬。
这一段经文没什么可讲的了,无非是紧接前文,把孝的概念向忠的概念延伸。接下来广莫具体从三个方面讲讲元朝之前的中国古代文明和元朝之后的中国文明有什么区别。
第一个显著区别是,前元时期在哲学艺术领域有伟大造诣或开创性贡献的哲学家和艺术家,无论诗人,书法家还是画家,宗教人士,都处于位高权重或者养尊处优的状态。这就不用举例子了吧,除非跟柳永一样自己造作,否则都有锦绣前程。而元朝以后为数不多的大艺术家过的都是苦哈哈的生活,唐寅,徐渭,八大山人,郑板桥,曹雪芹,包括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李贽,过的都是什么日子。唯一好一点的是王阳明,但是和他的伟大程度相比,也算是一生不得志。宗教领域就更不用说了,除了全真的王常月祖师,基本上再无他人有接近和影响上层建筑的机会和能力。
这说明什么?这一方面说明了整个社会对审美的需求大大削减,所以对审美领域大师们的尊重程度大大降低。不会出现唐宋时代的崇文局面,一个人书法绘画特别好,文章诗词特别好,整个社会自上而下把这个人捧得高高的,要官给官,要钱给钱。另一方面说明,那些身居高位,掌握更多社会资源的人们,也没有兴趣把自己的精力和天赋用于探索哲学和艺术的未知领域,而是忙着权力斗争,经营朋党,请安磕头,贪赃枉法。
顺便说一句,在元朝之前,中国是没有贪官这一概念的。我们普遍使用的是奸臣。比如唐朝的李林甫,杨国忠,宋朝的童贯蔡京贾似道。奸臣未必不爱财,但是奸臣更多的是指位居高位,却不为家国天下谋福祉,只打自己的小九九,或者将政治引向错误的方向以至于误国误民。而其本身,并不一定要坐拥多少社会财富。至于贪官的例子元朝就不说了,明朝开始出现以刘瑾,魏忠贤为代表的随便一抄家就能抄出白银万两的聚敛之才。到了清朝,和珅更将贪官做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界,真正做到了富可敌国。虽然从政治能力上讲,和珅算是个能吏,政治贡献远远大于纪昀,刘墉,以及竟然能获谥文正的典型废物曹振镛。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广莫认为一方面是随着时代发展,一般等价物,也就是货币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元代之前如果有什么勾当,往往使用的是现在俗称的雅贿,古玩玉器名人字画什么的。而到了明清就方便多了,直接上黄金白银即可。这就造成查抄家财的时候,写在史书中,给后人的感觉更加直观和富有视觉冲击力。更重要的是位居上层的中国精英阶层意识形态的转变。从重视精神层面的审美转向对占有财富的渴望,如前文所述,这种对占有财富的渴望本质上是来源于游牧文明的侵袭。后面的历史就不说了,直到现在,我们依然挣扎在文官贪财的泥沼中不可自拔。
第二个显著区别是,元以前的民间工匠们,艺术造诣之强大,思想之丰富,令我们至今叹为观止。单说书法,无论秦汉简牍,北朝碑刻,敦煌经卷,他们的创造者都是不见经传的普通群众,而其中丰富的艺术内涵,至今我们都没有完全消化。比如广莫最迷恋的南朝碑刻:至今还保存在云南的二爨[cuàn]《爨龙颜碑》《爨宝子碑》,天真烂漫无拘无束,真的无法想象当时书丹者或刻碑者是有一颗怎样的赤子之心。再看元以后的碑刻,和大量保存的书写材料。基本只分两种,一种是认真的馆阁体,一种是随意的敷衍体,总之都毫无艺术价值。
再说下中华文明的代表器物瓷器,我们至今对于瓷器的审美情趣,还是宋朝的水平,销量最好的茶具依然是仿制的汝窑,钧窑,建窑和龙泉窑。最近又流行更复古的柴烧。而假如谁使用个粉彩,斗彩,霁红或景泰蓝的茶具,岂不是很奇怪的体验?
可能唯一的例外是青花瓷吧,元朝之前中原地区没有这种颜料,也是没有办法。单纯论花纹,青花瓷的花纹比之青铜器和秦汉瓦当的花纹,还是差了好几个境界。总之,民间广大群众从元朝开始,就已经丧失了创造美的兴趣,其背后的原因是丧失了对审美的深刻需求。
这个问题几百年以来的艺术家们都是知道的,所以无论书法,篆刻,绘画,还是诗词散文,强调的都是从上古和中古时代汲取营养,然后在基本功扎实而且艺术家自己境界可以登堂入室的前提下,再谋求创新。假如这些条件不具备就直接谋求创新呢?那么当下流行的丑书可以了解一下。
第三方面,元朝之前中华文明的政治生活中一直存在一种叫做义理的东西。咱们不说庙堂之上,就说农民的起义造反。无论是秦末的刘邦项羽,西汉末年的赤眉绿林,还是隋末的瓦岗军窦建德王世充,唐末的王仙芝黄巢,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不需要主动达成共识,大家都知道,我们一起分头造反,先把我们共同的敌人消灭掉,把旧的王朝推翻掉,如果需要争夺天下,咱们再打。而到了元末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一代人,就成了元朝还统治着北方中原大片国土呢,几支农民起义军自己先火并起来,最后朱元璋胜了才起兵北伐。假如两败俱伤被王保保摘了桃子的话,这算是个什么事呢?
到了明末,李自成张献忠把流寇两个字诠释的淋漓尽致,假如说这二位已经突破了底线,那再看洪秀全的太平天国,以及捻军白莲教义和团,那简直都不能算政治生活了,就是一群嗜杀的渣滓。
这里面最核心的区别是,元朝之前的有志之士,造反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宏伟理想,能够奉天承运。而后面这几位,就是游牧心态,拉个队伍,哪有钱粮哪有人就去哪,混的好点勉强称得上军阀,混得不好就真的是流寇了。
直到民国,我们的政治生活主旋律依然是军阀混战,没有真正有理想有担当的政治人物,大家想的都是自己那一片地盘两支军队。这样的国家,这样的文明如果能兴旺那才是见了鬼了。
讲了这么多,只说是什么样,不说该怎么办的都是耍流氓。历史不可改变,现实就是这样,而这也不是某一个朝代或某几代人的责任。在现有的基础上,我们这一代人,甚至后面几代人该怎么做,才是广莫接下来要讲的。
净明法29丨广莫曰:从《洞神上品经》奉教修真篇讲中华文明的未来
原创: 广莫先生 广莫曰 5天前
广莫曰丨净明法
西方文明的基石是观念,而不是任何一种观念。
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下,西方都同时存在无数种不同的观念,甚至还有许多观念彼此对立。
所以当我们开始评价观念,接受观念,甚至排斥观念的时候,就已经在自己的文明基石中种下了观念的种子。
太上靈寶凈明洞神上品經
出《正統道藏太平部》依《淨明宗教錄》校對
奉教修真篇第六
學道有基,升仙有梯。必知秘訣,方達玄微。身乃無所愧,心則無所疑。無為寂寞,夜冥靜思,五臟神君,壹壹騰飛。上造天樞,會要之司。過既無有,功亦可知。晝服日精,夜餐月液,魂魄澄鏈,自然有益。飛神三五,上朝天極,自然名達天魁。南北之君,以子之名,以子之身,引見於辰庭。天門不敢逆,天樞百僚迎。以此上蒙巨福,而後下積元功。書符召雨,叱咤雲風。生則遙授真職,死則正入仙宗。不墜惡道,不系幽司。身為上天真宰,管勾下界攸司。上光九祖,亦登無倪。下蔭九孫,皆有仙資。不受凍餒,自然福隨。無以吾言秘,不使人知。教我赤子,各改是以去非。念誦此經,以上升真。或為國王帝主,上消兵戈。或為父母、兄弟、親屬,預種宿緣。或為死者,以度屍形。皆得如意,以從爾心。爾心不退,可以學道。學道之子,謹奉吾教。
这一篇也没什么可讲的,或者说该讲的在净明法前面几部经书都讲过了。无非是强调神仙可学,给修士更强大的自信心。
接着上篇的话题,中华文明走到了如今的局面,我们该怎么做?首先,广莫认为现在的局面是可以逆转的,且最近三十年就是逆转的萌芽。中华文明已立足数千年,就如同汪洋大海,自我修复能力是极强的。一旦社会条件宽松,物质文明丰富,我们的老百姓就立刻陷入了对审美的狂热追求中。改开以后,这种审美追求又以对港台文化和日韩文化的追捧为代表。可能有许多道友本身更偏好欧美文化,听爵士,追英剧,并且还可能有点看不起对港台日韩流行文化趋之若鹜的同胞。事实上无论从人口规模还是群众力量的角度看,他们才是中国人的主流。追捧港台日韩文化,仅仅是因为人种相同,审美相近,这才是纯粹的审美。而追捧英美文化的人们,或多或少都带有对西方某种观念的认同感。
这是当下中华文化最具危机的所在。无论上层建筑,还是普通公民,我们或认同某些西方观念,或不认同某些西方观念,想要批判西方观念,希望创造出所谓的东方观念去对抗西方观念。甚至如果有条件还想要反向输出,这就中了西方文明的圈套了。
广莫并不是鼓吹一昧的反对西方文明,而是说对于先进科学技术,我们去学习研究的同时无视那些西方的观念,不把任何观念当做文明的基石和评价自我和别人的标准。科学技术是普世的,是跨越文明,种族的,和任何观念都不搭界。就如同这个世界并不存在什么英国数学和中国数学,也不存在资产阶级物理和无产阶级物理。科技与煤炭石油一样,本身不具有任何文明属性。
再打个比方,假如我们到了非洲,看到一群黑人围着祭司唱唱跳跳,觉得他们跳的很开心,甚至还有点想参与进去。这并不说明我们向往并希望信仰非洲原始宗教吧。我们不需要知道他们为什么跳,只要知道跳的很热闹就行了。同理,我们并不需要知道梭罗,斯宾诺莎或海德格尔的学说要表达什么观念,知道他们说了什么,能够启发自己,就足够了。
这方面,广莫就不得不提一个令国人又爱又恨的国家,扶桑之国日本。
不可否认,现在的日本是所有国家中最像所谓东亚国家的,是我们熟悉的这种文明保存最完整,影响在其国民中最根深蒂固的国家。日本人在维护着文明审美基石的同时,并不妨碍其在高科技领域的突飞猛进。结果是日本盛产各种形式的艺术家,文学家,比如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和石黑一雄,却没有任何一位上得了台面的西方体系哲学家。因为他们根本不屑于认真思考西方的哲学体系,更不屑于创造新的观念来对抗西方观念。
反过来说,日本对中华文明的认同和接纳程度,与西方文明相比是有本质区别的。火烧圆明园的是英法联军,因为英法对我们的审美基石没有认同,他们认为那就是清朝皇帝的一座园子,为了羞辱和惩罚大清国,就那么烧了。而日本曾经侵略了中国大片的国土,既没有火烧故宫,也没有火烧孔府,更没有毁灭中山陵。因为在他们的狼子野心看来,只要他们打赢了战争,这些文明的象征自然就是归他们了。
所以对于日本,韩国,越南甚至整个东南亚地区,不需要我们用武力去征服,只要我们国家强大富饶,精神文明成就碾压诸国,就会如同唐宋一样,自然而然的同化整个西太平洋地区,重现历史的荣光。这一切实现的前提是,我们要有如同唐宋一般的夷夏之辨,那就是以文化论华夷而非国籍和血统。
许多学者认为,现在我们国家的凝聚力主要来自于民族主义。广莫非常反对这种论调。因为民族主义的特征,要么是对其民族或者种族有清晰的认定,比如犹太人的母系血统论,美国对黑人的一滴血原则。要么是对于非本民族持强烈的排斥原则,比如亚美尼亚,阿塞拜疆。这两点特征我国都没有。我们仅仅是因为人口太多,而把移民门槛设的很高而已,而中华民族本身就是一个新造的,宽泛的,模糊的概念。比如说,我国有朝鲜族,蒙古族,俄罗斯族,哈萨克族,京族和景颇族,那么假如我们吞并以这些民族为主体的国家,是不是可以从中华民族的逻辑中寻求正当性?这个话题根本没得聊。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对于混血儿抱有的态度可能是全世界最宽容,最欢迎的,当然除了黑人。而假如一个人是中日混血,中韩混血,中越混血,甚至像卫兰这种中菲韩混血,只要是跟东亚混的,我们基本权当没混。而如果是和西方白人混血,我们就很喜欢了,比如明星子女刘诺一和姜一郎,老百姓都很喜闻乐见,但跟黑人混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这说明,我们的标准依然是审美。混的好看怎么都行,混的不好看那就对不起了。
如果要问世界上最纯粹的单一民族国家有哪些,那一定是东亚的四个国家,日本,韩国,蒙古和朝鲜。后面两国暂时没有什么文化可言,先放一边。单说日韩,这样纯粹的单一民族国家,对其他民族的态度,其实也是非常包容的。韩国可以允许那么多中国练习生在韩国培养成偶像,捞金就是例证,而日本的入籍更是名为归化制度。
在日本,只要是在他们文化认同的领域有实力的人,就会备受崇拜,无论这个人是哪国人或者什么血统。比如围棋领域的吴清源,赵治勋,林海峰,张栩,分别统领一个时代,看名字就知道,他们完全不是日本人。相扑在2017年稀势之里晋升横纲之前,19年间所有晋升横纲的相扑力士都是外籍人,这也丝毫不影响日本国民对他们的顶礼膜拜,想给这些三百多斤的大胖子生猴子。现在的日本男子乒乓球单单靠纯华裔选手张本智和一人充排面对,他们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而此种形式我们试试呢?
举这些例子,广莫是想要说明,假如我们要恢复天朝上国的荣光,恢复亚太地区的传统势力范围,除了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强大之外,更重要的是文化的绝对繁盛,审美的长足进步。当越来越多的人看《琅琊榜》《花千骨》,练书法学中文的时候,这些人所在的国家就必然出现越来越亲华的政府。这种影响方式本身也符合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和审美。
那么如果放眼世界呢?留待下一篇再讲。
净明法30丨广莫曰:从《洞神上品经》升真识神篇讲中华文明的进程
原创: 广莫先生 广莫曰 昨天
广莫曰丨净明法
和天下大势相比,个人的努力在于其次。
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步调相比,国家和民族的努力也在其次。
我们的文明,和其他文明相比,无论进步还是落后,更大程度上,是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步调相吻合的。
太上靈寶凈明洞神上品經
出《正統道藏太平部》依《淨明宗教錄》校對
升真识神篇第七
學道升真,乘雲飛升。天書來降,仙宮奉迎。仙官為誰,諸位真人。雙龍禦車,力士捧節。前呵後衛,大力天丁。玉童玉女,執綬執印。銀珰小臣,口傳帝命。於此無悸,於此無驚。自然魂魄,受鏈朱陵。朱陵大將,流金火鈴。入天之界,天有四門。東華之門,門管之司。中有主宰,日直元君。中有主判,錄事尊神。中有主閽,金剛力士。三位真仙,問子名字,考汝罪犯,第汝功績。不謬不錯,子方可入。錄事二人,引子上升。南鬥北鬥,各有真君。錄事既退,真君奉迎。次第奏達,紫微之庭。於此之時,仙道已成。稽首大羅,元始玉清,吳天玉皇,三景天尊。不可以見,唯睹祥雲。玉童傳敕,仿佛可聽。賜汝丹藥,金佩珠纓。汝如得之,禮拜舞抃。自有真仙,教汝朝見。此經真妙,故說其略。心宜存思,慎無乖錯。念念真經,神官賜藥,上受天爵。
啊,这一篇经文讲的特别好,但这并不是广莫要讲的宏大叙事的重点。让我们接上篇讲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在秦汉以后的一大特征就是对于国家统一的极度渴求。只要在汉族聚集区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权,结果必然是我亡他之心不死,他亡我之心亦不死。这就是文明的默认值,没有为什么,没什么道理可讲,更没有妥协的余地。一旦一个政权放弃统一的理想,长期偏安一隅,也就失去了政权存在的终极合法性,必然导致人心尽失,天下英杰弃他而去。
其实,统一这件事,对于文明有好处,也有坏处。广莫下面要说的,才是以上若干篇大约两万多字,要真正引出的一句话。
分裂带来机会,统一带来力量。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究竟是统一有利,还是分裂更有利,要分时候,要看天下大势,要看人类文明的进程。
人类历史上所谓的轴心时代,无论是诞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的雅典诸城邦,还是诞生了释迦牟尼的印度诸王国,还是我们出了诸子百家的春秋战国时期,都是在大分裂的背景下,酝酿出了人类最杰出的文明。到了罗马帝国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独尊基督教为国教的时代,也就进入了漫长的中世纪。我们这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强大到镌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基因中的程度,也就同时消弭了其他学说进一步发展,演化的可能性。佛教在印度本土的灭亡与印度教一家独大,也是政治强权的产物。
在人类文明进入铁器时代之后,直到西方文艺复兴之前的一两千年,人类的哲学,艺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都没有质的飞跃,这也就是文明落后的游牧民族可以有机会在对农耕民族的战争中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在这个历史阶段,统一的优势远远大于分裂。因为分裂也没有什么机会。
然而,从文艺复兴开始,人类文明在所有领域进入了突飞猛进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欧洲小国林立,战争不断,极大促进了哲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伴随着地理探索与大发现。任何一项发明,任何杰出人物的灵光一现,因为有无数个可能存在的雇主和资助人,最终都几乎不可能被埋没。
比如哥伦布本身是意大利人,游说意葡英法等国要出门航海,各国都不理他,他还可以转而游说西班牙王室,最终获得了支持。而我们的明朝因为是大一统政权,皇帝一道禁海令,中华文明的航海史戛然而止。
再比如马克思是德国人,在德国混不下去了,还可以去英国混,而我们的伟大思想家李贽,明神宗不喜欢他,就干脆关进监狱得了。就算不进监狱,虽以天下之大,也不会再有他传播思想的土壤。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那个绕不过去的国家,美利坚合众国。美国之所以如此强大,除了地缘政治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美国这种独一无二的合众国体制,既有统一大国的力量,又能给各州提供自治的机会。不得不承认,美国的开国元勋们真得是一群天才般的政治思想家。
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的优越性,核心就在于让发明发现那些对人类文明的进步有重大意义的工作主体,不仅仅是国家政府,还可以是聚集的大量资本。比如电影《我不是药神》所讲述的故事。有的无聊文人讲从中看到了资本的劣根性,讲我们国家既然能实现以举国之力研发提炼青蒿素,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卫生领域的重大成就,那抗癌神药格列卫也应如是。
可是与青蒿素,人工牛胰岛素所防治的疟疾糖尿病不同,我国慢粒白血病的患者不到十万人,而我国每年死于恶性肿瘤的患者高达两百多万。任何理智的国家主体都不可能投入几十年的时间,几十亿美元的资本,用于受众如此狭窄的项目,更何况还有极大的失败风险。不算时间成本,单单这笔钱都可以造一艘航空母舰了。
所以研发新药这样在一个阴暗的角落点亮人类文明之光的项目,只能由私人资本来做,只有他们的商业逻辑,才支持这种高投入高回报又高风险的行业。
所以虽然结论可能很难听,但是不得不承认,中华文明落后的终极原因,是在过去的六七百年间,中国始终保持着大一统的状态,断绝了中华文明得到更多的外来文化和科技的机会。而由大一统所带来的国家力量,又没有通过足够的对外扩张而获益。
但是,现在时代变了,在原子弹和计算机被发明出来之后,人类文明的所有进步都是锦上添花式的,并没有促进生产力飞跃式的进步。近一百年来人类重点关注的量子物理学,至今依然是屠龙之技,丝毫看不到改变全体人类命运的节点在哪。同样的,在哲学和经济学领域,近五十年也没有令人耳目一新,振聋发聩的学说诞生。总之一句话,人类文明爆发式跳跃式进步的时代,已经结束了。这也就是占星学中所讲的从双鱼时代向水瓶时代的演进。
在核聚变发电站建成,彻底解决能源问题之前,人类文明无论从物质领域还是精神领域,都不会有巨大的进步和本质的改变了。而核聚变发电站何时能建成呢,从五十年前开始,直到现在的回答永远都是还需要三五十年。
这一新的世界环境是我们国家近一百年有可能以大踏步方式追赶上西方发达国家的根本原因,他们发明新事物的速度远没有我们学习的快,双方之间巨大的经济和科技差距最终会逐渐消弭。西方的政治体制在过去一百年间无甚重大创新,我们却已经经历了好几轮试错,所以我们能找到更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也是大概率事件,而美国社会伴随着新总统的上台,对外是空前团结,对内却空前撕裂。
这种趋势下,我们的最优选是利用科技和文明的停滞期,发挥统一大国的力量优势加速追赶,同时等待美国社会的白人和有色人种的进一步撕裂,当撕裂的弊端足以抵消美国各州分治的优势时,才是我们考虑真正对美摊牌的时候。广莫相信,那时候离核聚变发电站的建成商用依然还需要三五十年。总之,我们还是要隐忍,继续韬光养晦至少二三十年。这就是广莫始终看好国运的根本逻辑。
接下来,广莫会讲讲文明与宗教的关系,为什么对于西方人来说,同样是东方神秘主义系统,接受藏传佛教,印度瑜伽和灵修的人,要远远多于接受道教和汉传佛教的人呢?
净明法31丨广莫曰:从《洞神上品经》行浅尸解篇讲东方信仰的不同
原创: 广莫先生 广莫曰 2018-09-16
广莫曰丨净明法
广莫非常反对以列举其他宗教的不好或弊端的方式弘扬道教,想方设法的去证明道教作为本土宗教如何优越,更加适合华人和中国的国情,这是不可取的。
因为各个宗教的底色和基石不同,当评价其他宗教的时候,必然应该使用的是其他宗教的价值判断体系。
太上靈寶凈明洞神上品經
出《正統道藏太平部》依《淨明宗教錄》校對
行浅尸解篇第八
末學道淺,屍解升仙,於未死時,必有善緣。塵劫已盡,東嶽落籍,西嶽落名。社令神君,中有二使,追引魂神。汝於此時,長記汝因,既見冥官。冥關之庭,中有刑獄,可畏可驚。汝無畏懼,直述汝情,道其緣由,無隱實誠。惡簿無姓,善簿有名。中有東極救苦真人,問汝好辭,歡喜而迎,同上玉輿,輜軿四輪,左右之神,壹如升真。當識其姓,當識其名,送汝神魂,受鏈朱陵。次第階列,逍遙上升,登天之門,入紫微庭。或有丹藥,或有真經,玉童傳詔,壹似飛升。汝之骸骨,塊然遺形,如蛇蟬之蛻,臭腐而馨。曰子曰孫,葬以盡誠,蓋遺恩愛,未易離人, 氣尚爾。時歸壹臨,子孫啼哭,不見子形。子於此時,未能忘情,當以塵環是念,不入幽冥,不受埃塵。割情舍愛,立汝道基。爾子爾孫,或得賴之。仙超蒙癊,亦升仙梯。仙梯在目,而人不知。
这一篇经文是讲尸解的,其实之前也有涉及。对于正常死亡的人来说,濒死的几分钟,甚至几秒钟,一定是其境界最高的时候。那么只要在活着的时候开悟了,能摸到神仙境界的篮筐,那么在濒死的状态下,之前想的到而做不到的,瞬间存在却不能长久的境界,就可能因被动脱离了人身的限制而得以突破空间和时间的束缚。更多内容后面会讲。
如同之前广莫所提到的,当我们用证明中国观念好西方不好的方式去对抗西方观念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的陷入对观念这一概念本身认同的窠臼。当有越来越多的国人认为观念是一件极重要的事,以观念去评价是非,指引行动准则的时候,我们就已经输了。就像前一段时间甚嚣尘上的用阴谋论和疑古派理念攻击古希腊哲学的浪潮,这种风气一旦兴起,产生一定的社会氛围之后,同样的阴谋论,疑古派最终也会用在我们自己的古代文明身上,顾颉刚和郭沫若就是其中的翘楚。
广莫认为面对西方世界更理想的方法,应该像我们看到非洲原始部落跳舞一样,根本不关心他们跳什么舞,也不关心他们为什么跳舞,到底是为了宗教,为了艺术还是为了丰富群众生活。毫不关心的在远处看着他们手舞足蹈的表演,内心不起一点情绪,该干嘛干嘛。而当我们开始思考他们这样以跳舞的方式来祭祀是否有效,这种舞蹈是否有艺术价值的时候,其本身就暗含着对非洲舞蹈的强烈认同。
但以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对中华文明的威胁已经不是以观念为基石的西欧文明了,因为西方观念的演化和进步已经进入了瓶颈期。在长远的未来,影响中华文明独立发展的最大不确定性,来自于斯拉夫游牧文明的征服基石和来自于印度文明的无的基石。毕竟我们已经在征服基石的不断侵袭中度过了八百年的时光。如今有那么多的热血青年梦想着将周边的东亚、东南亚国家并入中国的版图,这种梦想本身就来源于对征服的崇拜,对于土地,人口,财富的渴求。其实在宋以前我们并不是这样的,彼时我们拥有天朝上国发自内心的自信,我们并不在乎一片土地是否被并入郡县,暂时羁縻,还是保留藩属。只要其他国家,其他民族,认同、崇拜中华文明,大家其乐融融和平共处就可以了。
广莫相信在人类文明现有发展程度的前提下,文化上的影响远是比国土兼并更有效更有利的手段。
再说印度文明的“無”,具体到某个人,很难讲陷入虚无主义对其是利还是弊,因为每个人的位置是不一样的。比如乔布斯在接触印度的神秘主义体系之后,虽然在公司治理方面无甚建树,但此后产生的灵感以及研发的产品,可以说为人类的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苹果公司创造了巨大价值。但是假如另一个人同样产生了灵感,却没有合理的渠道变现,实现对人类的贡献和自己的价值,就会深受虚无主义之害,用广莫常说的话就叫做懒得认真生活。
对个人尚可说是喜忧参半,对民族和国家来说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因为个人的目标可以随心所欲天上地下,但是民族和国家的目标亘古至今都只有一条线,就是生存,富强。而这样的目标和虚无主义或以无作为基石的文化都格格不入。
这就是广莫在网络上从不附和也不批评各种谤佛言论的根本逻辑。毕竟佛国无强国是已被两千年来的历史证明了的。基于同样的逻辑,广莫也从来不认为道教应该模仿佛教,进入佛教开展的领域且谋求做的比佛教更好,这是没有意义的,中国人非洲鼓拍的再好,人家也还是会认为非洲人拍的好。
道教和佛教的文明基石是不一样的,道教的文明基石是审美,具体到神仙信仰中,就是我们认为神仙过着很美好的生活,所以我们努力学做神仙,这代表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算是不信道教的普通国人,在遇到生活无忧无虑的朋友时,也常常会感叹其过着神仙一样的生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只有现实生活不美好的人才会去修仙。追求美好,与现实好或不好都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而佛教的文明基石是“無”,佛教认为人生下来无论男女贫富贵贱都是苦的,这个苦就如同一个负数,那么追求涅槃,追求解脱,是要把这个负数变成零。至于追求美好生活所代表的正数,在佛教的教理教义中,根本不存在。
文明基石的不同也就决定了同样作为东方神秘主义系统的道教以及汉传佛教,对于西方人的吸引力远远弱于印度灵修,瑜伽和藏传佛教。因为西方人接触后者是没有门槛的,“無”本身是不构成门槛的。但是如果一个和中华文明完全不相干的西方人想要领悟道,领悟禅,中华文明的意识形态会是在他面前的一面看不见,摸得着又穿不过的玻璃幕墙。所以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能够深入了解道教和汉传佛教的外国人,首先要做到的是让自己像个中国人,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生活,让审美替代观念成为其个人的文化基石。这就不仅仅是语言,时间和机缘的问题了,而是和个人的本性是否与这一文化相契合有关。打个比方,如果梭罗移居到同时代的中国,可能要不了几年,他就会比中国人还像中国人。如果换成是黑格尔,可能就算过了几十年老死在中国时,他依然是一个德国人。
这个逻辑同样可以解释为什么在没有官方背书的情况下,最近几十年藏传佛教在中国的知识阶层间出现了飞跃式的发展。因为这几十年是我们原有的国民信仰逐渐幻灭,又没有官方背书的新的信仰体系填补空白的时期,空白就会带来虚无,正好适合藏传佛教这种介于印度和中华文明中间地带的信仰体系。
既然如此,那当下的道教应该怎么办?国运兴,则道运兴,这在所有大一统汉族政权的历史中是验证过的。所以只要看好国运就没有理由不看好道教的前途。只不过经历了过去八百年的岁月,我们的审美基石在不断遭受侵袭和破坏,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对于道教和道士的印象与过去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八百年以前,道士的形象一直是国家和民族的政治文化哲学艺术精英。就算是那些归隐山林的高人们,大家的观感也和儒家学者辞官回家没什么本质区别。而现在大家提起道士,第一反应是会不会画符,会不会看相,会不会算命。
这也怪不得人家,道教和佛教不同,佛教兴旺的表现是庙宇多,僧尼多,信众多。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而道教兴旺的标志主要是在这些文化艺术领域出现顶尖的人物,引领一时之风气,或者出现政治军事领域的高人,能够深刻影响上层建筑。
当然,现在国家恢复宗教政策才三十多年,这么短的时间没有出什么高人也很正常,一个国家的兴衰尚且需要配合人类文明发展的潮汐,更何况一个几乎是单一民族所独有的宗教。所以广莫相信在人类文明依靠观念而取得的发展进入瓶颈期时,中华文明的审美基石已完成对内整合,具有对外输出的资源和环境时,祖师爷自然会降下圣人高道,引领道教配合中华文明一起达到新的高峰。
那么在这之前,我们该怎么办呢?
广莫之前讲过,分裂带来机会,统一带来力量,对于宗教也是如此。现在天时不到,我们应该统一还是分裂呢?对于宗教来说,分裂太难听了,广莫认为现在道教界无论在朝在野,还是在网络上,都应该以更加包容开放的心态,容许道教同侪们在不同的方向进行各种宗教义理和传播方式的探索。探索才有机会,有机会才能发展,发展才有可能出更多的菁英人物。否则一切循规蹈矩,一潭死水,过去几百年,不就是这样过来的么?有谁还记得上一位在艺术领域登峰造极的道长是哪位么?上一位能载入中国哲学史的道长又是谁呢?
再者说,以当下的社会环境,就算道教内部统一了又能如何呢?就算是出了人天教主又能如何呢?既不可能一统三教,也不可能政教合一,既然如此不妨持着开放和包容的姿态,为道教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以待天时。
至此,第一个宏大叙事结束,下一篇开始讲第二个宏大叙事,修行是一门技术,既然是技术,为什么不能像其他技术一样可以清楚的掌握。
净明法32丨广莫曰:从《洞神上品经》列班升籍篇讲正一全真的不同
原创: 广莫先生 广莫曰 2018-09-25
广莫曰丨净明法
自古以来,正一道与全真道的核心区别是什么,始终都是我们道门中人讨论的重点。
在道教中,一个道派立足之本是独特的修行系统。
所以,全真与正一的核心区别在于是否认为人有可能不经过死亡而成仙。
其他所有在组织架构,教理教义,修行方式和生活理念上的区别,都是围绕着这个核心而展开的。
太上靈寶凈明洞神上品經
出《正統道藏太平部》依《淨明宗教錄》校對
列班升籍篇第九
屍解雲升,同道異路,皆曰超凡,名書真簿。或有在生遙授,或因死後超註。遙授而不超註者有矣,未有超註而無遙授者也。有在天樞吏職,有在天樞鋪陳。各有入等,出無上始青。中有所載,中有所名。上品以孝,中品鏈形,下品救度,皆出世塵。元綱流演,自然列班。升籍記名,簡而不繁。左右二司,太妙禁壇。中有近禁,紫微青壇。中有要地,金闕赤壇。三清侍臣,左右之丞。三十二天,亦有上相。為有環局,文武之官,文武之勛。大使微使,使名雜使。真人統軍,六職十二。上帝加恩,各有秘字。以少為貴,其言不華。切當爾心,不能疵瑕。雲車雲馬,三清之家。如玉就琢,如金去礦。可以陶成,器類不就。毀斥者也。諸名上仙,仙位之列。文武有籍,自然分別。太上簡易,不必紙墨。念念真經,心不生惑。魂神既熟,自然有得。
本篇经文对于净明道的修行理念来说,非常重要,所以广莫会详细展开讲。道教的全真道与正一道对于由人成仙分别是如何认为的呢?
全真道认为人不可能不经过死亡而肉身成仙,而仙道又贵生,不可自暴自弃,于是,对于修行有成就的高道大德来说,普遍会遇到一个状态,就是再往上修很困难,生命又远远没有结束,该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利益众生,接引众生,普度众生,就成了几乎唯一有意义的事情了。
所以大部分全真高道都会把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建设教团之上。比如王重阳祖师接引全真七子,七位祖师皆得真传,俱有成就,这种规模在五千年的道教史上,是空前绝后,绝无仅有的事情。仅从这一点来说,重阳祖师在道教史上的功绩就怎么样突出都不过分。
而正一道的高道大德们,由于认为人有可能不经过死亡而肉身成仙,于是在他们作为人的一生中,修行是没有止境的,对于修行的努力也是没有止境的。所有时间都用来自我修行,就没有太多的心思和意识建设和经营教团,宗教活动往往局限于自己或有缘收的几个弟子身上。由于没有清晰的教团,在外人看来就很难认为道士是他们的本职职业,而往往容易理解为是对道家信仰加兴趣的结合体。
所以,正一道的高道大德们,尤其是全真道建立之前的高道大德们,往往有一份其他的职业身份,或者简称工作。或许是文化艺术领域的,或许是政治军事领域的。毕竟以他们的境界修为,想要在某一个自己还愿意做的细分领域做到登峰造极,并不是什么难事。就算是什么都不愿意做,外界也会更多的把他们当做隐士,而不是职业道士。毕竟,他们也没有在现实世界和社会组织中,做太多弘扬道教以及提供宗教服务的事情,比如陶渊明。
在历史书中常听到的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只有在接触了道教后,才会知道原来他们也是道士,诸如王羲之,魏征,李靖,孙思邈,李白,李泌,皆是如此。
我们回到经文中来,看净明道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屍解雲升,同道異路,皆曰超凡,名書真簿」经文说的很清楚,在净明道看来,尸解与云升这两者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成仙的途径,只不过是步骤不同而已。用广莫的话说,就是一个人如果想要成仙,那么最后要放下的,要视作外物的,必然是自己的肉身,那么死与不死,仅仅是处置自己肉身的方式不同而已。
生死是人的概念,如同花开花谢是花的概念,成了仙,就是非人了,不是人自然就没有生死的概念了。而如果一个人连如何处置自己肉身的途径都不能齐物,比如说,还在乎别人的观感或评价,那么他的境界,距离成仙就还有很长很长的距离。
经文下面讲「或有在生遙授,或因死後超註。遙授而不超註者有矣,未有超註而無遙授者也」这里的遥授,可以理解为在有生之年,境界和修为得到了上面的认可。超注可以理解为不再是一个人的状态下,正式“注册”成为了一个仙。这就是说修行人是可以在有生之年得到认可,跳过死亡的步骤直接成仙的,反之一个人是不可能在有生之年境界不到的情况下,死后再成仙的。广莫之前讲过,对于正常死亡的人来说,濒死状态一定是放下最多外物,境界最高的状态,如果这个状态还不到位,那只能说,这一生没修成,乘愿再来吧。
所以再强调一下,中华文明传统中《尚书》所记载的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我们的文化认为得善终是非常重要的,这相当于建筑消防设计中用来逃生的安全门,人生一世,不要凡事做到极致,不要逼得自己心态崩塌到要跳天台,或者置身于危险境地,正所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不失败,远比成功来的更重要。
后面经文讲的是成仙之后的种种可能,成仙,对于人来说,是个目标,对于仙来说,只是开始。广莫前面讲过,成仙的门槛并不高,成仙和距离真正意义的神形俱寂,与道合真,这之间还有挺远的距离。
打个比方来说,成仙就如同一个大学生要通过英语的四级考试,那么尸解成仙就如同卡着及格线过了,而白日飞升相当于满分通过了考试。但是无论以什么成绩通过,在英语学习的道路上都只是前进了一小步,前面还有托福,专八和剑桥商务。现实也是如此,及格通过考试的人如过江之鲫,而满分通过的人屈指可数。倒不是真的题目有多难,而是没有必要。
同样的道理,无论正一道士还是全真道士,在有生之年知道自己修行已到位,可以过及格线的,历朝历代都大有人在。在这个基础上,绝大多数修行人对自己修成之后的修行态度,都是随缘,内紧外松即可,最后能到哪就到哪。时间和精力大多用在弘扬道教,建设教团或者钻研文化艺术政治经济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安静的等待着考试的那一天。
很可惜的是,在这个世界上自古以来都是极端化,明确化,排他化的主张更容易传播和令世人接受,而像净明道这种教理教义说这样也行,那样也行的,往往就没有市场,没办法,这就是人性,现在的朋友圈和公号圈,不也是如此么。
经文最后讲「太上簡易,不必紙墨。念念真經,心不生惑。魂神既熟,自然有得」这样的句式在各个道派的各种经书中非常常见,道教的传播能沿袭千年,主要依靠文字,而祖师们又往往轻视文字传播的功能,这种矛盾该如何解释呢?下篇再讲。
净明法33丨广莫曰:从《洞神上品经》列班入等篇讲东西方的文字系统
原创: 广莫先生 广莫曰 2018-10-02
广莫曰丨净明法
人的感官可以分为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和思维,一共六种。
我们和外部世界的一切联系,都依赖于以上六种感官。
于是,从这个角度来说就是,客观唯物主义认知的对象是一个一个的外物,而主观唯心主义认知的对象是一切外物与本心依靠以上六种感官所建立的联系。
太上靈寶凈明洞神上品經
出《正統道藏太平部》依《淨明宗教錄》校對
列班入等篇第十
人有先後,上學通真,中學積行,下學著功。或為九宮清職,或作下位吏贠。補任以力,名在諸軍。三天河源,六府吏兵。不論強劣,男子女人。念念隨緣,得此勝因。玉童光顯,上等女人。其在下者,亦作女兵。有自然藝,有自然靈。善因學起,學以戒成。初修戒慎,無為力役。 此文藝,積其諸德。在生所學,死後之力。雲路列班,幽冥授職。各遂其長,自然無惑。其上有善,不能而能,不識而識,不知而知,十善之力。是以或虛,淡然自養,名在散官。上帝符下,委事看詳。或列禁近,或作冗官。或為玉童,晨極帝房。或為典者,奔走殿廊。有作力士,甲盾生光。上將軍位,統兵作行。或作將軍主掌,或作卒伍之鄉。八九福地,六六洞天。河海山嶽,皆有其名。隨功而受,毫發無私。天樞典籍,都錄主事,稽考出入,百事不違。
这篇经文开头讲的「人有先後,上學通真,中學積行,下學著功」与上一篇中的「上品以孝,中品鏈形,下品救度,皆出世塵」相呼应,实际说的是同一个意思。广莫在这里不好说下品是什么样,免得别人对号入座。但是这两段经文所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境界最高,效率最高的修行,都是从自己的心性入手的。把工夫下在外物上,在外物与自己心性的羁绊中修行,只能算是间接修行了,有个专门的术语,叫做借假修真,讲的就是这种状态。前面讲过不少,言尽于此。
虽然唯心主义不同于唯物主义不同,但千万不要认为唯物主义就是认为一加一等于二,天上有一个太阳,而唯心主义就是非要偏执的认为一加一等于三,天上有十个太阳。没有人的感官会给自己的本心传达这样的信息。
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除了维系生存,蕃畜人口之外,一切进步,都是为了满足以上六种感官的需求,一方面是为了满足感官对舒适和丰富的需求,另一方面就是为了创造复制和传播感官需求的可能性。
举个简单的例子,从原始社会就出现的绘画,到后来的摄影,摄像,直到现在的VR虚拟现实技术,都是为了复制和传播视觉感官的对象。某人看到了一个风景,想让别人也看到,怎么办?古代只能用画下来的方法。后来有了黑白摄影,彩色摄影,再到动态的黑白摄像,彩色摄像,可是这样视角和画幅依然有局限性,直到终于发明了眼镜式的VR虚拟现实技术。在单纯视觉这个感官维度,基本做到了可以完全复制视野的效果。
同时另一方面,在古时候,复制一幅画,到后来复制一张相片,复制一段胶片,都是效率很低,成本很高,而且很难保证不失真的。直到有了计算机技术,将这一切都转化为0101010这样的二进制数值,人类终于可以用极低的边际成本,无损复制视觉载体了。
人类在所有感官领域的追求,都是沿着与视觉追求相似的方向,既追求对感官载体的准确性,也追求复制感官载体的无损性和低成本。但是在追求的路上,不同的感官人类的进度是有很大差距的。比如,在听觉领域,我们已经能做到的和视觉比肩了,无损零边际成本的音乐可以很高效的在网络流传。早就已经不是想要听音乐就要花大价钱到青楼请艺伎的时代了。
而味觉和嗅觉领域的进展就缓慢的多,我们可以大规模生产香精和食品添加剂,但是还不能完全复制所有的气味和味道,更谈不上在用二进制数据的方式表达和储存,以达到无损零成本复制的高度。这就是为什么高雅音乐和口水歌的唱片价格接近,而好酒和普通酒的价格相差极为悬殊的根本原因。
多说一句,为什么前些年西式快餐可以开几百家店,而味道一致,而极少能有中式快餐可以做到。经营理念,管理模式倒再其次,主要是对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工业的理解和运用程度不同而已。同样牌子和口味的方便面,就可以做到全世界生产都一个味道,也是同样的道理。
到目前为止,人类更加一筹莫展的感官领域是触觉,连复制触觉的体验都完全无法做到。而男性和女性的认知间存在着一条巨大鸿沟,就是因为触觉造成的,那就是男性既无法理解痛经,女性也无法理解蛋疼。
上面这些感官,广莫只是浅尝辄止的讲一下,其实人类还有区别于其他所有动物的感官,也是最重要的感官,即人的思维。而思维的主要载体就是语言和文字。人类发明语言和文字,于是思维有了虽不完美但是有效的载体,纸张,印刷术,计算机技术的发明,使得复制和传播思维的准确度越来越高,效率越来越高,而成本越来越低。
接下来,广莫先讲一个东西方文化的重要区别,文字系统的不同。西方的文字是拼音文字,本质上就是用表音符号记录语言。而中国汉字是象形文字,本质上是用符号描绘外物和名相。这两种文字系统孰优孰劣呢,其实各有优劣。
拼音文字的优势是便于描述抽象的,世界上不存在的事物,比如各种哲学概念。只需要哲学家的思维抓住这个哲学概念,然后发个声音,记录下来,解释清楚,就可以传播了。这也就意味着没有什么实体的羁绊可以阻碍哲学家寻找和创造新的哲学概念。
而拼音文字的劣势是,文字必须跟着语言的变化而变化,而语言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是必然变化和分化的。这就导致同一种拼音文字最后就会分化成各种各样不同的文字,然后造成文化的隔阂。然后文化的隔阂推动政治的分裂,最后就成了欧洲现在的样子,操不同语言,使用不同文字的人们认为自己各自属于一个独特的民族,然后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
而象形文字恰恰相反,象形文字是在描绘事物,而不是记录语言,也就是说文字系统和语言系统是割裂的,无论语言如何变化,文字都可以保持不变,或者按照自有的规律演进。这就是为什么上古时代的语音和现在差异极大,而我们依然可以读懂三千年前的文献。了解汉语方言基本情况的人们,如果去看中国现代各系方言的地域分布,就会发现每一系方言所分布的面积,和欧洲那些国家的面积差不多大,因为这就是人类发展的规律,面积大到一定程度,语音的变化就足以隔断交流。然而只要文字是统一的,地域之间的向心力就不会被切断,具体表现在中华文明圈,就是只要有足够的政治军事实力,就要谋求统一。
那么统一的标准是什么?在历朝历代,统一的标准都是使用汉字的地域,说的冠冕堂皇一点就是教化所及之处。这也就是为什么无论古代的吐蕃,党项,契丹,蒙古和满洲,还是后来的日本,朝鲜和越南,都一定会放着现成的,先进而又完备的汉字不用,非要由民族领袖组织人力,人工生造出本民族的文字。因为没有独立的文字,在强大的汉民族周围,就根本谈不上民族的独立性。这也是蒙古国在苏联解体后,曾经短暂试图恢复老蒙文,没过多久就主动放弃,继续使用西里尔字母拼写蒙文的原因。因为国境那边的内蒙古有两倍于他们的人口在使用老蒙文,这件事想想就太可怕了。而现在欧洲的几十种文字,却没有一种是由某个民族领袖或者某届政府人造的,而是民众自发形成,然后由一个文豪写一本文学或者哲学著作将拼写规范下来,一种独立的文字就这样形成了。
讲了优势,再谈象形文字的劣势,象形文字的本质是绘画,那么对于抽象概念的创造,表达和记录以及传播就会非常无力。现在让我们画一个道,画一个玄,画一个無,画一个忠孝仁义,怎么画?所以古人就算脑子里有一个抽象概念,也必须要附会于一个现实中有的事物来表达。比如道,至今都和道路的道是同一个字,而玄是悬的古字,最有意思的是無,在甲骨文中,無和舞是同一个字,估计古人实在是不知道怎么表达这个概念,只好根据读音随便找个同音字替代吧。至于忠孝仁义,光是看字形我们也依然能体会到古人造字时的心路历程。尽管甲骨文大规模的出土发现是在清末,但是依然可以根据甲骨文与存世金文,石鼓文,篆书的联系和比对进行解读。而古拼音文字则毫无这种可能,必须有一段足够丰富的与已知文字对照的译本才能够释读,例如著名的罗塞塔碑。
这种文字系统的不同就会给以汉字为主要承载的中华文明带来许多负面影响。第一个影响是我们所有的古典文献和哲学著作,在《尔雅》和《说文解字》这两部工具书出现之前,很多概念,尤其是抽象概念的解释是书与书之间,篇章与篇章之间互训的,也就是说,某篇文章的某个字是什么意思,是需要通过其他著作的解释来理解的。这就意味着绝大多数文献和著作都必须被束缚在几条仅有的哲学链条上,否则就无法被后人理解,甚至无法被当时的人理解。比如《指物论》,比如《太玄经》,历史上的研究者寥寥,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其他文本能够与之互训,就没有绝对的把握搞明白作者写的是什么意思,更不要说领悟背后深邃的哲学思想了。
第二个负面影响是,在春秋战国之后,在这个文化系统中的普通人就失去了造字的权利,这就意味着中国人思考和哲学创造的元素都已经确定下来了。我们在头脑中思考的过程,是必须依赖语言的,只有头脑中那些能够用语言描述的内容,才是思考的内容,而语言和文字是一一对应的。换言之,如果一个人想出了一个不能用语言描述,不能用文字记录的东西,那么别说别人了,就连他自己都不会认为自己想出了这么个东西。所以到了后世,中华文明能创造的崭新哲学观念和思想营养越来越少,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新的汉字,也就没有新的土壤。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自从西汉的董仲舒之后,最大的哲学成就是肇始于北宋的理学以及在某种意义上对理学进行扬弃之后产生的心学。因为那时候中国人的思想有了之前从未有过的新素材,那就是陈抟祖师传出的太极图。
这种影响不但从古至今,只要我们还使用汉字,影响就会一直持续下去。在西方十六至十七世纪的哲学大爆炸时代,出现了几十种被称为某某主义的崭新思想,而同一时期,我们什么都没有,就连这些某某主义的称呼,都要等到没有历史包袱的日本人用半吊子汉字翻译出来之后,才辗转引入中华文明。而有些仅仅出现在中国历史中的抽象概念,明明有用,明明需要,我们却至今没有创造出对应的专有名词。例如,从秦汉分封改郡县之后,直到满清灭亡,这两千年时间我们的政治理念是什么主义?至今没有这样一个概念,我们依然驴唇不对马嘴的称之为封建主义,宁可让这个词在现实语境中偏离字面意思,也不去创造新的专用词汇。再例如,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社会状态,应该叫什么主义?依然没有造新词,而是语焉不详的称之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好了,点到为止。
象形文字的这种特点,不但对思想和哲学创新会产生影响,对于传播也会产生影响。例如我们至今依然在讨论什么是封建主义,无法在广大民众中形成广泛共识,广莫相信几百年之后,当人们读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词的时候,对于其内涵,范围和外延,也会陷入长时间的争论。
由于道教思想的高度抽象化,这种困扰在几千年的道教传播中,让修行人和信仰者都吃尽了苦头。比如当人们看到一个佛教音译词汇的时候,比如般若波罗蜜多是什么意思,是有标准答案的,只需要懂佛法的人传播就是了,而道教几乎所有复杂的抽象专有名词都有不止一种解释。
所以佛教可以讲依法不依师,而道教如果不依师,除非天赋神授,否则必然陷入到对每个字都认识,合在一起什么意思只能靠猜的窘境。可就算猜也不知道猜的对不对,也没有什么依据能证明猜对了,还没有什么依据能证明猜错了。每到一个修行的节点都要靠自己猜,再按照猜的修,再漫漫修行之路走过了三千多个节点之后,可能突然发现,早在第二个节点就猜错了,这时候的心情恐怕只剩下希望向天再借五百年了。
当广莫意识到自己那本以为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其实还被语言文字这根看不见摸不着的风筝线牵引着的时候,对于要通过写作来记录,表达和传播自己所思所想的兴趣产生了重大打击,而当广莫意识到人类文明传播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其实已经早早出现在自己出生之前的时候,广莫简直是绝望的。
下一篇我们讲这个重要的转折点,辩证法的出现,完善,分化和滥用。
净明法34丨广莫曰:从《洞神上品经》成道志学篇讲唯心主义辩证法
原创: 广莫先生 广莫曰 2018-10-08
广莫曰丨净明法
辩证法,顾名思义,本质上就是在辩论中取胜并说服对方的一种方法而已。
按当前哲学界的说法,辩证法最初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后世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将其完善,成为唯心主义辩证法的集大成者。
最后,由马克思在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基础上,将其改造成唯物主义辩证法,并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三大哲学基石之一。
太上靈寶凈明洞神上品經
出《正統道藏太平部》依《淨明宗教錄》校對
成道志学篇第十一
成道之人,亦當誌學。不私不曲,不犯邪欲。有壹念之,冥官考戮。天憲神機,本自幽微。堅固其形,無蕩無遺。保其長命,不墮塵世。塵世之人,帝王之身,百僚貴戚,以及農人。凡在下界,亦各有因。隨業以受,或貴或貧,或賤或富,不出於心。諸天之神,亦即世人。世人學道,即為天神。天神失學,復責世塵。學以不墮,守戒能循。五十萬劫,天蓬尊神。二十四劫,真武將軍。壹千萬劫,救苦真人。壹十五劫,日直元君。此非化身,世上之人。死而為神,仙而上升。天官記姓,地官錄名,水官記功。天樞都府,錄其官爵。有功無過,經劫不落。三元考第,名在異等。玉皇之命,高其德行。如此大仙,多不可記。略舉壹二,以述吾意。凡我後學,誌學無替。天中有文,天中有籍。可以興功,可以贖罪。幸有镃基,母或自棄。餓鬼畜生,各非其異類。亦各本人,罪犯而致。地獄天獄,不可輕視。
这篇经文主要讲的是成仙并不是件一了百了的事情,依然要努力合道,避免过失,谨防堕仙。反过来说,这也就意味着在道教的修行体系中,仙,并不是高不可攀,极难实现的目标。很多在修行门槛附近徘徊的人,会担心这辈子看起来是没什么希望了,大可不必如此。
其实,成仙人少的主要原因一是除去普通信众,真正信仰道教的人本身基数就不大,二是在信仰道教的人中,真正修行人的基数更小。广莫随便估个数,在全世界的华人群体中,按广义的道家修行体系修炼,能够登堂入室,或者连盲修瞎练坚持五年以上的人都算上,可能也不会超过两万,即最多只有七万分之一的人在修道。其三是存在幸存者偏差,真正的修行人,尤其是修行有成的人,更加倾向于不显山露水,而人们更容易在社交媒体和网络中看到的是不得门径者的哀叹和抱怨。
所以,正如经文说的一样「如此大仙,多不可记。略举一二,以述吾意」成仙没有社会普遍想象的那么难,只不过是成仙的人没有回头告诉世人,这个门槛到底在哪而已。
进入正题,我们讲辩证法。首先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包括辩证法在内的所有哲学命题,都是和恒星一样,在没有人类的时候就已经天然的存在着,而且相当一部分都被上古时代的人类日用而不知。这些哲学命题都是被哲学家们发现,总结,并用语言和文字记录下来以利于传播的,而不是哲学家们发明的。所以我们不能说在黑格尔之前,甚至在古希腊哲学诞生之前,欧洲人,或包括其他地域的全人类是不可能具有辩证法思想和使用辩证法的。只不过,大家用的时候不叫这个名字,也没有把它独立拎出来当回事而已。
黑格尔完善了唯心主义辩证法,并将其作为人类思维的一种重要的方法论,是有充分的正面意义的。因为这种方法论为每个人在面对任何与自己有关的问题的时候,都能够提供一种对自己有利的,令自己满意的,或者至少能够接受的解释。这样就可以为自己的精神世界建立一道防火墙,不至于受到外物致命的冲击。用通俗的话说,当一个人跟你说“哎,事到如今,不如想开点”的时候,接下来的话就一定会用到唯心主义辩证法。这肯定是有用的,因为想不开就容易做傻事。
在中华文化中,我们常讲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是典型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公案。如果站在超然的视角看,这个故事无非就是几个小概率事件叠加导致的极小概率事件。使得对于最初情况的利弊判断发生扭转,这种公案是只能用来安慰自己和自己所关照到的人,而不能当做经验谋求去在生活中复制和重现的。
所有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所有讲修行的人一样,都完全不可避免的会面对同一个困境,就是自己思考和修行的范围,仅仅是自己的本心以及所有投射在自己本心上的外物的集合,但是如果自己要表达,要描述,不可避免要借助语言和文字,然而自己表达出来的东西,传播到别人时,对于别人来说就是外物,就是客体。于是如果接受者本身不是唯心主义者,就无法理解表达者仅仅是拿自己举了个例子,而不是说自己的例子就是传说中的标准和真理。
讲这么多,广莫自己都觉得绕,我们还是打个比方吧,这个比喻下面还会用到。比如说李师傅是一个紫砂壶大师,要教他的学生做紫砂壶,那么李大师总要做出一个壶来给学生们看看吧。但是学生如果不把李大师做的这个壶当做一个范例,而是认为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紫砂壶都必须是要和这个壶长的一模一样,那这些学生充其量只能成为会做这一种紫砂壶的工匠。而如果学生也想要成为紫砂壶大师,就必须不仅仅掌握李大师的方法和技术,还要领悟精髓,做出属于自己风格的紫砂壶。
广莫在讲《庄子》时讲过,想要分辨一个人的境界是九还是一很容易,但是想要分辨其是五还是四就很难。那么在修行的圈子里怎么看人的境界呢,无论学道也好,学佛也好,其实很简单,只要看其关注的是“法”,还是“找到自己的法的法”。如果是前者,把法当做一个客体,一个真理,那么就还没入门,而对广莫来说其境界遥不可及的人物,是能把“找到自己的法的法”这个概念,当做一个“法”,然后一层一层无限重玄,到最后,眼里根本就没有了法,只有粟米粒大的一点灵光,有了这一点,反向重玄,就可以得到无数法,无限法,一切皆是法,一切皆不是法。行走坐卧皆如法,只是从来不讲法,因为这些法全是他自己的,对别人根本无法可讲。
作为一个职业道士,一般举反面例子的时候,广莫都不会讲道教中的人物和见闻,所以只好说说佛教的了。《金刚经》第二十一品非说所说分中有这么一段话,“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这段话的意思是释迦牟尼说他自己从来没有讲过法,谁说释迦牟尼讲过法,谁就是谤佛,因为这样的人根本没听明白释迦牟尼在说什么。而假如一个讲法的人说根本无法可讲,那才是在讲法。
释迦牟尼的境界真的是高不可攀,广莫啰里啰嗦讲的这些人家心里明镜似的。释迦牟尼知道他讲法四十九年,讲的都是自己的法,是拿自己的修行和感悟当做一个例子放在别人面前而已,假如有后世的修行人把这些当做真理,机械的理解,照搬,模仿,修出个不伦不类,令别人耻笑,这不是谤佛是什么。而真正的法该怎么讲呢,只能讲根本没有普世的法,每个人都只能有自己的法。这句话也应该用重玄的角度理解,叙述从略。
所以当广莫看到有学佛的还在讲某某佛经怎么讲,某某菩萨怎么讲,某某高僧怎么讲,某某法师怎么讲,广莫都不能说那样不对,这是修行必然要经历的过程,谁学做紫砂壶都得先看看老师打的样,只不过,在这个层面的,都还没摸着修行的门朝哪边开呢。还有一种修行人,在打着禅宗旗号之中的尤多,将行为处事,言谈举止刻意的公案化,去逻辑化,一片虚无化。这种人八成都是演员,戏子,既表演给别人看,也表演给自己看,时间长了,入戏深了,连自己都信了。遇到这种情形怎么分辨真伪呢?很简单,除非你是他徒弟,他对徒弟有义务,肯在你面前使这一套全活儿,相当于大师给学生做个样板壶,否则真有这境界的根本不屑于展示境界,因为展示境界这件事,与其所标榜的境界是悖离的。
这一点上,广莫还挺喜欢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的,少林寺可是禅宗祖庭,但是我们很少听到永信法师在公开场合一段一段的讲禅,似乎世面上也没有什么关于他修行的公案。只见他这么多年为了提升少林寺这三个字的影响力,长袖善舞,左右周旋。因为永信法师明白在他这个位置上,提升少林寺的影响力就是他的活儿,就是他的扫地,念经,敲钟。全世界的眼睛都盯着少林寺,他不去忙着提升品牌影响力,真的去扫地,念经,敲钟的话,那是演戏给谁看呢?不一定扫地是扫地,念经是念经,敲钟是敲钟,在其位谋其政,做自己该做的事,就是扫地,就是念经,就是敲钟。
这个世界上真正修行表演给别人看的并不多,但是修行表演给自己看的却真不少。那么修行的“下手之法”呢?这个系列的第三个宏大叙事会专门讲“下手之法”,也就是一般意义上所说的法。
最后再讲回辩证法,黑格尔也面临着这样的困境,他讲的唯心主义辩证法是只能对自己用的,是用来说服自己的,是用来跟自己辩论的,而外物,别人,不在他这个系统的讨论范围之内。所以对包括唯心主义辩证法的一切攻击,都是既有道理又没有道理的。
所谓没有道理是因为每个人的主观世界都是其他任何人不能跨入的禁区,简单说就比如李大师给学生做了个石瓢外形的样板壶,有人来攻击他说为什么做石瓢型而不做西施型当样板壶?这样搞岂不是全天下都只做石瓢不做别的了?遇到这种质问李大师会怎么想呢?大师只会觉得这是谁家的狗没有吃药就放出来咬人了。
之所以说还是有道理的,是因为一切唯心主义都具有不可复制,不可传播的特点,一旦大范围传播,就不可避免的出现如同《金刚经》所讲谤佛的效果。那么,如何让辩证法这门技术具备普适性和社会实用性呢,于是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就应运而生了。我们下一篇再讲。
净明法35丨广莫曰:从《洞神上品经》天道秘书篇讲唯物主义辩证法
原创: 广莫先生 广莫曰 2018-10-12
广莫曰丨净明法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宣传节奏和政治探讨中,甚至包括马克思恩格斯所实践的工人运动中,
使用的都是庸俗化的辩证法。
它的特点一言以蔽之,叫做拒绝用辩证的思维看待自己所使用的辩证法,
并且将逻辑停留在自己需要的位置,
把比自己多走一步和少走一步的人统统打成异端。
太上靈寶凈明洞神上品經
出《正統道藏太平部》依《淨明宗教錄》校對
天道秘書篇第十二
凡學上仙,必知所止。天中隱名,天中隱字。太上三清,空同赤耳。玉皇紫微,致遠仲智。南北二鬥,三臺所記。子辛子寅,庚戊丁壬,子癸之神。孟叔孟良,仲寶仲卿,季玉季幹,是乃二庭。三臺之中,雲育齊景,奉良請乞,四聖神君。太陽太陰,日月尊星,其名晅朒,五行之神。是亦別稱,水星名衍,火星名熒,木星名苗,金星名堅,土星名鎮。重領諸權,二十八宿,三十二天。恭華搖伯,楊琯倘玄。目局紫臺,阿那洞玄。亶法長駕,職後袞騰。砂劫那醜,回負陽邅。此其隱名,字載度人。諸宗立鞠,傳統魁輪。喬資美禁,首善特靈。嶽什寶駕,逢慮註延。稗捧德淑,此其經星。五星緯列,有其化身。天樞之主,是謂道陵。該括地象,皆是主首。五嶽四瀆,皆有其機。具列靈書,念之消災,百鬼所畏。沙河人名,不出其紀。
这篇经文虽名为天道秘书篇,但并没有讲任何常规意义上与修行有关的方法论,而是罗列了一大堆神和仙。其中大部分的神仙都不在普通信众的信仰体系中,换句话说,不是上香朝拜的对象。那么这一篇经文要告诉我们的就是,我们的修行核心在于信仰,信仰不是表象,不是姿势动作,不是把神仙名号宝诰挂在嘴边,而是内观其心,问自己真的相信这个神仙体系吗?真的相信神仙体系背后存在的逻辑吗?信仰神仙真的不是为了和神仙做交易,以求庇护自己在世俗中得到所谓的利益吗?那些不在平常崇拜范围内的神仙,在自己的心中,真的有位置吗?这些问题别人给不了答案,也不是谁能教得了谁的,自己念上个千八百遍,自己给自己答案。
我们继续讲唯物主义辩证法,一般来说公认的开端是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驳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这部十六万字的书用嘲讽带节奏的口吻,批判了以贵族青年鲍威尔为领袖的青年黑格尔学派广泛宣扬的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这种批判是有道理的,因为广莫之前讲过,唯心主义是各自存在于每个人的本心的,那么宣扬它,就意味着把别人的唯心主义当做一个客体。这就偏离了黑格尔的初衷,简单说就是一部好经让猪队友给念歪了。
那么,唯物主义辩证法就是真理吗?严肃的说,是的,而且是很多人心目中,梦想中的真理。但是,完善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是没有用的,没有力量的。因为本质上,辩证法就相当于把身国同构的概念再往前推,把天心当做人心,思考的范畴是人心的时候,这就是唯心主义辩证法,而把天心,把世间万物,把宇宙大道当做思考的范畴的时候,这就是唯物主义辩证法。更何况,唯物主义辩证法本身也是应该辩证看待的。这种重玄意味极为浓厚的车轱辘理,当然是永远正确的。所以唯心主义辩证法还是有用的,因为存在一个能用它的主体,就是每一个人。而唯物主义辩证法是没用的,因为它的主体是宇宙大道,宇宙大道什么都不做。
这也就是为什么现代哲学界已经不再探索和完善辩证法的原因。因为大家知道,无论唯心还是唯物的,都已经足够完善,到头了,已经到了语言文字能够表达和传播的极致了。再往前走的每一步,都仅仅是在文字与名相的泥沼中挣扎而已。
所以,广莫下面要讲的,不是传统的党校经院哲学讲的尽善尽美又毫无力量的唯物主义辩证法,而是庸俗化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关于庸俗化的辩证法,这里先尝试举个生动有趣又相对安全的例子。比如说,我们这些年在新闻报道中经常看到有关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的新闻,那么,在一些媒体口中,大量使用人工智能化的工业机器人来代替产业工人,意味着产业升级,意味着提升科技含量,意味着提升劳动生产率,意味着我们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了一步。而在另一些思考者看来,这意味着企业在人工成本不断高企之下的无奈之举,意味着会进一步造成大量工人失业,意味着将产业向国外转移的门槛更低了。
那么,这两种观点哪一种是对的呢?答案是,都是对的,如果只讲一方面,而故意逃避另一方面,甚至否定另一方面,那么就是在使用庸俗化的辩证法。如果还要给与自己视角不一样的人扣上某种帽子,那就是庸俗化的辩证法的中国特色版本,我将它称之为中华田园辩证法。
每一种主义,每一种运动,传播到中国之后,都会出现一个中国特色的版本,往往被戏谑的称为中华田园某某,而中华田园辩证法的特点就是,将庸俗化的辩证法和阴谋论相结合。
广莫讲过,一项技术必然会被掌握者用于对他最有价值的领域,比如说,一个精通相术的人一定会用这项技术来找终生伴侣,一个精通风水的人一定会先给自己家的阴阳宅地调理调理,同样,对于辩证法这项技术,如果不用在宣传领域,那就太不合情理了。但是,当宣传的对象是不定项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时候,辩证法就成了一把双刃剑。因为,如果想要辩证法起效果,就要让受众多多少少懂得些辩证法,可是当群众都懂得辩证法之后,并且可以活学活用的时候,辩证法的宣传效果就会越来越差,当出现像广莫这样可以用辩证法的思维看待别人所使用的辩证法的时候,一切宣传对广莫这样的人来说就完全失效了。
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社会意识的高度碎片化,整个社会再也无法用讲道理摆事实这种成本最低的方式达成共识,最终结果就是只有用威权和收买,才能够将人群的意识形态统一起来。
举个例子,中国互联网有一个独特的现象,就是我们拥有海量的自媒体。有许许多多像广莫这样有个途径能对某某事情发表一通言论,并且有一些人愿意看的人。这样的自媒体人在欧美的互联网社会相较而言要少很多很多。为什么?仅仅因为我们有独一无二的公众号么?当然不是,因为我们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全体公民都受过辩证法教育,可以有意无意间使用辩证法思维的国家。于是无论遇到什么公共事件,你跟他讲法律,他跟你讲道德,你跟他讲道德,他跟你讲人情,你跟他讲人情,他跟你讲道理,你跟他讲道理,他跟你讲法律,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群体立场,不同的时间维度,不同的对错标准之上,总是可以有话说,而且总是会得到一部分人的认同。这种国民议题最典型的就是转基因。
这么说可能还是太抽象了,再举个例子吧。比如说各大中城市的学校主动给学生减轻课业负担这件事,到底是促进了教育的公平还是促进了教育的不公?其实很简单,相对于有足够的金钱和家长人力资源的家庭来说,他们有更多条件可以用课外兴趣班填充孩子的时间,而没有足够金钱或者家长人力资源的家庭只好眼睁睁看着自己孩子在各个方面落后。看似促进了教育的不公,但是视角放大一点,对于乡村的孩子们而言,这反而使得他们有更多追上大多数城市孩子的机会,所以从这个角度,的确促进了教育的公平。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呢?广莫认为无所谓,因为国家最终需要的精英人才数量极为有限,而且精英的脱颖而出,更多依靠的是天赋,自身坚毅的品质以及机缘,跟小时候上过多少兴趣班真的关系不大。国家不会因为学校早放学一个小时而多出人才,也不会因此少出人才。
这么简单的道理,在我们的自媒体中简直就会成为随着公共事件定期发酵的话题,因为站在不同立场的角度都有话说,而且都可以大义凛然说的很有道理。那么在这一个话题中,社会就能酝酿出十几种立场,而社会上有几十个上百个类似这样的议题,大家在各种议题中党同伐异,社会的碎片化程度可想而知。如果对这个问题感兴趣,最好的田野调查场所是知乎,在那里每天都会给你新的惊喜,最终的结果就是,《1984》中讲的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并不是荒诞不经的笑柄,指鹿为马的典故也不是为了证明秦二世胡亥的愚蠢。在我们这个社会,所有的动物都有一个名字叫做鹿,同时也都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马。而我们每个人面对这种场景,都不会和胡亥有什么区别。
例如另外一件很有中国特色的事情,传销。为什么传销可以在中国大地屡禁不绝?是因为骗子手段高超?还是愚民欲壑难填?抑或者打击力度不够?这些都不是。根本原因是当所有人都受过辩证法教育的时候,骗子很容易将政府和媒体散布的对传销事业不利的消息以及微观的打击行为,演绎成官方的宏观调控,以控制登上发财大船的总人数。这样受骗者不但不会觉醒,反而会产生因提前登船成为幸运选民而来的荣耀感。结果就是政府只能用更高昂的执法成本将他们一窝端了事。这就是之前说的,当一个社会不能用讲道理的方式取得共识,而必须依靠威权或收买的时候,社会总成本就会高昂到不可承受的地步。
关于辩证法的道理,上古先贤们都懂,再叠加前面讲的汉字对于抽象概念叙述的无力感,于是他们发明了使用寓言的方式。用寓言讲道理,或者是广莫也常用的打比方,可以几乎完美的规避中华田园辩证法的桎梏。因为当其对广莫讲的本体展开辩证时,于语境无关,对喻体展开辩证时,则于话题无关。那么这种论述方式有没有办法破呢?当然也是有的,这里就不公开讲了。
净明法36丨广莫曰:从《洞神上品经》灵书上品篇讲降经与咒语的本质
原创: 广莫先生 广莫曰 2018-10-17
广莫曰丨净明法
最近两年,曾有无数人问过广莫,《洞身上品经》的此篇与下篇的经文究竟是什么?
甚至还有宗教学者在学术著作中就不同文献中的这两段经文,进行一个字一个字的校对。
而广莫这两年的回答都是,到时候会写。
现在,终于到了写的时候。
太上靈寶凈明洞神上品經
出《正統道藏太平部》依《淨明宗教錄》校對
靈書上品篇第十三
怛他蘇伽俱知瑟尼勃地鞞弊娑合羅婆迦喃盧雞波那羯例陀彌底提離瑟勃□悉多毗地奴抄訶帝野拏盤遮三慕般刺悉泥毗俱茶輸西那曳都翳曇揚岐羅□啰比計叱陀妳利般例耶儜菟□懺羅都嚧虛遮瞻婆那它麽□□多罔迦毗刺那盤遮摩地扇遮波剎那啒補稚視多拏虎□嚧雍波瑟悉地騰崩伽梵阿弊跋夜茶余阇夜檐訖埵彌泮咤弊乂演吉合曳幹曳幹質閉隸藥叉烏什伐羅輸藍質多地栗刺咤瑟質夜那夜波沙提甕莎尼釤那俱只他嚧呼嗚俺句底那羅刀底剎那雲風居那合蘇嚕那曇迦青那彌嚧合耶青莫嚧牯伴居訶耶悉但賴耆彌例婆訶
实话实说,广莫也不知道这经文究竟是什么,只能试着进行猜测,大概存在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许祖降经的时候,接收的道长自己也没有弄明白,又不好阙如,所以就如实记录下了这样的文字。就如同有些人在学英语背单词时,不懂词根词缀,也不会死记硬背,而是写几个谐音汉字记录下来,像三克油,蚊都死之类的。
第二种可能是这是咒,于是接受降经的道长就用自己理解的记录语音的方式记录了下来。接下来广莫会详细讲讲这两种猜测。
对于降经的具体过程,广莫不知道各位道友会不会有误解。降经这件事,自古至今都有,也不单单是道教的专利。但是,降经真的不像影视作品表现的那样,哗啦天上下来一个神仙,跟道士说,来来来,送给你一本书,或者我说你拿笔记下。不是的,真不是这样的。
降经更像是扶鸾,神仙祖师跟现实中的人,用的是不同于人类六感的方式沟通和传递信息,然后再由这个人,在自己的性灵中,翻译成六感可以表达和传播的方式,一般来说,先是思维,然后转化为语言和文字,有时候也是图画,比如符。只不过,扶鸾的一部分形式和表达,是给信众或者旁观者展示的,而单纯的降经,是神仙祖师和具体某个人之间的事,很多形式就没有必要了。注意,广莫绝不是说所有的降经都等于扶鸾,而是说,类似于扶鸾的方式,因为实在找不到特定的合适词汇来表达。
这种方式本质上是不同感官之间的翻译,就如同用文字描述某种味道,描述不明白,读的人不明就里,那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就像对于没有喝过威士忌的人来说,能理解泥煤味是什么味么?所有的经书在降世的过程中,都要经过从神仙的性灵到具体某一位道士的性灵,再从性灵到道士的思维,再从思维到道士的语言文字。这中间已经过了三道手了,每过一道手就会有损耗就会有谬误,真正写下来传世的经文和神仙的意志究竟有多大差距,完全不可考,所以出现这两篇这样的情况也很正常。
最起码,这说明接受降经的道士是非常实在的,既不瞎编乱造,也不随意附会,就原原本本放在这。这也说明净明道这四部经书,的确是许祖所降,否则谁制造伪经会造成这样呢?几万字都造了还差这两篇么?性灵这个词是广莫随意编的,非常随意,其所指代表达的内涵后面讲太上心传的时候会详细阐述,现在先当个符号看就行了。
既然说到伪经的话题,不妨讲一讲。伪经准确来说是一个佛教概念,因为佛教中有定义,只有释迦牟尼讲的才是经,其他的都不能叫做经,《六祖坛经》例外。有了明确的定义,才有真伪之辨。而道教是没有明确定义的,所以讲道教的经文哪些是伪经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逻辑上来讲,老子乃是太上老君化身,那么连《道德经》都是经过了前面讲的过了几手的过程的。只要落于文字,必然要经过大脑,只要经过大脑的处理,本质上就是不同感官之间的翻译。只要是翻译,就会有损失和变异。
广莫从不主张任何关于现在能看到的道教经书都是后人编造的说法,无论是受到佛教影响,故意写成如同翻译佛经的格式和腔调,还是如同净明道这些经书一样像人们心目中道经该有的样子。因为能接通神仙的性灵,也就是说能得太上心传并不是一件门槛很高的事,历朝历代都大有人在,所以广莫没有道理,更没有证据讲这些经书是编造的。
再说第二种可能,这些经文可能是咒语,那么问题来了,咒语的本质是什么呢?先讲一个故事,广莫有一个徒弟,她就问过这样的问题,广莫看她是天津人,就让她先去把德云社相声演员张云雷唱的《大悲咒》和《探清水河》各听三十遍再说。这里省略过程直接说结论。当徒弟听《大悲咒》的时候,因为听不懂,所以关注点就必然不在歌词,而在张云雷的演绎,这么说太温婉了,说白了就是能感受到他的骚气。而听《探清水河》的时候,因为能听懂歌词,注意力就不可避免的被歌词和故事情节所牵引。
是的,咒就是让人听不懂的,无论佛道。所以佛教的咒从来都不主张意译,一水儿的梵语或者巴利语音译。而道教的咒,在古代,也是很少落于文字,更多的是师徒间口传心授。如果没有极高的文化水准,八大神咒写在面前而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意思,也是非常正常的。有一个现象可以证明这一点,时至今日,我们的讯息如此发达,各种科仪本子,符法内密都在网上满天飞了,而八大神咒至今没有统一准确的版本,各个门派,甚至各个宫观都会有一些字词上细微的差别。这种差别就是长时间口传心授,不需会意的表现。
所以,也许这就是许祖传下来的咒语,接受降经的道长只好按照性灵中的片段音译成了这个样子。至于为什么用字上看起来很像佛经,那是因为在南宋时代,道教昌明而佛教没有后来势力如此强大,所以当时的道士并不会认为佛教有如今这般天大的威胁,自然也不会刻意规避,而梵文是他们那时候能接触到的唯一和文化沾点边的外国语。就像对于现在很多国人来说,一切听不懂的西方语言都是英语一样,而几十年前外语还只等同于俄语。
广莫认为第二种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因为第十五篇篇名叫灵书释梵,也就是说落笔者自己认为这就是梵语,还给像模像样的翻译了一下。之所以依然认为存在两种可能,是因为广莫专门就此找人问过,结论是这翻译货不对版。而且从逻辑上来推,理解这些文字也不是修行的必须,否则后来的刘玉祖师要么就会给出解决方案,要么他自己就卡住了。既然刘玉祖师的修行系统可以成立,可以传承,那就说明这并不重要。
多说一句,历史上曾有许多道派对佛教有不同程度的尊重和推崇,这在民间佛道斗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看来,是有点尴尬的。可是这在祖师爷们所处的时代问题并没有这么严重,他们也就不会刻意的划清界限。就好比广莫非常推崇梭罗,要是几百年后梭罗的超验主义成为中国的显学,十亿人民九亿超验,于是这个锅让贫道来背,说广莫开启了援梭罗入道之滥觞,这让贫道如何是好呢。另外,在祖师爷们的境界看来,无论援佛入道,还是援道入佛,还是三教从来一祖风,都不是在宗教组织架构的层面,到底是什么层面,后面会讲。讲完经文的问题,下一章就没什么可讲的了,趁这个机会,讲讲广莫对佛教的认识和看法吧。
净明法37丨广莫曰:从《洞神上品经》灵书下品篇讲南传与大乘佛教的不同
原创: 广莫先生 广莫曰 2018-10-22
广莫曰丨净明法
这些年,广莫接触到了不少修行人,这其中在修行上能聊得来的,大家能够互助互益的,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学佛,或曾经有很长时间学佛经历的。
广莫对此只能理解为,这和两种宗教的现实普及程度是相符的吧。
太上靈寶凈明洞神上品經
出《正統道藏太平部》依《淨明宗教錄》校對
靈書下品篇第十四
軌糜享釤跢揭毖□刺飄濫咤赭儜啒菟掘□罌粹蒿堙昵辮樺詛□天刳蠢蠕□蝦梟塊胤缺累鉆陷涎復毅濫攪忤悃鶴鉞撾戮促摝□愗餒□潰士魃愗硙魘蠱俍誣殫熠樞紐灣□綴秉岐妓霰褫驅邪割暴忿坦撬涎靴揖詈誅咄怛吽嚩密羅婆訶俺戶盧尾引摩怛他刀例本蜆魁鬼歆呵飄籠□那謹謹沙那銅蛇竭那風輪火車帝居怛訶風火交加梵翳微銷九梁橫梟揖卮泄誅靴詃弦訶詈奸吽嚩只知那怛例拏加三炁陀羅帝利蛇阇雲目帝那吠伽婆帝翳婆伽多只岐啰撾毗只知他翳帝夷帝羅義底南喝喝剎娑雞利女訶風輪火車
这篇经文的内容与上篇差不多就不再赘述了。刚好讲一讲广莫对佛教的认识和看法。实话实说,要写这么一篇文章,广莫也不怕那些佛教朋友生气,毕竟到我们这个状态,早就没有党同伐异之类的意识形态了。
首先广莫要说的是,因为道教的信仰和佛教的信仰是有本质区别的,甚至是根本冲突的,所以广莫并不信仰佛教,一点也不。只是把其当一种思想体系和哲学体系来看,因为广莫相信大道唯一,也相信其他宗教的宗师都不是骗子,所以其他宗教的修行系统必然会和道教的修行系统有一个最大公约数。
这就是广莫想要找的东西。基于同样的逻辑,广莫也会去关照天主教的修道院传统,某教的苏菲派,东正教的神秘主义等等。相对而言,还是佛教资料较多,容易上手一些。起码不懂了广莫可以随时打电话找人问问。
抛开藏传佛教不谈,这个是真的不懂。单说大乘佛教和上部座佛教,首先让广莫感到最困惑的是,两个教派在根本理念上有如此多的势同水火,绝不兼容的问题,为什么还能够彼此认同为同一个宗教。和佛教相比,道教正一派和全真派的区别真的很小,最多不过是方法论和具体操作层面的区别,信仰层面是完全一致的,而佛教就不一样了。那么就先讲讲大乘佛教和上部座佛教四个决不能调和的矛盾和冲突。
首先,上部座佛教与大乘佛教对于佛陀的境界理解就不一样。上部座佛教认为佛陀的智慧就是最高的四果罗汉,而大乘佛教认为四果罗汉不是最高果位,佛陀的果位更高,因为佛陀有一切种智,就是大众部讲的佛陀可以通过掌握一切万法的智慧而瞬间无所不知。就像咱们说的举一反三,举一反一万,一道通百道通。用《道德经》第四十七章的说法就是「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是的,这个一切种智看起来很道家。只不过大众部把这个举一反三的一,称为因缘,而我们强名曰道。而上部座佛教依照分别说部的主张,不承认这种说法,认为佛陀对于万事万物的智慧一码归一码,得一样一样分别格物。一通百通什么的不存在。
之所以会有这个问题的分歧,是因为第二个根本矛盾,物质是否实有。上部座佛教主张物质实有,所以得一码归一码,但是因为佛教是个讲逻辑的宗教,那么讲物质实有,就遇到一个问题,所有的物质都可以无限支离,最终支离出被称为“极微”的东西,那么,“极微”是否实有?上部座佛教主张极微不可再分,而且确实实有,那么大乘佛教就有机可乘,因为如果存在不可再分的极微,就与佛陀的根本思想缘起论违背。什么叫缘起论?《中阿含经》说「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和其它事物产生了羁绊才会存在有无生灭,而不能是单独的。那这里就没有“极微”实有的位置。于是根据这一点大乘佛教就认为上部座佛教见地不究竟,也就是说把佛陀的思想理解偏了。
这就又引出了第三个根本矛盾,佛陀的涅槃是怎么回事,是怎么个状态。上部座佛教对涅槃的解释就很原教旨主义,其认为无论身体还是精神都从三界中消失了,不存在了。而大乘佛教对佛陀涅槃的解释就很像我们的道祖老子和太清道德天尊的关系。就是说历史上的释迦牟尼佛是化身佛,只是神通化现而已。任务完成,真身就永远活在色究竟天,寿命无限,被称为报身佛。上部座佛教认为这不扯呢么,谁教你的?哪部原始佛经这么讲的?大乘佛教觉得你管我呢,我就这么认为了怎么滴吧,反正在中国有人信。在中国,咱们确实信,因为这种说法不但和道教的神仙体系可以互容,而且也符合老百姓的美好愿景。但是这就将涅槃的概念完全解构了。
第四个根本矛盾在广莫看来已经基本上是技术层面的了,就是作为普通佛教徒,佛法修行的目标是什么?上部座佛教认为这个问题和佛陀在世的时代没有区别啊,就是要证得阿罗汉果位啊。不需要成佛啊,因为佛就是创建佛教的阿罗汉,现在又不需要重新创建佛教,大家成什么佛呢?所以表现在具体的形式上就是,在南亚和东南亚佛教国家,很大比例的年轻人会去寺庙出家几个月或者几年,就跟上大学似的。
那么就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证得了阿罗汉果位,那么根据自己兴趣选择在寺庙待着或者回到社会,这没什么区别,别说出家回家了,就算生死也没什么区别。第二种是费了半天劲没证得,那么选择在寺庙继续修行,或者暂时放下,回到社会好好生活。所以为什么那些国家的信众尤其尊重僧侣,愿意供养僧侣。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群阿罗汉和即将成为阿罗汉的人啊。而大乘佛教虽然对阿罗汉的果位理解完全不一样,却不影响把尊崇佛法僧三宝搬过来。大乘佛教认为佛是指至高无上的果位,比阿罗汉果位高的多。任何人只要境界和智慧到了,都可以成佛,这跟是否创建佛教毫无关系,至于阿罗汉只不过是一群自了汉而已,并不足法。既然有成佛之路,就根本没有必要追求阿罗汉果位。
如果说对阿罗汉的理解不同,仅仅来自于佛果是否可以追求的分别,那么两种佛教对菩萨的理解,分歧就更严重了。大乘佛教体系中的菩萨,类似于道教神仙体系中想要成神而未成的体制内仙,可以存在十地圣果。而上部座佛教认为菩萨没有任何果位,就是凡人,只不过在六道轮回中积累波罗蜜多,然后等待佛教灭亡,他自己证得阿罗汉果位之后再创佛教,这才算成佛。如此严苛的条件,导致上部座佛教中,很少会出现菩萨这个概念,就如同大乘佛教也很少使用阿罗汉的概念一样。
以上说的,还只是正经经院佛学的层面,而我们普通老百姓更常接触到的是中华田园佛教,其构建了一个类似如来佛是皇帝,菩萨是文官,阿罗汉是武将,弥勒佛是太子的信仰系统。这让广莫说什么好呢。
所以虽然广莫这些年结缘了许多佛学上极有造诣的修行人,但是我们从来不会进行佛道之辩,反而可以相亲相爱,欢聚一堂。因为无论大乘佛教还是上部座佛教,各自本身都是教理教义逻辑自洽程度极高的系统,就是车轱辘理永远成立,实在因为自己修行不济,见地不高,车轱辘转不起来了,还可以从另外一种佛教中拿出些概念来当润滑油。所以我们没有什么可辩的,你真空生妙有,我一切可重玄,还怎么辩呢?
只不过当广莫遇到学佛的修行人时,就不免要仔细问清楚对方学的是哪一种佛教,因为广莫当年实在不能理解为什么上部座佛教和大乘佛教既然如此不可调和,为什么还不各自独立成为两种宗教。后来明白了,下面会讲。
这里插一句,每一本关于宗教史的书,都会讲佛道相互借鉴,到底相互借鉴了什么?一句话概括,大乘佛教向道教借鉴了整个信仰体系的架构理念。而道教向大乘佛教借鉴了作为一个鲜明独立的概念存在所必须的义理和经营层面的运作方式。
读到这里,想必很多人就会问了,既然这两种佛教有如此根本的不可调和之处,那么哪一种是真的,是真正的善知识呢?下一篇再解答这个问题。
净明法38丨广莫曰:从《洞神上品经》灵书释梵篇讲修行与大道的本质
原创: 广莫先生 广莫曰 2018-10-27
广莫曰丨净明法
广莫之前讲过如果说修行是门技术,为什么不能像其他技术一样可以清晰掌握,其根源在于彻底的主观唯心主义无法在人与人之间通过单一媒介简单复制和传播。
那么接下来广莫就要把主观唯心主义讲彻底,讲到语言文字能够到达的悬崖。
反正人类通过语言文字记录传播思想的时代在可预见的将来就会结束,所以广莫也不再需要在意后人是否还有话可说。
太上靈寶凈明洞神上品經
出《正統道藏太平部》依《淨明宗教錄》校對
靈書釋梵篇第十五
太上混沌,中有神仙。神仙之中,諸位大仙。森羅列宿,四象周贠。本在人世,修 真詮。赫然成功,忽爾飛騰。天帝命官,賜之幾筵。上帝賜名,靈書隱玄。靈書之紀,仙之主司。怛他蘇伽,是為其先。念之壹篇,解釋惡緣。聞汝呼召,壹時至前。或乃雲衣仿佛,或即玉佩鏗然。或有道士,或有官贠。或作力士,或作虎賁。護爾念經,經義甚玄。玄之又玄,閉目靜思。三十二天,升真識神。魂魄既熟,自然入局。我有寶圖,後有寶箓。有能行此,自然道足。鏈形之方,修真之術。救人之藥,教人之福。本乎孝弟,以至輔翼。天中之光,天中之精。天中之丹,天中之英。行此而後,汝可得之。誦之萬遍,身在南宮,名聞上帝。乘風馭空,翛然往來,或西或東。有諸後學,願聽而從。
这一篇经文就是上面那两篇的翻译,「怛他苏伽,是为其先」这句话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广莫只能说这种翻译和原文之间的联系,目前尚不在人类已有的知识范围之内。经文本身,也没有超出前文的范畴,无非是再次强调孝悌为本,然后修真,其次度人这个次第,作为净明道核心思想的意义。
在这一篇中,广莫首先要讲一个故事,这是贫道在今年即2018年年初的一段经历,正是这段经历,让广莫有了这个觉悟,也有了这种自信。
当时,广莫被爹座强制要求去做一个鼻中隔偏曲手术,效果是可以制止打鼾。本来以为是个很小的手术,刀伸进去剜一下再出来就成了。没想到住进医院才听说,这是一个需要全身麻醉的手术。广莫这一生从没有接受过全麻手术,当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一个有趣的念头油然而生。因为是全麻,所以需要有广莫的一位家属签字,这让所有人都始料未及,因为当时广莫所有的成年直系亲属,父母与妻子都恰好在两千公里以外。
于是广莫开始跟医院扯皮,希望在仅有本人签字的情况下进行手术。拖了好几天,扯皮失败,最终还是家人回来签了字,但是这也不会改变广莫尝试的决心,一旦起心动念,广莫就立刻明白这个机会实在难得。
因为广莫有过两次通过辟谷开悟的经验,知道了识神消隐到元神显现的过程,那么逻辑上一个人被全身麻醉的过程,不就是识神逐渐消隐的过程么。虽然广莫没被全麻过,也不知道会有多快,但是一定存在那个时间节点,只要广莫抓住这个玄关一窍,就可以达到想要的状态,这可比辟谷方便多了。
但是,毕竟全麻是识神完全丧失,何时恢复也不是广莫自己说了算,这跟辟谷大不一样,所以当时自己再怎么兵棋推演,也不知道到底会发生什么状况。就好比以前是放风筝,这次是遥控无人机,还不知道遥控器在谁手里。比如说,如果元神不想回来了怎么办?谁能负责保证它一定回来,这么无限重玄有没有终点?没回来是不是就算是世俗意义的死了?当时广莫统统不知道。这也是广莫不想让家人签字的根本原因,万一有所闪失,签字的人就会承受巨大的心理负担。
还好祖师爷保佑,一切如之前所料,广莫活着回来了,还带来了额外的收获,知道元神其实并不晕血。所以广莫准备以后逐渐劝服自己的识神也不要晕血了。
如果说与黄爷的结缘,让广莫得到了一张修仙地图,第一次的辟谷让广莫有了修仙的方向,第二次的辟谷让广莫确定了修仙的路线,那么这次手术的经验,就如同在三维空间中,三条直线可以确定一个点一样,让广莫明白了作为一个人,必须到达的那个点在哪。如果这么描述依然很抽象的话,可以再打个比方。还拿考英语四级来比喻,黄爷相当于告诉了幼小的广莫,这个世界上有一门学科叫英语,学好了可以拿到四级证书,进了社会方便就业,第一次辟谷相当于了解到了一种学英语的方法,第二次辟谷让广莫相信这种方法对自己简明有效。而这一次手术,相当于让广莫知道了四级的及格线是多少分,然后做了大量真题试卷,确定广莫的英语水平通过四级考试毫无悬念。如果你们能感觉到时隔半年,现在广莫讲的东西比之前解三部经时有些进步,这就是原因了。
换句话说,这时候的广莫,告诉自己,这一世,作为一个人的修行生涯已结束了。广莫不愿意追求满分通过四级考试,死亡对广莫来说就相当于考试,早考晚考没有什么区别。剩下的时间,广莫会去做点有意思和感兴趣的事情,无论如何,写这种文章都不在广莫的兴趣范围之内。当然毕竟时间还长着呢,万一白日飞升了,广莫也会欣然接受。
接下来,广莫要讲在这个世界上古今中外所有修行系统中,最本质的东西。
前面讲《道元正印经》的时候,广莫详细解过“消息”这个概念,岂止是鱼在水中,我们在世间也一样处在消息的包围中,而我们已经习以为常到了意识不到这些都是消息。我们和消息之间建立关系和纽带的途径,就是我们的感官。再次强调,这些感官是包括思维的,而且思维与其他感官相比,并没有什么独特性和崇高性。说来惭愧,这一点是广莫接触了佛学后才领悟到的。以前广莫会刻意的不修边幅,甚至到了衣衫褴褛的程度,去幼儿园接孩子时都会被嫌弃。而广莫却以不屑于审美,不注重感官而自彰。后来广莫发现,在思维上的这种极致追求不也是一种审美么?这跟节衣缩食买昂贵设备的音乐发烧友有什么区别?想明白了这一点,广莫就迅速的让自己的其他感官领域达到了大众都理解的正常水平,过上了穿一身名牌的生活。
继续讲消息,我们所有用感官能感知到的,摸到的,看到的,尝到的,嗅到的,听到的以及所有思维想象的所及之处,以及触动我们喜怒哀乐一切心弦的波动,统统都是消息。那么,是什么包裹着,容纳着这些消息?不同宗教,不同修行系统都有专有的名字,我们道教就强名曰道。那么,怎么能够感受到宇宙大道?所有修行系统的方法本质上都一样,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尽可能排除感官的干扰,接触到的不再是消息的时候,剩下的就是大道。那个发现只剩下大道的我,就是真我,就是主人公,就是真种子,就是元神。为什么所有的修行方式说到这都说不明白了?因为那种状态没有消息,也就没有感官,没有感官,也就没有思维,没有思维就没法转化成语言文字,于是就无法记录,表达和传播。
如果说非要让广莫讲讲那是个什么样子,那姑且把那个状态下接触大道的纽带也当做另外一种感官。注意,只是姑且当做,而不是说那真的是一种感官。因为这样说才便于描述,这时广莫已经在语言文字和思维所能表达的尽头徘徊了。广莫穷尽一切手段,发现要用文字表达,就意味着必须要进行的步骤就是把那个状态的感官转化成思维,而前面讲过,在跨越感官时描述和记录,本质上都是比喻和互训,就如同用文字描述味道一样。既然无论写的多么抽象也还是比喻,那么干脆用更加具体的事物来比喻好了。
这种状态就如同每个音箱外放时都会有电流产生的背景杂音。这个背景杂音平时放音乐时当然是听不到的。那么要想听到,就要把音乐的音量尽量调下,然后在尽量安静的环境下,尽量专注的去听。广莫之前的辟谷,就如同在不断的提高专注力,不断的调低音乐音量,然后听到了电流杂音。而这一次手术,是相当于广莫直接把音乐关掉了,于是电流杂音史无前例的清晰。于是广莫可以非常自信的判断,就是这个声音。
可能很多人都没有认真用严谨的逻辑去思考过丧失一切感官后会剩下什么,这并不意味着看不见,因为看不见依然能看,感官依然存在,只不过被看的客体是一片黑暗,没有信息来构成意义。其他感官同理。丧失感官意味着在人世间绝大部分被我们定义的概念和价值都彻底的消失了。在那种状态下,没有任何度量衡,没有长宽高,没有空间,也没有时间,这同时意味着我是没有边界的,我既完全不在,也无处不在,因为没有空间概念来定义我的边界。也没有喜怒哀乐,没有痛苦,也没有享受,这种状态在佛教有个专门的词,叫做极乐。为什么叫极乐,广莫那时候才领悟,这个世界的终极意义是什么?是存在。一切正面的负面的能描述的不能描述的全都没有了,然而我还存在,因为没有时间概念,所以必然还永恒存在,这难道不是最大最长久的快乐么,这不就是极乐么。严谨的说,广莫没有体验到永恒,这个概念没有尽头,所以无法体验。就如同几年前广莫讲过的没有办法去证明一个人不会死一样。
回到上篇的问题,大乘佛教和上部座佛教的终极分歧,如何理解佛的涅槃,哪一种是善知识,是正确的?这里广莫再做个比喻。假设说我是一块冰糖,因为是固体,所以我的边界是确定的,长宽高都有,就这么一块。冰糖以外皆非我。然后我开悟了,我证到这一步了,我被扔进一锅水里了。我看不到锅有多大,权当无边无际。当然,现实中并没有无边无际的东西。于是我成了一锅糖水,我完全不在了,而又无处不在。这时候,我发现这锅水里还有盐,有醋,有味精还有酱油,这是一锅综合调味汁。这时候的我处在什么状态?这时我说不管有别的什么,这还是一锅糖水,有错么?没错。我说这是一锅有糖的综合调味汁有错么?也没错。这就是不同佛教对佛的涅槃根本分歧的原因所在。而广莫因为有信仰,这是广莫的惯性使然,所以在那种状态下广莫知道自己和自古以来修行有成的仙人们在一起了。虽然很快手术结束,广莫这块冰糖就如同被萃取出来了一样,又成了一块冰糖,所以广莫还能在这里写下这些文字。但是广莫知道了自己是冰糖,可以被溶解在水中,成为糖水。
这是广莫的信仰,那么释迦牟尼的信仰是什么?他信佛教么?当然不信,因为他是人的时候还没有佛教。他信佛么?当然也不信,他后来成了佛,他不能自己信自己,这不构成意义。所以,释迦牟尼什么都不信,所以他自己讲的法,对涅槃,对他自己入灭的定义,就是一锅糖水,其他调味料不认识,也不在感官范围之内,所以就是没有。就如同一锅糖水里还有同样无色无味的硫酸,不让你喝你就不知道。啊,做比喻太难了,这时候就不要苛求硫酸和糖的化学反应了。
换一种抽象的角度阐述这件事,大乘佛教的信仰体系中,必须有释迦牟尼佛的位置。而上部座佛教的信仰体系,是释迦牟尼佛阐述的体系,而这个体系中不一定有释迦牟尼佛的位置。
后面,广莫会讲,信仰在修行体系中不可替代的意义。
最后,广莫解释一下,这一手术的经验,是净明法吗?不是。是中黄直透法吗?也不是。这甚至都不算是修行,只是一段有预谋的奇遇。千万不要在没有开悟的情况下尝试复制这种经验,因为广莫也不知道那样会有什么样的风险。那么做就如同说既然三维空间中是有了第三条直线才确定的一个点,那么前两条直线就不用画了。如同说一个人吃了三个包子吃饱了,那么干脆只吃第三个包子好了。只不过广莫想如果有境界到位的修行人,遇到偶然的不测,需要去医院接受某种全麻手术,假如伤病过于痛苦,倒是不妨借此机会夺舍而去了。
净明法39丨广莫曰:从《洞神上品经》图书可入篇讲神性的惯性
原创: 广莫先生 广莫曰 2018-11-03
广莫曰丨净明法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上一篇广莫是留下了一个逻辑盲点的。
那就是当不受感官以及感官所带来的消息的影响的情况下,
广莫依然知道自己有信仰,依然能觉悟和察觉神仙的存在。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惯性使然。
什么惯性呢?神性的惯性。
太上靈寶凈明洞神上品經
出《正統道藏太平部》依《淨明宗教錄》校對
圖書可入篇第十六
諸學仙童,必知凝神。凝神謂何,變化身形。可以鏈養,自然升真。升真謂何,必乃識神。何以識神,得我寶圖。元炁之本,流演之綱。升仙之藥,升仙之方。得之雲何,何為之因。何為之因,孝弟六親。能孝弟者,可行吾書。吾書非常,上帝之符。帶符步圖,忽然乘虛。日月之華,五星之精。合而為丹,以養汝形。日月之銳,五星之鋒。鑄而為劍,以保汝身。身形既固,以安性命。復有靈符,可以辟鬼。鬼邪不侵,道已成矣。用救下民,用超生死。天中之官,天中之職。天中之衣,天中之食。耳有仙藥,目有仙花。逍遙上天,三清之家。中有定官,中有近臣。天中之尊,天中之神。天中之職,得而列名。諸學仙童,無敗吾教,謹而行之,修吾至道。如有善人,學以質心,盟書黃金,祝於神明,無妄付人。
这一篇经文重点讲一句:「能孝弟者,可行吾書。吾書非常,上帝之符。」字面意思很简单,只有能做到孝悌的人,才可以按照祖师爷传下的经书来修行,祖师爷的经书非同一般,乃是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赐予的凭证。广莫想讲的是,为什么很多宗教和修行系统,都要对学者和修士的道德或心理状态有所要求呢?尤其是道教的经书尤甚,几乎所有门派都强调想要入门修行,必须忠孝,必须慈悲,必须有功德,必须尊师重教。
仔细想想,这件事逻辑上似乎有问题。在现代社会,所有的知识和技术都不会对道德有要求,善人能学会的东西恶人一样也能学会,没有任何区别。那么这是祖师爷为了教化世人而故意这么说的吗?其实不是。而是我们忽视了学习现代知识和技术的过程中,暗含的道德标准,概括的说,就是虔诚和恭敬。
这个概念在宗教中和国学中使用较多,在世俗学科中,往往用兴趣,或者主观能动性之类的词代替,其实精神内核是一样的,说白了就是对所学习的事物的态度。很多人上学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同学,因为他不喜欢某个老师而学不好这个老师教的课程,可能下学期换了个老师,这门课的成绩就突飞猛进。或者还有的同学,学的好历史却学不好政治,学的好物理却学不好化学,这些现象必然不是能力或者天赋产生的,而仅仅是学习的态度有所区别而已。
在世俗的学习中,因为谋求的都是知识,态度问题还不是最要命的,对虔诚和恭敬的要求程度也不必那么高,而在宗教和修行领域,这就几乎是最重要的因素了。
我们身在道门中的道士,对于道教学术届几乎由并不信仰道教的社科学者所主导的现状,或多或少都有些腹诽,也只能哀其不幸,无可奈何。由于他们没有对道教和祖师爷的信仰,所写的东西一定是站在第三方立场上审视的产物。就好比来旁听公开课的教育督导,不可能真正感受到听课学生的感受,自古以来也没有听说哪个道教学者单纯因为道经读的多而在修行境界上有所成就的。
更可怕的是,我们现代修士大多都是从正常的学校教育中走出来的,接触道教之后,不由自主或多或少的在阅读道书,学习道教的过程中,带有在学校读书时的各种习气。自己不自觉的就带有审视,甚至批判的目光看待祖师爷的经典和其他同道的言论,或者因为自己师父,师兄弟,某一派某一道士的缘故,而对一些内容产生成见。在学校,还有大大小小的考试,能起到警醒纠偏的作用,学道可没有考试,所以很多人说起来也是与道结缘多年,书也读了不少,师长也交流了不少,可一张嘴就知道还是个门外汉。这种八成不是能力天赋机缘问题,而是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态度问题。
为什么很多经书都有诵经千遍,其义自见,天理自明之类的说法。那是因为如果一个人态度不谦卑,不端正,不虔敬,就不会真的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去反复颂念,这个诵经千遍,是打磨矫正自己本心态度的过程。自己的位置摆对了,自然就有神仙与你天人感应。有的人不解真意,让读千遍就读一千遍呗,画着正字,数着数,一遍又一遍。这是干嘛啊,跟祖师爷做定量分析实验么?
那么究竟在学道中该把自己摆在什么位置呢?这一段经文给了很中肯的建议,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孝悌不亏,那么就当自己爸爸写的书来阅读就好了。
下面讲何谓神性的惯性。或许有的道友已经注意到了,印度教作为延续两千年以上的信仰系统,成熟很早,生命力又强,却少有发展和变化,印度教中很少有著名的宗教哲学家,也很少有由人成就的后天神祇。而道教就有大量的历史人物,由于世俗贡献或者传教功德,受封神祇,享受信众的信仰和膜拜。代表西方世界的天主教呢,有更加数量庞大的天主教徒被封为圣徒,得到后世的纪念,与此同时,天主教的经院哲学也是所有宗教中最为发达的。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差异?就是之前讲过的文明的基石。
印度文明的基石是無,所以绝大多数印度人并没有利他的意识。因为利他就一定需要其他文明基石提供合理性和必要性。换句话说,直至今日,大部分印度教的修行人都甘当自了汉,自己修成即可,也不在乎别人从世俗角度对自己的观感,这种观感本身就是在传播。更不会主动传教,扩大影响,度化众生。他们既不愿意做,也不愿意讲,自然也就不出什么经院哲学家。对于任何宗教和哲学体系而言,都不是想到了就有贡献,而是一定要表达传播出来,才算是有贡献。没有贡献,就不需要被崇拜或者纪念,那么就很少有后天神祇了。
我们中华文明的观念是审美。审美的本质就意味着需要和外物产生羁绊来表现。举个最简单直白的例子,假如一个人在音乐方面有审美的需求,那么他必须得做点什么,可以是制造乐器,创作,演奏,评论,欣赏,甚至简单到关注,点赞,转发。假如这个人什么都不做,恐怕他都无法让自己认同他在音乐领域有审美需求。而只要做点什么,哪怕就是最简单的关注,也是为推动音乐领域的发展提供了一份最微不足道却真实存在的价值。现在大热的粉丝经济学也正是如此。所以道教的后天神祇中就会包括以下几种人:伟大的艺术家,医学家,教育家,做出突出贡献的文臣武将甚至帝王,各种道德楷模,传播道教的道士,著书立说的宗教哲学家,保境佑民的乡绅和流民帅等等。他们本质上都是在表达和传播自己精神层面的审美需求,换言之,审美需求是他们不甘当自了汉,为社会为文明为宗教做出自己力所能及贡献的原动力。
到了基督教世界就又不一样了,天主教宗所封的圣徒,少部分是为传教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封建君王领主和传教士,更多的是殉难的普通基督教教徒。换言之,如果一个基督徒因坚定信仰而牺牲,哪怕他没有做出任何贡献,也会因此而被封圣。这种情况中华文明几乎就不存在,我们也几乎没什么人因为宗教信仰而被迫害致死。之所以出现这种区别,是因为西方文明的基石是观念,所以纪念殉道者,可以向活着的人强化观念,这就足够值得纪念了,有没有贡献并不重要。
讲了宗教间的对比,再讲讲中华文明的信仰体系。我们的后天神祇在受到民众崇拜的时候,往往都会有一个职责或者倾向,比如什么情况拜关公,什么情况拜妈祖,什么情况拜文昌帝君。这种区分是根据什么来的?是根据他们的神迹吗?不是,是根据他们作为人的时候的人迹。换言之,他们在人世中,做了哪些伟大的事情,就会在同一个领域受到膜拜,并能够在这个领域庇佑膜拜他的人。这说明这些倾向在他们成仙封神的时候,是可以带走的。为什么?因为这些是镌刻在元神中的,而不来自于任何感官。
打个比方,假如一个人喜欢看美女,突然有一天他瞎了,难道他就不喜欢看美女了?当然不是。他会依然喜欢看,至于是否看得到那是另外一回事。喜欢看这个倾向并非来自于感官,也就不会随着感官的消失而消失。这就是广莫讲自己的元神在没有感官的情况下,依然知道信仰的原因。甚至广莫可以说,广莫依然知道自己是净明弟子,在一片虚无中,该去找谁,谁会来找广莫。
这就是对修行人来说,信仰的重要性。没有信仰,一方面到了这个境界就如同迷途的羔羊,再也找不到任何意义。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信仰,没有祖师慈悲接引神仙点化,那得有多高的天赋和机缘巧合,才能到达这个境界呢。估计得释迦牟尼佛那个程度吧。
多说一句,前面讲过,一般情况下有两种人容易在文化艺术哲学领域有大成就,一种是自己所在民族的文明基石体现到极致的人,另一种是由于各种原因或许是天赋或是经历,身上兼有本民族和其他一种民族文化基石的人。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证得阿罗汉果位之后,不是夺舍而去,而是花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创建佛教,度化弟子,这本身就是中华文明基石的体现。换言之,这种事除了他,也就只有中国圣贤的默认值是要这么做。而整个印度几千年的文明史,这样的伟大圣人也仅此一位。
下一篇,广莫要讲的就是,为什么广莫至死不渝的信仰许祖,做一个心无旁骛,至今没有其他任何缘法,也没有其他任何师承的许祖门下净明弟子。许祖信仰的特别之处在哪里。
净明法40丨广莫曰:从《洞神上品经》妙有宝图篇讲许祖信仰的特殊性
原创: 广莫先生 广莫曰 2018-11-07
广莫曰丨净明法
广莫之前讲过,一位后天神祇的倾向和关照的领域,不是在源于神性,而是来源于其本身的人性。
那么许祖的事迹和功德,在所有道教神祇中是独一无二的。
这就是,许祖在道教神祇中是唯一一位做到以一己之力既在世俗层面广泛利益民众,又在修行层面带几十位弟子和家人成仙的神仙。
太上靈寶凈明洞神上品經
出《正統道藏太平部》依《淨明宗教錄》校對
妙有寶圖篇第十七
何為寶圖,升真機關。背南面北,存作星壇。壇高為何,九尺有二,日月左右,二鬥前後,華蓋在上,復有朱雀,白虎青龍,玄武同壹,乾坤根巽,列位無差。存神馭炁,掏彼卯文,身衣法服,如所度箓。直詣人門,丁罡而入,丁罡三步,升壹級壇。自壇左行,念吾神咒,直向地戶。復亦左行,念吾神咒,直入天門,入天之門,如有仙人。仙人二人,玉童玉女,侍香傳言,以度於汝。長跪閉目,若有神人,乘五色雲,服衣上清,傳玉帝符,呼子之名。復有壹人,執彼瑤爵,瑤爵之中,有玉霞漿。北鬥之中,有壹黑炁。南鬥之中,有壹赤炁。日月之中,有彼紅炁,有彼白炁。華蓋之中,有五色炁。流入杯中,汝能受之,再拜而飲。放訣下壇,右旋而出,出念吾咒,自然有益。庚申甲子,三元三會,勤而行之,則元綱流演之括秘也。
太上靈寶令明洞神上品經卷上竟
这一篇经文,描绘的是旧净明道坛场和科仪的场景。之所以与现代道教的科仪有很大区别,是因为现代科仪的仪轨,包括音乐,科本,都是明朝或明朝以后的产物,而明朝之前的科仪已经全被改进或失传了。之所以会是如此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发明出按照现代标准准确记录和传播音乐的书面方式。会弹古琴的都知道,同一份古琴减字谱,让十个人谈,连外行都能听出来是十个样。而西方的五线谱,让十个人弹,无论弹得如何,基本能听得出是一个样。
这还是要从文明基石的角度去理解。我们的音乐,是让演奏者言志的工具,每个人志不一样,心性不一样,演奏的音乐自然也应该不一样,所以追求准确可复制的音乐是没有意义的。再加上儒家六经中的《乐经》失传太早,中华文明在音乐层面就再也没有哲学层面的论述,自然就成了每个音乐家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了。而西方音乐在中世纪的主体是天主教音乐和赞美诗,为了维护上帝和教会的权威和统一,就必须想办法让世界各地的赞美诗都一样,这中间并没有个人才智发挥的空间,那么很自然就要发明一种可以准确记谱的方法。
由于失去了音乐的纽带,道教科仪在数百年间保持准确完整的传承显然是不可能的,在全国各地保持一样就更不可能了,于是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变化分化就成了必然。直到现在,天师府统领三山符箓已经八百年了,江西天师府科仪与江浙沪上清科仪依然大不相同。全真也是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方言曲调,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的音乐无法准确记录。
净明道的情况就更特殊了,根据记载,南宋旧净明道是擅长和重视净明道科仪的。而刘玉祖师肇建的新净明道对科仪却采取极端排斥的态度,所以整个元明时代,虽然净明道士中不乏饱学之士和朝廷重臣,却再也没有继承发扬出新的净明道科仪体系。广莫在这里斗胆猜测一下,很有可能由于上述原因,旧净明道的科仪根本没有传承到刘玉祖师的时代。关于科仪,下一个宏大叙事讲下手之法时还会涉及,到时再细讲。
这一篇广莫要讲许祖信仰的特殊性,换句话说,为什么我们要信仰许祖。
许祖生在乱世之中,本来为官一方,守土有责,许祖却为了让老百姓有更美好的生活,带领数万民众长途跋涉,迁徙到更安全的地方,然后带领弟子斗蛟龙,治水患。对于读过《东晋门阀政治》这本书的人来说,读到许祖的事迹,很容易想到一个词,流民帅。只不过像刘牢之,郗鉴,刘裕这些流民帅更多的是带领部众打仗,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略。而许祖更倾向于带领民众开荒屯垦,生产粮食。这也是许祖一定要下大力气治水的原因。要知道,在南昌到鄱阳湖一带的水位高低,水势进退,本就是变化幅度极大的现象,别说在东晋时代,就算是一千年之后,那里的治水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成就。只能是水来人就走,房子和农田距离江河湖泊远一点就是了。
那么许祖为什么非要治水呢?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他们的人口超过了环境的负荷,而且为了丰衣足食,甚至支援前线,谋求多开垦耕地,最重要的是,他们必须生活在一起。这就导致局部人口密度过大,不得不与周期性侵蚀土地的洪水斗争。许祖不但在世间庇护着数万信众,在一百三十六岁功德圆满,白日飞升的时候,竟然带着全家四十二口,连同鸡犬拔宅飞升,这在所有道教神仙中是独一无二的,可以想象这是怎样的功德,这是怎样的慈悲。从许祖的人迹,就可以知道许祖的神迹。
许祖带了那么多人飞升之后干嘛呢?这就要说起道教神仙体系中另外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那就是净明院。在《道藏》中记载的净明院,就如同一套完整的行政班子,有一批大大小小的神仙各司其职。掌管不同的事务。如果非要类比,就好像汉朝时候,丞相是可以开府的,然后设置大大小小的事务性官员。最为我们所熟知的是曹操。他做了丞相之后,手下的很多谋士,都是丞相府的官员,而不是汉朝的官员。举个例子,因鸡肋事件被杀的主簿杨修,这个主簿就是指丞相府的主簿。
这个净明院是管什么的呢?净明院管的就是人世间的一切事务。最后广莫也得到那去,所以这么多年广莫一直说,希望到时候能当个城隍。
我们来看许祖的宝诰:
混元始祖,一炁分真。
多劫之前,積修至道。
勤苦備悉,經緯逾深。
萬法千門,罔不斯歷。
救災拔難,除害蕩妖。
功濟生靈,名高玉籍。
眾真推仰,宜有甄昇。
大悲大願,大孝大仁。
九州都僊太史,高明大使。
雷霆泰省,天樞伏魔上相。
至道玄應,神功妙濟。
掌九天司籍,太乙定命,註生真君。
三天按察都檢校,普天奏議大夫,天醫大帝。
歷劫度人祖師,凈明普化天尊。
具体就不逐字解释了,字面意思也不难理解。这里广莫只讲几个要点。
九州都仙太史,讲的是许祖的管辖范围遍布整个中华地区。虽然江西人民奉许祖为地方保护神,事实上许祖并不仅仅可以庇佑江西一地。掌九天司籍,太乙定命,讲许祖掌管人世间的生死。三天按察都检校,讲许祖负责考察人间善恶正邪。普天奏议大夫,讲许祖需要将人间民情向玉皇大帝汇报。天医大帝,讲许祖是医学界最高神祇。历劫度人祖师讲许祖如同在人世间一样,接引修行人历劫成仙。净明普化天尊,讲许祖度化庇佑世人没有任何身份的区隔。所以说,逻辑上不是讲许祖在庇护净明弟子,而是只要虔心信仰许祖,就是净明弟子。反过来说如果不虔心,哪怕净明道士的身份再合法,净明道的知识再完备,净明法修的再有成,也不是净明弟子。当然最后一条广莫认为逻辑上并不能成立。
所以许祖和许祖的净明院,管的是人世间一切生老病死,外加修行人晋升渠道。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相当于一国的国务院。在江西,信众称许祖为普天福主净明普化天尊,广莫前面讲过,人生在世,无非是追求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这也就是许祖虽然是净明道的祖师,但是在整个道教界,不分地域,不分门派,却享有崇高的地位和普遍的尊崇的原因。
那么,我们该如何信仰许祖,如何信仰神仙?这就是下一篇要讲的话题。
@楚国之木在天尽头 2018-08-16 14:55:57
请问道长,人的潜意识对应三魂七魄中的哪一个?爽灵吗,意识似乎更像爽灵的特性
-----------------------------
把不同的名相系统非要放在一块比较和解释,是没有意义的。
净明法20从《中黄八柱经》正位章讲人身中也有风水
原创 2017-12-12 广莫先生
这一章讲的是人身的风水。既然已经把人身比作了房屋,房屋有风水,人身自然也有风水,而人身的风水,核心就是一个正字。
太上靈寶淨明中黃八柱經
出《正統道藏太平部》依《淨明宗教錄》校對
正位章第七
道者適乎正中。得正中之道,則洞然而已。何謂洞然,如彼卜宅。各安其居,宜前堂後室,各適其居。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各守其方。於是布八卦,定三田,知升降,審節候。明自明也,而吾以不明明。白自白也,而吾以不染染,不明明,則莫大之明。不染染,物不得而染。以之識正果,全正真,超正路,出正途。泰然圓融,恰然不動。此名正位之本,識鼎之所。既識鼎所,還丹可取。
这短短的一章经文,就出现了七个正字。这个正是主观概念还是客观概念呢?从自身来说,是主观概念,就是找到左边的极致,再找到右边的极致,然后待在正中间。极致在哪里,对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人来说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正也是主观概念。
然而从社会学和统计学的角度来说,正又是客观概念,这个正就是忠孝。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已不再是初生的婴儿,都或多或少受到了时代和环境的塑造。因此,每个中国人的正也是相似的,正如大家对忠孝的观念是相似的一样。
从宇宙大道的角度来说,就无所谓主观还是客观了。所谓环中之道,就是左边的极致和右边的极致是相接的,那么每一个点都是正,每一个点也都不是正。只不过在还没有与道合真之前,只需要知道有这回事就行了,非要强行站在大道的立场行事,只会自取其辱,或者陷入虚无。
那人身的风水又是什么呢?这里先要明确一个概念,人们追求好的风水,是为了人的利益,还是为了房子的利益?答案当然是为了人的利益。没有人追求好风水是为了让房子防火又防震,千年不坍塌的。同样,在人身上讲究风水,也不是为了肉身的利益,而是为了元神的利益。元神的利益是什么?就是与道合真,从哪里来,回哪里去。
人身如同房子,人死如同搬家,那么就有了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就是之前提过的尸解。修行界对于尸解的认知基本有两种态度,一种认为所谓尸解是修行不成的表现,或者是为尊者讳的托词,而肉身成圣,白日飞升,化虹而去之类的才是真正的修行有成。另一种则认为肉身成就是不存在的,或者是可能性极低近乎不可能的,以至于不应该将其作为目标来追求。于是心性与道合真,尸解成仙就成了最现实的追求。
如何评价这两种态度,广莫的回答是,不知道。前面讲过,除非意外身亡或者死不瞑目,人心性最高的时候,就是濒死的时候,然而濒死之人是没有机会再告诉别人自己的境界是怎么样的了。就算有机会,只要落于语言和文字的桎梏,就要大打折扣,任何民族,任何语言文字,任何人都不能幸免。所以我们不可能看到展示最高境界的文字,也不可能有仅仅通过阅读理解就能修行成就的方法。
我们每个人修行的方法可以是某一位祖师的,可以是某个宗教的,但是修行的历程都是自己的,每个人都在走一条前人从没有走过的路。那么可靠的推论应该是,会有相当一部分到达有一定境界的修行人,在平静的濒死状态下,看透一切,放下一切,境界升华,成仙而去,然而其到底是生前成就还是死后成就,则完全不可考了。
广莫主张的修行,是取这两种态度的并集,在为人未成仙时努力提升心性,提升境界,做好白日飞升的准备,同时尽量让自己的生活顺心遂意。以《尚书》中讲的五福为目标,即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追求长寿,富贵,内心安宁,道德高尚,得以善终,给自己一个平静濒死提升境界,尸解而去的机会。
当一个人不想成仙的时候才可能成仙,当一个人不怕死的时候才可能不死。如果做不到把死亡看做搬家,那么死亡就真的是传统意义的死了。如果能把死亡看做搬家,那么搬家有什么不好呢,有什么值得哀伤的呢,早搬家和晚搬家又有什么区别呢?对于广莫来说,虽然不怕死,也还是希望自己能长寿,至少要活到广莫的离世不会给家人带来心理冲击和生活困顿的时候。要是活的足够长了,到时候再看情况,如果生活没有什么不好,那就继续活着呗。这就如同买彩票中了大奖,也不必非要在开奖的第二天一大早就去彩票中心领奖吧。
最后接着讲风水,“明自明也,而吾以不明明。白自白也,而吾以不染染,不明明,則莫大之明。不染染,物不得而染。”这一句讲的还是重玄,后面会再提到。经文最后两句连续用了五个正字,再次强调了人身好风水的关键在于正字,有了好的风水,才能认清人身,也就是鼎器所在,修行才能成为可能。找到左边的极致,再找到右边的极致,这些都是确定正中的方法和路径。如果因此而沉迷于左右两边的风景,岂不是如同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块风水宝地,前有照后有靠,盖成了房子不去住,而跑到了后山上长期搭帐篷么
净明法21从《中黄八柱经》正性章讲什么是重玄
原创 2017-12-15 广莫先生
上一章提到讲重玄的“明自明也,而吾以不明明。白自白也,而吾以不染染,不明明,則莫大之明。不染染,物不得而染。”,而本章讲的全部都是重玄,所以就合在一起讲,更容易理解。这段经文的意思是,事物都有对立的两个状态,如果把这两种状态当做一个整体,那么就有了这个整体的对立面,这个过程就叫做重玄。
比如经文中举的例子,一块布可以染成白色,也可以不染白色染成其他颜色,将把布染成各种颜色当做一个整体,就有了这个整体的对立面即不染这块布。相似的例子本章还列举了很多。
太上靈寶淨明中黃八柱經
出《正統道藏太平部》依《淨明宗教錄》校對
正性章第八
有正性,有妄性,性本一也,未嘗有二。守一去二,得其正性。如性之正,不失所正。正而不泥,何事於正。正者正也。正所不正,不正乃正。隨其所正,合乎正真,是名正性。性自恬和,以和故通。以通故達,以達故明。明明之性,是謂正性也。
重玄的本质就是在对立的矛盾中跳出来观察和思考,然后一步步一层层的跳出来,每一层对立面间的区别越来越小,越来越模糊,最终达到混沌的状态。对立的状态就是“有正性,有妄性,性本一也。未尝有二。守一去二,得其正性。”说的是二,混沌的状态就是一。
这里必须注意,混沌的状态是不能立名相的,立了名相,就一定有对立面,可是不立名相,怎么去描述和表达呢?那就只能靠心传了,自己慢慢悟吧,什么都不用写了。所以广莫讲这个层面的东西,立文字就错。只要说了都是全错,只有不说,不讲,不想,不动心念,才无所谓对和错。
“如性之正,不失所正。正而不泥,何事於正。正者正也。正所不正,不正乃正。随其所正,合乎正真,是名正性。”这段经文讲的是通过一层层重玄,去了二,守了一,这个一,就是正性,但这还没有完,还要继续重玄,有了正,就有不正,还要把正这个观念重玄掉,混沌掉,忘掉,不为了正性而正性,这才是真正的正性。这个过程还没有完,还需要一层一层的继续下去,相当于π小数点后面无限循环的数字。
“性自恬和,以和故通。以通故达,以达故明。明明之性,是谓正性也。”广莫只能写到这了,其实经文也是文字,也只能写到这了,可以把“和”“通”“达”“明”当做每一层重玄所得到的名相,最后讲所谓的正性,正性不是一种状态,而是明白这个状态和达到这个状态所经历的整个过程。最终目的是那个叫混沌的名相,后面会讲。
广莫说过,中黄直透是开悟的方法,黄素法是中黄直透的方法,辟谷是修黄素法的方法。这个说法还可以再支离,真正的方法就是重玄,而辟谷仅仅是提供一个环境和状态便于重玄。因为随着识神越来越弱,很多观念不得不重玄。就算不懂重玄,甚至没有听过这个名相也没有关系。当初黄爷跟广莫讲重玄的时候,广莫也听不懂,虽然假装听懂了,作为知识记下了,也只能说是知道有这么个概念。后来读的书多了,读到这里,才明白自己当初经历的是什么。
举个例子,广莫开启一天正常的生活状态,首先想的是今天是吃红烧肉还是回锅肉,而当广莫决定进入辟谷状态时,想的是吃饭还是不吃,这就是一层重玄。等到下定决心不吃了,就会有想着吃还是不吃还是不去想吃或不吃这个问题,这又是一层重玄。最后一定会到达连动还是不动脑子都懒得去想的状态,这就是第三层重玄。
辟谷状态精神好的时候,大概率会在某一个节点拧成死结,因为过脑子就有对立面,只有识神不清的状态下,才会让这个死结从内心消失,这就是辟谷的意义。所以广莫从来不追求辟谷的时间有多长,不追求精神状态有多好,能不能正常上班,下地干活什么的,那都是把方法当成了目的。
最后再举个例子,网上经常会有人写这样的文章,说是通过查阅资料考证出历史上有很多正一道士也是住在庙里,不婚配,等同于出家的。还有考证出民国以后,也有很多正一道士是蓄发的,以此来证明什么云云。问题是,全真道的教理教义要求全真道士出家,蓄发,与之对应的并不是正一道要求正一道士不出家,不蓄发,而是正一道对此不做要求。不做要求,自然什么样的都有。所以,重玄不但是修行的方法,也可以解决许多生活中徒增的烦恼,或者叫增长许多的智慧,增长了智慧,少陷入徒劳的思考,生活自然就会更加清静。
净明法22从《中黄八柱经》浑含章讲净明法的性功与命功 原创 2017-12-18 广莫先生 这是《中黄八柱经》的最后一章,讲的是黄素法命功和性功的关系,一言以蔽之,命功不是目的,命功是性功的方法和手段。 太上靈寶淨明中黃八柱經 出《正統道藏太平部》依《淨明宗教錄》校對 渾含章第九 中黃本非意立,唯渾含斯識。中黃八柱本非精思,唯中黃斯有八柱。柱立而宅成,礎堅而柱穩。推渾含而天地之理得矣。天地之理得,而成立乎中正矣。故不知中黃,未可以言人也。一飲食之肥瘦,亦中黃也。一是非之絕累,亦中黃也。知中黃,而大道彰矣。 太上靈寶淨明中黃八柱經竟 本章名为浑含章,所谓浑含其实和浑沌意思差不多,只是不同名相而已。经文一开始说“中黃本非意立,唯渾含斯識”,意思就是中黄直透法的修行不是目的,通过中黄直透法的修行让心性达到浑沌状态才是目的。 “中黃八柱本非精思,唯中黃斯有八柱。柱立而宅成,礎堅而柱穩。推渾含而天地之理得矣。”这里的八柱二字,指代的是辟谷的方法,意思是说辟谷是中黄直透的方法,而不是目的,最终目的是心性达到浑沌,然后得天地之理。 “天地之理得,而成立乎中正矣。”即得了天地之理,就如同找到宇宙大道左右两边的极致,然后才能找到正中间的位置。这一句中的成字,指的是“柱立而宅成”的成,以房屋比喻人身,这个正中间的位置,讲的也是人身所处的位置。宇宙大道是环中之道,处处皆是正中,也就可以说没有正中。而人身所处的社会环境,是有正中的处世法则的。到了这一步,净明法的命功就到头了。 “故不知中黃,未可以言人也。”这句话说的很严重了,这里的人,就算是指修行人,这句话依然很严重。广莫更愿意理解为,只提中黄,而不再提八柱,是再三强调,辟谷只是方法,只是为性功服务的捷径而已。 经文最后说道“一飲食之肥瘦,亦中黃也。一是非之絕累,亦中黃也。知中黃,而大道彰矣。”这就很有意思了,中黄直透法怎么修?很简单,一顿饭好不好吃,可以修行,一件事在心中所起的波澜,对心性的羁绊,也可以修行。只要是能够重玄的观念,就都能修行。中黄直透法修行有成,宇宙大道就在面前自然显现。性功就修行有成了。 这里要注意“一飲食之肥瘦”六字,经文在讲辟谷的方法时,特意讲到饮食,其深意就是说修行中黄直透法,不辟谷也是可以的。净明法在刘玉祖师、黄元吉祖师和徐慧祖师的时代昙花一现,然后迅速不显于世,这六个字可谓功不可没。 前面讲了,辟谷只是方法,特别像玩游戏时开挂作弊一样。在心性远远达不到开悟的情况下,通过对身体和识神施加负面作用,迅速到达浑沌的状态,体验开悟的感觉,就如同玩一个游戏,先开作弊器轻松通关,虽然知道了剧情和结局,可只能等到关掉作弊器再玩一遍后,才好意思告诉别人,这个游戏已经玩通关了。玩过一遍,再玩的时候就能少走弯路,少犯错误,不会出现面对最终关卡的时候才发现关键技能没有学或者等级不够,怎么都通不过的尴尬局面。游戏可以重来,而人生只有一次,有多少的修行人,在儒释道等某一领域精研多年,在外人看来已经颇有成就了,却突然投入其他派别,甚至其他宗教的怀抱中,这其中发生了什么,只有他自己知道。 这个道理广莫懂,祖师们更懂,以广莫目前所达到的状态,只能说是修行净明法有成,后面的路广莫虽知道该怎么走,但心性距离与道合真的目标也还有十万八千里,幸好自己春秋正富,有的是时间,可以慢慢来。所以几位祖师面对辟谷的方法,态度是非常矛盾和尴尬的。既知道得用,还不能只用,还觉得最好不用,正于此道,而不能泥于此道。这个火候就很难把握,甚至在传承中不为人的意志所左右。 如果说上古时代的修行人需要五层重玄,就可以到达浑沌状态,那在净明道创立的宋元时代,恐怕就需要五十层重玄,而以当下复杂的社会环境,恐怕要五百层重玄才可以了。这是一弊,却也有一利,那就是用白话文把道理讲清楚要远比文言文方便。广莫可以用更多的名相变换使用,做更多的比喻。所以左有一利,右有一弊,如何斟酌选择,只能每个人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状况,自己拿主意了。《中黄八柱经》就讲到这里。
净明法23丨广莫曰:从《太上灵宝净明法序》讲净明道的传承
原创: 广莫先生 广莫曰 7月22日
广莫曰丨净明法
好久不见。
著名画家刘溢有一句话,叫做艺术家应该关起门来折磨自己,打开门来吓唬别人。像广莫这样有志于表达的修行人也应该是这样。经历了半年折磨自己的生涯,广莫现在又要打开门吓唬别人了。
过去五年广莫所有的文字,都是在一遍又一遍,从不同角度,反复用现代的语言,自己的语言,诠释古圣先贤和历代祖师的思想,这里面基本没有广莫自己的东西,没有广莫对于人类文明的贡献。用最近自媒体流行的话说就是洗稿,广莫一直以来都只是在洗祖师爷的稿子。
太上靈寶淨明法序
出《正統道藏洞玄部》依《淨明宗教錄》校對
凈明法者,乃上清玄都玉京之隱書。昔太陽真君孝道明王,以孝道著明,照臨下土,成無上道。於是上清上帝降於扶桑洞神之堂,召明王而說法證之,以為最上弟子,號靈寶大真人、玉清詔命使,以救度於時。故真人發大誓願,願居東極,用救群品。是謂靈寶救苦天尊,乃赤明元年八月十五日也,謂之凈明。凈明者,無幽不燭,纖塵不污,愚智皆仰之為開度之門,升真之路。以孝悌為之準式,修鏈為之方術,行持之秘要積累相資,磨礲智慧,而後道炁堅完,神人伏役,壹瞬息間,可達玄理。余昔慕道風,遍求師旨,心存目識,志切意堅。自受法吴君,後學諶母,功行已就,復遇上聖,傳以此書,其道乃成。至於蒙恩超舉,神妙之跡,不可具言。得吾書者,慎無自棄,皆十世積累,將有飛昇之漸。吾嘗著其末淺,作《道經》三十五篇行於人世,得者猶鮮。況此樞機,皆上聖秘箓,行之詎可忽乎?謹序。
太上靈寶淨明法序竟
接下来,广莫要说自己的话了。
广莫会以净明道的《太上灵宝净明洞神上品经》为经线,以自己这些年,尤其是这半年的经历和自己的思考为纬线,编织一张大网,并且展示如何用这样一张网,在璨若星河的人类文明中,捕获每个人自己想要的鱼。
本来,广莫是不打算再讲《洞神上品经》的,原因是这部经书不是讲给信众们听的。这是讲给立志修行和弘道的道士们听的。理论上,从祖师们建立洞真,洞玄,洞神,太玄,太平,太清,正一,这三洞四辅的道教经书分类体系的本意出发,所有的洞神类经书,都不是讲给道教信众们听的。
洞神部经书,讲的是有一定修为的道士和宇宙间万物的关系,以及从中衍生出的修行方法和体系,当然道士和信众的关系也包含在内。后来虽然经书繁出,道派林立,原有的三洞四辅已经不能准确涵盖所有经书,开始出现为了分类而强行分类的现象,不过这一部经书被称为《洞神上品经》,还是非常准确的。
《洞神上品经》在《正统道藏》中分为上下两部,共三十五篇,《太上灵宝净明法序》中有“吾尝著其末,浅作《道经》三十五篇,行于人世,得者犹鲜。况此枢机,皆上圣秘箓,行之诅可忽乎。谨序。”这样的文字,所以广莫认为这就是《洞神上品经》的序。
奇怪的是,清代编辑的《净明宗教录》对于前面三部经书《道元正印经》《四规明鉴经》和《中黄八柱经》都全篇编入,甚至文本还要优于《正统道藏》的本子。只有《洞神上品经》只录入了上部十七篇,而下部阙如。所以广莫在讲解这部经书的时候,选用的会是维基百科的本子。具体文本的个别差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体现出在清代,事实上承担着传承净明道道统责任的青云谱一脉,已经没有能力完整保存元代净明道的经典了,而且他们手中并没有一部《正统道藏》可供参考。
想到此处,不由得感叹古代前辈们信息之闭塞,修行之艰难。
万景元道长在某一篇讨论《净明宗教录》的文章中有一个观点,广莫深以为然,大致意思是说《净明宗教录》可以称作净明道青云谱这一支派的“宗教录”,而不能称作净明道的“宗教录”。其实在广莫看来,元代刘玉祖师所传下的史称“新净明道”的传承,远比目前主流学界和宗教界共同承认的要短。到了清代青云谱一脉,距离元代的净明道,无论从思想主旨,修行体系,还是从组织架构来说都已经相去甚远了。
刘玉祖师传黄元吉祖师,黄元吉祖师传徐慧祖师,虽然《净明忠孝全书》中讲徐慧祖师度弟子数百人,其中却没有赵宜真祖师。甚至传给赵宜真祖师净明道法的师父,都不知道是否是徐慧祖师的弟子。逻辑上来说,刘玉祖师的新净明道的道统,到徐慧祖师身后,就称不上传承有序了。说的再直白一点,新净明道的传承,在公共生活领域就已经断了传承。更不用说后面的刘渊然祖师和邵以正祖师了。请注意,广莫并不是不承认赵宜真,刘渊然,邵以正三位祖师的历史地位,任何无论修行,传播,还是教理教义的丰富和拓展领域对净明道有重大贡献的高道,都可以称为净明道的祖师,但是,这三位祖师所学,所传,所修,和刘玉,黄元吉,徐慧三位祖师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从刘玉祖师和黄元吉祖师是纯正的净明道士,除了净明道法之外从不涉猎其他门派的修行系统。到了徐慧祖师,先跟黄元吉祖师尽得中黄八极之妙,又参蓝真人于长春宫得全真无为之旨,可以定位为后来学了全真道法的净明道士。而赵宜真,刘渊然,邵以正祖师,准确说应该是学过净明道的其他道士,从他们留下的言论,事迹,也与净明道旨趣的差距越来越大,只剩下讲净明忠孝的一层皮而已。
听起来是个很沮丧的故事,但是,能传三代,师徒都有名有姓有事迹,且能在历史典籍中证明确有其人。这已经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所有中黄直透一路丹法中绝无仅有的了。其他所有这一路丹法的修行人,无论被后世称为文始丹法,虚无丹法,天元丹法,还是各种隐仙派,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师承不清,传承不明,无法证明确有其人,也很难教出和自己境界相当,且有志于继续弘道,名登史册的弟子。这是因为,净明法中有可复制,可继承,可学习,可照葫芦画瓢的一整套方法。这个问题后面再讲。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首先是因为组织架构从来都不是道教传承和发展的必须。历史上有大量横空出世,乘愿而来的高道,对组织发展道教组织毫无兴趣。如果不是龙沙之谶,广莫也想不到是什么动力驱使一代代净明祖师一定要找至少一个传人。
好吧,还是不要以凡心度圣心了。说一点实在的。为什么不仅仅是净明道,乃至整个道教,在历史上,有意识的架构宗教组织,成功付诸实践且带来长久和深远影响的祖师高道,都屈指可数,广莫能想到的也只有祖天师张道陵,全真道的王重阳祖师,王常月祖师,以及四十三代张宇初天师。其他高道有的仅仅在乎自己有没有传人,有的连这点都不在乎,自己立德,立言,就完事了。而且受文化,政治因素影响,这些有志于教团建设的祖师们,所行功德,对于一个今天至少需要覆盖十五亿中华儿女的宗教来说,也远远不够。
我们可以在世界范围内横向比较一下,基督教的初代教皇圣保罗,规定戒律肇建僧团制度的释迦牟尼,还有以一己之力创造了政教合一制度,规范了几十亿人的生活方式,且延续一千三百多年至今焕发勃勃生机的某中东大德。作为本土宗教的道教在这方面做的工作太少了。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文化因素,孔夫子有一句话叫做「君子群而不党,小人党而不群」。打那以后,结党这件事,在传统文化中就始终受到负面的评价,历代帝王怕的不是大臣无能,也不是大臣贪污,更不是大臣品行不端,而是害怕大臣结党。历代政治斗争的胜利者,往往喜欢大肆宣布失败者都是一帮有组织的。这个不能细说自己脑补。但是难道胜利者不是一伙的么?当然他们肯定不会说自己是一伙的,而是大家出于公心,出于道德的崇高性而自觉的走到了一起。
另一个方面就不用说了,一群信仰道教的人,被强有力的组织起来了,接下来往往要做什么,稍有历史常识的就会心中有数。因为道教信仰很难与民间信仰划定一条清晰的界限,所以历朝历代几乎都有假借各种似是而非擦边球似的道教信仰搞事情的。这种历史现象的结果就是极大干扰了正统道教加强自身组织建设的努力。
这个话题也挺敏感,言尽于此。
净明法24丨广莫曰:从《洞神上品经》无上始青篇讲中华文明的特质
原创: 广莫先生 广莫曰 7月29日
广莫曰丨净明法
从此篇始,正式讲《洞神上品经》,这部经书虽然在净明道四部经书中篇幅最巨,但真正可讲的反而最少,尤其对于普通信众来说有意义的就更少了。所以广莫会大概提点一下,然后更多的讲延伸出的内容。
当代人们在人类史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即在我们青少年时期,曾经历了人类社会对知识和信息匮乏时代的尾声。那时的人们买杂志看报,品阅书籍,守着电视看新闻。而当互联网成型之后,我们又经历了知识和信息过剩时代的先声,并且这种过剩还会以指数级的趋势愈演愈烈。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单纯的书写和表达不必再担心会失传,但如果没有价值,就注定要淹没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所以如果想让广莫版的《洞神上品经》更长久的流传,最好的办法就是讲更多的干货。
太上靈寶凈明洞神上品經
出《正統道藏太平部》依《淨明宗教錄》校對
無上始青篇第一
太極無上,大羅始青。中有真人,不死不生。天中之尊,是名三清。玉清宮中,元始天尊。上清宮中,靈寶天尊。太清宮中,道德天尊。是為三景,各有真人。為之典丞,左右丞相。玉童玉女,典經典吏。掌籍學士,釋文誊籍。法官禦史,中丞總領。宇宙主宰之君,是為玉皇。承三清之命,察紫微之庭。侍衛之官,承受三清。紫微之庭,樞紐百靈。小事專掌,大事申呈。玉皇之宮,以定章程。執事之臣,上應三清。外有加贠,壹壹有名。南北二鬥,生殺之君。左有太微,右少微君。玄都主判,天樞紀綱。七十四司,喉舌之官。都錄錄事,紏察善良。名曰會府,尚書五部。太微少微,玄都宰主。是為三省,是為六曹。行壇判官,亦如前數。知其名位,可以覺悟。修吾道者,可應贠數。參侍玉宸,三五飛步。
从经书原文来说,这一篇没什么好讲的。无非是描绘了一幅道教神仙体系,尤其是人们所谓的天庭景象。就跟我们在电视剧《西游记》里看的差不多。虽然《西游记》相关的动画片和电视剧,在细节上和道教正统信仰的神仙谱系有很多的不同,但是这样一幅天庭的景象,用影视作品的形式呈现出来,对中国人广泛认知道教神仙信仰,功莫大焉。毫不夸张的说,影视作品中的描绘,已经深深镌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脑海中,成为我们共同文化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过,广莫要讨论的并不在此。而是这一套把天上神仙的世界描绘成和人间的统治系统相似的体系,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重要特点,其他所有文明都没有如此强烈的意识去这样做。这种文化基因的强大,已经到了可以影响任何从其他文明传入中国的信仰体系。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中国佛教徒的信仰中,如来佛的世界也和天庭一样,如同一个朝廷,正如《西游记》电视剧所描绘的那样,各位菩萨,阿罗汉如同朝廷的文武百官分次站在如来佛前。而在原始佛教中完全不是这样,至少阿罗汉的果位和境界与佛并没有什么区别。这就是佛教中国化的表现之一。
更有趣的现象是,我们在很多革命题材的影视作品中,会经常听到革命志士们开玩笑说,差点去见马克思,就要去见马克思了云云。这背后的深意就很值得玩味。马克思主义者作为完全的无神论者,他们死了去哪见马克思?马克思在哪等着接见他们?只有一种解释,在这些马克思主义者的心目中,潜移默化的把马克思当成了类似太上老君,玉皇大帝一般的存在,所以死后要去找自己的祖师爷报到。言尽于此。
谈到中华文明的特点,接下来广莫就要讲一讲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主要文明的异同。并以此为始展开这一系列的第一个宏大叙事。
自从人类世界诞生文明以来,在两千年之前就已存在定型,延续至今,且当下依然对人类整体影响深远的文明,有,且只有四个,分别是中华文明,印度文明,犹太文明和从古希腊文明和基督教文明一脉相承而来的西欧文明。以上四个文明,加上一千多年前产生的某教文明和斯拉夫文明,基本就构成了现代世界人类文明的主要版图。
广莫先讲前面四种文明,后面会找机会再讲这个题目。
近些年,广莫与多位精研佛学的朋友相识,结缘,近半年自己也在佛学领域下了一点工夫,使广莫对印度文明有了新的认识。
广莫以前也与许多中国人一样,每每提起印度的新闻多是调侃,对其充满着不屑,认为和中华文明相比,印度文明实属劣等文明。但是就像上文所述,在人类两千年前就有的几百种文明中,印度文明能够进入前四名,也算是脱颖而出,相较于那些沉沦于故纸堆的迦太基,亚述,古埃及,巴比伦,波斯,匈奴诸文明以及稍后的阿兹特克,玛雅,印加,印第安,维京,蒙古诸文明,印度文明实在称得上是非常优秀,生命力极其顽强的文明了。
我们对印度文明的鄙视,往往来自于近三百年印度文明军事上屡战屡败的历史,施政主体糟糕的行政管理,还有当地人们与现代其他文明迥异的生活和卫生习惯。但是这些放在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实在是不值得一提的事情。就如同我们也曾遭遇蒙古征服,异族统治,我们的人口也曾因天灾人祸降低到不足一千万人,但是这并不能成为中华文明劣等的依据。
更重要的是,印度文明无论是面对某教的侵袭,还是英国的殖民,都成功保持住了自己文明的特色,并繁衍出极多的人口,这本身就是强大文明的表现。想想美洲,非洲,东南亚,南太平洋殖民地现在是什么状态,更能显示出印度文明的生命力。更不要说,印度文明还为世界贡献了包括对中国都影响极为深远的佛教。这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因此,广莫既不谤佛,也不扬佛,而是主张先从平视的视角,观察,学习,思考,然后有所借鉴,有所扬弃。骂街肯定没有用,如果骂街有用,南北朝时代的《三破论》《神灭论》就足够了,至今广莫也没看到现代人谤佛能谤到这个水平的。政治压力也没有用,如果有用,三武一宗灭佛之后,也不该有佛教什么事了。更不会有那么多道教祖师讲援佛入道,讲三教合一,讲三教从来一祖风,这一祖风是什么?难道就是行善修心,许愿磕头?当然不是。这个问题广莫会在这个系列的第二个宏大叙事中讲。
所以广莫主张的是如果要应对文化的侵袭,无论是以佛教为代表的印度文明,还是以基督教为代表的西方文明,我们先要了解对方的文明是什么样的。下一篇,广莫会讲这四大文明的基石,分别是什么。
对了,本篇最后一句,三五飞步,这四个字在刘玉祖师语录中频繁出现,相信许多读过净明道经典的道友都很感兴趣。后面有一篇会专门讲三五飞步,所以就留到后面再讲。
净明法25丨广莫曰:从《洞神上品经》天官列次篇讲四大文明的基石
原创: 广莫先生 广莫曰 8月8日
广莫曰丨净明法
中华文明,印度文明,犹太文明和西欧文明这四种文明在过去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能够得以存续,甚至在互相的影响下依然保持独立存在,是何原因?
哪怕是今天犹太文明和西欧文明已经完全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下,广莫依然将其视为两种不同的文明。
四大文明延续至今的根本原因在于这四种文明的基石是各不相同的。
因为各不相同,所以理论上是不能互相替代的。也就是说,只要这四种文明还固守着各自的文明基石,就能继续存在下去。
太上靈寶凈明洞神上品經
出《正統道藏太平部》依《淨明宗教錄》校對
天官列次篇第二
大道統禦,森列天官。天官之星,朝迎帝鄉。修吾道者,上達玉皇。名位若此,超俗離常。或以文品,或以武官。左右朝列,金佩珠珰。慘玉帝之輿,侍紫微之傍。或以官署,諸天丞相。左日右月之曹屬,二十八宿之掾官。皆名真人,得步流綱。黃白黑道,必識其機。知吾道者,可平步雲飛。何名金公,何名木妻。修真煉炁,以得玄微。倬倬孝弟,忠義不虧。雖無大藥,亦可以悟。法名列巍巍,或行符咒水給藥度危,是為下品。皆未若吾,以孝弟而服炁,事雙親,養壹身,不屎解,即超真,此孝道服煉,所以列次於天人。天人非難,人自難之。為仙之非難,則不危其身,不忤其親,所以善濟於人。不治身,不事親,是日貧而欲黃金。天官列次,不易書名,不難書名。不難不易,至道之精。若夫朝禮求神,此未易明,而皆出於煉形。
这一篇经文承接上篇,无甚可说,只不过经文最后向信众强调,我们净明道的修行人,同样能做到。至于怎么能做到,净明法前面讲了很多,后面也会再讲。这里广莫不多费笔墨,主要还是讲人类的四大文明。
先从着墨最少的犹太文明讲起,犹太文明的基石是血统。一个人的母系是犹太人,那这个人就是犹太人,而犹太教规定犹太民族是上帝的种民,这为犹太文明的存续提供了理论依据。
西欧文明的基石是观念,这个观念在不同时期是可以变化的,从古希腊哲学,到基督教,再到现在的所谓民主人权自由之类的大杂烩,总之,是先确定一个观念,然后根据观念来党同伐异。在党同伐异的过程中,就确定了文明的边界。
这也就是为什么西欧文明始终具有强烈攻击性的根源,因为如果停止了党同伐异,文明的边界就模糊了。多说一句,某教文明虽然诞生时间较晚,其文明的基石也是观念,只不过人家的观念从来没有改变过。
再说东方的中华文明,我们的基石是审美。虽然中华民族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最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但是这里的审美,广莫不仅仅是指艺术领域的审美,更是思想领域的审美,哲学领域的审美和生活所有层面的审美。因为我们的文明,在过去的七百年中不断受到致命性的冲击,所以现在的面目,和唐宋相比,已经非常模糊,但是只要有机会,审美的冲动依然会从文化的基因中不自觉的流淌出来。
举个例子,《庄子》中讲过,如果想知道一头猪的肥瘦,不要去摸肚子,因为所有猪的肚子都是肥的。而是应该去摸猪的脚脖子,如果连脚脖子也很肥,那一定是很肥的猪。这里广莫用最温婉和安全的语言,再举一个在我们审美倾向最模糊时期的例子。上世纪六十年代初, 还为他的夫人拍摄了几张女民兵照片并赋七绝诗一首《为女民兵题照》: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这首诗不自觉的就展现出了我们民族审美的文化基因。在这样的时代,这样的背景,女民兵这样的人物, 也不认为她们应该放弃审美,而是歌颂她们改变了审美的品味,从以五颜六色的时装为美,变成以英姿飒爽的军装为美。
再比如,为什么最近三十年,我们受到日本文化,甚至还包括来自朝鲜半岛南部流行文化的侵袭,更严重的是,这种文化侵袭并不因为我们自己国力的增强,民族的复兴而偃旗息鼓,反而愈演愈烈。因为相对自由和开发的文化环境唤醒了我们对审美的古老热爱。而日本和韩国,因和我们文化基石相同,始终不遗余力的生产和提供与我们审美相似的文化产品。
无论电影电视剧,还是女子偶像团体,综艺节目,动漫,文学。我们几乎不需要改变自己固有的审美就可以直接引进,欣赏,消化,吸收和模仿。这也就意味着,没有门槛。结果就是以创造和传播美为主要目的的日韩流行文化可以瞬间席卷全国,无论青少年还是县城乡镇都不能幸免。而以创造和传播观念为主要目的的美剧和英剧,在中国的受众相较于全体国人而言永远都是少数。
关于中华文明的话题,后面还会继续讲,接下来说一说印度文明。印度文明的基石是,没有基石,或者叫做“无”。相信对重玄的概念有所领悟的道友,对于没有基石也算是一种基石的论调并不会感到陌生和奇怪。
所以印度文明的表现就是,对什么都不太在乎,生活好一点也可以,差一点也可以,地域上这么多民族,团结可以,不团结也可以,融合可以,不融合也可以。雅利安人入侵可以,英国殖民统治可以,独立建国也可以。三大球那么差,奥运会近四十年只得过一块金牌也无所谓,人家根本不太在乎。
这样的文化基石,坏处显而易见,他们作为如此悠久,人口如此众多,在精神和哲学层面可以登峰造极的民族,在人类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中,从来没有任何建树,任何成就。印度从来不是富国,从来不是强国,也从来不是统一的大国。但是否有哪位道友能想到这样的优势是什么吗?
当一个文明的文化基石是“无”的情况下,这样的文明很难成功,但是永远不会失败,只要不是人死光了,就永远不会消失。就算一时军事政治上的失败,导致被统治,被殖民,传来各种各样其他文明的观念偏好,审美偏好,血统偏好,但是“无”永远有且只有一种。任何舶来品文化都不会冲击和改变印度文明对“无”的偏好。也不会有另外一种倡导“无”的文化来更替印度文明的“无”。
文明的基石就先讲到这里,既然谈到了审美,下一篇广莫就来讲讲艺术和审美的关系
净明法26丨广莫曰:从《洞神上品经》入道真品篇讲艺术与审美的关系
原创: 广莫先生 广莫曰 8月19日
广莫曰丨净明法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疑惑,为什么这个时装模特这么丑?
为什么这幅画没看出来哪儿好看却那么值钱?
为什么Sainkho Namtchylak制造的都是噪音却有那么多人喜欢?
为什么美国抽象艺术家汤伯利画了一个黑板又画了6行圈,就能卖4.5亿人民币?
这就是广莫接下来要讲的,因为艺术和工艺美术是有本质区别的。
太上靈寶凈明洞神上品經
出《正統道藏太平部》依《淨明宗教錄》校對
入道真品篇第三
人之初生,父母遺體。知其所養,知其所貴。知其所事,父母之身,天尊之身。能事父母,天尊降靈。欲拜星辰,友恭弟兄,兄弟之身,諸天真人。凡知此者,可以燒丹篆符,百鬼畏名。不能此者,未可入道以奉三清,夜叉食其肉,魔剎戮其神。雖有丹書萬卷,未可以升真。符篆萬篋,未可以役鬼神。百魔萬怪,壹切妖精,皆笑而欲吞噬之。及其死也,酆都考戮,百斷千刑,刑之又刑。安有魂神,南宮上仙,惡聞其名,掩鼻塞耳,切齒不聽。唯知忠孝,可以學道,道甚易知,不為難也。悔悟學道,是為上善。不孝為孝,可全至孝。至孝非難,過而即改。前日犯親,不敢再犯。今日之後,誓以不犯。如此,則上帝遣真人降於世,授之真訣,修身濟物,積行以為仙。不悟此,則是無筏而欲濟,永劫輪轉,沈於下鬼者也。
这一段经文平白如话,无须翻译。广莫只讲一点,之前的文章讲过,中华文明各家各派的信仰和学说,最大公约数,就是忠和孝。其他都是忠和孝逻辑外延的产物。举个例子。儒家强调的仁和义,仁就是把一个范围内的人群都当做自己来对待,这个范围,往往默认值就是国家,民族或者政府。而把默认值放在这里的根本原因是有忠的概念存在。如果仁没有边界,比如对敌人也讲仁,那就是妇人之仁。
而义,就是把外人当做家人看待,之所以家人需要特殊对待,是因为有孝的观念,是孝的观念把一个家庭,或者一个家族的人聚合在一起。所以为了表达义的极限,形式上往往就要结拜,结拜就是正式约定几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成为一家人,成为兄弟姐妹的仪式。
无论大乘佛教还是道教讲的慈悲,讲的利生,都是忠孝逻辑的进一步外延,把天地宇宙万物都当做自己或者家人看待。和儒家的区别是,佛家和道家从一开始就没有政治功利性。什么都不图,自然逻辑可以走到极致。
进一步从逻辑上推演,忠的本质是就是孝的外延,孝的概念让我们对家人特殊对待,一步一步延伸,由家而族,由族而乡,由乡而国。所以不要把忠的理解狭隘化,理解为对某一个人,某一个组织的献身。忠的本质就是对一国,一民族,一政府的所有成员特殊对待的理念。
从环中之道的逻辑链条出发,如果一个人立志于与道合真,又不能一开始就走杨朱那条将大我的范围逐渐缩小的路,那就不可避免要把他之外的人事物都当做他,像对待自己一样特殊对待。那么这条路几乎必然要从特殊对待自己的父母,兄弟,家人开始走起。这就是孝的根本价值。
接着讲艺术,很多人以为艺术是为人类的审美服务的,其实为审美服务的是工艺美术,而艺术是以传统工艺美术为工具,为在哲学层面探索人类思想的更多可能性而服务的。打个比方,艺术是为了探索和发现审美的新大陆,而工艺美术是为了把旧大陆建设的更美好。
所以时装模特只是展示时装艺术的道具,本身是否符合现有审美并不重要,而那些被我们认为莫名其妙或者纯属胡来的艺术品,本质上是艺术史的纪念品,告诉后人曾经有个艺术家开过这样的脑洞。而不是为了满足公众审美需求的工艺美术商品。
这就是为什么工艺美术作品可以大量复制,每一个都有自身的价值,比如齐白石的虾,范曾的老子出关,画上几十幅相似的作品都会有个好价钱,而汤伯利不可能画几十幅黑板粉笔圈,每一幅都能卖好几亿。这也是为什么每一个具有时代开创性的艺术家,往往死后其作品才会更加值钱,因为人死了纪念意义更大。
再讲审美,以中国,日本为代表的以审美作为文明基石的国家,艺术上未必怎么样,但是工艺美术一定极为发达而且深入人民生活的每个角落。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人们日常使用的餐具。西方的餐具除非是贵族有彰显身份的必要,普通人家往往大量使用金属,玻璃,木头等材质制造餐具。而中国和日本绝不会这样。我们就算是在最艰难的时代,老百姓家的餐具也有各种各样的釉彩,各种各样的印花。如果实在买不起带装饰的,就索性朝着土陶,素瓷,砂锅,柴烧窑那一路而去,好歹图个见素抱朴,也算是一种审美表达。
所谓文明基石,就是要在最广大的老百姓最日用而不知的领域,寻找最没有主观意识的不自觉表达。就如同我们的妈妈们总是喜欢给家里的所有家用电器弄一个布套或者针织套,这就是长期被压抑着的审美意识报复性的觉醒。
下一篇,广莫要讲一个敏感话题,我们古代的中华文明和现在的中华文明有什么区别,以及为什么马克思列宁主义引导的革命会在俄国和中国这两个大国取得成功,而不是其他的重要国家。
净明法27丨广莫曰:从《洞神上品经》入道修己篇讲文明基石与大国变革
原创: 广莫先生 广莫曰 8月26日
广莫曰丨净明法
广莫这几年所讲的一切,《庄子》也好,净明法也好,都是以老庄为逻辑原点的逻辑链条的外延。
而古人没有这个概念,在古人看来,所有这些经书都是逻辑原点。
既然是逻辑原点,也就不需要讲为什么,逻辑原点是不证自明的。
这就会出现一种情况叫做信的人不用说他也信,不信的人说破天也没用。
太上靈寶凈明洞神上品經
出《正統道藏太平部》依《淨明宗教錄》校對
入道修己篇第四
夫道甚夷,未嘗不易。迷於向背,遂隔流綱。爰有入道之序,玄為棄俗之門。固有父母同升,夫妻同列。憂身行孝,惟以為忠。本自性根,固於山嶽。凡夫搖蕩,遂此顛危。輕於養炁,昧於事親。元炁淪亡,大恩泯絕,又安能事於君上,而自棄於帝衷。所以罪積如江河,冥官考核者也。凡我赤子,願聽我言。我如欺君,使我雙目盲,兩耳聾,鼻塞口喑,手足不仁,不履帝庭,不上升雲,億千萬世,酆都考形。但願我赤子,孝順長在心,居家奉父母,在朝忠於君。不為貪淫行泄散精,與神福來如流泉,派派自然。明日夜念此經,魂炁自然靈。或有骨肉災病者,自然平。或薦諸魂爽滯魄,脫幽冥。念念天尊力,天尊度世人。世人昧生理,五逆存於心,心既存五逆,天尊淚如傾,天尊非棄汝,汝可察我誠。
这一段经文很有意思,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来看,一个最醒目的疑惑就是,经书讲了这么多报应,这么多承负,为什么不讲为什么呢?为什么不讲内在的逻辑呢?因为经书就是逻辑原点。
说起来很有意思,古希腊文明有逻辑学,现代的逻辑定义由此诞生。犹太文明将逻辑用故事的形式融汇在旧约全书中。印度文明在轴心时代出了一位释迦牟尼,完整构建了佛教的因明学。而只有我们中华文明,似乎从来不讲逻辑。
其实也不是,先秦时期的名家讲的就是逻辑,只可惜古汉语单字太少,用来表达逻辑有天然的短板,大家可以重温一遍之前讲过的公孙龙子的《指物论》,模拟一下古人读到这些文字大概是个什么感受。再加上战国时代名家的代表人物普遍格局都太小,只想着用这种不世出的天赋争取功名利禄,或者与人相较口舌,而缺乏家国天下宇宙大道的情怀。那么在以审美为基石的中华文明,就不可能生存。简单说就是大家都看不上这样的技术,看不上这样的体系。
类似的情况,出现在明末一位真正的哲学家身上,他就是李贽。现在普遍认为李贽的思想超越了其所在的时代三百年,于是造成了他悲剧的人生。因为其思想体系从中华传统的角度毫无美感,于是乎不但在当时曲高和寡,就算是现在,知道他的人也远没有顾炎武黄宗羲王阳明王夫之多。与其说生不逢时,不如说生不逢地。假如李贽生活在同时代经历过文艺复兴洗礼的欧洲,他一定是堪比尼采卢梭一般光芒万丈的人物。
这就引申出一个神学话题,为什么许祖讲经要选在身后六百年之久的南宋绍兴年间,而不是更早或者更晚。很简单,因为直到北宋出现周敦颐,二程,张载和邵雍开创的理学,中华文明才有了讲清楚那些深邃的哲学问题到底是为什么的逻辑工具。如果没有理学,根本不可能讲明白净明忠孝的道理。直到南宋绍兴年间,朱熹刚好出生,不早不晚,降经正是时候,祖师爷都安排的明明白白。为什么刘玉祖师在语录中反复强调周程朱张诸儒都是天人下凡从仙佛中来,就是这个道理。
接着说回上篇的问题,为什么马克思列宁主义引导的革命,在诸多大国之中,只有俄国和中国取得了胜利。
讲这个话题,首先要谈到斯拉夫文明的文明基石,那就是征服。这里讲的斯拉夫文明,本质上就是游牧文明,只不过像我们熟悉的匈奴鲜卑突厥蒙古满洲等游牧文明都式微了,现代国际舞台中,游牧文明的代表就是斯拉夫文明。从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东欧,俄罗斯,里海沿岸,中亚五国,蒙古,一直到东北亚。这里面有一条隐藏的线,可以将这么多横跨欧亚大陆的不同民族串在一起,那就是萨满传统,从通古斯的萨满到东正教神秘主义体系,从罗马尼亚的女巫到吉普赛的神棍,还有咱东北那嘎嗒的跳大神,都是一脉相承的。
美国有个脑洞清奇的扶手椅人类学家叫弗雷泽,他在一百多年前写过一本书,叫做《金枝》,把萨满传统的来龙去脉讲的清清楚楚。有兴趣的可以读一下,广莫就不复赘述了,只不过这本书厚的能拍死人,勿谓言之不预。
以征服为基石的游牧文明,根本不在乎什么观念,审美,他们只在乎土地牲畜,武器人口和金银财宝。说白了就是生活在丛林法则的支配中。这样的文明基石和马克思主义有天然的兼容性。
在当今世界,对知识产权的侵犯最严重的地区是哪儿?或者说盗版最严重的地区都有哪些?除了中国之外,就是俄国,罗马尼亚等东欧国家,还有挪威瑞典芬兰等北欧国家。这跟经济发展水平,文明进步程度没有关系。俄国在互联网时代除了卡巴斯基之外,没有什么能拿出手的知识产权产品,但是俄国黑客在破解苹果系统,破解索尼游戏机方面,始终保持世界领先水平。而世界最大,最有名的BT种子下载网站海盗湾,就是瑞典人民的杰出作品。因为盗版,本质上就是抢劫和盗窃,这跟游牧文明的基石天然契合。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大来源分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论以及达尔文的演化论。其中唯物论提供理论基础,辩证法提供方法论,社会达尔文主义提供自下而上改变社会的合理性和正当性。
说句不恭敬的话,我们总是讲西方霸权恃强凌弱是丛林法则,其实我们的理论基础才是丛林法则。革命正义,造反有理,可是反过来从丛林法则的角度来说,反对革命,扑杀造反岂不是也有理?就像非洲草原的一头狮子对战一群鬣狗,谁吃谁都叫正好。
革命也是如此,就看谁的枪杆子硬。革命必然胜利吗?纵观过去一百年的世界革命史,以国家和民族为单位,失败的革命远远多于成功的革命,这是人类进化到热兵器时代的必然结果。反对革命的天然有枪,有重武器,有飞机大炮,革命的得慢慢攒武器。反对革命的天然有国家机器,有正规军,革命的得慢慢唤醒群众。这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
再多说一句,最近几十年我们不再输出革命观念,并不是我们的属性改变,也不是我们放弃了马列主义,而是时代变了,武器越来越先进,自下而上的革命成功的概率越来越低。现在想要革命,只能煽动正规军造反了,那也就不叫革命,而叫军事政变了。
当西方文明接触到有政治层面可操作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要跟现有的观念找到契合点。于是就有了社会民主主义浪潮和政治实体。而同样的马克思主义传到俄国,天才一般的列宁才没有那些观念包袱,就是一个字,干。因为马克思主义和斯拉夫文明的基石是相通的。只需要告诉工人和士兵,稳住我们能赢,就足够了。没有人会关心为什么应该革命。武力斗争在他们的文化中是天然的逻辑原点,无须证明。
这是俄国的情况,而中国就是个伤感的故事了。我们的文明实际上是以元朝为分界线,元之前和元之后是大不一样的。在元朝以前,华夏大地上始终至少有一片土地,有一个政权是完全以审美为文明基石的,所谓千古文脉道统不绝。然后发生了什么教课书上都明白写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牺牲于崖山,牺牲于扬州,牺牲于嘉定,牺牲于每一寸曾抗争过的山河。于是从宏观角度讲,赵孟頫,洪承畴之流的基因,更容易流传下来。中华文明就这样一代又一代逐渐被染上了游牧文明的颜色。
在鲁迅先生笔下,典型的国民性就是欺软怕硬,麻木不仁。欺软怕硬本质上就是游牧文明的本色,而麻木不仁,很明显来自于上千年佛教思想对中华文明的影响。所谓麻木不仁,就是什么都不在乎,就是“无”。实话实说,在文明竞争的丛林中,以“无”为基石是非常危险的,印度毕竟地方大人口多,气候炎热物产丰富,想要消灭印度人太难了,而君不见西域曾经的三十六佛国,在文化和军事的双重入侵下,全都凉凉了,现在这片土地已经换了颜色,说白了就是小国寡民,异教徒全被杀光了。
更典型的是处于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之间的西藏,佛教没有入藏之前的吐蕃,是可以经常和大唐掰掰手腕的军事强国。自从藏传佛教取代了本土的苯教,藏地就完全从世界民族竞争的舞台上落幕了。因为他们受到“无”的影响,又受到“审美”的熏陶,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质财富都用于美轮美奂的宗教事业。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全用来祀了,打仗自然就没有资源可支撑。
所以当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到中国的时候,发动群众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唯一不同的是,俄国革命的主体是工人,而我们是农民。革命者们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假如革命发生在西欧,在美国,会是什么效果?有人试过发动群众,结果没有起任何波澜,不说别的,就连基督教这一关都过不去。假如是在印度呢?印度是有共产党派的,也进行过武装斗争,但是印度群众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这辈子活的是苦大仇深,那就等下辈子呗,这群众跟滚刀肉一样怎么发动?所以慢慢的,武装斗争这条路也就凉了。只有在中国,诉苦大会一开,没有为什么,也不需要为什么,千百万英雄儿女就干革命去了。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在我们的农民心目中,对土地和财富的渴望是放在第一位的。
再讲下中美间的贸易战,我们知道无论资本主义还是共产主义,都从来不会轻视社会稳定和贫富差距的问题,资本主义社会的逻辑是增量博弈,大家一起好好的,创造更多的财富,这样可能资本家更加有钱,但是劳工阶层也能够丰衣足食,再加上二次分配,达到削减贫富差距和社会稳定的目的。而共产主义使用的是零和博弈的逻辑,先假定社会财富就这么多,不在你手,就在我手,那么我们打土豪,才能分田地,才能让大家丰衣足食。而现在的世界为什么颠倒了乾坤,互相拿错了剧本?因为这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瓶颈的必然现象,后面再说。
这一篇先讲到这里,下一篇具体从三个方面讲讲元朝前后的中国古代文明之间有什么区别。
净明法28丨广莫曰:从《洞神上品经》修己奉教篇讲元前元后的中华文明
原创: 广莫先生 广莫曰 1周前
广莫曰丨净明法
放眼世界,最喜欢聚敛财富的,除了中国贪吏之外,就数俄国寡头,中东王室和非洲酋长了。
无一不是深受游牧文明影响的地区,为什么呢?
一言以蔽之,因为文明基石在那里,没什么别的追求,就剩下了那么点原始本能。
太上靈寶凈明洞神上品經
出《正統道藏太平部》依《淨明宗教錄》校對
修己奉教篇第五
紏察三界,五嶽三官。日遊神君,十天魔王。總簿罪福,天樞都錄。佐有七人,統七十四負之曹屬,無大不載,無細不遺。三元三會,申呈南北之司,南北定其輕重,以上紫微。其小者,送於二十八宿、十二宮辰、三十二天,同為別明。大則玉皇專達,或處斷於三清,如鏡之明,如水之平。修吾道者,持戒而成。既以事親為骨髓,鏈形為皮肉,救度如毛發,功德為衣服。如有貪材、貪色、陰險、巨毒,推而下之,心貪食肉。他人之材,如君王之粟,汝不可私蓄。他人之妻女,如己之母女,汝不可淫欲。他人之善,汝敬事而不可慘毒。下至百獸,與夫六畜,各念之如子,忍食其肉。是以我願學仙,真童十善具足,全玄五福。生為六地仙,死入黃金屋。不食煙火,不食五谷。魂在朱陵,受煉停蓄,履玄玉虛,神仙為屬。
这一段经文没什么可讲的了,无非是紧接前文,把孝的概念向忠的概念延伸。接下来广莫具体从三个方面讲讲元朝之前的中国古代文明和元朝之后的中国文明有什么区别。
第一个显著区别是,前元时期在哲学艺术领域有伟大造诣或开创性贡献的哲学家和艺术家,无论诗人,书法家还是画家,宗教人士,都处于位高权重或者养尊处优的状态。这就不用举例子了吧,除非跟柳永一样自己造作,否则都有锦绣前程。而元朝以后为数不多的大艺术家过的都是苦哈哈的生活,唐寅,徐渭,八大山人,郑板桥,曹雪芹,包括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李贽,过的都是什么日子。唯一好一点的是王阳明,但是和他的伟大程度相比,也算是一生不得志。宗教领域就更不用说了,除了全真的王常月祖师,基本上再无他人有接近和影响上层建筑的机会和能力。
这说明什么?这一方面说明了整个社会对审美的需求大大削减,所以对审美领域大师们的尊重程度大大降低。不会出现唐宋时代的崇文局面,一个人书法绘画特别好,文章诗词特别好,整个社会自上而下把这个人捧得高高的,要官给官,要钱给钱。另一方面说明,那些身居高位,掌握更多社会资源的人们,也没有兴趣把自己的精力和天赋用于探索哲学和艺术的未知领域,而是忙着权力斗争,经营朋党,请安磕头,贪赃枉法。
顺便说一句,在元朝之前,中国是没有贪官这一概念的。我们普遍使用的是奸臣。比如唐朝的李林甫,杨国忠,宋朝的童贯蔡京贾似道。奸臣未必不爱财,但是奸臣更多的是指位居高位,却不为家国天下谋福祉,只打自己的小九九,或者将政治引向错误的方向以至于误国误民。而其本身,并不一定要坐拥多少社会财富。至于贪官的例子元朝就不说了,明朝开始出现以刘瑾,魏忠贤为代表的随便一抄家就能抄出白银万两的聚敛之才。到了清朝,和珅更将贪官做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界,真正做到了富可敌国。虽然从政治能力上讲,和珅算是个能吏,政治贡献远远大于纪昀,刘墉,以及竟然能获谥文正的典型废物曹振镛。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广莫认为一方面是随着时代发展,一般等价物,也就是货币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元代之前如果有什么勾当,往往使用的是现在俗称的雅贿,古玩玉器名人字画什么的。而到了明清就方便多了,直接上黄金白银即可。这就造成查抄家财的时候,写在史书中,给后人的感觉更加直观和富有视觉冲击力。更重要的是位居上层的中国精英阶层意识形态的转变。从重视精神层面的审美转向对占有财富的渴望,如前文所述,这种对占有财富的渴望本质上是来源于游牧文明的侵袭。后面的历史就不说了,直到现在,我们依然挣扎在文官贪财的泥沼中不可自拔。
第二个显著区别是,元以前的民间工匠们,艺术造诣之强大,思想之丰富,令我们至今叹为观止。单说书法,无论秦汉简牍,北朝碑刻,敦煌经卷,他们的创造者都是不见经传的普通群众,而其中丰富的艺术内涵,至今我们都没有完全消化。比如广莫最迷恋的南朝碑刻:至今还保存在云南的二爨[cuàn]《爨龙颜碑》《爨宝子碑》,天真烂漫无拘无束,真的无法想象当时书丹者或刻碑者是有一颗怎样的赤子之心。再看元以后的碑刻,和大量保存的书写材料。基本只分两种,一种是认真的馆阁体,一种是随意的敷衍体,总之都毫无艺术价值。
再说下中华文明的代表器物瓷器,我们至今对于瓷器的审美情趣,还是宋朝的水平,销量最好的茶具依然是仿制的汝窑,钧窑,建窑和龙泉窑。最近又流行更复古的柴烧。而假如谁使用个粉彩,斗彩,霁红或景泰蓝的茶具,岂不是很奇怪的体验?
可能唯一的例外是青花瓷吧,元朝之前中原地区没有这种颜料,也是没有办法。单纯论花纹,青花瓷的花纹比之青铜器和秦汉瓦当的花纹,还是差了好几个境界。总之,民间广大群众从元朝开始,就已经丧失了创造美的兴趣,其背后的原因是丧失了对审美的深刻需求。
这个问题几百年以来的艺术家们都是知道的,所以无论书法,篆刻,绘画,还是诗词散文,强调的都是从上古和中古时代汲取营养,然后在基本功扎实而且艺术家自己境界可以登堂入室的前提下,再谋求创新。假如这些条件不具备就直接谋求创新呢?那么当下流行的丑书可以了解一下。
第三方面,元朝之前中华文明的政治生活中一直存在一种叫做义理的东西。咱们不说庙堂之上,就说农民的起义造反。无论是秦末的刘邦项羽,西汉末年的赤眉绿林,还是隋末的瓦岗军窦建德王世充,唐末的王仙芝黄巢,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不需要主动达成共识,大家都知道,我们一起分头造反,先把我们共同的敌人消灭掉,把旧的王朝推翻掉,如果需要争夺天下,咱们再打。而到了元末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一代人,就成了元朝还统治着北方中原大片国土呢,几支农民起义军自己先火并起来,最后朱元璋胜了才起兵北伐。假如两败俱伤被王保保摘了桃子的话,这算是个什么事呢?
到了明末,李自成张献忠把流寇两个字诠释的淋漓尽致,假如说这二位已经突破了底线,那再看洪秀全的太平天国,以及捻军白莲教义和团,那简直都不能算政治生活了,就是一群嗜杀的渣滓。
这里面最核心的区别是,元朝之前的有志之士,造反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宏伟理想,能够奉天承运。而后面这几位,就是游牧心态,拉个队伍,哪有钱粮哪有人就去哪,混的好点勉强称得上军阀,混得不好就真的是流寇了。
直到民国,我们的政治生活主旋律依然是军阀混战,没有真正有理想有担当的政治人物,大家想的都是自己那一片地盘两支军队。这样的国家,这样的文明如果能兴旺那才是见了鬼了。
讲了这么多,只说是什么样,不说该怎么办的都是耍流氓。历史不可改变,现实就是这样,而这也不是某一个朝代或某几代人的责任。在现有的基础上,我们这一代人,甚至后面几代人该怎么做,才是广莫接下来要讲的。
净明法29丨广莫曰:从《洞神上品经》奉教修真篇讲中华文明的未来
原创: 广莫先生 广莫曰 5天前
广莫曰丨净明法
西方文明的基石是观念,而不是任何一种观念。
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下,西方都同时存在无数种不同的观念,甚至还有许多观念彼此对立。
所以当我们开始评价观念,接受观念,甚至排斥观念的时候,就已经在自己的文明基石中种下了观念的种子。
太上靈寶凈明洞神上品經
出《正統道藏太平部》依《淨明宗教錄》校對
奉教修真篇第六
學道有基,升仙有梯。必知秘訣,方達玄微。身乃無所愧,心則無所疑。無為寂寞,夜冥靜思,五臟神君,壹壹騰飛。上造天樞,會要之司。過既無有,功亦可知。晝服日精,夜餐月液,魂魄澄鏈,自然有益。飛神三五,上朝天極,自然名達天魁。南北之君,以子之名,以子之身,引見於辰庭。天門不敢逆,天樞百僚迎。以此上蒙巨福,而後下積元功。書符召雨,叱咤雲風。生則遙授真職,死則正入仙宗。不墜惡道,不系幽司。身為上天真宰,管勾下界攸司。上光九祖,亦登無倪。下蔭九孫,皆有仙資。不受凍餒,自然福隨。無以吾言秘,不使人知。教我赤子,各改是以去非。念誦此經,以上升真。或為國王帝主,上消兵戈。或為父母、兄弟、親屬,預種宿緣。或為死者,以度屍形。皆得如意,以從爾心。爾心不退,可以學道。學道之子,謹奉吾教。
这一篇也没什么可讲的,或者说该讲的在净明法前面几部经书都讲过了。无非是强调神仙可学,给修士更强大的自信心。
接着上篇的话题,中华文明走到了如今的局面,我们该怎么做?首先,广莫认为现在的局面是可以逆转的,且最近三十年就是逆转的萌芽。中华文明已立足数千年,就如同汪洋大海,自我修复能力是极强的。一旦社会条件宽松,物质文明丰富,我们的老百姓就立刻陷入了对审美的狂热追求中。改开以后,这种审美追求又以对港台文化和日韩文化的追捧为代表。可能有许多道友本身更偏好欧美文化,听爵士,追英剧,并且还可能有点看不起对港台日韩流行文化趋之若鹜的同胞。事实上无论从人口规模还是群众力量的角度看,他们才是中国人的主流。追捧港台日韩文化,仅仅是因为人种相同,审美相近,这才是纯粹的审美。而追捧英美文化的人们,或多或少都带有对西方某种观念的认同感。
这是当下中华文化最具危机的所在。无论上层建筑,还是普通公民,我们或认同某些西方观念,或不认同某些西方观念,想要批判西方观念,希望创造出所谓的东方观念去对抗西方观念。甚至如果有条件还想要反向输出,这就中了西方文明的圈套了。
广莫并不是鼓吹一昧的反对西方文明,而是说对于先进科学技术,我们去学习研究的同时无视那些西方的观念,不把任何观念当做文明的基石和评价自我和别人的标准。科学技术是普世的,是跨越文明,种族的,和任何观念都不搭界。就如同这个世界并不存在什么英国数学和中国数学,也不存在资产阶级物理和无产阶级物理。科技与煤炭石油一样,本身不具有任何文明属性。
再打个比方,假如我们到了非洲,看到一群黑人围着祭司唱唱跳跳,觉得他们跳的很开心,甚至还有点想参与进去。这并不说明我们向往并希望信仰非洲原始宗教吧。我们不需要知道他们为什么跳,只要知道跳的很热闹就行了。同理,我们并不需要知道梭罗,斯宾诺莎或海德格尔的学说要表达什么观念,知道他们说了什么,能够启发自己,就足够了。
这方面,广莫就不得不提一个令国人又爱又恨的国家,扶桑之国日本。
不可否认,现在的日本是所有国家中最像所谓东亚国家的,是我们熟悉的这种文明保存最完整,影响在其国民中最根深蒂固的国家。日本人在维护着文明审美基石的同时,并不妨碍其在高科技领域的突飞猛进。结果是日本盛产各种形式的艺术家,文学家,比如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和石黑一雄,却没有任何一位上得了台面的西方体系哲学家。因为他们根本不屑于认真思考西方的哲学体系,更不屑于创造新的观念来对抗西方观念。
反过来说,日本对中华文明的认同和接纳程度,与西方文明相比是有本质区别的。火烧圆明园的是英法联军,因为英法对我们的审美基石没有认同,他们认为那就是清朝皇帝的一座园子,为了羞辱和惩罚大清国,就那么烧了。而日本曾经侵略了中国大片的国土,既没有火烧故宫,也没有火烧孔府,更没有毁灭中山陵。因为在他们的狼子野心看来,只要他们打赢了战争,这些文明的象征自然就是归他们了。
所以对于日本,韩国,越南甚至整个东南亚地区,不需要我们用武力去征服,只要我们国家强大富饶,精神文明成就碾压诸国,就会如同唐宋一样,自然而然的同化整个西太平洋地区,重现历史的荣光。这一切实现的前提是,我们要有如同唐宋一般的夷夏之辨,那就是以文化论华夷而非国籍和血统。
许多学者认为,现在我们国家的凝聚力主要来自于民族主义。广莫非常反对这种论调。因为民族主义的特征,要么是对其民族或者种族有清晰的认定,比如犹太人的母系血统论,美国对黑人的一滴血原则。要么是对于非本民族持强烈的排斥原则,比如亚美尼亚,阿塞拜疆。这两点特征我国都没有。我们仅仅是因为人口太多,而把移民门槛设的很高而已,而中华民族本身就是一个新造的,宽泛的,模糊的概念。比如说,我国有朝鲜族,蒙古族,俄罗斯族,哈萨克族,京族和景颇族,那么假如我们吞并以这些民族为主体的国家,是不是可以从中华民族的逻辑中寻求正当性?这个话题根本没得聊。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对于混血儿抱有的态度可能是全世界最宽容,最欢迎的,当然除了黑人。而假如一个人是中日混血,中韩混血,中越混血,甚至像卫兰这种中菲韩混血,只要是跟东亚混的,我们基本权当没混。而如果是和西方白人混血,我们就很喜欢了,比如明星子女刘诺一和姜一郎,老百姓都很喜闻乐见,但跟黑人混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这说明,我们的标准依然是审美。混的好看怎么都行,混的不好看那就对不起了。
如果要问世界上最纯粹的单一民族国家有哪些,那一定是东亚的四个国家,日本,韩国,蒙古和朝鲜。后面两国暂时没有什么文化可言,先放一边。单说日韩,这样纯粹的单一民族国家,对其他民族的态度,其实也是非常包容的。韩国可以允许那么多中国练习生在韩国培养成偶像,捞金就是例证,而日本的入籍更是名为归化制度。
在日本,只要是在他们文化认同的领域有实力的人,就会备受崇拜,无论这个人是哪国人或者什么血统。比如围棋领域的吴清源,赵治勋,林海峰,张栩,分别统领一个时代,看名字就知道,他们完全不是日本人。相扑在2017年稀势之里晋升横纲之前,19年间所有晋升横纲的相扑力士都是外籍人,这也丝毫不影响日本国民对他们的顶礼膜拜,想给这些三百多斤的大胖子生猴子。现在的日本男子乒乓球单单靠纯华裔选手张本智和一人充排面对,他们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而此种形式我们试试呢?
举这些例子,广莫是想要说明,假如我们要恢复天朝上国的荣光,恢复亚太地区的传统势力范围,除了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强大之外,更重要的是文化的绝对繁盛,审美的长足进步。当越来越多的人看《琅琊榜》《花千骨》,练书法学中文的时候,这些人所在的国家就必然出现越来越亲华的政府。这种影响方式本身也符合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和审美。
那么如果放眼世界呢?留待下一篇再讲。
净明法30丨广莫曰:从《洞神上品经》升真识神篇讲中华文明的进程
原创: 广莫先生 广莫曰 昨天
广莫曰丨净明法
和天下大势相比,个人的努力在于其次。
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步调相比,国家和民族的努力也在其次。
我们的文明,和其他文明相比,无论进步还是落后,更大程度上,是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步调相吻合的。
太上靈寶凈明洞神上品經
出《正統道藏太平部》依《淨明宗教錄》校對
升真识神篇第七
學道升真,乘雲飛升。天書來降,仙宮奉迎。仙官為誰,諸位真人。雙龍禦車,力士捧節。前呵後衛,大力天丁。玉童玉女,執綬執印。銀珰小臣,口傳帝命。於此無悸,於此無驚。自然魂魄,受鏈朱陵。朱陵大將,流金火鈴。入天之界,天有四門。東華之門,門管之司。中有主宰,日直元君。中有主判,錄事尊神。中有主閽,金剛力士。三位真仙,問子名字,考汝罪犯,第汝功績。不謬不錯,子方可入。錄事二人,引子上升。南鬥北鬥,各有真君。錄事既退,真君奉迎。次第奏達,紫微之庭。於此之時,仙道已成。稽首大羅,元始玉清,吳天玉皇,三景天尊。不可以見,唯睹祥雲。玉童傳敕,仿佛可聽。賜汝丹藥,金佩珠纓。汝如得之,禮拜舞抃。自有真仙,教汝朝見。此經真妙,故說其略。心宜存思,慎無乖錯。念念真經,神官賜藥,上受天爵。
啊,这一篇经文讲的特别好,但这并不是广莫要讲的宏大叙事的重点。让我们接上篇讲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在秦汉以后的一大特征就是对于国家统一的极度渴求。只要在汉族聚集区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权,结果必然是我亡他之心不死,他亡我之心亦不死。这就是文明的默认值,没有为什么,没什么道理可讲,更没有妥协的余地。一旦一个政权放弃统一的理想,长期偏安一隅,也就失去了政权存在的终极合法性,必然导致人心尽失,天下英杰弃他而去。
其实,统一这件事,对于文明有好处,也有坏处。广莫下面要说的,才是以上若干篇大约两万多字,要真正引出的一句话。
分裂带来机会,统一带来力量。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究竟是统一有利,还是分裂更有利,要分时候,要看天下大势,要看人类文明的进程。
人类历史上所谓的轴心时代,无论是诞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的雅典诸城邦,还是诞生了释迦牟尼的印度诸王国,还是我们出了诸子百家的春秋战国时期,都是在大分裂的背景下,酝酿出了人类最杰出的文明。到了罗马帝国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独尊基督教为国教的时代,也就进入了漫长的中世纪。我们这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强大到镌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基因中的程度,也就同时消弭了其他学说进一步发展,演化的可能性。佛教在印度本土的灭亡与印度教一家独大,也是政治强权的产物。
在人类文明进入铁器时代之后,直到西方文艺复兴之前的一两千年,人类的哲学,艺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都没有质的飞跃,这也就是文明落后的游牧民族可以有机会在对农耕民族的战争中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在这个历史阶段,统一的优势远远大于分裂。因为分裂也没有什么机会。
然而,从文艺复兴开始,人类文明在所有领域进入了突飞猛进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欧洲小国林立,战争不断,极大促进了哲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伴随着地理探索与大发现。任何一项发明,任何杰出人物的灵光一现,因为有无数个可能存在的雇主和资助人,最终都几乎不可能被埋没。
比如哥伦布本身是意大利人,游说意葡英法等国要出门航海,各国都不理他,他还可以转而游说西班牙王室,最终获得了支持。而我们的明朝因为是大一统政权,皇帝一道禁海令,中华文明的航海史戛然而止。
再比如马克思是德国人,在德国混不下去了,还可以去英国混,而我们的伟大思想家李贽,明神宗不喜欢他,就干脆关进监狱得了。就算不进监狱,虽以天下之大,也不会再有他传播思想的土壤。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那个绕不过去的国家,美利坚合众国。美国之所以如此强大,除了地缘政治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美国这种独一无二的合众国体制,既有统一大国的力量,又能给各州提供自治的机会。不得不承认,美国的开国元勋们真得是一群天才般的政治思想家。
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的优越性,核心就在于让发明发现那些对人类文明的进步有重大意义的工作主体,不仅仅是国家政府,还可以是聚集的大量资本。比如电影《我不是药神》所讲述的故事。有的无聊文人讲从中看到了资本的劣根性,讲我们国家既然能实现以举国之力研发提炼青蒿素,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卫生领域的重大成就,那抗癌神药格列卫也应如是。
可是与青蒿素,人工牛胰岛素所防治的疟疾糖尿病不同,我国慢粒白血病的患者不到十万人,而我国每年死于恶性肿瘤的患者高达两百多万。任何理智的国家主体都不可能投入几十年的时间,几十亿美元的资本,用于受众如此狭窄的项目,更何况还有极大的失败风险。不算时间成本,单单这笔钱都可以造一艘航空母舰了。
所以研发新药这样在一个阴暗的角落点亮人类文明之光的项目,只能由私人资本来做,只有他们的商业逻辑,才支持这种高投入高回报又高风险的行业。
所以虽然结论可能很难听,但是不得不承认,中华文明落后的终极原因,是在过去的六七百年间,中国始终保持着大一统的状态,断绝了中华文明得到更多的外来文化和科技的机会。而由大一统所带来的国家力量,又没有通过足够的对外扩张而获益。
但是,现在时代变了,在原子弹和计算机被发明出来之后,人类文明的所有进步都是锦上添花式的,并没有促进生产力飞跃式的进步。近一百年来人类重点关注的量子物理学,至今依然是屠龙之技,丝毫看不到改变全体人类命运的节点在哪。同样的,在哲学和经济学领域,近五十年也没有令人耳目一新,振聋发聩的学说诞生。总之一句话,人类文明爆发式跳跃式进步的时代,已经结束了。这也就是占星学中所讲的从双鱼时代向水瓶时代的演进。
在核聚变发电站建成,彻底解决能源问题之前,人类文明无论从物质领域还是精神领域,都不会有巨大的进步和本质的改变了。而核聚变发电站何时能建成呢,从五十年前开始,直到现在的回答永远都是还需要三五十年。
这一新的世界环境是我们国家近一百年有可能以大踏步方式追赶上西方发达国家的根本原因,他们发明新事物的速度远没有我们学习的快,双方之间巨大的经济和科技差距最终会逐渐消弭。西方的政治体制在过去一百年间无甚重大创新,我们却已经经历了好几轮试错,所以我们能找到更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也是大概率事件,而美国社会伴随着新总统的上台,对外是空前团结,对内却空前撕裂。
这种趋势下,我们的最优选是利用科技和文明的停滞期,发挥统一大国的力量优势加速追赶,同时等待美国社会的白人和有色人种的进一步撕裂,当撕裂的弊端足以抵消美国各州分治的优势时,才是我们考虑真正对美摊牌的时候。广莫相信,那时候离核聚变发电站的建成商用依然还需要三五十年。总之,我们还是要隐忍,继续韬光养晦至少二三十年。这就是广莫始终看好国运的根本逻辑。
接下来,广莫会讲讲文明与宗教的关系,为什么对于西方人来说,同样是东方神秘主义系统,接受藏传佛教,印度瑜伽和灵修的人,要远远多于接受道教和汉传佛教的人呢?
净明法31丨广莫曰:从《洞神上品经》行浅尸解篇讲东方信仰的不同
原创: 广莫先生 广莫曰 2018-09-16
广莫曰丨净明法
广莫非常反对以列举其他宗教的不好或弊端的方式弘扬道教,想方设法的去证明道教作为本土宗教如何优越,更加适合华人和中国的国情,这是不可取的。
因为各个宗教的底色和基石不同,当评价其他宗教的时候,必然应该使用的是其他宗教的价值判断体系。
太上靈寶凈明洞神上品經
出《正統道藏太平部》依《淨明宗教錄》校對
行浅尸解篇第八
末學道淺,屍解升仙,於未死時,必有善緣。塵劫已盡,東嶽落籍,西嶽落名。社令神君,中有二使,追引魂神。汝於此時,長記汝因,既見冥官。冥關之庭,中有刑獄,可畏可驚。汝無畏懼,直述汝情,道其緣由,無隱實誠。惡簿無姓,善簿有名。中有東極救苦真人,問汝好辭,歡喜而迎,同上玉輿,輜軿四輪,左右之神,壹如升真。當識其姓,當識其名,送汝神魂,受鏈朱陵。次第階列,逍遙上升,登天之門,入紫微庭。或有丹藥,或有真經,玉童傳詔,壹似飛升。汝之骸骨,塊然遺形,如蛇蟬之蛻,臭腐而馨。曰子曰孫,葬以盡誠,蓋遺恩愛,未易離人, 氣尚爾。時歸壹臨,子孫啼哭,不見子形。子於此時,未能忘情,當以塵環是念,不入幽冥,不受埃塵。割情舍愛,立汝道基。爾子爾孫,或得賴之。仙超蒙癊,亦升仙梯。仙梯在目,而人不知。
这一篇经文是讲尸解的,其实之前也有涉及。对于正常死亡的人来说,濒死的几分钟,甚至几秒钟,一定是其境界最高的时候。那么只要在活着的时候开悟了,能摸到神仙境界的篮筐,那么在濒死的状态下,之前想的到而做不到的,瞬间存在却不能长久的境界,就可能因被动脱离了人身的限制而得以突破空间和时间的束缚。更多内容后面会讲。
如同之前广莫所提到的,当我们用证明中国观念好西方不好的方式去对抗西方观念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的陷入对观念这一概念本身认同的窠臼。当有越来越多的国人认为观念是一件极重要的事,以观念去评价是非,指引行动准则的时候,我们就已经输了。就像前一段时间甚嚣尘上的用阴谋论和疑古派理念攻击古希腊哲学的浪潮,这种风气一旦兴起,产生一定的社会氛围之后,同样的阴谋论,疑古派最终也会用在我们自己的古代文明身上,顾颉刚和郭沫若就是其中的翘楚。
广莫认为面对西方世界更理想的方法,应该像我们看到非洲原始部落跳舞一样,根本不关心他们跳什么舞,也不关心他们为什么跳舞,到底是为了宗教,为了艺术还是为了丰富群众生活。毫不关心的在远处看着他们手舞足蹈的表演,内心不起一点情绪,该干嘛干嘛。而当我们开始思考他们这样以跳舞的方式来祭祀是否有效,这种舞蹈是否有艺术价值的时候,其本身就暗含着对非洲舞蹈的强烈认同。
但以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对中华文明的威胁已经不是以观念为基石的西欧文明了,因为西方观念的演化和进步已经进入了瓶颈期。在长远的未来,影响中华文明独立发展的最大不确定性,来自于斯拉夫游牧文明的征服基石和来自于印度文明的无的基石。毕竟我们已经在征服基石的不断侵袭中度过了八百年的时光。如今有那么多的热血青年梦想着将周边的东亚、东南亚国家并入中国的版图,这种梦想本身就来源于对征服的崇拜,对于土地,人口,财富的渴求。其实在宋以前我们并不是这样的,彼时我们拥有天朝上国发自内心的自信,我们并不在乎一片土地是否被并入郡县,暂时羁縻,还是保留藩属。只要其他国家,其他民族,认同、崇拜中华文明,大家其乐融融和平共处就可以了。
广莫相信在人类文明现有发展程度的前提下,文化上的影响远是比国土兼并更有效更有利的手段。
再说印度文明的“無”,具体到某个人,很难讲陷入虚无主义对其是利还是弊,因为每个人的位置是不一样的。比如乔布斯在接触印度的神秘主义体系之后,虽然在公司治理方面无甚建树,但此后产生的灵感以及研发的产品,可以说为人类的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苹果公司创造了巨大价值。但是假如另一个人同样产生了灵感,却没有合理的渠道变现,实现对人类的贡献和自己的价值,就会深受虚无主义之害,用广莫常说的话就叫做懒得认真生活。
对个人尚可说是喜忧参半,对民族和国家来说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因为个人的目标可以随心所欲天上地下,但是民族和国家的目标亘古至今都只有一条线,就是生存,富强。而这样的目标和虚无主义或以无作为基石的文化都格格不入。
这就是广莫在网络上从不附和也不批评各种谤佛言论的根本逻辑。毕竟佛国无强国是已被两千年来的历史证明了的。基于同样的逻辑,广莫也从来不认为道教应该模仿佛教,进入佛教开展的领域且谋求做的比佛教更好,这是没有意义的,中国人非洲鼓拍的再好,人家也还是会认为非洲人拍的好。
道教和佛教的文明基石是不一样的,道教的文明基石是审美,具体到神仙信仰中,就是我们认为神仙过着很美好的生活,所以我们努力学做神仙,这代表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算是不信道教的普通国人,在遇到生活无忧无虑的朋友时,也常常会感叹其过着神仙一样的生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只有现实生活不美好的人才会去修仙。追求美好,与现实好或不好都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而佛教的文明基石是“無”,佛教认为人生下来无论男女贫富贵贱都是苦的,这个苦就如同一个负数,那么追求涅槃,追求解脱,是要把这个负数变成零。至于追求美好生活所代表的正数,在佛教的教理教义中,根本不存在。
文明基石的不同也就决定了同样作为东方神秘主义系统的道教以及汉传佛教,对于西方人的吸引力远远弱于印度灵修,瑜伽和藏传佛教。因为西方人接触后者是没有门槛的,“無”本身是不构成门槛的。但是如果一个和中华文明完全不相干的西方人想要领悟道,领悟禅,中华文明的意识形态会是在他面前的一面看不见,摸得着又穿不过的玻璃幕墙。所以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能够深入了解道教和汉传佛教的外国人,首先要做到的是让自己像个中国人,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生活,让审美替代观念成为其个人的文化基石。这就不仅仅是语言,时间和机缘的问题了,而是和个人的本性是否与这一文化相契合有关。打个比方,如果梭罗移居到同时代的中国,可能要不了几年,他就会比中国人还像中国人。如果换成是黑格尔,可能就算过了几十年老死在中国时,他依然是一个德国人。
这个逻辑同样可以解释为什么在没有官方背书的情况下,最近几十年藏传佛教在中国的知识阶层间出现了飞跃式的发展。因为这几十年是我们原有的国民信仰逐渐幻灭,又没有官方背书的新的信仰体系填补空白的时期,空白就会带来虚无,正好适合藏传佛教这种介于印度和中华文明中间地带的信仰体系。
既然如此,那当下的道教应该怎么办?国运兴,则道运兴,这在所有大一统汉族政权的历史中是验证过的。所以只要看好国运就没有理由不看好道教的前途。只不过经历了过去八百年的岁月,我们的审美基石在不断遭受侵袭和破坏,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对于道教和道士的印象与过去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八百年以前,道士的形象一直是国家和民族的政治文化哲学艺术精英。就算是那些归隐山林的高人们,大家的观感也和儒家学者辞官回家没什么本质区别。而现在大家提起道士,第一反应是会不会画符,会不会看相,会不会算命。
这也怪不得人家,道教和佛教不同,佛教兴旺的表现是庙宇多,僧尼多,信众多。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而道教兴旺的标志主要是在这些文化艺术领域出现顶尖的人物,引领一时之风气,或者出现政治军事领域的高人,能够深刻影响上层建筑。
当然,现在国家恢复宗教政策才三十多年,这么短的时间没有出什么高人也很正常,一个国家的兴衰尚且需要配合人类文明发展的潮汐,更何况一个几乎是单一民族所独有的宗教。所以广莫相信在人类文明依靠观念而取得的发展进入瓶颈期时,中华文明的审美基石已完成对内整合,具有对外输出的资源和环境时,祖师爷自然会降下圣人高道,引领道教配合中华文明一起达到新的高峰。
那么在这之前,我们该怎么办呢?
广莫之前讲过,分裂带来机会,统一带来力量,对于宗教也是如此。现在天时不到,我们应该统一还是分裂呢?对于宗教来说,分裂太难听了,广莫认为现在道教界无论在朝在野,还是在网络上,都应该以更加包容开放的心态,容许道教同侪们在不同的方向进行各种宗教义理和传播方式的探索。探索才有机会,有机会才能发展,发展才有可能出更多的菁英人物。否则一切循规蹈矩,一潭死水,过去几百年,不就是这样过来的么?有谁还记得上一位在艺术领域登峰造极的道长是哪位么?上一位能载入中国哲学史的道长又是谁呢?
再者说,以当下的社会环境,就算道教内部统一了又能如何呢?就算是出了人天教主又能如何呢?既不可能一统三教,也不可能政教合一,既然如此不妨持着开放和包容的姿态,为道教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以待天时。
至此,第一个宏大叙事结束,下一篇开始讲第二个宏大叙事,修行是一门技术,既然是技术,为什么不能像其他技术一样可以清楚的掌握。
净明法32丨广莫曰:从《洞神上品经》列班升籍篇讲正一全真的不同
原创: 广莫先生 广莫曰 2018-09-25
广莫曰丨净明法
自古以来,正一道与全真道的核心区别是什么,始终都是我们道门中人讨论的重点。
在道教中,一个道派立足之本是独特的修行系统。
所以,全真与正一的核心区别在于是否认为人有可能不经过死亡而成仙。
其他所有在组织架构,教理教义,修行方式和生活理念上的区别,都是围绕着这个核心而展开的。
太上靈寶凈明洞神上品經
出《正統道藏太平部》依《淨明宗教錄》校對
列班升籍篇第九
屍解雲升,同道異路,皆曰超凡,名書真簿。或有在生遙授,或因死後超註。遙授而不超註者有矣,未有超註而無遙授者也。有在天樞吏職,有在天樞鋪陳。各有入等,出無上始青。中有所載,中有所名。上品以孝,中品鏈形,下品救度,皆出世塵。元綱流演,自然列班。升籍記名,簡而不繁。左右二司,太妙禁壇。中有近禁,紫微青壇。中有要地,金闕赤壇。三清侍臣,左右之丞。三十二天,亦有上相。為有環局,文武之官,文武之勛。大使微使,使名雜使。真人統軍,六職十二。上帝加恩,各有秘字。以少為貴,其言不華。切當爾心,不能疵瑕。雲車雲馬,三清之家。如玉就琢,如金去礦。可以陶成,器類不就。毀斥者也。諸名上仙,仙位之列。文武有籍,自然分別。太上簡易,不必紙墨。念念真經,心不生惑。魂神既熟,自然有得。
本篇经文对于净明道的修行理念来说,非常重要,所以广莫会详细展开讲。道教的全真道与正一道对于由人成仙分别是如何认为的呢?
全真道认为人不可能不经过死亡而肉身成仙,而仙道又贵生,不可自暴自弃,于是,对于修行有成就的高道大德来说,普遍会遇到一个状态,就是再往上修很困难,生命又远远没有结束,该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利益众生,接引众生,普度众生,就成了几乎唯一有意义的事情了。
所以大部分全真高道都会把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建设教团之上。比如王重阳祖师接引全真七子,七位祖师皆得真传,俱有成就,这种规模在五千年的道教史上,是空前绝后,绝无仅有的事情。仅从这一点来说,重阳祖师在道教史上的功绩就怎么样突出都不过分。
而正一道的高道大德们,由于认为人有可能不经过死亡而肉身成仙,于是在他们作为人的一生中,修行是没有止境的,对于修行的努力也是没有止境的。所有时间都用来自我修行,就没有太多的心思和意识建设和经营教团,宗教活动往往局限于自己或有缘收的几个弟子身上。由于没有清晰的教团,在外人看来就很难认为道士是他们的本职职业,而往往容易理解为是对道家信仰加兴趣的结合体。
所以,正一道的高道大德们,尤其是全真道建立之前的高道大德们,往往有一份其他的职业身份,或者简称工作。或许是文化艺术领域的,或许是政治军事领域的。毕竟以他们的境界修为,想要在某一个自己还愿意做的细分领域做到登峰造极,并不是什么难事。就算是什么都不愿意做,外界也会更多的把他们当做隐士,而不是职业道士。毕竟,他们也没有在现实世界和社会组织中,做太多弘扬道教以及提供宗教服务的事情,比如陶渊明。
在历史书中常听到的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只有在接触了道教后,才会知道原来他们也是道士,诸如王羲之,魏征,李靖,孙思邈,李白,李泌,皆是如此。
我们回到经文中来,看净明道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屍解雲升,同道異路,皆曰超凡,名書真簿」经文说的很清楚,在净明道看来,尸解与云升这两者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成仙的途径,只不过是步骤不同而已。用广莫的话说,就是一个人如果想要成仙,那么最后要放下的,要视作外物的,必然是自己的肉身,那么死与不死,仅仅是处置自己肉身的方式不同而已。
生死是人的概念,如同花开花谢是花的概念,成了仙,就是非人了,不是人自然就没有生死的概念了。而如果一个人连如何处置自己肉身的途径都不能齐物,比如说,还在乎别人的观感或评价,那么他的境界,距离成仙就还有很长很长的距离。
经文下面讲「或有在生遙授,或因死後超註。遙授而不超註者有矣,未有超註而無遙授者也」这里的遥授,可以理解为在有生之年,境界和修为得到了上面的认可。超注可以理解为不再是一个人的状态下,正式“注册”成为了一个仙。这就是说修行人是可以在有生之年得到认可,跳过死亡的步骤直接成仙的,反之一个人是不可能在有生之年境界不到的情况下,死后再成仙的。广莫之前讲过,对于正常死亡的人来说,濒死状态一定是放下最多外物,境界最高的状态,如果这个状态还不到位,那只能说,这一生没修成,乘愿再来吧。
所以再强调一下,中华文明传统中《尚书》所记载的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我们的文化认为得善终是非常重要的,这相当于建筑消防设计中用来逃生的安全门,人生一世,不要凡事做到极致,不要逼得自己心态崩塌到要跳天台,或者置身于危险境地,正所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不失败,远比成功来的更重要。
后面经文讲的是成仙之后的种种可能,成仙,对于人来说,是个目标,对于仙来说,只是开始。广莫前面讲过,成仙的门槛并不高,成仙和距离真正意义的神形俱寂,与道合真,这之间还有挺远的距离。
打个比方来说,成仙就如同一个大学生要通过英语的四级考试,那么尸解成仙就如同卡着及格线过了,而白日飞升相当于满分通过了考试。但是无论以什么成绩通过,在英语学习的道路上都只是前进了一小步,前面还有托福,专八和剑桥商务。现实也是如此,及格通过考试的人如过江之鲫,而满分通过的人屈指可数。倒不是真的题目有多难,而是没有必要。
同样的道理,无论正一道士还是全真道士,在有生之年知道自己修行已到位,可以过及格线的,历朝历代都大有人在。在这个基础上,绝大多数修行人对自己修成之后的修行态度,都是随缘,内紧外松即可,最后能到哪就到哪。时间和精力大多用在弘扬道教,建设教团或者钻研文化艺术政治经济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安静的等待着考试的那一天。
很可惜的是,在这个世界上自古以来都是极端化,明确化,排他化的主张更容易传播和令世人接受,而像净明道这种教理教义说这样也行,那样也行的,往往就没有市场,没办法,这就是人性,现在的朋友圈和公号圈,不也是如此么。
经文最后讲「太上簡易,不必紙墨。念念真經,心不生惑。魂神既熟,自然有得」这样的句式在各个道派的各种经书中非常常见,道教的传播能沿袭千年,主要依靠文字,而祖师们又往往轻视文字传播的功能,这种矛盾该如何解释呢?下篇再讲。
净明法33丨广莫曰:从《洞神上品经》列班入等篇讲东西方的文字系统
原创: 广莫先生 广莫曰 2018-10-02
广莫曰丨净明法
人的感官可以分为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和思维,一共六种。
我们和外部世界的一切联系,都依赖于以上六种感官。
于是,从这个角度来说就是,客观唯物主义认知的对象是一个一个的外物,而主观唯心主义认知的对象是一切外物与本心依靠以上六种感官所建立的联系。
太上靈寶凈明洞神上品經
出《正統道藏太平部》依《淨明宗教錄》校對
列班入等篇第十
人有先後,上學通真,中學積行,下學著功。或為九宮清職,或作下位吏贠。補任以力,名在諸軍。三天河源,六府吏兵。不論強劣,男子女人。念念隨緣,得此勝因。玉童光顯,上等女人。其在下者,亦作女兵。有自然藝,有自然靈。善因學起,學以戒成。初修戒慎,無為力役。 此文藝,積其諸德。在生所學,死後之力。雲路列班,幽冥授職。各遂其長,自然無惑。其上有善,不能而能,不識而識,不知而知,十善之力。是以或虛,淡然自養,名在散官。上帝符下,委事看詳。或列禁近,或作冗官。或為玉童,晨極帝房。或為典者,奔走殿廊。有作力士,甲盾生光。上將軍位,統兵作行。或作將軍主掌,或作卒伍之鄉。八九福地,六六洞天。河海山嶽,皆有其名。隨功而受,毫發無私。天樞典籍,都錄主事,稽考出入,百事不違。
这篇经文开头讲的「人有先後,上學通真,中學積行,下學著功」与上一篇中的「上品以孝,中品鏈形,下品救度,皆出世塵」相呼应,实际说的是同一个意思。广莫在这里不好说下品是什么样,免得别人对号入座。但是这两段经文所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境界最高,效率最高的修行,都是从自己的心性入手的。把工夫下在外物上,在外物与自己心性的羁绊中修行,只能算是间接修行了,有个专门的术语,叫做借假修真,讲的就是这种状态。前面讲过不少,言尽于此。
虽然唯心主义不同于唯物主义不同,但千万不要认为唯物主义就是认为一加一等于二,天上有一个太阳,而唯心主义就是非要偏执的认为一加一等于三,天上有十个太阳。没有人的感官会给自己的本心传达这样的信息。
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除了维系生存,蕃畜人口之外,一切进步,都是为了满足以上六种感官的需求,一方面是为了满足感官对舒适和丰富的需求,另一方面就是为了创造复制和传播感官需求的可能性。
举个简单的例子,从原始社会就出现的绘画,到后来的摄影,摄像,直到现在的VR虚拟现实技术,都是为了复制和传播视觉感官的对象。某人看到了一个风景,想让别人也看到,怎么办?古代只能用画下来的方法。后来有了黑白摄影,彩色摄影,再到动态的黑白摄像,彩色摄像,可是这样视角和画幅依然有局限性,直到终于发明了眼镜式的VR虚拟现实技术。在单纯视觉这个感官维度,基本做到了可以完全复制视野的效果。
同时另一方面,在古时候,复制一幅画,到后来复制一张相片,复制一段胶片,都是效率很低,成本很高,而且很难保证不失真的。直到有了计算机技术,将这一切都转化为0101010这样的二进制数值,人类终于可以用极低的边际成本,无损复制视觉载体了。
人类在所有感官领域的追求,都是沿着与视觉追求相似的方向,既追求对感官载体的准确性,也追求复制感官载体的无损性和低成本。但是在追求的路上,不同的感官人类的进度是有很大差距的。比如,在听觉领域,我们已经能做到的和视觉比肩了,无损零边际成本的音乐可以很高效的在网络流传。早就已经不是想要听音乐就要花大价钱到青楼请艺伎的时代了。
而味觉和嗅觉领域的进展就缓慢的多,我们可以大规模生产香精和食品添加剂,但是还不能完全复制所有的气味和味道,更谈不上在用二进制数据的方式表达和储存,以达到无损零成本复制的高度。这就是为什么高雅音乐和口水歌的唱片价格接近,而好酒和普通酒的价格相差极为悬殊的根本原因。
多说一句,为什么前些年西式快餐可以开几百家店,而味道一致,而极少能有中式快餐可以做到。经营理念,管理模式倒再其次,主要是对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工业的理解和运用程度不同而已。同样牌子和口味的方便面,就可以做到全世界生产都一个味道,也是同样的道理。
到目前为止,人类更加一筹莫展的感官领域是触觉,连复制触觉的体验都完全无法做到。而男性和女性的认知间存在着一条巨大鸿沟,就是因为触觉造成的,那就是男性既无法理解痛经,女性也无法理解蛋疼。
上面这些感官,广莫只是浅尝辄止的讲一下,其实人类还有区别于其他所有动物的感官,也是最重要的感官,即人的思维。而思维的主要载体就是语言和文字。人类发明语言和文字,于是思维有了虽不完美但是有效的载体,纸张,印刷术,计算机技术的发明,使得复制和传播思维的准确度越来越高,效率越来越高,而成本越来越低。
接下来,广莫先讲一个东西方文化的重要区别,文字系统的不同。西方的文字是拼音文字,本质上就是用表音符号记录语言。而中国汉字是象形文字,本质上是用符号描绘外物和名相。这两种文字系统孰优孰劣呢,其实各有优劣。
拼音文字的优势是便于描述抽象的,世界上不存在的事物,比如各种哲学概念。只需要哲学家的思维抓住这个哲学概念,然后发个声音,记录下来,解释清楚,就可以传播了。这也就意味着没有什么实体的羁绊可以阻碍哲学家寻找和创造新的哲学概念。
而拼音文字的劣势是,文字必须跟着语言的变化而变化,而语言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是必然变化和分化的。这就导致同一种拼音文字最后就会分化成各种各样不同的文字,然后造成文化的隔阂。然后文化的隔阂推动政治的分裂,最后就成了欧洲现在的样子,操不同语言,使用不同文字的人们认为自己各自属于一个独特的民族,然后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
而象形文字恰恰相反,象形文字是在描绘事物,而不是记录语言,也就是说文字系统和语言系统是割裂的,无论语言如何变化,文字都可以保持不变,或者按照自有的规律演进。这就是为什么上古时代的语音和现在差异极大,而我们依然可以读懂三千年前的文献。了解汉语方言基本情况的人们,如果去看中国现代各系方言的地域分布,就会发现每一系方言所分布的面积,和欧洲那些国家的面积差不多大,因为这就是人类发展的规律,面积大到一定程度,语音的变化就足以隔断交流。然而只要文字是统一的,地域之间的向心力就不会被切断,具体表现在中华文明圈,就是只要有足够的政治军事实力,就要谋求统一。
那么统一的标准是什么?在历朝历代,统一的标准都是使用汉字的地域,说的冠冕堂皇一点就是教化所及之处。这也就是为什么无论古代的吐蕃,党项,契丹,蒙古和满洲,还是后来的日本,朝鲜和越南,都一定会放着现成的,先进而又完备的汉字不用,非要由民族领袖组织人力,人工生造出本民族的文字。因为没有独立的文字,在强大的汉民族周围,就根本谈不上民族的独立性。这也是蒙古国在苏联解体后,曾经短暂试图恢复老蒙文,没过多久就主动放弃,继续使用西里尔字母拼写蒙文的原因。因为国境那边的内蒙古有两倍于他们的人口在使用老蒙文,这件事想想就太可怕了。而现在欧洲的几十种文字,却没有一种是由某个民族领袖或者某届政府人造的,而是民众自发形成,然后由一个文豪写一本文学或者哲学著作将拼写规范下来,一种独立的文字就这样形成了。
讲了优势,再谈象形文字的劣势,象形文字的本质是绘画,那么对于抽象概念的创造,表达和记录以及传播就会非常无力。现在让我们画一个道,画一个玄,画一个無,画一个忠孝仁义,怎么画?所以古人就算脑子里有一个抽象概念,也必须要附会于一个现实中有的事物来表达。比如道,至今都和道路的道是同一个字,而玄是悬的古字,最有意思的是無,在甲骨文中,無和舞是同一个字,估计古人实在是不知道怎么表达这个概念,只好根据读音随便找个同音字替代吧。至于忠孝仁义,光是看字形我们也依然能体会到古人造字时的心路历程。尽管甲骨文大规模的出土发现是在清末,但是依然可以根据甲骨文与存世金文,石鼓文,篆书的联系和比对进行解读。而古拼音文字则毫无这种可能,必须有一段足够丰富的与已知文字对照的译本才能够释读,例如著名的罗塞塔碑。
这种文字系统的不同就会给以汉字为主要承载的中华文明带来许多负面影响。第一个影响是我们所有的古典文献和哲学著作,在《尔雅》和《说文解字》这两部工具书出现之前,很多概念,尤其是抽象概念的解释是书与书之间,篇章与篇章之间互训的,也就是说,某篇文章的某个字是什么意思,是需要通过其他著作的解释来理解的。这就意味着绝大多数文献和著作都必须被束缚在几条仅有的哲学链条上,否则就无法被后人理解,甚至无法被当时的人理解。比如《指物论》,比如《太玄经》,历史上的研究者寥寥,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其他文本能够与之互训,就没有绝对的把握搞明白作者写的是什么意思,更不要说领悟背后深邃的哲学思想了。
第二个负面影响是,在春秋战国之后,在这个文化系统中的普通人就失去了造字的权利,这就意味着中国人思考和哲学创造的元素都已经确定下来了。我们在头脑中思考的过程,是必须依赖语言的,只有头脑中那些能够用语言描述的内容,才是思考的内容,而语言和文字是一一对应的。换言之,如果一个人想出了一个不能用语言描述,不能用文字记录的东西,那么别说别人了,就连他自己都不会认为自己想出了这么个东西。所以到了后世,中华文明能创造的崭新哲学观念和思想营养越来越少,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新的汉字,也就没有新的土壤。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自从西汉的董仲舒之后,最大的哲学成就是肇始于北宋的理学以及在某种意义上对理学进行扬弃之后产生的心学。因为那时候中国人的思想有了之前从未有过的新素材,那就是陈抟祖师传出的太极图。
这种影响不但从古至今,只要我们还使用汉字,影响就会一直持续下去。在西方十六至十七世纪的哲学大爆炸时代,出现了几十种被称为某某主义的崭新思想,而同一时期,我们什么都没有,就连这些某某主义的称呼,都要等到没有历史包袱的日本人用半吊子汉字翻译出来之后,才辗转引入中华文明。而有些仅仅出现在中国历史中的抽象概念,明明有用,明明需要,我们却至今没有创造出对应的专有名词。例如,从秦汉分封改郡县之后,直到满清灭亡,这两千年时间我们的政治理念是什么主义?至今没有这样一个概念,我们依然驴唇不对马嘴的称之为封建主义,宁可让这个词在现实语境中偏离字面意思,也不去创造新的专用词汇。再例如,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社会状态,应该叫什么主义?依然没有造新词,而是语焉不详的称之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好了,点到为止。
象形文字的这种特点,不但对思想和哲学创新会产生影响,对于传播也会产生影响。例如我们至今依然在讨论什么是封建主义,无法在广大民众中形成广泛共识,广莫相信几百年之后,当人们读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词的时候,对于其内涵,范围和外延,也会陷入长时间的争论。
由于道教思想的高度抽象化,这种困扰在几千年的道教传播中,让修行人和信仰者都吃尽了苦头。比如当人们看到一个佛教音译词汇的时候,比如般若波罗蜜多是什么意思,是有标准答案的,只需要懂佛法的人传播就是了,而道教几乎所有复杂的抽象专有名词都有不止一种解释。
所以佛教可以讲依法不依师,而道教如果不依师,除非天赋神授,否则必然陷入到对每个字都认识,合在一起什么意思只能靠猜的窘境。可就算猜也不知道猜的对不对,也没有什么依据能证明猜对了,还没有什么依据能证明猜错了。每到一个修行的节点都要靠自己猜,再按照猜的修,再漫漫修行之路走过了三千多个节点之后,可能突然发现,早在第二个节点就猜错了,这时候的心情恐怕只剩下希望向天再借五百年了。
当广莫意识到自己那本以为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其实还被语言文字这根看不见摸不着的风筝线牵引着的时候,对于要通过写作来记录,表达和传播自己所思所想的兴趣产生了重大打击,而当广莫意识到人类文明传播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其实已经早早出现在自己出生之前的时候,广莫简直是绝望的。
下一篇我们讲这个重要的转折点,辩证法的出现,完善,分化和滥用。
净明法34丨广莫曰:从《洞神上品经》成道志学篇讲唯心主义辩证法
原创: 广莫先生 广莫曰 2018-10-08
广莫曰丨净明法
辩证法,顾名思义,本质上就是在辩论中取胜并说服对方的一种方法而已。
按当前哲学界的说法,辩证法最初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后世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将其完善,成为唯心主义辩证法的集大成者。
最后,由马克思在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基础上,将其改造成唯物主义辩证法,并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三大哲学基石之一。
太上靈寶凈明洞神上品經
出《正統道藏太平部》依《淨明宗教錄》校對
成道志学篇第十一
成道之人,亦當誌學。不私不曲,不犯邪欲。有壹念之,冥官考戮。天憲神機,本自幽微。堅固其形,無蕩無遺。保其長命,不墮塵世。塵世之人,帝王之身,百僚貴戚,以及農人。凡在下界,亦各有因。隨業以受,或貴或貧,或賤或富,不出於心。諸天之神,亦即世人。世人學道,即為天神。天神失學,復責世塵。學以不墮,守戒能循。五十萬劫,天蓬尊神。二十四劫,真武將軍。壹千萬劫,救苦真人。壹十五劫,日直元君。此非化身,世上之人。死而為神,仙而上升。天官記姓,地官錄名,水官記功。天樞都府,錄其官爵。有功無過,經劫不落。三元考第,名在異等。玉皇之命,高其德行。如此大仙,多不可記。略舉壹二,以述吾意。凡我後學,誌學無替。天中有文,天中有籍。可以興功,可以贖罪。幸有镃基,母或自棄。餓鬼畜生,各非其異類。亦各本人,罪犯而致。地獄天獄,不可輕視。
这篇经文主要讲的是成仙并不是件一了百了的事情,依然要努力合道,避免过失,谨防堕仙。反过来说,这也就意味着在道教的修行体系中,仙,并不是高不可攀,极难实现的目标。很多在修行门槛附近徘徊的人,会担心这辈子看起来是没什么希望了,大可不必如此。
其实,成仙人少的主要原因一是除去普通信众,真正信仰道教的人本身基数就不大,二是在信仰道教的人中,真正修行人的基数更小。广莫随便估个数,在全世界的华人群体中,按广义的道家修行体系修炼,能够登堂入室,或者连盲修瞎练坚持五年以上的人都算上,可能也不会超过两万,即最多只有七万分之一的人在修道。其三是存在幸存者偏差,真正的修行人,尤其是修行有成的人,更加倾向于不显山露水,而人们更容易在社交媒体和网络中看到的是不得门径者的哀叹和抱怨。
所以,正如经文说的一样「如此大仙,多不可记。略举一二,以述吾意」成仙没有社会普遍想象的那么难,只不过是成仙的人没有回头告诉世人,这个门槛到底在哪而已。
进入正题,我们讲辩证法。首先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包括辩证法在内的所有哲学命题,都是和恒星一样,在没有人类的时候就已经天然的存在着,而且相当一部分都被上古时代的人类日用而不知。这些哲学命题都是被哲学家们发现,总结,并用语言和文字记录下来以利于传播的,而不是哲学家们发明的。所以我们不能说在黑格尔之前,甚至在古希腊哲学诞生之前,欧洲人,或包括其他地域的全人类是不可能具有辩证法思想和使用辩证法的。只不过,大家用的时候不叫这个名字,也没有把它独立拎出来当回事而已。
黑格尔完善了唯心主义辩证法,并将其作为人类思维的一种重要的方法论,是有充分的正面意义的。因为这种方法论为每个人在面对任何与自己有关的问题的时候,都能够提供一种对自己有利的,令自己满意的,或者至少能够接受的解释。这样就可以为自己的精神世界建立一道防火墙,不至于受到外物致命的冲击。用通俗的话说,当一个人跟你说“哎,事到如今,不如想开点”的时候,接下来的话就一定会用到唯心主义辩证法。这肯定是有用的,因为想不开就容易做傻事。
在中华文化中,我们常讲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是典型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公案。如果站在超然的视角看,这个故事无非就是几个小概率事件叠加导致的极小概率事件。使得对于最初情况的利弊判断发生扭转,这种公案是只能用来安慰自己和自己所关照到的人,而不能当做经验谋求去在生活中复制和重现的。
所有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所有讲修行的人一样,都完全不可避免的会面对同一个困境,就是自己思考和修行的范围,仅仅是自己的本心以及所有投射在自己本心上的外物的集合,但是如果自己要表达,要描述,不可避免要借助语言和文字,然而自己表达出来的东西,传播到别人时,对于别人来说就是外物,就是客体。于是如果接受者本身不是唯心主义者,就无法理解表达者仅仅是拿自己举了个例子,而不是说自己的例子就是传说中的标准和真理。
讲这么多,广莫自己都觉得绕,我们还是打个比方吧,这个比喻下面还会用到。比如说李师傅是一个紫砂壶大师,要教他的学生做紫砂壶,那么李大师总要做出一个壶来给学生们看看吧。但是学生如果不把李大师做的这个壶当做一个范例,而是认为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紫砂壶都必须是要和这个壶长的一模一样,那这些学生充其量只能成为会做这一种紫砂壶的工匠。而如果学生也想要成为紫砂壶大师,就必须不仅仅掌握李大师的方法和技术,还要领悟精髓,做出属于自己风格的紫砂壶。
广莫在讲《庄子》时讲过,想要分辨一个人的境界是九还是一很容易,但是想要分辨其是五还是四就很难。那么在修行的圈子里怎么看人的境界呢,无论学道也好,学佛也好,其实很简单,只要看其关注的是“法”,还是“找到自己的法的法”。如果是前者,把法当做一个客体,一个真理,那么就还没入门,而对广莫来说其境界遥不可及的人物,是能把“找到自己的法的法”这个概念,当做一个“法”,然后一层一层无限重玄,到最后,眼里根本就没有了法,只有粟米粒大的一点灵光,有了这一点,反向重玄,就可以得到无数法,无限法,一切皆是法,一切皆不是法。行走坐卧皆如法,只是从来不讲法,因为这些法全是他自己的,对别人根本无法可讲。
作为一个职业道士,一般举反面例子的时候,广莫都不会讲道教中的人物和见闻,所以只好说说佛教的了。《金刚经》第二十一品非说所说分中有这么一段话,“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这段话的意思是释迦牟尼说他自己从来没有讲过法,谁说释迦牟尼讲过法,谁就是谤佛,因为这样的人根本没听明白释迦牟尼在说什么。而假如一个讲法的人说根本无法可讲,那才是在讲法。
释迦牟尼的境界真的是高不可攀,广莫啰里啰嗦讲的这些人家心里明镜似的。释迦牟尼知道他讲法四十九年,讲的都是自己的法,是拿自己的修行和感悟当做一个例子放在别人面前而已,假如有后世的修行人把这些当做真理,机械的理解,照搬,模仿,修出个不伦不类,令别人耻笑,这不是谤佛是什么。而真正的法该怎么讲呢,只能讲根本没有普世的法,每个人都只能有自己的法。这句话也应该用重玄的角度理解,叙述从略。
所以当广莫看到有学佛的还在讲某某佛经怎么讲,某某菩萨怎么讲,某某高僧怎么讲,某某法师怎么讲,广莫都不能说那样不对,这是修行必然要经历的过程,谁学做紫砂壶都得先看看老师打的样,只不过,在这个层面的,都还没摸着修行的门朝哪边开呢。还有一种修行人,在打着禅宗旗号之中的尤多,将行为处事,言谈举止刻意的公案化,去逻辑化,一片虚无化。这种人八成都是演员,戏子,既表演给别人看,也表演给自己看,时间长了,入戏深了,连自己都信了。遇到这种情形怎么分辨真伪呢?很简单,除非你是他徒弟,他对徒弟有义务,肯在你面前使这一套全活儿,相当于大师给学生做个样板壶,否则真有这境界的根本不屑于展示境界,因为展示境界这件事,与其所标榜的境界是悖离的。
这一点上,广莫还挺喜欢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的,少林寺可是禅宗祖庭,但是我们很少听到永信法师在公开场合一段一段的讲禅,似乎世面上也没有什么关于他修行的公案。只见他这么多年为了提升少林寺这三个字的影响力,长袖善舞,左右周旋。因为永信法师明白在他这个位置上,提升少林寺的影响力就是他的活儿,就是他的扫地,念经,敲钟。全世界的眼睛都盯着少林寺,他不去忙着提升品牌影响力,真的去扫地,念经,敲钟的话,那是演戏给谁看呢?不一定扫地是扫地,念经是念经,敲钟是敲钟,在其位谋其政,做自己该做的事,就是扫地,就是念经,就是敲钟。
这个世界上真正修行表演给别人看的并不多,但是修行表演给自己看的却真不少。那么修行的“下手之法”呢?这个系列的第三个宏大叙事会专门讲“下手之法”,也就是一般意义上所说的法。
最后再讲回辩证法,黑格尔也面临着这样的困境,他讲的唯心主义辩证法是只能对自己用的,是用来说服自己的,是用来跟自己辩论的,而外物,别人,不在他这个系统的讨论范围之内。所以对包括唯心主义辩证法的一切攻击,都是既有道理又没有道理的。
所谓没有道理是因为每个人的主观世界都是其他任何人不能跨入的禁区,简单说就比如李大师给学生做了个石瓢外形的样板壶,有人来攻击他说为什么做石瓢型而不做西施型当样板壶?这样搞岂不是全天下都只做石瓢不做别的了?遇到这种质问李大师会怎么想呢?大师只会觉得这是谁家的狗没有吃药就放出来咬人了。
之所以说还是有道理的,是因为一切唯心主义都具有不可复制,不可传播的特点,一旦大范围传播,就不可避免的出现如同《金刚经》所讲谤佛的效果。那么,如何让辩证法这门技术具备普适性和社会实用性呢,于是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就应运而生了。我们下一篇再讲。
净明法35丨广莫曰:从《洞神上品经》天道秘书篇讲唯物主义辩证法
原创: 广莫先生 广莫曰 2018-10-12
广莫曰丨净明法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宣传节奏和政治探讨中,甚至包括马克思恩格斯所实践的工人运动中,
使用的都是庸俗化的辩证法。
它的特点一言以蔽之,叫做拒绝用辩证的思维看待自己所使用的辩证法,
并且将逻辑停留在自己需要的位置,
把比自己多走一步和少走一步的人统统打成异端。
太上靈寶凈明洞神上品經
出《正統道藏太平部》依《淨明宗教錄》校對
天道秘書篇第十二
凡學上仙,必知所止。天中隱名,天中隱字。太上三清,空同赤耳。玉皇紫微,致遠仲智。南北二鬥,三臺所記。子辛子寅,庚戊丁壬,子癸之神。孟叔孟良,仲寶仲卿,季玉季幹,是乃二庭。三臺之中,雲育齊景,奉良請乞,四聖神君。太陽太陰,日月尊星,其名晅朒,五行之神。是亦別稱,水星名衍,火星名熒,木星名苗,金星名堅,土星名鎮。重領諸權,二十八宿,三十二天。恭華搖伯,楊琯倘玄。目局紫臺,阿那洞玄。亶法長駕,職後袞騰。砂劫那醜,回負陽邅。此其隱名,字載度人。諸宗立鞠,傳統魁輪。喬資美禁,首善特靈。嶽什寶駕,逢慮註延。稗捧德淑,此其經星。五星緯列,有其化身。天樞之主,是謂道陵。該括地象,皆是主首。五嶽四瀆,皆有其機。具列靈書,念之消災,百鬼所畏。沙河人名,不出其紀。
这篇经文虽名为天道秘书篇,但并没有讲任何常规意义上与修行有关的方法论,而是罗列了一大堆神和仙。其中大部分的神仙都不在普通信众的信仰体系中,换句话说,不是上香朝拜的对象。那么这一篇经文要告诉我们的就是,我们的修行核心在于信仰,信仰不是表象,不是姿势动作,不是把神仙名号宝诰挂在嘴边,而是内观其心,问自己真的相信这个神仙体系吗?真的相信神仙体系背后存在的逻辑吗?信仰神仙真的不是为了和神仙做交易,以求庇护自己在世俗中得到所谓的利益吗?那些不在平常崇拜范围内的神仙,在自己的心中,真的有位置吗?这些问题别人给不了答案,也不是谁能教得了谁的,自己念上个千八百遍,自己给自己答案。
我们继续讲唯物主义辩证法,一般来说公认的开端是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驳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这部十六万字的书用嘲讽带节奏的口吻,批判了以贵族青年鲍威尔为领袖的青年黑格尔学派广泛宣扬的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这种批判是有道理的,因为广莫之前讲过,唯心主义是各自存在于每个人的本心的,那么宣扬它,就意味着把别人的唯心主义当做一个客体。这就偏离了黑格尔的初衷,简单说就是一部好经让猪队友给念歪了。
那么,唯物主义辩证法就是真理吗?严肃的说,是的,而且是很多人心目中,梦想中的真理。但是,完善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是没有用的,没有力量的。因为本质上,辩证法就相当于把身国同构的概念再往前推,把天心当做人心,思考的范畴是人心的时候,这就是唯心主义辩证法,而把天心,把世间万物,把宇宙大道当做思考的范畴的时候,这就是唯物主义辩证法。更何况,唯物主义辩证法本身也是应该辩证看待的。这种重玄意味极为浓厚的车轱辘理,当然是永远正确的。所以唯心主义辩证法还是有用的,因为存在一个能用它的主体,就是每一个人。而唯物主义辩证法是没用的,因为它的主体是宇宙大道,宇宙大道什么都不做。
这也就是为什么现代哲学界已经不再探索和完善辩证法的原因。因为大家知道,无论唯心还是唯物的,都已经足够完善,到头了,已经到了语言文字能够表达和传播的极致了。再往前走的每一步,都仅仅是在文字与名相的泥沼中挣扎而已。
所以,广莫下面要讲的,不是传统的党校经院哲学讲的尽善尽美又毫无力量的唯物主义辩证法,而是庸俗化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关于庸俗化的辩证法,这里先尝试举个生动有趣又相对安全的例子。比如说,我们这些年在新闻报道中经常看到有关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的新闻,那么,在一些媒体口中,大量使用人工智能化的工业机器人来代替产业工人,意味着产业升级,意味着提升科技含量,意味着提升劳动生产率,意味着我们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了一步。而在另一些思考者看来,这意味着企业在人工成本不断高企之下的无奈之举,意味着会进一步造成大量工人失业,意味着将产业向国外转移的门槛更低了。
那么,这两种观点哪一种是对的呢?答案是,都是对的,如果只讲一方面,而故意逃避另一方面,甚至否定另一方面,那么就是在使用庸俗化的辩证法。如果还要给与自己视角不一样的人扣上某种帽子,那就是庸俗化的辩证法的中国特色版本,我将它称之为中华田园辩证法。
每一种主义,每一种运动,传播到中国之后,都会出现一个中国特色的版本,往往被戏谑的称为中华田园某某,而中华田园辩证法的特点就是,将庸俗化的辩证法和阴谋论相结合。
广莫讲过,一项技术必然会被掌握者用于对他最有价值的领域,比如说,一个精通相术的人一定会用这项技术来找终生伴侣,一个精通风水的人一定会先给自己家的阴阳宅地调理调理,同样,对于辩证法这项技术,如果不用在宣传领域,那就太不合情理了。但是,当宣传的对象是不定项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时候,辩证法就成了一把双刃剑。因为,如果想要辩证法起效果,就要让受众多多少少懂得些辩证法,可是当群众都懂得辩证法之后,并且可以活学活用的时候,辩证法的宣传效果就会越来越差,当出现像广莫这样可以用辩证法的思维看待别人所使用的辩证法的时候,一切宣传对广莫这样的人来说就完全失效了。
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社会意识的高度碎片化,整个社会再也无法用讲道理摆事实这种成本最低的方式达成共识,最终结果就是只有用威权和收买,才能够将人群的意识形态统一起来。
举个例子,中国互联网有一个独特的现象,就是我们拥有海量的自媒体。有许许多多像广莫这样有个途径能对某某事情发表一通言论,并且有一些人愿意看的人。这样的自媒体人在欧美的互联网社会相较而言要少很多很多。为什么?仅仅因为我们有独一无二的公众号么?当然不是,因为我们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全体公民都受过辩证法教育,可以有意无意间使用辩证法思维的国家。于是无论遇到什么公共事件,你跟他讲法律,他跟你讲道德,你跟他讲道德,他跟你讲人情,你跟他讲人情,他跟你讲道理,你跟他讲道理,他跟你讲法律,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群体立场,不同的时间维度,不同的对错标准之上,总是可以有话说,而且总是会得到一部分人的认同。这种国民议题最典型的就是转基因。
这么说可能还是太抽象了,再举个例子吧。比如说各大中城市的学校主动给学生减轻课业负担这件事,到底是促进了教育的公平还是促进了教育的不公?其实很简单,相对于有足够的金钱和家长人力资源的家庭来说,他们有更多条件可以用课外兴趣班填充孩子的时间,而没有足够金钱或者家长人力资源的家庭只好眼睁睁看着自己孩子在各个方面落后。看似促进了教育的不公,但是视角放大一点,对于乡村的孩子们而言,这反而使得他们有更多追上大多数城市孩子的机会,所以从这个角度,的确促进了教育的公平。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呢?广莫认为无所谓,因为国家最终需要的精英人才数量极为有限,而且精英的脱颖而出,更多依靠的是天赋,自身坚毅的品质以及机缘,跟小时候上过多少兴趣班真的关系不大。国家不会因为学校早放学一个小时而多出人才,也不会因此少出人才。
这么简单的道理,在我们的自媒体中简直就会成为随着公共事件定期发酵的话题,因为站在不同立场的角度都有话说,而且都可以大义凛然说的很有道理。那么在这一个话题中,社会就能酝酿出十几种立场,而社会上有几十个上百个类似这样的议题,大家在各种议题中党同伐异,社会的碎片化程度可想而知。如果对这个问题感兴趣,最好的田野调查场所是知乎,在那里每天都会给你新的惊喜,最终的结果就是,《1984》中讲的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并不是荒诞不经的笑柄,指鹿为马的典故也不是为了证明秦二世胡亥的愚蠢。在我们这个社会,所有的动物都有一个名字叫做鹿,同时也都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马。而我们每个人面对这种场景,都不会和胡亥有什么区别。
例如另外一件很有中国特色的事情,传销。为什么传销可以在中国大地屡禁不绝?是因为骗子手段高超?还是愚民欲壑难填?抑或者打击力度不够?这些都不是。根本原因是当所有人都受过辩证法教育的时候,骗子很容易将政府和媒体散布的对传销事业不利的消息以及微观的打击行为,演绎成官方的宏观调控,以控制登上发财大船的总人数。这样受骗者不但不会觉醒,反而会产生因提前登船成为幸运选民而来的荣耀感。结果就是政府只能用更高昂的执法成本将他们一窝端了事。这就是之前说的,当一个社会不能用讲道理的方式取得共识,而必须依靠威权或收买的时候,社会总成本就会高昂到不可承受的地步。
关于辩证法的道理,上古先贤们都懂,再叠加前面讲的汉字对于抽象概念叙述的无力感,于是他们发明了使用寓言的方式。用寓言讲道理,或者是广莫也常用的打比方,可以几乎完美的规避中华田园辩证法的桎梏。因为当其对广莫讲的本体展开辩证时,于语境无关,对喻体展开辩证时,则于话题无关。那么这种论述方式有没有办法破呢?当然也是有的,这里就不公开讲了。
净明法36丨广莫曰:从《洞神上品经》灵书上品篇讲降经与咒语的本质
原创: 广莫先生 广莫曰 2018-10-17
广莫曰丨净明法
最近两年,曾有无数人问过广莫,《洞身上品经》的此篇与下篇的经文究竟是什么?
甚至还有宗教学者在学术著作中就不同文献中的这两段经文,进行一个字一个字的校对。
而广莫这两年的回答都是,到时候会写。
现在,终于到了写的时候。
太上靈寶凈明洞神上品經
出《正統道藏太平部》依《淨明宗教錄》校對
靈書上品篇第十三
怛他蘇伽俱知瑟尼勃地鞞弊娑合羅婆迦喃盧雞波那羯例陀彌底提離瑟勃□悉多毗地奴抄訶帝野拏盤遮三慕般刺悉泥毗俱茶輸西那曳都翳曇揚岐羅□啰比計叱陀妳利般例耶儜菟□懺羅都嚧虛遮瞻婆那它麽□□多罔迦毗刺那盤遮摩地扇遮波剎那啒補稚視多拏虎□嚧雍波瑟悉地騰崩伽梵阿弊跋夜茶余阇夜檐訖埵彌泮咤弊乂演吉合曳幹曳幹質閉隸藥叉烏什伐羅輸藍質多地栗刺咤瑟質夜那夜波沙提甕莎尼釤那俱只他嚧呼嗚俺句底那羅刀底剎那雲風居那合蘇嚕那曇迦青那彌嚧合耶青莫嚧牯伴居訶耶悉但賴耆彌例婆訶
实话实说,广莫也不知道这经文究竟是什么,只能试着进行猜测,大概存在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许祖降经的时候,接收的道长自己也没有弄明白,又不好阙如,所以就如实记录下了这样的文字。就如同有些人在学英语背单词时,不懂词根词缀,也不会死记硬背,而是写几个谐音汉字记录下来,像三克油,蚊都死之类的。
第二种可能是这是咒,于是接受降经的道长就用自己理解的记录语音的方式记录了下来。接下来广莫会详细讲讲这两种猜测。
对于降经的具体过程,广莫不知道各位道友会不会有误解。降经这件事,自古至今都有,也不单单是道教的专利。但是,降经真的不像影视作品表现的那样,哗啦天上下来一个神仙,跟道士说,来来来,送给你一本书,或者我说你拿笔记下。不是的,真不是这样的。
降经更像是扶鸾,神仙祖师跟现实中的人,用的是不同于人类六感的方式沟通和传递信息,然后再由这个人,在自己的性灵中,翻译成六感可以表达和传播的方式,一般来说,先是思维,然后转化为语言和文字,有时候也是图画,比如符。只不过,扶鸾的一部分形式和表达,是给信众或者旁观者展示的,而单纯的降经,是神仙祖师和具体某个人之间的事,很多形式就没有必要了。注意,广莫绝不是说所有的降经都等于扶鸾,而是说,类似于扶鸾的方式,因为实在找不到特定的合适词汇来表达。
这种方式本质上是不同感官之间的翻译,就如同用文字描述某种味道,描述不明白,读的人不明就里,那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就像对于没有喝过威士忌的人来说,能理解泥煤味是什么味么?所有的经书在降世的过程中,都要经过从神仙的性灵到具体某一位道士的性灵,再从性灵到道士的思维,再从思维到道士的语言文字。这中间已经过了三道手了,每过一道手就会有损耗就会有谬误,真正写下来传世的经文和神仙的意志究竟有多大差距,完全不可考,所以出现这两篇这样的情况也很正常。
最起码,这说明接受降经的道士是非常实在的,既不瞎编乱造,也不随意附会,就原原本本放在这。这也说明净明道这四部经书,的确是许祖所降,否则谁制造伪经会造成这样呢?几万字都造了还差这两篇么?性灵这个词是广莫随意编的,非常随意,其所指代表达的内涵后面讲太上心传的时候会详细阐述,现在先当个符号看就行了。
既然说到伪经的话题,不妨讲一讲。伪经准确来说是一个佛教概念,因为佛教中有定义,只有释迦牟尼讲的才是经,其他的都不能叫做经,《六祖坛经》例外。有了明确的定义,才有真伪之辨。而道教是没有明确定义的,所以讲道教的经文哪些是伪经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逻辑上来讲,老子乃是太上老君化身,那么连《道德经》都是经过了前面讲的过了几手的过程的。只要落于文字,必然要经过大脑,只要经过大脑的处理,本质上就是不同感官之间的翻译。只要是翻译,就会有损失和变异。
广莫从不主张任何关于现在能看到的道教经书都是后人编造的说法,无论是受到佛教影响,故意写成如同翻译佛经的格式和腔调,还是如同净明道这些经书一样像人们心目中道经该有的样子。因为能接通神仙的性灵,也就是说能得太上心传并不是一件门槛很高的事,历朝历代都大有人在,所以广莫没有道理,更没有证据讲这些经书是编造的。
再说第二种可能,这些经文可能是咒语,那么问题来了,咒语的本质是什么呢?先讲一个故事,广莫有一个徒弟,她就问过这样的问题,广莫看她是天津人,就让她先去把德云社相声演员张云雷唱的《大悲咒》和《探清水河》各听三十遍再说。这里省略过程直接说结论。当徒弟听《大悲咒》的时候,因为听不懂,所以关注点就必然不在歌词,而在张云雷的演绎,这么说太温婉了,说白了就是能感受到他的骚气。而听《探清水河》的时候,因为能听懂歌词,注意力就不可避免的被歌词和故事情节所牵引。
是的,咒就是让人听不懂的,无论佛道。所以佛教的咒从来都不主张意译,一水儿的梵语或者巴利语音译。而道教的咒,在古代,也是很少落于文字,更多的是师徒间口传心授。如果没有极高的文化水准,八大神咒写在面前而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意思,也是非常正常的。有一个现象可以证明这一点,时至今日,我们的讯息如此发达,各种科仪本子,符法内密都在网上满天飞了,而八大神咒至今没有统一准确的版本,各个门派,甚至各个宫观都会有一些字词上细微的差别。这种差别就是长时间口传心授,不需会意的表现。
所以,也许这就是许祖传下来的咒语,接受降经的道长只好按照性灵中的片段音译成了这个样子。至于为什么用字上看起来很像佛经,那是因为在南宋时代,道教昌明而佛教没有后来势力如此强大,所以当时的道士并不会认为佛教有如今这般天大的威胁,自然也不会刻意规避,而梵文是他们那时候能接触到的唯一和文化沾点边的外国语。就像对于现在很多国人来说,一切听不懂的西方语言都是英语一样,而几十年前外语还只等同于俄语。
广莫认为第二种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因为第十五篇篇名叫灵书释梵,也就是说落笔者自己认为这就是梵语,还给像模像样的翻译了一下。之所以依然认为存在两种可能,是因为广莫专门就此找人问过,结论是这翻译货不对版。而且从逻辑上来推,理解这些文字也不是修行的必须,否则后来的刘玉祖师要么就会给出解决方案,要么他自己就卡住了。既然刘玉祖师的修行系统可以成立,可以传承,那就说明这并不重要。
多说一句,历史上曾有许多道派对佛教有不同程度的尊重和推崇,这在民间佛道斗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看来,是有点尴尬的。可是这在祖师爷们所处的时代问题并没有这么严重,他们也就不会刻意的划清界限。就好比广莫非常推崇梭罗,要是几百年后梭罗的超验主义成为中国的显学,十亿人民九亿超验,于是这个锅让贫道来背,说广莫开启了援梭罗入道之滥觞,这让贫道如何是好呢。另外,在祖师爷们的境界看来,无论援佛入道,还是援道入佛,还是三教从来一祖风,都不是在宗教组织架构的层面,到底是什么层面,后面会讲。讲完经文的问题,下一章就没什么可讲的了,趁这个机会,讲讲广莫对佛教的认识和看法吧。
净明法37丨广莫曰:从《洞神上品经》灵书下品篇讲南传与大乘佛教的不同
原创: 广莫先生 广莫曰 2018-10-22
广莫曰丨净明法
这些年,广莫接触到了不少修行人,这其中在修行上能聊得来的,大家能够互助互益的,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学佛,或曾经有很长时间学佛经历的。
广莫对此只能理解为,这和两种宗教的现实普及程度是相符的吧。
太上靈寶凈明洞神上品經
出《正統道藏太平部》依《淨明宗教錄》校對
靈書下品篇第十四
軌糜享釤跢揭毖□刺飄濫咤赭儜啒菟掘□罌粹蒿堙昵辮樺詛□天刳蠢蠕□蝦梟塊胤缺累鉆陷涎復毅濫攪忤悃鶴鉞撾戮促摝□愗餒□潰士魃愗硙魘蠱俍誣殫熠樞紐灣□綴秉岐妓霰褫驅邪割暴忿坦撬涎靴揖詈誅咄怛吽嚩密羅婆訶俺戶盧尾引摩怛他刀例本蜆魁鬼歆呵飄籠□那謹謹沙那銅蛇竭那風輪火車帝居怛訶風火交加梵翳微銷九梁橫梟揖卮泄誅靴詃弦訶詈奸吽嚩只知那怛例拏加三炁陀羅帝利蛇阇雲目帝那吠伽婆帝翳婆伽多只岐啰撾毗只知他翳帝夷帝羅義底南喝喝剎娑雞利女訶風輪火車
这篇经文的内容与上篇差不多就不再赘述了。刚好讲一讲广莫对佛教的认识和看法。实话实说,要写这么一篇文章,广莫也不怕那些佛教朋友生气,毕竟到我们这个状态,早就没有党同伐异之类的意识形态了。
首先广莫要说的是,因为道教的信仰和佛教的信仰是有本质区别的,甚至是根本冲突的,所以广莫并不信仰佛教,一点也不。只是把其当一种思想体系和哲学体系来看,因为广莫相信大道唯一,也相信其他宗教的宗师都不是骗子,所以其他宗教的修行系统必然会和道教的修行系统有一个最大公约数。
这就是广莫想要找的东西。基于同样的逻辑,广莫也会去关照天主教的修道院传统,某教的苏菲派,东正教的神秘主义等等。相对而言,还是佛教资料较多,容易上手一些。起码不懂了广莫可以随时打电话找人问问。
抛开藏传佛教不谈,这个是真的不懂。单说大乘佛教和上部座佛教,首先让广莫感到最困惑的是,两个教派在根本理念上有如此多的势同水火,绝不兼容的问题,为什么还能够彼此认同为同一个宗教。和佛教相比,道教正一派和全真派的区别真的很小,最多不过是方法论和具体操作层面的区别,信仰层面是完全一致的,而佛教就不一样了。那么就先讲讲大乘佛教和上部座佛教四个决不能调和的矛盾和冲突。
首先,上部座佛教与大乘佛教对于佛陀的境界理解就不一样。上部座佛教认为佛陀的智慧就是最高的四果罗汉,而大乘佛教认为四果罗汉不是最高果位,佛陀的果位更高,因为佛陀有一切种智,就是大众部讲的佛陀可以通过掌握一切万法的智慧而瞬间无所不知。就像咱们说的举一反三,举一反一万,一道通百道通。用《道德经》第四十七章的说法就是「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是的,这个一切种智看起来很道家。只不过大众部把这个举一反三的一,称为因缘,而我们强名曰道。而上部座佛教依照分别说部的主张,不承认这种说法,认为佛陀对于万事万物的智慧一码归一码,得一样一样分别格物。一通百通什么的不存在。
之所以会有这个问题的分歧,是因为第二个根本矛盾,物质是否实有。上部座佛教主张物质实有,所以得一码归一码,但是因为佛教是个讲逻辑的宗教,那么讲物质实有,就遇到一个问题,所有的物质都可以无限支离,最终支离出被称为“极微”的东西,那么,“极微”是否实有?上部座佛教主张极微不可再分,而且确实实有,那么大乘佛教就有机可乘,因为如果存在不可再分的极微,就与佛陀的根本思想缘起论违背。什么叫缘起论?《中阿含经》说「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和其它事物产生了羁绊才会存在有无生灭,而不能是单独的。那这里就没有“极微”实有的位置。于是根据这一点大乘佛教就认为上部座佛教见地不究竟,也就是说把佛陀的思想理解偏了。
这就又引出了第三个根本矛盾,佛陀的涅槃是怎么回事,是怎么个状态。上部座佛教对涅槃的解释就很原教旨主义,其认为无论身体还是精神都从三界中消失了,不存在了。而大乘佛教对佛陀涅槃的解释就很像我们的道祖老子和太清道德天尊的关系。就是说历史上的释迦牟尼佛是化身佛,只是神通化现而已。任务完成,真身就永远活在色究竟天,寿命无限,被称为报身佛。上部座佛教认为这不扯呢么,谁教你的?哪部原始佛经这么讲的?大乘佛教觉得你管我呢,我就这么认为了怎么滴吧,反正在中国有人信。在中国,咱们确实信,因为这种说法不但和道教的神仙体系可以互容,而且也符合老百姓的美好愿景。但是这就将涅槃的概念完全解构了。
第四个根本矛盾在广莫看来已经基本上是技术层面的了,就是作为普通佛教徒,佛法修行的目标是什么?上部座佛教认为这个问题和佛陀在世的时代没有区别啊,就是要证得阿罗汉果位啊。不需要成佛啊,因为佛就是创建佛教的阿罗汉,现在又不需要重新创建佛教,大家成什么佛呢?所以表现在具体的形式上就是,在南亚和东南亚佛教国家,很大比例的年轻人会去寺庙出家几个月或者几年,就跟上大学似的。
那么就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证得了阿罗汉果位,那么根据自己兴趣选择在寺庙待着或者回到社会,这没什么区别,别说出家回家了,就算生死也没什么区别。第二种是费了半天劲没证得,那么选择在寺庙继续修行,或者暂时放下,回到社会好好生活。所以为什么那些国家的信众尤其尊重僧侣,愿意供养僧侣。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群阿罗汉和即将成为阿罗汉的人啊。而大乘佛教虽然对阿罗汉的果位理解完全不一样,却不影响把尊崇佛法僧三宝搬过来。大乘佛教认为佛是指至高无上的果位,比阿罗汉果位高的多。任何人只要境界和智慧到了,都可以成佛,这跟是否创建佛教毫无关系,至于阿罗汉只不过是一群自了汉而已,并不足法。既然有成佛之路,就根本没有必要追求阿罗汉果位。
如果说对阿罗汉的理解不同,仅仅来自于佛果是否可以追求的分别,那么两种佛教对菩萨的理解,分歧就更严重了。大乘佛教体系中的菩萨,类似于道教神仙体系中想要成神而未成的体制内仙,可以存在十地圣果。而上部座佛教认为菩萨没有任何果位,就是凡人,只不过在六道轮回中积累波罗蜜多,然后等待佛教灭亡,他自己证得阿罗汉果位之后再创佛教,这才算成佛。如此严苛的条件,导致上部座佛教中,很少会出现菩萨这个概念,就如同大乘佛教也很少使用阿罗汉的概念一样。
以上说的,还只是正经经院佛学的层面,而我们普通老百姓更常接触到的是中华田园佛教,其构建了一个类似如来佛是皇帝,菩萨是文官,阿罗汉是武将,弥勒佛是太子的信仰系统。这让广莫说什么好呢。
所以虽然广莫这些年结缘了许多佛学上极有造诣的修行人,但是我们从来不会进行佛道之辩,反而可以相亲相爱,欢聚一堂。因为无论大乘佛教还是上部座佛教,各自本身都是教理教义逻辑自洽程度极高的系统,就是车轱辘理永远成立,实在因为自己修行不济,见地不高,车轱辘转不起来了,还可以从另外一种佛教中拿出些概念来当润滑油。所以我们没有什么可辩的,你真空生妙有,我一切可重玄,还怎么辩呢?
只不过当广莫遇到学佛的修行人时,就不免要仔细问清楚对方学的是哪一种佛教,因为广莫当年实在不能理解为什么上部座佛教和大乘佛教既然如此不可调和,为什么还不各自独立成为两种宗教。后来明白了,下面会讲。
这里插一句,每一本关于宗教史的书,都会讲佛道相互借鉴,到底相互借鉴了什么?一句话概括,大乘佛教向道教借鉴了整个信仰体系的架构理念。而道教向大乘佛教借鉴了作为一个鲜明独立的概念存在所必须的义理和经营层面的运作方式。
读到这里,想必很多人就会问了,既然这两种佛教有如此根本的不可调和之处,那么哪一种是真的,是真正的善知识呢?下一篇再解答这个问题。
净明法38丨广莫曰:从《洞神上品经》灵书释梵篇讲修行与大道的本质
原创: 广莫先生 广莫曰 2018-10-27
广莫曰丨净明法
广莫之前讲过如果说修行是门技术,为什么不能像其他技术一样可以清晰掌握,其根源在于彻底的主观唯心主义无法在人与人之间通过单一媒介简单复制和传播。
那么接下来广莫就要把主观唯心主义讲彻底,讲到语言文字能够到达的悬崖。
反正人类通过语言文字记录传播思想的时代在可预见的将来就会结束,所以广莫也不再需要在意后人是否还有话可说。
太上靈寶凈明洞神上品經
出《正統道藏太平部》依《淨明宗教錄》校對
靈書釋梵篇第十五
太上混沌,中有神仙。神仙之中,諸位大仙。森羅列宿,四象周贠。本在人世,修 真詮。赫然成功,忽爾飛騰。天帝命官,賜之幾筵。上帝賜名,靈書隱玄。靈書之紀,仙之主司。怛他蘇伽,是為其先。念之壹篇,解釋惡緣。聞汝呼召,壹時至前。或乃雲衣仿佛,或即玉佩鏗然。或有道士,或有官贠。或作力士,或作虎賁。護爾念經,經義甚玄。玄之又玄,閉目靜思。三十二天,升真識神。魂魄既熟,自然入局。我有寶圖,後有寶箓。有能行此,自然道足。鏈形之方,修真之術。救人之藥,教人之福。本乎孝弟,以至輔翼。天中之光,天中之精。天中之丹,天中之英。行此而後,汝可得之。誦之萬遍,身在南宮,名聞上帝。乘風馭空,翛然往來,或西或東。有諸後學,願聽而從。
这一篇经文就是上面那两篇的翻译,「怛他苏伽,是为其先」这句话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广莫只能说这种翻译和原文之间的联系,目前尚不在人类已有的知识范围之内。经文本身,也没有超出前文的范畴,无非是再次强调孝悌为本,然后修真,其次度人这个次第,作为净明道核心思想的意义。
在这一篇中,广莫首先要讲一个故事,这是贫道在今年即2018年年初的一段经历,正是这段经历,让广莫有了这个觉悟,也有了这种自信。
当时,广莫被爹座强制要求去做一个鼻中隔偏曲手术,效果是可以制止打鼾。本来以为是个很小的手术,刀伸进去剜一下再出来就成了。没想到住进医院才听说,这是一个需要全身麻醉的手术。广莫这一生从没有接受过全麻手术,当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一个有趣的念头油然而生。因为是全麻,所以需要有广莫的一位家属签字,这让所有人都始料未及,因为当时广莫所有的成年直系亲属,父母与妻子都恰好在两千公里以外。
于是广莫开始跟医院扯皮,希望在仅有本人签字的情况下进行手术。拖了好几天,扯皮失败,最终还是家人回来签了字,但是这也不会改变广莫尝试的决心,一旦起心动念,广莫就立刻明白这个机会实在难得。
因为广莫有过两次通过辟谷开悟的经验,知道了识神消隐到元神显现的过程,那么逻辑上一个人被全身麻醉的过程,不就是识神逐渐消隐的过程么。虽然广莫没被全麻过,也不知道会有多快,但是一定存在那个时间节点,只要广莫抓住这个玄关一窍,就可以达到想要的状态,这可比辟谷方便多了。
但是,毕竟全麻是识神完全丧失,何时恢复也不是广莫自己说了算,这跟辟谷大不一样,所以当时自己再怎么兵棋推演,也不知道到底会发生什么状况。就好比以前是放风筝,这次是遥控无人机,还不知道遥控器在谁手里。比如说,如果元神不想回来了怎么办?谁能负责保证它一定回来,这么无限重玄有没有终点?没回来是不是就算是世俗意义的死了?当时广莫统统不知道。这也是广莫不想让家人签字的根本原因,万一有所闪失,签字的人就会承受巨大的心理负担。
还好祖师爷保佑,一切如之前所料,广莫活着回来了,还带来了额外的收获,知道元神其实并不晕血。所以广莫准备以后逐渐劝服自己的识神也不要晕血了。
如果说与黄爷的结缘,让广莫得到了一张修仙地图,第一次的辟谷让广莫有了修仙的方向,第二次的辟谷让广莫确定了修仙的路线,那么这次手术的经验,就如同在三维空间中,三条直线可以确定一个点一样,让广莫明白了作为一个人,必须到达的那个点在哪。如果这么描述依然很抽象的话,可以再打个比方。还拿考英语四级来比喻,黄爷相当于告诉了幼小的广莫,这个世界上有一门学科叫英语,学好了可以拿到四级证书,进了社会方便就业,第一次辟谷相当于了解到了一种学英语的方法,第二次辟谷让广莫相信这种方法对自己简明有效。而这一次手术,相当于让广莫知道了四级的及格线是多少分,然后做了大量真题试卷,确定广莫的英语水平通过四级考试毫无悬念。如果你们能感觉到时隔半年,现在广莫讲的东西比之前解三部经时有些进步,这就是原因了。
换句话说,这时候的广莫,告诉自己,这一世,作为一个人的修行生涯已结束了。广莫不愿意追求满分通过四级考试,死亡对广莫来说就相当于考试,早考晚考没有什么区别。剩下的时间,广莫会去做点有意思和感兴趣的事情,无论如何,写这种文章都不在广莫的兴趣范围之内。当然毕竟时间还长着呢,万一白日飞升了,广莫也会欣然接受。
接下来,广莫要讲在这个世界上古今中外所有修行系统中,最本质的东西。
前面讲《道元正印经》的时候,广莫详细解过“消息”这个概念,岂止是鱼在水中,我们在世间也一样处在消息的包围中,而我们已经习以为常到了意识不到这些都是消息。我们和消息之间建立关系和纽带的途径,就是我们的感官。再次强调,这些感官是包括思维的,而且思维与其他感官相比,并没有什么独特性和崇高性。说来惭愧,这一点是广莫接触了佛学后才领悟到的。以前广莫会刻意的不修边幅,甚至到了衣衫褴褛的程度,去幼儿园接孩子时都会被嫌弃。而广莫却以不屑于审美,不注重感官而自彰。后来广莫发现,在思维上的这种极致追求不也是一种审美么?这跟节衣缩食买昂贵设备的音乐发烧友有什么区别?想明白了这一点,广莫就迅速的让自己的其他感官领域达到了大众都理解的正常水平,过上了穿一身名牌的生活。
继续讲消息,我们所有用感官能感知到的,摸到的,看到的,尝到的,嗅到的,听到的以及所有思维想象的所及之处,以及触动我们喜怒哀乐一切心弦的波动,统统都是消息。那么,是什么包裹着,容纳着这些消息?不同宗教,不同修行系统都有专有的名字,我们道教就强名曰道。那么,怎么能够感受到宇宙大道?所有修行系统的方法本质上都一样,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尽可能排除感官的干扰,接触到的不再是消息的时候,剩下的就是大道。那个发现只剩下大道的我,就是真我,就是主人公,就是真种子,就是元神。为什么所有的修行方式说到这都说不明白了?因为那种状态没有消息,也就没有感官,没有感官,也就没有思维,没有思维就没法转化成语言文字,于是就无法记录,表达和传播。
如果说非要让广莫讲讲那是个什么样子,那姑且把那个状态下接触大道的纽带也当做另外一种感官。注意,只是姑且当做,而不是说那真的是一种感官。因为这样说才便于描述,这时广莫已经在语言文字和思维所能表达的尽头徘徊了。广莫穷尽一切手段,发现要用文字表达,就意味着必须要进行的步骤就是把那个状态的感官转化成思维,而前面讲过,在跨越感官时描述和记录,本质上都是比喻和互训,就如同用文字描述味道一样。既然无论写的多么抽象也还是比喻,那么干脆用更加具体的事物来比喻好了。
这种状态就如同每个音箱外放时都会有电流产生的背景杂音。这个背景杂音平时放音乐时当然是听不到的。那么要想听到,就要把音乐的音量尽量调下,然后在尽量安静的环境下,尽量专注的去听。广莫之前的辟谷,就如同在不断的提高专注力,不断的调低音乐音量,然后听到了电流杂音。而这一次手术,是相当于广莫直接把音乐关掉了,于是电流杂音史无前例的清晰。于是广莫可以非常自信的判断,就是这个声音。
可能很多人都没有认真用严谨的逻辑去思考过丧失一切感官后会剩下什么,这并不意味着看不见,因为看不见依然能看,感官依然存在,只不过被看的客体是一片黑暗,没有信息来构成意义。其他感官同理。丧失感官意味着在人世间绝大部分被我们定义的概念和价值都彻底的消失了。在那种状态下,没有任何度量衡,没有长宽高,没有空间,也没有时间,这同时意味着我是没有边界的,我既完全不在,也无处不在,因为没有空间概念来定义我的边界。也没有喜怒哀乐,没有痛苦,也没有享受,这种状态在佛教有个专门的词,叫做极乐。为什么叫极乐,广莫那时候才领悟,这个世界的终极意义是什么?是存在。一切正面的负面的能描述的不能描述的全都没有了,然而我还存在,因为没有时间概念,所以必然还永恒存在,这难道不是最大最长久的快乐么,这不就是极乐么。严谨的说,广莫没有体验到永恒,这个概念没有尽头,所以无法体验。就如同几年前广莫讲过的没有办法去证明一个人不会死一样。
回到上篇的问题,大乘佛教和上部座佛教的终极分歧,如何理解佛的涅槃,哪一种是善知识,是正确的?这里广莫再做个比喻。假设说我是一块冰糖,因为是固体,所以我的边界是确定的,长宽高都有,就这么一块。冰糖以外皆非我。然后我开悟了,我证到这一步了,我被扔进一锅水里了。我看不到锅有多大,权当无边无际。当然,现实中并没有无边无际的东西。于是我成了一锅糖水,我完全不在了,而又无处不在。这时候,我发现这锅水里还有盐,有醋,有味精还有酱油,这是一锅综合调味汁。这时候的我处在什么状态?这时我说不管有别的什么,这还是一锅糖水,有错么?没错。我说这是一锅有糖的综合调味汁有错么?也没错。这就是不同佛教对佛的涅槃根本分歧的原因所在。而广莫因为有信仰,这是广莫的惯性使然,所以在那种状态下广莫知道自己和自古以来修行有成的仙人们在一起了。虽然很快手术结束,广莫这块冰糖就如同被萃取出来了一样,又成了一块冰糖,所以广莫还能在这里写下这些文字。但是广莫知道了自己是冰糖,可以被溶解在水中,成为糖水。
这是广莫的信仰,那么释迦牟尼的信仰是什么?他信佛教么?当然不信,因为他是人的时候还没有佛教。他信佛么?当然也不信,他后来成了佛,他不能自己信自己,这不构成意义。所以,释迦牟尼什么都不信,所以他自己讲的法,对涅槃,对他自己入灭的定义,就是一锅糖水,其他调味料不认识,也不在感官范围之内,所以就是没有。就如同一锅糖水里还有同样无色无味的硫酸,不让你喝你就不知道。啊,做比喻太难了,这时候就不要苛求硫酸和糖的化学反应了。
换一种抽象的角度阐述这件事,大乘佛教的信仰体系中,必须有释迦牟尼佛的位置。而上部座佛教的信仰体系,是释迦牟尼佛阐述的体系,而这个体系中不一定有释迦牟尼佛的位置。
后面,广莫会讲,信仰在修行体系中不可替代的意义。
最后,广莫解释一下,这一手术的经验,是净明法吗?不是。是中黄直透法吗?也不是。这甚至都不算是修行,只是一段有预谋的奇遇。千万不要在没有开悟的情况下尝试复制这种经验,因为广莫也不知道那样会有什么样的风险。那么做就如同说既然三维空间中是有了第三条直线才确定的一个点,那么前两条直线就不用画了。如同说一个人吃了三个包子吃饱了,那么干脆只吃第三个包子好了。只不过广莫想如果有境界到位的修行人,遇到偶然的不测,需要去医院接受某种全麻手术,假如伤病过于痛苦,倒是不妨借此机会夺舍而去了。
净明法39丨广莫曰:从《洞神上品经》图书可入篇讲神性的惯性
原创: 广莫先生 广莫曰 2018-11-03
广莫曰丨净明法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上一篇广莫是留下了一个逻辑盲点的。
那就是当不受感官以及感官所带来的消息的影响的情况下,
广莫依然知道自己有信仰,依然能觉悟和察觉神仙的存在。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惯性使然。
什么惯性呢?神性的惯性。
太上靈寶凈明洞神上品經
出《正統道藏太平部》依《淨明宗教錄》校對
圖書可入篇第十六
諸學仙童,必知凝神。凝神謂何,變化身形。可以鏈養,自然升真。升真謂何,必乃識神。何以識神,得我寶圖。元炁之本,流演之綱。升仙之藥,升仙之方。得之雲何,何為之因。何為之因,孝弟六親。能孝弟者,可行吾書。吾書非常,上帝之符。帶符步圖,忽然乘虛。日月之華,五星之精。合而為丹,以養汝形。日月之銳,五星之鋒。鑄而為劍,以保汝身。身形既固,以安性命。復有靈符,可以辟鬼。鬼邪不侵,道已成矣。用救下民,用超生死。天中之官,天中之職。天中之衣,天中之食。耳有仙藥,目有仙花。逍遙上天,三清之家。中有定官,中有近臣。天中之尊,天中之神。天中之職,得而列名。諸學仙童,無敗吾教,謹而行之,修吾至道。如有善人,學以質心,盟書黃金,祝於神明,無妄付人。
这一篇经文重点讲一句:「能孝弟者,可行吾書。吾書非常,上帝之符。」字面意思很简单,只有能做到孝悌的人,才可以按照祖师爷传下的经书来修行,祖师爷的经书非同一般,乃是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赐予的凭证。广莫想讲的是,为什么很多宗教和修行系统,都要对学者和修士的道德或心理状态有所要求呢?尤其是道教的经书尤甚,几乎所有门派都强调想要入门修行,必须忠孝,必须慈悲,必须有功德,必须尊师重教。
仔细想想,这件事逻辑上似乎有问题。在现代社会,所有的知识和技术都不会对道德有要求,善人能学会的东西恶人一样也能学会,没有任何区别。那么这是祖师爷为了教化世人而故意这么说的吗?其实不是。而是我们忽视了学习现代知识和技术的过程中,暗含的道德标准,概括的说,就是虔诚和恭敬。
这个概念在宗教中和国学中使用较多,在世俗学科中,往往用兴趣,或者主观能动性之类的词代替,其实精神内核是一样的,说白了就是对所学习的事物的态度。很多人上学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同学,因为他不喜欢某个老师而学不好这个老师教的课程,可能下学期换了个老师,这门课的成绩就突飞猛进。或者还有的同学,学的好历史却学不好政治,学的好物理却学不好化学,这些现象必然不是能力或者天赋产生的,而仅仅是学习的态度有所区别而已。
在世俗的学习中,因为谋求的都是知识,态度问题还不是最要命的,对虔诚和恭敬的要求程度也不必那么高,而在宗教和修行领域,这就几乎是最重要的因素了。
我们身在道门中的道士,对于道教学术届几乎由并不信仰道教的社科学者所主导的现状,或多或少都有些腹诽,也只能哀其不幸,无可奈何。由于他们没有对道教和祖师爷的信仰,所写的东西一定是站在第三方立场上审视的产物。就好比来旁听公开课的教育督导,不可能真正感受到听课学生的感受,自古以来也没有听说哪个道教学者单纯因为道经读的多而在修行境界上有所成就的。
更可怕的是,我们现代修士大多都是从正常的学校教育中走出来的,接触道教之后,不由自主或多或少的在阅读道书,学习道教的过程中,带有在学校读书时的各种习气。自己不自觉的就带有审视,甚至批判的目光看待祖师爷的经典和其他同道的言论,或者因为自己师父,师兄弟,某一派某一道士的缘故,而对一些内容产生成见。在学校,还有大大小小的考试,能起到警醒纠偏的作用,学道可没有考试,所以很多人说起来也是与道结缘多年,书也读了不少,师长也交流了不少,可一张嘴就知道还是个门外汉。这种八成不是能力天赋机缘问题,而是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态度问题。
为什么很多经书都有诵经千遍,其义自见,天理自明之类的说法。那是因为如果一个人态度不谦卑,不端正,不虔敬,就不会真的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去反复颂念,这个诵经千遍,是打磨矫正自己本心态度的过程。自己的位置摆对了,自然就有神仙与你天人感应。有的人不解真意,让读千遍就读一千遍呗,画着正字,数着数,一遍又一遍。这是干嘛啊,跟祖师爷做定量分析实验么?
那么究竟在学道中该把自己摆在什么位置呢?这一段经文给了很中肯的建议,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孝悌不亏,那么就当自己爸爸写的书来阅读就好了。
下面讲何谓神性的惯性。或许有的道友已经注意到了,印度教作为延续两千年以上的信仰系统,成熟很早,生命力又强,却少有发展和变化,印度教中很少有著名的宗教哲学家,也很少有由人成就的后天神祇。而道教就有大量的历史人物,由于世俗贡献或者传教功德,受封神祇,享受信众的信仰和膜拜。代表西方世界的天主教呢,有更加数量庞大的天主教徒被封为圣徒,得到后世的纪念,与此同时,天主教的经院哲学也是所有宗教中最为发达的。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差异?就是之前讲过的文明的基石。
印度文明的基石是無,所以绝大多数印度人并没有利他的意识。因为利他就一定需要其他文明基石提供合理性和必要性。换句话说,直至今日,大部分印度教的修行人都甘当自了汉,自己修成即可,也不在乎别人从世俗角度对自己的观感,这种观感本身就是在传播。更不会主动传教,扩大影响,度化众生。他们既不愿意做,也不愿意讲,自然也就不出什么经院哲学家。对于任何宗教和哲学体系而言,都不是想到了就有贡献,而是一定要表达传播出来,才算是有贡献。没有贡献,就不需要被崇拜或者纪念,那么就很少有后天神祇了。
我们中华文明的观念是审美。审美的本质就意味着需要和外物产生羁绊来表现。举个最简单直白的例子,假如一个人在音乐方面有审美的需求,那么他必须得做点什么,可以是制造乐器,创作,演奏,评论,欣赏,甚至简单到关注,点赞,转发。假如这个人什么都不做,恐怕他都无法让自己认同他在音乐领域有审美需求。而只要做点什么,哪怕就是最简单的关注,也是为推动音乐领域的发展提供了一份最微不足道却真实存在的价值。现在大热的粉丝经济学也正是如此。所以道教的后天神祇中就会包括以下几种人:伟大的艺术家,医学家,教育家,做出突出贡献的文臣武将甚至帝王,各种道德楷模,传播道教的道士,著书立说的宗教哲学家,保境佑民的乡绅和流民帅等等。他们本质上都是在表达和传播自己精神层面的审美需求,换言之,审美需求是他们不甘当自了汉,为社会为文明为宗教做出自己力所能及贡献的原动力。
到了基督教世界就又不一样了,天主教宗所封的圣徒,少部分是为传教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封建君王领主和传教士,更多的是殉难的普通基督教教徒。换言之,如果一个基督徒因坚定信仰而牺牲,哪怕他没有做出任何贡献,也会因此而被封圣。这种情况中华文明几乎就不存在,我们也几乎没什么人因为宗教信仰而被迫害致死。之所以出现这种区别,是因为西方文明的基石是观念,所以纪念殉道者,可以向活着的人强化观念,这就足够值得纪念了,有没有贡献并不重要。
讲了宗教间的对比,再讲讲中华文明的信仰体系。我们的后天神祇在受到民众崇拜的时候,往往都会有一个职责或者倾向,比如什么情况拜关公,什么情况拜妈祖,什么情况拜文昌帝君。这种区分是根据什么来的?是根据他们的神迹吗?不是,是根据他们作为人的时候的人迹。换言之,他们在人世中,做了哪些伟大的事情,就会在同一个领域受到膜拜,并能够在这个领域庇佑膜拜他的人。这说明这些倾向在他们成仙封神的时候,是可以带走的。为什么?因为这些是镌刻在元神中的,而不来自于任何感官。
打个比方,假如一个人喜欢看美女,突然有一天他瞎了,难道他就不喜欢看美女了?当然不是。他会依然喜欢看,至于是否看得到那是另外一回事。喜欢看这个倾向并非来自于感官,也就不会随着感官的消失而消失。这就是广莫讲自己的元神在没有感官的情况下,依然知道信仰的原因。甚至广莫可以说,广莫依然知道自己是净明弟子,在一片虚无中,该去找谁,谁会来找广莫。
这就是对修行人来说,信仰的重要性。没有信仰,一方面到了这个境界就如同迷途的羔羊,再也找不到任何意义。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信仰,没有祖师慈悲接引神仙点化,那得有多高的天赋和机缘巧合,才能到达这个境界呢。估计得释迦牟尼佛那个程度吧。
多说一句,前面讲过,一般情况下有两种人容易在文化艺术哲学领域有大成就,一种是自己所在民族的文明基石体现到极致的人,另一种是由于各种原因或许是天赋或是经历,身上兼有本民族和其他一种民族文化基石的人。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证得阿罗汉果位之后,不是夺舍而去,而是花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创建佛教,度化弟子,这本身就是中华文明基石的体现。换言之,这种事除了他,也就只有中国圣贤的默认值是要这么做。而整个印度几千年的文明史,这样的伟大圣人也仅此一位。
下一篇,广莫要讲的就是,为什么广莫至死不渝的信仰许祖,做一个心无旁骛,至今没有其他任何缘法,也没有其他任何师承的许祖门下净明弟子。许祖信仰的特别之处在哪里。
净明法40丨广莫曰:从《洞神上品经》妙有宝图篇讲许祖信仰的特殊性
原创: 广莫先生 广莫曰 2018-11-07
广莫曰丨净明法
广莫之前讲过,一位后天神祇的倾向和关照的领域,不是在源于神性,而是来源于其本身的人性。
那么许祖的事迹和功德,在所有道教神祇中是独一无二的。
这就是,许祖在道教神祇中是唯一一位做到以一己之力既在世俗层面广泛利益民众,又在修行层面带几十位弟子和家人成仙的神仙。
太上靈寶凈明洞神上品經
出《正統道藏太平部》依《淨明宗教錄》校對
妙有寶圖篇第十七
何為寶圖,升真機關。背南面北,存作星壇。壇高為何,九尺有二,日月左右,二鬥前後,華蓋在上,復有朱雀,白虎青龍,玄武同壹,乾坤根巽,列位無差。存神馭炁,掏彼卯文,身衣法服,如所度箓。直詣人門,丁罡而入,丁罡三步,升壹級壇。自壇左行,念吾神咒,直向地戶。復亦左行,念吾神咒,直入天門,入天之門,如有仙人。仙人二人,玉童玉女,侍香傳言,以度於汝。長跪閉目,若有神人,乘五色雲,服衣上清,傳玉帝符,呼子之名。復有壹人,執彼瑤爵,瑤爵之中,有玉霞漿。北鬥之中,有壹黑炁。南鬥之中,有壹赤炁。日月之中,有彼紅炁,有彼白炁。華蓋之中,有五色炁。流入杯中,汝能受之,再拜而飲。放訣下壇,右旋而出,出念吾咒,自然有益。庚申甲子,三元三會,勤而行之,則元綱流演之括秘也。
太上靈寶令明洞神上品經卷上竟
这一篇经文,描绘的是旧净明道坛场和科仪的场景。之所以与现代道教的科仪有很大区别,是因为现代科仪的仪轨,包括音乐,科本,都是明朝或明朝以后的产物,而明朝之前的科仪已经全被改进或失传了。之所以会是如此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发明出按照现代标准准确记录和传播音乐的书面方式。会弹古琴的都知道,同一份古琴减字谱,让十个人谈,连外行都能听出来是十个样。而西方的五线谱,让十个人弹,无论弹得如何,基本能听得出是一个样。
这还是要从文明基石的角度去理解。我们的音乐,是让演奏者言志的工具,每个人志不一样,心性不一样,演奏的音乐自然也应该不一样,所以追求准确可复制的音乐是没有意义的。再加上儒家六经中的《乐经》失传太早,中华文明在音乐层面就再也没有哲学层面的论述,自然就成了每个音乐家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了。而西方音乐在中世纪的主体是天主教音乐和赞美诗,为了维护上帝和教会的权威和统一,就必须想办法让世界各地的赞美诗都一样,这中间并没有个人才智发挥的空间,那么很自然就要发明一种可以准确记谱的方法。
由于失去了音乐的纽带,道教科仪在数百年间保持准确完整的传承显然是不可能的,在全国各地保持一样就更不可能了,于是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变化分化就成了必然。直到现在,天师府统领三山符箓已经八百年了,江西天师府科仪与江浙沪上清科仪依然大不相同。全真也是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方言曲调,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的音乐无法准确记录。
净明道的情况就更特殊了,根据记载,南宋旧净明道是擅长和重视净明道科仪的。而刘玉祖师肇建的新净明道对科仪却采取极端排斥的态度,所以整个元明时代,虽然净明道士中不乏饱学之士和朝廷重臣,却再也没有继承发扬出新的净明道科仪体系。广莫在这里斗胆猜测一下,很有可能由于上述原因,旧净明道的科仪根本没有传承到刘玉祖师的时代。关于科仪,下一个宏大叙事讲下手之法时还会涉及,到时再细讲。
这一篇广莫要讲许祖信仰的特殊性,换句话说,为什么我们要信仰许祖。
许祖生在乱世之中,本来为官一方,守土有责,许祖却为了让老百姓有更美好的生活,带领数万民众长途跋涉,迁徙到更安全的地方,然后带领弟子斗蛟龙,治水患。对于读过《东晋门阀政治》这本书的人来说,读到许祖的事迹,很容易想到一个词,流民帅。只不过像刘牢之,郗鉴,刘裕这些流民帅更多的是带领部众打仗,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略。而许祖更倾向于带领民众开荒屯垦,生产粮食。这也是许祖一定要下大力气治水的原因。要知道,在南昌到鄱阳湖一带的水位高低,水势进退,本就是变化幅度极大的现象,别说在东晋时代,就算是一千年之后,那里的治水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成就。只能是水来人就走,房子和农田距离江河湖泊远一点就是了。
那么许祖为什么非要治水呢?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他们的人口超过了环境的负荷,而且为了丰衣足食,甚至支援前线,谋求多开垦耕地,最重要的是,他们必须生活在一起。这就导致局部人口密度过大,不得不与周期性侵蚀土地的洪水斗争。许祖不但在世间庇护着数万信众,在一百三十六岁功德圆满,白日飞升的时候,竟然带着全家四十二口,连同鸡犬拔宅飞升,这在所有道教神仙中是独一无二的,可以想象这是怎样的功德,这是怎样的慈悲。从许祖的人迹,就可以知道许祖的神迹。
许祖带了那么多人飞升之后干嘛呢?这就要说起道教神仙体系中另外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那就是净明院。在《道藏》中记载的净明院,就如同一套完整的行政班子,有一批大大小小的神仙各司其职。掌管不同的事务。如果非要类比,就好像汉朝时候,丞相是可以开府的,然后设置大大小小的事务性官员。最为我们所熟知的是曹操。他做了丞相之后,手下的很多谋士,都是丞相府的官员,而不是汉朝的官员。举个例子,因鸡肋事件被杀的主簿杨修,这个主簿就是指丞相府的主簿。
这个净明院是管什么的呢?净明院管的就是人世间的一切事务。最后广莫也得到那去,所以这么多年广莫一直说,希望到时候能当个城隍。
我们来看许祖的宝诰:
混元始祖,一炁分真。
多劫之前,積修至道。
勤苦備悉,經緯逾深。
萬法千門,罔不斯歷。
救災拔難,除害蕩妖。
功濟生靈,名高玉籍。
眾真推仰,宜有甄昇。
大悲大願,大孝大仁。
九州都僊太史,高明大使。
雷霆泰省,天樞伏魔上相。
至道玄應,神功妙濟。
掌九天司籍,太乙定命,註生真君。
三天按察都檢校,普天奏議大夫,天醫大帝。
歷劫度人祖師,凈明普化天尊。
具体就不逐字解释了,字面意思也不难理解。这里广莫只讲几个要点。
九州都仙太史,讲的是许祖的管辖范围遍布整个中华地区。虽然江西人民奉许祖为地方保护神,事实上许祖并不仅仅可以庇佑江西一地。掌九天司籍,太乙定命,讲许祖掌管人世间的生死。三天按察都检校,讲许祖负责考察人间善恶正邪。普天奏议大夫,讲许祖需要将人间民情向玉皇大帝汇报。天医大帝,讲许祖是医学界最高神祇。历劫度人祖师讲许祖如同在人世间一样,接引修行人历劫成仙。净明普化天尊,讲许祖度化庇佑世人没有任何身份的区隔。所以说,逻辑上不是讲许祖在庇护净明弟子,而是只要虔心信仰许祖,就是净明弟子。反过来说如果不虔心,哪怕净明道士的身份再合法,净明道的知识再完备,净明法修的再有成,也不是净明弟子。当然最后一条广莫认为逻辑上并不能成立。
所以许祖和许祖的净明院,管的是人世间一切生老病死,外加修行人晋升渠道。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相当于一国的国务院。在江西,信众称许祖为普天福主净明普化天尊,广莫前面讲过,人生在世,无非是追求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这也就是许祖虽然是净明道的祖师,但是在整个道教界,不分地域,不分门派,却享有崇高的地位和普遍的尊崇的原因。
那么,我们该如何信仰许祖,如何信仰神仙?这就是下一篇要讲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