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上海—沪上生活

  关于那场轰炸,也看到一种说法,GMD轰炸机沿长江飞到吴淞口,准备轰炸日舰,那天是天气不好还是台风影响,没有找到目标,于是穿过上海市区准备降落在龙华机场,有说法是油不够了,减重,把炸弹扔了,二颗落在大世界门口全世界都知道,另外有颗落在祖父母家那里。

  
  四行仓库附近的花园,粉黛乱子草和桂花都开了
  今天没有事先预约,进不去参观;那就附近走走,沿着苏州河走走。我小时候七十年代的映像,这里大部分是仓库建筑,平时不大有人,所以当时学自行车,骑自行车玩都在那附近,当然那时汽车很少。这里的仓库一直使用到大概九十年代,现在都在改建,或是创业园,共享办公,也有看到青年旅舍。

  
  沿着苏州河南岸向东走一直走到浙江路桥,这是北岸的仓库
  上海河岸防汛墙太高,也是没有办法,据家里老人说,以前苏州河没有防汛墙,沿河是铁链,五十年代好几场台风引起河水倒灌,加了墙,我小时候七十年代,夏天市区不少地方有时还会积水,八十年代搞建设了,统一了上海市区防汛墙的标高,我忘记当时是按一百年一遇还是五百年一遇的防汛设计的,当时应该是市政院设计的。

  
  这个也是北岸的仓库

  
  这是苏州河南岸的,附近以前也全是仓库,市百一店有个仓库在这里,九十年代买过一个滚筒洗衣机在这附近提的货。

  
  这个是上面那个建筑的标牌

  
  这是浙江路桥,外白渡桥向西,乍浦路桥,四川路桥,河南路桥,山西路桥,福建路桥,浙江路桥,西藏路桥,以前我家附近有苏州河游轮,我乘过一次,有各个桥的照片,下次上,现在这船不知何故停驶了。

  
  浙江路桥(Zhejiang Road Bridge),又名“老垃圾桥”,位于苏州河河道之上,是中国上海市境内一座连接黄浦区与静安区的过河通道,是亚洲罕见的鱼腹式简支钢桁架桥之一,也是上海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光绪六年(1880年),上海工部局在苏州河上建造浙江路步行木桥 。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因原浙江路木桥已有毁损,旧桥被拆除,另建一座宽5.19米的新桥,桥仍为木结构 。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10月,由于有上海北站至东新桥的电车,必须沿浙江路过苏州河。工部局拆去浙江路木桥,改建成鱼腹式简支梁钢桁架桥梁的老垃圾桥,下部结构为木桩基础重力式桥台,新桥长59.74米,宽13.9米 。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老垃圾桥上铺设单轨,通行英电5路、6路有轨电车 。
  民国13年(1924年),为使能够双向通行有轨电车,老垃圾桥有轨电车单轨改为双轨,同时桥面由木板改为水泥混凝土桥面,人行道改铺预制水泥混凝土板。
  以上摘自百度,我小时候还有轨道的5路叮当电车,这是从我家去我外婆家要乘的有轨电车。这个有轨电车停驶,轨道被拆大概在1971~1972年左右。

  
  七十年代时,弄堂里的大一点野一点的小孩到这里游泳,还有胆大的从桥顶上跳水到苏州河里,那时水上警察开着白色的巡逻艇要抓游泳的,被抓大小孩,回来说坐在白蟹(他们把白色的巡逻艇叫白蟹)前嗮了会太阳,然后让他们走回家,感觉那时的执法成年人也知道市区游泳池不足,小孩贪玩,为了水上安全象征性的惩罚一下,当时的苏州河是一条运输河道。

  
  苏州河二岸都在修,沿河有个贯通步行道工程,老建筑保护的也在修,也有拆了重建的,估计再有一二年时间会搞得很漂亮,现在休息天为增加活动量走路,有时会沿着修好的地方走走。
  外滩照片拍过不少,现在想上传感觉没找到特别满意的,先上几张看看,以前小时候,五一,十一开灯的时候,父母会带去那里拍夜景,有几个码头工作人员都认识我们了,这一家又来了。

  
  我还是喜欢看开灯的夜景,不过现在拍的是对岸的陆家嘴比较多,以前浦东那片一片漆黑,都是拍浦西这块,我找到也会传来大家看。

  
  有的季节在这里会看到很多海鸥,所以外白渡桥东侧有个饭店叫海鸥饭店,靠着黄浦江用餐,看看海鸥和二岸的建筑,很是懈意

  

  
  二个大圆球的是浦东国际会议中心,现在最高的是上海中心,第二的是环球金融中心,第三是金贸大厦,这十几年最高不断被刷新

  

  

  
  这是浦西的新建筑

  
  外白渡桥

  
  背面的建筑是上海大厦

  
  很想拍一张日光下,桥面上全是钢架阴影的照片,下次拍到了再传上来

  
  对岸陆家嘴

  
  小时候到延安东路外滩,6分钱乘摆渡船,回来免费,对岸是浦东公园,公园里养着几个猴子,常看到黄浦江边有人在练摔跤,现在延安东路那个渡口还在,如果不想乘浦江游轮,可以乘这个摆渡船,现在来回都收费,单程2元。

  
  北京东路上半岛酒店的下午茶需要预约的
  原来外滩就是外白渡桥到延安东路,现在二边都延伸,黄浦江二边还在做步行道贯通,是个适合徒步的好地方,往北到杨浦大桥,往南到卢浦大桥那里我都去走过。
  外滩向北到提篮桥霍山路附近,那里是以前犹太人居住区,二战期间,上海接纳了大约2.5万犹太人,上海最早犹太人是来做生意,像哈同那样的;还有一批一战和俄国革命后从黑龙江进入中国,一部分到上海的;还有就是二战离开欧洲到上海的,据说中国外交官在欧洲发放了约三万张签证给犹太人到中国。
  外滩往南过延安西路,向西到上海老城厢,城隍庙那里,豫园可以看看,就是人太多,这是上世纪初鸦片战争前上海的老城。
  讲不完的故事,慢慢上照片,看看本帖可以上多久哈哈。
  比较喜欢上海作家的文章,海派文章里有上海味。矛盾,张爱玲写的都是家里老人说的那个年代的事;王安忆,程乃珊写的很多是我这年龄经历过的;余秋雨,钱文忠小说也比较喜欢看。

  

  
  圆明园路上的老建筑修了好几年了

  
  圆明园路应该也会成为一个景点

  
  这条路不长,就到北京东路为止,北京东路口现在一家星巴克工坊店,比较有特色的。另外边上半岛酒店也是一个下午茶的好去处。

  
  走累了星巴克可以歇歇脚

  
  工坊店还是有点特色的

  
  老英国驻沪总领事馆,就在南苏州路和中山东路的转角位置

  
  建筑蛮有特色,可以去参观一下的。

  
  上海霍山公园
  民国初年,居住在这一带的西方侨民集资租赁公园原址辟为侨民儿童游戏场所,民国5年传说此地要建厂,于是一些侨民向公共租界工部局写信请求征购该地块改作公园。民国6年,经租界纳税(外国)人年会批准,工部局以规银1.88万两购买了这块面积为5.47亩(3647平方米)的土地。同年8月公园对外籍儿童开放,取名斯塔德利公园(StudleyPark)。20年代初公园门口对面辟建舟山路,园名改为舟山公园。民国33年6月23日更名为霍山公园。
  “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园内建窑烧砖和挖掘防空工事,公园被迫停止开放。1978年整修公园,当年重新开放。
  公园初建时只种植了一些花草树木和设置少量儿童游戏设施。民国14年建一凉亭。民国16年建盥洗室和饮水喷泉。1978年整修时,建造了棚架、围栏。1994年园内新建一座犹太难民居住区说明碑。(摘自百度)

  
  公园不大,以色列已故总理拉宾的父母就埋在该公园内

  
  当年来上海的犹太人基本都住在这附近,前几年纪实频道有过一个专访的系列,网上应该看得到
  前几年手机拍的照片找到没几张,下次找机会拿相机去拍几张,现在那里的环境不是太好,到了那里走到黄浦江边不远,这里现在叫北外滩

  
  不少游艇停在那里

  
  黄浦江边这段已经可以走通,虹口滨江

  
  近几年好几个热播剧在这附近取景拍摄
  100楼的第一张照片的西藏路桥斜对面原来是上海第一个煤气包,估计也是中国第一个煤气包了;继续沿西藏中路向南(西藏路桥北是西藏北路,桥南是西藏中路)北京路不到,也是在煤气包一侧的是牛奶棚,现在还开着,买牛奶面包蛋糕和西式糕点;再向南马路西侧是星火日夜商店,据说是全国第一个日夜商店,现在好像搬到马路另一侧了;另外还有名气很大的大观园浴室,以前上海家庭住房困难,很少有带浴室的,一般人洗澡都到浴室,这是市中心最有名的一个了。

  
  这张照片是网上搜到的大观园浴室,现在已经被拆了好多年了,现在基本都能在家洗澡了。
  再向南走,马路东面大上海电影院,西藏中路这个位置,原来大上海电影院斜对面,现在新世界位置的西藏路有一个叫红旗新闻电影院,这个电影院是否就是现在的新世界影城,再一个向南过南京路,西藏路东侧有和平电影院,现在叫来福士和平影都,南京路西面不远有名气很响的大光明电影院,大光明再向西南京路上门面朝南的是新华电影院,回过头北京路口向东黄埔剧场,贵州电影院,中国剧场,天呐,从来没统计,原来的上海这个区域方圆一平方公里范围电影院这么多,等我找到照片来上传。

  
  市百一店和新世界,新世界原来是老房子,有一个楼梯平台上放了一个皮带打孔的机器,小时候买皮带最后一个孔还太大,走到新世界位置的楼梯平台,自己动手可以在皮带上打一个孔,没有人管理的,自助,免费,市百一店里有上海最早的自动扶梯,小时候到那里最想玩这个上上下下,但以前这个扶梯不大开放。

  
  西藏中路汉口路沐恩堂

  
  沐恩堂

  
  可以一直看到东方明珠

  
  来福士的和平影都
  说起电影院,那附近还有好几个,南京西路再往西,平安电影院(现在好像不放电影了)对面有梅龙镇广场的环艺影院,北面有美琪大戏院,这么小的范围内有这么多电影院剧场,下次罗列下上海的影视剧场。
  今天说南京西路人民公园,这个公园小时候去玩的比较多,以前这个地方是上海的跑马场的一部分,跑马场被取消后大陆就没再开放这项活动过,所以到香港玩,有一次就去了沙田看跑马。
  光绪十八年(1892年),公共租界游泳总会在跑马厅东北部辟建上海第一个游泳池。光绪二十年六月(1894年7月),公共租界工部局与上海娱乐场基金会协商,租用跑马厅跑道中央的26.83万平方米土地,用来建设一个体育公园性质的场地,以供外国人游乐。双方很快达成协议,从是年九月初一(1894年9月29日)起,工部局以600两规银的年租租用这块土地。协议规定:工部局可以在场地内修建各种运动设施,栽花种草,但不得种植高大树木和建筑房屋,以免影响观看赛马的视野;每逢赛马日,各项体育和游览活动必须停止。工部局把这片地块定名为上海公共娱乐场,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2月25日)公布《上海公共娱乐场规则》,正式对外国人开放。在公共娱乐场内,曾建过多个网球场、板球场,还有垒球场、足球场、高尔夫球场、马球场和自行车跑道,并在场内铺设了大量草皮,种植了一些灌木,建设了一些花坛、花境,安放了几十把长椅。民国3年(1914年),双方协议年租金增至规银1200两。这时虹口娱乐场(今鲁迅公园)、极司非而公园(今中山公园)、顾家宅公园(今复兴公园)都已先后建成开放,从而使这个位于跑马厅中央的公共娱乐场逐渐减少了公园的色彩,成为单纯的体育运动场所(摘自百度)

  
  这个是人民公园内的茶室

  
  十来年前去,公园南侧有一块南极科考队带来的南极石。

  
  南京西路上老市图书馆边有个星巴克,后门在公园内,最近一次改建公园免费开放了,上海目前的大部分公园都免费的。原来除了节假日公园是个闹中取静的地方,好长时间没去了不知现在如何,前几年据说人民公园内成了相亲介绍的地方,手机里拍过那个场景,不知能否找到,人很多像个集市,一部分是父母替孩子来选的,另一部分像是专业中介哈哈。

  
  以前这是上海市图书馆,八十年代读大学时好像是要大三以上的才可以去四楼阅览室,那里安静许多,二楼三楼阅览室都可以进,那是一个读书的年代,图书馆天天坐满了人直到晚上8-9点钟关门。

  
  老图书馆位置在人民公园最西侧了

  
  现在好像是美术馆,经过门口看到去和拍照的人满多的,再西面就是黄陂路了。记得原来街转角处是一个叫海鸥咖啡馆,这里换过几家门店了,据说不让做饮食的,厨房环境问题。

  
  国际饭店,以前上海很多小朋友都在这里留过影吧。
  国际饭店官网介绍:自1934年开业以来,位于“上海原点”的上海国际饭店一直是这座城市的焦点中心。作为上海最高楼的纪录保持了半个世纪之久,国际饭店已成为一家既具传统经典的又具国际性的酒店。她渊源的历史与典雅的风采,加之临近市内重要商务区和旅游景点,沪上酒店无人可望其项背。——半个多世纪上海的骄傲。今天,现代的交汇又为她渊源的历史增添了新的亮点——“上海大地原点”。向人们诉说着国际饭店昔日的辉煌、今日的风采和明日的璀璨。

  历史上的国际饭店是名流汇聚之所,1949年之前宋美龄,张学良,陈纳德等都是常客。1949年当时的陈毅市长在饭店接见了解放军团以上指挥员,1959年,郭沫若登上饭店屋顶欣然题诗两首。不少名流学者为饭店留下的诗,书,画作品,成为饭店的传世之宝。
  这是乌达克在上海留下最经典的设计,边上大光明电影院也是乌达克的杰作,以后专门介绍乌达克。
  七十多米上海的最高建筑直到改革开放,上海宾馆建成后被刷新,八十年代大部分人还一直以为国际饭店是最高建筑。

  
  国际饭店东面华侨饭店,说实话国际饭店,华侨饭店都属于经营不善,这么好的地段,这么好的文化背景。感叹。
  据贝聿铭说,当年他从苏州到上海,看着国际饭店在建造,当时也和我们以前一样搞不懂building,constraction architecture,都叫建筑有啥区别,后来老贝成了国际大师,以后介绍苏州再介绍老贝。
  小时候家里老人说国际饭店看着建起来,打下去的是很大木桩,南京路从外滩到静安寺铺的红木地板,实际是铁黎木的。

  
  南京路西藏路以东叫南京东路

  
  以前上海老人说的四大公司:大新公司,新新公司,先施公司,永安公司。
  大新公司就是现在的市百一店,永安公司叫过市百十点,华联商厦,现在叫回永安公司,先施公司现在是时装公司,新新公司现在是食品一店
  刚才查看了其他资料说红木马路从外滩到西藏路,哈同当时为了炒高南京路地价铺设的。哈同在上海发迹,也是谜一样,上海是个有梦想可能会实现的地方。
  移动硬盘里找到徐家汇天主教堂附近的照片,先发上来看看

  
  徐家汇天主堂由建筑师陶特凡(W. M. Dowdall)设计,法国上海建筑公司先期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开始搭建工棚雕琢石柱。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7月31日正式动工。
  耗时四年建设,清宣统二年(1910年)10月22日举行落成典礼,教堂规模宏大,装饰华丽,被誉为“远东第一大教堂”,仍奉圣依纳爵为主保圣人。

  
  徐家汇天主堂是天主教上海教区主教座堂,正式的名称为“圣依纳爵主教座堂”,堂侧有天主教上海教区主教府,修女院,为中世纪哥特式建筑,平面呈长十字形,正面向东,两侧建钟楼,高耸入云。教堂坐西朝东,教堂高79米,宽28米,砖木结构,占地面积2670平方米,建筑面积6670平方米,可容纳3000余人。
  整幢建筑高五层,砖木结构,外观是典型的欧洲中世纪哥特式。大堂顶部两侧是哥德式钟楼,双尖顶砖石结构,堂脊高18米,钟楼全高约60米,尖顶31米,尖顶上的两个十字架,直插云霄。堂身上也有一十字架,颇似轮盘状——生命恰如驾驭轮盘,恰当的比喻。堂身正中是盘型浮雕,繁复华丽,远看极像罗马钟表的形状。外部结构采用清一色红砖,花岗石镶边,屋顶铺设石墨瓦,饰以许多圣子、天主的石雕,纯洁而安详。

  
  徐家汇圣母院旧址内的建筑建于1926年,为五层钢混结构,欧式建筑风格。该建筑分别于1994年和2007年,列为第二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和徐汇区文物保护单位。

  
  徐家汇藏书楼始建于1847年,是上海现存最早的近代图书馆。1956年,徐家汇藏书楼并入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现为上海图书馆的一部分,专门收藏1950年以前出版的外文文献。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上海天主教耶稣会在徐家汇建修书室,收藏中西书籍。后经1860年和1897年两次扩建,形成独立的两层藏书楼。1955年以前,这里为神学院专用。1956年,藏书楼被政府征用,成为上海图书馆的一个部分,专门收藏1949年以前出版的外文书籍,其中包括前亚洲文会图书馆、尚贤堂藏书、海光西方思想图书馆、上海租界工部局公共图书馆以及西侨青年会等处的藏书和沪上各所大学院校图书馆转调此处的外文书。

  
  徐汇中学前身为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天主教耶稣会创办的徐汇公学,又名圣依纳爵公学,是近代上海最早按照西方办学模式所创立的学校之一。1918年落成的崇思楼,迄今已有整整百年历史,是徐汇公学唯一留存的老建筑,也是上海市优秀保护建筑,由水磨红砖与人工凿毛的花岗岩为主材构筑而成的外墙,在早秋时分散发出融融暖意。

  
  这一区域如果想去,先到天主教堂南侧一个游客中心领票,给参观票时,会有一张附近介绍,就是这张介绍上让我知道了对面的圣母院,边上的藏书楼,前面的徐汇中学里面的老楼。

  
  前几年,苏州河有一个游船,从华师大那里到昌化路桥,再一班从昌化路桥到外白渡桥,那时好像有设想,这条线路通航,方便沿途上下班,不知啥情况,这二年停航了,当时乘过一次从昌化路桥到外白渡桥的,很想乘上游一段到华师大附近的。不知以后是否还会通航。

  
  从码头出发,左侧那个阶梯的建筑是一个养老院,斜拉桥后面是新客站,这里的苏州河弯来弯去的,以前运输船只真是很难航行的,运输船好像在2000年后停航了,现在苏州河这段只有清理水面垃圾的船,水上城管和水上警察的船。很想买个橡皮艇在这里划,不知要办哪些手续。

  
  恒丰路桥(Hengfenglu Qiao) 位于上海市市区苏州河上,南接石门二路,北连恒丰路。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初建,为木桁架结构,名汇通桥,俗称新大桥。因南岸桥侧有舢板厂,又名舢板厂桥。当时桥南为麦根路,亦名麦根路桥。民国3年(1914年)拆除,民国6年重建。民国16年9月又重建,取名恒丰桥。抗日战争期间,被日伪拆除。民国37年间重建成现状。因桥南麦根路改名淮安路,俗称淮安路桥。1987年在其东侧建今桥。以恒丰路得名。长570米,宽29.6米,其中车行道宽23米。
  苏州河上有很多桥,恒丰路桥作为其中之一,建成年代并不是最早,建筑结构也不是最具特色。但它的存在却是一个纪念、一座丰碑——闸北华界抵御租界侵蚀,越界筑路过程中,仿照西方市政管理模式,建成的第一座构筑物。
到顶部